高一化学、什么是物质的量
[本节学习目标] 1.了解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2.了解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和物质的量浓度的含义。 3.能根据物质的量与粒子数目之间的关系进行计算。 4.掌握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方法和应用。 重点: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物质的量、摩尔质量和物质的量浓度的关系,一是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方法。 难点: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方法。知识点一: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要点诠释:化学实验中,取用的药品无论是单质还是化合物,都是可以用器具称量的。而物质间发生的化学反应是原子、离子或分子之间按一定的数目关系进行的,对此,不仅我们用肉眼直接看不到,也难以称量。国际科学家建议用“物质的量”将一定数目的原子、离子或分子等微观粒子与可称量物质联系起来。1.物质的量: 是一个基本物理量,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符号为n。2.摩尔: 物质的量的单位为摩尔,简称摩,符号为mol。1 mol粒子集体所含的粒子数与0.012 kg 12C中所含的碳原子数相同,约为6.02×1023。3.阿伏加德罗常数: 是一个物理量,可定义为: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含的微粒数。 符号为NA,单位为mol-1,可表示为NA=6.02×1023 mol-1。4.物质的量(n)、阿伏加德罗常数(NA)与粒子数(N)之间存在着以下关系:。5.注意: (1)物质的量是一个基本物理量,四个字是一个整体,不能拆开理解,也不能压缩为“物质量”,同时还要与“物质的质量”或“物质的数量”区分开来。 (2)物质的量只适用于微观粒子。即原子、分子、离子、电子及其他粒子,或这些粒子的特定组合。 (3)使用摩作单位时,所指粒子必经明确,并且粒子的种类要用化学式表示。 如2 mol H、1 mol H2、1.5 mol NaOH、1 mol OH―、1 mol e―等。 (4)阿伏加德罗常数是一个物理量,其数值与0.012 kg 12C 中含有的碳原子数相等, 而6.02×1023 mol―1是一个近似值。知识点二:摩尔质量 要点诠释:1 mol不同物质中所含的粒子数是相同的,但由于不同粒子的质量不同,1 mol不同物质的质量也不同。1.摩尔质量: 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做摩尔质量。符号为M,常用的单位为g / mol(或g·mol―1)。2.注意: (1)摩尔质量以g·mol―1为单位时,在数值上与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或相对原子质量相等。 可推导如下: , 由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定义知M (12C)=12 g·mol―1,所以M (X)也就是以g·mol―1为单位,数值上等于其相对原子质量。 (2)对于纯净物而言,其摩尔质量是固定不变的,而物质的质量则随着物质的物质的量不同而不同。如1 mol O2的质量为32 g,2 mol O2的质量为64 g,而O2的摩尔质量并不发生变化,还是32 g·mol―1。3.物质的量(n)、质量(m)、摩尔质量(M)之间存在着下述关系: 如H2SO4的摩尔质量为98 g·mol―1,则24.5 g H2SO4的物质的量: 。 此外,借助于公式和可以把肉眼看不到的微观物质的微粒数,与宏观上可以称量的物质质量联系起来。所以物质的量起到了桥梁作用。我们可以对物质的微粒数和质量进行相互的换算。 如上题中24.5 g H2SO4的物质的量n (H2SO4)=0.25 mol, 其微粒数N (H2SO4)=n (H2SO4)×NA=0.25 mol×6.02×1023 mol―1=1.505×1023。知识点三:气体摩尔体积 要点诠释:对于气态物质,测量体积比称量质量更方便。物质的体积取决于构成这种物质的粒子数目、粒子的大小和粒子之间的距离这三个因素。1 mol固态物质或液态物质含有的粒子数相同,而粒子之间的距离是非常小的,这就使得固态物质或液态物质的体积主要决定于粒子的大小。但由于粒子大小是不相同的,所以1 mol不同的固态物质或液态物质的体积是不相同的。 对于气体来说,粒子之间的距离远远大于粒子本身的直径,所以1 mol气体的体积主要决定于气体粒子之间的距离。而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任何气体粒子之间的距离可以看成是相等的,因此,1 mol气体都是有相同的体积。1.气体摩尔体积: 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叫做气体摩尔体积,符号为Vm,常用单位有L / mol或(L·mol―1)和m3 / mol(或m3·mol―1)。2.注意: (1)不同的温度和压强下,气体摩尔体积不同。 (2)在标准状况(0°、101 kPa)下,气体摩尔体积Vm=22.4 L·mol―1。3.气体体积(V)、气体摩尔体积(Vm)、气体的物质的量(n)之间关系为: 由和可将气体分子数与宏观气体体积之间联系起来。如标准状况下,11.2 L H2所含分子数为:。 由一定条件下的密度和气体摩尔体积可以求出气体的摩尔质量:M=Vm· 如标准状况下, (O2)=1.429 g·L―1,则M (O2)=Vm·(O2)=22.4 L·mol―1×1.429 g·L―1=32 g·mol―1。知识点四:阿伏加德罗定律 要点诠释: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数。这一规律称为阿伏加德罗定律。1.注意: (1)阿伏加德罗定律只适用气体,对固体、液体物质不适用。 (2)只有温度、压强、体积都相同的气体,其分子数才相同。 (3)气体摩尔体积是阿伏加德罗定律的具体体现。2.几个重要的推论 气体的温度、压强、体积、质量、摩尔质量之间存在以下关系:,由此可推知以下重要推论: (1)同温同压下,同体积的任何气体的质量比等于它们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即。 (2)同温同压下,任何气体的体积比等于它们的物质的量之比。即。 (3)同温同压下,相同质量的任何气体的体积比等于它们的相对分子质量的反比。即:。 (4)同温同压下,任何气体的密度比等于它们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即。 (5)同温同容下,气体的压强比等于它们的物质的量之比。即。知识点五:物质的量浓度 要点诠释:对于溶液,我们可用溶质的质量分数来表示溶液的组成。而取用溶液时,一般是量取体积,并不是称量其质量。如果知道一定体积的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那就方便多了。1.物质的量浓度: 从单位体积的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叫做溶质B的物质的量浓度。符号为c (B),单位有mol / L(或mol·l―1)等。2.注意: (1)溶液体积不能等同于溶剂体积,应是溶质在溶剂中溶解后的实际体积。 (2)溶质可以是物质,也可以是分子或离子。 (3)溶液具有均一性,即从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中取出任意体积的溶液,物质的量浓度保持不变。 (4)物质的量浓度与溶质质量分数的区别与联系: 溶质的质量分数物质的量浓度溶质的单位gmol溶液的单位gL特 点质量相同,溶质的质量分数也相同的任何溶液里含有溶质的质量相同体积相同,物质的量浓度也相同的任何溶液里含有溶质的物质的量相同3.溶质的物质的量(n)、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体积三者关系式: (1)物质的量浓度与溶质质量分数的换算 (w为溶质质量分数) (2)溶液的稀释规律:即稀释前后,溶质的物质的量不变,则有:c1V1=c2V2知识点六: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1.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有两种类型: 由固体配制溶液(需确定溶质的质量)和由浓溶液配制稀溶液(需确定要量取的浓溶液体积)。整个过程可细化为八个步骤:计算、称量、溶解或稀释、转移、洗涤、转移、定容、摇匀。2.仪器通常有: 容量瓶(注意规格)、托盘天平(固体配制溶液)或滴定管(用浓溶液配制稀溶液)、量筒(用于量取溶剂)、烧杯(溶解)、玻璃棒(搅拌、引流)、胶头滴管(用于定容)、药匙(溶质是固体时使用)。3.容量瓶为细颈、梨形玻璃容器,带有磨口玻璃塞。 容量瓶上标有刻度线、适用温度、容量。使用前一定要检查容量瓶是否漏液,方法是:向瓶内加一定量水,塞好瓶塞,用左手食指顶住瓶塞,右手托住瓶底,将容量瓶倒置,看是否有水漏出。如不漏水,再将瓶塞旋转180°,重复上述操作,两次均不漏水的容量瓶才能使用。4.误差分析: 一般根据公式判断,即分析实验操作对变量n和V的影响。其他正常时,凡是使m或n增大的因素,则使c偏大,反之,使c偏小。凡是使V增大的因素,则使c偏小,反之,使c偏大。例如:转移溶液后未洗涤烧杯和玻璃棒,将使溶质损失,所以会使c偏低;定容摇匀后发现液面低于刻度线,又补加少量蒸馏水,将使得溶液的总体积偏大,也会使c偏低。5.注意事项: (1)称量时一般用托盘天平,量取时一般用量筒,它们只能准确到小数点后一位(0.1 g或0.1 mL),因此计算所用溶质的质量或体积时保留到小数点后一位。 (2)称量时左物右码,有吸湿性和腐蚀性的药品放在烧杯中快速称量;用量筒量取的液体倒入烧杯后,量筒内壁附着的溶质不要洗涤到烧杯中。 (3)溶解时一般先在烧杯中加入溶质,后加溶剂进行溶解。浓硫酸的稀释一定要注意将浓硫酸沿烧杯内壁慢慢倒入水中,且边加边用玻璃棒搅拌。 (4)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是将一定质量或体积的溶质按溶液的体积在选定的容量瓶中定容,因而完全不需要计算水的用量。 (5)不能配制任意体积的溶液,因为配制过程中是用容量瓶来定容的,而容量瓶的规格又是特定值。常用容量瓶的规格有100 mL、250 mL、500 mL、1000 mL等。 (6)不能用容量瓶溶解、稀释或久贮溶液(尤其碱性溶液),更不可在容量瓶中进行化学反应。配制完溶液后,应将溶液倒入干燥、洁净的试剂瓶中。 (7)溶液注入容量瓶前要使其温度恢复到室温,这是因为热的溶液转入容量瓶会使所配的溶液的体积偏小(玻璃的膨胀系数小于液体),所配溶液浓度偏大。 (8)溶液转移至容量瓶时,要用玻璃棒引流,并用蒸馏水洗涤烧杯及玻璃棒(上面粘有少量溶质)2~3次,将洗涤液移入容量瓶。 (9)当容量瓶中液面上升到离刻度线1~2 cm处,要改用胶头滴管加入蒸馏水,防止液面超过刻度线。若加水定容时超过刻度线,必须重新配制。 (10)定容后的溶液要注意反复摇匀。静置后若发现液面下降,稍低于标线,不要再加蒸馏水,否则会引起结果偏低。如果摇匀后洒出几滴,溶液的浓度不变。拌三丝2023-07-01 13:33:171
高一化学,物质的量浓度知识点
一、物质的量浓度 1.概念: 以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B(B表示各种溶质)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叫做溶质B的物质的量浓度。 2.物质的量浓度的符号:cB;常用单位:mol/L或mol/m3。 3.物质的量浓度表达式 4.注意: 1)体积是指溶液的体积,而不是溶剂的体积,单位常用L; 2)溶质的量是用物质的量来表示的,不能用物质的质量来表示; 3)溶液一旦配好,即确定了物质的量浓度,由于溶液的均一性,使得溶液内部处处浓度相同。无论取出多少体积的溶液,浓度始终不变,但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或质量会因体积的不同而不同。 二、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1.使用的主要仪器: 托盘天平或量筒、烧杯、玻璃棒,一定容积的容量瓶、胶头滴管等。 2.配制步骤 1)计算:求配制一定浓度的溶液所需溶质的质量(固体)或体积(液体); 2)称量:用托盘天平称取固体质量或用量筒量取液体体积; 3)溶解:在烧杯中溶解或稀释溶质并恢复至室温; 4)转移:将烧杯内溶液沿玻璃棒小心地转入一定体积的容量瓶中; 5)洗涤:用蒸馏水洗涤烧杯和玻璃棒2-3次,并将洗涤液转移入容量瓶中,轻轻振荡,使溶液混合均匀; 6)定容:向容量瓶中加水至离刻度1cm~2cm处,改用胶头滴管加水至刻度线; 7)摇匀:盖好瓶塞,用食指顶住瓶塞,另一只手的手指托住瓶底,把容量瓶反复倒转过来摇动多次,使溶液混合均匀。 3.注意事项: ①溶质的溶解必须在烧杯内进行,加水要适量; ②若溶解热效应明显,要恢复至室温后再转移至容量瓶中; ③仪器的洗涤只洗烧杯和玻璃棒,量筒不能洗,每次用适量水; ④定容时液面距刻度线1cm~2cm处时必须改用胶头滴管加水,平视刻度与溶液凹面相切; ⑤摇匀后液面低于刻度线时也不能再加水。Ntou1232023-07-01 13:33:171
高一化学!关于“物质的量”这一部分所有的概念和计算公式!要详细!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00739352.html此后故乡只2023-07-01 13:33:172
高一化学的物质的量要怎么弄懂
要弄懂什么?kikcik2023-07-01 13:33:177
高一化学:物质的量
解:n(H2) = 0.224L/22.4L/mol = 0.01mol设xmolZn,ymolHCl参加反应,产生zmolZnCl2,则:Zn + 2HCl = ZnCl2 + H2↑ 1 2 1 1xmol ymol zmol 0.01mol得:1/x = 2/y =1/z = 1/ 0.01得:x = 0.01 y= 0.02 z= 0.01即:Zn HCl ZnCl2 H2的物质的量分析是:0.01mol 0.02mol 0.01mol 0.01molm(HCl) = 0.02mol * 36.5g/mol = 0.73gm(ZnCl2) = 0.01mol * 136g/mol = 1.66g北有云溪2023-07-01 13:33:154
高一化学物质的量
1.设A、B、C三种二价金属相对原子质量为3a、5a、7a,其物质的量分别为7n mol、5n mol、3n mol。 A + 2HCl = ACl2+H2↑7nmol 14nmol B + 2HCl = BCl2+H2↑5nmol 10nmol C + 2HCl =CCl2+H2↑3nmol 6nmol14n+10n+6n=2 mol·L-1×0.15 L,n=0.01所以A、B、C物质的量分别为0.07 mol、0.05 mol、0.03 mol依题有0.07×3a+0.05×5a+0.03×7a=5.36,a=8。所以三种金属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分别为24、40、56。u投在线2023-07-01 13:33:151
高一化学中的物质的量是什么意思啊?
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是国际单位制中的7个基本的物理量之一。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符号为n。它能将宏观可称量的物质与微观粒子联系起来Chen2023-07-01 13:33:152
高一化学物质的量知识点整理有哪些?
高一化学物质的量知识点整理有:1、从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中取出任意体积的溶液,物质的量浓度不变,但随溶液体积的变化溶质的物质的量不同。2、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相同体积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3、气体摩尔体积的适用范围是气态物质,可以是单一气体,也可以是混合气体。4、物质的量是以微观粒子为计量的对象。5、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具有的质量叫做该物质的摩尔质量。九万里风9 2023-07-01 13:33:151
高一化学 物质的量 求详解
选D不可能是4.6克,原因如下,如果混合气体很少,就是说极限值是Mg不完全反应的话固体是2.4g。但是如果只有氧气的话生成MgO是4克,但极限情况是气体中全部是CO2的话,反应后的生成物会是0.1mol的MgO4克,和0.05mol的C有0.6克(固体,Mg+0.5CO2=MgO+0.5C)。总共的极限情况是4.6g,但是题目中说的是二氧化碳和氧气的混合气体,所以如果有氧的参加就不可能是4.6克。这个题目中固体质量应该是2.4g到4.6g中的任意一个值都可以,不包括2.4g和4.6gNtou1232023-07-01 13:33:141
高一化学:物质的量之比
假设质量都为mSO2:n1=m/(32+16*2)SO3:n2=m/(32+16*3)SO2/SO3=n1/n2=(32+16*3)/(32+16*2)=1.25bikbok2023-07-01 13:33:144
高一化学物质的量
NA错在"原子数",应该是微粒数.Jm-R2023-07-01 13:33:147
高一化学物质的量
这个计量微观粒子的单位就是一摩尔的微观粒子有6.02^10^23个bikbok2023-07-01 13:33:1312
高一化学物质的量
(1)6gH2 第一个m/M=6/2=3mol 就有3*NA个分子 第二个有0.5molNA的分子 第三个就不说了 第四个还是m/M=92/(24+5+16+1)=2mol 第四个就有2molNA个分子 92克C2H5OH 第一个 每个H2中有2个H原子所以就有6NA个原子 第二个就有1.5NA个原子 第三个就有4NA 个原子 第四个就有18NA个原子(2)0.2mol 设这个金属氯化物的摩尔质量为a ∵每个这种金属氯化物中有2个氯离子所以amol的这种金属氯化物就有2amol的氯离子 又∵已经说了有0.4mol的氯离子,所以2a=0.4.∴a=0.2 24 ∵已经知道了ACl2的摩尔质量和质量就可以求出整个的相对原子质量就等于M=m/n=19/0.2=95 然后∵Cl的相对原子质量是35.5所以A的就是95-(35.5*2)=24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相对原子质量是24,且是金属的应该是Mg 这样的话ACl2的化学式就是MgCl2了 先回答两题,还有两题,等有空给你meira2023-07-01 13:33:131
高一化学“物质的量”
4个阿伏加德罗常数2MOL10.6除以碳酸钠的适量成以阿伏加德罗常数乘于3bikbok2023-07-01 13:33:133
高一化学物质的量
1.因为 1个 NaCl 和 MgCl2 中,钠离子,镁离子都是1个所以,知道了物质的量之比为3比2,也就是说,mol比是3:2所以,列式:(23+35.5)/(24+35.5*2)=0.924 2.因为混合物中共有 28mol CL-我们把上面的条件拆开用Na+和镁离子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比2——NaCl MgCl2——两个物质的氯离子的比是3:4加起来3+4=728/7=4也就是说,NaCl——分配到3*4=12 mol 氯离子 MgCl2——分配到2*2*4=16mol氯离子换句话说,NaCl有12MOL,MgCl2有8molNaCl——702GMgCl2——760G善士六合2023-07-01 13:33:132
物质的量(高一化学)
H2 + CO + O2 = H2O + CO2 看化学反应式, 各物质消耗的比率是 1 + 1 + 1 = 1 + 1的格式,而题中说的完全燃烧消耗 1/2 a mol的氧气,所以混合气体中氢气和一氧化碳也都是1/2 a mol,使用比率为 1: 1下面的体积我已经忘的差不多了,我都快30的人了,楼主还是另外找高人吧。Jm-R2023-07-01 13:33:124
高一化学物质的量
14mLuckySXyd2023-07-01 13:33:123
关于高一化学中物质的量_简单计算.
1.3.01*10^232.6.02*10^233.2.408*10^244.2mol5.物质的量(n),粒子数(N)与阿伏加德罗常数(NA)存在如下关系:n=N/NAmeira2023-07-01 13:33:121
高一化学:物质的量
b铁血嘟嘟2023-07-01 13:33:113
高一化学,物质的量
1.60G碳中一共有5摩尔碳原子一个碳中的最外层电子数目为4个啊,因为碳的电子层排布为2,4,所以最外层电子是4个一个碳原子的质子数目等于核外电子数等于原子序数,因为碳是6号原子,所以是6所以5摩尔碳原子中最外层电子数目共为20摩尔,质子总数目为30摩尔2.依题意得:可知n(K+):n(H2O)=1:100已知1.8L的水(水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8)为1800g,即100mol。为了满足要求,所以K+的摩尔数为1.。查表,知K相对分子质量39,Cl相对分子质量35.5,则需要KCl1mol,即74.5g。小白2023-07-01 13:33:111
高一化学 物质的量 急~
m=4.4g/22*9=1.8gy=[(m*2+4.4)-1.6]/2=3.2gy/m=3.2/1.8=2:1meira2023-07-01 13:33:115
高一化学的问题
1.CuCl2的物质的量=0.27*1000/135=2mol2.Cu2+的物质的量=CuCl2的物质的量*1=2*1=2molCl-的物质的量==CuCl2的物质的量*2=2*2=4molFinCloud2023-07-01 13:33:107
关于高一化学物质的量问题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也称理想气体定律、克拉佩龙方程)是描述理想气体在处于平衡态时,压强、体积、物质的量、温度间关系的状态方程。它建立在波义耳定律、查理定律、盖-吕萨克定律等经验定律上。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ideal gas,equation of state of),也称理想气体定律或克拉佩龙方程,描述理想气体状态变化规律的方程。质量为m,摩尔质量为M的理想气体,其状态参量压强p、体积V和绝对温度T之间的函数关系为pV=mRT/M=nRT 式中M和n分别是理想气体的摩尔质量和物质的量;R是气体常量。对于混合理想气体,其压强p是各组成部分的分压强p1、 p2、……之和,故 pV=( p1+ p2+……)V=(n1+n2+……)RT,式中n1、n2、……是各组成部分的摩尔数。 以上两式是理想气体和混合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可由理想气体严格遵循的气体实验定律得出,也可根据理想气体的微观模型,由气体动理论导出。在压强为几个大气压以下时,各种实际气体近似遵循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压强越低,符合越好,在压强趋于零的极限下,严格遵循。 编辑本段公式 pV=nRT(克拉伯龙方程[1]) p为气体压强,单位Pa。V为气体体积,单位m3。n为气体的物质的量,单位mol,T为体系温度,单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位K。 R为比例系数,数值不同状况下有所不同,单位是J/(mol·K) 在摩尔表示的状态方程中,R为比例常数,对任意理想气体而言,R是一定的,约为8.31441±0.00026J/(mol·K)。 如果采用质量表示状态方程,pV=mrT,此时r是和气体种类有关系的,r=R/M,M为此气体的平均分子量 编辑本段推导经验定律 (1)玻意耳定律(玻—马定律) 当n,T一定时 V,p成反比,即V∝(1/p)①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2)查理定律 当n,V一定时 p,T成正比,即p∝T ② (3)盖-吕萨克定律 当n,p一定时 V,T成正比,即V∝T ③ (4)阿伏伽德罗定律 当T,p一定时 V,n成正比,即V∝n ④ 由①②③④得 V∝(nT/p) ⑤ 将⑤加上比例系数R得 V=(nRT)/p 即pV=nRT 实际气体中的问题当理想气体状态方程运用于实际气体时会有所偏差,因为理想气体的基本假设在实际气体中并不成立。如实验测定1 mol乙炔在20℃、101kPa时,体积为24.1 dm,,而同样在20℃时,在842 kPa下,体积为0.114 dm,,它们相差很多,这是因为,它不是理想气体所致。 一般来说,沸点低的气体在较高的温度和较低的压力时,更接近理想气体,如氧气的沸点为-183℃、氢气沸点为-253℃,它们在常温常压下摩尔体积与理想值仅相差0.1%左右,而二氧化硫的沸点为-10℃,在常温常压下摩尔体积与理想值的相差达到了2.4%。 应用一定量处于平衡态的气体,其状态由p、V和T刻划,表达这几个量之间的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关系的方程称之为气体的状态方程,不同的气体有不同的状态方程。但真实气体的方程通常十分复杂,而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具有非常简单的形式。 虽然完全理想的气体并不可能存在,但许多实际气体,特别是那些不容易液化、凝华的气体(如氦、氢气、氧气、氮气等,由于氦气不但体积小、互相之间作用力小、也是所有气体中最难液化的,因此它是所有气体中最接近理想气体的气体。)在常温常压下的性质已经十分接近于理想气体。 此外,有时只需要粗略估算一些数据,使用这个方程会使计算变得方便很多。 编辑本段应用 一定量处于平衡态的气体,其状态由p、V和T刻划,表达这几个量之间的关系的方程称之为气体的状态方程,不同的气体有不同的状态方程。但真实气体的方程通常十分复杂,而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具有非常简单的形式。 虽然完全理想的气体并不可能存在,但许多实际气体,特别是那些不容易液化、凝华的气体(如氦、氢气、氧气、氮气等,由于氦气不但体积小、互相之间作用力小、也是所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有气体中最难液化的,因此它是所有气体中最接近理想气体的气体。)在常温常压下的性质已经十分接近于理想气体。 此外,有时只需要粗略估算一些数据,使用这个方程会使计算变得方便很多。 编辑本段计算气体所含物质的量 从数学上说,当一个方程中只含有1个未知量时,就可以计算出这个未知量。因此,在压强、体积、温度和所含物质的量这4个量中,只要知道其中的3个量即可算出第四个量。这个方程根据需要计算的目标不同,可以转换为下面4个等效的公式: 求压力: p=nRT/v 求体积: v=nRT/p 求所含物质的量:n=pv/RT 求温度:T=pv/nR 编辑本段化学平衡问题 根据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可以用于计算气体反应的化学平衡问题。 根据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可以得到如下推论: 温度、体积恒定时,气体压强之比与所含物质的量的比相同,即可得Ρ平/P始=n平/n始 温度、压力恒定时,气体体积比与气体所含物质量的比相同,即V平/V始=n平/n始 通过结合化学反应的方程,很容易得到化学反应达到平衡状态后制定物质的转化率。 编辑本段注释 几个参数为: p为理想气体的压力,单位通常为atm或kPa; V为理想气体的体积,单位为L或称dm3; n为理想气体中气体物质的量,单位为mol; R为理想气体常数或称摩尔气体常数、普适气体恒量,更多值参见理想气体常数; T为理想气体的温度,单位为K ^ 在所有气体当中,构成粒子中最小的,氢气仅次之。 ^ 氦还是唯一不能在标准大气压下固化的物质。 ^ 约合739mm ^ atm为标准大气压,1atm=101.3 kPa ^ 当时查理认为是膨胀1/267,1847年法国化学家雷诺将其修正为1/273.15。 ^ 其实查理早就发现压力与温度的关系,只是当时未发表,也未被人注意。直到盖-吕萨克从新提出后,才受到重视。早年都称“查理定律”,但为表彰盖-吕萨克的贡献而称为“查理-盖吕萨克定律”。可桃可挑2023-07-01 13:33:091
高一化学物质的量的计算
假设取了90%的浓硫酸Vml来配置该稀硫酸,那么水的体积为4Vml(质量即4Vg),而Vml的浓硫酸的质量为V*1.84g,其中H2SO4的质量为90%*V*1.84g,物质的量为(90%*V*1.84)/98mol。配置的稀硫酸的体积为(4V+V/1.84)/1.23ml,因此该稀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90%*V*1.84)/98]/[(4V+V/1.84)/1.23]=0.00457mol/ml=4.57mol/L九万里风9 2023-07-01 13:33:094
高一化学 物质的量
找本习题集 好好学着算 要理解哦~小菜G的建站之路2023-07-01 13:33:091
高一化学 “物质的量”
物质的量:可以理解这种物质有多少(分子 原子)啊?北营2023-07-01 13:33:094
高一化学物质的量是什么意思
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是国际单位制中的7个基本的物理量之一。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符号为n。它能将宏观可称量的物质与微观粒子联系起来tt白2023-07-01 13:33:084
高一化学 物质的量 所有公式
物质的量中公式的归纳(直观比较):相关量公式变形适用范围阿佛加德罗常数NA=N/nn=N/NA所有粒子摩尔质量M=m/nn=m/M所有粒子气体摩尔体积Vm=V/nn=V/Vm气体物质的量浓度cB=nB/V(液)nB=cB*V(液) 溶液康康map2023-07-01 13:33:081
高一化学物质的量知识点
高一化学《物质的量》知识点归纳: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理解:n(B)在公式c(B)=中V(B)(1)溶质是用物质的量表示而不是质量表示;体积表示溶液的体积,而不表示溶剂的体积,并且体积单位为L。(2)带结晶水的物质溶于水后,溶质是不含结晶水的化合物,溶剂中的水包括结晶水。 (3)从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中取出任意体积的溶液,物质的量浓度不变,但随溶液体积的变化溶质的物质的量不同。(4)气体溶于一定体积的水中,溶液的体积不等于溶剂的体积而应根据溶液密度和溶液质量求算。(5)若浓溶液稀释或浓度差别较大的溶液混合,混合后溶液的总体积比原来的体积之和小。 2.辨析比较物质的量浓度与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1)按所配溶液的体积选择合适规格的容量瓶。选择容量瓶必须指明规格,其规格应与所配溶液的体积相等。如果不等,应选择略大于此体积的容量瓶,如配制500mL1mol·L-1的NaCl溶液应选择500mL容量瓶,若需要480mL上述溶液,因无480mL容量瓶,也选择500mL容量瓶,配500mL溶液所需溶质的物质的量应按配制500mL溶液计算。(2)容量瓶使用前一定要检验是否漏液方法是:向容量瓶中注入少量水,塞紧玻璃塞,用手指按住瓶塞,另一只手按住瓶底倒转容量瓶,一段时间后观察瓶塞处是否有液体渗出,若无液体渗出,将其放正,把玻璃塞旋转180°,再倒转观察。(3)不能将固体或浓溶液直接在容量瓶中溶解或稀释,容量瓶不能作反应器,不能加热,也不能久贮溶液。(4)配制好的溶液应及时转移到试剂瓶中,并贴上标签。一、物质的量定义:表示物质所含微粒多少的物理量,也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物质的量是以微观粒子为计量的对象。物质的量的符号为“n”。二、摩尔1.物质的量的单位单位:克/摩符号:g/mol 数值:等于物质的原子量、分子量、原子团的式量。2.符号是mol。3.使用摩尔表示物质的量时,应该用化学式指明粒子的种类。例如:1molH表示mol氢原子,1molH2表示1mol氢分子(氢气),1molH表示1mol氢离子。但如果说“1mol氢”就违反了使用标准,因为氢是元素名称,不是微粒名称,也不是微粒的符号或化学式。4.计算公式:n=N/NAn=m/M。可桃可挑2023-07-01 13:33:081
高一化学物质的量
1. Al2(SO4)3 = 2Al3+ + 3SO42-,所以含B mol Al3+ 的 Al2(SO4)3 物质的量为 2/3·B mol,浓度为2B/3A mol/L。2. CuX2 = Cu2+ + X-,所以含1 mol Cu2+的CuX2的物质的量为1 mol,CuX2的摩尔质量为134.5 mol/L,(134.5-63.5)÷2 = 35.5,X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5.5。3. Ca(OH)2物质的量为7.4g÷74g/mol=0.1mol,配成500mL溶液,浓度为0.1mol÷0.5L=0.2mol/L,取出5mL,浓度仍为0.2mol/L,稀释至100mL,浓度为0.2×0.005÷0.1=0.01mol/L,含Ca(OH)2质量为74×0.01×0.1=0.074g,OH-为0.01×0.1×2=0.002mol。4. (0.2×0.3+0.1×0.6)÷(0.2+0.1)=0.45. 根据溶液是电中性的,可知H+的物质的量为0.2+0.2×2=0.6mol,浓度为0.6÷1=0.6M。6. 0.3L×1mol/L=xL×1mol/L×3,x=0.1L,也就是100mL。7 Fe + 2HCl = FeCl2 + H2 56g 2mol 22.4L x g C×0.05L 0.448L 解得:C=0.8mol/L,x=1.12ggitcloud2023-07-01 13:33:071
高一化学 物质的量
①3.01*10^22/6.02*10^23=0.05mol②0.05mol*17g/mol=0.85g③一个OH-含8+1=9个质子,所以质子物质的量为9*0.05=0.45mol④因为1个OH-带一个单位负电荷,所以电子为10个,电子物质的量为10*0.05mol=0.5mol⑤都是0.05mol,钠离子质量0.05mol*23g/mol=1.15g①因为二价,所以每个金属离子对应2个氯离子,所以金属离子为0.2mol,该物质也为0.2mol19/0.2=95g/mol②同上,95③95-2*35.5=24,所以A为Mg,所以是MgCl2九万里风9 2023-07-01 13:33:074
高一化学 物质的量
1.A正确。2.3g钠=0.1mol,所以失去一个电子变成离子为0.1NA.B错误。1molN2分子中有2个N原子,所以28g氮气所含的原子数为2NA.2. 9.03*10的23次方个氨分子为1.5molNH3,所以有1.5mol氮原子,4.5 mol氢原子,15 mol质子, 15NA个电子Ntou1232023-07-01 13:33:072
高一化学物质的量的计算
CH4的质子数为10,SO2的质子数为32,4.8gCH4的物质的量为0.3mol,那么是、SO2的物质的量=3/32,SO2的质量m=n乘以M=3/32乘以64=6g九万里风9 2023-07-01 13:33:073
高一化学物质的量
n 物质的量 单位 mol( 摩尔)M 摩尔质量 单位 g/mol (克每摩尔)m 质量NA 阿弗加德罗常数 ,表示一摩尔微粒的具体个数,数值上=6.02*10^23 N 具体微粒个数式量,数值上与摩尔质量一样,没有单位Vm 气体摩尔体积,标准状况下,Vm=22.4L/mol 标准状况下,V=n*Vmn=m/Mn=N/NA只要记住这些,然后做题目时相互转换,基本是没问题了北营2023-07-01 13:33:065
高一化学怎么算物质的量详细算法
如果已知物质的质量,那么用质量除以这种物质的相对质量分数就求得其物质的量。如果已知物质的体积,那题目也会告诉你是否是标准气压等条件,让你根据密度求得质量,然后同上用质量除以相对质量分数得到物质的量。如果已知物质粒子的个数,那用个数除以阿伏伽德罗常数6.02x10的23次方就得到其物质的量。题目都离不开这几种形式,花样都在于如何间接曲折的让你混淆类型,比如物质粒子是分子类型的,有可能只告诉你其中某一类元素原子的个数,那你还得根据分子化学式的原子对应比例求具体的分子个数。牢记物质的量的概念即可,算的规律并不复杂。水元素sl2023-07-01 13:33:051
高一化学!关于“物质的量”这一部分所有的概念和计算公式!要详细!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00739352.html拌三丝2023-07-01 13:33:042
高一化学、什么是物质的量
[本节学习目标] 1.了解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2.了解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和物质的量浓度的含义。 3.能根据物质的量与粒子数目之间的关系进行计算。 4.掌握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方法和应用。 重点: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物质的量、摩尔质量和物质的量浓度的关系,一是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方法。 难点: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方法。知识点一: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要点诠释:化学实验中,取用的药品无论是单质还是化合物,都是可以用器具称量的。而物质间发生的化学反应是原子、离子或分子之间按一定的数目关系进行的,对此,不仅我们用肉眼直接看不到,也难以称量。国际科学家建议用“物质的量”将一定数目的原子、离子或分子等微观粒子与可称量物质联系起来。1.物质的量: 是一个基本物理量,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符号为n。2.摩尔: 物质的量的单位为摩尔,简称摩,符号为mol。1 mol粒子集体所含的粒子数与0.012 kg 12C中所含的碳原子数相同,约为6.02×1023。3.阿伏加德罗常数: 是一个物理量,可定义为: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含的微粒数。 符号为NA,单位为mol-1,可表示为NA=6.02×1023 mol-1。4.物质的量(n)、阿伏加德罗常数(NA)与粒子数(N)之间存在着以下关系:。5.注意: (1)物质的量是一个基本物理量,四个字是一个整体,不能拆开理解,也不能压缩为“物质量”,同时还要与“物质的质量”或“物质的数量”区分开来。 (2)物质的量只适用于微观粒子。即原子、分子、离子、电子及其他粒子,或这些粒子的特定组合。 (3)使用摩作单位时,所指粒子必经明确,并且粒子的种类要用化学式表示。 如2 mol H、1 mol H2、1.5 mol NaOH、1 mol OH―、1 mol e―等。 (4)阿伏加德罗常数是一个物理量,其数值与0.012 kg 12C 中含有的碳原子数相等, 而6.02×1023 mol―1是一个近似值。知识点二:摩尔质量 要点诠释:1 mol不同物质中所含的粒子数是相同的,但由于不同粒子的质量不同,1 mol不同物质的质量也不同。1.摩尔质量: 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做摩尔质量。符号为M,常用的单位为g / mol(或g·mol―1)。2.注意: (1)摩尔质量以g·mol―1为单位时,在数值上与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或相对原子质量相等。 可推导如下: , 由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定义知M (12C)=12 g·mol―1,所以M (X)也就是以g·mol―1为单位,数值上等于其相对原子质量。 (2)对于纯净物而言,其摩尔质量是固定不变的,而物质的质量则随着物质的物质的量不同而不同。如1 mol O2的质量为32 g,2 mol O2的质量为64 g,而O2的摩尔质量并不发生变化,还是32 g·mol―1。3.物质的量(n)、质量(m)、摩尔质量(M)之间存在着下述关系: 如H2SO4的摩尔质量为98 g·mol―1,则24.5 g H2SO4的物质的量: 。 此外,借助于公式和可以把肉眼看不到的微观物质的微粒数,与宏观上可以称量的物质质量联系起来。所以物质的量起到了桥梁作用。我们可以对物质的微粒数和质量进行相互的换算。 如上题中24.5 g H2SO4的物质的量n (H2SO4)=0.25 mol, 其微粒数N (H2SO4)=n (H2SO4)×NA=0.25 mol×6.02×1023 mol―1=1.505×1023。知识点三:气体摩尔体积 要点诠释:对于气态物质,测量体积比称量质量更方便。物质的体积取决于构成这种物质的粒子数目、粒子的大小和粒子之间的距离这三个因素。1 mol固态物质或液态物质含有的粒子数相同,而粒子之间的距离是非常小的,这就使得固态物质或液态物质的体积主要决定于粒子的大小。但由于粒子大小是不相同的,所以1 mol不同的固态物质或液态物质的体积是不相同的。 对于气体来说,粒子之间的距离远远大于粒子本身的直径,所以1 mol气体的体积主要决定于气体粒子之间的距离。而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任何气体粒子之间的距离可以看成是相等的,因此,1 mol气体都是有相同的体积。1.气体摩尔体积: 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叫做气体摩尔体积,符号为Vm,常用单位有L / mol或(L·mol―1)和m3 / mol(或m3·mol―1)。2.注意: (1)不同的温度和压强下,气体摩尔体积不同。 (2)在标准状况(0°、101 kPa)下,气体摩尔体积Vm=22.4 L·mol―1。3.气体体积(V)、气体摩尔体积(Vm)、气体的物质的量(n)之间关系为: 由和可将气体分子数与宏观气体体积之间联系起来。如标准状况下,11.2 L H2所含分子数为:。 由一定条件下的密度和气体摩尔体积可以求出气体的摩尔质量:M=Vm· 如标准状况下, (O2)=1.429 g·L―1,则M (O2)=Vm·(O2)=22.4 L·mol―1×1.429 g·L―1=32 g·mol―1。知识点四:阿伏加德罗定律 要点诠释: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数。这一规律称为阿伏加德罗定律。1.注意: (1)阿伏加德罗定律只适用气体,对固体、液体物质不适用。 (2)只有温度、压强、体积都相同的气体,其分子数才相同。 (3)气体摩尔体积是阿伏加德罗定律的具体体现。2.几个重要的推论 气体的温度、压强、体积、质量、摩尔质量之间存在以下关系:,由此可推知以下重要推论: (1)同温同压下,同体积的任何气体的质量比等于它们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即。 (2)同温同压下,任何气体的体积比等于它们的物质的量之比。即。 (3)同温同压下,相同质量的任何气体的体积比等于它们的相对分子质量的反比。即:。 (4)同温同压下,任何气体的密度比等于它们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即。 (5)同温同容下,气体的压强比等于它们的物质的量之比。即。知识点五:物质的量浓度 要点诠释:对于溶液,我们可用溶质的质量分数来表示溶液的组成。而取用溶液时,一般是量取体积,并不是称量其质量。如果知道一定体积的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那就方便多了。1.物质的量浓度: 从单位体积的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叫做溶质B的物质的量浓度。符号为c (B),单位有mol / L(或mol·l―1)等。2.注意: (1)溶液体积不能等同于溶剂体积,应是溶质在溶剂中溶解后的实际体积。 (2)溶质可以是物质,也可以是分子或离子。 (3)溶液具有均一性,即从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中取出任意体积的溶液,物质的量浓度保持不变。 (4)物质的量浓度与溶质质量分数的区别与联系: 溶质的质量分数物质的量浓度溶质的单位gmol溶液的单位gL特 点质量相同,溶质的质量分数也相同的任何溶液里含有溶质的质量相同体积相同,物质的量浓度也相同的任何溶液里含有溶质的物质的量相同3.溶质的物质的量(n)、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体积三者关系式: (1)物质的量浓度与溶质质量分数的换算 (w为溶质质量分数) (2)溶液的稀释规律:即稀释前后,溶质的物质的量不变,则有:c1V1=c2V2知识点六: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1.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有两种类型: 由固体配制溶液(需确定溶质的质量)和由浓溶液配制稀溶液(需确定要量取的浓溶液体积)。整个过程可细化为八个步骤:计算、称量、溶解或稀释、转移、洗涤、转移、定容、摇匀。2.仪器通常有: 容量瓶(注意规格)、托盘天平(固体配制溶液)或滴定管(用浓溶液配制稀溶液)、量筒(用于量取溶剂)、烧杯(溶解)、玻璃棒(搅拌、引流)、胶头滴管(用于定容)、药匙(溶质是固体时使用)。3.容量瓶为细颈、梨形玻璃容器,带有磨口玻璃塞。 容量瓶上标有刻度线、适用温度、容量。使用前一定要检查容量瓶是否漏液,方法是:向瓶内加一定量水,塞好瓶塞,用左手食指顶住瓶塞,右手托住瓶底,将容量瓶倒置,看是否有水漏出。如不漏水,再将瓶塞旋转180°,重复上述操作,两次均不漏水的容量瓶才能使用。4.误差分析: 一般根据公式判断,即分析实验操作对变量n和V的影响。其他正常时,凡是使m或n增大的因素,则使c偏大,反之,使c偏小。凡是使V增大的因素,则使c偏小,反之,使c偏大。例如:转移溶液后未洗涤烧杯和玻璃棒,将使溶质损失,所以会使c偏低;定容摇匀后发现液面低于刻度线,又补加少量蒸馏水,将使得溶液的总体积偏大,也会使c偏低。5.注意事项: (1)称量时一般用托盘天平,量取时一般用量筒,它们只能准确到小数点后一位(0.1 g或0.1 mL),因此计算所用溶质的质量或体积时保留到小数点后一位。 (2)称量时左物右码,有吸湿性和腐蚀性的药品放在烧杯中快速称量;用量筒量取的液体倒入烧杯后,量筒内壁附着的溶质不要洗涤到烧杯中。 (3)溶解时一般先在烧杯中加入溶质,后加溶剂进行溶解。浓硫酸的稀释一定要注意将浓硫酸沿烧杯内壁慢慢倒入水中,且边加边用玻璃棒搅拌。 (4)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是将一定质量或体积的溶质按溶液的体积在选定的容量瓶中定容,因而完全不需要计算水的用量。 (5)不能配制任意体积的溶液,因为配制过程中是用容量瓶来定容的,而容量瓶的规格又是特定值。常用容量瓶的规格有100 mL、250 mL、500 mL、1000 mL等。 (6)不能用容量瓶溶解、稀释或久贮溶液(尤其碱性溶液),更不可在容量瓶中进行化学反应。配制完溶液后,应将溶液倒入干燥、洁净的试剂瓶中。 (7)溶液注入容量瓶前要使其温度恢复到室温,这是因为热的溶液转入容量瓶会使所配的溶液的体积偏小(玻璃的膨胀系数小于液体),所配溶液浓度偏大。 (8)溶液转移至容量瓶时,要用玻璃棒引流,并用蒸馏水洗涤烧杯及玻璃棒(上面粘有少量溶质)2~3次,将洗涤液移入容量瓶。 (9)当容量瓶中液面上升到离刻度线1~2 cm处,要改用胶头滴管加入蒸馏水,防止液面超过刻度线。若加水定容时超过刻度线,必须重新配制。 (10)定容后的溶液要注意反复摇匀。静置后若发现液面下降,稍低于标线,不要再加蒸馏水,否则会引起结果偏低。如果摇匀后洒出几滴,溶液的浓度不变。Chen2023-07-01 13:33:041
高一化学物质的量
n=N/NA=cV=m/M善士六合2023-07-01 13:33:041
高一化学物质的量计算
解:设乙醇的质量为x,O2的质量为y。C2H5OH+3O2 =3H2O+2CO246 96 54x y 5.4g∴x=4.6gy=9.6g所以乙醇的质量为4.6g,n(O2)=m/M=9.6g/32(g/mol)=0.3mol答:需要乙醇4.6g,氧气的物质的量为0.3mol1.有关物质的量的八关系:① 1 mol 任何物质都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粒子,即近似为6.02×1023个粒子。② 1 mol 任何物质的质量,以克作单位,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或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离子质量等)③ 对于由分子或直接由原子构成的物质,物质的量相同,所含分子数或原子数相同。④ 对于相同质量的两种物质而言,摩尔质量与物质的量成反比。即摩尔质量大的,物质的量则小。物质的量计算方法=物质的量计算方法⑤ 对于相同物质的量的两种物质而言,摩尔质量与质量成正比。即摩尔质量大的质量就大。物质的量计算方法=物质的量计算方法⑥ 1 mol 分子(或原子)的质量是1个分子(或原子)质量的6.02×1023倍。⑦ 不同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之比等于其摩尔质量之比;不同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等于其摩尔质量之比。⑧ 化学反应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既是粒子数之比,也是物质的量之比。(化学反应定律)相关量纲式: n=物质的量计算方法;n =物质的量计算方法。2.有关气体摩尔体积的八关系:① 标准状况下,1 mol 任何气体所占有的体积都约为22.4 L。② 同温同压下,同体积的气体具有同数的分子(阿伏加德罗定律)。③ 有关气体体积的计算中,质量、体积和物质的量的对应单位是“g—L—mol”。④ 相同体积的两种气体,摩尔质量与质量成正比。即摩尔质量大的,质量大。物质的量计算方法=物质的量计算方法⑤ 相同质量的两种气体,摩尔质量与物质的量成反比。即摩尔质量大的,物质的量小,分子数少。物质的量计算方法=物质的量计算方法⑥ 比较两种气体的轻重,可看密度,最好看相对分子质量。即相对分子质量大的,密度大。⑦ 混合气体可看成一种纯气体对待(气体相互间不发生反应)。不过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应按下式计算:物质的量计算方法=M1×a1%+M2×a2%+……=M1×V1%+M2×V2%+……⑧ 化学方程式中,气体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既是粒子数比,也是物质的量之比,还是相同条件下气体的体积比。(气体反应定律)有关量纲式:R =物质的量计算方法;Vm=物质的量计算方法。3.有关物质的量浓度的二关系:① 同c、同V(的溶液中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相等)。② 从一溶液中取出任一体积的溶液,其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不变,但溶质的物质的量和质量都减少。(1) 有关量纲式c=物质的量计算方法;m=V×ρ×W ;m=C×V×M(2) 用浓溶液A(用质量分数表示)配制稀溶液B(用物质的量浓度表示)求所需浓溶液的体积VACB × VB × M = WA × VA × ρA(mol / L) (L) (g / mol) % (mL) (g/ cm3)(3) 物质的量浓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之间的换算C × V × M = W × V × ρ(mol / L) (L) (g / mol) % (mL) (g / cm3)即:C =物质的量计算方法令V=1L=1000 mL,则得:C =物质的量计算方法(4) 稀释规则: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和物质的量不变。bikbok2023-07-01 13:33:042
高一化学物质的量~~
正确答案:3:2:1;49.9g。康康map2023-07-01 13:33:044
高一化学物质的量
物质的量:是一个基本物理量,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符号为n。单位为摩尔,简称摩,符号为mol。1mol粒子集体所含的粒子数与0.012kg12C中所含的碳原子数相同,约为6.02×1023。1、阿伏加德罗常数:是一个物理量,可定义为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含的微粒数。符号为NA,单位为mol-1,可表示为NA=6.02×1023 mol-1。它是联系粒子摩尔质量(即一摩尔时的质量),及其质量间的比例系数。2、摩尔质量: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做摩尔质量。符号为M,常用的单位为g / mol。摩尔质量以g·mol―1为单位时,在数值上与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或相对原子质量相等。对于纯净物而言,其摩尔质量是固定不变的,而物质的质量则随着物质的物质的量不同而不同。3、物质的量浓度:从单位体积的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叫做溶质B的物质的量浓度。符号为c (B),单位有mol/L(或mol·l―1)等。溶液体积不能等同于溶剂体积,应是溶质在溶剂中溶解后的实际体积。溶质可以是物质,也可以是分子或离子。4、气体摩尔体积: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叫做气体摩尔体积,符号为Vm,常用单位有L/mol或(L·mol―1)和m3/mol(或m3·mol―1)。不同的温度和压强下,气体摩尔体积不同。在标准状况(0°、101kPa)下,气体摩尔体积Vm=22.4L·mol―1。5、阿伏加德罗定律: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数。这一规律称为阿伏加德罗定律。阿伏加德罗定律只适用气体,对固体、液体物质不适用。只有温度、压强、体积都相同的气体,其分子数才相同。Vm是阿伏加德罗定律的具体体现。ardim2023-07-01 13:33:031
高中高一下册政治教案范文: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 全章概述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了解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新中国成立后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以及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理解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国一项适合我国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理解和把握宗教信仰自由是我国的一项长期的宗教政策,以及我国政府依法管理宗教问题的原则。 本章可分为3个框题 一、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三、我国的宗教政策 新课程学习 7.1 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 2、理解我国新型的民族关系,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及相互关系。 (二)能力目标 22、 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原则,坚持了从实际出发,适合我国国情。让学生尝试用历史的、辨证的眼光观察、评价问题,提高学生的比较、鉴别能力。 23、 引导学生利用已有历史、地理知识,深入学习本课。培养学生善于将不同学科知识综合起来,不断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尊重不同民族风俗习惯,与不同民族团结友爱、和睦相处的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及相互关系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 教学中通过联系有关历史地理知识和实例,让学生感悟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理解理解我国新型的民族关系及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经常从报刊、电视中看到一些国家和地区因民族问题引发的冲突,甚至战争,导致社会混乱、人民流离失所,不得安生。这说明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对于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等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更应该重视民族问题。 (二)进行新课 十一、 雪域高原的历史性跨越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74页材料,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新中国成立后,西藏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铲除了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的阶级根源,人民当家做了主人,在国家和各族人民的帮助下,西藏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这表明,我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伟大祖国的灿烂文明,维护了国家的独立和尊严,在正确的民族原则和民族政策指导下,逐步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二、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75页内容,思考我国的民族状况、民族关系是怎么样的?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1、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任何国家都是由一定的民族组成的。我国有56个民族,除汉族外,其他55个民族,由于人口较少,习惯上被称为少数民族。我国所有民族统称为中华民族。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是我国重要的国情之一。 2、我国民族关系的根本性变化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陆续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铲除了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的阶级根源,逐步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我国的民族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但由于历史形成和遗留下来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等发展不平衡所造成的差距,却依然存在,且不可能在短期内消除。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76-77页内容,思考我国新型民族关系是怎么样形成的?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首先是因为我国实行了正确地民族原则 3、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 (1)民族平等 含义: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具有同等的地位,都依法平等的享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平等的履行应尽的义务。 依据: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我国各民族只有人口多少和发展程度上的区别,绝无高低优劣之分。各族人民都为祖国文明作出了贡献,都是国家的主人。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76页图表,思考图表内容说明什么?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各民族具有同等的地位,都依法平等的享有政治权利 坚持民族平等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首要原则。为体现这一原则的要求,历届全国人大都有少数民族代表参加,少数民族代表占代表总数的比例,都高于同期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例。 (2)民族团结 含义:是指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友好往来、互相合作、共同奋斗,谁也离不开谁的大团结局面。 重要性:民族的团结和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 (3)各民族共同繁荣 含义:在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前提下,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繁荣。 重要性:各民族共同繁荣是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是实现国家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根本原则。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77页“相关链接”,思考材料说明什么?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说明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积极实施西部开发战略,促进了民族经济发展,也带动了整个社会现代化进程。 (4)民族原则之间的关系 三者互相联系、不可分割。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各民族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发展,是实现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 二、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78页内容,思考分析我国新型民族关系建立的原因以及如何巩固、发展这种民族关系?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1、我国新型民族关系建立的原因 (1)国家性质决定: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各族人民都是国家的主人,这是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前提条件。 (2)我国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处理民族关系。 (3)我国宪法和法律为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提供了法律保障。 (4)团结统一是中华民族代代传乘的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 2、如何巩固发展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1)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提供了法律保障。 (2)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提供制度保障。 (3)弘扬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同各种危害民族关系思想和行为作斗争。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我国的民族状况、社会主义新型的民族关系,以及我国政府处理民族问题基本原则。要从中体会处理好民族问题的重要性和意义。 (四)实例探究 [例1] 在我国,讲力量和成绩,是56个民族共同的力量和成绩;讲困难和挫折,是56个民族共同的困难和挫折;讲前途和未来,是56个民族共同的前途和未来。这段话表明了我国各民族 ( ) ①有着共同的历史命运 ② 不存在利益差别 ③ 相互联系、相互依存 ④ 加强团结是实现共同繁荣的前提 A.① ② ③ B.① ② ④ C.① ③ ④ D.② ③ ④ 答案:C [例2] 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西部欠发达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从根本上说是为了 ( ) V. 维护民族团结 B. 实现民族平等 C. 维护国家统一 D. 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答案:D [例3] 下列关于民族三原则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 B. 民族平等是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 C. 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物质保障 D. 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 答案 B [例4]我国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 ) A. 我国产生民族问题的根源已经消失 B. 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权利平等 C. 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确立 D.各民族实现了共同繁荣 答案:C 课余作业 分组讨论我国各民族在共同创建社会主义祖国,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文化事业等方面的作用,理解我国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形成原因及意义。 7.2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明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了解自治机关和自治权。 3、理解民族区域自治适合我国国情,具有显著优越性。 (二)能力目标 24、 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政策,坚持了从实际出发,适合我国国情。让学生尝试用历史的、辨证的眼光观察、评价问题,提高学生的比较、鉴别能力。 25、 引导学生利用已有历史、地理知识,深入学习本课。培养学生善于将不同学科知识综合起来,不断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教育学生理解并拥护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而承担起坚持和完善这一制度的历史责任。 教学重点、难点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 教学中通过创设情景,联系有关实例,让学生感悟、理解民族区域自治适合我国国情,具有显著优越性。。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知道,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我国重要的国情之一。在处理民族问题上,我国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这一民族关系的形成,与我国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也是分不开的,下面就学习我国的民族制度问题。 (二)进行新课 十二、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79页,思考几个探究性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从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可以看出,我国在处理民族关系上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法律形式保障自治民族的合法权益,对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有重要意义。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教师活动:阅读教材内容,联系有关历史知识和现实实例,思考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和内容是什么?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并积极讨论,踊跃发言 1、含义: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2、民族自治地方的设置与自治机关 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 民族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自治机关是指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我国自治机关在行使一般国家机关职权的同时,享有和行使自治权。 3、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 自治权是自治机关根据本地方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政策,自主管理本民族自治地方内部事务的权力。 教师活动:阅读教材第80页图表,看看自治机关有哪些自治权?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并积极讨论,踊跃发言 教师总结:我国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赋予自治机关的自治权,范围、内容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主要有:立法自治权、变通执行权、经济自治权、文化管理自治权、其他自治权等。 4、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必然性 这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 “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各民族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互相依存的民族关系。使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具有坚实的社会和政治基础。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教师活动:阅读教材第81-82页内容,思考讨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表现在哪里?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并积极讨论,踊跃发言 1、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安全 民族区域自治以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为前提和基础,是国家集中统一领导与民族区域自治的有机结合。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使各族人民特别是少数民族人民把热爱民族与热爱祖国的感情结合起来,自觉担负起捍卫祖国统一、保卫边疆的光荣职责。 2、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民族自治地方充分享有自治权利。自主管理本地内部事务,满足了少数民族人民积极参加国家政治生活的愿望。 3、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民族自治地方以一个或几个少数民族为主体,同时包括当地居住的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各族人民和各族干部之间联系更加密切,逐步消除了历遗留下来的民族隔阂。 4、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自治机关能够结合本民族、本地区特点,把少数民族的特殊利益与国家的整体利益协调起来,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和优势,调动各族人民参加国家建设的积极性、创造性。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学习了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通过学习深刻领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我国国情,对于维护和实现民族地区人民的权益,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等,有重要意义。 (四)实例探究 [例1]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是 ( ) W. 坚持党的领导 B. 设立自治机关 C. 坚持民族平等 D. 保障自治权 答案:D [例2] 我国民族自治机关是指民族自治地方的 ( ) ① 人民代表大会 ② 人民政府 ③ 人民检察院 ④人民法院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 ③④ 答案 A [例3] 2004年是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20周年,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在于有利于 ( ) ① 维护国家统一 ② 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权利 ③ 促进现代化建设发展 ④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 D 课余作业 分析讨论我国为什么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7.3 我国的宗教政策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是宗教信仰自由,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二)能力目标 26、 领会我国的宗教政策遵循了宗教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让学生尝试用历史的、辨证的眼光观察、评价问题,提高学生的比较、鉴别能力。 27、 引导学生利用已有历史知识,深入学习本课。培养学生善于将不同学科知识综合起来,不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明确宗教信仰自由时宪法赋予公民基本权利,是保护和尊重人权的表现,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宗教,弘扬科学,树立科学世界观。 教学重点、难点 我国的宗教政策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 教学中通过创设情景,联系有关实例,让学生感悟、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的正确性。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也是一个多宗教国家。我国信仰宗教的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虽然不大,但绝对数字不小。因此,正确处理宗教问题也是十分重要的。 (二)进行新课 十三、 我国宗教具有爱国主义传统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83页内容,思考两个探究性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教材用三个镜头展示了我国的宗教现状。我国各种宗教千百年以来和睦相处,宗教文化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们虽然有消极的一面,也有爱国的传统,都倡导服务社会。造福人类,也为增进国际宗教交流,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贡献。 二、全面正确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83页“相关链接”内容,思考宗教的产生、与消亡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现象,它的存在有其深刻的自然根源、社会根源和认识根源,有它自身的发生、发展、消亡过程。我国现阶段,宗教存在的自然根源、社会根源和认识根源还没有消失,宗教还将长期存在。这种现状决定了我们还不能用行政手段取消宗教,只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1、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1)含义: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在同一宗教里,有信仰这个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个教派的自由;有过去不信教而现在信教的自由,也有过去信教而现在不信教的自由。 (2)实质: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实质是使宗教信仰问题成为公民个人自由选择的问题。 我国宪法规定:“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这说明,公民不论信教不信教,也不论信什么教,是公民自由选择的权利,谁也不得强加干涉。 (3)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包括两个方面:既保护信仰宗教的自由,又保护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是一项全面、完整的政策。 (4)宗教信仰自由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是我国尊重和保护人权的重要体现。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84页“专家点评”内容,思考反映的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说明在宗教问题上要坚持权利义务的统一,宗教活动不得违反法律,不得利用宗教损害国家、社会的利益,否则将承担法律责任。 2、国家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1)国家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是指政府依法对涉及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宗教事务进行管理。 (2)管理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宗教界的合法权益和正常的宗教活动,制止和打击利用宗教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抵御境外势力利用宗教进行的渗透。简单讲就是:保护合法、制止非法、打击犯罪、抵制渗透。可见,国家依法管理宗教事务与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不是对立的,而是为了更好的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84页“专家点评”内容,思考宗教与邪教的区别。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3)邪教不是宗教。邪教是指冒用宗教旗号,神话首要分子,宣传迷信邪说,蒙骗群众,非法聚敛财物,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邪恶势力。其本质是*、反社会、反科学的。 3、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我国宪法规定:“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任何境外组织和个人不得干预我国的宗教事务。长期以来,境外势力利用宗教对我国进行渗透、*和破坏活动,对此必须保持高度警惕。我国政府既要支持宗教界在平等友好的基础上开展对外交往,又要抵御境外势力利用宗教对我国进行渗透,坚决打击宗教极端势力。 4、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不是鼓励人们信仰宗教呢?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不是。是尊重公民的信仰权力,维护民族团结。因此,要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1)含义: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不是要求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放弃宗教信仰,而是要求他们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要求他们从事的宗教活动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的利益和民族的整体利益;支持他们努力对宗教教义作出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阐释;支持他们与各族人民一道反对一切利用宗教进行危害社会主义祖国和人民利益的非法活动,为民族团结、社会发展和祖国统一多做贡献。 (2)原因:是社会主义社会对宗教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各宗教自身的要求。我国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都是国家的主人,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宗教团体是联系信教群众的爱国组织,宗教界成为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教群众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力量。 二、以科学态度对待宗教 1、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不是鼓励人们信仰宗教 (1)宗教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不能简单的用行政力量去消灭或发展宗教,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遵循宗教发展规律,科学处理宗教问题。 (2)宗教信仰自由是宪法赋予公民的民主权利,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有利于加强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的团结,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2、弘扬科学精神 我国是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的社会主义国家,要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也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加强对人民群众的科学世界观和无神论教育,形成文明、健康、崇尚科学的社会风尚,逐步消除宗教存在的社会根源何认识根源,在保护宗教信仰自由的同时,创造宗教消亡的条件,这是解决在教问题的根本途径。 3、中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建设者,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主义以及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弘扬科学精神,树立科学世界观,承担起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光荣历史使命。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主要了解了我国的宗教状况,认识了我国政府在宗教问题上的基本政策和立场观点。通过学习,要明确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不是鼓励人们信仰宗教,而是遵循宗教发展规律,科学处理宗教问题。我们应该加强科学世界观和无神论教育,形成文明、健康、崇尚科学的社会风尚,逐步创造宗教消亡的条件。 (四)实例探究 [例1]下列对宗教信仰自由的理解正确的是 ( ) X.宗教信仰自由是对信教者而言的 Y. 国家保护一切宗教活动 C. 到各种场所宣传宗教教义符合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D. 宗教信仰自由也包括不信仰宗教的自由 答案:D [例2]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是指 ( ) ① 要求宗教信徒放弃宗教信仰 ② 要求信教群众爱党、爱国、爱教结合起来 ③ 宗教活动要遵守宪法和法律 ④ 用马克思主义思想取代迷信思想 A.①② B.③④ C. ②③ D.①③ 答案:C [例3] 我国实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因为它 ( ) ① 符合宗教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特点 ② 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保证 ③ 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④ 有利于团结信教群众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 B [例4]弘扬科学精神的意义是 ( ) ① 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② 保证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向 ③ 有利于树立科学世界观 ④ 有利于形成文明、健康、崇尚科学的社会风气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D 课余作业 分组讨论、综合分析我国为什么要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可桃可挑2023-07-01 13:33:031
高一化学物质的量
高一化学物质的量:1、从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中取出任意体积的溶液,物质的量浓度不变,但随溶液体积的变化溶质的物质的量不同。2、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相同体积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3、气体摩尔体积的适用范围是气态物质,可以是单一气体,也可以是混合气体。4、物质的量是以微观粒子为计量的对象。5、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具有的质量叫做该物质的摩尔质量。选择容量瓶必须指明规格,其规格应与所配溶液的体积相等。如果不等,应选择略大于此体积的容量瓶,如配制500mL1mol·L-1的NaCl溶液应选择500mL容量瓶,若需要480mL上述溶液,因无480mL容量瓶,也选择500mL容量瓶,配500mL溶液所需溶质的物质的量应按配制500mL溶液计算。容量瓶使用前一定要检验是否漏液方法 是:向容量瓶中注入少量水,塞紧玻璃塞,用手指按住瓶塞,另一只手按住瓶底倒转容量瓶,一段时间后观察瓶塞处是否有液体渗出,若无液体渗出,将其放正,把玻璃塞旋转180°,再倒转观察。人类地板流精华2023-07-01 13:33:031
高一化学 物质的量
物质的量适用于微观粒子,而微观粒子包括很多,并不仅仅是你所说的那些!康康map2023-07-01 13:33:032
高一物理竞赛,关于角动量守恒的一点不解。请乱讲的不要入了。感谢解答。
1. 角速度和速度一样是跟参考系的选取有关系的,所以选地面固定点为参考点的话D、C的角速度是不一样的,而在与B平动的参考系来看D、C的角速度是相等的。而角动量守恒和动量守恒定律类似,虽然在不同惯性系具体数值不同但在惯性系都成立的。所以你需要去验证的是角动量的定量关系而不是角速度的。2. 在角动量守恒定律里,角速度不是一个关键的概念,关键是理解角动量。所以以余辉2023-07-01 13:30:194
高一了英语什么都不会应该怎么办,老师说的说的什么英文和语法都听不懂...
语法方面可以看看这个网站上的视频教程http://www.youku.com/playlist_show/id_4648287.htmlu投在线2023-07-01 13:28:534
高一生物 RNA和DNA的主要合成场所是?
Jm-R2023-07-01 13:22:422
高一必修二生物;DNA的复制概要
补充:每一条子链中有一半是来自母链,另外一半是重新合成的。hi投2023-07-01 13:22:383
高一生物《DNA的结构和复制》知识点总结
1、DNA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与T配对,G与C配对。 2、DNA复制:是指以亲代DNA分子为模板来合成子代DNA的过程。DNA的复制实质上是遗传信息的复制。 3、解旋:在ATP供能、解旋酶的作用下,DNA分子两条多脱氧核苷酸链配对的碱基从氢键处断裂,于是部分双螺旋链解旋为二条平行双链,解开的两条单链叫母链(模板链)。 4、DNA的半保留复制:在子代双链中,有一条是亲代原有的链,另一条则是新合成的。 5、人类基因组是指人体DNA分子所携带的全部遗传信息。人类基因组计划就是分析测定人类基因组的核苷酸序列。 6、DNA的化学结构:①DNA是高分子化合物:组成它的基本元素是C、H、O、N、P等。②组成DNA的基本单位——脱氧核苷酸。每个脱氧核苷酸由三部分组成:一个脱氧核糖、一个含氮碱基和一个磷酸③构成DNA的脱氧核苷酸有四种。DNA在水解酶的作用下,可以得到四种不同的核苷酸,即腺嘌呤(A)脱氧核苷酸;鸟嘌呤(G)脱氧核苷酸;胞嘧啶(C)脱氧核苷酸;胸腺嘧啶(T)脱氧核苷酸;组成四种脱氧核苷酸的脱氧核糖和磷酸都是一样的,所不相同的是四种含氮碱基:ATGC。④DNA是由四种不同的脱氧核苷酸为单位,聚合而成的脱氧核苷酸链。 7、DNA的双螺旋结构:DNA的双螺旋结构,脱氧核糖与磷酸相间排列在外侧,形成两条主链(反向平行),构成DNA的基本骨架。两条主链之间的横档是碱基对,排列在内侧。相对应的两个碱基通过氢键连结形成碱基对,DNA一条链上的碱基排列顺序确定了,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另一条链的碱基排列顺序也就确定了。 8、DNA的特性:①稳定性:DNA分子两条长链上的脱氧核糖与磷酸交替排列的顺序和两条链之间碱基互补配对的方式是稳定不变的,从而导致DNA分子的稳定性。②多样性:DNA中的碱基对的排列顺序是千变万化的。碱基对的排列方式:4n(n为碱基对的数目)③特异性:每个特定的DNA分子都具有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这种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就构成了DNA分子自身严格的特异性。 9、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在碱基含量计算中的应用:①在双链DNA分子中,不互补的两碱基含量之和是相等的,占整个分子碱基总量的50%。②在双链DNA分子中,一条链中的嘌呤之和与嘧啶之和的比值与其互补链中相应的比值互为倒数。③在双链DNA分子中,一条链中的不互补的两碱基含量之和的比值(A+T/G+C)与其在互补链中的比值和在整个分子中的比值都是一样的。 10、DNA的复制: ①时期: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的间期。 ②场所:主要在细胞核中。 ③条件:a、模板:亲代DNA的两条母链;b、原料:四种脱氧核苷酸为;c、能量:(ATP);d、一系列的酶。缺少其中任何一种,DNA复制都无法进行。 ④过程:a、解旋:首先DNA分子利用细胞提供的能量,在解旋酶的作用下,把两条扭成螺旋的双链解开,这个过程称为解旋;b、合成子链:然后,以解开的每段链(母链)为模板,以周围环境中的脱氧核苷酸为原料,在有关酶的作用下,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与母链互补的子链。随的解旋过程的进行,新合成的"子链不断地延长,同时每条子链与其对应的母链互相盘绕成螺旋结构,c、形成新的DNA分子。 ⑤特点:边解旋边复制,半保留复制。 ⑥结果:一个DNA分子复制一次形成两个完全相同的DNA分子。 ⑦意义:使亲代的遗传信息传给子代,从而使前后代保持了一定的连续性.。 ⑧准确复制的原因:DNA之所以能够自我复制,一是因为它具有独特的双螺旋结构,能为复制提供模板;二是因为它的碱基互补配对能力,能够使复制准确无误。 11、DNA复制的计算规律:每次复制的子代DNA中各有一条链是其上一代DNA分子中的,即有一半被保留。一个DNA分子复制n次则形成2n个DNA,但含有最初母链的DNA分子有2个,可形成2ⅹ2n条脱氧核苷酸链,含有最初脱氧核苷酸链的有2条。子代DNA和亲代DNA相同,假设x为所求脱氧核苷酸在母链的数量,形成新的DNA所需要游离的脱氧核苷酸数为子代DNA中所求脱氧核苷酸总数2nx减去所求脱氧核苷酸在最初母链的数量x 。 7、核酸种类的判断:首先根据有T无U,来确定该核酸是不是DNA,又由于双链DNA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G=C,单链DNA不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来确定是双链DNA还是单链DNA。可桃可挑2023-07-01 13:21:471
高一必修一生物 一分子麦芽糖水解形成( )一分子蔗麦芽糖水解形成( )一分子乳糖麦芽糖水解形成( )
一分子麦芽糖水解成两分子葡萄糖~~1分子蔗糖~水解1分子葡萄糖和1分子果糖乳糖水解得到1分子葡萄糖和1分子半乳糖 ~hi投2023-07-01 13:08:522
人教版高一数学优秀说课稿
人教版高一数学优秀说课稿(一)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与作用 《幂函数》选自高一数学新教材必修1第2章第3节。是基本初等函数之一,它不仅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而且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从教材的整体安排看,学习了解幂函数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获得比较系统的函数知识和研究函数的方法,为今后学习三角函数等其他函数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初中曾经研究过y=x,y=x2,y=x—1三种幂函数。 这节内容,是对初中有关内容的进一步的概括、归纳与发展,是与幂有关知识的高度升华.本节内容之后,将把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科学的组织起来,体现充满在整个数学中的组织化,系统化的精神。让学生了解系统研究一类函数的方法.这节课要特别让学生去体会研究的方法,以便能将该方法迁移到对其他函数的研究.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已经接触的函数,确立利用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奇偶性、单调性研究一个函数的意识,已初步形成对数学问题的合作探究能力。 (2)虽然前面学生已经学会用描点画图的方法来绘制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图像,但是对于幂函数的图像画法仍然缺乏感性认识。 (3)学生层次参差不齐,个体差异比较明显。 二、目标分析 新课标指出“三维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使学生理解幂函数的概念,会画幂函数的图象。 ②让学生结合这几个幂函数的图象,理解幂函图象的变化情况和性质。 (2)过程与方法 ①让学生通过观察、总结幂函数的性质,培养学生概括抽象和识图能力。 ②使学生领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熟悉的例子让学生消除对幂函数的陌生感从而引出概念,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②利用多媒体,了解幂函数图象的变化规律,使学生认识到现代技术在数学认知过程中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③培养学生从特殊归纳出一般的意识,培养学生利用图像研究函数奇偶性的能力。并引导学生发现数学中的对称美,让学生在画图与识图中获得学习的快乐。 (二)重点难点 根据我对本节课的内容的理解,我将重难点定为: 重点:从五个具体的幂函数中认识概念和性质 难点:从幂函数的图象中概括其性质。 三、教法、学法分析 (一)教法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自主性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要有效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努力去提高学生素质。根据这样的原则和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并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采用如下的教学方法。 1、引导发现比较法 因为有五个幂函数,所以可先通过学生动手画出函数的图象,观察它们的解析式和图象并从式的角度和形的角度发现异同,并进行比较,从而更深刻地领会幂函数概念以及五个幂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2、借助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由于多媒体信息技术能具有形象生动易吸引学生注意的特点,故此,可用多媒体制作引入情境,将学生引到这节课的学习中来。再利用《几何画板》画出五个幂函数的图象,为学生创设丰富的数形结合环境,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幂函数概念以及在幂函数中指数的变化对函数图象形状和单调性的影响,并由此归纳幂函数的性质。 3、练习巩固讨论学习法 这样更能突出重点,解决难点,使学生既能够进行深入地独立思考又能与同学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合作,这样一来学生对这五个幂函数领会得会更加深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班级整体学习氛氛围也变得更加浓厚。 (二)学法 本节课主要是通过对幂函数模型的特征进行归纳,动手探索幂函数的图像,观察发现其有关性质,再改变观察角度发现奇偶函数的特征。重在动手操作、观察发现和归纳的过程。 由于幂函数在第一象限的特征是学生不容易发现的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将抽象问题具体化,借助多媒体进行动态演化,以形成较完整的知识结构。 四、教学过程分析 (一)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新课标指出:“应该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从我们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提出问题,问题的设计改变了传统目的明确的设计方式,给学生的思考空间,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问题1:下列问题中的函数各有什么共同特征?是否为指数函数? 由学生讨论,总结,即可得出:p=w,s=a2,v=a,a=s1/2,v=t—1 这时学生观察可能有些困难,老师提示可以用x表示自变量,用y表示函数值,上述函数式变成: 都是自变量的若干次幂的形式。都是形如 的函数。 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幂函数 (一)课堂主要内容 (1)幂函数的概念 ①幂函数的定义。 一般地,函数 叫做幂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a是常数。 ②幂函数与指数函数之间的区别。 幂函数——底数是自变量,指数是常数; 指数函数——指数是自变量,底数是常数。 (2)几个常见幂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由同学们画出下列常见的幂函数的图象,并根据图象将发现的性质填入表格 根据上表的内容并结合图象,总结函数的共同性质。让学生交流,老师结合学生的回答组织学生总结出性质。 以上问题的设计意图:数形结合是一个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它包含以数助形,和以形助数的思想。通过问题设计让学生着手实际,借助行的生动来阐明幂函数的性质。 教师讲评:幂函数的性质. ①所有的幂函数在(0,+∞)上都有定义,并且图像都过点(1,1). ②如果a>0,则幂函数的图像通过原点,并在区间〔0,+∞)上是增函数. ③如果a<0,则幂函数在(0,+∞)上是减函数,在第一象限内,当x从右边趋向于原点时,图像在y轴右方无限地趋近y轴;当x趋向于+∞时,图像在x轴上方无限地趋近x轴. ④当a为奇数时,幂函数为奇函数;当a为偶数时,幂函数为偶函数。 以问题设计为主,通过问题,让学生由已经学过的指数函数,对数函数,描点作图得到五个幂函数的图像,但是我们应该知道绘制幂函数的图像比绘制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图像更为复杂,因为幂函数随着幂指数的轻微变化会出现较大的变化,因此,在描点作图之前,应引导学生对几个特殊的幂函数的性质先进行初步的探究,如分析函数的定义域,奇偶性等,在根据研究结果和描点作图画出图像,让学生观察所作图像特征,并由图象特征得到相应的函数性质,让学生充分体会系统的研究方法。同时学生对于归纳性质这一环节相对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性质,学生会有更大的困难。因此,教学中只须对他们的图像与基本性质进行认识,而不必在一般幂函数上作过多的引申和介绍。在教学中,采用从具体到一般,再从一般到具体的安排。 通过学生的主体参与,使学生深切体会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方法,从而实现对知识识的再次深化。 (3)当堂训练,巩固深化 例题和练习题的选取应结合学生认知探究,巩固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并能用知识加以运用。本节课选取主要选取了两道例题。 例1是课本上的例题:证明f(x)=x1/2在(0,+∞)上是增函数。这题先从“形”的角度判断函数的单调区间和单调性,再用到定义从“数”的角度对函数的单调性进行推理论证,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和解决问题的专业素养。 例2是补充例题,主要培养学生根据体例构造出函数,并利用函数的性质来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加深学生对幂函数及其性质的理解。注意:由于学生对幂函数还不是很熟悉,所以在讲评中要刻意体现出幂函数y=x1。3是增函数与y=x—5/4的图像的画法,即再一次让学生体会根据解析式来画图像解题这一基本思路 (4)小结归纳,回顾反思。小结归纳不仅是对知识的简单回顾,还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从知识、方法、经验等方面进行总结。我设计了三个问题: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的体验是什么?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技能? (二)作业设计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对本节课学生知识水平的反馈,选做题是对本节课内容的延伸与,注重知识的延伸与连贯,强调学以致用。通过作业设置,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获得成功的喜悦,看到自己的潜能,从而激发学生饱满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的形成.我设计了以下作业: (1)必做题 (2)选做题 (三)板书设计 板书要基本体现整堂课的内容与方法,体现课堂进程,能简明扼要反映知识结构及其相互联系;能指导教师的教学进程、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通过使用幻灯片辅助板书,节省课堂时间,使课堂进程更加连贯。 五、评价分析 学生学习的结果评价当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评价。我采用及时点评、延时点评与学生互评相结合,全面考查学生在知识、思想、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在质疑探究的过程中,评价学生是否有积极的情感态度和顽强的理性精神,在概念反思过程中评价学生的归纳猜想能力是否得到发展,通过巩固练习考查学生对幂函数是否有一个完整的集训,并进行及时的调整和补充。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设计,敬请各位专家、评委批评指正。 谢谢! 人教版高一数学优秀说课稿(二)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是本科数学**号选手,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课题是高中数学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第一课时《函数单调性与(小)值》(可以在这时候板书课题,以缓解紧张)。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五个方面来陈述我对本节课的设计方案。恳请在座的专家评委批评指正。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1)本节课主要对函数单调性的学习; (2)它是在学习函数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同时又为基本初等函数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所以他在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可以看看这一课题的前后章节来写) (3)它是历年高考的热点、难点问题 (根据具体的课题改变就行了,如果不是热点难点问题就删掉) 2、教材重、难点 重点:函数单调性的定义 难点:函数单调性的证明 重难点突破: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认真观察思考,并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办法来实现重难点突破。(这个必须要有)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函数单调性的定义 (2)函数单调性的证明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全面分析、抽象和概括的能力,以及了解由简单到复杂,由特殊到一般的化归思想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善于合作的意识 (这样的教学目标设计更注重教学过程和情感体验,立足教学目标多元化) 三、教法学法分析 1、教法分析 "教必有法而教无定法",只有方法得当才会有效。新课程标准之处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教学过程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本着这一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开放式探究法、启发式引导法、小组合作讨论法、反馈式评价法 2、学法分析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只是。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题,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状态和参与度是影响教学效果最重要的因素。在学法选择上,我主要采用:自主探究法、观察发现法、合作交流法、归纳总结法。 (前三部分用时控制在三分钟以内,可适当删减) 四、教学过程 1、以旧引新,导入新知 通过课前小研究让学生自行绘制出一次函数f(x)=x和二次函数f(x)=x^2的图像,并观察函数图象的特点,总结归纳。通过课上小组讨论归纳,引导学生发现,教师总结:一次函数f(x)=x的图像在定义域是直线上升的,而二次函数f(x)=x^2的图像是一个曲线,在(-∞,0)上是下降的,而在(0,+∞)上是上升的。(适当添加手势,这样看起来更自然) 2、创设问题,探索新知 紧接着提出问题,你能用二次函数f(x)=x^2表达式来描述函数在(-∞,0)的图像?教师总结,并板书,揭示函数单调性的定义,并注意强调可以利用作差法来判断这个函数的单调性。 让学生模仿刚才的表述法来描述二次函数f(x)=x^2在(0,+∞)的图像,并找个别同学起来作答,规范学生的数学用语。 让学生自主学习函数单调区间的定义,为接下来例题学习打好基础。 3、例题讲解,学以致用 例1主要是对函数单调区间的巩固运用,通过观察函数定义在(—5,5)的图像来找出函数的单调区间。这一例题主要以学生个别回答为主,学生回答之后通过互评来纠正答案,检查学生对函数单调区间的掌握。强调单调区间一般写成半开半闭的形式 例题讲解之后可让学生自行完成课后练习4,以学生集体回答的方式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例2是将函数单调性运用到其他领域,通过函数单调性来证明物理学的波意尔定理。这是历年高考的热点跟难点问题,这一例题要采用教师板演的方式,来对例题进行证明,以规范总结证明步骤。一设二差三化简四比较,注意要把f(x1)-f(x2)化简成和差积商的形式,再比较与0的大小。 学生在熟悉证明步骤之后,做课后练习3,并以小组为单位找部分同学上台板演,其他同学在下面自行完成,并通过自评、互评检查证明步骤。 4、归纳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函数单调性的定义及证明过程,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善于合作的意识。 5、作业布置 为了让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我将采用分层布置作业的方式: 6、板书设计 我力求简洁明了地概括本节课的学习要点,让学生一目了然。 (这部分最重要用时六到七分钟,其中定义讲解跟例题讲解一定要说明学生的活动) 五、教学评价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跟主动性,及时吸收反馈信息,并通过学生的自评、互评,让内部动机和外界刺激协调作用,促进其数学素养不断提高。LuckySXyd2023-07-01 13:06:581
高一数学总结
只有五个一 集合与简易逻辑集合具有四个性质 广泛性 集合的元素什么都可以 确定性 集合中的元素必须是确定的,比如说是好学生就不具有这种性质,因为它的概念是模糊不清的 互异性 集合中的元素必须是互不相等的,一个元素不能重复出现无序性 集合中的元素与顺序无关二 函数这是个重点,但是说起来也不好说,要作专题训练,比如说二次函数,指数对数函数等等做这一类型题的时候,要掌握几个函数思想如 构造函数 函数与方程结合 对称思想,换元等等三 数列这也是个比较重要的题型,做体的时候要有整体思想,整体代换,等比等差要分开来,也要注意联系,这样才能做好,注意观察数列的形式判断是什么数列,还要掌握求数列通向公式的几种方法,和求和公式,求和方法,比如裂项相消,错位相减,公式法,分组求和法等等四 三角函数三角函数不是考试题型,只是个应用的知识点,所以只要记熟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和一些重要的定理就行五 平面向量这是个比较抽象的把几何与代数结合起来的重难点,结体的时候要有技巧,主要就是把基本知识掌握到位,注意拓展,另外要多做题,见的题型多,结体的时候就有思路,能够把问题简单化,有利于提高做题效率高一的数学只是入门,只要把基础的掌握了,做题就没什么大问题了,数学就可以上130hi投2023-07-01 13:06:561
高一数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没有墨然殇2023-07-01 13:06:555
高一数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数学是比较容易得分的科目之一,那么高一数学必修一知识点有哪些呢。以下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高一数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第一章 集合与函数概念 一、集合有关概念 1、集合的含义: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其中每一个对象叫元素。 2、集合的中元素的三个特性: 1.元素的确定性; 2.元素的互异性; 3.元素的无序性 说明: (1)对于一个给定的集合,集合中的元素是确定的,任何一个对象或者是或者不是这个给定的集合的元素。 (2)任何一个给定的集合中,任何两个元素都是不同的对象,相同的对象归入一个集合时,仅算一个元素。 (3)集合中的元素是平等的,没有先后顺序,因此判定两个集合是否一样,仅需比较它们的元素是否一样,不需考查排列顺序是否一样。 (4)集合元素的三个特性使集合本身具有了确定性和整体性。 3、集合的表示:{ … } 如{我校的篮球队员},{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1. 用拉丁字母表示集合:A={我校的篮球队员},B={1,2,3,4,5} 2.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 注意啊:常用数集及其记法:非负整数集(即自然数集)记作:N 正整数集 N*或 N+ 整数集Z 有理数集Q 实数集R 关于“属于”的概念 集合的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 如: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集合A 记作 a∈A ,相反,a不属于集合A 记作 a?A 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然后用一个大括号括上。 描述法:将集合中的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的方法。用确定的条件表示某些对象是否属于这个集合的方法。 ①语言描述法:例:{不是直角三角形的三角形} ②数学式子描述法:例:不等式x-3>2的解集是{x?R| x-3>2}或{x| x-3>2} 4、集合的分类: 1.有限集 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 2.无限集 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 3.空集 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 例:{x|x2=-5}二、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1.“包含”关系—子集注意: 有两种可能(1)A是B的一部分,;(2)A与B是同一集合。反之: 集合A不包含于集合B,或集合B不包含集合A,记作A B或B A2.“相等”关系(5≥5,且5≤5,则5=5)实例:设 A={x|x2-1=0} B={-1,1} “元素相同” 结论:对于两个集合A与B,如果集合A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同时,集合B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A的元素,我们就说集合A等于集合B, 即:A=B ① 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AíA ②真子集:如果AíB,且A1 B那就说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记作A B(或B A) ③如果 AíB, BíC ,那么 AíC ④ 如果AíB 同时 BíA 那么A=B 3. 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记为Φ 规定: 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 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三、集合的运算 1.交集的定义:一般地,由所有属于A且属于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A,B的交集. 记作A∩B(读作”A交B”),即A∩B={x|x∈A,且x∈B}. 2、并集的定义: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A,B的并集。记作:A∪B(读作”A并B”),即A∪B={x|x∈A,或x∈B}. 3、交集与并集的性质:A∩A = A, A∩φ= φ, A∩B = B∩A,A∪A = A, A∪φ= A ,A∪B = B∪A. 4、全集与补集(1)补集:设S是一个集合,A是S的一个子集(即 ),由S中所有不属于A的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做S中子集A的补集(或余集) 记作: CSA 即 CSA ={x | x?S且 x?A} (2)全集:如果集合S含有我们所要研究的各个集合的全部元素,这个集合就可以看作一个全集。通常用U来表示。 (3)性质:⑴CU(C UA)=A ⑵(C UA)∩A=Φ ⑶(CUA)∪A=U 二、函数的有关概念 1.函数的概念:设A、B是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个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f(x)和它对应,那么就称f:A→B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记作: y=f(x),x∈A.其中,x叫做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A叫做函数的定义域;与x的值相对应的y值叫做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f(x)| x∈A }叫做函数的值域 . 注意:2如果只给出解析式y=f(x),而没有指明它的定义域,则函数的定义域即是指能使这个式子有意义的实数的集合; 3 函数的定义域、值域要写成集合或区间的形式. 定义域补充 能使函数式有意义的实数x的集合称为函数的定义域,求函数的定义域时列不等式组的主要依据是:(1)分式的分母不等于零; (2)偶次方根的被开方数不小于零; (3)对数式的真数必须大于零;(4)指数、对数式的底必须大于零且不等于1. (5)如果函数是由一些基本函数通过四则运算结合而成的.那么,它的定义域是使各部分都有意义的x的值组成的集合.(6)指数为零底不可以等于零 (6)实际问题中的函数的定义域还要保证实际问题有意义. (又注意:求出不等式组的解集即为函数的定义域。) 构成函数的三要素:定义域、对应关系和值域 再注意:(1)构成函数三个要素是定义域、对应关系和值域.由于值域是由定义域和对应关系决定的,所以,如果两个函数的定义域和对应关系完全一致,即称这两个函数相等(或为同一函数)(2)两个函数相等当且仅当它们的定义域和对应关系完全一致,而与表示自变量和函数值的字母无关。相同函数的判断方法:①表达式相同;②定义域一致 (两点必须同时具备) (见课本21页相关例2) 值域补充 (1)、函数的值域取决于定义域和对应法则,不论采取什么方法求函数的值域都应先考虑其定义域. (2).应熟悉掌握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指数、对数函数及各三角函数的值域,它是求解复杂函数值域的基础。 3. 函数图象知识归纳 (1)定义: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以函数 y=f(x) , (x∈A)中的x为横坐标,函数值y为纵坐标的点P(x,y)的集合C,叫做函数 y=f(x),(x ∈A)的图象. C上每一点的坐标(x,y)均满足函数关系y=f(x),反过来,以满足y=f(x)的每一组有序实数对x、y为坐标的点(x,y),均在C上 . 即记为C={ P(x,y) | y= f(x) , x∈A } 图象C一般的是一条光滑的连续曲线(或直线),也可能是由与任意平行与Y轴的直线最多只有一个交点的若干条曲线或离散点组成。 (2) 画法 A、描点法:根据函数解析式和定义域,求出x,y的一些对应值并列表,以(x,y)为坐标在坐标系内描出相应的点P(x, y),最后用平滑的曲线将这些点连接起来. B、图象变换法(请参考必修4三角函数) 常用变换方法有三种,即平移变换、伸缩变换和对称变换 (3)作用: 1、直观的看出函数的性质; 2、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分析解题的思路。提高解题的速度。 发现解题中的错误。 4.快去了解区间的概念 (1)区间的分类:开区间、闭区间、半开半闭区间;(2)无穷区间;(3)区间的数轴表示. 5.什么叫做映射 一般地,设A、B是两个非空的集合,如果按某一个确定的对应法则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元素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元素y与之对应,那么就称对应f:A B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映射。记作“f:A B” 给定一个集合A到B的映射,如果a∈A,b∈B.且元素a和元素b对应,那么,我们把元素b叫做元素a的象,元素a叫做元素b的原象 说明:函数是一种特殊的映射,映射是一种特殊的对应 ,①集合A、B及对应法则f是确定的;②对应法则有“方向性”,即强调从集合A到集合B的对应,它与从B到A的对应关系一般是不同的;③对于映射f:A→B来说,则应满足: (Ⅰ)集合A中的每一个元素,在集合B中都有象,并且象是唯一的;(Ⅱ)集合A中不同的元素,在集合B中对应的象可以是同一个; (Ⅲ)不要求集合B中的每一个元素在集合A中都有原象。 常用的函数表示法及各自的优点: 1 函数图象既可以是连续的曲线,也可以是直线、折线、离散的点等等,注意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函数图象的依据; 2 解析法:必须注明函数的定义域; 3 图象法:描点法作图要注意:确定函数的定义域;化简函数的解析式;观察函数的特征; 4 列表法:选取的自变量要有代表性,应能反映定义域的特征. 注意啊:解析法:便于算出函数值。列表法:便于查出函数值。图象法:便于量出函数值 补充一:分段函数 (参见课本P24-25) 在定义域的不同部分上有不同的解析表达式的函数。在不同的范围里求函数值时必须把自变量代入相应的表达式。 分段函数的解析式不能写成几个不同的方程,而就写函数值几种不同的表达式并用一个左大括号括起来,并分别注明各部分的自变量的取值情况. (1)分段函数是一个函数,不要把它误认为是几个函数; (2)分段函数的定义域是各段定义域的并集,值域是各段值域的并集. 补充二:复合函数 如果y=f(u),(u∈M),u=g(x),(x∈A),则 y=f[g(x)]=F(x),(x∈A) 称为f、g的复合函数。 例如: y=2sinX y=2cos(X2+1) 7.函数单调性 (1).增函数 设函数y=f(x)的定义域为I,如果对于定义域I内的某个区间D内的任意两个自变量x1,x2,当x1f(x2),那么就说f(x)在这个区间上是减函数.区间D称为y=f(x)的单调减区间. 注意:1 函数的单调性是在定义域内的某个区间上的性质,是函数的局部性质 2 必须是对于区间D内的任意两个自变量x1,x2;当x1 (2) 图象的特点 如果函数y=f(x)在某个区间是增函数或减函数,那么说函数y=f(x)在这一区间上具有(严格的)单调性,在单调区间上增函数的图象从左到右是上升的,减函数的图象从左到右是下降的. (3).函数单调区间与单调性的判定方法 (A) 定义法: 1 任取x1,x2∈D,且x1 8.函数的奇偶性 (1)偶函数 一般地,对于函数f(x)的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都有f(-x)=f(x),那么f(x)就叫做偶函数. (2).奇函数 一般地,对于函数f(x)的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都有f(-x)=—f(x),那么f(x)就叫做奇函数. 注意:1 函数是奇函数或是偶函数称为函数的奇偶性,函数的奇偶性是函数的整体性质;函数可能没有奇偶性,也可能既是奇函数又是偶函数。 2 由函数的奇偶性定义可知,函数具有奇偶性的一个必要条件是,对于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则-x也一定是定义域内的一个自变量(即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 (3)具有奇偶性的函数的图象的特征 偶函数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奇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 总结:利用定义判断函数奇偶性的格式步骤: 1 首先确定函数的定义域,并判断其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 2 确定f(-x)与f(x)的关系; 3 作出相应结论:若f(-x) = f(x) 或 f(-x)-f(x) = 0,则f(x)是偶函数;若f(-x) =-f(x) 或 f(-x)+f(x) = 0,则f(x)是奇函数. 注意啊:函数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是函数具有奇偶性的必要条件. 首先看函数的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若不对称则函数是非奇非偶函数.若对称,(1)再根据定义判定; (2)有时判定f(-x)=±f(x)比较困难,可考虑根据是否有f(-x)±f(x)=0或f(x)/f(-x)=±1来判定; (3)利用定理,或借助函数的图象判定 . 9、函数的解析表达式 (1).函数的解析式是函数的一种表示方法,要求两个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时,一是要求出它们之间的对应法则,二是要求出函数的定义域. (2).求函数的解析式的主要方法有:待定系数法、换元法、消参法等,如果已知函数解析式的构造时,可用待定系数法;已知复合函数f[g(x)]的表达式时,可用换元法,这时要注意元的取值范围;当已知表达式较简单时,也可用凑配法;若已知抽象函数表达式,则常用解方程组消参的方法求出f(x) 10.函数最大(小)值(定义见课本p36页) 1 利用二次函数的性质(配方法)求函数的最大(小)值2 利用图象求函数的最大(小)值3 利用函数单调性的判断函数的最大(小)值:如果函数y=f(x)在区间[a,b]上单调递增,在区间[b,c]上单调递减则函数y=f(x)在x=b处有最大值f(b); 如果函数y=f(x)在区间[a,b]上单调递减,在区间[b,c]上单调递增则函数y=f(x)在x=b处有最小值f(b); 第二章 基本初等函数 一、指数函数 (一)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 1.根式的概念:一般地,如果 ,那么 叫做 的 次方根(n th root),其中 >1,且 ∈ *. 当 是奇数时,正数的 次方根是一个正数,负数的 次方根是一个负数.此时, 的 次方根用符号 表示.式子 叫做根式(radical),这里 叫做根指数(radical exponent), 叫做被开方数(radicand) . 当 是偶数时,正数的 次方根有两个,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此时,正数 的正的 次方根用符号 表示,负的 次方根用符号- 表示.正的 次方根与负的 次方根可以合并成± ( >0). 由此可得:负数没有偶次方根;0的任何次方根都是0, , 2.分数指数幂 正数的分数指数幂的意义,规定: , 0的正分数指数幂等于0,0的负分数指数幂没有意义 指出:规定了分数指数幂的意义后,指数的概念就从整数指数推广到了有理数指数,那么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也同样可以推广到有理数指数幂. (二)指数函数及其性质 1、指数函数的概念:一般地,函数 叫做指数函数(exponential ),其中x是自变量,函数的定义域为R. 注意:指数函数的底数的取值范围,底数不能是负数、零和1. 2、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a>1 0 (1)在[a,b]上, 值域是 或 ; (2)若 ,则 ; 取遍所有正数当且仅当 ; (3)对于指数函数 ,总有 ; (4)当 时,若 ,则 ; 二、对数函数 (一)对数 1.对数的概念:一般地,如果 ,那么数 叫做以 为底 的对数,记作: ( — 底数, — 真数, — 对数式) 说明:1 注意底数的限制 ,且 ; 2 ; 3 注意对数的书写格式. 两个重要对数: 1 常用对数:以10为底的对数 ; 2 自然对数:以无理数 为底的对数的对数 . 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 对数式 指数式 对数底数 ← → 幂底数 对数 ← → 指数 真数 ← → 幂 (二)对数的运算性质 如果 ,且 , , ,那么: 1 · + ; 2 - ; 3 . 注意:换底公式 ( ,且 ; ,且 ; ). 利用换底公式推导下面的结论(1) ;(2) . (二)对数函数 1、对数函数的概念:函数 ,且 叫做对数函数,其中 是自变量,函数的定义域是(0,+∞). 注意:1 对数函数的定义与指数函数类似,都是形式定义,注意辨别。 如: , 都不是对数函数,而只能称其为对数型函数. 2 对数函数对底数的限制: ,且 . 2、对数函数的性质: a>1 0 (三)幂函数 1、幂函数定义:一般地,形如 的函数称为幂函数,其中 为常数. 2、幂函数性质归纳. (1)所有的幂函数在(0,+∞)都有定义,并且图象都过点(1,1); (2) 时,幂函数的图象通过原点,并且在区间 上是增函数.特别地,当 时,幂函数的图象下凸;当 时,幂函数的图象上凸; (3) 时,幂函数的图象在区间 上是减函数.在第一象限内,当 从右边趋向原点时,图象在 轴右方无限地逼近 轴正半轴,当 趋于 时,图象在 轴上方无限地逼近 轴正半轴. 第三章 函数的应用 一、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 1、函数零点的概念:对于函数 ,把使 成立的实数 叫做函数 的零点。 2、函数零点的意义:函数 的零点就是方程 实数根,亦即函数 的图象与 轴交点的横坐标。即: 方程 有实数根 函数 的图象与 轴有交点 函数 有零点. 3、函数零点的求法: 求函数 的零点: 1 (代数法)求方程 的实数根; 2 (几何法)对于不能用求根公式的方程,可以将它与函数 的图象联系起来,并利用函数的性质找出零点. 4、二次函数的零点: 二次函数 . 1)△>0,方程 有两不等实根,二次函数的图象与 轴有两个交点,二次函数有两个零点. 2)△=0,方程 有两相等实根(二重根),二次函数的图象与 轴有一个交点,二次函数有一个二重零点或二阶零点. 3)△<0,方程 无实根,二次函数的图象与轴无交点。ardim2023-07-01 13:06:511
高一数学《二次函数》知识全攻略
二次函数是幂函数的一种,是高中函数中比较基础但应用比较广泛的函数,学好二次函数有助于同学们在处理函数问题时得心应手,多多取分。 工具/材料 高一数学必修一教材 01 第一,二次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适用于不同的情况,下面分别给大家介绍。 02 第二,二次函数的单调性,单调性就是增减性,表现在图像上就是图像升高或降低 03 第三,二次函数开口方向。由a的符号决定。 04 第四,二次函数与y轴的交点位置。由c的符号决定。 05 第五,二次函数与x轴的交点个数。由△=b^2-4ac决定。 06 第六,二次函数的最值。由定义域和开口方向共同决定。 07 第七,二次函数与一次函数的交点个数。由联立方程组得到的△=b^2-4ac决定。 08 第八,二次函数对称轴与y轴的关系,由a、b的符号决定。 特别提示 二次函数的一般式、顶点式和两根式之间是可以互换的。大家要熟练运用,适合哪一种就用哪一种西柚不是西游2023-07-01 13:06:511
高一历史必修一主要是什么内容?
政治文明历程Chen2023-07-01 13:03:513
2004版高一必修1历史知识要点?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一课)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 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 (1)原始农业:刀耕火种(火耕) (2)我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的标志:松土工具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 (3)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春秋时期,小件铁农具问世。牛耕是我国农用动力上的一次革命。战国时,牛耕初步推广。此后,铁犁牛耕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1)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精耕细作,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 (第二课)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 ●了解古代中国在冶金术、制瓷业、丝织业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 1.商朝的司母戊鼎世界稀有。2.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利鼓风冶铁。3.魏晋南北朝发明灌钢法 4.唐代制瓷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5.宋代江西的景德镇,到元代发展为全国制瓷中心,明清时是全国的瓷都。6.明朝在青花瓷的基础上,烧制出彩瓷;清代还发明了珐琅彩。7.明清时苏州、杭州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使用花楼机机构复杂精密。 (第三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1、了解“市”的形成和发展 (1)西汉:每个城市都设专供贸易的“市”与住宅区严格分开,长安城东西有市。设官员管理(市长或市令),按时开市闭市。 (2)隋唐:长安城有市和坊,市与坊用围墙隔开,白天定时开市闭市。 (3)宋朝:市与坊的界限逐渐打破,店铺随处可设,且早晚都可经营 2、知道主要的商业城市和著名的商帮: (4)西汉: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著名商业中心 (5)隋唐黄河流域长安、洛阳;长江流域扬州、益州,成为繁华的商业城市;广州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 (6)宋代开封、临安;益州发行“交子”,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7)元的大都、杭州。世界第一大港泉州 (8)明清:出现商帮。如,徽商、晋商(两者相同之处:都从经营盐业起家;商业活动都涉及金融领域(徽商经营典当业,晋商兴办票号);活动范围都涉及国外,都积累起巨额财富) (第四课)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了解“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义极其影响 (1)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 首倡“重农抑商”政策的是: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 “重农抑商”得以长久实行的根本原因:适应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需要。 其目的:维护自然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维护政治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积极作用: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封建社会初期巩固新兴地主政权。 明清重农抑商的表现:农本商末的思想,专卖制度,关卡重税,歧视商人,庞大的官营手工业。 消极后果:强化自然经济,阻碍工商业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明代“海禁”是防倭寇之患,但并未禁止官方对外贸易;清代是因为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两者都是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3)清代一直实行的“闭关锁国”的含义: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清代只开一处对外通商是在:广州(由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 闭关锁国的后果: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与世隔绝,没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以发展生产力,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第二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第一课)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背景和兴起的史实: 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1)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自然经济逐渐解体。(2)受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3)洋务派对民办企业起了诱导作用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时间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地点是:东南沿海地区 2、代表企业:发昌机器厂、继昌隆缫丝厂、贻来牟机器磨坊 (第二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一、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 ●短暂春天(1)时间:一战期间(1915-1921) (2)原因:a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帝制,建立中华民国,为我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b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有力地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3)主要行业:纺织业、面粉业(4)著名实业家:张謇、周学熙、荣氏兄弟 (5)为什么是“短暂”春天: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 ●曲折发展(1)国民政府前十年(1927—1936):民族工业得到了较快发展 原因:为了巩固统治,国民政府推出了一些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和措施 (2)抗日战争期间:民族工业遭到沉重打击 原因:沦陷区:一些厂矿或被日军所毁,或被日军以各种形式吞并 国统区:国民政府实施战时体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统治,官僚阶层压榨民族企业牟取暴利 ●萎缩(1)时间:抗战胜利以后(解放战争期间或1945—1949) (2)原因:a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排挤了国货(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b官僚资本大肆进行经济垄断,挤压民族企业c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不断增加,通货不断膨胀 二、理解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1、经济上,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有利于社会进步; 2、政治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登上政治舞台奠定物质和阶级基础;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来和中共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3、思想上,不断冲击和动摇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 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走资本主义道路是行不通的。 ■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一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1、了解三大改造: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三大改造。使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 2、了解八大的主要内容: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主要内容:(1)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2)当前的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掀起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我党在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一次严重的失误,造成1959—1961三年经济困难。 (第二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历史意义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主要内容:(1)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2)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实行拨乱反正。 (3)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4)实行改革开放 意义: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这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也是共和国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成为我国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开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起点。(45页下面) (第三课)经济体制改革 1、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农村:1、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废除人民公社制度3、发展乡镇企业,为农民致富、为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2、了解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内容和作用 城市:中心环节是增加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内容:(1)、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 (2)所有制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3)分配制度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4)、1992年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 作用:调动工人生产积极性,增加了企业活力,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使人民总体达到小康水平。 (第四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我国对外开放格局是怎样形成的: (1)经济特区的设立:1980年,深圳(第一个经济特区)、珠海、汕头、厦门;1988年,海南省。 (2)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 (3)沿海经济开放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湾地区 (4)经济技术开发区:1988年 (5)1990年开发上海浦东,带动长三角和长江流域经济,成为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2、十四大的主要内容:1992年召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四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 2.南京政府在20世纪初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电话。 3.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电讯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到2000年末,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的数量均居世界第二位。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还用传真机和互联网发送文件。 报刊 影视 互联网 概况 1.19世纪中前期,外国人开始在中国办报,《中国丛报》、《万国公报》 2.1873年艾小梅在汉口主办的《昭文新报》被认为是国人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报刊。 发展: 3.此后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越来越多,如戊戌变法时期的《事务报》,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五四时期的《新青年》等。 1.1905年《定军山》电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 2.1931年,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拍摄成功,结束中国电影无声的历史。 3.蔡楚生导演、王人美主演《渔光曲》1935年获得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荣誉奖。 4.1958年北京电视台实验播出,标志着中国的诞生。 1.、、电视被称为三大媒介。20世纪90年代以后媒介诞生了。它被称为“第四媒介”。 2.互联网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3.互联网的四大优势: (1)集三大媒介的优势于一体。 (2)费用低廉 (3)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 (4)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小菜G的建站之路2023-07-01 13:03:493
求高一必修二历史的知识点总结!!!!
bikbok2023-07-01 13:03:443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详见http://wenku.baidu.com/view/5035a24ffe4733687e21aa2e.html真颛2023-07-01 13:03:433
高一历史必修2复习
还是按照时间顺序或者是老师安排的来复习比较好。想自己复习太麻烦了,而且会浪费时间。小菜G的建站之路2023-07-01 13:03:432
高一历史必修2的必考知识点
1、耕作方式——铁犁牛耕①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②汉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主要的耕作方式;③隋唐时期,曲辕犁,耕田工具的定型;2、基本模式——小农经济①形成时间:春秋战国②形成原因:a、铁犁牛耕的出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根本)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③特点:a、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b、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c、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④地位:在古代中国经济中始终占主导地位;3、土地制度①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②奴隶社会(夏商周)——“井田制”(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度)③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a、春秋,鲁国“初税亩”,实际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b、战国,秦国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4、农业政策(1)重农抑商①开始:战国商鞅变法②评价a、保护农业生产,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封建统治;b、封建社会后期,抑制了工商业的正常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2)抑制土地兼并①均田制(北魏—唐) ②“鱼鳞图册”(明朝,确定土地所有权和征收赋税的依据)▲古代手工业分类 特点 地位 成就官营手工业 ①由政府直接经营,集中大作坊②产品不计成本,不流通,供皇帝使用 在明中期以前,在手工业中一直占主导地位 冶铁:东汉的水排;南北朝的灌钢法;制瓷丝织:明清时进入鼎盛时期;民间手工业 ①由民间私人经营②产品供民间消费 明中叶以后,超过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明中后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家庭手工业 产品用来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 农户的副业▲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①时间: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民营手工业中;②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③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日取值”④本质特征: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古代商业(商品经济)时期 发展状况 表现春秋战国 商业繁荣 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秦汉 发展艰难 开始重农抑商隋唐 商业发展 农村集市贸易发展; 柜坊、飞钱问世; “扬一益二”; 外贸港口广州两宋 空前繁荣 交子;商税成为主要财源;市的发展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出现商业名镇;话本、词的盛行;《清明上河图》元 商业繁荣 国际商业大都会:大都; 天下第一大港:泉州明清 城镇商业繁荣 农副产品大量成为商品;长途贩运贸易;著名商帮:晋商、徽商▲海禁、闭关锁国政策①时间:明清时期②原因:a、明初为防患倭寇;b、清初为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c、清政府认为无需同外国进行贸易;③评价a、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b、隔绝了中国与外界的联系,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第二单元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形成和发展历程1、新航路开辟——雏形开始出现①根本原因: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②过程③影响A、对世界a、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b、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B、对欧洲a、引发商业革命,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b、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2、早期的殖民扩张——进一步扩张3、第一次工业革命——基本形成4、第二次工业革命——最终确立时间 特点 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 交通工具的革新第一次工业革命 18c60d-19c中期 手工工场工匠技术积累 工厂 火车、轮船第二次工业革命 19c中后期-19c末20c初 科学理论与技术相结合 垄断组织 汽车、飞机▲形成途径——资本主义国家对外侵略和扩张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①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②表现a、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b、近代企业的诞生(洋务运动)c、民族资本主义的诞生( 19c60、70d)▲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③发展历程(见以前的讲义)④特点a、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b、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地区;c、行业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在轻工业,始终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⑤阻碍因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民族资本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必然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⑥启示:a、实业救国的道路行不通 b、民族独立是国家富强的前提;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过渡时期(1949—1956, 发展生产力与改革生产关系并举)①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②三大改造(1953—1956)a、内容: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私有制——公有制b、意义: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系,正式进入社会主义;③一五计划(1953—1957): 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十年探索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①中共八大1956:对主要矛盾、主要任务的正确分析;②八大二次会议1958: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③大跃进1958: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④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⑤八字方针1961a、背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引起严重的经济困难b、内容:调整、巩固、充实、提高c、意义: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文革时期(1966—1976)1971年、1975年周恩来、邓小平对国民经济进行整顿,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改革开放时期(1978—今)1、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2、经济体制改革①内容:a、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 四川、安徽)b、城市:国企改革,增强企业活力1984②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a、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b、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d、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3、对外开放a、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内地b、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改革开放的阶段①十一届三中全会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②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③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原因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②新中国的成立 ③改革开放▲表现(见以前的讲义)①物质生活 a、衣食住行 b、交通、通讯工具 c、大众传媒——四大媒介②社会习俗a、辛亥革命,改变封建陋习(如废止缠足、剪辫易服、互称同志、握手等)b、改革开放,出现新的生活时尚(环保、讲究卫生、旅游等)第六单元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929年——1933年)1、原因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②直接原因:生产和销售之间的矛盾加剧;2、表现:股市崩溃、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农产品价格猛跌、失业人数激增3、特点:①波及范围广②持续时间长③破坏特别大4、影响①加剧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②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③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罗斯福新政1、背景2、内容(1)金融①令银行暂时休业整顿,逐步恢复银行信用;②放弃金本位制,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③扩大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权力;④管制证券业(2)工业①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将生产的各个环节置于国家监督之下;②调整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3)农业①成立农业调整署,用行政手段调整农业政策;②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调整农产品结构,提高并稳定农产品价格;(4)社会福利①建立联邦救济署,发放紧急救济金;②加强社会保障措施,为弱势群体提供社会保障;③推行“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增加就业,刺激消费;(5)社会立法①《全国劳工关系法》,使工人有权组织工会;②成立全国劳工关系委员会,保障工人的基本权利;③“社会保险法”3、实质:不促动资本主义制度的情况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干预;4、特色: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应对危机,其应对措施基本以立法的形式出现;5、影响(1)对美国①使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低谷;②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使美国避免走上法西斯道路;(2)对世界①开创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②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政策的时代,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最主要)②建立“福利国家”③第三产业的兴起④新经济的出现▲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时期 背景 措施 结果二战结束—20c70d初 战后经济残破,欲恢复经济 国家干预经济 经济快速发展,“黄金时期”20c70d初 出现“滞涨”现象 减少国家干预 20c80d经济恢复和发展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两个政策、一种模式、三次改革)▲“战时共产主义”(1918—1920)1、背景 ①国内外敌对势力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②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困难;2、目的: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国内战争;3、主要内容①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②工业:大中小企业全面国有化;③商业:取消自由贸易; ④分配:实行义务劳动制和实物配给制;4、评价①积极: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保障了苏维埃政权在军事上的胜利;②消极: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不利于生产的发展,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新经济政策(1921—1924)1、背景(1)连年战争使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实施,引发了经济和政治危机;(必要性)2、内容①农业:以农业税代替余粮收集制;②工业:解除中小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③商业:允许自由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④分配:废除实物分配制,实行按劳分配;3、作用(1)满足了广大农民和个人的经济要求,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2)巩固了工农联盟,稳定了社会秩序,巩固了苏维埃政权;(3)探索了一条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斯大林模式”1、表现①优先发展重工业,资金来源于农业和轻工业;(工业) ②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农业)2、特点①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以行政指令取代市场调节)②相对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3、评价(1)成就①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使苏联成为工业强国;②苏联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2)弊端①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与轻工业的长期落后,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②向农民索取太多,严重压抑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重点 结果 失败原因赫鲁晓夫改革 农业 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未能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勃列日涅夫改革 工业(军事工业)▲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1、背景20世纪80年代中期,社会动荡、经济停滞,人民生活水平持续下降的危机局面;2、经济改革(重点):①内容: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实际上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②结果:没有取得成效③存在问题:a、缺少宏观调控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b、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3、政治改革:①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陷入困境 ②结果: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局势失控,苏联解体▲苏联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二战后西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改革开放的异同相同点:①原因:国内经济遭到破坏,人民生活困难;②手段:a、在坚持原有社会制度的前提下,运用国家权力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b、国家干预和市场调节相结合;③结果: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政权得到巩固,人民生活得到改善;不同点:本质区别在与它们所要维护的社会制度不同;第八单元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1、构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1945世界货币体系 (短期贷款,解决国际收支困难)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 世界银行(国际复兴开放银行) 1945 三大支柱(长期贷款、技术援助) 世界贸易体系-《关税与贸易总协定》1947(旨在消除关税壁垒,实现贸易自由化)2、意义:是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的反映;▲布雷顿森林体系(世界货币体系)1、背景①二战后西欧国家的普遍衰落;②美国的经济实力空前膨胀,成为最大的债权国;企图建立以自己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2、基本特征①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 ②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3、影响①有利于维持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积极)②美国掌握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命脉,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中的特权和支配地位;(消极)▲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1、欧盟(1993年,经济政治一体化组织,合作化程度最高)①背景a、西欧国家有着相似的文化传统;b、近代欧洲国家冲突和战争不断,激起了欧洲人对欧洲统一的强烈愿望;c、二战后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使欧洲人认识到国家联合的重要性,开始了经济一体化的探索;②建立过程a、1951年,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b、1957年,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c、1967年,三机构合并,成立了欧共体;d、1992年,《欧洲联盟条约》,目标是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和欧洲政治联盟;e、1993年,欧盟成立(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f、1999年,欧元问世(英国除外)③意义a、符合欧洲各国和整个欧洲利益,有力地促进了欧洲经济政治的发展,提升了欧洲在国际上的经济和政治地位;b、对欧洲其它地区的经济联合起到了示范作用,增强了世界经济的多极化趋势,促进了世界政治新格局的形成;2、北美自由贸易区(1994年,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合作的典范,美国、加拿大与墨西哥实现优势互补)3、亚太经济合作组织(1989年,地跨四大洲,成员国之间存在文化和历史差异,影响其发展,中国1991年加入)▲经济区域集团化是经济全球化的现实表现▲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1、经济向全球化发展(1)历程①新航路的开辟开始,世界各民族、各地区的经济联系开始增多;②工业革命以后,资本主义经济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世界市场迅速扩大;③二战以来,世界各国各地区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④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向全球化发展的趋势进一步加强;20c90d全球化趋势的推动力:a、资本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原动力)b、新科技革命的推动(根本)c、现代通讯、交通工具(技术条件)d、两极格局的瓦解e、各国普遍推行市场经济体制f、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的推动(2)评价①本质:发达国家主导下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②影响a、它是一把双刃剑,既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b、发达国家成为经济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c、对发展中国家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机遇:有利于吸引外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开拓国际市场;挑战:国家主权、经济安全、生存环境面临空前的挑战;策略:保持清醒的头脑,制定合理对策;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谋求发展;2、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WTO)1995年(1)背景:关税总协定在解决争端时缺乏法律性的强制措施;(2)成立①目的:为了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 ②成立:1995年1月1日(3)作用①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开始建立起来;②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③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3、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1年)(1)过程:①1986年,提出“复关”; ②2001年12月,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中国加入WTO的影响①积极作用a、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 b、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有利于建立完整的世界贸易体系;②消极影响:市场开放、关税减让,使农业、汽车等行业受到冲击;▲中国迎合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举措: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入WTO可桃可挑2023-07-01 13:03:411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农业1、耕作方式——铁犁牛耕①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②汉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主要的耕作方式;③隋唐时期,曲辕犁,耕田工具的定型;2、基本模式——小农经济①形成时间:春秋战国②形成原因:a、铁犁牛耕的出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根本)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③特点:a、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b、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c、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④地位:在古代中国经济中始终占主导地位;3、土地制度①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②奴隶社会(夏商周)——“井田制”(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度)③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a、春秋,鲁国“初税亩”,实际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b、战国,秦国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4、农业政策(1)重农抑商①开始:战国商鞅变法②评价a、保护农业生产,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封建统治;b、封建社会后期,抑制了工商业的正常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2)抑制土地兼并①均田制(北魏—唐)②“鱼鳞图册”(明朝,确定土地所有权和征收赋税的依据)▲古代手工业分类 特点 地位 成就官营手工业 ①由政府直接经营,集中大作坊②产品不计成本,不流通,供皇帝使用 在明中期以前,在手工业中一直占主导地位 冶铁:东汉的水排;南北朝的灌钢法;制瓷丝织:明清时进入鼎盛时期;民间手工业 ①由民间私人经营②产品供民间消费 明中叶以后,超过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明中后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家庭手工业 产品用来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 农户的副业 ▲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①时间: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民营手工业中;②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③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日取值”④本质特征: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古代商业(商品经济)时期 发展状况 表现春秋战国 商业繁荣 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秦汉 发展艰难 开始重农抑商隋唐 商业发展 农村集市贸易发展;柜坊、飞钱问世;“扬一益二”;外贸港口广州两宋 空前繁荣 交子;商税成为主要财源;市的发展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出现商业名镇;话本、词的盛行;《清明上河图》元 商业繁荣 国际商业大都会:大都;天下第一大港:泉州明清 城镇商业繁荣 农副产品大量成为商品;长途贩运贸易;著名商帮:晋商、徽商▲海禁、闭关锁国政策①时间:明清时期②原因:a、明初为防患倭寇;b、清初为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c、清政府认为无需同外国进行贸易;③评价a、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b、隔绝了中国与外界的联系,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①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②表现a、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b、近代企业的诞生(洋务运动)c、民族资本主义的诞生( 19c60、70d)▲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③发展历程(见以前的讲义)④特点a、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b、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地区;c、行业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在轻工业,始终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⑤阻碍因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民族资本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必然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⑥启示:a、实业救国的道路行不通 b、民族独立是国家富强的前提;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过渡时期(1949—1956, 发展生产力与改革生产关系并举)①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②三大改造(1953—1956)a、内容: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私有制——公有制b、意义: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系,正式进入社会主义;③一五计划(1953—1957):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十年探索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①中共八大1956:对主要矛盾、主要任务的正确分析;②八大二次会议1958: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③大跃进1958: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④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⑤八字方针1961a、背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引起严重的经济困难b、内容:调整、巩固、充实、提高c、意义: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文革时期(1966—1976)1971年、1975年周恩来、邓小平对国民经济进行整顿,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改革开放时期(1978—今)1、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2、经济体制改革①内容:a、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 四川、安徽)b、城市:国企改革,增强企业活力1984②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a、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b、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d、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3、对外开放a、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内地b、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改革开放的阶段①十一届三中全会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②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③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原因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②新中国的成立 ③改革开放▲表现(见以前的讲义)①物质生活 a、衣食住行 b、交通、通讯工具 c、大众传媒——四大媒介②社会习俗a、辛亥革命,改变封建陋习(如废止缠足、剪辫易服、互称同志、握手等)b、改革开放,出现新的生活时尚(环保、讲究卫生、旅游等)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形成和发展历程1、新航路开辟——雏形开始出现①根本原因: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②过程③影响A、对世界a、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b、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B、对欧洲a、引发商业革命,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b、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2、早期的殖民扩张——进一步扩张3、第一次工业革命——基本形成4、第二次工业革命——最终确立 时间 特点 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 交通工具的革新第一次工业革命 18c60d-19c中期 手工工场工匠技术积累 工厂 火车、轮船第二次工业革命 19c中后期-19c末20c初 科学理论与技术相结合 垄断组织 汽车、飞机▲形成途径——资本主义国家对外侵略和扩张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929年——1933年)1、原因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②直接原因:生产和销售之间的矛盾加剧;2、表现:股市崩溃、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农产品价格猛跌、失业人数激增3、特点:①波及范围广②持续时间长③破坏特别大4、影响①加剧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②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③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罗斯福新政1、背景2、内容(1)金融①令银行暂时休业整顿,逐步恢复银行信用;②放弃金本位制,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③扩大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权力;④管制证券业(2)工业①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将生产的各个环节置于国家监督之下;②调整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3)农业①成立农业调整署,用行政手段调整农业政策;②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调整农产品结构,提高并稳定农产品价格;(4)社会福利①建立联邦救济署,发放紧急救济金;②加强社会保障措施,为弱势群体提供社会保障;③推行“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增加就业,刺激消费;(5)社会立法①《全国劳工关系法》,使工人有权组织工会;②成立全国劳工关系委员会,保障工人的基本权利;③“社会保险法”3、实质:不促动资本主义制度的情况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干预;4、特色: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应对危机,其应对措施基本以立法的形式出现;5、影响(1)对美国①使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低谷;②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使美国避免走上法西斯道路;(2)对世界①开创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②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政策的时代,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最主要)②建立“福利国家”③第三产业的兴起④新经济的出现▲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时期 背景 措施 结果二战结束—20c70d初 战后经济残破,欲恢复经济 国家干预经济 经济快速发展,“黄金时期”20c70d初 出现“滞涨”现象 减少国家干预 20c80d经济恢复和发展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两个政策、一种模式、三次改革)▲“战时共产主义”(1918—1920)1、背景①国内外敌对势力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②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困难;2、目的: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国内战争;3、主要内容①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②工业:大中小企业全面国有化;③商业:取消自由贸易; ④分配:实行义务劳动制和实物配给制;4、评价①积极: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保障了苏维埃政权在军事上的胜利;②消极: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不利于生产的发展,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新经济政策(1921—1924)1、背景(1)连年战争使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实施,引发了经济和政治危机;(必要性)2、内容①农业:以农业税代替余粮收集制;②工业:解除中小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③商业:允许自由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④分配:废除实物分配制,实行按劳分配;3、作用(1)满足了广大农民和个人的经济要求,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2)巩固了工农联盟,稳定了社会秩序,巩固了苏维埃政权;(3)探索了一条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斯大林模式”1、表现①优先发展重工业,资金来源于农业和轻工业;(工业) ②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农业)2、特点①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以行政指令取代市场调节)②相对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3、评价(1)成就①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使苏联成为工业强国;②苏联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2)弊端①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与轻工业的长期落后,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②向农民索取太多,严重压抑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 重点 结果 失败原因赫鲁晓夫改革 农业 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未能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勃列日涅夫改革 工业(军事工业) ▲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1、背景20世纪80年代中期,社会动荡、经济停滞,人民生活水平持续下降的危机局面;2、经济改革(重点):①内容: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实际上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②结果:没有取得成效③存在问题:a、缺少宏观调控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b、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3、政治改革:①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陷入困境 ②结果: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局势失控,苏联解体▲苏联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二战后西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改革开放的异同相同点:①原因:国内经济遭到破坏,人民生活困难;②手段:a、在坚持原有社会制度的前提下,运用国家权力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b、国家干预和市场调节相结合;③结果: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政权得到巩固,人民生活得到改善;不同点:本质区别在与它们所要维护的社会制度不同;第八单元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1、构成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1945 世界货币体系 (短期贷款,解决国际收支困难)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 世界银行(国际复兴开放银行) 1945 三大支柱(长期贷款、技术援助) 世界贸易体系-《关税与贸易总协定》1947(旨在消除关税壁垒,实现贸易自由化)2、意义:是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的反映;▲布雷顿森林体系(世界货币体系)1、背景①二战后西欧国家的普遍衰落;②美国的经济实力空前膨胀,成为最大的债权国;企图建立以自己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2、基本特征①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 ②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3、影响①有利于维持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积极)②美国掌握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命脉,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中的特权和支配地位;(消极)▲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1、欧盟(1993年,经济政治一体化组织,合作化程度最高)①背景a、西欧国家有着相似的文化传统;b、近代欧洲国家冲突和战争不断,激起了欧洲人对欧洲统一的强烈愿望;c、二战后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使欧洲人认识到国家联合的重要性,开始了经济一体化的探索;②建立过程a、1951年,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b、1957年,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c、1967年,三机构合并,成立了欧共体;d、1992年,《欧洲联盟条约》,目标是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和欧洲政治联盟;e、1993年,欧盟成立(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f、1999年,欧元问世(英国除外)③意义a、符合欧洲各国和整个欧洲利益,有力地促进了欧洲经济政治的发展,提升了欧洲在国际上的经济和政治地位;b、对欧洲其它地区的经济联合起到了示范作用,增强了世界经济的多极化趋势,促进了世界政治新格局的形成;2、北美自由贸易区(1994年,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合作的典范,美国、加拿大与墨西哥实现优势互补)3、亚太经济合作组织(1989年,地跨四大洲,成员国之间存在文化和历史差异,影响其发展,中国1991年加入)▲经济区域集团化是经济全球化的现实表现▲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1、经济向全球化发展(1)历程①新航路的开辟开始,世界各民族、各地区的经济联系开始增多;②工业革命以后,资本主义经济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世界市场迅速扩大;③二战以来,世界各国各地区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④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向全球化发展的趋势进一步加强;20c90d全球化趋势的推动力:a、资本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原动力)b、新科技革命的推动(根本)c、现代通讯、交通工具(技术条件)d、两极格局的瓦解e、各国普遍推行市场经济体制f、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的推动(2)评价①本质:发达国家主导下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②影响a、它是一把双刃剑,既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b、发达国家成为经济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c、对发展中国家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机遇:有利于吸引外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开拓国际市场;挑战:国家主权、经济安全、生存环境面临空前的挑战;策略:保持清醒的头脑,制定合理对策;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谋求发展;2、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WTO)1995年(1)背景:关税总协定在解决争端时缺乏法律性的强制措施;(2)成立①目的:为了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②成立:1995年1月1日(3)作用①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开始建立起来;②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③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3、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1年)(1)过程:①1986年,提出“复关”;②2001年12月,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中国加入WTO的影响①积极作用a、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 b、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有利于建立完整的世界贸易体系;②消极影响:市场开放、关税减让,使农业、汽车等行业受到冲击;▲中国迎合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举措: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入WTOmeira2023-07-01 13:03:414
高一必修2历史知识点归纳
高一必修2历史知识点归纳 篇1 1、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变 (1)刀耕火种(原始农业) (2)石器锄耕 (3)铁犁牛耕 2、古代农业的生产工具:春秋战国—铁犁;西汉—耦犁、耧车(播种工具);隋唐—曲辕犁 3、古代耕作方法演变:春秋战国—垄作法(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法);西汉—代田法 4、古代水利工程:都江堰(战国);漕渠、白渠、龙首渠(汉) 5、古代灌溉工具演变:翻车(三国)、筒车(唐朝)、高转筒车(宋朝)、风力水车(明清) 6、中国古代人们由不断迁徙走向定居的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7、小农经济出现的时间:春秋战国出现 8、小农经济出现的原因: ①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普及,提高了生产力。(根本原因) 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9、小农经济的特点: ①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分散性) 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封闭性)③分工简单,技术落后(落后性)④易受天灾、苛政的影响(脆弱性) 10历代统治者的重视,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11、对小农经济的评价:积极 ①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②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做出了贡献 消极 ①小农经济比较脆弱,容易破产 ②是我国封建社会繁荣的原因,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12、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经营形态: 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 13、三大手工业部门的发展状况 青铜:商周—鼎盛(青铜时代)代表: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冶金冶铁:西周晚期出现铁器,两汉的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东汉杜诗发明水排(水利鼓风冶 铁工具)炼钢:南北朝—灌钢法(水排和灌钢法使中国的冶炼技术在16世纪前一直领先于世界)商朝—原始瓷器;东汉—青瓷;北朝—白瓷唐朝;唐朝—南青北白;宋朝—五大名窑瓷 元朝----青花瓷明清—--珐琅彩、彩瓷;景德镇成为瓷都器丝商朝—出现丝织品;西周—斜花提纹织物;业西汉—政府在长安设东西织室;唐代—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14、中国古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地点:江南 15、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这种带有雇佣与被雇佣关系的手工工场的出现。 16、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封建制度的束缚(根本原因)、重农抑商、闭关锁国 高一必修2历史知识点归纳 篇2 丝织业 中国又最早养蚕缫丝织绸。距今四五千年已养蚕并有丝织品。 商朝织机。 西周斜纹提花织物。 唐朝丝织以轻盈精湛著称,还吸收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宋朝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 明清设苏杭织造局。缎成为清朝丝织品的代表。 民间手工业→家庭手工业、民营手工业 民间手工业经历春秋战国和秦汉的发展后,魏晋南北朝时曾遭受摧残,到隋唐才得以恢复和 发展。两宋以后,民间手工业在曲折中继续艰难发展。 元朝时,民间棉纺能手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 明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甚至超过官营手工业。那时使用的花楼机,能够织出画师设计的各种花纹。 明朝中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清朝时,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 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 西汉“丝国”“丝绸之路”; 唐朝起瓷器大量输出国外; 明代烧制了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 清代还根据欧洲商人的订单,专门烧制西餐用具和鱼缸等。 在中国制瓷工艺的"影响下,从17世纪开始,欧洲国家陆续生产瓷器。 高一必修2历史知识点归纳 篇3 古代商业 1、商业发展的概貌 (1)古代中国“市”的形成与发展 宋以前,县以上的城市设市。市与民居严格分开。官府设市令或市长进行严格管理。 按时开市、闭市,闭市后不许交易。 宋朝时,城市中坊和市界限被打破;旧时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交易活动也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2)商业都会的兴盛 汉唐长安洛阳;宋朝开封临安、元朝大都等大城市,是政治、军事、商业的中心。 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等,催生了一批新兴城市。如南方扬州、成都成为当时最繁荣的大都会,出现“扬一益二”〖唐朝〗的说法。宋朝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是最著名的四大商业名镇。 (3)商人活动〖包含:古代商业发展的一些经典场景〗 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因此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 秦汉至隋唐,统治者多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经商受时空限制,商业发展比较艰难。 两宋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还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元朝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 明清时期,城镇商业在压制政策下依然繁荣。 →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 一些地方还出现了“商帮”,其中,徽商和晋商影响最大。 2、古代对外贸易特点→官府控制下朝贡贸易; ①中国的对外贸易,历史悠久。西汉陆地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唐朝广州成为重要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两宋时,中国同几十个国家进行贸易。元朝泉州是重要外贸港口,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②朝贡贸易占有重要地位:其目的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③明清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对外贸易渐趋萎缩。只开广州,由“十三行”统一经营。 高一必修2历史知识点归纳 篇4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古代农业 1、耕作方式——铁犁牛耕 ①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 ②汉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主要的耕作方式; ③隋唐时期,曲辕犁,耕田工具的定型; 2、基本模式——小农经济 ①形成时间:春秋战国 ②形成原因:a、铁犁牛耕的出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根本)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③特点:a、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b、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c、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④地位:在古代中国经济中始终占主导地位; 3、土地制度 ①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 ②奴隶社会(夏商周)——“井田制”(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度) ③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 a、春秋,鲁国“初税亩”,实际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b、战国,秦国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4、农业政策 (1)重农抑商 ①开始:战国商鞅变法 ②评价 a、保护农业生产,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b、封建社会后期,抑制了工商业的正常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2)抑制土地兼并 ①均田制(北魏—唐) ②“鱼鳞图册”(明朝,确定土地所有权和征收赋税的依据) 古代手工业 分类特点 官营手工业地位成就 ①由政府直接经营,集中大作坊 ②产品不计成本,不流通,供皇帝使用在明中期以前,在手工业中一直占主导地位冶铁:东汉的水排;南北朝的灌钢法; 制瓷 丝织:明清时进入鼎盛时期; 民间手工业 ①由民间私人经营 ②产品供民间消费明中叶以后,超过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明中后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家庭手工业产品用来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农户的副业 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①时间: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民营手工业中; ②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③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日取值” ④本质特征: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 古代商业(商品经济) 时期发展状况表现 春秋战国商业繁荣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秦汉发展艰难开始重农抑商 隋唐商业发展农村集市贸易发展;柜坊、飞钱问世;“扬一益二”;外贸港口广州 两宋空前繁荣交子;商税成为主要财源;市的发展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出现商业名镇;话本、词的盛行;《清明上河图》 元商业繁荣国际商业大都会:大都;天下第一大港:泉州 明清城镇商业繁荣农副产品大量成为商品;长途贩运贸易;著名商帮:晋商、徽商海禁、闭关锁国政策 ①时间:明清时期 ②原因: a、明初为防患倭寇; b、清初为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 c、清政府认为无需同外国进行贸易; ③评价 a、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b、隔绝了中国与外界的联系,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①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②表现 a、自然经济逐渐解体b、近代企业的诞生(洋务运动)c、民族资本主义的诞生(19c60、70d)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③发展历程(见以前的讲义) ④特点 a、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b、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地区; c、行业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在轻工业,始终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 ⑤阻碍因素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民族资本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必然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 ⑥启示: a、实业救国的道路行不通 b、民族独立是国家富强的前提;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过渡时期(1949—1956,发展生产力与改革生产关系并举) ①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 ②三大改造(1953—1956) a、内容: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私有制——公有制 b、意义: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系,正式进入社会主义; ③一五计划(1953—1957):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十年探索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 ①中共八大1956:对主要矛盾、主要任务的正确分析; ②八大二次会议1958: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a、背景:人民公社化引起严重的经济困难 b、内容: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c、意义: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文革时期(1966—1976) 1971年、1975年周恩来、邓小平对国民经济进行整顿,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改革开放时期(1978—今) 1、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 2、经济体制改革 ①内容: a、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四川、安徽) b、城市:国企改革,增强企业活力1984 ②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a、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b、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d、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3、对外开放 a、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内地 b、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 改革开放的阶段 ①十一届三中全会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②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③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原因 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②新中国的成立 ③改革开放 表现(见以前的讲义) ①物质生活 a、衣食住行 b、交通、通讯工具 c、大众传媒——四大媒介 ②社会习俗 a、辛亥革命,改变封建陋习(如废止缠足、剪辫易服、互称同志、握手等) b、改革开放,出现新的生活时尚(环保、讲究卫生、旅游等) 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929年——1933年) 1、原因 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②直接原因:生产和销售之间的矛盾加剧; 2、表现:股市崩溃、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农产品价格猛跌、失业人数激增 3、特点: ①波及范围广 ②持续时间长 ③破坏特别大 4、影响 ①加剧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 ②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③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 罗斯福新政 1、背景 2、内容 (1)金融 ①令银行暂时休业整顿,逐步恢复银行信用; ②放弃金本位制,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③扩大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权力; ④管制证券业 (2)工业 ①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将生产的各个环节置于国家监督之下; ②调整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 (3)农业 ①成立农业调整署,用行政手段调整农业政策; ②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调整农产品结构,提高并稳定农产品价格; (4)社会福利 汽车、飞机 ①建立联邦救济署,发放紧急救济金; ②加强社会保障措施,为弱势群体提供社会保障; ③推行“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增加就业,刺激消费; (5)社会立法 ①《全国劳工关系法》,使工人有权组织工会; ②成立全国劳工关系委员会,保障工人的基本权利; ③“社会保险法” 3、实质: 不促动资本主义制度的情况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干预; 4、特色: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应对危机,其应对措施基本以立法的形式出现; 5、影响 (1)对美国 ①使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低谷; ②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使美国避免走上法西斯道路; (2)对世界 ①开创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 ②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政策的时代,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最主要) ②建立“福利国家” ③第三产业的兴起 ④新经济的出现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两个政策、一种模式、三次改革) “战时共产主义”(1918—1920) 1、背景 ①国内外敌对势力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②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困难; 2、目的: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国内战争; 3、主要内容 ①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 ②工业:大中小企业全面国有化; ③商业:取消自由贸易; ④分配:实行义务劳动制和实物配给制; 4、评价 ①积极: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保障了苏维埃政权在军事上的胜利; ②消极: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不利于生产的发展,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新经济政策(1921—1924) 1、背景 (1)连年战争使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实施,引发了经济和政治危机;(必要性) 2、内容 ①农业:以农业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②工业:解除中小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 ③商业:允许自由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④分配:废除实物分配制,实行按劳分配;CarieVinne 2023-07-01 13:03:401
高一历史必修二重点
Ntou1232023-07-01 13:03:402
高一历史必修2知识点总结
百度文库。此后故乡只2023-07-01 13:03:403
高一必修二历史,第四单元知识总结。怎么写,求大神帮忙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1.概述我国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下列实践活动:①三大改造→起止时间:1953~1956年底;主要内容: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实质: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意义: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以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②中共八大→1956年确定的我国当时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是: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评价:大会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③“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面对三年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其中核心为调整。调整的含义是:调整国民经济的比例。〗④十年“文革”→1966年,“文革”爆发。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1971年,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2.总结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⑴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⑵经济建设必须尊重客观规律;⑶国民经济建设要有计划、按比例进行;⑷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3、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要决策及意义:一决策:(1)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2)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这最能体现会议转折性的决策〗,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3)决定实施改革开放。〖改革的根本原因: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二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4、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⑴试点:1978年,安徽、四川一些农村⑵主要内容: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到户、到组,建立乡 镇政府、村民委员会。 ⑶影响:克服了分配中的平均主义,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全国农业得到大发展。5、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984年以后〗⑴重点→国有企业改革⑵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⑶主要内容(措施):a 改革管理体制——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b 改革所有制——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c 改革分配制度——把分配中的平均主义改为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⑷影响: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增加了企业的活力,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8/176、概述我国对外开放中的下列史实⑴创办经济特区→①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建立;1988年,设立海南经济特区。②经济特区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③被誉为“一夜崛起的城市”是深圳。〖被誉为“进入中国经济的大门,打开中国市场的金钥匙”的是浦东。〗⑵沿海开放城市→1984年,我国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目的:加快开放步伐。 其中最北和最南的分别是秦皇岛和湛江、属于江苏的有连云港、南通。⑶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1985年,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湾地区 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到1992年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带。⑷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引进外资、生产高新技术产品和加工出口产品为主,具有知识密集的特点。是新型的经济区。⑸开发开放上海浦东→1990年中央决定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其目的是: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浦东发展优势:①上海的经济和社会文化基础。②地理、交通、人才和产业优势。③国家的优惠政策。浦东新区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7、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以经济特区为突破口,开放沿海地区,再到内地。由点到面,由沿海到内地,我国对外开放格局逐步形成。(或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形成)8、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①思路的提出:邓小平“南方谈话”→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②目标的提出:中共十四大→1992年10月,会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 ③基本框架的确立:十四届三中全会→1993年,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④理论的完善:十五大→1997年,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⑤基本建立:到21世纪初,我国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9.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现代化建设的意义。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保持年均9%的增长速度,成为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 生产力高速发展,人民生活发生变化。中国不但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从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并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迈进。豆豆staR2023-07-01 13:03:372
高一必修2历史知识点
你推荐一个学习方法:周一到周五的时间,登录高中随身学软件。巩固基础知识、完成课后作业、参加学科基础知识竞赛和趣味知识竞赛;周末的时候可以利用电脑登录随身学网班,完成每周一次的学科检测卷,并可以通过QQtalk听老师讲评检测卷、基础知识串讲以及竞赛题讲评。这个方法推荐给你,希望对你有帮助。都是免费使用的。Jm-R2023-07-01 13:03:372
高一历史
其实我上高一历史重来都不听的、只要你复习课那几节课认真听、绝对保证你几个、至少我都这样、meira2023-07-01 13:03:362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农业1、耕作方式——铁犁牛耕①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②汉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主要的耕作方式;③隋唐时期,曲辕犁,耕田工具的定型;2、基本模式——小农经济①形成时间:春秋战国②形成原因:a、铁犁牛耕的出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根本)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③特点:a、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b、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c、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④地位:在古代中国经济中始终占主导地位;3、土地制度①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②奴隶社会(夏商周)——“井田制”(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度)③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a、春秋,鲁国“初税亩”,实际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b、战国,秦国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4、农业政策(1)重农抑商①开始:战国商鞅变法②评价a、保护农业生产,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封建统治;b、封建社会后期,抑制了工商业的正常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2)抑制土地兼并①均田制(北魏—唐)②“鱼鳞图册”(明朝,确定土地所有权和征收赋税的依据)▲古代手工业分类特点地位成就官营手工业①由政府直接经营,集中大作坊②产品不计成本,不流通,供皇帝使用在明中期以前,在手工业中一直占主导地位冶铁:东汉的水排;南北朝的灌钢法;制瓷丝织:明清时进入鼎盛时期;民间手工业①由民间私人经营②产品供民间消费明中叶以后,超过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明中后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家庭手工业产品用来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农户的副业▲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①时间: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民营手工业中;②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③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日取值”④本质特征: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古代商业(商品经济)时期发展状况表现春秋战国商业繁荣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秦汉发展艰难开始重农抑商隋唐商业发展农村集市贸易发展;柜坊、飞钱问世;“扬一益二”;外贸港口广州两宋空前繁荣交子;商税成为主要财源;市的发展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出现商业名镇;话本、词的盛行;《清明上河图》元商业繁荣国际商业大都会:大都;天下第一大港:泉州明清城镇商业繁荣农副产品大量成为商品;长途贩运贸易;著名商帮:晋商、徽商▲海禁、闭关锁国政策①时间:明清时期②原因:a、明初为防患倭寇;b、清初为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c、清政府认为无需同外国进行贸易;③评价a、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b、隔绝了中国与外界的联系,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①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②表现a、自然经济逐渐解体b、近代企业的诞生(洋务运动)c、民族资本主义的诞生(19c60、70d)▲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③发展历程(见以前的讲义)④特点a、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b、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地区;c、行业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在轻工业,始终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⑤阻碍因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民族资本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必然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⑥启示:a、实业救国的道路行不通b、民族独立是国家富强的前提;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过渡时期(1949—1956,发展生产力与改革生产关系并举)①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②三大改造(1953—1956)a、内容: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私有制——公有制b、意义: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系,正式进入社会主义;③一五计划(1953—1957):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十年探索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①中共八大1956:对主要矛盾、主要任务的正确分析;②八大二次会议1958: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③大跃进1958: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④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⑤八字方针1961a、背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引起严重的经济困难b、内容:调整、巩固、充实、提高c、意义: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文革时期(1966—1976)1971年、1975年周恩来、邓小平对国民经济进行整顿,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改革开放时期(1978—今)1、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2、经济体制改革①内容:a、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四川、安徽)b、城市:国企改革,增强企业活力1984②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a、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b、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d、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3、对外开放a、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内地b、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改革开放的阶段①十一届三中全会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②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③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原因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②新中国的成立③改革开放▲表现(见以前的讲义)①物质生活a、衣食住行b、交通、通讯工具c、大众传媒——四大媒介②社会习俗a、辛亥革命,改变封建陋习(如废止缠足、剪辫易服、互称同志、握手等)b、改革开放,出现新的生活时尚(环保、讲究卫生、旅游等)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形成和发展历程1、新航路开辟——雏形开始出现①根本原因: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②过程③影响A、对世界a、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b、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B、对欧洲a、引发商业革命,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b、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2、早期的殖民扩张——进一步扩张3、第一次工业革命——基本形成4、第二次工业革命——最终确立时间特点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交通工具的革新第一次工业革命18c60d-19c中期手工工场工匠技术积累工厂火车、轮船第二次工业革命19c中后期-19c末20c初科学理论与技术相结合垄断组织汽车、飞机▲形成途径——资本主义国家对外侵略和扩张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929年——1933年)1、原因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②直接原因:生产和销售之间的矛盾加剧;2、表现:股市崩溃、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农产品价格猛跌、失业人数激增3、特点:①波及范围广②持续时间长③破坏特别大4、影响①加剧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②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③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罗斯福新政1、背景2、内容(1)金融①令银行暂时休业整顿,逐步恢复银行信用;②放弃金本位制,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③扩大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权力;④管制证券业(2)工业①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将生产的各个环节置于国家监督之下;②调整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3)农业①成立农业调整署,用行政手段调整农业政策;②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调整农产品结构,提高并稳定农产品价格;(4)社会福利①建立联邦救济署,发放紧急救济金;②加强社会保障措施,为弱势群体提供社会保障;③推行“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增加就业,刺激消费;(5)社会立法①《全国劳工关系法》,使工人有权组织工会;②成立全国劳工关系委员会,保障工人的基本权利;③“社会保险法”3、实质:不促动资本主义制度的情况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干预;4、特色: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应对危机,其应对措施基本以立法的形式出现;5、影响(1)对美国①使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低谷;②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使美国避免走上法西斯道路;(2)对世界①开创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②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政策的时代,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最主要)②建立“福利国家”③第三产业的兴起④新经济的出现▲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时期背景措施结果二战结束—20c70d初战后经济残破,欲恢复经济国家干预经济经济快速发展,“黄金时期”20c70d初出现“滞涨”现象减少国家干预20c80d经济恢复和发展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两个政策、一种模式、三次改革)▲“战时共产主义”(1918—1920)1、背景①国内外敌对势力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②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困难;2、目的: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国内战争;3、主要内容①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②工业:大中小企业全面国有化;③商业:取消自由贸易;④分配:实行义务劳动制和实物配给制;4、评价①积极: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保障了苏维埃政权在军事上的胜利;②消极: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不利于生产的发展,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新经济政策(1921—1924)1、背景(1)连年战争使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实施,引发了经济和政治危机;(必要性)2、内容①农业:以农业税代替余粮收集制;②工业:解除中小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③商业:允许自由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④分配:废除实物分配制,实行按劳分配;3、作用(1)满足了广大农民和个人的经济要求,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2)巩固了工农联盟,稳定了社会秩序,巩固了苏维埃政权;(3)探索了一条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斯大林模式”1、表现①优先发展重工业,资金来源于农业和轻工业;(工业)②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农业)2、特点①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以行政指令取代市场调节)②相对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3、评价(1)成就①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使苏联成为工业强国;②苏联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2)弊端①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与轻工业的长期落后,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②向农民索取太多,严重压抑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重点结果失败原因赫鲁晓夫改革农业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未能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勃列日涅夫改革工业(军事工业)▲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1、背景20世纪80年代中期,社会动荡、经济停滞,人民生活水平持续下降的危机局面;2、经济改革(重点):①内容: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实际上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②结果:没有取得成效③存在问题:a、缺少宏观调控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b、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3、政治改革:①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陷入困境②结果: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局势失控,苏联解体▲苏联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二战后西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改革开放的异同相同点:①原因:国内经济遭到破坏,人民生活困难;②手段:a、在坚持原有社会制度的前提下,运用国家权力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b、国家干预和市场调节相结合;③结果: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政权得到巩固,人民生活得到改善;不同点:本质区别在与它们所要维护的社会制度不同;第八单元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1、构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945世界货币体系(短期贷款,解决国际收支困难)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世界银行(国际复兴开放银行)1945三大支柱(长期贷款、技术援助)世界贸易体系-《关税与贸易总协定》1947(旨在消除关税壁垒,实现贸易自由化)2、意义:是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的反映;▲布雷顿森林体系(世界货币体系)1、背景①二战后西欧国家的普遍衰落;②美国的经济实力空前膨胀,成为最大的债权国;企图建立以自己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2、基本特征①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②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3、影响①有利于维持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积极)②美国掌握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命脉,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中的特权和支配地位;(消极)▲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1、欧盟(1993年,经济政治一体化组织,合作化程度最高)①背景a、西欧国家有着相似的文化传统;b、近代欧洲国家冲突和战争不断,激起了欧洲人对欧洲统一的强烈愿望;c、二战后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使欧洲人认识到国家联合的重要性,开始了经济一体化的探索;②建立过程a、1951年,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b、1957年,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c、1967年,三机构合并,成立了欧共体;d、1992年,《欧洲联盟条约》,目标是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和欧洲政治联盟;e、1993年,欧盟成立(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f、1999年,欧元问世(英国除外)③意义a、符合欧洲各国和整个欧洲利益,有力地促进了欧洲经济政治的发展,提升了欧洲在国际上的经济和政治地位;b、对欧洲其它地区的经济联合起到了示范作用,增强了世界经济的多极化趋势,促进了世界政治新格局的形成;2、北美自由贸易区(1994年,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合作的典范,美国、加拿大与墨西哥实现优势互补)3、亚太经济合作组织(1989年,地跨四大洲,成员国之间存在文化和历史差异,影响其发展,中国1991年加入)▲经济区域集团化是经济全球化的现实表现▲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1、经济向全球化发展(1)历程①新航路的开辟开始,世界各民族、各地区的经济联系开始增多;②工业革命以后,资本主义经济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世界市场迅速扩大;③二战以来,世界各国各地区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④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向全球化发展的趋势进一步加强;20c90d全球化趋势的推动力:a、资本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原动力)b、新科技革命的推动(根本)c、现代通讯、交通工具(技术条件)d、两极格局的瓦解e、各国普遍推行市场经济体制f、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的推动(2)评价①本质:发达国家主导下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②影响a、它是一把双刃剑,既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b、发达国家成为经济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c、对发展中国家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机遇:有利于吸引外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开拓国际市场;挑战:国家主权、经济安全、生存环境面临空前的挑战;策略:保持清醒的头脑,制定合理对策;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谋求发展;2、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WTO)1995年(1)背景:关税总协定在解决争端时缺乏法律性的强制措施;(2)成立①目的:为了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②成立:1995年1月1日(3)作用①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开始建立起来;②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③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3、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1年)(1)过程:①1986年,提出“复关”;②2001年12月,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中国加入WTO的影响①积极作用a、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b、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有利于建立完整的世界贸易体系;②消极影响:市场开放、关税减让,使农业、汽车等行业受到冲击;▲中国迎合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举措: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入WTO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高一历史真颛2023-07-01 13:03:361
高一历史必修2第四单元知识点: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一、 对外开放的历史背景 1、 国际背景:20世纪70年代的国际形势走向缓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另快;亚洲“四小龙”等一批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腾飞对中国有借鉴作用。 2、 国内背景:“*”的十年*使中国的经济濒于崩溃;中国和人民吸取“*”的教训;xx届xx全会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做出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还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二、 对外开放的重大措施 1、 创办经济特区 (1) 设立及发展:1980年,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深圳经济特诞生了,同年,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建立。1988年3月,中国设立海南省,并划出海南岛设置海南经济特区,这是中国的经济特区。 (2) 概念:中国经济特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完全行使主权管辖的、在经济上给予一定特殊政策的行政区域。特区的“特”主要体现在中国政府对其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于内地的经济管理体制。 (3) 经济特点:外向型经济 (4) 影响:①经济特区是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排头兵”。特区外向型经济的建立与发展, 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的作用。 ②经济特区是全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验田”。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实行特殊政策和特殊经济管理体制的特区,是经济体制改革试验的适宜场所。 ③经济特区是中国对外开放全面展开的“突破口”。 2、 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1) 什么是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是1984年开始在我国沿海开放城市设立的以发展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工业为主的特定区域。 (2) 范围:在中国沿海开放城市和其他开放城市,划出一定区域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3) 主要目的:开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集中吸收外资,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兴办生产性企业和科研机构,发展新产品,开发新技术,发挥四个窗口(技术窗口、知识窗口、管理窗口和对外政策窗口作用) (4) 经济特点:以引进外资为主,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加工出口产品为主,具有人才、技术、知识密集型特点,是新型的经济区。 (5) 影响:对外开放、吸引外资、改革试验、促进区域经济新的增长和可持续发展,具有窗口、辐射、示范、带动等作用;已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3、 设立沿海开放城市 (1) 建立:198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开放天津、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 海港口城市 (2) 目的:加快利用外部资金、引进技术的步伐 (3) 地位:将成为我国经济繁荣、技术先进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和沟通国内、面向世界的现代化港口城市。 4、 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1) 建立:1985年以后,国务院先后决定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湾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2) 扩展:到1992年,沿海经济开放区已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5、实施“走出去”战略 (1) 原因: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形势 (2) 目的: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鼓励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 6、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 (1) 背景:浦东是上海的一个行政区,交通不便,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上海浦西区。 (2) 开发的决定:1990年4月,中央政府宣布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区。 (3) 目的: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沿岸地区的经济的新飞跃。 (4) 有利条件:上海长期积聚的经济和社会文化基础,上海独特的地理优势、交通优势、人才优势和产业优势。 (5) 影响:浦东新区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化工业基地,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三、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及其特点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经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标志着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知识拓展】当今改革开放和与旧中国的“开放”有何主要区别? (1)背景不同:当今中国的开放是在中国综合国力日益强大、独立自主的前提下实行的;而旧中国的“开放”是实行闭关自守、日趋落后的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被英国的“坚船利炮”打败后被迫开放的。 (2)内容不同:当今中国的开放是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遵循平等互利、互守信用的原则,同世界各国进行经济、技术、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目的是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旧中国的“开放”是西方列强以武装入侵为手段,后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迫中国开辟通商口岸、降低关税等。 (3)影响不同:当今中国和开放大大加快了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增加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旧中国的“开放”便利了外国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略,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中国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潮。 (4)性质不同:当今中国的开放是党中央、国务院为使我国进一步参与经济全球化,加速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而旧中国的“开放”是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产物,是清王朝丧权辱国的被动开放。瑞瑞爱吃桃2023-07-01 13:03:341
高一数学必修五知识点总结
高一是我们进入高中时期的第一阶段,我们应该完善己身,好好学习。而数学也是我们必须学习的重要课程之一,我为各位同学整理了高 一年级数学 必修五知识点 总结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高一数学 必修五知识点总结1 【差数列的基本性质】 ⑴公差为d的等差数列,各项同加一数所得数列仍是等差数列,其公差仍为d. ⑵公差为d的等差数列,各项同乘以常数k所得数列仍是等差数列,其公差为kd. ⑶若{a}、{b}为等差数列,则{a±b}与{ka+b}(k、b为非零常数)也是等差数列. ⑷对任何m、n,在等差数列{a}中有:a=a+(n-m)d,特别地,当m=1时,便得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此式较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更具有一般性. ⑸、一般地,如果l,k,p,…,m,n,r,…皆为自然数,且l+k+p+…=m+n+r+…(两边的自然数个数相等),那么当{a}为等差数列时,有:a+a+a+…=a+a+a+…. ⑹公差为d的等差数列,从中取出等距离的项,构成一个新数列,此数列仍是等差数列,其公差为kd(k为取出项数之差). ⑺如果{a}是等差数列,公差为d,那么,a,a,…,a、a也是等差数列,其公差为-d;在等差数列{a}中,a-a=a-a=md.(其中m、k、) ⑻在等差数列中,从第一项起,每一项(有穷数列末项除外)都是它前后两项的等差中项. ⑼当公差d>0时,等差数列中的数随项数的增大而增大;当d<0时,等差数列中的数随项数的减少而减小;d=0时,等差数列中的数等于一个常数. ⑽设a,a,a为等差数列中的三项,且a与a,a与a的项距差之比=(≠-1),则a=. ⑴数列{a}为等差数列的充要条件是:数列{a}的前n项和S可以写成S=an+bn的形式(其中a、b为常数). ⑵在等差数列{a}中,当项数为2n(nN)时,S-S=nd,=;当项数为(2n-1)(n)时,S-S=a,=. ⑶若数列{a}为等差数列,则S,S-S,S-S,…仍然成等差数列,公差为. ⑷若两个等差数列{a}、{b}的前n项和分别是S、T(n为奇数),则=. ⑸在等差数列{a}中,S=a,S=b(n>m),则S=(a-b). ⑹等差数列{a}中,是n的一次函数,且点(n,)均在直线y=x+(a-)上. ⑺记等差数列{a}的前n项和为S.①若a>0,公差d<0,则当a≥0且a≤0时,S;②若a<0,公差d>0,则当a≤0且a≥0时,S最小. 【等比数列的基本性质】 ⑴公比为q的等比数列,从中取出等距离的项,构成一个新数列,此数列仍是等比数列,其公比为q(m为等距离的项数之差). ⑵对任何m、n,在等比数列{a}中有:a=a·q,特别地,当m=1时,便得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此式较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更具有普遍性. ⑶一般地,如果t,k,p,…,m,n,r,…皆为自然数,且t+k,p,…,m+…=m+n+r+…(两边的自然数个数相等),那么当{a}为等比数列时,有:a.a.a.…=a.a.a.….. ⑷若{a}是公比为q的等比数列,则{|a|}、{a}、{ka}、{}也是等比数列,其公比分别为|q|}、{q}、{q}、{}. ⑸如果{a}是等比数列,公比为q,那么,a,a,a,…,a,…是以q为公比的等比数列. ⑹如果{a}是等比数列,那么对任意在n,都有a·a=a·q>0. ⑺两个等比数列各对应项的积组成的数列仍是等比数列,且公比等于这两个数列的公比的积. ⑻当q>1且a>0或00且01时,等比数列为递减数列;当q=1时,等比数列为常数列;当q<0时,等比数列为摆动数列. 高中数学必修五: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S的基本性质 ⑴如果数列{a}是公比为q的等比数列,那么,它的前n项和公式是S= 也就是说,公比为q的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是q的分段函数的一系列函数值,分段的界限是在q=1处.因此,使用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必须要弄清公比q是可能等于1还是必不等于1,如果q可能等于1,则需分q=1和q≠1进行讨论. ⑵当已知a,q,n时,用公式S=;当已知a,q,a时,用公式S=. ⑶若S是以q为公比的等比数列,则有S=S+qS.⑵ ⑷若数列{a}为等比数列,则S,S-S,S-S,…仍然成等比数列. ⑸若项数为3n的等比数列(q≠-1)前n项和与前n项积分别为S与T,次n项和与次n项积分别为S与T,最后n项和与n项积分别为S与T,则S,S,S成等比数列,T,T,T亦成等比数列 万能公式:sin2α=2tanα/(1+tan^2α)(注:tan^2α是指tan平方α) cos2α=(1-tan^2α)/(1+tan^2α)tan2α=2tanα/(1-tan^2α) 升幂公式:1+cosα=2cos^2(α/2)1-cosα=2sin^2(α/2)1±sinα=(sin(α/2)±cos(α/2))^2 降幂公式:cos^2α=(1+cos2α)/2sin^2α=(1-cos2α)/21)sin(2kπ+α)=sinα,cos(2kπ+α)=cosα,tan(2kπ+α)=tanα,cot(2kπ+α)=cotα,其中k∈Z; (2)sin(-α)=-sinα,cos(-α)=cosα,tan(-α)=-tanα,cot(-α)=-cotα (3)sin(π+α)=-sinα,cos(π+α)=-cosα,tan(π+α)=tanα,cot(π+α)=cotα (4)sin(π-α)=sinα,cos(π-α)=-cosα,tan(π-α)=-tanα,cot(π-α)=-cotα (5)sin(π/2-α)=cosα,cos(π/2-α)=sinα,tan(π/2-α)=cotα,cot(π/2-α)=tanα (6)sin(π/2+α)=cosα,cos(π/2+α)=-sinα, tan(π/2+α)=-cotα,cot(π/2+α)=-tanα (7)sin(3π/2+α)=-cosα,cos(3π/2+α)=sinα, tan(3π/2+α)=-cotα,cot(3π/2+α)=-tanα (8)sin(3π/2-α)=-cosα,cos(3π/2-α)=-sinα, tan(3π/2-α)=cotα,cot(3π/2-α)=tanα(k·π/2±α),其中k∈Z 注意:为方便做题,习惯我们把α看成是一个位于第一象限且小于90°的角; 当k是奇数的时候,等式右边的三角函数发生变化,如sin变成cos.偶数则不变; 用角(k·π/2±α)所在的象限确定等式右边三角函数的正负.例:tan(3π/2+α)=-cotα ∵在这个式子中k=3,是奇数,因此等式右边应变为cot 又,∵角(3π/2+α)在第四象限,tan在第四象限为负值,因此为使等式成立,等式右边应为-cotα.三角函数在各象限中的正负分布 sin:第一第二象限中为正;第三第四象限中为负cos:第一第四象限中为正;第二第三象限中为负cot、tan:第一第三象限中为正;第二第四象限中为负。 高一数学必修五知识点总结2 (一)、映射、函数、反函数 1、对应、映射、函数三个概念既有共性又有区别,映射是一种特殊的对应,而函数又是一种特殊的映射. 2、对于函数的概念,应注意如下几点: (1)掌握构成函数的三要素,会判断两个函数是否为同一函数. (2)掌握三种表示法——列表法、解析法、图象法,能根实际问题寻求变量间的函数关系式,特别是会求分段函数的解析式. (3)如果y=f(u),u=g(x),那么y=f[g(x)]叫做f和g的复合函数,其中g(x)为内函数,f(u)为外函数. 3、求函数y=f(x)的反函数的一般步骤: (1)确定原函数的值域,也就是反函数的定义域; (2)由y=f(x)的解析式求出x=f-1(y); (3)将x,y对换,得反函数的习惯表达式y=f-1(x),并注明定义域. 注意①:对于分段函数的反函数,先分别求出在各段上的反函数,然后再合并到一起. ②熟悉的应用,求f-1(x0)的值,合理利用这个结论,可以避免求反函数的过程,从而简化运算. (二)、函数的解析式与定义域 1、函数及其定义域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没有定义域的函数是不存在的,因此,要正确地写出函数的解析式,必须是在求出变量间的对应法则的同时,求出函数的定义域.求函数的定义域一般有三种类型: (1)有时一个函数来自于一个实际问题,这时自变量x有实际意义,求定义域要结合实际意义考虑; (2)已知一个函数的解析式求其定义域,只要使解析式有意义即可.如: ①分式的分母不得为零; ②偶次方根的被开方数不小于零; ③对数函数的真数必须大于零; ④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底数必须大于零且不等于1; ⑤三角函数中的正切函数y=tanx(x∈R,且k∈Z),余切函数y=cotx(x∈R,x≠kπ,k∈Z)等. 应注意,一个函数的解析式由几部分组成时,定义域为各部分有意义的自变量取值的公共部分(即交集). (3)已知一个函数的定义域,求另一个函数的定义域,主要考虑定义域的深刻含义即可. 已知f(x)的定义域是[a,b],求f[g(x)]的定义域是指满足a≤g(x)≤b的x的取值范围,而已知f[g(x)]的定义域[a,b]指的是x∈[a,b],此时f(x)的定义域,即g(x)的值域. 2、求函数的解析式一般有四种情况 (1)根据某实际问题需建立一种函数关系时,必须引入合适的变量,根据数学的有关知识寻求函数的解析式. (2)有时题设给出函数特征,求函数的解析式,可采用待定系数法.比如函数是一次函数,可设f(x)=ax+b(a≠0),其中a,b为待定系数,根据题设条件,列出方程组,求出a,b即可. (3)若题设给出复合函数f[g(x)]的表达式时,可用换元法求函数f(x)的表达式,这时必须求出g(x)的值域,这相当于求函数的定义域. (4)若已知f(x)满足某个等式,这个等式除f(x)是未知量外,还出现其他未知量(如f(-x),等),必须根据已知等式,再构造其他等式组成方程组,利用解方程组法求出f(x)的表达式. (三)、函数的值域与最值 1、函数的值域取决于定义域和对应法则,不论采用何种 方法 求函数值域都应先考虑其定义域,求函数值域常用方法如下: (1)直接法:亦称观察法,对于结构较为简单的函数,可由函数的解析式应用不等式的性质,直接观察得出函数的值域. (2)换元法:运用代数式或三角换元将所给的复杂函数转化成另一种简单函数再求值域,若函数解析式中含有根式,当根式里一次式时用代数换元,当根式里是二次式时,用三角换元. (3)反函数法:利用函数f(x)与其反函数f-1(x)的定义域和值域间的关系,通过求反函数的定义域而得到原函数的值域,形如(a≠0)的函数值域可采用此法求得. (4)配方法:对于二次函数或二次函数有关的函数的值域问题可考虑用配方法. (5)不等式法求值域:利用基本不等式a+b≥[a,b∈(0,+∞)]可以求某些函数的值域,不过应注意条件“一正二定三相等”有时需用到平方等技巧. (6)判别式法:把y=f(x)变形为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利用“△≥0”求值域.其题型特征是解析式中含有根式或分式. (7)利用函数的单调性求值域:当能确定函数在其定义域上(或某个定义域的子集上)的单调性,可采用单调性法求出函数的值域. (8)数形结合法求函数的值域:利用函数所表示的几何意义,借助于几何方法或图象,求出函数的值域,即以数形结合求函数的值域. 2、求函数的最值与值域的区别和联系 求函数最值的常用方法和求函数值域的方法基本上是相同的,事实上,如果在函数的值域中存在一个最小(大)数,这个数就是函数的最小(大)值.因此求函数的最值与值域,其实质是相同的,只是提问的角度不同,因而答题的方式就有所相异. 如函数的值域是(0,16],值是16,无最小值.再如函数的值域是(-∞,-2]∪[2,+∞),但此函数无值和最小值,只有在改变函数定义域后,如x>0时,函数的最小值为2.可见定义域对函数的值域或最值的影响. 3、函数的最值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函数的最值的应用主要体现在用函数知识求解实际问题上,从文字表述上常常表现为“工程造价最低”,“利润”或“面积(体积)(最小)”等诸多现实问题上,求解时要特别关注实际意义对自变量的制约,以便能正确求得最值. (四)、函数的奇偶性 1、函数的奇偶性的定义:对于函数f(x),如果对于函数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都有f(-x)=-f(x)(或f(-x)=f(x)),那么函数f(x)就叫做奇函数(或偶函数). 正确理解奇函数和偶函数的定义,要注意两点:(1)定义域在数轴上关于原点对称是函数f(x)为奇函数或偶函数的必要不充分条件;(2)f(x)=-f(x)或f(-x)=f(x)是定义域上的恒等式.(奇偶性是函数定义域上的整体性质). 2、奇偶函数的定义是判断函数奇偶性的主要依据。为了便于判断函数的奇偶性,有时需要将函数化简或应用定义的等价形式: 注意如下结论的运用: (1)不论f(x)是奇函数还是偶函数,f(|x|)总是偶函数; (2)f(x)、g(x)分别是定义域D1、D2上的奇函数,那么在D1∩D2上,f(x)+g(x)是奇函数,f(x)·g(x)是偶函数,类似地有“奇±奇=奇”“奇×奇=偶”,“偶±偶=偶”“偶×偶=偶”“奇×偶=奇”; (3)奇偶函数的复合函数的奇偶性通常是偶函数; (4)奇函数的导函数是偶函数,偶函数的导函数是奇函数。 3、有关奇偶性的几个性质及结论 (1)一个函数为奇函数的充要条件是它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一个函数为偶函数的充要条件是它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 (2)如要函数的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且函数值恒为零,那么它既是奇函数又是偶函数. (3)若奇函数f(x)在x=0处有意义,则f(0)=0成立. (4)若f(x)是具有奇偶性的区间单调函数,则奇(偶)函数在正负对称区间上的单调性是相同(反)的。 (5)若f(x)的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则F(x)=f(x)+f(-x)是偶函数,G(x)=f(x)-f(-x)是奇函数. (6)奇偶性的推广 函数y=f(x)对定义域内的任一x都有f(a+x)=f(a-x),则y=f(x)的图象关于直线x=a对称,即y=f(a+x)为偶函数.函数y=f(x)对定义域内的任-x都有f(a+x)=-f(a-x),则y=f(x)的图象关于点(a,0)成中心对称图形,即y=f(a+x)为奇函数。 高一数学必修五知识点总结3 1.函数的概念:设A、B是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个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x,在集合B中都有确定的数f(x)和它对应,那么就称f:A→B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记作:y=f(x),x∈A.其中,x叫做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A叫做函数的定义域;与x的值相对应的y值叫做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f(x)|x∈A}叫做函数的值域. 注意:如果只给出解析式y=f(x),而没有指明它的定义域,则函数的定义域即是指能使这个式子有意义的实数的集合;函数的定义域、值域要写成集合或区间的形式. 定义域补充 能使函数式有意义的实数x的集合称为函数的定义域,求函数的定义域时列不等式组的主要依据是: (1)分式的分母不等于零; (2)偶次方根的被开方数不小于零; (3)对数式的真数必须大于零; (4)指数、对数式的底必须大于零且不等于1. (5)如果函数是由一些基本函数通过四则运算结合而成的.那么,它的定义域是使各部分都有意义的x的值组成的集合. (6)指数为零底不可以等于零 2.构成函数的三要素:定义域、对应关系和值域 再注意: (1)构成函数三个要素是定义域、对应关系和值域.由于值域是由定义域和对应关系决定的,所以,如果两个函数的定义域和对应关系完全一致,即称这两个函数相等(或为同一函数) (2)两个函数相等当且仅当它们的定义域和对应关系完全一致,而与表示自变量和函数值的字母无关。相同函数的判断方法:①表达式相同;②定义域一致(两点必须同时具备) 值域补充 (1)、函数的值域取决于定义域和对应法则,不论采取什么方法求函数的值域都应先考虑其定义域.(2).应熟悉掌握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指数、对数函数及各三角函数的值域,它是求解复杂函数值域的基础.(3).求函数值域的常用方法有:直接法、反函数法、换元法、配方法、均值不等式法、判别式法、单调性法等. 3.函数图象知识归纳 (1)定义: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以函数y=f(x),(x∈A)中的x为横坐标,函数值y为纵坐标的点P(x,y)的集合C,叫做函数y=f(x),(x∈A)的图象. C上每一点的坐标(x,y)均满足函数关系y=f(x),反过来,以满足y=f(x)的每一组有序实数对x、y为坐标的点(x,y),均在C上.即记为C={P(x,y)|y=f(x),x∈A} 图象C一般的是一条光滑的连续曲线(或直线),也可能是由与任意平行与Y轴的直线最多只有一个交点的若干条曲线或离散点组成. (2)画法 A、描点法:根据函数解析式和定义域,求出x,y的一些对应值并列表,以(x,y)为坐标在坐标系内描出相应的点P(x,y),最后用平滑的曲线将这些点连接起来. B、图象变换法(请参考必修4三角函数) 常用变换方法有三种,即平移变换、伸缩变换和对称变换 (3)作用: 1、直观的看出函数的性质;2、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分析解题的思路。提高解题的速度。 发现解题中的错误。 4.快去了解区间的概念 (1)区间的分类:开区间、闭区间、半开半闭区间;(2)无穷区间;(3)区间的数轴表示. 5.什么叫做映射 一般地,设A、B是两个非空的集合,如果按某一个确定的对应法则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元素x,在集合B中都有确定的元素y与之对应,那么就称对应f:AB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映射。记作“f:AB” 给定一个集合A到B的映射,如果a∈A,b∈B.且元素a和元素b对应,那么,我们把元素b叫做元素a的象,元素a叫做元素b的原象 说明:函数是一种特殊的映射,映射是一种特殊的对应,①集合A、B及对应法则f是确定的;②对应法则有“方向性”,即强调从集合A到集合B的对应,它与从B到A的对应关系一般是不同的;③对于映射f:A→B来说,则应满足:(Ⅰ)集合A中的每一个元素,在集合B中都有象,并且象是的;(Ⅱ)集合A中不同的元素,在集合B中对应的象可以是同一个;(Ⅲ)不要求集合B中的每一个元素在集合A中都有原象。 常用的函数表示法及各自的优点: 函数图象既可以是连续的曲线,也可以是直线、折线、离散的点等等,注意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函数图象的依据;解析法:必须注明函数的定义域;图象法:描点法作图要注意:确定函数的定义域;化简函数的解析式;观察函数的特征;列表法:选取的自变量要有代表性,应能反映定义域的特征. 注意啊:解析法:便于算出函数值。列表法:便于查出函数值。图象法:便于量出函数值 补充一:分段函数(参见课本P24-25) 在定义域的不同部分上有不同的解析表达式的函数。在不同的范围里求函数值时必须把自变量代入相应的表达式。分段函数的解析式不能写成几个不同的方程,而就写函数值几种不同的表达式并用一个左大括号括起来,并分别注明各部分的自变量的取值情况.(1)分段函数是一个函数,不要把它误认为是几个函数;(2)分段函数的定义域是各段定义域的并集,值域是各段值域的并集. 补充二:复合函数 如果y=f(u),(u∈M),u=g(x),(x∈A),则y=f[g(x)]=F(x),(x∈A)称为f、g的复合函数。 高一数学必修五知识点总结相关 文章 : ★ 高中数学学霸提分秘籍:必修五知识点总结 ★ 高中数学必修5数列知识点总结 ★ 高一数学必修五数列知识点 ★ 高中数学必修5公式总结 ★ 高中数学必修5全部公式 ★ 高一数学等比数列知识点总结 ★ 高一数学必修五等比中项必考知识点 ★ 高一数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 高中数学必考知识点归纳整理 ★ 高中数学推理知识点总结再也不做站长了2023-07-01 13:00:451
高一数学 高中数学
k为-1/2,因为平行向量的斜率相同,1/k=2/(-1)画图 两点之间距离的等式列出来可以解人类地板流精华2023-07-01 13:00:413
高一历史 必修二 商业
高中课本历史(经史)中有,讲商朝实习工商食官,手工艺者都被关着,不会有大商人的mlhxueli 2023-07-01 12:57:073
高一历史请列举两宋明清时期虽然受重农抑商政策影响,但这一时期的私人工商业一直有充分发展空间的表现
徽商,晋商,两宋时期 不知道凡尘2023-07-01 12:55:402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整理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整理(一) 1.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及世界经济关系格局呈现的特点、趋势产生的原因和趋势之间的关系 (1)趋势:经济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特点: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 (2)主要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使生产力大大提高。 (3)关系: ①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是经济全球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②经济区域集团化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经验和条件,并加强了全球经济的依赖关系;③经济区域集团化一定程度上又阻碍了经济全球化;④总之,两者之间主要是相互促进、相互依赖、并行发展。 2.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 第一,渐入“黄金时代”的欧洲人民从惨痛的历史教训与严酷现实中不约而同地得出这样的结论:为了使欧洲摆脱血腥冲突的威胁,缓和民族仇恨,防止历史悲剧的重演,必须重新组织欧洲的经济、社会与政治生活。 第二,二战后,美国、苏联势力在欧洲的影响急剧扩大,欧洲各国的政治和经济地位下降,只有联合,才能重新树立欧洲的新形象。 第三,随着科技和生产的发展,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而西欧地区国家林立,存在着国内市场狭小和生产资源短缺的问题,只有走向联合,才能做到优势互补,才能有利于各国的共同发展。 第四,欧洲有着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整理(二) 1、古代中国的农业 了解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 (1)刀耕火种: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即人们先用石刀、石斧把树木砍倒,晒干后放火焚烧,然后再用石犁翻土播种。这种耕作方式被称为“刀耕火种”或“火耕”。 (2)耜耕:随着松土工具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标志着我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农具。由于青铜比较珍贵,在农业生产中很少使用。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 (3)铁犁牛耕: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步推广。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理解古代小农经济(自然经济)的基本含义 (1)形成原因(条件):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步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伴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的个体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2)特点: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这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3)作用:小农经济是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它的兴衰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 (4)地位和影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2、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发展 了解古代中国在丝织、冶金和制瓷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 (1)丝织业: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距今四五千年,我国已养蚕并有了丝织品。商朝时已有了织机,能织出多种丝织品。西周时能生产出斜纹提花织物。唐朝丝织技术高,以轻盈精湛著称,还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宋朝丝织品品种繁多,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图案生动活泼。明清中央或地方官府设在苏杭等地的织造局生产的丝织品超过前代,特别是细密精致的缎,成为清朝丝织品的代表。丝织工具有花楼机。 (2)冶金技术: ①冶铜技术:原始社会晚期,中国人就掌握了冶铜技术。商周时代,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代表作有商朝的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等。 ②冶铁技术: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东汉杜诗发明的水力鼓风冶铁工具,南北朝的灌钢法等,使中国在钢铁冶炼技术和产量,在16世纪以前一直世界。 (3)制瓷业: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商朝时已烧制出原始瓷器。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至唐朝,已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宋代制瓷技艺大放异彩,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并出现了五大名窑。明清时期瓷器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江西景德镇是的瓷都。 3、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 了解“市”的形成与发展 (1)“市”的形成:宋朝以前,县治以上的城市,一般都在特定的位置设市,用于货物聚集和商品交易。市四周有围墙,与民居严格分开。官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的管理,按时开市、闭市,闭市后不许交易。 (2)“市”的发展:宋朝时,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城郊和乡村的“草市”也更加普遍。旧时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交易活动也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是宋代最的四大商业名镇。 知道主要的商业城市和商帮 商业城市:古代的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大城市,既是不同时期的政治中心、军事重镇,也是的商业中心。南方经济的发展,使扬州、成都等一批南方城市成为当时最繁荣的大都会。 商帮:明清时期,一些地方还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叫做“商帮”,其中,人数最多、实力的是徽商和晋商。 理解“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义及其影响 “重农抑商”政策: (1)提出: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时,首倡“重农抑商”政策。 (2)基本含义:国家要鼓励男耕女织的农业生产,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3)目的: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以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4)影响:对于保护小农经济、巩固封建制度、维护国家统一,起了很大作用,但也抑制了工商业的发展。 “海禁”政策: (1)基本含义: A明朝初期,东南沿海倭患日益猖獗。明太祖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统治,下令实行“海禁”。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B清初,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政府厉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又将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许人民片板下海,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2)影响:不仅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而且使中国与世隔绝,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大鱼炖火锅2023-07-01 12:55:391
高一碳的化合价化合物方程式
高一碳的化合价化合物方程式如下所示:1.c+o2(充足)=co2 。2.2c+o2(不充足)=2co。3.c+cu2o= 2cu+co↑ 。4.3c+2fe2o3= 4fe+3co2↑。无尘剑 2023-06-30 09:18:001
高一 数学函数中的即便偶不变,符号看象限怎么解释a
角a=kπ/2,当k为奇数时a=nπ,x轴上的角,k为偶数时,a=nπ+π/2,y轴上的角。如sin(π/2+a)=cosa,y轴上的角加a,即“奇”函数名由sin变为cos,π/2+a是第二象限的角,sin值为正,所以等式右边是正的cos.kikcik2023-06-30 09:15:582
求ruin的具体用法和例句!!!!!我是高一新生 求解
这是我觉得很好的字典里的~u2666 ruin /r"uu02d0u026an/ (ruins ruining ruined)1[VERB] V nTo ruin something means to severely harm, damage, or spoil it.My wife was ruining her health through worry...2[VERB] V nTo ruin someone means to cause them to no longer have any money.She accused him of ruining her financially with his taste for the high life.3[N-UNCOUNT]Ruin is the state of no longer having any money.The farmers say recent inflation has driven them to the brink of ruin.4[N-UNCOUNT]Ruin is the state of being severely damaged or spoiled, or the process of reaching this state.The vineyards were falling into ruin...5[N-PLURAL] the N of nThe ruins of something are the parts of it that remain after it has been severely damaged or weakened.The new Turkish republic he helped to build emerged from the ruins of a great empire...6[N-COUNT] usu plTheruins of a building are the parts of it that remain after the rest has fallen down or been destroyed.One dead child was found in the ruins almost two hours after the explosion...7see also ruined8[PHRASE] oft v-link PHRIf something is in ruins, it is completely spoiled.Its heavily-subsidized economy is in ruins...9[PHRASE] usu v-link PHRIf a building or place is in ruins, most of it has been destroyed and only parts of it remain.The abbey was in ruins...NerveM 2023-06-30 09:11:062
高一化学:为确定某铝热剂(含氧化铁和铝)的组成,分别进行下列实验。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Al+2NaOH+2H2O=2NaAlO2+3H2样品中铝的质量=2*27*b/3*22.4=0.8b(g)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4Al+3O2=燃烧=2Al2O3氧化铁和铝的质量比=(a-0.8b):0.8b墨然殇2023-06-30 09:03:201
高一化学计算题
(1)2Al+2NaOH+2H2O=2NaAlO2+3H2↑由题中数据②,③得,NaOH完全反应后得6.72L氢气.所以n(NaOH)=2×6.72/22.4/3=0.2molc(NaOH)=0.2/0.1=2mol/L(2)数据①,②中可得知①中Al反应完全.n(Al)=2×3.36/22.4/3=0.1molm(Al)=27×0.1=2.7gw(Al)=2.7/7.5×100%=36%(3)2Al+Fe2O3=2Fe+Al2O3m(Al)=15×36%=5.4g m(Fe2O3)=15-5.4=9.6gn(Al)=0.2mol n(Fe2O3)=0.1mol可知两者刚好完全反应.故m(Fe)=0.1×56=5.6g瑞瑞爱吃桃2023-06-30 09:03: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