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

钟灵毓的实践贡献

一、“让经典插上声音的翅膀”朗诵会钟灵毓老师继2007年11月15日首次策划并成功推出“让经典插上声音的翅膀”南充市实验中学经典诗文朗诵会之后,于2010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晚再次策划并成功推出“让经典插上声音的翅膀”南充市实验中学第二届经典诗文朗诵会。本次诗文朗诵赛分为五个篇章:【第一篇章 遥远的娇美——诗经风韵】、【第二篇章 永恒的清峻——魏晋风骨】、【第三篇章 梦幻的瑰丽——唐诗风流】、【第四篇章 平仄的壮美——宋词风云】、【第五篇章平易的亲切——新韵风华】。每个篇章开场,在大气恢宏的鼓声、华美悠扬的编钟音乐声中,在凝练诗意的篇章解说中,八名手提古韵十足、书有各时代名的红灯笼的青春女孩列队上场,并以古典横轴展示篇章名。整台朗诵会共展示各个时代重要诗人的重要作品27篇。在典雅、庄严、和谐、浪漫的诗意氛围中,师生们以乐器演奏、载歌载舞、戏剧表演、武术表演和独诵、合诵等形式,辅以符合时代特征和作品内涵的场景布置、服装道具,淋漓尽致地演绎了诗歌之韵、诗歌之美。在参与朗诵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们进一步了解了辉煌灿烂的华夏文化,体味了神韵悠长的诗文之美,培养了组织协调能力、设计制作能力和语言表现能力,增强了校园和班级的凝聚力与向心力,推动了校园和班级的进步与和谐发展。二、南充市实验中学素质教育成果汇演2010年5月22日上午,由钟灵毓老师担任策划和撰稿的“南充市实验中学第八届家长会素质教育成果汇演”成功举行。南充市素质教育成果汇演节目单 序号 节目名称 表演者 1 学生朗诵:《诗经 小雅 鹿鸣》 张晋粱 王佳旖 孙茜 何倩 任冶 等 2 健美操:《舞动的青春》 罗舒蕾 李玥 王坤玉 等 3 学生英语秀:《If you are happy》 蒲依然 蹇强 罗鑫 等 钢琴伴奏:谢璐 4 学生演讲:《有一种爱叫做管教》 程禹 何静林 5 教师器乐:《新疆之春》 谢璐 许贵生 6 学生朗诵:《从军行七首》 王之 等 7 学生体育成果展示:《田径风采》 苏兰 等 8 学生才艺:恰恰舞《自然节奏》 青爽 党琪 唐瑶 青素宇 9 学生英语秀:《Two rabbits and a farmer》 袁媴 杨文强 陈怡龙 等 10 教师独唱:《千百年后谁又记得谁》 吴磊 李敏 谢璐 11 朗诵:《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 赵智彬 12 学生才艺:中西器乐《名曲联珠》 王小允 覃怡 等 13 学生英语秀:《Foreigners are coming》 赵智彬 张鑫雨 王坤玉 等 14 师生合诵:《你我一样》 语文组老师和学生 15 学生合唱:《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瑶山夜歌》 演唱:南充市实验中学少年合唱团指挥:吕琴 钢琴伴奏:谢璐 绘画设计
meira2024-04-05 16:47:131

谈谈当代大学生应该怎样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

百度文库有篇文章写的洋洋洒洒的 如何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 这一段时间翻看清代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被其求学“三境界”所吸引,故以其为引谈谈如何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 第一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西风凋碧树”便是一种复杂的对理想与现实之间关系的认识。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既对立又统一。理想来源于现实,是对现实有效充分的反映,可是他并不等于现实,是高于现实的升华。同时在一定条件下,旧得理想已经完全转化为现实,新的理想又会鼓舞人们前进。总之,我们要辩证的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只有正确的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才能为理想的实现打下坚实牢固的思想基础。 第二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对审美课题的审美把握,其有一种择一的,固执的,终身无悔的精神。通俗的可以理解为坚实的信念。东坡先生曾说“古之成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追求理想的确也确实需要有执着的信念。没有对理想的执着,要想实现宏伟的理想是不可能。自信和毅力来源于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也是实现理想的强大精神力量。总之,我们有理由坚持有这样一个定论—坚定的信念是实现理想的重要条件。坚定的信念是实现理想的意志条件。追求崇高的理想,仅有美好的愿望是远远不够的。追求理想目标需要有执著的信念。没有对理想的执著,要想实现宏伟的理想是不可能的。自信和毅力来源于对理想的执著追求,也是实现理想的强大精神力量。 在人生实践中,青年仅仅有对美好理想的向往是不够的,还必须对社会发展规律有正确的认识,对科学理想的实现坚信不疑。只有确信自己对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是正确无误的,才谈得上真正具备了崇高的理想并且形成了坚定的信念,也才能确信自己所向往和追求的理想是能够实现的,并将理想落实到行动上,全身心地投入,最终成功地实现理想。当代大学生,要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要学习和掌握反映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才能更加深刻地认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把握社会发展的规律,更加坚定科学、崇高的理想信念。 第三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众里千百度”这句真切的反映了寻求理想的艰苦;付诸行动的艰苦;勇于实践的点滴。在实践中把理想化为现实的奋斗道路上,践行艰苦奋斗的精神是我们实现理想的传家宝,即注重天道酬勤。“灯火阑珊处”的成功桂冠始终照耀着我们的求索之路。我们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重任必须也应该做到“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总而言之,艰苦奋斗,勇于实践是实现理想的根本途径。理想必须通过实践才能转变为现实。再好的理想,如果不付诸行动,也就没有实际意义。历史上,凡有成就渊博的知识、卓越的才能、闪光的智慧、不朽的业绩,多是从艰苦奋斗中得来的。艰苦奋斗是成就伟业不可或缺的条件。 此三境界,循序渐进,坚韧顽强,脚踏实地,天道酬勤,理想终会成为现实。理想之花灿烂,理想之果甘美,但要使理想开花结果,必须用辛勤的汗水来浇灌。肩负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重任的当代大学生,应当把实现理想的道路建立在脚踏实地的奋斗上,坚持“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有意识地培养自己艰苦奋斗的品质。 理想,是一个人对未来事物的想象和希望。纵观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把理想变成现实的发展过程。 人类就因为有了理想,有了奋斗的目标,才走出了茹毛饮血低级动物的圈子,才一步步从野蛮走向文明,成为统治这个星球的霸主。作为人类中的一员,从来到这个世界的一天起到长大成人,由于受人文思想的熏陶,谁没有理想呢?其实,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不断接近目标、跨越目标将理想变成现实的过程。 虽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但是由于每个个体所处的物质和社会环境的不同,所受的文化教育不同,因而个体之间的理想也就大不相同。有的人追求腐朽糜烂的生活,其理想是钱财的不断占有,成为亿万富翁;有的人追求的是显赫的社会地位和无所不及的权势,其理想是成为高官显贵;有的人为了幸福他人快乐他人而活着,为了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而活着,其理想是将人类世界建设成一个和谐的生命乐园……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想,就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人生阶段也有着不同的理想。 这就是理想,把理想变成现实,就要努力。 把理想变成现实,就要一步一步把自己的短期计划不择不扣做好,每天进步一点点,做好今天的现实,明天的理想就有很大可能实现。即使不能实现,你也锻炼了自己,现实与理想也更近了。把理想化为现实 关键在做,不在说。 故事不仅仅是用来教育人的,这样太被动; 更大的意义在于警醒,就是自我意识的觉悟。而现实的磨练有两种可能: 一种是越磨越坚,另一种是一蹶不振。 人必须要活得现实,因为现实是最有对比性的。 在这种对比中,如果你是一个不甘落后的人、有理想的人,才会感觉到身边的竞争和压力,也才会在现实的社会中与时俱进。 理想,就是先要梳理在慢慢想,找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也是行的通的道路。 大学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是大学生展示自我,实现自我的舞台,更是实现理想的天堂!作为一名优秀的当代大学生,我们要积极投入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旧的理想实现了,就又会有新的理想鼓舞和激励着我们,鞭策我们实现一个又一个的理想,最终使我们的大学生活得以丰富,使我们的人生得到升华!
豆豆staR2023-08-15 09:39:151

如何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

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1.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是实现理想的思想基础。在确立理想和追求理想的过程中,常常会感受到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对于我们来说也容易对这种情况产生困惑。在现实中有一种认识偏向,是用理想来否定现实,另一种偏向就是用现实来否定理想。正确的认识和把握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在一定条件下,理想就可以转化为未来的现实。脱离现实而谈理想,理想就会成为空想。2.坚定的信念是实现理想的重要条件。追求崇高的理想,仅有美好的愿望是远远不够的,追求理想需要有执著的信念,自信和毅力来源于对理想的执著追求,也是实现理想的强大精神力量。3.勇于实践、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途径。理想必须通过实践才能转变为现实。再好的理想,如果不付诸行动,就没有实际意义。在通向理想的道路上,为实现既定的理想,要不怕吃大苦、耐大劳,不惜献出自己的一切。践行艰苦奋斗精神,是我们实现理想的根本途径。
再也不做站长了2023-08-15 09:39:131

试述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并谈谈如何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

一,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1.理想和现实是一对矛盾,他们的关系既对立又统一。 2.理想来源于现实,是对现实的反映,但不等于现实,是现实的升华。 3.是理想高于现实,是现实的升华,但它并不脱离现实,与现实是相互统一,必然联系的。 4.是在一定条件下,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旧的理想实现了,又会有新的理想鼓舞和激励着人们。 二,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 1.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是实现理想的思想基础。 在确立理想和追求理想的过程中,常常会感受到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对于我们来说也容易对这种情况产生困惑。在现实中有一种认识偏向,是用理想来否定现实,另一种偏向就是用现实来否定理想。正确的认识和把握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在一定条件下,理想就可以转化为未来的现实。脱离现实而谈理想,理想就会成为空想。 2.坚定的信念是实现理想的重要条件。 追求崇高的理想,仅有美好的愿望是远远不够的,追求理想需要有执著的信念,自信和毅力来源于对理想的执著追求,也是实现理想的强大精神力量。 3.勇于实践、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途径。 理想必须通过实践才能转变为现实。再好的理想,如果不付诸行动,就没有实际意义。在通向理想的道路上,为实现既定的理想,要不怕吃大苦、耐大劳,不惜献出自己的一切。践行艰苦奋斗精神,是我们实现理想的根本途径。
苏州马小云2023-08-15 09:39:131

如何在实践中把理想转化为现实?

一,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1.理想和现实是一对矛盾,他们的关系既对立又统一。 2.理想来源于现实,是对现实的反映,但不等于现实,是现实的升华。 3.是理想高于现实,是现实的升华,但它并不脱离现实,与现实是相互统一,必然联系的。 4.是在一定条件下,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旧的理想实现了,又会有新的理想鼓舞和激励着人们。 二,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 1.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是实现理想的思想基础。 在确立理想和追求理想的过程中,常常会感受到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对于我们来说也容易对这种情况产生困惑。在现实中有一种认识偏向,是用理想来否定现实,另一种偏向就是用现实来否定理想。正确的认识和把握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在一定条件下,理想就可以转化为未来的现实。脱离现实而谈理想,理想就会成为空想。 2.坚定的信念是实现理想的重要条件。 追求崇高的理想,仅有美好的愿望是远远不够的,追求理想需要有执著的信念,自信和毅力来源于对理想的执著追求,也是实现理想的强大精神力量。 3.勇于实践、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途径。 理想必须通过实践才能转变为现实。再好的理想,如果不付诸行动,就没有实际意义。在通向理想的道路上,为实现既定的理想,要不怕吃大苦、耐大劳,不惜献出自己的一切。践行艰苦奋斗精神,是我们实现理想的根本途径。
此后故乡只2023-08-15 09:39:121

实现理想的根本途径是( )a勇于实践、艰苦奋斗b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c为理

实现理想的根本途径是勇于实践、艰苦奋斗。虽然其他选项也是实现理想的重要途径,但是勇于实践和艰苦奋斗是最基本、最关键的一点。理想和目标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成真,只有经过艰苦的努力和奋斗才能实现。同时,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以及为理想的实现付出努力也是实现理想的关键因素。实现理想的根本途径还包括:设定明确的目标:实现理想需要有明确的目标和计划,只有在明确的目标指引下,才能更好地制定战略和行动方案。坚持追求和不断超越:实现理想需要坚持追求和不断超越自我,只有不断进取和超越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和表现。不断积累和提高能力:实现理想需要不断地积累和提高个人和团队的能力,只有拥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才能更好地应对未来的变化和挑战。善于借力和合作:实现理想需要善于借力和合作,只有通过网络和合作伙伴或团队的协作,才能更有效地实现目标。实现理想的根本途径实现理想的根本途径包括勇于实践、艰苦奋斗、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为理想的实现付出努力、设定明确的目标、坚持追求和不断超越、不断积累和提高能力以及善于借力和合作等方面。
拌三丝2023-08-15 09:39:091

大学生怎样在实践中将理想转化为现实?

1、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是实现理想的思想基础。2、坚定的信念是实现理想的重要条件。3、勇于实践,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根本途径。
大鱼炖火锅2023-08-15 09:39:093

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

明确的荣辱观念,不仅是一个民族正气盎然、精神奋发的鲜明标志,也是一个社会健康和谐、文明进步的必然要求。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旗帜鲜明地指出了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应当坚持和提倡什么、反对和抵制什么,为全体社会成员判断行为得失、作出道德选择、确定价值取向,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在全社会确立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和谐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把握了这一点,就把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是抽象的,而是体现在社会成员的具体行为中,体现在现实生活里。确立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以全体社会成员的道德修养和素质为基础。只有分清荣辱,明辨善恶,一个人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一个社会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全面系统、准确通俗的表达。它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使社会成员都能在时代的要求中明荣辱之分,知荣弃耻,褒荣贬耻,扬荣抑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有所依托、有所体现。 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才能形成维系社会和谐的精神纽带。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取决于有没有共同的道德规范和普遍遵循的行为准则。在我们这样一个有13亿人口、56个民族的发展中大国,实现事业发展、社会和谐的目标和追求,更需要确立普遍奉行的价值准则和道德要求。没有共同的道德规范,失去了普遍遵循的行为准则,就无法协调不同利益主体的相互关系,无法有效提升人们的精神追求,也就无法实现社会和谐。 社会主义荣辱观明确了当代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既有先进性的导向,又有广泛性的要求,贯穿社会生活各个领域,覆盖各个利益群体,涵盖了人生态度、社会风尚的方方面面,集中反映了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才能凝聚人心、提升境界、激发活力,形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适应的良好社会风尚与和谐的人际关系。 荣辱观是一个民族思想道德的基点,一个国家精神文化的基石。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深刻变革,经济快速发展,文化相互激荡,对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产生了多方面影响。要造就良好的社会风气,建设和谐文化,必须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和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使之家喻户晓、人人践行,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风尚,扎实推进和谐文化建设,打牢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基础。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推进和谐文化建设,是我国当前意识形态工作的一个崭新课题。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把铸造灵魂、突出主题、把握精髓、打牢基础的基本要求,体现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个领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把我们的认识统一起来,把我们的精神振奋起来,把我们的力量凝聚起来,创造和谐文化建设的新境界,开创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ardim2023-08-14 16:50:141

带头实践什么和社会荣辱观是

带头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共产党员必须履行的义务。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精辟概括,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论。
左迁2023-08-14 16:50:122

用心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具有较强的管理协调潜力

 1、该同学在校期间自觉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学习刻苦,掌握了相关的专业知识,兴趣爱好广泛,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用心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具有较强的管理协调潜力和交际潜力,个性活法,有亲和力。   2、XX同学进入大学以来,培养了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学习刻苦勤奋,用心向上,有必须吃苦耐劳的精神,做事讲求效率,能正确的处理人事关系,有良好的表达潜力,有社会荣辱观,尊重师长,有较强的职责心和群众荣誉感,为人诚实正直,是一名具有良好自身修养的大学生。   3、XX同学在校期间表现优异,用心上进,学习成绩优异,工作态度端正,德智体全面发展。该生在思想上追求进步,用心向党组织靠拢,在同学中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学习认真刻苦,成绩名列班级前茅,用心参与社会工作,一向担任学生干部,工作认真负责,有较强的组织潜力和沟通协调潜力,是一名综合素质高,潜力强,全面发展的优秀大学生。   4、该生为人诚恳,团结同学,学习勤奋刻苦,具有较强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潜力!用心参加各项班级活动,对班级贡献大!工作尽心尽责,具有较好的组织管理潜力,是一名合格的大学毕业生!   5、该同学,思想用心要求上进。为人诚恳,团结同学,学习勤奋刻苦,成绩优良,善于思考,注重培养创新意识,有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和较强的实践操作潜力。工作尽心尽责,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协调潜力,主动用心的参加体育锻炼,综合素质好。   6、该同学在校期间能够遵守校纪校规,学习刻苦努力,成绩优良,具备了必须的专业素养。能够用心参加院系举办的各类活动,并多次获奖。团结同学,乐于助人,是一名品学兼优的大学生。   7、该同学在校期间能够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学习刻苦认真,学习成绩优秀,具备良好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潜力。兴趣爱好广泛,用心参加院系各类活动并多次获奖。在班级担任班长,有必须的群众基础,做事踏实稳重,具有较强的组织潜力和管理潜力。尊敬师长,团结同学,是一名品学兼优的大学生。   8、该生为人乐观自信,诚实守信,有职责感,待人诚恳,人际关系良好。学习认真,踏实勤奋,成绩优秀。专业基础扎实,注重实践潜力的培养,用心参加社会实践和群众活动,能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具有较强的分析解决问题潜力和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同意推荐。   9、该同学在校期间能够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学习努力,掌握了基本的专业知识,能够用心参加院系各项活动,在平时的生活中,为人处世和善热情,是一名品学兼优的大学生。   10、该同学在校期间能够遵守校纪校规,学习刻苦努力,成绩优良,具备了必须的专业素养。能够用心参加院系举办的各类活动,并多次获奖。在系学生会担任体育部部长一职,有较强的组织潜力和管理潜力,团结同学,乐于助人,是一名品学兼优的大学生。   11、该同学在校期间能够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学习努力,掌握了基本的专业知识,能够用心参加院系各项活动,在平时的生活中,为人处世和善热情,是一名合格的大学生。   12、该同学用心要求进步,遵守大学生《学生守则》尊敬老师团结同学乐于助人忠厚朴实为人诚实学习目的明确学习自觉性较高勤奋学习认真努力思维敏捷动手潜力较强用心参加社会活动和社会实践。   13、该生在校期间学习态度端正,成绩优良,有较强的创新思维潜力,尊敬师长,热爱群众,为人诚恳,工作踏实认真,能吃苦耐劳,富团队意识及协作精神,是一名全面发展的合格大学生。   14、该同学在校期间能够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学习认真,具备必须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潜力。用心参加院系各类活动奖。在班级担任生活委员,有必须的群众基础,做事踏实稳重,尊敬师长,团结同学,是一名合格的大学生。   15、该同学在校期间能够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学习努力,掌握了基本的专业知识,能够用心参加院系各项活动,在平时的生活中,为人处世和善热情,是一名合格的大学生。
韦斯特兰2023-08-14 16:50:121

为什么说巴黎公社是马克思主义在世界的实践又说巴黎公社的失败是由于缺乏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不矛盾?

不矛盾
bikbok2023-08-14 16:41:575

大学英语实践教学研究论文

大学英语实践教学研究论文    一、项目化合作性大学英语实践教学的不同视角   (一)明确教学目标   大学英语作为公共基础课不是专业课,往往不受学生和其他专业老师的重视。大学英语教学处于与其他专业教学脱节的现状,很多人认为,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就是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而已。实际上,情况恰恰相反,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培养出作为21世纪所需的人才,不仅要懂专业还应能比较熟练掌握并运用英语。如果明确了教学目标,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应该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大学英语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主导,而不是为了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应试教育。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通过率自然也会有所提高。   (二)不断创新教学模式   填鸭式的英语教学不能适应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实践教学。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实践教学应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众所周知,任何语言的学习都离不开环境,英语教学课堂就是重要的语言环境之一。语言环境好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也会提高,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进行语言教学,并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实际情况设计适合自身发展的英语实践教学模式。   (三)大学英语实践教学应与各专业的专业英语教学相结合   确立要以学生为本,以未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语言运用能力为主要的实践教学目标。在大学英语实践的教学环节中,适当地给学生补充与其专业相关的英语词汇,为学生进入专业英语学习打好牢固的基础。大学英语实践教学不应与专业英语教学相脱节,只有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出即懂专业又懂英语的专业人才。这也应该是项目化合作性教学模式指导下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实践教学的特色。    二、项目化合作性大学英语实践教学师生之间的角色关系   (一)学生与教师的角色   在项目化合作性教学模式指导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更应体现大学英语教学的实践性,突出培养学生实践运用能力,应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和体验英语运用实践的机会。在课堂活动中,学生是主角,而老师则是配角,老师是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的领路人。项目化合作性模式中的大学英语实践教学要以学生的.英语实践教学工作任务为依托组织英语教学内容,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活动,以多样化的英语实践课堂活动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教师要联系学生已有的英语知识、专业知识进行相关课堂设计活动,教师的课堂提问不应该只局限于英语课本,而应针对文章的主旨,联系学生实际情况,建立真实的语境,开展真实的语言交际活动,使学生养成用英语进行思考、交流、处理日常事务的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英语实践运用的能力。此外,教师还应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学习对于语言学习来说至关重要。自主学习并不意味着学生完全个人独立学习,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可充当指导与解答疑问的导师角色。自主学习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找到适合自己语言学习方法的一种途径。   (二)学生与其他同学的角色   在项目化合作性教学模式指导下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学生与其他同学的角色关系更应紧密。在英语课堂中,分组、互动及讨论等都离不开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这更能体现项目化合作性教学模式中大学英语教学的新理念。语言学习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合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彼此学习相互促进对语言学习及其提高有很大的帮助。例如,在分组教学活动中,可采取竞赛得分的小组形式,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积极性,也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相互协作配合的学习能力,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更对学生在今后的学习方式扩展提供了新理念。另外,讨论的过程中,鼓励学生用全英方式进行,这有助于学生英语口语实践技能的发展与进步。    三、项目化合作性大学英语实践教学的发展   项目化合作性教学模式指导下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实践教学更应该着眼于英语实践与运用的能力,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职业英语素养为目标,在实践教学方面要体现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实践教学的发展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学生的基础知识薄弱。在大学英语实践教学中,扎实的基础知识是改善和提高英语学习的关键。要让学生学习到足够量的基础知识,熟记日常用语、单词、短语及句型;只有打好语言基础,才能在英语使用实践当中得心应手,并且准确表达自己的意图。二是纠正学生的英语口语发音。在英语交流过程中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学生英语口语的准确发音,只有发音正确才能使日常的英语交流变得顺畅。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以模仿的方式进行操练,不断地参与各种口语训练,修正不标准的发音,以达到可以说一口地道的英语并准确地运用。三是缺乏讲英语的环境。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学生可能只有在英语课堂有说英语的机会。缺乏讲英语的环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英语应用技能的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可以多给学生创造讲英语的环境,除日常的英语教学外,学校可以开设英语角、外语沙龙等一系列活动来创造学习英语的环境。总之,项目化合作性大学英语实践教学内容都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导,项目化合作性大学英语实践教学的发展应打破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走出费时费力且效率不高的窘境,让学生从实践运用中掌握英语,探索出属于项目化合作性大学英语实践教学的一条新路。 ;
此后故乡只2023-08-13 09:24:171

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包含什么哲理?质变与量变,还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都有
再也不做站长了2023-08-11 08:52:304

如何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继续解放思想

一、及时进行教学反思。新课标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一个称职的教师,决不能“教书匠”式地“照本宣科”,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学习,与时俱进。如果我们能自觉地把课堂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细心冷静地思考和总结,并最终能够有意识的、循序渐进地将研究结果和理论知识应用于下一次的课堂教学实践中。那么,教学状态才能达到更优化,学生也才能得到更充分的发展。相反,如果我们不及时反思,很多感觉稍纵即逝,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还会出现类似的问题,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教学《〈长征〉节选》,在学生分角色朗读到警卫员大喊“不!……不!……”阻止彭德怀杀马时,由于扮演的同学读得有些生硬变调,其他学生哄堂大笑,这样的朗读给课堂带来了负面影响。课后思考,如果课堂上多补充搜集到的资料,多引导学生去体会红军过草地时的艰险惨烈,学生就会更深入地感受到彭德怀为了挽救战士的生命欲忍痛枪杀爱马的悲壮气氛。朗读时就不会出现上述情况。总之,追求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长期、艰难而又曲折的过程,它是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的场所,更是学生积淀文化、体验人生的空间,如何做好这个神圣空间的守望者、引领者,当好这人生课堂的首席,我觉得高中语文教师必须做好每一节课前的教学准备,扎扎实实备好每节课,使备课发挥实效。课堂应是一泓活水,学生应是快乐游鱼,课堂应成为学生成功的重要阵地。特别是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与否,取决于是否关注学生求知进一步升华的身心特点,取决于是否把新课程理念内化为课堂的实际行为,取决于是否把学生素质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作为唯一评价标准。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又是时代的要求,是语文课堂教学自身发展的特点,愿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成为真正的、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到语文课堂教学不可能会一蹴而就的,我们既要为之进行持续不断地努力,又要时刻保持清醒而睿智的头脑。二、新课改形势下必须面对现实,实施有效教学。 在高考的压力下,高中学校竞争日益激烈,老师学生每天拼时间、拼题海、拼消耗,靠延长时间、增加习题总量来提高教学质量,可以说学生学的苦,老师教的累,家长心疼又抱怨。这种考试使学生逐渐对学习语文产生了厌烦的情绪,这就使语文教学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在这样的现实面前,我们唯一做的就是积极寻求师生脱离“苦海”的办法,:那就是教师在拥有有效教学的理念下,掌握和实施有效教学的策略及技术。否则,即使有再理想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其结果也只能是得不偿失的。 新课程的实施,本质上说,是一种课程行动研究过程。通过这种行动研究,把观念形态的课程转化为学生习得的课程,将课程方案付诸实践,将新课程现实化、制度化,落实到课堂教学层面。从这个角度讲,没有课堂教学的改革,将是不完整的课程改革。因此,我们应努力打造以唤起学生认知欲求和主体性、创造性的有效课堂。多年来我一直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积极探求实现这个目标的途径,下面我浅谈一下这些年来语文教学的几点体会。三、新课改下如何实施有效的语文教学 说说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就是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学生能获得较多的语文基础知识,听、说、读、写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与发展,学习态度和习惯得以养成。语文教师要教给学生一生受用的东西:语文学习的兴趣、能力,语文学习的方法、习惯等。课堂有效教学要有效果,讲求教学质量;要有效率,讲求教学速度;要有效益,着眼于“师生共同成长”。 实施语文课堂教学是否有效性,主要看四个方面: 1、合理制定教学目标。 “最适合的就是最有效的。”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在教学活动中有定向的作用。现代教学理论和实践都证明:教学目标的有效性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前提。语文教学目标只有体现学科的特点,明确课堂教学内容,才能保证课堂的有效性。制定语文教学的目标应做到以下四个方面: ( 1)准确: 语文教学目标的准确应体现在摆脱“知识中心论”,定位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即不仅重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适度掌握,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不仅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而且注重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当然,目标众多,并非时时处处都要一应俱全,面面俱到。具体到一篇课文、一节课,可以适当增删,有所侧重。 (2)明确:语文教学目标的明确是指不要过于宽泛。在一篇课文中,在一节课上,哪些知识只要一般了解,哪些知识需要理解并会运用,要着重训练听说读写中哪一项能力,应达到什么程度等等,都应尽量细化,明确到位。同样,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等方面的目标,也应作出确切的规定。毫无疑问,只有高度明确的教学目标才有现实的可操作性和可评价性。 (3)适度:在设定教学目标时,要切合学生的实际,难易要适中,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目标过高,通过教学难以达到,学生觉得高不可攀;目标过低,不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到索然无味。 (4)分层:即根据学生认知结构、学习水平、动机意志等的差异,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在班级教学中学生间获得同样知识所需的时间存在较大差异,要在同一时空中按划一目标发展,部分学生学习时间的浪费十分明显。在实践中,如能按照“最近发展区”理论把获得某种知识所需时间和认知发展水平大体相当的学生进行归类分层,并确定与各层次学生的实际可能性相协调的分层递进教学目标,教学效率即可大幅度提高。因此,有效的语文教学,决不能搞“一刀切”,让全体学生接受同一水平的教育。 二、扎实开展言语实践活动。如何让学生有效地进行言语实践活动,笔者认为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至少要抓住“读、思、练”这三个环节,通过“读、思、练”的携手合作,学生在感悟语言、积累语言的同时,不断地运用语言、创造语言。这样,积累促进了运用,运用又更新了积累,学生的语言仓库得到了丰富与充实,言语能力也会跟着节节拔高!1、注重朗读,自主感悟。朗读是感悟语言、积累语言的重要手段,是启迪思维、熏陶情感的不二法门。语文课堂应注重朗读,让学生会读、多读,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读来领悟、体验。为此,语文教师首先必须树立学生应该是文本阅读的主人的观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事实上,我们在语文课堂上却只顾着自己设计好的教案,其中的程序、环节,常常成为束缚老师手脚的绳索。上课时,不等学生仔仔细细地将文本读深读透,就匆匆忙忙地要牵着学生的鼻子进入条分缕析。这样的学习,对于学生而言,大多是食而不化,一知半解,囫囵吞枣。老师的催促,或者有时象征性的读书,也只是一个走过场,学生的读书犹如蜻蜓点水,一带而过。本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阅读中进行思维和情感活动,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可惜,由于没有阅读,这些内容就会成为空中楼阁。所以,很多有识之士大声疾呼:给学生在课堂上读书的机会! 2.启思导疑,放飞思想。魏书生老师说过这样的话:“评价一堂课好坏的标准,不应当是只看这节课多热闹,教师讲了多少内容;一堂课好坏的标准,主要是看学生是否在进行积极思维,教师的讲解与学生的思维之间是否有一根看不见的线始终紧紧地维系着。”课堂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发展学生,发展的根本方法是学生的自主构建。只有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积极动脑思考探索才能有所得;也只有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思考探索的课才是成功的高效的。“学而不思则罔”,学生如果不动脑,怎能期望有收获?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倡导体验性、研究性学习方式与接受性学习方式的有机结合。这一理念说明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无论是语文知识的获得、语文能力的形成,还是个体素质的养成,只能靠个体主动习得和内化才能获取。 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首先应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质疑,引导发现。当学生产生了个体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同时教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没有空间,学生就没有遐想与深思;没有遐想与深思,何来个性与创新?并且还要鼓励学生选择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集体探究个体无法解决的问题,在优势互补中使个体对问题的理解更加丰富全面,思维向深度广度发展,从而不断提高研究性学习的实效。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有这样一个独特的主张:“少上课,多读书。”朱先生这句话的实质也是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3.有效训练,夯实基本功。 新课程标准实施后,语文重视了学生的体验、感悟,在以往的语文教育中的“训练”,很快遭到了口诛笔伐,似乎以前语文所有的问题都是“训练”惹的祸。现在,人们谈及“训练”一词,往往是讳莫如深,几乎是避而不谈。我们要看到以往的语文教学中,一些机械枯燥乏味使得学生对语文学习丧失信心的训练,但是,我们不能就此认定,语文教学就不需要训练,这其实是矫枉过正的做法。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犹如游泳,如果不把学生抛入水中去呛几口水,去实际训练,只在岸上指手画脚,任你如何比划,恐怕几年下来,学生还是一个旱鸭子。要体现新课标提出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实践“三维目标”思想,语文课堂就要扎扎实实地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我们在反对高消耗的应试训练的时候,把语文学习应有的训练也当作一盆脏水一样泼掉了。这真是可惜!比如,有的学生字写得七歪八扭,书读得支离破碎,说话像蚊子嗡嗡叫,作文更是词不达意、别字连篇、语句不通……这些都必须要旗帜鲜明地加以训练。否则,语文素养的达成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就拿“小组讨论”来说,它可谓是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要做到扎实有效首先要设计好“讨论”的程序:(1)出示教师事先根据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设计的或由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设计的贯穿全文的有讨论价值的问题。(2)学生根据问题各自安静阅读文本,思考。(3)小组展开低声讨论,先由组员轮流阐述自己观点,组长记录,再由组长组织讨论修订代表本组的观点写好发言提纲。(每一次教师只选择其中一组全程参与和指导)(4)小组推选代表上台发言。(5)教师点评、总结。这当中的论题,应该是有讨论价值的。尽管没有标准答案,但必须是有利于学生思维素质和思想素质养成的。其次“说”要“说”得好,先要有充分的阅读和思考,形成个人观点,还要认真倾听,听明白了他人的观点之长才得以不断修正自己的观点,听出了他人的不同理解才得以言之有物地据理力争。再者是“写”,将小组观点有机结合简练概括下来,共同斟酌推敲表述的词句。这一过程要落实到位,至少要用上半节课的时间,而绝非花个几分钟流于形式热烈吵闹一番就能收到合作学习效果的。
北营2023-08-10 10:28:581

成语庖丁解牛比喻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

庖丁解牛的成语释义:比喻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庖丁解牛的成语故事:秋凉时节,天高云淡,庄子信步来到濮水北岸牧场上,只见遍地牛群,他捋着胡须,陶醉了。庄子突然想起今天庖丁要参加技能大赛了,于是快步前往。只见庖丁注目凝神,提气收腹,气运丹田,他表情凝重,运足气力,挥舞牛刀,寒光闪闪上下舞动,劈如闪电掠长空,刺如惊雷破山岳,只听咚的一声,大牛应声倒地。再看庖丁手掌朝这儿一伸,肩膀往那边一顶,伸脚往下面一抻,屈膝往那边一撩,动作轻快灵活。庖丁将屠刀刺入牛,皮肉与筋骨剥离的声音,与他运刀时的动作互相配合,显得是那样的和谐一致,美妙动人。不一会,就听到“哗啦”一声,整个牛就解体了。站在一旁的文惠君不觉看呆了,他禁不住高声赞叹道:“啊呀,真了不起!你宰牛的技术怎么会这么高超呢?”庖丁见问,赶紧放下屠刀,对梁惠王说:“我做事比较喜欢探究事物的规律,因为这比一般的技术技巧要更高一筹。我在刚开始学宰牛时,因为不了解牛的身体构造,眼前所见无非就是一头头庞大的牛,等到我有了3年的宰牛经历以后,我对牛的构造就完全了解了。”“现在我宰牛多了以后,就只需用心灵去感触牛,而不必用眼睛去看它。我的这把刀已经用了19年了,宰杀过的牛不下千头,可是刀口还像刚在磨刀石上磨过一样的锋利。”在满堂喝彩声中,庖丁轻松夺冠。成语寓意该成语揭示一种养生处世的方法。庄子以刀喻人,以牛体组织喻复杂的社会,以刀解牛喻人在社会上处世。庄子认为,人应当找到一条能够适应社会的生存道路,回避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矛盾,就不会受到伤害。该成语形象地说明了,人只要掌握了客观规律,灵活运用,就能从必然中解放出来,获得真正的自由。在反复实践的时候也应该注意掌握方法,而不是盲目重复。
LuckySXyd2023-08-10 10:21:36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实践 意义

培养脑残
韦斯特兰2023-08-08 09:10:552

中共成立后探索革命道路有哪些重大实践活动

(一)开展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斗争 1927年8月,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八七会议),彻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的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方针。 八七会议以后,举行了南昌起义、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中国革命由此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二)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以农村为重点,到农村去发动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开展武装斗争,建设根据地,这是1927年以后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所要求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条革命心道路的开辟,依靠了党和人民的集体奋斗,凝聚了党和人民的集体智慧。而毛泽东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三)毛泽东不仅在实践中首先把革命进攻的方向指向了农村,而且从理论上阐明了武装斗争的极端重要性和农村应当成为党的工作中心的思想 1928年,毛泽东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社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等文章,明确指出以农业为主要经济的中国革命,以军事发展暴动,是一种特征;还科学阐明了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武装斗争于根据地建设这三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1930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毛泽东指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议的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四)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是对1927年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斗争经验的科学概括。它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同当时党内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做坚决斗争基础上形成的。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五)随着革命心道路的开辟,中国革命开始走向复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逐步发展起来。红军游击战争实际上已经成为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农村根据地成为积蓄和锻炼革命力量的主要战略阵地。参考资料:摘自《〈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学生辅导读本》,参见教材第98-100页
大鱼炖火锅2023-08-08 09:05:511

“一国两制”构想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韦斯特兰2023-08-08 09:00:314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总体要求是什么?

网摘:和你一起学习(一)全面把握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指导思想 中央明确提出了全党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把握这一指导思想,一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二要突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这个主题;三要把握“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这个总要求。党员干部受教育,就是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要有新的提高,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要进一步增强,真正树立起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正确政绩观;科学发展上水平,就是要在如何科学发展上形成新的共识,推动科学发展有新思路、新办法、新举措,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上取得新成效;人民群众得实惠,就是要切实办好几件老百姓迫切要求办好的实事。四要突出县级以上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这个重点。五要抓好“三个着力”,即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以及党员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着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二)合理确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具体目标 中央对这次学习实践活动提出了“四句话”目标要求,即提高思想认识、解决突出问题、创新体制机制、促进科学发展。这是学习实践活动总的目标要求。各单位要围绕总的目标,结合实际确定各自的活动目标,使活动的每一个阶段、每一个重要环节都有具体的目标来指引。制定活动的具体目标,要按照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要求,确保在有限时间内通过努力能够实现。目标确定后,要及早让广大党员群众知晓,以便群众在参加评议、进行测评时有所遵循。 (三)深刻理解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四条主要原则 一要坚持解放思想。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进一步提高认识,进一步更新发展观念、转变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完善体制机制,使思想和行动更加符合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更加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符合自然规律、符合党的执政规律,使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二要突出实践特色。一方面要紧紧围绕科学发展,根据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发展实际、工作实际和党员干部的思想实际,把科学发展的新要求、发展阶段的新变化、人民群众的新期盼有机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提出体现自身特色的实践载体,通过搭建实践平台,把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推动科学发展的热情激发出来、智慧凝聚起来。另一方面要切实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党员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坚持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努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三要贯彻群众路线。坚持开门搞活动,广泛吸收群众参与,努力做到谋划部署活动向群众问计、请群众参加、查找问题听取群众意见、汲取群众智慧,分析检查请群众参与、让群众评议,整改落实向群众承诺、让群众监督,活动成效请群众评判、让群众检查,最大限度地凝聚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形成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推动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 四要正面教育为主。一方面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防止走过场。组织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实事求是查找存在的问题,剖析典型案例,深刻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全面总结经验教训,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进一步明确努力方向。另一方面要严格掌握政策,防止出偏差。坚持组织学习重在自我提高,查找问题重在总结经验,分析原因重在明确方向,不纠缠历史旧账,不搞人人过关,注意保护党员、干部和群众推动科学发展的积极性。
CarieVinne 2023-08-07 09:15:511

当代大学生应该怎么实践科学发展观?

  大学生是青年群体中极富创造力的优秀群体,是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理应是实践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先锋队伍。大学生如何实践科学发展观,对于促进个人全面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认识是实践的基础,只有深刻的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才能真正的在实践中正确科学的践行科学发展观。  一、树立科学发展观  当代大学生首先要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全面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的内涵和要求,让科学发展观入耳、入脑、入心,真正树立科学发展观,用先进的思想武器武装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和理论修养。大学生必须懂得科学发展观的涵义: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统筹兼顾。大学生还要懂得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开放;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只有真正树立了科学发展观,才能自觉地去实践科学发展观。  二、勤于学习、善于思考  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生力军和接班人。科学发展观的贯彻和落实离不开当代大学生。当代大学生自身的素质、水平和本领直接决定了科学发展观是否能够得到很好的实践,甚至决定了科学发展观的命运。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经济全球化趋势日趋明显,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社会亟需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这是机遇也是挑战。面对机遇与挑战,唯有适者生存。我们改变不了客观形势,但我们可以提升自我。当代大学生一定要珍惜在大学的宝贵时光,要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充分利用优越的学习条件,趁自己年青精力充沛,深入社会、深入群众、勤于学习、善于思考,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技能、本领和才干,为将来践行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当代大学生既要学识渊博,又要学有专长,同时还要提高学习能力、学会合作、终身学习,只有这样才能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个人属于社会的一分子,个人的全面协调发展,终将推动整个社会的科学发展。实践既是培养大学生改造客观世界能力的活动,也是提升他们改造主观世界能力的活动。当代大学生必须高度重视社会实践,要积极参加学生组织、社团、学工助理、勤工俭学等各种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劳动中磨炼意志,砥砺品格。同时,还要走进社会,做兼职、志愿服务等工作,了解社会,品味人生。这些都是社会实践的有效形式,当代大学生应该在这些实践活动中实践科学发展观,增加自己的才干和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和理解。  对于我个人而言,我认为在现在大学生就业困难,竞争激烈的条件下,更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充实完善自己,把握好考研这一中心任务同时,又要注意综合能力的提升,统筹兼顾,不断提升服务社会,贡献社会的本领,才能最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总之,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是一套系统的过程,需要我们以更加务实的态度、更加解放的思想、更加有力的步伐理解好、把握好、运用好。我们通过学习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能够自我反思,自我培养,自我改善,自我提高,不仅对自身的成长有益,更有利于我们当代大学生更大程度地发挥才能,为全面小康、和谐社会的建设作出更好更多的贡献。
北营2023-08-07 09:15:511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是什么?

(一)全面把握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指导思想 中央明确提出了全党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把握这一指导思想,一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二要突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这个主题;三要把握“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这个总要求。党员干部受教育,就是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要有新的提高,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要进一步增强,真正树立起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正确政绩观;科学发展上水平,就是要在如何科学发展上形成新的共识,推动科学发展有新思路、新办法、新举措,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上取得新成效;人民群众得实惠,就是要切实办好几件老百姓迫切要求办好的实事。四要突出县级以上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这个重点。五要抓好“三个着力”,即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以及党员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着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二)合理确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具体目标 中央对这次学习实践活动提出了“四句话”目标要求,即提高思想认识、解决突出问题、创新体制机制、促进科学发展。这是学习实践活动总的目标要求。各单位要围绕总的目标,结合实际确定各自的活动目标,使活动的每一个阶段、每一个重要环节都有具体的目标来指引。制定活动的具体目标,要按照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要求,确保在有限时间内通过努力能够实现。目标确定后,要及早让广大党员群众知晓,以便群众在参加评议、进行测评时有所遵循。 (三)深刻理解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四条主要原则 一要坚持解放思想。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进一步提高认识,进一步更新发展观念、转变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完善体制机制,使思想和行动更加符合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更加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符合自然规律、符合党的执政规律,使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二要突出实践特色。一方面要紧紧围绕科学发展,根据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发展实际、工作实际和党员干部的思想实际,把科学发展的新要求、发展阶段的新变化、人民群众的新期盼有机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提出体现自身特色的实践载体,通过搭建实践平台,把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推动科学发展的热情激发出来、智慧凝聚起来。另一方面要切实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党员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坚持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努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三要贯彻群众路线。坚持开门搞活动,广泛吸收群众参与,努力做到谋划部署活动向群众问计、请群众参加、查找问题听取群众意见、汲取群众智慧,分析检查请群众参与、让群众评议,整改落实向群众承诺、让群众监督,活动成效请群众评判、让群众检查,最大限度地凝聚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形成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推动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 四要正面教育为主。一方面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防止走过场。组织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实事求是查找存在的问题,剖析典型案例,深刻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全面总结经验教训,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进一步明确努力方向。另一方面要严格掌握政策,防止出偏差。坚持组织学习重在自我提高,查找问题重在总结经验,分析原因重在明确方向,不纠缠历史旧账,不搞人人过关,注意保护党员、干部和群众推动科学发展的积极性。
ardim2023-08-07 09:15:461

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要求是什么

面向未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全党必须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发展方式和发展机制,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为坚持和发展中还活特色社会主义打下牢固基础。必须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上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必须更加自觉地把统筹兼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工作,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外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各方面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有和谐相处的局面。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全党一定要勇于实践、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把握时代发展要求,顺应人民共同愿望,不懈探索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永葆党的生机活力,永葆国家发展动力,在党和人民创造性实践中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ufeff
九万里风9 2023-08-07 09:15:451

理论到实践需要一个什么过程

在学校我们学习了各种理论知识,当我们信心满满地步入职场时,却发现现实世界和书本中的世界完全不同。 我们头脑中的知识是清晰、简洁、确定的,而现实是模糊、复杂、多变的。如果我们抓住头脑中的知识不放,就很容易看不见真实的世界,面对具体的问题也容易摸不着头脑。 陈海贤老师在得到高研院开学典礼上,分享了自己从一个理论者到实践者的心路转变过程。在他刚进入心理领域的时候,他的志向是成为一个学院派的心理学家。他讲到:“那时候,我推崇的,是知道一些很确定的知识,就像一个真理一样。也许内心里,我需要找一个权威,来证明自己正确,而我找到的这个权威叫科学。” 陈海贤老师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我接到的第一个个案是一对夫妻。妻子总是嫌丈夫不够体贴,丈夫总是嫌妻子太过控制,两个人越说情绪越激烈,结果就在我的咨询室吵起来了。 我满脑子关于夫妻相处的知识,在这个时候,就不知道怎么用,我只好不停把知识灌输给他们,跟他们讲道理。 “你们不要把对方当敌人,要把你们的沟通模式当敌人。”“你们需要控制你们的怒气,否则关系就会受伤。” 这样的话不仅没有帮助,反而火上浇油,他们都觉得我不理解他们。最后丈夫一甩门,走出了咨询室。临走时还撂下一句话:“你这水平,也来做咨询!” 这一次惨痛的教训,让他深刻体会到了知识到实践的距离。多年以后,他才真正理解了一个心理咨询师的工作到底是什么。 他是和来访者一起, 从他们陈旧无望的旧故事中,慢慢地发展出一个新的、更有希望的故事 。 怎样从一个旧故事里发展出新故事,陈海贤老师认为至少包括三个方面: 理论者和实践者底层思维逻辑的最大区别是什么呢? 一个理论研究者,关心的问题是 “是什么” 。而一个实践者,关心的问题是: “去哪里” ,以及 “怎么办” 。 比如,从理论的角度思考,抑郁症就是一种心理疾病。但是从实践者的角度,你的目标是怎么减轻患者的无力感,你就会有不一样的看法。 曾有个学生问陈海贤老师:“老师,我得了抑郁症,该怎么办?”当这个学生这么说的时候,他感觉到,抑郁症这个问题,好像变成了一种标签,让这个学生觉得无助,又不知所措。 这时候陈老师这样回答:“我也得过。实际上抑郁症的终身得病率,比我们想象得要高。我是这么理解抑郁的,人的一生,要面临很多重要的转变。这种转变常常给人的心理带来重大的考验。如果转变顺利,我们就能从这个阶段进入下一个阶段。如果你在转变中卡住了,那你就会抑郁。如果你被卡住的时间特别长,那你的抑郁持续的时间也会特别久。”仅仅是观念转变还不够,新故事的产生还需要结合我们的经历和情感,让新故事对我们有意义。陈海贤举了这样一个案例: 来心理咨询的是一对母子,妈妈一直说,孩子有多动症。在咨询室中,这个孩子似乎也动得比较多,但他的动跟妈妈不停地纠正是有关联的。妈妈越纠正,孩子越反抗,就这样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陈老师跟妈妈说:“也许孩子的多动,让你们陷入了控制反抗的游戏。从多动症到控制反抗的关系,这是一种观点的转化。”可是妈妈不能接受这种新观点。 她说:“医生说过了,这种强迫性的违抗,不听话,就是多动症的标志之一。”显然,这位妈妈不能接受这个新故事,这是因为故事还缺少一个重要的东西: 意义感 。 随后,陈老师和这位妈妈继续探讨这个家庭的故事。慢慢地,这个妈妈谈起了自己的童年。她说,我童年的时候,是一个听话的孩子,那时候我父母总是让我做很多事情,我做得这么努力,他们却还总是贬低我这也做不好那也做不好。 陈老师问,“你从来没有反抗过父母吗?”妈妈的目光黯淡了。她失落地说,“没有。有时候实在委屈,也想顶几句嘴,可是看到父母忧心忡忡的样子,话到嘴边,自己就咽回去了。” 陈老师抓住这个机会,说,你知道吗?有时候父母的愿望会以一种特别的方式影响孩子。也许你的孩子的反抗,正是在做你自己曾经想做却一直做不到的事。也许他通过反抗争取的,就是一种你想有可是从未有过的自由。 听到这些后,这个妈妈哭了。她接受了这个新故事,在新故事里,孩子的淘气从违抗妈妈的行为,一个多动症孩子的典型标志,变成了帮妈妈实现愿望,争取她想要却从未有过的自由。 妈妈小时候的这种委屈、失落和渴望,把这个故事粘合了起来。现在,这个新故事成立了。有时候,一个新故事的成立还需要第三个方面: 促进行动 。陈海贤老师有举了一个自己接待过的案例。 这次同第一个案例一样,也是一对夫妻,丈夫嫌妻子太控制,妻子嫌丈夫不够体贴。两个人越说情绪越激烈,看着马上就要吵起来了。 这一次陈老师没有跟他们讲道理。他说:“这不怨你们。有时候夫妻会出现这种情况。也许这不是对方的错。”随后,压低声音,神秘地说:“而是你们中了邪。” 然后,他讲了一些怪力乱神的故事,就说自己有一些破解的办法,不知道你们愿不愿意试试。 妻子抬起头,看着想笑,到看到陈老师一本正经很严肃的样子,就没好意思笑。这个丈夫到饶有兴趣地说,可以试一试。 陈老师说:“这种邪术葫芦可解。杭州那边就有一家卖葫芦的店。你们要一起去买个葫芦,结根红绳,一起把葫芦挂到床边。而且,一定要一起买,一起结绳,一起挂才会有效。” 丈夫笑了。他跟妻子说:那我们试试吧。妻子没说话,但看样子默许了。 陈老师继续说:“不过,如果要让葫芦生效,你们还要在一张纸上写下你们要各自提醒自己的事。这样葫芦才知道,要阻止你们什么事。你们一起讨论一下吧。”于是,妻子和丈夫讨论起该提醒自己什么。最后,丈夫在纸上写下了:“不要用强调自己的好来安慰她。”妻子写下的则是:“别把生气当作唯一的解决办法。” 陈老师让他们把纸小心翼翼地叠好带走。“别忘了买葫芦!”并叮嘱他们说。“我们会的。”两人说。 两个人出去的时候,透过窗户看到,两人在笑,这时候陈老师也笑了。 这是我们的“去哪里”。而所谓的中邪或者葫芦,只是我们想到的“怎么办”。 我们在这样一个听起来甚至有点好笑的游戏里,这对夫妻完成了他们的治愈。 至于究竟有没有中邪,又有没有葫芦疗法,这个“是什么”的问题,对实践者来说,并不重要。 只要它能帮助我们达到目标,那么,中邪可以有,葫芦也可以有。这就是一个实践者的思考方式。
小菜G的建站之路2023-08-07 09:04:09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及其理论和实践意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理论和实践意义: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新论断,是党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
ardim2023-08-07 08:50:353

三民主义这一理论的实践有何积极作用

三民主义:孙中山所倡导的民主革命纲领。由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构成,简称“三民主义”。三民主义的发展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即旧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它是中国人民的宝贵精神遗产。旧三民主义反映了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社会基本矛盾,概括了客观历史进程提出的三大斗争任务。民族主义是孙中山首先揭橥的战斗旗帜。它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错综复杂的民族矛盾——既有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又有以满族贵族为首的清朝统治集团同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矛盾,而帝国主义和清朝统治集团正日益勾结起来。民族主义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反满”。“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始终是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在清末的战斗口号。这不仅由于清王朝是一个由满族贵族“宰制于上”的封建专制政权,还因为它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反满”口号所以具有广泛的动员意义,原因就在于此。避免中国被瓜分、共管的厄运,争取民族的独立和解放,是民族主义的另一主要内容。在《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把“外邦逼之”和“异种残之”并列为民族主义“殆不可须臾缓”的基本原因。“非革命无以救垂亡”,而革命必须“先倒满洲政府”,民族主义的反对帝国主义压迫的意义蕴涵于此。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它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又一个主要矛盾,即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民权主义的基本内容是:揭露和批判封建专制主义,指出封建的社会政治制度剥夺了人权,因而,决非“平等的国民所堪受”;必须经由“国民革命”的途径推翻封建帝制,代之以“民主立宪”的共和制度,结束“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的严重状态。与这种“国体”的“变革”相适应,关于政体的擘划也构成民权主义的重要内容。民生主义是孙中山的“社会革命”纲领,它希望解决的课题是中国的近代化,即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使中国由贫弱至富强;同时还包含着关怀劳动人民生活福利的内容,以及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溃疡的批判和由此产生的“对社会主义的同情”。孙中山把民生主义的主要内容归结为土地与资本两大问题。“平均地权”——“土地国有”是孙中山的土地方案。主要内容为“当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归原主所有,其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享”。孙中山认为这一方案的实施可以防止垄断,也能使“公家愈富”,从而促进“社会发达”。在有关资本的课题上,孙中山确认“实业主义为中国所必须”。他认为中国的近代化是历史的必然趋势,《实业计划》一书就是发展社会经济的宏伟蓝图。他把发展社会经济的途径归结为“节制资本”和发展“国家社会主义”,即将“不能委诸个人及有独占性质”的“大实业”(如铁路、电气和水利等)“皆归国有”,因为这既可“防资本家垄断之流弊”,又得以“合全国之资力”。民生主义实质上是最大限度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虽然它涂上了主观社会主义的色彩。三民主义存在着历史的局限,主要表现为缺乏明确的、彻底的反帝反封建内容。三民主义的积极意义是批判地承袭了农民战争和维新运动的积极内容,从西方借取了民主主义思想素材,成为中国近代社会中具有比较完全意义的民主革命纲领。三民主义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表达了人民群众争取独立、民主和富强的愿望,标志着旧民主主义革命在更完整意义上的开始,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产生过重大的积极作用。
gitcloud2023-08-06 10:53:071

蛋白质工程的实践依据是什么?

蛋白质工程是指通过蛋白质化学、蛋白质晶体学和动力学的研究,获取有关蛋白质物理和化学等各方面的信息,在此基础上利用生物技术手段对蛋白质的DNA编码序列进行有目的的改造并分离、纯化蛋白质,从而获取自然界没有的、具有优良性质或适用于工业生产条件的全新蛋白质的过程。蛋白质工程的实践依据DNA指导合成蛋白质,人们可以根据需要对负责编码某种蛋白质的基因进行重新设计,使合成出来的蛋白质的结构变得符合人们的要求。由于蛋白质工程是在基因工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技术方面有诸多同基因工程技术相似的地方,因此蛋白质工程也被称为“第二代基因工程”。
瑞瑞爱吃桃2023-08-06 10:50:141

关于英语的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关于英语的社会实践调研报告第一篇:   通过校外教学实践,我发现一些学生不喜欢上英语课。他们在英语课上总是眉头紧锁,满脸疑惑。尽管竭尽全力想学会,可是学习效果不佳。   针对这一情况我展开了调查。调查以问卷形式进行。调查对象是我认课的九年制学校八年级学生。问卷内容:(1)你们想学好英语吗?(2)你们喜欢上英语课吗?(3)你们喜欢或不喜欢的原因是什么?   统计分析如下:想学好的占93%。喜欢上英语课的占41%,一般占19%,不喜欢的占40%。愿意学英语的原因归纳如下: ①英语是国际通用语。中国加入世贸,英语更显重要。②学习英语是时尚。③英语是就业的通行证,是未来生存的需要。④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多学一些知识,将来选择的机会多些。⑤英语是升入高等学校的考试学科,学好具有优势,有成就感。不愿意学习英语的原因:①英语学的多,用的少,缺少语言环境。②英语学习枯燥,缺少生趣。③教学手段和方法单一,讲的多,练的少。④不喜欢老师,老师与学生交流的少。批评多,欣赏少。   由调查可知,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有学好英语的欲望,这是老师教英语的意义和动力所在。可是只有不到一半的学生喜欢上英语课,这引起了我的震惊和深深思考。这不容乐观,也不能说我们的英语教育很成功。未来社会,英语是与世界交流的桥梁和纽带,是交际的润滑剂。除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智力差异,基础薄弱等原因外,教师方面也有至关重要的因素:①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②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③要给学生创造学习英语、使用英语的环境。④教师要学会欣赏学生,建立起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⑤有浅入深,层层深入,化难为易。⑥使用多种手段,运用多媒体现代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⑦老师善于、乐于与学生交流,对学生进行情感教学。   针对这种现状,我首先在创设情境方面下工夫,让学生喜欢学英语。   从这次调查及实践中,使我认识到教师的教学是艺术,教师是神圣的,教师是艰辛的。教师想上好一堂课,需要付出的不仅仅是时间,需要付出情感,付出智慧,付出爱心,付出……情景教学只是微不足道的一点研究,“让学生能喜欢你,喜欢上你的课”,这是我在教育生涯中研究的永恒主题。   关于英语的社会实践调研报告第二篇:   为配合和贯彻落实市教育局的工作和问件精神,我校对英语教育教学现状作了认真调研,现将调查情况逐一整理汇报如下:   1、英语课程的落实情况   我校严格按照国家中小学英语教学的设置,每周安排五节英语课,并设置2节早读课和2节课外辅导课。此外,各教师,各年级根据自己的实际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而开展英语会话活动。   2、英语教学的相关制度   我校在教育教学的制度上是将英语科目与语文和数学科目同等看待,并没有单独制度其考核制度,经调研后我校也将建立健全这方面的制度。   3、英语教师的配置情况   我校英语教师共7人。原始学历中师有1人,高中1人,大专5人(其中1人为非英语专业),而至今通过自考,函授等形式已有3人达到本科学历,4人为大专学历,现在合格率为100%。其中中级职称2人,初级职称3人,未聘2人。35岁以上1人(女),30-35岁3人,其余都在30岁以下,可以说我校的英语教师队伍是年轻的,富有朝气和活力的队伍。   4、学校的教学设备和预算投入   我校的英语教学设备主要有录音磁带,录音机和多媒体,此外还有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情况制做的自制卡片和教具。预算投入主要是购买录音磁带和新增录音机的资金,一年不足1000元。   5、校本教研,校本培训,学习交流情况   我校主要采取集体备课,观看教学光盘,集体评课等形式开展校本培训,另外还通过教学观摩课,公开示范课等形式来激发和鼓励年轻教师的成长和专业化发展。定期或不定期地举行英语教师座谈会,以共同讨论或解决教学中出现的实际问题或困难,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难点和薄弱环节,以使年青教师和新上岗人员不走弯路,促使他们尽快成长为优秀的英语教师。通过以上形式使英语教师“活了”起来,学生“动了”起来,学习兴趣也提高了。   6、教学评价与考核:   由于以前的教学考核制度的不完善,所以英语教师的考核与其他课目的教师同等考核、同等评价,主要以学生的学业成绩来衡量英语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辅之以教学过程中的学生与教师的配合程度,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大小,教学质量主要以学生的学业成绩来评定,并以此作为对教师的奖罚来激励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7、教材的使用情况、意见、建议、现有教学资源:   教材的使用主要是通过研读课标来挖掘课本的潜在的兴趣,潜在的规律,还有研究考试大纲来判明主次和各年级教学中的侧重点、难易点,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将学生的主动性交给学生。在使用这教材时总感觉中小学教材无法衔接,没有连贯性,同此从初一开始学生就表现出了茫然和无所适从感觉,进而出现厌学情绪,最终放弃英语这一课程。   现有的教学资源除多媒体我、录音磁带、课本外,还有配套练习,再没有其他教学资源。   8、近期学校英语教学成绩   我校上学期期末七年级英语平均成绩为59.21分,及格率为34.32%;八年级平均成绩为54.91分,及格率为25.87%;九年级平均成绩为60.86分,及格率为17.89%。   9、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   教师的教学理念注重科目的特殊性,以训练听、说、读、写为主,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完成三维目标。为此教师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例如:以讨论、合作为主等形式。力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设计上,主要按照课标、课本的要求,以及课本的实际内容,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话题,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和乐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对课堂的评价,也采取形式多样的途径和方法,例如:随机听课,问学生等。   10、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途径   经调查学生的学习兴趣,大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这主要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对英语已经产生了恐惧心理,以及中小学教材的无衔接性和连续性造成的,此外在小学阶段也没有一个专业的英语教师,因此学生的读音等存在很大的不同。另外学习方法和途径也单调,主要是通过课堂机械式记忆、背诵复习等形式使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   11、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学校除充分发挥教材自身的优势外,还积极利用多媒体,录音机等设备增添课堂乐趣和增强直观的感觉外,来提高学习兴趣,尽管教师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来调动学习积极性和兴趣,但已从小学产生了对英语的恐惧心理,所以这种努力的结果有所缩水。   12、对英语教学的意见和建议   的建议是加大英语教育教学的投入,尤其是小学阶段。英语教师的配置。使英语从一开始走向正规化,读音也纯正化。另外教材的使用也使中小学教材衔接起,有所连续。
小菜G的建站之路2023-08-06 10:47:111

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与《博弈圣经》的哲学陈述  一、科学发展观是一个文化战略性命题  科学发展观不是一个学说,它是一个非物质文化进程,是一个文化哲学的命题。  感觉、思维、意识、观念、主观、理性、真理,这是文化进程。  感觉、思维、意识、观念、主观、理性、真理、证据,这是文明进程。  感觉、思维、意识、观念、主观、理性、真理、证据、科学,这是科学进程。  《博弈圣经》以人为本作为文化的开端,按照文化的次序和文化的进程来理解文化,视其为一个开放、动态的进程,正如《博弈圣经》中所说:“其实人类的文化进程无穷无尽,无终无果。”  人类在科学发展观的文化进程中通过哲学的分化所形成的理论一定是正理均赢论,这个理论是科学发展观的实体。《博弈圣经》中说:“凡是与实体能分离的就是性质,凡是与实体同在的就是实体,永不能是某种别的事物的形式,就是偶然。”  科学发展观这个文化战略性命题,在《博弈圣经》中也显示了命题的唯一性。“里面的非物质文化思想,它的美妙之处在于大自然可以分开为每一个人单独运行,又不会产生竞争性,它可以一次次地重复使用而不会降低效用。”  战略文化命题有这样一个特点:越似虚无,越显得伟大和宽泛。  《博弈圣经》告诉我们,“分裂产生哲学”,并给出了哲学的定义,“我们把文化中借助国正论的语文学反映,定义为哲学”。由此,从普通语文学角度理解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是建立各种上下对应的关系,而国正论语文学则把世界的万物区分为主动的人和被动的实体。然而,在各种相互对局的变换中,每一个人都是实体,而每一个实体也是人,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同样设想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实体与人的对应。科学发展观另外对应着的是一个大自然的实体,这样识别科学发展观,才是自然的知识论,通称为知识。《博弈圣经》里知识的定义,“我把识别万物实体与性质的是与不是,定义为知识”,而很多人把常识误认为知识。  我们今天用认识知识的哲学形式认识文化,文化进程中只有一次次的达成与错失,它的结果相当于文明与野蛮的基本对立,文化进程中没有成功,只有前行……  《博弈圣经》中说:“越简单越难,越复杂越美。”这也许能对科学发展观有更深的感悟。  科学发展观复杂的内在结构,包括了各个领域,很难让人理解。《博弈圣经》里有这样一句话:“都接受的是艺术,不易懂的才是科学。”  任何文明的出现都是先有一个主题,一套理论,那么,科学发展观从文化到文明正在过渡中,还没有一套完整的理论,而科学发展观只是一个主题,一个文化命题。  二、科学发展观的文化起源  文化是一种非物质现象,只有高级的文化才孕育出科学发展观。《博弈圣经》中对文化的形成曾这样的陈述:“精神是虚无的,没有个性,在浮浅无知的层面上自我构成,以绝妙的组合与大自然的节奏和谐。感觉、思维是生理、心理能量的原始开端,从无到有的状态在影子和气息之间进行着灵魂的运动,这个抽象、混沌的体系不可能找到,这是构成文化的初级阶段。文化只有进程,没有核心,是虚无的精神谎言,但又分裂成大小不同的两块。文化进程里恩怨游戏的终结就是文明。文明的永恒、普适、唯一性就是科学。文化进程的创新战略结构就是国正论里的非绝对对立性。”(国正论:它是一个实体性质的地域似的区间,具有复杂的结构,用情、理、法、力都不容易分割的一个不知大小的抽象体。从中我们可分出正确和期望得到的那一小部分,与反相对、与负相对,又可以判断事物的道理。世界上的万物、事件的结果,都是不平等的、非绝对对立的两块,大的那部分是国,小的那部分是正。”)  《博弈圣经》中说:“国正论的非绝对对立性没有理性,是一种观念。”这个观念是一部自然发展史。  “过去、现在和未来一起构成了时间的特征,通过时间,我们把主观认识的在场的东西持续不断地引入了思想中,一旦我们深思它,未来的它就是大小不同的两块,我们把分配给它的时间在它上面停留,一段时间之后,物体便会区分出大小。因此,心灵活动创造了观念,经验观察提供了理智。  两块物体在时间的交互中,我们就以各种矛盾思考并陈述这些东西,这样我们就处于各种矛盾的陈述中。”  “一个人懂得了文化进程,就走进了产生智慧、文明、科学的发源地。人类在文化进程中,通过自由的激情,在真理之前不可能达到完整性,因为包含了错误行为的那一部分,任何人从未彻底解决这一矛盾。每一个人都有权让自己变得愚蠢,有权犯错,寻找自我,确证自我的存在。”  “文化诞生于谎言,文化又是虚无主义,只有文化才有万能的理性产生当代文明。”  《博弈圣经》203节中说:“我们有一种感觉,生命指挥无生命的东西产生出千奇百怪的物势影像,可以达到所有人的目的。这种神秘的东西存在于有机和无机之间,可以通过复杂的无机体和装置产生无法理解的功能。在混沌和有序之间有一个夹缝,这里是一个世界,是一个外人所不知的黑匣子。谁能在这里有所认识、找到一部分常识、找到与现实的平衡,谁就可以得到期望值。我把混沌和有序这两个极端的中间称为边缘,也是我习惯讲的边界,很多复杂的现象都出现在这个边界上,可能这里还有没被发现的元素,这里储存有外人不知的信息,这里可能还是个禁区,是一个从未探索的地带。很多科学家都曾猜想过,这里可能保存有自然界的档案。两个金属缝中出现X线,两个硅片中间会发光,冠军型的企业在狭缝中得意狂妄,科学家总是在这个夹缝中有所发现。”科学发展观就是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之间的夹缝中发现的一个文化世界。  (物势影像:博弈中的一个影子模型。把人在博弈中的行为特性所指向的同一方向按同特性转换,一个不可复制的现象发生了,给出的这个迹象,就是一个初始状态,这是一个开端、一个边界,一个问题的入口,在这里可以计算未来。)  “如果成为这里的角色,完全自由地在这个边缘上作出博弈正理的运动,也是万物开始的地方。了解什么是起源,什么是死亡,按照生物特性,淘汰老的,让新生物种的规则成为一个开放的永恒变化着的未来世界。”  (正理:在博弈中的终极真相是无法从生物特性得到的,留出了唯一的出路就是引进一种方法,并用一种策略行为与初择样本的直觉进行对抗,用定性分解找出它的最小单元,看清粒子行为的内部结构,建立决策粒子二特性对局,这是唯一成功通向破解奥秘的理论。)  三、科学发展观用国正论区分才形成科学知识论  概念在文化中的存在,使思维在识别裂变中活动,在相对性的存在现实中,以人为本和万事万物的对应中,分出多少、轻重、好坏、大小等等。人们用对应的国正论和自然哲学思维,用国正论的非绝对对立的观点,将所有的事物都看成一大块一小块,大块为国,小块为正,经过人与对应物,将它区分出大小,给以归类,表现人的文化派别观念,这就是知识的雏形。《博弈圣经》关于观念的定义:“观念是自身知觉、意识、思想、理智的对象。” 它会触及所有人的意识活动,成为我们文化中的一部分。一个人拥有的观念越多,就相当于掌握的工具越多,辅助求知就更加容易。  用人格固有观念作为度量的尺子,文化观念才呈现在人的精神文化中,人的精神文化又在自然中,以人为本是通过文化这个中介进行交流 。《博弈圣经》给出交流的定义:“就是共同驱逐自我身中和它者身中之后建立的关系。”。自我固有的一切,都是临时出现,暂时存在,只有改革开放,一直走向更遥远的地方,让所有的人感受不同的文化、理性、自信、道德与博弈。《博弈圣经》中说:“理性是说教,道德是展现。有多少人,就有多少道德途径,都是为了绝对的自信进行国正论的大小之争。道德与自信没有法纪,是第三空地里游荡的个人意志,那里的灵魂正将演变成智慧,它不是生也不是死,而是新文明的创生。”事物的生一次或死一次都是繁荣未来的一次选择,人们把社会变成多样性的中心,与时代共荣,谋求发展。  我们用国正论的对应思维和交流,建立强大的博弈哲学,让科学发展观的正理均赢论的文化思想进入每一个人的精神领域,在实际的事物中区分出国正论表达的一块大一块小的实体与性质,才能更准确地理解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正理。  西方是科学普适,东方是道德普适。《博弈圣经》说:“西方人为宗教信仰而战,东方人为科学现实主义而斗争。”科学发展观将东西方的科学、道德与博弈的混合,成为东方大哲学文化,已经进入了每一个人的精神领域。众所周知,杂交与混合是改变新质世界的途径。  四、科学发展观的文化度量  《博弈圣经》中说:“科学的理性是一个国家的准绳、品德和声誉。”文化的一切创新,都是命题的总括。命题作为非物质与人对应的关系,这是一个人与自然的博弈实体关系,一切都由这个博弈实体规则所支配,再由命题的文化沿着正理的进步与增长,表现出科学发展观的“发展”是连续、持久、均衡的自然特征,又是战略里的六法则之一。科学发展观的正理均赢论是大自然的均衡体系,也是科学发展观的精髓。  用《博弈圣经》认识科学发展观的大部分特性是正理与均赢,它面向世界未来文化的开放、独创与包容,再让所有的人在自由中,找到一个个与现实的联系,自上而下贯通一个实事求是的真假概念。《博弈圣经》有一段提示:“一个个局部真理属性的连续性,构成了真理的永恒特征。它不容忍假设,更不允许与谎言并存,因为真理的下一站就是物理世界的证据,那是文明的所在地。”人们理想得到的一切都是自我建立对局之后才能实现。  科学发展观的正理均赢论落实到现实中,正理就构成了哲学思维的主题元素,同时,构成了人与自然的博弈实体,(博弈实体:是心灵、思想、意识、行为、理智的对象和广延,也是人与自然的对应,构成一个多态式的、表现出二特性的事实。二特性是先前必然决定的人与大自然统一成一个实体的东西,无限永存,有可分不变性又不可还原的属性,并被统一在一个单一的实体中,成为博弈实体的一元论,也是自然意图。实体一元论在数目上的同一性,发生的因果次序不属于个人的部分本性,这种属性是实体的性质。因此先定性通过不同步时空概念,把决策人再进行实体空间的延伸,通过属性自身,接受哲学和逻辑学的一致性就会有认识了对局和理性的可能,它始终同在实体内被理解,理解事物的不一致,理解多态式是大自然的均衡,理解反事实的论断,完整的博弈世界就是决策二特性。)所以,我说,科学发展观的实体分离不变性,表现出来的正理均赢论,任何人应用它,都有无限创新的可能。文化命题不能具体,文化是靠感情的转换,遗存下来才有价值,文化就是以哲学的形式和科学的方式进展着。《博弈圣经》中说:“文化就是去掉完整性,区分出是与不是才能在文化进程中完成探索、发现、发明。”  如果不能认识科学发展观的正理均赢论里的对应关系,将不知道一个人在说什么,或者变成对名词的吼叫,一个伟大的命题也会变成口号。  五、文化----感情----文明  文化具有独特性,相互包容,相互尊重,随着时间在空间中的流变,文化成为非物质多维抽象概念。《博弈圣经》对抽象的概念也作了陈述:“概念是前卫的、新颖的、潮流的,有未来的趋势,有背景有画面。概念具有严格固定内容,也有一定的模糊性。概念不是实在的,而是想象的,用概念进行思想,用概念展示其真实性。”文化向文明过渡时,文化成为了一个“初择样本”,成为文明的草稿。(初择样本:根据国正理论,发明家的做法是等待优先决策人优先决策,并且把其当成最初的决策样本进行分析,然后进行对抗。)  人与自然之间表现在精神上的一切都是文化,也都是创新的文化,文化依赖于文明才能留存下来,历史记载也都是记载了生物行为的文化遗产。科学发展观这个文化战略命题,是一个连续性的概念。《博弈圣经》中认为:“科学的思想是民族的灵魂”,“ 人们会把感觉和思维的能力叫灵魂”, “人们不必傻乎乎地寻找灵魂所在的部位,其实灵魂正因为是非物质才显得永恒”,“在个人的灵魂和自然的灵魂本质真正统一之后,才可以找到正理。人类的灵魂超越自身的解释才能达到比自身更完美的赞叹。我们接触到的一切包含了整个宇宙中伟大的真理,我们最终会获得这一真理”。文化连续性的基因里没有核心,在进程中,只有不断创新发展,才使文化战略的连续性得到传承。  科学发展观有它的民族情感倾向性和时代特征。一个时代的文化创新及其生态背景,会形成群体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将文化引入感情,就产生了文明。不能简单地认为文明的达成是通过文化恩怨和行为的改造、通过肌肉的运动,创作了有长、宽、高、有形的物理才进入了文明。其实非物质的文化到文明中间,实存一个第三空地,只有“感情”做为中介,才可以连接文化和文明。《博弈圣经》给出感情的定义:“感情是依赖,是瘾魂驱动欲望过程中的殷勤创作。”(瘾魂:它是指一种非物质的像以太一样的存在,并且充斥在细胞微粒之间。在博弈中,当各种欲望来临时,它具体指参与人的那种无比沉重、坐立不安,身体膨胀得难以忍受的状态,而当欲望得到满足之后,它又会让人感到瘾魂退去时的轻松、虚空、愉快。)  一切的文明都是由感情在第三空地里创造的,科学发展观的文化创新思想,满足了所有人的精神需求。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文化命题的高深、宽泛与博大没有人能一下说清,只有围绕着命题的精髓,正理均赢论才显得实在、易懂,谈论输赢也更令人兴奋。  六、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是一颗文化创新种子  人是一个创新的种子,一个拥有偏执和魅力的野性种子。一个突破屏障的种子,就是创新的开端。人处于自然的边界,人与自然、人与背景、人与社会的创新行为都是一个个故事。理解一个人的一次创新故事,需要一个对象,从对象那里实现欲望的扩充。人们面前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双重性的,不是这个,不是那个,也不是两个,而是第三空地里创新的一个。决策行为的二特性,是《博弈圣经》里描述的一个自然平行法则:“一切创新突破都介入了人与世界的相际关系,一切创造都是博弈的结果。”记录历史就是记录了英雄与罪犯的历史。其实,第三空地的现在是属于群体的。  科学发展观创新的文化不是讲量论,不是数学的统计,不讲资本与内容的记录,政绩的量论是历史的映像,像是旧票据,已经不是创新的内容。《博弈圣经》的创新结构是:“相对性的国正论是连着两个世界的桥梁,它中间的第三空地象征着一个可创新的美丽世界,是深刻现实的艺术中心,那里表现出最深刻的精神现实,就是创造博弈结构的无限可能。一切创新突破都介入了人与世界的相际关系,一切创造都是博弈的结果。”  通过改革开放,接受外来文化,让外来的众多体发生关系,人们创新的基地就是第三空地。  七、科学发展观的正理文化改变着人们的眼睛  科学发展观是被发现的一个不同反响的文化命题,它里面是原始自然的果实----正理均赢论。它让人将文化命题转化为文明的成就。科学发展观的文化创新基因,可扩充到各行各业相关联的各种观念,让人们用丰富的想象力,并开放性地自由思考,不断地实践、创造,才能达到个人、集体、国家乃至人类的目标。  科学发展观的哲学诠释理论是正理均赢论,它去除了人的虚伪和幻觉,去掉低能,它是大自然的优胜持续法则。有些高官是半盲目主义者,是一知半解的博弈文盲,他们有一部分被优先唤醒了,正带领着一个国家的各级政府和人民,围绕着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文化命题发展起来。它的文化创新基因结构都承载着人们追求正理均赢论的观念,表现出知识派别,并按照自己的兴趣与激情开发人类的欲望。它会呈现给人类种种梦想,使变化着的世界,不断地可持续发展,它的背后有一个帝国的价值。  ……  科学发展观在思想家的眼中,它是一种文化进程,是一个战略文化命题。  在哲学家的眼里,它是大自然正理均赢的历史,是自然派哲学的优先唤醒。  在各国政治家的眼里,它是一个政治科学的成果,是一个民族的复兴宣言。  《博弈圣经》里有这样的一句话:“博弈实体的可分不变性是博弈的性质,世界上很少有人知道这个性质。”它会不会引起高官的深思?其实高官的性质代表了博弈实体,《博弈圣经》中有这样一句忠告:“任何利用文明实体威力狂妄地表现出权力、金钱优势的人,一旦离开文明实体独立存在成为赌客时,立刻会表现出渺小而不堪一击。”  对科学发展观实体与性质的区分可以看清高官的文化派别,也是区分知识与常识的重要标准。假如不能正确区分,他的情感和行为就无法准确理解和实践科学发展观,如果一定去理解和实践,那只能是几句口号。  每个人都有信仰的自由,科学发展观的正理均赢论恰好适合人类的信仰。《博弈圣经》告诫人们:“被动的提倡不是信仰,它会搞得民族传统的知识支离破碎,任何一个没有完成深刻精神革命的民族,都会留下一些含糊不清的观念。现代科学的发展告诉我们,只有科学创新才会带来一次次革命,也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叙述这场革命。”
Ntou1232023-08-06 10:36:421

试述科学发展观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

(1)科学发展观开成的时代背景,科学发展观是在科学判断国际形势各世界发展趋势,汲取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教训,借鉴国外发展理论的有益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特殊时代背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发展问题逐渐被国际社会普遍关注。人类在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增长奇迹的同时也造成了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及高增长下的两极分化,失业增加。社会腐败,政治形势动荡等严重问题。进入21世纪以后,发展的问题更加凸显。世界各国都从以往的发展经验各教训的总结中认识到,经济发展是重要的,但发展应该包括政治,文化,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综合发展,应该是合理利用能源,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观。(2)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实践基础。科学发展观是在认真总结和国以往的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规律的认识,是随着实践的发展面发展的。新中国成立以后,发展问题摆在中国社会问题的首位。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发展一度出现了严重的曲折。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在正确性判断基本国情的基础上,形成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制定了一系列推进发展的方针各政策,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在近30年的改革开放各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人类地板流精华2023-08-06 10:36:342

在审判实践中如何把讲政治和讲法治?

在审判实践中,如何把政治和讲法治,最后不懂你再咨询一下
善士六合2023-08-05 17:32:599

如何在审判实践中将讲政治和讲法制有机统一起来?

如果再申办时间中讲政治和讲单质,有机统一起来要考试,你认识练拳击后的情况
此后故乡只2023-08-05 17:32:423

联系国外政体实践谈谈如何完善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自1954年召开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至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整整经历了风风雨雨五十年,从一个探索阶段逐步走向成熟。它作为我国的一项根本的政治制度可以概括为拥有国家权力的我国人民根据民主集中制的原则,通过民主选举组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并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础,建立全部国家机构,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以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 历史的经验证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极大的优越性。首先,它适合中国的国情,因而具有很强的生命力。虽然经历过曲折的阶段,但它本身还是在不断的健全和完善,它的巨大作用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其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便于人民参加国家管理。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再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便于集中统一的行使国家权力。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其监督。这充分表明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在国家权力的行使和实现过程中处于主导支配的地位;最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既能保证中央的集中统一的领导,又能保证地方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由于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在国家机关体系中处于主导支配地位,因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将国家机关之间,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权力关系的有序化,从而既保证中央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又保证地方主动性和积极性得以充分发挥的关键。 正是因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极具优越性的政治制度,那么我们理所当然地必须予以坚持。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各种主客观方面的原因,使得原本应处于“权力中心”地位的各级人大极其常委会往往演化为“二线机关”。为此,只有不断完善和健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切实加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设,才能树立其权威,从而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实际作用。以下笔者主要从两大方面来论述。 一、加强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须理顺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与其他机关组织的关系。 (一)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同同级党组织的关系。 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执政党,坚持党的领导是“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但必须明确的一点是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领导、组织领导和思想领导,而不是具体工作的包办代替。党组织作为具有政党性质的党派团体与国家政权机关无论在性质,还是职能、任务上都存在诸多的区别,它们分属于两套不同的系统,因此就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与党组织的关系来说,可以简单的概括为两句话:一是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是依法行使职权也就是坚持和实现了党的领导;二是同级党组织的职责是为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提供保障。、它们的目标和宗旨是共同的,即真正保障广大人民当家作主。作为党组织,一方面要加强自身的建设,严格党内纪律,另一方面要切实用宪法和法律来规范自身的行为;作为人大方面,应该首先在政治上接受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行使自身范围以内的权力,切实加强同人民群众的沟通,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在实践中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与同级国家行政机关的关系 根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国家行政机关是人大的执行机关,由人大产生,向人大负责并受其监督。由此可知,它们的关系是决定与执行、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虽然近年来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在审议决定重大问题和对政府监督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但与宪法的规定和人民的期望相比则还存在较大差距。 (三)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与同级司法机关的关系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我国司法机关有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它们都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并受其监督。同时,宪法还赋予了它们独立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的权力。据此人大及其常委会之间的关系问题主要是人大监督与司法独立的关系问题。因此要明确它们的关系,既要明确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的内容和范围,又要有明确的监督程序和方式,从而既达到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目的,又保证法院、检察院依法独立形式职权。 二、加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自身建设 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仅必须明确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与其他机关组织的关系,而且还必须解决内部问题亦即必须从自身制度方面予以完善。 (一)制度建设 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必须要采取一定的方式、方法,也要遵循一定的工作程序。为提高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工作效率,就必须将这方面的内容法律化、制度化。 1.会议制度 可能在大部分人认为开会的问题似乎很简单,但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来说,由于其是以会议的形式行使职权,所以制定和完善会议的有关制度就显得非常重要。现在规范人大开会制度的全国性文件也只有“全国人大议事规则”和“全国人大常委会议事规则”两部,且议事规则中的诸多内容尚很原则,还有诸多内容尚未涉及,因而有必要制定其他有关条例。诸如“议案规则”、“质询条例”、“罢免条例”等都应起草制定,以建立系统、全面的议案制度、质询制度和罢免制度等。 2.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与代表的联系制度 在某些基层人大实践工作中已经建立了主任接见代表日制度、代表小组活动日制度、常委会组成人员和机关干部深入基层走访人大代表制度等等加强与人大代表联系制度,但从全国范围来看,我们有必要将其固定化、法律化。 3.人大代表与选民的联系制度。 “人民代表人民选,选好代表为人民”。在每次人大代表换届选举期间大都可以见到这一标语。它不仅反映了人大代表的来源,更突出了人大代表的工作目的和宗旨,即为人民服务。从实际工作看,主要是指双向联系的制度化,代表向选民收集情况、向选民汇报工作及述职等应该形成制度。而且这也是选民考察代表是否称职,以及应否罢免的主要依据。 4.人大代表的视察、调查制度 要依据法律法规来规定调查视察的范围、程序等,也要为进行视察、调查提供必要的条件。如交通工具、人员配备等。 5.人大代表的学习制度 广大的代表只是在其工作岗位上接受过学习和锻炼,要提高代表的素质,培养其参政议政的能力,还应把人大代表的业务学习形成制度。 (二)组织机构建设 根据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现状,在组织机构建设方面应该抓两个问题:一是将原有的工作机构更加合理化,使其充分有效的运转起来。特别是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各专门委员会应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二是应该在结合现实情况的基础上,根据客观需要加强机构建设和组织建设。具体说来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增设专门委员会 尽管专门委员会只是人大及其常委会辅助性的工作机关,但其任务和作用都不可小视。从全国人大来讲,建议增设宪法委员会和监督委员会。设置监督宪法实施的专门机构,是维护宪法权威和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客观要求。从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工作实践,以及党中央关于加强廉正建设的方针政策看,增设监察委员会也是非常必要的。 2.加强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组织建设 首先要尽快实现代表结构的合理化;其次必须实现人大常委会的专职化。因为实现委员的专职化,是提高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职权能力的必要条件。 综上所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经过五十年的艰难探索和发展已经走向了成熟阶段,但我们还必须不断地加强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使其真正的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更充分的发挥其优越性,从而体现出社会主义的无比优越性。
mlhxueli 2023-08-05 17:09:372

社会实践 英文是什么?

social practice
凡尘2023-08-04 11:26:345

在哪个时期,社会主义从理论发展到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

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空想社会主义产生于16世纪初。作为一种批判、否定资本主义的思潮,空想社会主义是早期无产阶级意识和利益的先声,反映了早期无产阶级迫切要求改造现存社会、建立理想的新社会的愿望。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所经历的家庭手工业、手工工场和机器大工业三个阶段相适应,空想社会主义思潮也经历了三个历史发展阶段,即:16—17世纪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18世纪的空想平均共产主义、19世纪初期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19世纪初期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以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在理论上致力于社会制度的分析。他们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是一种“历史谬误”、“人世间的祸害”,必须尽快代之以最好的社会制度。他们对资本主义旧制度的辛辣批判,包含着许多击中要害的见解;对社会主义新制度的描绘,闪烁着诸多天才的火花。但空想社会主义者只看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却未能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要求埋葬资本主义,却看不到埋葬资本主义的力量;憧憬取代资本主义的理想社会,却找不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这种时代的局限性说明,空想社会主义的不成熟的理论,是同当时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空想社会主义“提供了启发工人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材料”[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4页。],但不是科学的思想体系。马克思恩格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奥秘和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把争取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斗争建立在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从而超越了空想社会主义,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1848年2月,马克思恩格斯为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所写的党纲《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问世。从此,这一伟大学说便成为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思想武器,揭开了伟大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篇章。(二)无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是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实现的。无产阶级革命是迄今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革命,是不同于以往一切革命的最新类型的革命。这是因为:第一,无产阶级革命是彻底消灭一切私有制、代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的革命。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从这个意义上说,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6页。]“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3页。]。第二,无产阶级革命是要彻底消灭一切阶级和阶级统治的革命。第三,无产阶级革命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解放自己,它的阶级利益同所有其他劳动者的利益是根本一致的。第四,无产阶级革命是不断前进的历史过程。无产阶级革命夺取政权绝不意味着革命的结束,而是更重要更困难的革命任务的开始。无产阶级必须永葆革命性和先进性,直至实现共产主义。从理论上说,无产阶级革命有暴力的与和平的两种形式,其中,暴力革命是主要的基本的形式。这是因为:“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9页。],在资产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里,资产阶级掌握着国家政权以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它是不会自愿让出政权的。在资产阶级的暴力镇压之下,无产阶级要想实现自己的革命任务,就不得不经过暴力革命。正如马克思所说:“暴力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861页。]对于以前的剥削制度的更替是如此,对于无产阶级革命来说,更是如此。1871年3月18日的巴黎工人起义和由此建立起的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马克思高度评价巴黎公社的意义,认为“公社的原则是永存的”。马克思主义在强调暴力革命这一主要的基本形式的同时,也并不完全排除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可能性。马克思在19世纪70年代,曾经认为英、美有可能用和平方式实现社会主义。列宁在俄国二月革命后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时,也曾经认为革命有和平发展的可能。但是,实践的发展正如列宁所说,马克思谈的是例外的情况,是作为“设想”讲的。他认为和平过渡只是“革命史上极为罕见的机会”[ 《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30页。]。当然,资本主义还在变化之中,世界格局的变化也是复杂的,未来的社会主义革命必将会遇到许多新情况,新课题,各国人民的革命究竟采取什么形式,只能由该国无产阶级政党和人民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本国实际情况结合的原则作出决定。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发生,马克思恩格斯曾经从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时代条件出发,认为无产阶级革命至少将在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内同时发生。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首次指出:“交往的任何扩大都会消灭地域性的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只有作为占统治地位的各民族‘一下子"同时发生的行动,在经验上才是可能的,而这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联系的世界交往为前提的。”
康康map2023-08-04 11:25:321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里想到现实标志分别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bikbok2023-08-04 11:08:214

英、法、德三国借鉴巴塞尔协议的具体实践

中国的事不够管的吗?对中国有借鉴作用吗?英、法、德三国借鉴巴塞尔协议的具体实践背景:巴塞尔委员会是1974年由十国集团中央银行行长倡议建立的,其成员包括十国集团中央银行和银行监管部门的代表。自成立以来,巴塞尔委员会制定了一系列重要的银行监管规定,如1983年的银行国外机构的监管原则(又称巴塞尔协定,Basel Concordat)和1988年的巴塞尔资本协议(Basel Accord)。这些规定不具法律约束力,但十国集团监管部门一致同意在规定时间内在十国集团实施。经过一段时间的检验,鉴于其合理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许多非十国集团监管部门也自愿地遵守了巴塞尔协定和资本协议,特别是那些国际金融参与度高的国家。1997年,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的问世是巴塞尔委员会历史上又一项重大事件。核心原则是由巴塞尔委员会与一些非十国集团国家联合起草,得到世界各国监管机构的普遍赞同,并已构成国际社会普遍认可的银行监管国际标准。至此,虽然巴塞尔委员会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银行监管国际组织,但事实上已成为银行监管国际标准的制定者。 2002年10月1日,巴塞尔委员会发布了修改资本协议建议的最新版,同时开始新一轮调查(第三次定量影响测算,QIS3),评估该建议对全世界银行最低资本要求的可能影响。从1975年9月第一个巴塞尔协议到1999年6月《新巴塞尔资本协议》(或称“新巴塞尔协议”)第一个征求意见稿的出台,再到2006年新协议的正式实施,时间跨度长达30年。几十年来,巴塞尔协议的内容不断丰富,所体现的监管思想也不断深化。 新巴塞尔协议 巴塞尔委员会彻底修改资本协议的工作是从1998年开始的。1999年6月,巴塞尔委员会提出了以三大支柱——资本充足率、监管部门监督检查和市场纪律为主要特点的新资本监管框架草案第一稿,并广泛征求有关方面的意见。 新协议将对国际银行监管和许多银行的经营方式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首先要指出,以三大要素(资本充足率、监管部门监督检查和市场纪律)为主要特点的新协议代表了资本监管的发展趋势和方向。实践证明,单靠资本充足率无法保证单个银行乃至整个银行体系的稳定性。自从1988年资本协议问世以来,一些国家的监管部门就已在不同程度上,同时使用这三项手段强化资本监管,以实现银行稳健经营的目标。然而,将三大要素有机结合在一起,并以监管规定的形式固定下来,要求监管部门认真实施,这无疑是对成功监管经验的肯定,也是资本监管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 与1988年资本协议所不同的是,从一开始巴塞尔委员会希望新协议的适用范围不仅局限于十国集团国家,尽管其侧重面仍是国家的“国际活跃银行”(internationally active banks)。巴塞尔委员会提出,新资本协议的各项基本原则普遍适用于全世界的所有银行,并预计非十集团国家的许多银行都将使用标准法计算最低资本要求。此外,巴塞尔委员会还希望,经过一段时间,全世界所有的大银行都能遵守新协议。客观上看,新协议一旦问世,国际金融市场的参与者很可能会采用新协议来分析各国银行的资本状况,而有关国际组织也会把新协议视为新的银行监管的国际标准,协助巴塞尔委员会在全球范围内推广新协议,并检查其实施情况。因此,发展中国家需要认真研究新协议的影响。 与1988年资本协议相比,新资本协议的内容更广、更复杂。这是因为新协议力求把资本充足率与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力求反映银行风险管理、监管实践的最新变化,并为尽量为发展水平不同的银行业和银行监管体系提供多项选择办法。应该说,银行监管制度的复杂程度,完全是由银行体系本身的复杂程度所决定的。十国集团国家的银行将在规定时间内实施新协议。为确保其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非十国集团国家也会力争在规定时间内全面实施新协议。同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发育程度和监管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实施新协议的难度不可低估。在此,还必须提出,就目前的方案来说,新协议首先是十国集团国家之间的协议,还没有充足考虑发展中国家的国情。 新资本协议提出了两种处理信用风险办法:标准法和内部评级法。标准法以1988年资本协议为基础,采用外部评级机构确定风险权重,使用对象是复杂程度不高的银行。采用外部评级机构,应该说比原来以经合组织国家为界限的分类办法更客观、更能反映实际风险水平。但对包括中国在内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使用该法的客观条件并不存在。发展中国家国内的评级公司数量很少,也难以达到国际认可的标准;已获得评级的银行和企业数量有限;评级的成本较高,评出的结果也不一定客观可靠。若硬套标准法的规定,绝大多数企业的评级将低于BBB,风险权重为100%,甚至是150%(BB-以下的企业)。企业不会有参加评级的积极性,因为未评级企业的风险权重也不过是100%。此外,由于风险权重的提高和引入了操作风险的资本要求,采用这种方法自然会普遍提高银行的资本水平。 将内部评级法用于资本监管是新资本协议的核心内容。该方法继承了1996年市场风险补充协议的创新之处,允许使用自己内部的计量数据确定资本要求。内部评级法有两种形式,初级法和高级法。初级法仅要求银行计算出借款人的违约概率,其它风险要素值由监管部门确定。高级法则允许银行使用多项自己计算的风险要素值。为推广使用内部评级法,巴塞尔委员会为采用该法的银行从2004年起安排了3年的过渡期。
康康map2023-08-04 10:52:411

为什么说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也是区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其他一切认识论的根本标志。马克思把实践观点引进认识论,是哲学发展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它使认识论第一次成为真正的科学。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就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树立实践的应有权威,尊重实践,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实践,就能从根本上保证我们的思想和行动符合客观世界规律,有效地改造世界。只有尊重实践,才能有力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用空想代替现实、用抽象的原则裁剪实际生活。因此,扎实开展“走转改”活动,着重点是“实”字,要根植于实践,重在联系实际、贵在取得实效,更关键的是它本身就是一个求真务实的重要实践。
wpBeta2023-08-03 10:38:023

谈谈你对一国两制的理解以及在实践中如何坚守和维护?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我们国家在处理,对香港澳门台湾这些特别行政区问题的基本方针。
Jm-R2023-08-03 10:31:393

如何实践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中国要实现科学发展,那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更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   2、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
墨然殇2023-08-02 14:48:451

浦东扁平化实践对行政组织结构进行了怎样的变革

 政府职能转变取得显著成效,政府管得没那么宽、不那么杂,自然不需要那么多的机构和编制了  有这样一个地区,从其设立最早的行政机构之初,就开始了大部门综合设置的“大部门制”改革创新,至今不辍已近20年。这就是上海浦东。  自1990年中央决定开发开放浦东以来,浦东新区的行政管理体制先后经历开发开放办公室阶段,党工委、管委会(简称“两委”)阶段,正式建政阶段,“两区合并”阶段等几次大的变迁。但无论具体的行政管理架构如何变化,精简高效的政府机构和公务员队伍都是浦东一以贯之的价值追求。  甚至2009年南汇区整体划入浦东新区之后,在两个成建制区基础上形成的新的浦东新区行政管理体系中,政府机构数量和每万人配备的行政编制人数仍然远低于上海全市平均水平。  在现有行政生态环境中,浦东“小政府、大社会”的行政管理体制也面临着各种压力和猜疑。但浦东坚持以“戴着钢盔也要顶住”的勇气和不断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的智慧,走出了一条既具中国特色,又符合浦东特点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之路。浦东的实践说明,政府机构改革可以走出“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  按模块化综合设置“小政府”  1993年1月1日,上海市浦东新区管理委员会正式成立,同时成立了作为上海市委、市政府派出机构的浦东新区党工委、管委会,主要领导由市政府一名副市长担任。  时任上海市副市长、浦东新区党工委书记及管委会主任的赵启正回忆,在确定“两委”职能时,就提出新区的行政管理机构首先要考虑做好职能设计,突出计划协调、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市政建设,以及工商、财政、治安、土地、人事、规划、统计、海关、商检等管理职能。“浦东管理机构绝不能沿袭老体制,它必须培植起适应市场经济的基因,本着转变职能、简政精兵、高效服务的原则进行构建。”  于是,在人们还习惯于“一个行业就有一个政府部门管理”的上世纪90年代初,新成立的浦东新区只有10个职能部门,800名机关人员编制。政府不直接管理企业,不设行业管理部门,职能部门实行大系统整合,例如把教育、医疗、计划生育、体育等进行管理的职能部门合并为社会发展局,把对规划、土地、预算、统计、经济改革等进行管理的职能部门合并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把环保、环卫、绿化、水务、市容等进行管理的职能部门合并为环境保护和市容管理局。  随着头十年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浦东的城区面积不断扩大,社会事务大量增加,涉及新区有关部门职能行使中的法律地位问题也需要及时解决。因此在2000年,上海市委决定调整浦东新区的管理体制,建立“四套班子”,浦东新区的行政管理体制也由此进入“正式建政”阶段。新成立的浦东新区区委、区政府仍然保持了大部门制的行政管理格局,共设8个区委工作部门和13个区政府工作部门。直至2005年,浦东新区区级机关行政编制也只有1170名,管理着570平方公里上的近300万人口。  2009年5月,国务院批复原南汇区整体划入浦东新区,这是浦东“二次创业”的腾飞契机,同时也对机构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两区合并”前,浦东新区有13个政府工作部门,原南汇区则有28个,两个区的“四套班子”都需要进行整合。  考验面前,“新浦东”仍然坚持了建立符合大部门体制的服务型政府方向。浦东新区组织部有关负责人对本刊记者介绍,当时浦东的机构改革方案在整体组织结构上,将政府机构划分为综合统筹、经济服务、社会建设、城建管理、法制监督等5个职能模块,探索按职能模块设置机构,最终确定党委工作部门7个,政府工作部门19个,仍然是上海委办局最少的区县。  经过多轮调整,被时任上海市市长朱镕基称为“戴着钢盔也要顶住”的浦东新区行政体制改革,保持了一贯的“大部门制”特色。如今浦东新区的行政编制维持“两区合并”前的编制总量不变,政府机构数量大体相当于上海全市区县机构平均数的2/3,每万人配备的行政编制数为4.9名,不到上海全市其他区县平均水平的1/2。  欲“精兵”,先“简政”  在采访中本刊记者切身体会到,浦东的“大部门制”改革能够历经近20年岿然不动,除了“小政府、大社会”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除了上海和浦东历任领导干部坚持不懈之外,更重要的是,浦东的政府职能转变已经取得显著成效,政府管得没那么宽、不那么杂,自然不需要那么多的机构和编制了。  转变政府职能,是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中的重中之重。为此,浦东曾委托专门机构制定“政府职能转变与创新”的总体方案,梳理政府的现有事权,设计政府的合理事权,强化政府的公共事权,厘清“政府事务”与“非政府事务”,将应由市场和社会承担的职责归还给市场中介组织和社会组织。  行政审批事项少,这是许多投资者对浦东的突出感受。新世纪以来经过四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浦东的行政审批事项已从700多项减少到200多项;基本建设项目审批时限从原来的281个工作日减少到目前的不足100个工作日。行政审批的流程也最大限度地得以精简:去年6月,浦东新区开展企业设立联动登记改革,从此浦东新区新设企业的工商、质监、税务三证(照),就由过去分别向三部门审批变为审批程序“一口受理”的“联动登记”。  政府职能转变的“接盘手”是市场中介组织与社会组织。浦东要求政府与社会组织在主体、机构、职能、资产、住所及人员上实行“六分开”,政府部门与社会组织之间不能有行政隶属关系,政府部门工作人员不在社会组织中兼任领导职务,从而推动了彻底的“政社分开”,达到“政社互动”的目的。  在“小政府”的体制下,浦东的“大社会”得到较为充分的发育,承接了大量公共服务的功能。如在社区建设、社区服务和社区管理等领域,就有上海中致社区服务社接受政府委托,专门为社会中吸毒、刑满释放、社区服刑人员以及“失学、失业、失管”青少年提供社会工作帮教服务;在教育领域,浦东成立了近20家教育中介服务社会组织,如委托新城教育事务所对全区25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的简易学校实行监管;在卫生领域成立了以医学会为主的瑞尔医院管理评估咨询中心,对医疗机构的运营管理进行评估,形成院方、患者和管理的三方协商机制。  最开放、最透明、最高效  浦东的“大部门制”改革,曾面临着各种压力和猜疑。一些人认为“下改上不改必然是乱改、己改人不改结果是白改”,有一些当年曾探索“小政府,大社会的地区先后又回到了原有体制框架;也曾有上级政府部门不肯向浦东发放本应有的专项资金,因为浦东没有这个部门的设置;政府委办局的领导们也非常忙碌,因为他们要参加不同上级部门的各种会议。  种种困难,都在从中央到地方的全力支持下得以克服。在“两区合并”后的今天,超过1200平方公里土地,500多万常住人口,浦东又面临着如何以现有的行政体制架构管理好一个特大型城区的空前考验。  上海市政协副主席、浦东新区区长姜梁说,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就是要建立适应大区域特点、体现轻型化扁平化特征、比较完善、相对稳定的新型区域管理体制。形象的说法就是“上面握紧拳头,下面松开手脚”,其途径就是“上面简政,下面强政”。  根据浦东新区的“十二五”规划纲要,未来5年浦东将实现“上面机构轻型化,下面管理扁平化”,通过优化政府结构、行政层级,推进区级层面简政放权、优化流程;与此同时,管理跨度过大的问题不能通过增加行政层级来解决,而要完善开发区管理体制,强化各镇整合资源、统筹发展的综合管理能力。  目前,浦东新区的行政体制架构已经较为精简,下一步浦东将按照职能、编制、工作程序法定化的要求,理顺部门职能分工,加快政府行政机构重组,降低行政成本。承担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责的部门将得以加强和完善,从事或干预微观经济活动和社会事务的机构将得以归并乃至撤销。  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方面,对法律不限制的领域,浦东的改革方向是政府部门不再设立审批权限,全部改为备案制,由投资主体自行决策,自担风险;对依法需要保留的审批项目,全部实行承诺制度公开;凡相对独立且相近的审批事项,相关部门提前介入,探索“并联审批”。  上海市委常委、浦东新区区委书记徐麟说,浦东新区必须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在出席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庆祝大会时发表的重要讲话的要求,解放思想、艰苦创业,进一步增强国家战略的使命感责任感,进一步增强敢闯敢试的激情勇气,加快构建适应大区域特点、体现扁平化特征的管理体制,努力建设最开放、最透明、最高效的地区
墨然殇2023-08-02 10:29:511

关于公安民警实践执法为民思想的思考

  3:论执法为民  摘要:执法为民是公安机关立警的根基,坚持执法为民必须正本清源,从根本上消除执法实践中的偏颇做起。要做到执法为民必须努力实践,在制度上确保公正文明执法落到实处。坚持执法为民必须努力实践,以亲民利民的实际行动取信于民,在制度层面上确保公正文明执法落到实处。要多办实事、制度创新、标本兼治,把握执法为民本质,明确其必要性,要实现执法为民的宗旨,就要在思想上树立人民至上、法律至上的观念。新时期对公安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公安机关只有提高自身素质,才能切实做到执法为民。  关键词:执法 为民 制度创新 服务 规范 革命  执法为民是公安机关立警的根基,执法的准则,力量的源泉,是全部公安执法工作和队伍建设的生命线。无论解决当前公安执法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中的突出问题,还是推动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方面开拓新局面,至关重要的是要端正执法思想,转变执法观念,把执法为民的思想植根于广大民警头脑之中,贯穿于执法活动的每个环节,落实到公安队伍建设的各个方面。  解决好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这一重大问题,是公安机关始终坚持自身性质和宗旨的重要保证。公安机关作为武装性质的国家刑事司法力量和行政执法力量,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公安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相信和依靠群众作为公安工作的根本路线,把保护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作为全部公安执法活动的最终目的,这是公安工作的最高价值追求和根本目标导向。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了群众,是公安机关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大力发扬这一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对于公安机关始终坚持自身的性质和宗旨,保持正确的发展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主体,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决定性力量,只有充分相信群众,处理好打击与保护的关系,将二者统一于实现、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的实践之中,才能切实维护宪法赋予人民的各项权利,保护人民致富创业的热情,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人民群众是公安工作的力量之源,群众路线是公安工作的根本路线。只有处处依靠群众,才能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前进的石竭力量,确保公安工作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取得新的发展进步。公安机关来自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只有一切为了群众,做到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为人民做实事,做好事,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坚持执法为民必须正本清源,在执法观念上进行深刻革命,努力实现人民警察的本色回归,当前公安执法工作和队伍建设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其重要根源就在于执法观念上的思想混乱,是非不清,一些不合时宜的,模糊的甚至是错误的观念盛行,长期以来左右着一些领导干部和民警的思想和行动。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立警为公,执法为民,当务之急就是要拨乱反正、正本清源,真正在思想观念上从不合时宜的传统模式和习惯做法中解放出来,在思想感情上把淡化了的亲民之情民本思想强化起来,实现人民警察的本色回归。  从公安机关执法实践中存在的一些偏颇做法来分析,一些不合时宜的模糊认识和错误观念突出表现在:受传统思维模式的影响,习惯于戴着有色眼镜看人看事,片面强调公安机关是党和政府的“刀把子”,忽略其人权保障职能,导致执法中往往搞“有罪推定”,把外来流动人口等同于犯罪高危人群,把人民内部矛盾推断为不稳定因素,把一些伤害群众感情的做法看成是“矫枉必须过正”;不能正确处理打击犯罪与保护人民、严格执法与热情服务、程序正义与实体正义的关系,导致执法中的重打击、轻保护,重管理、轻服务,重程序、轻实体;以偏概全,用特殊取代一般,忽略了绝大多数群众是奉公守法的,少数公民的违法行为仍属人民内部矛盾,并不具有对抗性,导致执法中往往把服务、依靠对象当作专政和排斥对象;服务意识淡薄,服务对象模糊,热衷于自我服务,公仆身份淡漠,甚至认为“我就是法律”,把人财物问题与执法活动搅在一起,把保障问题当作队伍中各种违法违纪的挡箭牌。针对执法观念上的各种模糊认识和偏差,要切实引导广大民警提高认识,分清是非,真正在思想观念上来一场深刻革命。同时又要注意采取科学辩证、实事求是的的态度,确实搞清楚哪些东西是错误的,必须坚决摈弃,哪些东西是被“歪嘴和尚”念歪子,必须予以改正。哪些东西是正确的,必须毫不动摇的坚持,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尤其是在处理管理与服务,打击与保护的关系上,必须按照“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的要求,全面正确地处理好两者辩证统一的关系。  坚持执法为民必须努力实践,以亲民利民的实际行动取信于民,在制度层面上确保公正、文明执法落到实处。坚持立警为公、执法为民,既是公安执法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又是具有丰富内容的实践活动,必须真抓实干,务求实效,从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事情做起,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根本利益,切实履行对人民群众的庄严承诺。  一要多办实事,把执法为民落到实到亲民利民的实际行动中去。一方面要从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抓起,从群众最不满意的地方改起,像抓公安部“五条禁令”落实那样,采取非常措施,动用霹雳手段,强力推进各类“顽症”的解决,提升公安民警从警品德底线,从而在队伍内部形成揭露矛盾,解决问题的浓厚氛围,给党委、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一个满意的交代。另一方面要强化服务意识,凡是有利于便民、富民、安民的事都要不遗余力的去做,从人民群众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积极推出一批亲民利民的新举措,让人民群众以深切感受到公安机关践行“三个代表”、实现执法为民的新变化,塑造亲民警察的新形象。公安机关推出的亲民利民措施,要充分体现尊重群众、方便群众、服务群众、保护群众,多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让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二要制度创新,把执法为民落实到健全完善法制,推进公安行政管理改革中去。要按照执法为民的要求,对那些不适当限制公民权利的法律、法规和规章进行全面清理,抓紧做好废、改、立的工作,为实现执法为民提供法制保证。要着眼方便群众、服务群众,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通过多种途径了解民情、体察民意,进一步创新公安行政管理工作改革思路,使政策更宽松、手续更简便、服务更优质,更好地体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通过简政放权,转变职能,改进服务,在公安行政管理上尽快实现管理型向服务型,随意型向规范型,封闭型向开放型的转变,全力打造服务型公安机关。  三要标本兼治,把执法为民落实到加强公安执法工作和队伍建设中去。实现执法为民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必须做到标本兼治,着力以体制、机制上解决问题。要重点抓好强化训练、强化监督、强化保障。我们常说的“勤政爱、廉洁奉”具体到公安工作,就是一切为了群众,时刻想着群众,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群众无小事,我们必须办实事求实效。只有做到“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人民公安的形象才能树立起来。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公安工作才能长足发展,才有用武之地。  胡锦涛总书记在第二十次全国公安会议上与部分基层公安代表座谈时指出,加强和改进公安工作,推动公安事业的发展,必须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立党为公、执法为民的本质要求,使公安工作的每一个方面,每一个环节都真正体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真正做到执法为民。这一重要论断深刻阐明了执法为民的极端重要性,不仅赋予新时期公安机关新任务、新目标,而且提示了公安工作走向法治、回归本质的必由之路。  (一)把握执法为民的本质,明确必要性  执法为民既是公安工作的核心主题,更是一个重大的政治命题,具有深刻丰富的内涵。第一,执法为民是公安工作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尤其是随着依法治国历史进程的推进,公安机关的基本活动更集中的体现为执法活动。换言之公安机关实践为民宗旨主要靠执法来实现。一切公安工作最初的出发点和最后的落脚点,都将归结为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保障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只要真正把公安执法工作做好了,就是践行“三个代表”最直接、最生动的体现。第二,执法为民是公安机关根本性质和职责的必然要求。公安机关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工具,是武装性质的国家治安行政力量和刑事司法力量,肩负着打击敌人、保护人民、惩治犯罪、服务群众的崇高职责,并且始终以履行好巩固共产党的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作为政治和社会责任。所以说,坚持执法为民,是保持公安机关根本性质,圆满完成肩负的责任的必然要求和本质归属。第三,执法为民是壮大公安队伍和加强公安工作的迫切需要。公安队伍和公安工作要想发展壮大,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最终取决于能否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戴和全力支持。所以,执法为民不仅体现了法律的本质,而且鲜明的回答了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这一首要而根本的问题。  (二)根植执法为民的思想,激发自觉性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当前,最急迫的是要在执法思想观念上进行一场深刻的革命,坚决抛弃那些诸如“为了抓坏人,抓错好人难免论”,“为了搞治安,侵犯个别人的权利无妨大局论”以及“重打击、轻保护”,“重管理,轻服务”,“重实体、轻程序”等等不合时宜,错误偏执的执法观念和做法,把执法为民根植于每一个民警的灵魂深处,打牢思想根基,不断激发自觉性和主动性。第一是确立为民执法的观念,防止为私执法。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任何条件下都要视人民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视法律高于一切。严禁把个人利益、个人意志凌驾于人民和法律之上,更不允许为钱执法,为小团体执法。第二是确立平等执法的观念,防止特权执法。自觉维护法律的尊严,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畏强权,不贪利欲,不恋美色,不受诱惑;切实依法行政,依法办案,不偏不倚,不枉不纵,全力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第三是确立人性化执法的观念,防止偏执性执法。不能抱着“有罪推定”的偏见执法,要积极主动地维护人民群众包括违法犯罪人员的正当合法权益,真正善待百姓,牢固树立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观念。  (三)提高执法为民的素质,增强适应性  只有高素质的执法队伍,才有高水平的执法工作和高质量的为民服务。要改变目前一些民警因文化基础不牢、法律业务不熟、办案水平不高、服务质量不好而酿成随意执法、定性不准、处罚不当和不会做群众工作,令群众反感、警民关系紧张的状况,根本途径在于走素质强警、内涵发展之路,努力培育和造就一支政治强、业务精、执法严、素质高的公安队伍。要提高对法律知识的学习能力,大力开展教育,激发自我更新知识结构和提高业务能力的积极性,形成执法首先学法、更懂法、更守法的浓厚氛围。要提高公安执法的实践能力,注重理清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在日常执法实践中,注重总结吸取经验教训,强化证据意识、程序意识、权限意识和自觉接受监督意识,实现执法水平质量的飞跃。要提高做群众工作的能力,把联系群众、服务群众作为民警的基本素质和基本功,熟练掌握为群众办事的方式、方法和技巧、技能,善于与百姓打交道、交朋友,以优质高效的服务让群众满意。要提高创新工作措施的能力,把创新精神贯穿于公安执法工作乃至整个公安工作的始终,认真审视公安执法工作,为民服务等方面的问题和差距,注重从如何促进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和改进警民关系的现实出发,改革落后陈旧的工作机制和执法服务模式,有针对性的推出有利于实现对党、对法律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的统一,有利于法律效果、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的各种新举措,善于在创新中解决新情况,总结新经验,开创新局面。  (四)履行执法为民的职责,强化实效性  创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维护良好的治安秩序,促进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是执法为民的基本要求。检验执法为民的成效,关键看各级公安机关和每一位公安民警的执法观念是否转变,执法态度是否端正,执法水平和质量是否提高,看各种违法犯罪活动有没有减少,社会治安大局是不是安全稳定,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确保法律的严格实施。既要防止和纠正执法中的乱作为,又要防止和纠正执法中的不作为。要充分运用法律武器,履行专职职能,该打击的依法坚决打击,该整治的依法整治,该管理的依法坚决管理,决不心慈手软,姑息迁就,让其形成气候。在执法过程中,面对生与死、和血与火的考验,公安民警要发扬不怕牺牲的献身精神,惩恶除害,既当法律的忠实执法者,更当法律的坚强捍卫者。要提倡求真务实的作风,执法为民不仅要言之以口,更要力戒浮夸空谈,做表面文章。  (五)严格执法为民的制度,实现持久性  执法为民,贵在坚持。只有从随机应对的模式转到制度规范的轨道,着眼于建立长效机制,才能促使其长抓不懈、持之以恒。规范化、制度化是执法为民的根本保证。当务之急是针对公安执法和服务的范围、内容、方式、特点,不断建立完善科学、缜密、严谨和操作性强的制度规范,用制度管人管事。要建立警种的执法执勤制度,规范执法行为、执法责任、执法资格、执法程度和执法环节,防止执法的随意性。要建立便民利民服务规范体系,端正服务态度,改革服务方式,推行警务公开,提高服务质量。要注重完善执法质量考评制度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倒查制度,构筑全方位、多层次的执法监督网络。  要实现执法为民的宗旨,就是要在思想上树立人民至上、法律至上的观念,在实践中切实做到四个必须。第一是必须端正执法思想。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执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决革除以管人者自居、自认为高人一等的特权思想。坚持杜绝为体现自己存在而执法的恶习,坚持肃清为地方利益、单位利益、小团体利益、个人利益和经济利益而执法和本位意识。第二是必须转变执法观念。要牢固树立法律至上的思想,在运用执法权力时必须受法律的约束和控制,切实严格依法办事。第三是必须增进执法感情。要通过深入开展宗旨观念和群众观念教育,打牢广大民警执法为民的感情基础。第四是必须规范执法行为。  新时期,新任务,对公安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公安机关作为国家机器,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工具,是一支重要的武装性质的执法力量,要让犯罪分子闻风丧胆,没有威严就不能称之为过硬的队伍,就没有战斗力。我们要始终坚持政治建警、从严治警、科技强警、文化育警、从优待警的工作思路,按照公安队伍建设革命化、规范化、军事化的要求,努力打造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公安队伍。  希望有所帮助
kikcik2023-07-30 09:11:551

工人炼钢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吗

工人炼钢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工人炼钢这项活动是比较简单的实践活动。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生产实践,生产实践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实践的基本形式:一是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即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二是变革社会的实践,如革命和改革、国家方针政策的制定、法律制度的建设和实施等。在阶级社会中,变革社会关系的实践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的实践。三是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因为这个实践是其它两种实践形式的基础。
Ntou1232023-07-28 12:37:441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 什么是实践的主体,什么是实践的客体

实践的主体是人,按实践的基本形式,生产实践,是劳动者,改造社会关系的实践是社会活动家,科学实验是科学家。实践是客体是客观物质世界。
肖振2023-07-28 12:37:433

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这句话是对还是错

阶级斗争实质就是争取全人类实现“公平正义、平等民主”的斗争。话是对的,但是现代的社会能做到公平正义,平等明主嘛??!!
CarieVinne 2023-07-28 12:37:413

什么是人的实践活动

  中国古代有这样一句谚语:"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1] 这种名不符实的现象在人体生命科学研究中也存在,首先科学工作者还弄不清什么是人的基本实践活动。按照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理论来源于实践,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现代人一提到人体科学就是系统、组织、细胞、分子、DNA、RNA等等这些有关人体结构的东西,这是解剖学的实践活动,是人体内部的局部微观变化。另一种可称为人体实践的是医学临床,包括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藏医、蒙医等,这种实践也是局部的,因为在人的一生中和世界总人口中,生病的是少数、个别的现象。  什么是人的整体的、大量的基本实践活动呢,是运动。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人在胎儿时,就开始运动,称"胎动",直到生命结束,停止运动,称"静止"。所以说运动是人的基本实践活动。人的生病状态仅是运动的一种特例。运动在物理学中属于力学研究的目标。力学按其特点又分为古典力学、相对论力学和量子力学。古典力学是以牛顿定律为基础,研究运动速度远小于光速的宏观物体的运动;相对论力学研究的是可与光速(30万千米/秒)相比的运动;量子力学研究微观粒子的运动。因为,不仅在一般工程中,就是在一些尖端科学领域(如火箭、宇宙航行等),所观察的物体都是宏观物体,运动速度都小于光速。所以,有关力学问题,仍然用古典力学的原则来解决。人体的运动也属于古典力学研究的范围。人有两方面的运动:外部和内部。外部运动包括跑、跳、举起重物,从事各种生产和文体活动等;内部运动主要有:心赃的跳动,肠胃的蠕动,血液的流动,脑的思维等。人体的运动是机械运动。机械运动则是所有运动形式中最简单的一种,指的是物体在空间的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工业上有机械手、机器人的应用,那都是模仿人的动作。机械运动是理论力学研究的对象,包括有静力学、运动学和动力学。  理论又分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力学和医学相比,力学是人体科学的基础理论,医学是属于应用层次上的理论。因此,力学可以直接解释医学,分析疾病。中医理论的阴阳学说,讲的就是人体的阴阳变化,也就是运动,属于力学。它最早用于《黄帝内经》,能从整体上、本质上说清楚病的根源。气功是中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但是现代人弄不懂它是"主观臆造的,还是客观存在的",因为人们往往用生理学指标来解释它,弄出许多错误,仍执迷不悟。用力学的理论分析它,才会露出它的庐山真面目。
tt白2023-07-28 12:37:412

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中什么是最基本的实践形式

答案A 本题考查实践的形式,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形式,是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正确答案:A。..
善士六合2023-07-28 12:37:401

如何理解劳动是人类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社会实践,是人的本质活动?

如何理解劳动是人类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社会实践死人的本质,活动。
人类地板流精华2023-07-28 12:37:403

实践的三个最基本特征

什么是实践?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实践具有哪三个基本特征?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略
Chen2023-07-28 12:37:393

劳动是人类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社会实践,是人的本质活动。()

劳动是人类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社会实践,是人的本质活动。()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A
gitcloud2023-07-28 12:37:381

马克思主义实践基本形式有哪几种?哪几种是最基本的?为什么?

实践的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实践,科学实验。其中,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因为这个实践是其它两种实践形式的基础。
北有云溪2023-07-28 12:37:372

为什么说实践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联系:①两者都具有客观实在性。人们是在自在世界所提供的材料基础上创造人类世界;人的实践活动可以改变天然自然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以及其规律起作用的条件和方式,但不可能消除自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相反,自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通过实践延伸到人类世界之中,并构成了人类世界客观实在性的自然基础。②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相互制约,不可分割。自在世界构成了人类世界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基础,人类世界形成之后又反过来制约自在世界,不断地改变自在世界的界限。在实践中,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这两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 ③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相互转化。实践使自在世界分化出了包括人化自然在内的人类世界,使“自在之物”不断转化为“为我之物”,人化自然、人类社会又不可避免地要参与到整个大自然的运动过程之中。
墨然殇2023-07-28 12:37:372

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

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 A.正确B.错误正确答案:A
Jm-R2023-07-28 12:37:371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所以科学实验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在解决了最基本也是最根本的温饱问题以及物质生活的基础上,为极大的丰富产品和服务的多样化和层次化而言的。所以这句话是有前提的。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生产活动。
真颛2023-07-28 12:37:362

实践的基本形式有哪些?

实践有以下三个基本形式:1、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即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2、变革社会的实践,如革命和改革、国家方针政策的制定、法律制度的建设和实施等。在阶级社会中,变革社会关系的实践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的实践。3、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凡尘2023-07-28 12:37:361

社会实践的基本方式是什么?是生产实践、生活实践、科学实验吗?

社会实践的基本形式1,生产劳动实践,也就是处理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的活动,即物质生产活动.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实践活动的根本前提.2,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即人们的社会交往以及组织、管理和变革社会...
NerveM 2023-07-28 12:37:351

如何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答:这是马克思关于社会本质的科学论断.这是因为:①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发源地,实践创造了人和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人的全部社会关系.②实践构成了人类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本质内容,人类全部生活都是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之上的.③实践是杜会发展的动力,没有实践活动,人类社会就不能存在和发展.④社会规律存在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它是"社会行动的规律",即实践的规律.⑤这一科学命题指明并论述了"物质实践决定观念",说明了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本质区别,实践是人和人类社会的存在和运动方式,深刻揭露了旧历史观的根本错误,并以此为基础创立了科学的历史观,即唯物史观.
墨然殇2023-07-28 12:37:342

实践的形式多种多样,其中属于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 ) A.生产实践 B.科学实验 C.处理社

A  本题考查实践的形式,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形式,是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正确答案:A。
余辉2023-07-28 12:37:341

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  )。

【答案】:C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物质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是以自然为对象,运用人民自身的力量,借助于物质工具和手段,改造自然界以获取人们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及条件的活动。农民收割庄稼属于最基本的物质生产劳动实践。
小菜G的建站之路2023-07-28 12:37:341

如何理解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都是实践的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首先,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次,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再次,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因此,“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因为人类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生产、物质生产方式规定了社会的性质以及进一步发展的方向,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物质生产是理解人类社会历史的关键性因素.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了时间、物质生产在社会历史中的意义,使它能够把社会中物质关系、经济关系用其他关系区分开来.科学阐明人们社会存在对意识、实践对理论的决定作用.由于实践规定了包括社会精神生活在内的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所以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凡尘2023-07-28 12:37:331

科学文化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吗

科学文化实践不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生产实践人类基本实践活动。生产实践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实践的基本形式:一是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即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二是变革社会的实践,如革命和改革、国家方针政策的制定、法律制度的建设和实施等。在阶级社会中,变革社会关系的实践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的实践。三是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因为这个实践是其它两种实践形式的基础。实践地位实践是社会关系的本质和基础。将社会关系的本质解析为社会实践是马克思社会关系思想的鲜明特征,也是马克思实践哲学的要求。马克思认为,人既是从事社会物质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的主体,也是社会联系的主体,“人是进行全部人类活动和全部人类关系的本质和基础。”而在现实中,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劳动实践;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实践是人类全部社会关系的本质和基础。
北营2023-07-28 12:37:331

如何理解实践是人类存在的根本方式

(一)实践的本质含义、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 1. 实践的本质含义 (1)实践是人改造物质世界的活动.唯心主义把实践归结为精神活动,旧唯物主义把实践理解为生物适应环境的活动.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这一界定包括两层相互联系的涵义: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化活动;实践是具有感性的即物质性的性质和形式的客观活动. (2)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是人的生命活动所特有的性质和特殊的运动形式,它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更不同于纯粹自然物质形态的运动形式,实践活动构成了人的存在方式或生存方式.这是由实践在人类生活中所具有的基础和根本的地位决定的.首先,生产实践是人类生存的根据,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其次,实践规定和创造了人的基本特征:正如马克思所说,实践“证明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实践使人成为“社会存在物”;实践使人成为“能动的自然存在物”.总之,实践使人类超越动物界,规定和创造了人的一切特征. 2.实践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 (1)实践的基本特征.实践不同于动物本能的被动的适应环境的活动,也不同于人的认识的活动,不论什么形式的实践都具有某些共同性的基本特征:客观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①客观现实性即物质性:实践是物质的客观的活动,这是因为构成实践活动的要素(包括主体、对象、手段)是客观的,实践的结果是客观的,实践的水平与发展都要受到客观条件与规律的支配,也是客观的.这说明,实践包含着精神活动,而不能归结为精神活动.②自觉能动性即目的性:实践是在一定的意识或理论指导下的有目的地主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实践的过程和结果都要贯彻主体的一定的目的、意志、认识,实践不是同主观活动无关的盲目的客观活动.这说明,实践不同于动物的无目的无思想指导的本能活动.③社会历史性即社会制约性:实践是主体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的活动,受着社会条件的制约,并随社会的变化发展而历史地变化发展.这说明,实践活动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 (2)实践的基本形式.实践的基本形式有生产实践、改造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改造社会关系的实践由生产实践决定并对生产实践具有反作用,也是认识的一个重要来源.科学实验是一种尝试性、探索性、学习性的实践活动,受前两者的制约,反过来又促进生产实践和社会关系实践的发展.这三种基本形式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 (二)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 人通过实践把自身之外的存在变成自己活动的对象、改造的对象,即变成自己的客体;与此同时,人自己相对客体就成为主体. 1.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条件下,从事一定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作为具有社会性、实践性的人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因素,是物质的和精神的统一体、自然的和社会的统一体.主体按社会构成可分为个人主体、集团主体和社会主体.主体和主观这两个概念既相区别又相联系,主体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所以,它包括主观而不能归结为主观. 2.客体是主体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客体是一种不以主体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作为客体的客观事物在成为客体的前后都具有客观性的特征,但客体和客观事物又有区别,客观事物只是潜在的客体,只有进入主体认识与实践领域时才能成为客体.客体同主体一样也是历史的范畴,有与人的历史活动相联系的三种基本形式:自然客体、社会客体、精神客体. 3. 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主体与客体之间存在着实践关系、认识关系、价值关系和审美关系,首要的基本关系是实践关系.
Chen2023-07-28 12:37:331

以下B项活动,为什么不属于实践基本形式?D项活动为什么属于实践基本形式?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实践的基本形式有三种: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决定作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科学实验是历史前进的有力杠杆其作用集中表现在提高物质水平和改造社会活动的水平上,使人类能够更合理的从自然界获取物质生活资料,使社会获得全面进步。 B项 运动员训练是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与上述三个方面都没有关系。D项 应该是属于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再也不做站长了2023-07-28 12:37:331

实践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实践的基本形式是什么?

(一)实践的本质含义、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1. 实践的本质含义(1)实践是人改造物质世界的活动。唯心主义把实践归结为精神活动,旧唯物主义把实践理解为生物适应环境的活动。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这一界定包括两层相互联系的涵义: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化活动;实践是具有感性的即物质性的性质和形式的客观活动。(2)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是人的生命活动所特有的性质和特殊的运动形式,它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更不同于纯粹自然物质形态的运动形式,实践活动构成了人的存在方式或生存方式。这是由实践在人类生活中所具有的基础和根本的地位决定的。首先,生产实践是人类生存的根据,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其次,实践规定和创造了人的基本特征:正如马克思所说,实践“证明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实践使人成为“社会存在物”;实践使人成为“能动的自然存在物”。总之,实践使人类超越动物界,规定和创造了人的一切特征。2.实践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1)实践的基本特征。实践不同于动物本能的被动的适应环境的活动,也不同于人的认识的活动,不论什么形式的实践都具有某些共同性的基本特征:客观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①客观现实性即物质性:实践是物质的客观的活动,这是因为构成实践活动的要素(包括主体、对象、手段)是客观的,实践的结果是客观的,实践的水平与发展都要受到客观条件与规律的支配,也是客观的。这说明,实践包含着精神活动,而不能归结为精神活动。②自觉能动性即目的性:实践是在一定的意识或理论指导下的有目的地主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实践的过程和结果都要贯彻主体的一定的目的、意志、认识,实践不是同主观活动无关的盲目的客观活动。这说明,实践不同于动物的无目的无思想指导的本能活动。③社会历史性即社会制约性:实践是主体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的活动,受着社会条件的制约,并随社会的变化发展而历史地变化发展。这说明,实践活动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2)实践的基本形式。实践的基本形式有生产实践、改造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改造社会关系的实践由生产实践决定并对生产实践具有反作用,也是认识的一个重要来源。科学实验是一种尝试性、探索性、学习性的实践活动,受前两者的制约,反过来又促进生产实践和社会关系实践的发展。这三种基本形式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二)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人通过实践把自身之外的存在变成自己活动的对象、改造的对象,即变成自己的客体;与此同时,人自己相对客体就成为主体。1.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条件下,从事一定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作为具有社会性、实践性的人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因素,是物质的和精神的统一体、自然的和社会的统一体。主体按社会构成可分为个人主体、集团主体和社会主体。主体和主观这两个概念既相区别又相联系,主体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所以,它包括主观而不能归结为主观。2.客体是主体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客体是一种不以主体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作为客体的客观事物在成为客体的前后都具有客观性的特征,但客体和客观事物又有区别,客观事物只是潜在的客体,只有进入主体认识与实践领域时才能成为客体。客体同主体一样也是历史的范畴,有与人的历史活动相联系的三种基本形式:自然客体、社会客体、精神客体。3. 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主体与客体之间存在着实践关系、认识关系、价值关系和审美关系,首要的基本关系是实践关系。(三) 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的基本环节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即实践过程。实践活动实质上是一个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相统一的能动创造的动态过程。实践过程有四个基本环节:1. 决策。实践决策必须坚持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所谓合目的性即决策必须反映实践主体的需要、意愿,有利于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所谓合规律性是指决策必须尽可能正确全面地反映事物的内在联系、本质特征及多种属性。对于大规模的重大实践活动,决策必须兼顾实践活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对自然界可能造成的后果,坚持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整体利益的统一。2. 制定目标。决策时就要开始制定目标。实践目标是对经过改造以后将要出现的东西的提前反映,它以对现存事物的认识为基础,制定有关将要出现事物的具体目标,即制定实践的“观念蓝图”。实践目标的制定也体现为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3. 组织管理。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必须要有科学的组织管理。其中包括人员安排、物资的分配,协调、控制等等一系列的措施。4. 检验结果。某一实践过程结束,形成的实践结果,究竟是成功还是失败?需要进行事实与价值两方面的检验,并作出评价和验收结论。一般地说,成功与否要看实践结果是否同预想的目标一致。(四)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关系1. 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1)主观世界:指人的意识,包括人的意识的一切活动过程及其产物。(2)客观世界:指人的意识之外的一切存在,即“物质的、可以感知的世界,包括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自然存在不依赖人的活动而独立存在,社会存在形成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而又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3)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转化。通过实践的中介作用,两者是改造被改造、认识被认识的关系。通过实践改造客观世界,使主观世界的东西转化为客观世界的现实。在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主观世界又得到进一步的改造,获得新的思想、意识、认识、理论等。在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是相互作用、相互转化、不断上升、不断扩展、不断深入。2. 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关系(1)自在世界是与人类世界相对应的哲学范畴。自在世界指天然自然,它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指人类世界产生之前的自然界,即人类世界产生之前的先在世界;第二,指人类尚未认识和改造过的自然界,即人类活动尚未深入到的自然界或尚未被人化的自然界。世界是不可穷尽的,因而总有自在世界的存在。(2)人类世界指属人世界,是在人类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人化自然是指经人的实践改造过并打上人的目的和意志烙印的自然。人类社会是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类社会不能脱离自然,人类历史无非是“自然界对人的生成过程”。人类世界是社会的自然与自然的社会相统一的世界。(3)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区别:自在世界是独立于人的活动之外的客观存在,其运动和变化完全是自发的、盲目的;人类世界和人的活动不可分离,人化自然体现了人的需要、目的、意志和本质力量,人的社会关系则是人的活动的对象化。(4)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联系:①两者都具有客观实在性。人们是在自在世界所提供的材料基础上创造人类世界;人的实践活动可以改变天然自然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以及其规律起作用的条件和方式,但不可能消除自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相反,自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通过实践延伸到人类世界之中,并构成了人类世界客观实在性的自然基础。②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相互制约,不可分割。自在世界构成了人类世界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基础,人类世界形成之后又反过来制约自在世界,不断地改变自在世界的界限。在实践中,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这两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 ③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相互转化。实践使自在世界分化出了包括人化自然在内的人类世界,使“自在之物”不断转化为“为我之物”,人化自然、人类社会又不可避免地要参与到整个大自然的运动过程之中。
康康map2023-07-28 12:37:321

为什么说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人只有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需要,才能进行其他的实践活动,而要满足生存,必须要进行生产实践,所以它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mlhxueli 2023-07-28 12:37:292

为什么说实践是人存在的基本方式

(一)实践的本质含义、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 1. 实践的本质含义 (1)实践是人改造物质世界的活动.唯心主义把实践归结为精神活动,旧唯物主义把实践理解为生物适应环境的活动.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这一界定包括两层相互联系的涵义: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化活动;实践是具有感性的即物质性的性质和形式的客观活动. (2)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是人的生命活动所特有的性质和特殊的运动形式,它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更不同于纯粹自然物质形态的运动形式,实践活动构成了人的存在方式或生存方式.这是由实践在人类生活中所具有的基础和根本的地位决定的.首先,生产实践是人类生存的根据,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其次,实践规定和创造了人的基本特征:正如马克思所说,实践“证明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实践使人成为“社会存在物”;实践使人成为“能动的自然存在物”.总之,实践使人类超越动物界,规定和创造了人的一切特征. 2.实践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 (1)实践的基本特征.实践不同于动物本能的被动的适应环境的活动,也不同于人的认识的活动,不论什么形式的实践都具有某些共同性的基本特征:客观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①客观现实性即物质性:实践是物质的客观的活动,这是因为构成实践活动的要素(包括主体、对象、手段)是客观的,实践的结果是客观的,实践的水平与发展都要受到客观条件与规律的支配,也是客观的.这说明,实践包含着精神活动,而不能归结为精神活动.②自觉能动性即目的性:实践是在一定的意识或理论指导下的有目的地主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实践的过程和结果都要贯彻主体的一定的目的、意志、认识,实践不是同主观活动无关的盲目的客观活动.这说明,实践不同于动物的无目的无思想指导的本能活动.③社会历史性即社会制约性:实践是主体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的活动,受着社会条件的制约,并随社会的变化发展而历史地变化发展.这说明,实践活动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 (2)实践的基本形式.实践的基本形式有生产实践、改造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改造社会关系的实践由生产实践决定并对生产实践具有反作用,也是认识的一个重要来源.科学实验是一种尝试性、探索性、学习性的实践活动,受前两者的制约,反过来又促进生产实践和社会关系实践的发展.这三种基本形式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 (二)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 人通过实践把自身之外的存在变成自己活动的对象、改造的对象,即变成自己的客体;与此同时,人自己相对客体就成为主体. 1.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条件下,从事一定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作为具有社会性、实践性的人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因素,是物质的和精神的统一体、自然的和社会的统一体.主体按社会构成可分为个人主体、集团主体和社会主体.主体和主观这两个概念既相区别又相联系,主体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所以,它包括主观而不能归结为主观. 2.客体是主体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客体是一种不以主体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作为客体的客观事物在成为客体的前后都具有客观性的特征,但客体和客观事物又有区别,客观事物只是潜在的客体,只有进入主体认识与实践领域时才能成为客体.客体同主体一样也是历史的范畴,有与人的历史活动相联系的三种基本形式:自然客体、社会客体、精神客体. 3. 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主体与客体之间存在着实践关系、认识关系、价值关系和审美关系,首要的基本关系是实践关系. (三) 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的基本环节 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即实践过程.实践活动实质上是一个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相统一的能动创造的动态过程.实践过程有四个基本环节: 1. 决策.实践决策必须坚持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所谓合目的性即决策必须反映实践主体的需要、意愿,有利于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所谓合规律性是指决策必须尽可能正确全面地反映事物的内在联系、本质特征及多种属性.对于大规模的重大实践活动,决策必须兼顾实践活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对自然界可能造成的后果,坚持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整体利益的统一. 2. 制定目标.决策时就要开始制定目标.实践目标是对经过改造以后将要出现的东西的提前反映,它以对现存事物的认识为基础,制定有关将要出现事物的具体目标,即制定实践的“观念蓝图”.实践目标的制定也体现为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 3. 组织管理.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必须要有科学的组织管理.其中包括人员安排、物资的分配,协调、控制等等一系列的措施. 4. 检验结果.某一实践过程结束,形成的实践结果,究竟是成功还是失败?需要进行事实与价值两方面的检验,并作出评价和验收结论.一般地说,成功与否要看实践结果是否同预想的目标一致. (四)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关系 1. 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 (1)主观世界:指人的意识,包括人的意识的一切活动过程及其产物. (2)客观世界:指人的意识之外的一切存在,即“物质的、可以感知的世界,包括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自然存在不依赖人的活动而独立存在,社会存在形成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而又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3)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转化.通过实践的中介作用,两者是改造被改造、认识被认识的关系.通过实践改造客观世界,使主观世界的东西转化为客观世界的现实.在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主观世界又得到进一步的改造,获得新的思想、意识、认识、理论等.在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是相互作用、相互转化、不断上升、不断扩展、不断深入. 2. 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关系 (1)自在世界是与人类世界相对应的哲学范畴.自在世界指天然自然,它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指人类世界产生之前的自然界,即人类世界产生之前的先在世界;第二,指人类尚未认识和改造过的自然界,即人类活动尚未深入到的自然界或尚未被人化的自然界.世界是不可穷尽的,因而总有自在世界的存在. (2)人类世界指属人世界,是在人类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人化自然是指经人的实践改造过并打上人的目的和意志烙印的自然.人类社会是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类社会不能脱离自然,人类历史无非是“自然界对人的生成过程”.人类世界是社会的自然与自然的社会相统一的世界. (3)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区别:自在世界是独立于人的活动之外的客观存在,其运动和变化完全是自发的、盲目的;人类世界和人的活动不可分离,人化自然体现了人的需要、目的、意志和本质力量,人的社会关系则是人的活动的对象化. (4)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联系:①两者都具有客观实在性.人们是在自在世界所提供的材料基础上创造人类世界;人的实践活动可以改变天然自然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以及其规律起作用的条件和方式,但不可能消除自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相反,自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通过实践延伸到人类世界之中,并构成了人类世界客观实在性的自然基础.②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相互制约,不可分割.自在世界构成了人类世界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基础,人类世界形成之后又反过来制约自在世界,不断地改变自在世界的界限.在实践中,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这两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 ③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相互转化.实践使自在世界分化出了包括人化自然在内的人类世界,使“自在之物”不断转化为“为我之物”,人化自然、人类社会又不可避免地要参与到整个大自然的运动过程之中.
LuckySXyd2023-07-28 12:37:281

实践的最基本的形式是什么

实践的最基本的形式是生产实践。 实践的基本形式有生产实践、改造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改造社会关系的实践由生产实践决定并对生产实践具有反作用,也是认识的一个重要来源。科学实验是一种尝试性、探索性、学习性的实践活动,受前两者的制约,反过来又促进生产实践和社会关系实践的发展。这三种基本形式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 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决定作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科学实验是历史前进的有力杠杆其作用集中表现在提高物质水平和改造社会活动的水平上,使人类能够更合理的从自然界获取物质生活资料,使社会获得全面进步。
凡尘2023-07-28 12:37:281

实践的三种形式?

1、改变自然,使自然满足人们物质生活需要的经济活动。包括生产、消费、流通、财政、金融、信托、投资、保险、服务等活动,它决定着其他一切活动。2、以处理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活动,包括政治、军事、教育、科学技术、文化、卫生、体育、民族、宗教、司法、社会治安、社会管理、社会交往、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活动。3、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实践是人的主观的、感性的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的活动,它是社会的活动,它是历史的活动。科学证明,人类历史同自然历史都是客观的过程。同样,构成人类历史的实践以及实践自身的历史发展也是一个客观的过程。两极世界理论在继承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的过程中,将实践分为社会实践和自然实践。社会实践,即人与人之间所有实践活动的总和。自然实践,即人类以自然界为对象的所有活动的总和。①改变自然,使自然满足人们物质生活需要的经济活动。包括生产、消费、流通、财政、金融、信托、投资、保险、服务等活动,它决定着其他一切活动。②以处理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活动,包括政治、军事、教育、科学技术、文化、卫生、体育、民族、宗教、司法、社会治安、社会管理、社会交往、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活动。实践是人的主观的、感性的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的活动,它是社会的活动,它是历史的活动。科学证明,人类历史同自然历史都是客观的过程。同样,构成人类历史的实践以及实践自身的历史发展也是一个客观的过程。两极世界理论在继承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的过程中,将实践分为社会实践和自然实践。社会实践,即人与人之间所有实践活动的总和。自然实践,即人类以自然界为对象的所有活动的总和。①改变自然,使自然满足人们物质生活需要的经济活动。包括生产、消费、流通、财政、金融、信托、投资、保险、服务等活动,它决定着其他一切活动。②以处理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活动,包括政治、军事、教育、科学技术、文化、卫生、体育、民族、宗教、司法、社会治安、社会管理、社会交往、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活动。实践是人的主观的、感性的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的活动,它是社会的活动,它是历史的活动。科学证明,人类历史同自然历史都是客观的过程。同样,构成人类历史的实践以及实践自身的历史发展也是一个客观的过程。两极世界理论在继承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的过程中,将实践分为社会实践和自然实践。社会实践,即人与人之间所有实践活动的总和。自然实践,即人类以自然界为对象的所有活动的总和。
kikcik2023-07-28 12:37:284

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以及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

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以及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 A.生产力B.生产方式C.生产关系D.物质资料生产正确答案:D
tt白2023-07-28 12:37:271

实践活动的派生形式

所谓虚拟实践,是指人们运用计算机、网络和虚拟现实等信息技术在赛伯空间和电脑网络空间中有目的地进行的能动地改造和探索虚拟客体的一切客观活动。通俗地说,虚拟实践是指在虚拟世界里所形成的一种前所未有的新的人类实践活动形式之一,是一种超越现实性的创造性思维实践活动。它具有相对独立性,则是说,虽然它具有自身的特点,但是归根究底是受到现实实践发展制约的。物质生产实践。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满足人们物质生活资料和生产劳动资料的需要,同时生产与再生产社会的基本经济关系,由此决定着社会的基本性质和面貌。
苏州马小云2023-07-28 12:37:271

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什么?

生产实践活动
凡尘2023-07-28 12:37:271

为什么物质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从人类生存的前提来看,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就是必须能够生活,就是“生产物质生活”本身。从人与动物的区别来看,“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从人的本质看,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现实的社会关系是人的实践活动中生成。
西柚不是西游2023-07-28 12:37:232

为什么说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1、生产实践是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人的生命存在、人的发展和全部社会的基础.2、生产实践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其决定性作用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生产实践决定着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和发展.第二,它决定着各种社会关系的形成和发展.第三,它是人们从事政治、教育、科学、艺术等实践活动的基础.总述:它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它是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人的生命存在、人的发展和全部社会的基础.分述:第一,生产实践决定着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和发展.第二,它决定着各种社会关系的形成和发展.第三,它是人们从事政治、教育、科学、艺术等实践活动的基础.
阿啵呲嘚2023-07-28 12:37:222

实践的三个基本形式有哪些?

实践的三个基本形式如下: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即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变革社会的实践,如革命和改革、国家方针政策的制定、法律制度的建设和实施等。在阶级社会中,变革社会关系的实践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实践就是人们能动地改造现实世界的一切客观物质的社会性活动。实践不包括大脑的探索、思维活动。‘实践":(实际地干,简称‘实干",是 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力的作用现象)其有着诸多的含义,经典的观点是,实践存在于客观世界,不存在于人的大脑的思维里。拓展资料实践的基本活动形式: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科学技术、文化、卫生、体育、司法、社会治安、社会管理、社会交往、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人类的活动。实践切实被理论指导。实践与理论不可分开。它们互相帮助,让人们减少失败。实践存在于客观世界,其有着诸多的含义,经典的观点是主观见之于客观,包含客观对于主观的必然及主观对于客观的必然,但人大脑思维活动不属于实践范围。在恩格斯的自然哲学中揭示人的思想产生于劳动即人的主观意识产生于人的实践行为,同时人的主观意识反作用于客观存在。在马克思尤其是主要强调人的社会实践,强调实践的社会性。强调人的社会意识具有的生产力历史性、阶级性。但它们都是物质的,辩证的。
铁血嘟嘟2023-07-28 12:37:221

实践的基本形式有什么

实践的基本形式: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科学技术、文化、卫生、体育、民族、宗教、司法、社会治安、社会管理、社会交往、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活动。
wpBeta2023-07-28 12:37:222

下列选项中,属于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

下列选项中,属于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 A.社会政治实践B.科学文化实践C.物质生产实践D.虚拟实践正确答案:C
tt白2023-07-28 12:37:221

实践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实践的基本形式是什么?

(一)实践的本质含义、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 1. 实践的本质含义 (1)实践是人改造物质世界的活动.唯心主义把实践归结为精神活动,旧唯物主义把实践理解为生物适应环境的活动.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这一界定包括两层相互联系的涵义: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化活动;实践是具有感性的即物质性的性质和形式的客观活动. (2)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是人的生命活动所特有的性质和特殊的运动形式,它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更不同于纯粹自然物质形态的运动形式,实践活动构成了人的存在方式或生存方式.这是由实践在人类生活中所具有的基础和根本的地位决定的.首先,生产实践是人类生存的根据,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其次,实践规定和创造了人的基本特征:正如马克思所说,实践“证明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实践使人成为“社会存在物”;实践使人成为“能动的自然存在物”.总之,实践使人类超越动物界,规定和创造了人的一切特征. 2.实践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 (1)实践的基本特征.实践不同于动物本能的被动的适应环境的活动,也不同于人的认识的活动,不论什么形式的实践都具有某些共同性的基本特征:客观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①客观现实性即物质性:实践是物质的客观的活动,这是因为构成实践活动的要素(包括主体、对象、手段)是客观的,实践的结果是客观的,实践的水平与发展都要受到客观条件与规律的支配,也是客观的.这说明,实践包含着精神活动,而不能归结为精神活动.②自觉能动性即目的性:实践是在一定的意识或理论指导下的有目的地主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实践的过程和结果都要贯彻主体的一定的目的、意志、认识,实践不是同主观活动无关的盲目的客观活动.这说明,实践不同于动物的无目的无思想指导的本能活动.③社会历史性即社会制约性:实践是主体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的活动,受着社会条件的制约,并随社会的变化发展而历史地变化发展.这说明,实践活动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 (2)实践的基本形式.实践的基本形式有生产实践、改造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改造社会关系的实践由生产实践决定并对生产实践具有反作用,也是认识的一个重要来源.科学实验是一种尝试性、探索性、学习性的实践活动,受前两者的制约,反过来又促进生产实践和社会关系实践的发展.这三种基本形式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 (二)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 人通过实践把自身之外的存在变成自己活动的对象、改造的对象,即变成自己的客体;与此同时,人自己相对客体就成为主体. 1.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条件下,从事一定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作为具有社会性、实践性的人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因素,是物质的和精神的统一体、自然的和社会的统一体.主体按社会构成可分为个人主体、集团主体和社会主体.主体和主观这两个概念既相区别又相联系,主体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所以,它包括主观而不能归结为主观. 2.客体是主体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客体是一种不以主体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作为客体的客观事物在成为客体的前后都具有客观性的特征,但客体和客观事物又有区别,客观事物只是潜在的客体,只有进入主体认识与实践领域时才能成为客体.客体同主体一样也是历史的范畴,有与人的历史活动相联系的三种基本形式:自然客体、社会客体、精神客体. 3. 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主体与客体之间存在着实践关系、认识关系、价值关系和审美关系,首要的基本关系是实践关系. (三) 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的基本环节 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即实践过程.实践活动实质上是一个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相统一的能动创造的动态过程.实践过程有四个基本环节: 1. 决策.实践决策必须坚持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所谓合目的性即决策必须反映实践主体的需要、意愿,有利于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所谓合规律性是指决策必须尽可能正确全面地反映事物的内在联系、本质特征及多种属性.对于大规模的重大实践活动,决策必须兼顾实践活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对自然界可能造成的后果,坚持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整体利益的统一. 2. 制定目标.决策时就要开始制定目标.实践目标是对经过改造以后将要出现的东西的提前反映,它以对现存事物的认识为基础,制定有关将要出现事物的具体目标,即制定实践的“观念蓝图”.实践目标的制定也体现为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 3. 组织管理.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必须要有科学的组织管理.其中包括人员安排、物资的分配,协调、控制等等一系列的措施. 4. 检验结果.某一实践过程结束,形成的实践结果,究竟是成功还是失败?需要进行事实与价值两方面的检验,并作出评价和验收结论.一般地说,成功与否要看实践结果是否同预想的目标一致. (四)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关系 1. 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 (1)主观世界:指人的意识,包括人的意识的一切活动过程及其产物. (2)客观世界:指人的意识之外的一切存在,即“物质的、可以感知的世界,包括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自然存在不依赖人的活动而独立存在,社会存在形成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而又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3)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转化.通过实践的中介作用,两者是改造被改造、认识被认识的关系.通过实践改造客观世界,使主观世界的东西转化为客观世界的现实.在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主观世界又得到进一步的改造,获得新的思想、意识、认识、理论等.在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是相互作用、相互转化、不断上升、不断扩展、不断深入. 2. 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关系 (1)自在世界是与人类世界相对应的哲学范畴.自在世界指天然自然,它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指人类世界产生之前的自然界,即人类世界产生之前的先在世界;第二,指人类尚未认识和改造过的自然界,即人类活动尚未深入到的自然界或尚未被人化的自然界.世界是不可穷尽的,因而总有自在世界的存在. (2)人类世界指属人世界,是在人类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人化自然是指经人的实践改造过并打上人的目的和意志烙印的自然.人类社会是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类社会不能脱离自然,人类历史无非是“自然界对人的生成过程”.人类世界是社会的自然与自然的社会相统一的世界. (3)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区别:自在世界是独立于人的活动之外的客观存在,其运动和变化完全是自发的、盲目的;人类世界和人的活动不可分离,人化自然体现了人的需要、目的、意志和本质力量,人的社会关系则是人的活动的对象化. (4)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联系:①两者都具有客观实在性.人们是在自在世界所提供的材料基础上创造人类世界;人的实践活动可以改变天然自然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以及其规律起作用的条件和方式,但不可能消除自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相反,自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通过实践延伸到人类世界之中,并构成了人类世界客观实在性的自然基础.②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相互制约,不可分割.自在世界构成了人类世界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基础,人类世界形成之后又反过来制约自在世界,不断地改变自在世界的界限.在实践中,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这两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 ③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相互转化.实践使自在世界分化出了包括人化自然在内的人类世界,使“自在之物”不断转化为“为我之物”,人化自然、人类社会又不可避免地要参与到整个大自然的运动过程之中.
韦斯特兰2023-07-28 12:37:221

实践的含义,基本特点,基本形式各是什么?

实践的特点指实践内在的质的表现。主要是指:第一,实践是客观的感性的物质活动。实践的主体、手段、对象和结果都是可感知的客观实在,实践的过程是人运用物质手段使客观世界发生变化的过程,也是处于人们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因此,实践活动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活动。第二,实践是有目的性的能动的活动。其目的性表现为它是在一定目的指导下自觉地进行的客观活动。人通过有意识的活动能够自觉地运用客观世界的规律,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把观念的东西转化为物质的东西,以满足自身的需要。它的能动性表现为:一是能动地改造世界,一是能动地推动认识的发展。实践的目的性和能动性是实践活动与一般的物质运动相区别的主要标志。第三,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任何实践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人们只有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结成统一整体,形成社会总体力量,才能与自然力量相对抗。社会实践还是一种历史的活动,它所达到的深度和广度、规模和方式等都要受历史条件的限制,因此,它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社会实践活动是一个不断提高和发展的
韦斯特兰2023-07-28 12:37:214

不属于劳动范畴的人类实践活动有哪些

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有三种。一是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即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二是变革社会的实践,如革命和改革、国家方针政策的制定、法律制度的建设和实施等。在阶级社会中,变革社会关系的实践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的实践。三是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像科学家进行航空探测实验、公安办案等就不属于劳动范畴的人类实践活动。
Jm-R2023-07-28 12:37:211

工人的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吗

是的。题目:劳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也是人类最基本的存在方式。答案是正确。劳动是人类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社会实践,是人的本质活动。
凡尘2023-07-28 12:37:211

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什么在哪课

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什么在哪课实在第16课,这一课大概有两个课时,学的时候一定要做好笔记,才能充分的理解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物质生产实践。它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满足人们物质生活资料和生产劳动资料的需要,同时生产与再生产社会的基本经济关系,由此决定着社会的基本性质和面貌。实践就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一切客观物质的社会性活动。实践是世界和万物的创造者,没有实践就没有我们生活在其中的现实世界,就没有实践创造的城市、农村、山川、田野和万物。实践是人的社会的、历史的、有目的、有意识的物质感性活动,它是客观过程的高级形式,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基础和动力。
真颛2023-07-28 12:37:161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