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列d(x)与e(x)公式
分布列d(x)与e(x)公式1. 什么是分布列?分布列是统计学中描述随机变量概率的一种方式,即对于每个可能的取值,列举出相应的概率。2. 分布列d(x)公式设随机变量X的所有可能取值为x1、x2、...、xn,对应的概率为p1、p2、...、pn,则X的分布列d(X)为:d(X)=xi | p1 | p2 | ... | pn其中|表示分隔符,每个xi和pi分别对应一个取值和其对应的概率。3. 分布列d(x)的作用分布列d(x)能够方便地展示随机变量X的概率分布情况,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X的取值和概率之间的关系。同时,在实际应用中,人们可以根据d(x)计算出X的各种统计特征,如期望、方差等。4. 分布列e(x)公式另外,除了分布列d(x)之外,还有一种描述随机变量概率的方式是期望分布e(x)。其公式为:e(X)=xi | E(X) |其中E(X)表示X的期望值,每个xi对应的取值没有用到,只用了期望值。5. 分布列d(x)与e(x)的关系分布列d(x)和期望分布e(x)都是描述随机变量概率的方式,但是它们之间有着本质区别。分布列d(x)需要列举出每个取值对应的概率,而期望分布e(x)只需要列举出期望值。因此,当随机变量的取值比较少时,使用分布列d(x)更为合适;当随机变量的取值比较多时,期望分布e(x)更加方便。6. 举例说明分布列d(x)与e(x)例如,假设有一个骰子,它的每个面都有相等的概率,那么我们可以列出它的分布列d(x)如下:d(X)=1 | 1/6 |2 | 1/6 |3 | 1/6 |4 | 1/6 |5 | 1/6 |6 | 1/6 |另外,我们可以通过计算来求解该骰子的期望值。由于每个面的概率相等,我们可以用下列公式求出期望值:E(X)=(1*1/6)+(2*1/6)+(3*1/6)+(4*1/6)+(5*1/6)+(6*1/6)E(X)=3.5因此,该骰子的期望分布e(x)可以写作:e(X)=3.5 | 7. 总结分布列d(x)和期望分布e(x)都是描述随机变量概率的方式,但是它们之间有着本质区别。分布列d(x)需要列举出每个取值对应的概率,而期望分布e(x)只需要列举出期望值。在实际应用中,人们可以根据具体问题的需求选择适合的描述方式。真颛2023-07-06 08:07:171
初中物理电学部分的所有的公式有哪些?
I=U/R;W=UIt ; p=w/t ;串联电路:U=U1+U2;I=I1=I2 R=R1+R2 R1/R2=U1/U2并联电路:U=U1=U2 ;I=I1+I2 ;R=R1+R2/R1*R2 R1/R2=I2/I1mlhxueli 2023-07-06 08:07:175
初中物理电学公式大全
基本公式 注意:我们尽量的把公式的文字记下来,而不是只记字母! 1、 欧姆定律: 电流= (变形公式:U=IR 即伏安法求电阻原理) 2、 电功率:电流做功(消耗电能)的快慢,电功率越大,则灯泡越亮. A、 (注意两套单位不要混淆 8.21表格) B、电功率=电压×电流 P=UI 注意:电学基本公式只有上面三个,其他的全部为导出公式,也就是说,你可以用这三个公式做所有题目,只是过程稍微复杂. (电功率的推导公式: ) 3、电功、电能: 由 得W=Pt,所以 、 、 、(适用于给出实际圈数、和电能表参数N的 例如8.21:5题) (用电能表测用电器功率,注意单位换算成统一的) 4、电热:这个期中考试后再学,期中不考 热量=电流的平方×电阻×时间 在纯电阻电路中(如电灯电热器等)即电流做的功(消耗的电能)全部转化为热能 电功(电能)=电热 W=Q 可推出:Q=Pt、 、 注意:应用公式时注意:以上所有公式只适用与同一段电路中,不同电路中,不可生搬硬套! (对应)串联并联电路的特点 首先,要学会区分串联、并联电路.判断方式:看电流路径,如果只有一条电流路径则为串联;如果有两条或者多条电流路径,则为并联. 串并联电路特点: 串联电路 并联电路 电流关系 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相等 I = I1 = I2 并联电路中,总电流等于各支路的电流之和 I = I1+I2 电压关系 串联电路两端的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两端的电压之和 U = U1+U2 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 U = U1 = U2 电阻关系 串联电路的总电阻等于各串联电阻之和 R = R1+R2 并联电路的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并联电阻的倒数之和 分配规律 串联电路中,各个电阻两端的电压跟它的阻值成正比 U1:U2 = R1:R2 并联电路中,各个电阻的电流跟它的阻值成反比 I1:I2 = R2:R1 上述特征的推广 推论A、并联电路的总电阻计算公式的推广 当只有两个电阻时,上式可化为: (最常用,初中阶段,电阻基本不超过两个) 当电阻大小均一样时,上式可化为: (n为并联的电阻个数) 推论B、串联电路中,电压,电功率,电功,电热与电阻的关系: 即串联电路中,除了电流处处相等之外,电压、电功率、电功、电热与电阻均成正比 并联电路中,电压、电功率、电功、电热与电阻的关系: 即并联电路中,除了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之外,电流,电功率,电功,电热与电阻均成反比 解题小技巧 1、串联电路意味着电流处处相等,所以如果能求电流,就先把电流求出.电流是连接各用电器之间的纽带. 2、并联电路意味着各支路电压相等,所以能求电压,就先把电压求出.电压是连接各用电器之间的纽带. 3、从上述推广中,可以看出与电有关的量和电阻(之比)关系密切.一个计算题,只要知道电阻或者电阻之比,那这个题目就基本可以做出了. 任何题中,电阻、电源电压永远不变.(我的意思是它俩什么时候都能用随便用!) 4、利用铭牌所能获取的信息: A、滑动变阻器“ ”: ; B、小灯泡等电器“ ”: ; ; ; C、电能表: “ ”“ ” “ ” 5、 例如:实际电压为额定电压的一半,则实际功率为额定功率的四分之一 6、两灯泡串联(P=I2R),电阻大的灯泡亮;两灯泡并联(P= ),电阻小的灯泡亮 7、两灯泡串联时求电路两端能加最大电压,电路电流应取两灯泡中额定电流较小的电流值,计算U=IR总;两灯泡并联时求干路电流最大值,电路两端电压应取两灯泡中额定电压较小的电压值 8、计算电流 、 常用,计算电阻 、 常用 9、电学相关物理量有: 电压(U),单位:伏特(V) 电流(I),单位:安培(A) 电阻(R),单位:欧姆(Ω) 电功(W),单位:焦耳(J) 电热(Q),单位:焦耳(J) 电功率(P),单位:瓦特(W)有关用电器(灯泡)额定电压、额定功率、额定电流与实际电压、实际功率、实际电流间的关系的判定 例(8.24:3题) 灯L1(220v 100w)和灯L2(220v 40w) (灯泡的亮度取决于灯泡实际功率的大小,功率越大,灯泡越亮) 1、求额定电流:I额=P额∕U额 I1额 =(5/11)A=0.45A I2额=(2/11)A=0.18A 2、求电阻:R=U额2∕P R1 = 484Ω R2=1210Ω (R1﹤R2) 3、正常发光时:L1比L2亮(因为P1>P2) 4、串联在电路中时,L2亮: 因为:P1实=I2R1 P2实=I2R2 且R1﹤R2 所以:P1实 ﹤ P2实 即L2亮 5、并联在电路中时,L1亮: 因为:P1实=U2∕R1 P2实=U2∕R2 且R1﹤R2 所以:P1实> P2 即L1亮 6、P实︰P额 = U实2︰ U额2 即,实际电压是额定电压的1∕n时,实际功率为额定功率的1∕n2 . 电动机问题: 消耗的电能W=UIt; 产生的热能Q= I2Rt; 得到的机械能W=UIt- I2Rt (U为电动机两端的电压,I为通过电动机线圈的电流,R为电动机线圈的电阻)陶小凡2023-07-06 08:07:161
初中物理电学全部公式
物理电学知识总结 一, 电路 电流的形成: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任何电荷的定向移动都会形成电流). 电流的方向:从电源正极流向负极. 电源:能提供持续电流(或电压)的装置. 电源是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如干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发电机则由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有持续电流的条件:必须有电源和电路闭合. 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如:金属,人体,大地,盐水溶液等. 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如:玻璃,陶瓷,塑料,油,纯水等. 电路组成:由电源,导线,开关和用电器组成. 路有三种状态:(1)通路:接通的电路叫通路;(2)开路:断开的电路叫开路;(3)短路:直接把导线接在电源两极上的电路叫短路. 电路图:用符号表示电路连接的图叫电路图. 串联:把元件逐个顺序连接起来,叫串联.(任意处断开,电流都会消失) 并联:把元件并列地连接起来,叫并联.(各个支路是互不影响的) 二, 电流 国际单位:安培(A);常用:毫安(mA),微安( A),1安培=103毫安=106微安. 测量电流的仪表是:电流表,它的使用规则是:①电流表要串联在电路中;②电流要从"+"接线柱入,从"-"接线柱出;③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量程;④绝对不允许不经过用电器而把电流表连到电源的两极上. 实验室中常用的电流表有两个量程:①0~0.6安,每小格表示的电流值是0.02安;②0~3安,每小格表示的电流值是0.1安. 三, 电压 电压(U):电压是使电路中形成电流的原因,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国际单位:伏特(V);常用:千伏(KV),毫伏(mV).1千伏=103伏=106毫伏. 测量电压的仪表是:电压表,使用规则:①电压表要并联在电路中;②电流要从"+"接线柱入,从"-"接线柱出;③被测电压不要超过电压表的量程; 实验室常用电压表有两个量程:①0~3伏,每小格表示的电压值是0.1伏; ②0~15伏,每小格表示的电压值是0.5伏. 熟记的电压值:①1节干电池的电压1.5伏;②1节铅蓄电池电压是2伏;③家庭照明电压为220伏;④安全电压是:不高于36伏;⑤工业电压380伏. 四, 电阻 电阻(R):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导体如果对电流的阻碍作用越大,那么电阻就越大,而通过导体的电流就越小). 国际单位:欧姆(Ω);常用:兆欧(MΩ),千欧(KΩ);1兆欧=103千欧; 1千欧=103欧. 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R与它的U和I无关). 滑动变阻器: 原理:改变电阻线在电路中的长度来改变电阻的. 作用: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的电阻来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 铭牌:如一个滑动变阻器标有"50Ω2A"表示的意义是:最大阻值是50Ω,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是2A. 正确使用:a,应串联在电路中使用;b,接线要"一上一下";c,通电前应把阻值调至最大的地方. 五, 欧姆定律 欧姆定律: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公式: 式中单位:I→安(A);U→伏(V);R→欧(Ω). 公式的理解:①公式中的I,U和R必须是在同一段电路中;②I,U和R中已知任意的两个量就可求另一个量;③计算时单位要统一. 欧姆定律的应用: ①同一电阻的阻值不变,与电流和电压无关,其电流随电压增大而增大.(R=U/I) ②当电压不变时,电阻越大,则通过的电流就越小.(I=U/R) ③当电流一定时,电阻越大,则电阻两端的电压就越大.(U=IR) 电阻的串联有以下几个特点:(指R1,R2串联,串得越多,电阻越大) ①电流:I=I1=I2(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相等) ②电压:U=U1+U2(总电压等于各处电压之和) ③ 电阻:R=R1+R2(总电阻等于各电阻之和)如果n个等值电阻串联,则有R总=nR ④ 分压作用:=;计算U1,U2,可用:; ⑤ 比例关系:电流:I1:I2=1:1 (Q是热量) 电阻的并联有以下几个特点:(指R1,R2并联,并得越多,电阻越小) ①电流:I=I1+I2(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②电压:U=U1=U2(干路电压等于各支路电压) ③电阻:(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电阻的倒数和)如果n个等值电阻并联,则有R总=R ⑤比例关系:电压:U1:U2=1:1 ,(Q是热量) 六, 电功和电功率 1. 电功(W):电能转化成其他形式能的多少叫电功, 2.功的国际单位:焦耳.常用:度(千瓦时),1度=1千瓦时=3.6 106焦耳. 3.测量电功的工具:电能表 4.电功公式:W=Pt=UIt(式中单位W→焦(J);U→伏(V);I→安(A);t→秒). 利用W=UIt计算时注意:①式中的W.U.I和t是在同一段电路;②计算时单位要统一;③已知任意的三个量都可以求出第四个量.还有公式:=I2Rt 电功率(P):表示电流做功的快慢.国际单位:瓦特(W);常用:千瓦 公式:式中单位P→瓦(w);W→焦;t→秒;U→伏(V),I→安(A) 利用计算时单位要统一,①如果W用焦,t用秒,则P的单位是瓦;②如果W用千瓦时,t用小时,则P的单位是千瓦. 10.计算电功率还可用右公式:P=I2R和P=U2/R 11.额定电压(U0):用电器正常工作的电压.另有:额定电流 12.额定功率(P0):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的功率. 13.实际电压(U):实际加在用电器两端的电压.另有:实际电流 14.实际功率(P):用电器在实际电压下的功率. 当U >U0时,则P >P0 ;灯很亮,易烧坏. 当U <U0时,则P <P0 ;灯很暗, 当U = U0时,则P = P0 ;正常发光. 15.同一个电阻,接在不同的电压下使用,则有;如:当实际电压是额定电压的一半时,则实际功率就是额定功率的1/4.例"220V100W"如果接在110伏的电路中,则实际功率是25瓦.) 16.热功率:导体的热功率跟电流的二次方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 17.P热公式:P=I2Rt ,(式中单位P→瓦(W);I→安(A);R→欧(Ω);t→秒.) 18.当电流通过导体做的功(电功)全部用来产生热量(电热),则有:热功率=电功率,可用电功率公式来计算热功率.(如电热器,电阻就是这样的.) 七,生活用电 家庭电路由:进户线(火线和零线)→电能表→总开关→保险盒→用电器. 所有家用电器和插座都是并联的.而用电器要与它的开关串联接火线. 保险丝:是用电阻率大,熔点低的铅锑合金制成.它的作用是当电路中有过大的电流时,它升温达到熔点而熔断,自动切断电路,起到保险的作用. 引起电路电流过大的两个原因:一是电路发生短路;二是用电器总功率过大. 安全用电的原则是:①不接触低压带电体;②不靠近高压带电体. 八,电和磁 磁性:物体吸引铁,镍,钴等物质的性质. 磁体:具有磁性的物体叫磁体.它有指向性:指南北. 磁极: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叫磁极. 任何磁体都有两个磁极,一个是北极(N极);另一个是南极(S极) 磁极间的作用:同名磁极互相排斥,异名磁极互相吸引. 磁化: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带上磁性的过程. 磁体周围存在着磁场,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就是通过磁场发生的. 磁场的基本性质:对入其中的磁体产生磁力的作用. 磁场的方向: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就是该点的磁场方向. 磁感线:描述磁场的强弱,方向的假想曲线.不存在且不相交,北出南进. 磁场中某点的磁场方向,磁感线方向,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指的方向相同. 10.地磁的北极在地理位置的南极附近;而地磁的南极则在地理的北极附近.但并不重合,它们的交角称磁偏角,我国学者沈括最早记述这一现象. 11.奥斯特实验证明: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磁场. 12.安培定则:用右手握螺线管,让四指弯向螺线管中电流方向, 则大拇指所指的那端就是螺线管的北极(N极). 13.通电螺线管的性质:①通过电流越大,磁性越强;②线圈匝数越多,磁性越强;③插入软铁芯,磁性大大增强;④通电螺线管的极性可用电流方向来改变. 14.电磁铁:内部带有铁芯的螺线管就构成电磁铁. 15.电磁铁的特点:①磁性的有无可由电流的通断来控制;②磁性的强弱可由改变电流大小和线圈的匝数来调节;③磁极可由电流方向来改变. 16.电磁继电器:实质上是一个利用电磁铁来控制的开关.它的作用可实现远距离操作,利用低电压,弱电流来控制高电压,强电流.还可实现自动控制. 17.电话基本原理:振动→强弱变化电流→振动. 18.电磁感应: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导体中就产生电流,这种现象叫电磁感应,产生的电流叫感应电流.应用:发电机 感应电流的条件:①电路必须闭合;②只是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③这部分导体做切割磁感线运动. 感应电流的方向:跟导体运动方向和磁感线方向有关. 发电机的原理:电磁感应现象.结构:定子和转子.它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磁场对电流的作用:通电导线在磁场中要受到磁力的作用.是由电能转化为机械能.应用:电动机. 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方向:跟电流方向和磁感线方向有关. 电动机原理:是利用通电线圈在磁场里受力转动的原理制成的. 换向器:实现交流电和直流电之间的互换. 交流电:周期性改变电流方向的电流. 直流电:电流方向不改变的电流. 实验 一.伏安法测电阻 实验原理:(实验器材,电路图如右图)注意:实验之前应把滑动变阻器调至阻值最大处 实验中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是改变被测电阻两端的电压. 二.测小灯泡的电功率——实验原理:P=UItt白2023-07-06 08:07:162
d(x)与e(x)公式01分布
0.49 因为分布列的性质可知, +p+ =1,x=1/2,,因为 E ( X )=1.1,则x=2, 利用方差公式可知, D ( X )=0.49wpBeta2023-07-06 08:07:161
初中物理电学所有公式
物理是初中阶段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对于“电学”这一块,其实只需要掌握两个方面就行了,一是电学的基本公式,二是电路特点。下面我整理了初中物理电学公式。 初中物理电学公式一、 欧姆定律部分 1. I=U/R(欧姆定律: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2. I=I1=I2=…=In (串联电路中电流的特点:电流处处相等) 3. U=U1+U2+…+Un (串联电路中电压的特点:串联电路中,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两端电压之和) 4. I=I1+I2+…+In (并联电路中电流的特点:干路上的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5. U=U1=U2=…=Un (并联电路中电压的特点:各支路两端电压相等.都等于电源电压) 6. R=R1+R2+…+Rn (串联电路中电阻的特点:总电阻等于各部分电路电阻之和) 7. 1/R=1/R1+1/R2+…+1/Rn (并联电路中电阻的特点: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并联电阻的倒数之和) 8. R并= R/n(n个相同电阻并联时求总电阻的公式) 9. R串=nR (n个相同电阻串联时求总电阻的公式) 10. U1:U2=R1:R2 (串联电路中电压与电阻的关系:电压之比等于它们所对应的电阻之比) 11. I1:I2=R2:R1 (并联电路中电流与电阻的关系:电流之比等于它们所对应的电阻的反比) 点击查看: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及公式大全 初中物理电学公式二、 电功电功率部分 12.P=UI (经验式,适合于任何电路) 13.P=W/t (定义式,适合于任何电路) 14.Q=I2Rt (焦耳定律,适合于任何电路) 15.P=P1+P2+…+Pn (适合于任何电路) 16.W=UIt (经验式,适合于任何电路) 17.P=I2R (复合公式,只适合于纯电阻电路) 18.P=U2/R (复合公式,只适合于纯电阻电路) 19.W=Q (经验式,只适合于纯电阻电路.其中W是电流流过导体所做的功,Q是电流流过导体产生的热) 20.W=I2Rt (复合公式,只适合于纯电阻电路) 21.W=U2t/R (复合公式,只适合于纯电阻电路) 22.P1:P2=U1:U2=R1:R2 (串联电路中电功率与电压、电阻的关系:串联电路中,电功率之比等于它们所对应的电压、电阻之比) 23.P1:P2=I1:I2=R2:R1 (并联电路中电功率与电流、电阻的关系:并联电路中,电功率之比等于它们所对应的电流之比、等于它们所对应电阻的反比) 电学作为物理这一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只是在中考的时候占有很大比重,在中考的时候也非常的重要,万丈的高楼需要好的地基,要想孩子在中考和中考中不因电学而受阻就需要从现在开始打好基础,掌握好最基础的知识和公式。 推荐阅读: 高中物理电学公式大全 中考物理第一轮复习经验 中考物理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公式 中考物理易错知识点总结(二) 中考物理易错知识点总结(一) 如何提高中考物理成绩大鱼炖火锅2023-07-06 08:07:151
初中物理所有电学公式都有什么?
1、1、电流强度:I=Q电量/t2、电阻:R=ρL/S3、欧姆定律:I=U/R4、焦耳定律:(1)、Q=I2Rt普适公式)(2)、Q=UIt=Pt=UQ电量=U2t/R(纯电阻公式)5、串联电路:(1)、I=I1=I2(2)、U=U1+U2R=R1+R2(1)、W=UIt=Pt=UQ(普适公式)(2)、W=I2Rt=U2t/R(纯电阻公式)9电功率:(1)、P=W/t=UI(普适公式)(2)、P=I2R=U2/R(纯电阻公式)串联电路电流I(A)I=I1=I2=……电流处处相等串联电路电压U(V)U=U1+U2+……串联电路起分压作用串联电路电阻R(Ω)R=R1+R2+……并联电路电流I(A)I=I1+I2+……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分流)并联电路电压U(V)U=U1=U2=……并联电路电阻R(Ω)=++……欧姆定律I=电路电流与电压成正比与电阻成反比电流定义式I=Q:电荷量(库仑)t:时间(S)电功W(J)W=UIt=PtU:电压I:电流t:时间P:电功率电功率P=UI=I2R=U2/RU:电压I:电流R:电阻电磁波波速与波长、频率关系C=λνC:LuckySXyd2023-07-06 08:07:151
初中物理电学公式大全,要详细点
初中物理公式(电学部分)电路中基本电量的关系物理量计算公式串联电路并联电路电流定义式I=Q/tI1=I2=…InI=I1+I2+…In其它I=U/RI=P/U电压定义式U=U1+U2+…UnU1=U2=…Un其它U=IRU=P/I电阻R=U/IR=R1+R2+…RnR=nR0(n个等值电阻R0串联)1/R=1/R1+1/R2+…1/RnR=R1R2/(R1+R2)(两个电阻并联)R=R0/n(n个等值电阻R0并联)电功定义式W=UItW=W1+W2+…WnW=W1+W2+…Wn其它W=UIt=UQ=Pt(适用于所有电路)Q=I2Rt=U2t/R(适用于纯电阻电路)电功率定义式P=W/tP=P1+P2+…+PnP=P1+P2+…+Pn其它P=W/t=UI(适用于所有电路)P=I2R=U2/R(适用于纯电阻电路)电热定义式Q=I2RtQ=Q1+Q2+…QnQ=Q1+Q2+…Qn其它Q=I2Rt(适用于所有电路)Q=UIt=U2t/R=Pt=UQ(适用于纯电阻电路)比例式R1/R2=U1/U2=W1/W2=P1/P2=Q1/Q2R2/R1=I1/I2=W1/W2=P1/P2=Q1/Q2真颛2023-07-06 08:07:142
物理电学公式初中全部
初中物理常用公式大全:电学部分。1、电流强度:I=Q电量/t。2、电阻:R=ρL/S。3、欧姆定律:I=U/R。4、焦耳定律:(1)、Q=I2Rt普适公式)。(2)、Q=UIt=Pt=UQ电量=U2t/R(纯电阻公式)。5、串联电路:(1)、I=I1=I2。(2)、U=U1+U2。(3)、R=R1+R2(1)、W=UIt=Pt=UQ(普适公式)。(2)、W=I2Rt=U2t/R(纯电阻公式)。(4)、U1/U2=R1/R2(分压公式)。(5)、P1/P2=R1/R2。6、并联电路:(1)、I=I1+I2。(2)、U=U1=U2。(3)、1/R=1/R1+1/R2[R=R1R2/(R1+R2)]。(4)、I1/I2=R2/R1(分流公式)。(5)、P1/P2=R2/R1。7、定值电阻:(1)、I1/I2=U1/U2。(2)、P1/P2=I12/I22。(3)、P1/P2=U12/U22。8、电功:(1)、W=UIt=Pt=UQ(普适公式)。(2)、W=I2Rt=U2t/R(纯电阻公式)。9、电功率:(1)、P=W/t=UI(普适公式)。(2)、P=I2R=U2/R(纯电阻公式)。bikbok2023-07-06 08:07:131
初中物理电学公式大全
初中物理电学公式有哪些?正在备考的考生可以看看,下面由我为你精心准备了“初中物理电学公式大全”,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考试资讯! 初中物理电学公式大全 (1)电流强度定义式:I=Q/t (2)电阻与电阻率:R=馤/S 注:裎ue011牧系缱杪剩琇为导体长度,S为导体横截面积。中考不要求用该公式计算。 (3)欧姆定律公式:I=U/R (4)串联电路公式 电流处处相等:I=I1=I2 电压累加关系:U=U1+U2 电阻累加关系:R=R1+R2 (5)并联电路公式 电压处处相等:U=U1+U2 电流累加关系:I=I1+I2 等效电阻公式:R=R1R2/(R1+R2) (6)电功公式:W=UIt (7)电功率公式:P=UI (8)电功与电功率关系式:W=Pt=UIt=UQ (9)电功率推导式:P=I2R=U2/R (10)电功推导式:W=I2Rt=U2t/R (11)焦耳定律公式Q=I2Rt (12)焦耳定律推导式:Q=I2Rt=U2t/R 拓展阅读:电学知识点总结 1、电路:把电源、用电器、开关、导线连接起来组成的电流的路径。 2、通路:处处接通的电路;开路:断开的电路;短路:将导线直接连接在用电器或电源两端的电路。 3、电流的形成: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任何电荷的定向移动都会形成电流) 4、电流的方向:从电源正极流向负极。 5、电源:能提供持续电流(或电压)的装置。 6、电源是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如干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发电机则由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7、在电源外部,电流的方向是从电源的正极流向负极。 8、有持续电流的条件:必须有电源和电路闭合。 9、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如:金属,人体,大地,盐水溶液等。导体导电的原因:导体中有自由移动的电荷; 10、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如:玻璃,陶瓷,塑料,油,纯水等。原因:缺少自由移动的电荷 11、电流表的使用规则:①电流表要串联在电路中;②电流要从"+"接线柱流入,从"-"接线柱流出;③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量程;④绝对不允许不经过用电器而把电流表连到电源的两极上。实验室中常用的电流表有两个量程:①0~0.6安,每小格表示的电流值是0.02安;②0~3安,每小格表示的电流值是0.1安。 12、电压是使电路中形成电流的原因,国际单位:伏特(V);常用:千伏(KV),毫伏(mV).1千伏=1000伏=1000000毫伏。 初中物理电学公式考试难点 教学中发现,有些学生面对电学计算题,难以找出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的关系,解题存在畏难情绪,要么不知从何入手,要么解题中出错。这是因为他没有一个正确的解题思路。要建立正确的解题思路,首先要掌握基础知识,熟记公式,然后认真读懂题目,充分了解已知条件和题目要求。题目中如果有图像,就要充分利用图像,从图像中获得有用信息,用在解题当中。 (1)向下推导,认真阅读题目,找出题目中的已知条件,联系相关的物理公式,顺向思维,推想:已知这些条件,根据相关公式,就可求出另一物理量。例如:关于某一元件的电压U和电阻R已知,求出的新物理量也许是题目所要求出的,也许对后续解题有帮助。 (2)向上倒推,认真阅读题目,弄清题目要求,联系相关的物理公式,逆向思维,倒推:要求出该物理量,需要知道哪些物理量呢?电学计算题确实不难,从上可以看出,任何一个电学公式(除计算电功的公式外)都是三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所以电学题的解法我们可以归类为“已知两个物理量求第三个物理量”的简单题型中。电学题无非就是建立串、并联电路进行出题,而已知条件就是电流、电压、电阻(电功或电功率),如果其中两个已知条件恰是某一公式中两个对应的物理量,即为突破口,下一步的计算就显得顺理成章。ardim2023-07-06 08:07:131
初中物理电学公式大全
电学是初中物理的重要知识点,一定要熟练掌握电学公式才能更好的解题,接下来给大家分享初中物理电学公式,供参考。 初中物理电学公式 (1)电流强度定义式:I=Q/t (2)电阻与电阻率:R=ρ/S (3)欧姆定律公式:I=U/R (4)串联电路公式 电流处处相等:I=I1=I2 电压累加关系:U=U1+U2 电阻累加关系:R=R1+R2 (5)并联电路公式 电压处处相等:U=U1+U2 电流累加关系:I=I1+I2 等效电阻公式:R=R1R2/(R1+R2) (6)电功公式:W=UIt (7)电功率公式:P=UI (8)电功与电功率关系式:W=Pt=UIt=UQ (9)电功率推导式:P=I2R=U2/R (10)电功推导式:W=I2Rt=U2t/R (11)焦耳定律公式:Q=I2Rt (12)I1:I2=R2:R1(并联电路中电流与电阻的关系:电流之比等于它们所对应的电阻的反比) (13)P1:P2=U1:U2=R1:R2(串联电路中电功率与电压、电阻的关系:串联电路中,电功率之比等于它们所对应的电压、电阻之比) (14)P1:P2=I1:I2=R2:R1(并联电路中电功率与电流、电阻的关系:并联电路中,电功率之比等于它们所对应的电流之比、等于它们所对应电阻的反比) (15)U1:U2=R1:R2(串联电路中电压与电阻的关系:电压之比等于它们所对应的电阻之比) 初中物理电学知识点易错难点 1.串联电路中,电阻阻值之比等于电阻两端电压之比。 当电阻R1和R2串联时,若R1>R2,则U1>U2,电阻越大,要想使电流处处相等,则需要加上更大的电压来实现。做动态电路题目的时候,串联电路中,R1不变,R2变大,则可以直接得出R2分的电压讲增大,因为R1和R2两端的电压之和不变,所以R1两端电压减小。 2.并联电路中,各支路电阻阻值之比等于通过各支路电流的反比。 并联电路的分流作用可用道路中两条支路按宽窄分流来形象比拟:宽的支路(相当于阻值小的电阻)分到的车流多;窄的支路(相当于阻值大的电阻)分到的车流少,所以并联电路中,电阻大的分到的电流小,但是需要特别注意,并联电路中,一条支路改变,对另一个支路是没有任何影响的(短路的除外)。此后故乡只2023-07-06 08:07:121
初中物理电学公式有哪些
在解题过程中公式往往非常重要,那么初中物理电学公式是什么呢?快来和我一起看看吧。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初中物理电学公式有哪些”,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初中物理电学公式 1.电流强度:I=Q电量/t 2.电阻:R=ρL/S 3.欧姆定律:I=U/R 4.焦耳定律: (1)Q=I2Rt普适公式) (2)Q=UIt=Pt=UQ电量=U2t/R(纯电阻公式) 5.串联电路: (1)I=I1=I2 (2)U=U1+U2 (3)R=R1+R2(1)、W=UIt=Pt=UQ(普适公式) (2)W=I2Rt=U2t/R(纯电阻公式) (4)U1/U2=R1/R2(分压公式) (5)P1/P2=R1/R2 6.并联电路: (1)I=I1+I2 (2)U=U1=U2 (3)1/R=1/R1+1/R2[R=R1R2/(R1+R2)] (4)I1/I2=R2/R1(分流公式) (5)P1/P2=R2/R1 7.定值电阻: (1)I1/I2=U1/U2 (2)P1/P2=I12/I22 (3)P1/P2=U12/U22 8.电功: (1)W=UIt=Pt=UQ(普适公式) (2)W=I2Rt=U2t/R(纯电阻公式) 9.电功率: (1)P=W/t=UI(普适公式) (2)P=I2R=U2/R(纯电阻公式) 拓展阅读:学习物理概念的方法 1.分 类 法 对所学概念进行分类,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初中物理学的概念可分为四小类: ①概念的物理量是几个物理量的积,例如:功、热量; ②概念是几个物理量的比值,如:速度、密度、压强、功率、效率; ③概念反应物质的属性,例如:密度、比热、燃烧值、熔点、沸点、电阻率、摩擦系数等; ④概念没有定义式,只是描述性的,如力、沸点、温度。 2.对 比 法 对于反映两个互为可逆的物理量可用这种方法进行学习。 例如:熔解与凝固、汽化与液化、升华与凝华、有用功与额外功。 3.比 较 法 对于概念中有相同字眼的相似相关概念利用相比较学习的方法可以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建立内在联系。 例如“重力”与“压力”、“压力与压强”、“功与功率”、“功率与效率”“虚像与实像”、“放大与变大”等。左迁2023-07-06 08:07:111
华氏温度与摄氏温度换算公式
华氏温度与摄氏温度转换公式为:华氏温度=摄氏温度×1.8+32。字符公式为:F=1.8C+32,其中F为华氏温度,C为摄氏温度。例:人体的正常体温我37℃(默认为摄氏温度),人体的华氏温度为:37×1.8+32=98.6。物理学中摄氏温标表示为t,绝对温标(单位:开尔文)表示为T,换算关系为t=T-273.15。摄氏度是表示摄氏温度时代替开尔文的一个专门名称,在数值上1K=1℃。华氏度(Fahrenheit) 和摄氏度(Celsius)都是用来计量温度的单位。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使用摄氏度;世界上仅存5个国家使用华氏度,包括巴哈马、伯利兹、英属开曼群岛、帕劳、美利坚合众国及其他附属领土(波多黎各、关岛、美属维京群岛)。黑桃花2023-07-06 08:02:201
摄氏度和华氏度的换算公式
摄氏温度与华氏温度的换算公式是: 5(F- 50o)= 9(C-10o)。1、华氏温度(F),摄氏温度(C),华氏度比摄氏度较小。2、摄氏温度,冰点时温度为0摄氏度,沸点为100摄氏度,而华氏温度把冰点温度定为32华氏度,沸点为212华氏度 所以1摄氏度等于1.8华氏度。3、一华氏度等于9/5摄氏度数值+32,将摄氏度转成华氏度,直接乘以9,除以5,再加上32即可。例如:一个人的体温是37摄氏度,37乘以9再除以5等于 66.6,32加 66.6得 98.6,这就是这个人体温的华氏度数。余辉2023-07-06 08:02:091
pv=nRt求该公式详解
PV=nRT-概述 克拉伯龙方程式通常用下式表示:PV=nRT……① P表示压强、V表示气体体积、n表示物质的量、T表示绝对温度、R表示气体常数.所有气体R值均相同.如果压强、温度和体积都采用国际单位(SI),R=8.314帕·米3/摩尔·K.如果压强为大气压,体积为升,则R=0.0814大气压·升/摩尔·K. 因为n=m/M、ρ=m/v(n—物质的量,m—物质的质量,M—物质的摩尔质量,数值上等于物质的分子量,ρ—气态物质的密度),所以克拉伯龙方程式也可写成以下两种形式: Pv=m/MRT……②和Pm=ρRT……③ 以A、B两种气体来进行讨论. (1)在相同T、P、V时: 根据①式:nA=nB(即阿佛加德罗定律) 摩尔质量之比=分子量之比=密度之比=相对密度).若mA=mB则MA=MB. (2)在相同T·P时: 体积之比=摩尔质量的反比;两气体的物质的量之比=摩尔质量的反比) 物质的量之比=气体密度的反比;两气体的体积之比=气体密度的反比). (3)在相同T·V时: 摩尔质量的反比;两气体的压强之比=气体分子量的反比). PV=nRT-相关 阿佛加德罗定律推论 一、阿佛加德罗定律推论 我们可以利用阿佛加德罗定律以及物质的量与分子数目、摩尔质量之间的关系得到以下有用的推论: (1)同温同压时:①V1:V2=n1:n2=N1:N2 ②ρ1:ρ2=M1:M2 ③ 同质量时:V1:V2=M2:M1 (2)同温同体积时:④ p1:p2=n1:n2=N1:N2 ⑤ 同质量时:p1:p2=M2:M1 (3)同温同压同体积时:⑥ ρ1:ρ2=M1:M2=m1:m2 具体的推导过程请大家自己推导一下,以帮助记忆.推理过程简述如下: (1)、同温同压下,体积相同的气体就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因此可知:在同温同压下,气体体积与分子数目成正比,也就是与它们的物质的量成正比,即对任意气体都有V=kn;因此有V1:V2=n1:n2=N1:N2,再根据n=m/M就有式②;若这时气体质量再相同就有式③了. (2)、从阿佛加德罗定律可知:温度、体积、气体分子数目都相同时,压强也相同,亦即同温同体积下气体压强与分子数目成正比.其余推导同(1). (3)、同温同压同体积下,气体的物质的量必同,根据n=m/M和ρ=m/V就有式⑥.当然这些结论不仅仅只适用于两种气体,还适用于多种气体. 二、相对密度 在同温同压下,像在上面结论式②和式⑥中出现的密度比值称为气体的相对密度D=ρ1:ρ2=M1:M2. 注意:①.D称为气体1相对于气体2的相对密度,没有单位.如氧气对氢气的密度为16. ②.若同时体积也相同,则还等于质量之比,即D=m1:m2.LuckySXyd2023-07-06 08:02:071
华氏度与摄氏度的换算公式
华氏度换算成摄氏度的公式是:(华氏度-32)/1.8,这样的温度标准使用并不方便,所以目前也只有巴哈马,帕劳等少数几个国家还在使用华氏度。摄氏度换算成华氏度的方法:只需要将摄氏温度乘以1.8后再加上32就可以。温度计的原理:物体的冷和热虽然可以通过感觉来进行分辨,但是,这样还是无法准确地知道物体的温度,而且用身体去接触低温或者高温的物体还可能伤害到皮肤,所以,这就需要通过工具来测量温度。我们都知道要测量体温只需要将温度计放在腋下,然后拿出读取温度计上的刻度就能够知道人体的温度了,那这是什么原理嘞。我们在测量中是观察的温度计中液面高度,从而知道了人体温度,所以温度计能够将不容易观察的温度,转换成肉眼容易观察的长度,这种方法在物理学上被称为转化法。这种方法也就是温度计的原理,它利用了液体的热胀冷缩,在温度计的底部有一个液泡,里面装有酒精液体,还连着空心的细管。当将温度计液泡部分接触皮肤,皮肤的热能传递到液泡,酒精液体发生膨胀,就会沿着细管上升,我们就可以根据酒精液体的高度测得人体的温度了。大鱼炖火锅2023-07-06 08:02:061
PV=nRT这个公式中每个字母代表的含义是什么?这个公式在哪些方面有应用.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它反映某理想气体状态的.p代表压强,v代表体积.n代表物质的量.r是常数等于8.314t代表温度(单位是k). 满意请采纳阿啵呲嘚2023-07-06 08:02:061
帮忙解释化学公式PV=nRT
PV=nRT-概述 克拉伯龙方程式通常用下式表示:PV=nRT……①P表示压强、V表示气体体积、n表示物质的量、T表示绝对温度、R表示气体常数。所有气体R值均相同。如果压强、温度和体积都采用国际单位(SI),R=8.314帕·米3/摩尔·K。如果压强为大气压,体积为升,则R=0.0814大气压·升/摩尔·K。因为n=m/M、ρ=m/v(n—物质的量,m—物质的质量,M—物质的摩尔质量,数值上等于物质的分子量,ρ—气态物质的密度),所以克拉伯龙方程式也可写成以下两种形式:Pv=m/MRT……②和Pm=ρRT……③以A、B两种气体来进行讨论。(1)在相同T、P、V时:根据①式:nA=nB(即阿佛加德罗定律)摩尔质量之比=分子量之比=密度之比=相对密度)。若mA=mB则MA=MB。(2)在相同T·P时:体积之比=摩尔质量的反比;两气体的物质的量之比=摩尔质量的反比)物质的量之比=气体密度的反比;两气体的体积之比=气体密度的反比)。(3)在相同T·V时:摩尔质量的反比;两气体的压强之比=气体分子量的反比)。 http://www.hudong.com/wiki/PV%3DnRT墨然殇2023-07-06 08:02:051
公式PV=nRT的具体含义
PV=nRT 克拉伯龙方程式通常用下式表示:PV=nRT……①P表示压强、V表示气体体积、n表示物质的量、T表示绝对温度、R表示气体常数.所有气体R值均相同.如果压强、温度和体积都采用国际单位(SI),R=8.314帕·米3/摩尔·K...凡尘2023-07-06 08:02:031
帮忙解释化学公式PV=nRT
PV=nRT-概述 克拉伯龙方程式通常用下式表示:PV=nRT……①P表示压强、V表示气体体积、n表示物质的量、T表示绝对温度、R表示气体常数。所有气体R值均相同。如果压强、温度和体积都采用国际单位(SI),R=8.314帕·米3/摩尔·K。如果压强为大气压,体积为升,则R=0.0814大气压·升/摩尔·K。因为n=m/M、ρ=m/v(n—物质的量,m—物质的质量,M—物质的摩尔质量,数值上等于物质的分子量,ρ—气态物质的密度),所以克拉伯龙方程式也可写成以下两种形式:Pv=m/MRT……②和Pm=ρRT……③以A、B两种气体来进行讨论。(1)在相同T、P、V时:根据①式:nA=nB(即阿佛加德罗定律)摩尔质量之比=分子量之比=密度之比=相对密度)。若mA=mB则MA=MB。(2)在相同T·P时:体积之比=摩尔质量的反比;两气体的物质的量之比=摩尔质量的反比)物质的量之比=气体密度的反比;两气体的体积之比=气体密度的反比)。(3)在相同T·V时:摩尔质量的反比;两气体的压强之比=气体分子量的反比)。http://www.hudong.com/wiki/PV%3DnRT凡尘2023-07-06 08:02:001
pV=nRT p=(n/V)RT=cRT 这是两个什么计算公式啊?还有其中的RT代表什么啊?
pV=nRT p=(n/V)RT=cRT是克拉伯龙方程式的不同表达式. P表示压强、V表示气体体积、n表示物质的量、T表示绝对温度、R表示气体常数.所有气体R值均相同.如果压强、温度和体积都采用国际单位(SI),R=8.314帕·米3/摩尔·K.如果压强为大气压,体积为升,则R=0.0814大气压·升/摩尔·K.北境漫步2023-07-06 08:01:571
化学里的热力学公式:PV=nRT的含义是什么?
p是压强t是温度,v是体积,nr是常数,适用于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此后故乡只2023-07-06 08:01:523
化学中pV=nRT公式是什么意思?请高人指点迷津!
分类: 教育/科学 >> 学习帮助 问题描述: 化学中pV=nRT公式是什么意思? 还有其中的那个R是什么? 解析: 我好像刚刚还用这个回答了一个问题 这个是理想气体方程P是压强,V是体积,N是物质的量, R是常数,T是温度(用热力学温度) R=8.314J/(mol·K)u投在线2023-07-06 08:01:511
关于化学克拉伯龙方程 克拉伯龙方程PV=nRT.P,V,n,R,T分别指什么?这个公式怎么用?
P表示压强、V表示气体体积、n表示物质的量、T表示绝对温度、R表示气体常数.所有气体R值均相同.如果压强、温度和体积都采用国际单位(SI),R=8.314帕·米3/摩尔·K.如果压强为大气压,体积为升,则R=0.0814大气压·升/摩尔·K.R 为常数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pV=nRT水元素sl2023-07-06 08:01:491
PV=NRT 这个公式中n r分别代表什么啊?
pV=nRT(克拉伯龙方程) p为气体压强,单位Pa。V为气体体积,单位m3。n为气体的物质的量,单位mol,T为体系温度,R为比例系数,不同状况下数值有所不同,单位是J/(mol·K)善士六合2023-07-06 08:01:471
pV= nRT是什么公式,有何意义?
pV=nRT是理想气体状态公式。P指压强单位pa,V指体积单位m^3,n指气体的摩尔数(气体质量除以气体的摩尔质量),R是摩尔气体常量。一般国际制单位中R=8.31J、(mol.K),T为气体温度,一般以开尔文(K)为单位。这些都是国际单位制。气体压强产生的原因是大量气体分子对容器壁的持续的、无规则撞击产生的。气体和液体都具有流动性,它们的压强有相似之处、大气压向各个方向都有,在同一位置各个方向的大气压强相等.但是由于大气的密度不是均匀的,所以大气压强的计算不能应用液体压强公式。扩展资料: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同种液体的沸点不是固定不变的.说水的沸点是100℃必须强调是在标准大气压下。由于气压随高度减小,所以水的沸点随高度降低,例如:海拔1000米处水沸点约97℃,3千米处约91℃,在海拔8844米的珠穆朗玛峰顶,水在72℃就可以沸腾,因而在高山上烧饭要用不漏气的高压锅,锅内气压可以高于标准大气压,使水沸点高于100℃,不但饭熟得快,还可以节省燃料。此后故乡只2023-07-06 08:01:451
华氏温度与摄氏温度的换算公式是什么?
温度一般有两种表示方法,具体如下:①:摄氏度,例如38℃,也就是温度计上C对应的温度②:华氏度,例如100.4℉,也就是温度计上F对应的温度二者之间换算公式:华氏度(℉)=32+摄氏度(℃)×1.8温度(temperature)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微观上来讲是物体分子热运动的剧烈程度。温度只能通过物体随温度变化的某些特性来间接测量,而用来量度物体温度数值的标尺叫温标。它规定了温度的读数起点(零点)和测量温度的基本单位。国际单位为热力学温标(K)。目前国际上用得较多的其他温标有华氏温标(°F)、摄氏温标(°C)和国际实用温标。从分子运动论观点看,温度是物体分子运动平均动能的标志。温度是大量分子热运动的集体表现,含有统计意义。对于个别分子来说,温度是没有意义的。根据某个可观察现象(如水银柱的膨胀),按照几种任意标度之一所测得的冷热程度。苏州马小云2023-07-06 08:01:451
PV=nRT这个化学公式怎样应用及有哪些变形式?
分类: 教育/科学 >> 职业教育 问题描述: 请大家帮一下,急! 谢了! 解析: 一、阿佛加德罗定律推论 我们可以利用阿佛加德罗定律以及物质的量与分子数目、摩尔质量之间的关系得到以下有用的推论:(1)同温同压时:①V1:V2=n1:n2=N1:N2 ②ρ1:ρ2=M1:M2 ③ 同质量时:V1:V2=M2:M1 (2)同温同体积时:④ p1:p2=n1:n2=N1:N2 ⑤ 同质量时: p1:p2=M2:M1 (3)同温同压同体积时: ⑥ ρ1:ρ2=M1:M2=m1:m2 具体的推导过程请大家自己推导一下,以帮助记忆。推理过程简述如下: (1)、同温同压下,体积相同的气体就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因此可知:在同温同压下,气体体积与分子数目成正比,也就是与它们的物质的量成正比,即对任意气体都有V=kn;因此有V1:V2=n1:n2=N1:N2,再根据n=m/M就有式②;若这时气体质量再相同就有式③了。 (2)、从阿佛加德罗定律可知:温度、体积、气体分子数目都相同时,压强也相同,亦即同温同体积下气体压强与分子数目成正比。其余推导同(1)。 (3)、同温同压同体积下,气体的物质的量必同,根据n=m/M和ρ=m/V就有式⑥。当然这些结论不仅仅只适用于两种气体,还适用于多种气体。 二、相对密度 在同温同压下,像在上面结论式②和式⑥中出现的密度比值称为气体的相对密度D=ρ1:ρ2=M1:M2。注意:①.D称为气体1相对于气体2的相对密度,没有单位。如氧气对氢气的密度为16。②.若同时体积也相同,则还等于质量之比,即D=m1:m2。人类地板流精华2023-07-06 08:01:451
pv=nRt求该公式详解
PV=nRT-概述 克拉伯龙方程式通常用下式表示:PV=nRT……① P表示压强、V表示气体体积、n表示物质的量、T表示绝对温度、R表示气体常数.所有气体R值均相同.如果压强、温度和体积都采用国际单位(SI),R=8.314帕·米3/摩尔·K.如果压强为大气压,体积为升,则R=0.0814大气压·升/摩尔·K. 因为n=m/M、ρ=m/v(n—物质的量,m—物质的质量,M—物质的摩尔质量,数值上等于物质的分子量,ρ—气态物质的密度),所以克拉伯龙方程式也可写成以下两种形式: Pv=m/MRT……②和Pm=ρRT……③ 以A、B两种气体来进行讨论. (1)在相同T、P、V时: 根据①式:nA=nB(即阿佛加德罗定律) 摩尔质量之比=分子量之比=密度之比=相对密度).若mA=mB则MA=MB. (2)在相同T·P时: 体积之比=摩尔质量的反比;两气体的物质的量之比=摩尔质量的反比) 物质的量之比=气体密度的反比;两气体的体积之比=气体密度的反比). (3)在相同T·V时: 摩尔质量的反比;两气体的压强之比=气体分子量的反比). PV=nRT-相关 阿佛加德罗定律推论 一、阿佛加德罗定律推论 我们可以利用阿佛加德罗定律以及物质的量与分子数目、摩尔质量之间的关系得到以下有用的推论: (1)同温同压时:①V1:V2=n1:n2=N1:N2 ②ρ1:ρ2=M1:M2 ③ 同质量时:V1:V2=M2:M1 (2)同温同体积时:④ p1:p2=n1:n2=N1:N2 ⑤ 同质量时:p1:p2=M2:M1 (3)同温同压同体积时:⑥ ρ1:ρ2=M1:M2=m1:m2 具体的推导过程请大家自己推导一下,以帮助记忆.推理过程简述如下: (1)、同温同压下,体积相同的气体就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因此可知:在同温同压下,气体体积与分子数目成正比,也就是与它们的物质的量成正比,即对任意气体都有V=kn;因此有V1:V2=n1:n2=N1:N2,再根据n=m/M就有式②;若这时气体质量再相同就有式③了. (2)、从阿佛加德罗定律可知:温度、体积、气体分子数目都相同时,压强也相同,亦即同温同体积下气体压强与分子数目成正比.其余推导同(1). (3)、同温同压同体积下,气体的物质的量必同,根据n=m/M和ρ=m/V就有式⑥.当然这些结论不仅仅只适用于两种气体,还适用于多种气体. 二、相对密度 在同温同压下,像在上面结论式②和式⑥中出现的密度比值称为气体的相对密度D=ρ1:ρ2=M1:M2. 注意:①.D称为气体1相对于气体2的相对密度,没有单位.如氧气对氢气的密度为16. ②.若同时体积也相同,则还等于质量之比,即D=m1:m2.陶小凡2023-07-06 08:01:421
摄氏度和华氏度的换算公式
摄氏温度(C)与华氏温度(F)的换算式是:C = 5×(F- 32)/9,F = 9×C /5+32,1℃ =(9×1 /5+32)℉=33.8℉,式中F-华氏温度,C-摄氏温度。华氏和摄氏的换算 华氏℉=℃×9/5+32,反过来,摄氏℃=5/9×(℉-32 ),37*9/5+32=98.6,体温是37摄氏度,37乘以9等于333,除以5等于 66.6,32加 66.6得 98.6,这就是体温的华氏度数。注意事项:正常体温在36-37摄氏度。测量方式不同温度存在差异,但一天的温度上下波动范围不超过1摄氏度。测量温度之前先检查体温计完好性及水银柱是否在35度以下。腋下测温要将先擦干腋窝下汗液,体温计水银端放腋窝深处,紧贴皮肤,屈臂过胸,加紧体温计,5-10分钟取出。因为操作简单最为常用。hi投2023-07-06 08:01:381
能解释一下公式pV=nRT吗?
标准状态下,压力乘以体积等于物质的量乘以R乘以温度R为常数陶小凡2023-07-06 08:01:373
pv=nrt变形公式是什么?
气体等容变化指的是体积不变,质量不变,由PV=nRT变形得P=nRT/V。气体三定律,指的是对于“一定质量的某种气体,在温度不太低、压强不太大的情况下”,等温的玻马定律,等容的查理定律,等压的吕萨克定律。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又称理想气体定律、普适气体定律,是描述理想气体在处于平衡态时,压强、体积、物质的量、温度间关系的状态方程。它建立在玻义耳-马略特定律、查理定律、盖-吕萨克定律等经验定律上。其方程为pV=nRT。这个方程有4个变量:p是指理想气体的压强,V为理想气体的体积,n表示气体物质的量,而T则表示理想气体的热力学温度;还有一个常量:R为理想气体常数。可以看出,此方程的变量很多。因此此方程以其变量多、适用范围广而著称,对常温常压下的空气也近似地适用。西柚不是西游2023-07-06 08:01:341
pV= nRT是什么公式?
pV=nRT是理想气体状态公式。P指压强单位pa,V指体积单位m^3,n指气体的摩尔数(气体质量除以气体的摩尔质量),R是摩尔气体常量。一般国际制单位中R=8.31J、(mol.K),T为气体温度,一般以开尔文(K)为单位。这些都是国际单位制。气体压强产生的原因是大量气体分子对容器壁的持续的、无规则撞击产生的。气体和液体都具有流动性,它们的压强有相似之处、大气压向各个方向都有,在同一位置各个方向的大气压强相等.但是由于大气的密度不是均匀的,所以大气压强的计算不能应用液体压强公式。扩展资料: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同种液体的沸点不是固定不变的.说水的沸点是100℃必须强调是在标准大气压下。由于气压随高度减小,所以水的沸点随高度降低,例如:海拔1000米处水沸点约97℃,3千米处约91℃,在海拔8844米的珠穆朗玛峰顶,水在72℃就可以沸腾,因而在高山上烧饭要用不漏气的高压锅,锅内气压可以高于标准大气压,使水沸点高于100℃,不但饭熟得快,还可以节省燃料。LuckySXyd2023-07-06 08:01:331
pv=nRT的公式
PV=nRT-概述 克拉伯龙方程式通常用下式表示:PV=nRT……①P表示压强、V表示气体体积、n表示物质的量、T表示绝对温度、R表示气体常数。所有气体R值均相同。如果压强、温度和体积都采用国际单位(SI),R=8.314帕·米3/摩尔·K。如果压强为大气压,体积为升,则R=0.0814大气压·升/摩尔·K。因为n=m/M、ρ=m/v(n—物质的量,m—物质的质量,M—物质的摩尔质量,数值上等于物质的分子量,ρ—气态物质的密度),所以克拉伯龙方程式也可写成以下两种形式:Pv=m/MRT……②和Pm=ρRT……③以A、B两种气体来进行讨论。(1)在相同T、P、V时:根据①式:nA=nB(即阿佛加德罗定律)摩尔质量之比=分子量之比=密度之比=相对密度)。若mA=mB则MA=MB。(2)在相同T·P时:体积之比=摩尔质量的反比;两气体的物质的量之比=摩尔质量的反比)物质的量之比=气体密度的反比;两气体的体积之比=气体密度的反比)。(3)在相同T·V时:摩尔质量的反比;两气体的压强之比=气体分子量的反比)。PV=nRT-相关 阿佛加德罗定律推论一、阿佛加德罗定律推论我们可以利用阿佛加德罗定律以及物质的量与分子数目、摩尔质量之间的关系得到以下有用的推论:(1)同温同压时:①V1:V2=n1:n2=N1:N2 ②ρ1:ρ2=M1:M2 ③ 同质量时:V1:V2=M2:M1(2)同温同体积时:④ p1:p2=n1:n2=N1:N2 ⑤ 同质量时: p1:p2=M2:M1(3)同温同压同体积时: ⑥ ρ1:ρ2=M1:M2=m1:m2具体的推导过程请大家自己推导一下,以帮助记忆。推理过程简述如下:(1)、同温同压下,体积相同的气体就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因此可知:在同温同压下,气体体积与分子数目成正比,也就是与它们的物质的量成正比,即对任意气体都有V=kn;因此有V1:V2=n1:n2=N1:N2,再根据n=m/M就有式②;若这时气体质量再相同就有式③了。(2)、从阿佛加德罗定律可知:温度、体积、气体分子数目都相同时,压强也相同,亦即同温同体积下气体压强与分子数目成正比。其余推导同(1)。(3)、同温同压同体积下,气体的物质的量必同,根据n=m/M和ρ=m/V就有式⑥。当然这些结论不仅仅只适用于两种气体,还适用于多种气体。二、相对密度在同温同压下,像在上面结论式②和式⑥中出现的密度比值称为气体的相对密度D=ρ1:ρ2=M1:M2。注意:①.D称为气体1相对于气体2的相对密度,没有单位。如氧气对氢气的密度为16。②.若同时体积也相同,则还等于质量之比,即D=m1:m2。Ntou1232023-07-06 08:01:331
pV=nRT公式中各量含义及其单位
p指压强v指气体体积n是指物质的量t指温度R表示气体常数meira2023-07-06 08:01:307
化学公式PV=nRT是什么意思,PV相乘是什么
这应该只是一个经验公式,pv相乘应该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北境漫步2023-07-06 08:01:282
PV=NRT 这个公式中n r分别代表什么啊?
pV=nRT(克拉伯龙方程) p为气体压强,单位Pa.V为气体体积,单位m3.n为气体的物质的量,单位mol,T为体系温度,R为比例系数,不同状况下数值有所不同,单位是J/(mol·K)FinCloud2023-07-06 08:01:251
pV=nRT公式中各量含义及其单位
PV=nRT 克拉伯龙方程式通常用下式表示:PV=nRT……① P表示压强、V表示气体体积、n表示物质的量、T表示绝对温度、R表示气体常数。所有气体R值均相同。如果压强、温度和体积都采用国际单位(SI),R=8.314帕·米3/摩尔·K。如果压强为大气压,体积为升,则R=0.0814大气压·升/摩尔·K。R 为常数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pV=nRT 已知标准状况下,1mol理想气体的体积约为22.4L 把p=101325Pa,T=273.15K,n=1mol,V=22.4L代进去 得到R约为8314 帕·升/摩尔·K 玻尔兹曼常数的定义就是k=R/Na 因为n=m/M、ρ=m/v(n—物质的量,m—物质的质量,M—物质的摩尔质量,数值上等于物质的分子量,ρ—气态物质的密度),所以克拉伯龙方程式也可写成以下两种形式: pv=mRT/M……②和pM=ρRT……③ 以A、B两种气体来进行讨论。 (1)在相同T、P、V时: 根据①式:nA=nB(即阿佛加德罗定律) 摩尔质量之比=分子量之比=密度之比=相对密度)。若mA=mB则MA=MB。 (2)在相同T·P时: 体积之比=摩尔质量的反比;两气体的物质的量之比=摩尔质量的反比) 物质的量之比=气体密度的反比;两气体的体积之比=气体密度的反比)。 (3)在相同T·V时: 摩尔质量的反比;两气体的压强之比=气体分子量的反比)。 阿佛加德罗定律推论 一、阿佛加德罗定律推论 我们可以利用阿佛加德罗定律以及物质的量与分子数目、摩尔质量之间的关系得到以下有用的推论: (1)同温同压时:①V1:V2=n1:n2=N1:N2 ②ρ1:ρ2=M1:M2 ③ 同质量时:V1:V2=M2:M1 (2)同温同体积时:④ p1:p2=n1:n2=N1:N2 ⑤ 同质量时: p1:p2=M2:M1 (3)同温同压同体积时: ⑥ ρ1:ρ2=M1:M2=m1:m2 具体的推导过程请大家自己推导一下,以帮助记忆。推理过程简述如下: (1)、同温同压下,体积相同的气体就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因此可知:在同温同压下,气体体积与分子数目成正比,也就是与它们的物质的量成正比,即对任意气体都有V=kn;因此有V1:V2=n1:n2=N1:N2,再根据n=m/M就有式②;若这时气体质量再相同就有式③了。 (2)、从阿佛加德罗定律可知:温度、体积、气体分子数目都相同时,压强也相同,亦即同温同体积下气体压强与分子数目成正比。其余推导同(1)。 (3)、同温同压同体积下,气体的物质的量必同,根据n=m/M和ρ=m/V就有式⑥。当然这些结论不仅仅只适用于两种气体,还适用于多种气体。 二、相对密度 在同温同压下,像在上面结论式②和式⑥中出现的密度比值称为气体的相对密度D=ρ1:ρ2=M1:M2。 注意:①.D称为气体1相对于气体2的相对密度,没有单位。如氧气对氢气的密度为16。 ②.若同时体积也相同,则还等于质量之比,即D=m1:m2。苏州马小云2023-07-06 08:01:241
PV=nRT这个化学公式怎样应用及有哪些变形式
PV=nRT这个化学公式怎样应用及有哪些变形式一、阿佛加德罗定律推论我们可以利用阿佛加德罗定律以及物质的量与分子数目、摩尔质量之间的关系得到以下有用的推论:(1)同温同压时:①V1:V2=n1:n2=N1:N2 ②ρ1:ρ2=M1:M2 ③ 同质量时:V1:V2=M2:M1(2)同温同体积时:④ p1:p2=n1:n2=N1:N2 ⑤ 同质量时: p1:p2=M2:M1(3)同温同压同体积时: ⑥ ρ1:ρ2=M1:M2=m1:m2具体的推导过程请大家自己推导一下,以帮助记忆.推理过程简述如下:(1)、同温同压下,体积相同的气体就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因此可知:在同温同压下,气体体积与分子数目成正比,也就是与它们的物质的量成正比,即对任意气体都有V=kn;因此有V1:V2=n1:n2=N1:N2,再根据n=m/M就有式②;若这时气体质量再相同就有式③了.(2)、从阿佛加德罗定律可知:温度、体积、气体分子数目都相同时,压强也相同,亦即同温同体积下气体压强与分子数目成正比.其余推导同(1).(3)、同温同压同体积下,气体的物质的量必同,根据n=m/M和ρ=m/V就有式⑥.当然这些结论不仅仅只适用于两种气体,还适用于多种气体.二、相对密度在同温同压下,像在上面结论式②和式⑥中出现的密度比值称为气体的相对密度D=ρ1:ρ2=M1:M2.注意:①.D称为气体1相对于气体2的相对密度,没有单位.如氧气对氢气的密度为16.②.若同时体积也相同,则还等于质量之比,即D=m1:m2.无尘剑 2023-07-06 08:01:221
化学公式PV=nRT是什么意思,PV相乘是什么?
gongChen2023-07-06 08:01:223
华氏温度和摄氏温度的换算公式是什么?
华氏温度华氏温标(Fahrenheittemperaturescale)1714年,华伦海特(DanielGabrielFahrenheit)制定了华氏温标,温度测量有了共同的标准,可以对不同的地点,不同时间及各人所测量的温度值进行比较。Farenheit曾发现气压表的水银柱高度随温度而变化,这就促使他开始对水银温度计进行研究。1714年,他终于制成了第一支玻璃水银温度计。这种温度计的刻度是按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文标(华氏温标)来划分的。最初,华氏温标选用NH4Cl(氯化铵)和水的混合物的温度为0°,而以人(他妻子)的体温为96°。此后,改为冰水混合物为32°(即冰点),而以水沸点的温度为212°,中间分为180等份,每一等份代表1度,这就是华氏温标,用符号F表示.摄氏温度与华氏温度的换算式是:摄氏温度,冰点时温度为0摄氏度,沸点为100摄氏度而华氏温度把冰点温度定为32华氏度,沸点为212华氏度所以1摄氏度等于1.8华氏度摄氏温度与华氏温度的换算式是:5(F-32)=9(C)式中F-华氏温度,C-摄氏温度华氏度比摄氏度较小。一华氏度等于9/5摄氏度数值+32,彼此间的转换很容易。将摄氏度转成华氏度,直接乘以9,除以5,再加上32即行。例如,你的体温是37摄氏度。37乘以9等于333。除以5等于66.6。32加66.6得98.6,这就是你体温的华氏度数。康康map2023-07-06 08:01:204
PV=nRT这个公式是怎么推导出来的
17世纪中叶 人们开始对低压下(p<1MPa)的气体的pVT关系进行研究 发现了三个重要的【经验定律】玻意耳定律 恒温 恒物质量 下pV=B(常数 下同)盖。吕萨克定律 恒压 恒物质量 下V/T=B阿伏伽德罗定律 恒温 恒压 下V/n=B将上述定律相结合 就为理想气体状态方程PV=nRT 并测出R=8.314510J/mol/K =8.314510Pa*m3/mol/K p的单位为Pa V的单位为m3 n的单位为mol T的单位为K所谓经验定律就是实验得出的参考资料: 大学教材《物理化学》wpBeta2023-07-06 08:01:191
pv=nRT是什么公式,有什么作用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ideal gas,equation of state of),也称理想气体定律或克拉佩龙方程,描述理想气体状态变化规律的方程。质量为m,摩尔质量为M的理想气体,其状态参量压强p、体积V和绝对温度T之间的函数关系为pV=mRT/M=nRT 式中M和n分别是理想气体的摩尔质量和物质的量;R是气体常量。对于混合理想气体,其压强p是各组成部分的分压强p1、 p2、……之和,故 pV=( p1+ p2+……)V=(n1+n2+……)RT,式中n1、n2、……是各组成部分的摩尔数。 以上两式是理想气体和混合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可由理想气体严格遵循的气体实验定律得出,也可根据理想气体的微观模型,由气体动理论导出。在压强为几个大气压以下时,各种实际气体近似遵循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压强越低,符合越好,在压强趋于零的极限下,严格遵循。The Ideal Gas Law ( PV = nRT ) is unlike the other gas laws in that it does not require an initial and a final state, that is it does not require the situation to CHANGE in order to determine a value for Pressure, Volume, amount of gas or Temperature.PV = nRTWhere R = 0.082 atm*L/mole*KWe can determine the Pressure, Volume, Temperature or amount of a gas (n) when the others are known. For this we must use Pressure in atmospheres, Volume in Liters, amount of gas in moles and Temperature in Kelvin.If you know the pressure, temperature and volume of a gas you can determine the number of moles.Pressure = 1.4 atmVolume = 500ml -> convert to Liters -> 0.5 LTemperature = 20 degrees Celsius -> convert to Kelvin -> 293KWhich gives us:PV = nRT (1.4 atm)(0.5 L) = (n)(0.082 atm*L/mole*K)(293K) n = 0.029 moles --------------------------------------------------------------------------------At S.T.P.In order to standardize research and results scientists use a Standard Temperature and PressureThe Temperature and Pressure are 273K and 1 Atm.If we plug those number in the equation with a quantity of 1 mole we get the volume of a mole of ANY GAS:PV = nRT (1 atm)( V ) = (1 mole)(0.082 atm*L/mole*K)(273K) V = 22.4 L The volume of ANY GAS at S.T.P. is 22.4 Liters.大鱼炖火锅2023-07-06 08:01:171
PV=nRT这个公式是怎么推导出来的?
推导过程:对于同物质的量的气体n=1有三个方程 PV=C1 P/T=C2 V/T=C3三个相乘 (PV/T)^2=C1C2C3所以PV/T=√C1C2C3=C (C为任意常数)然后取一摩尔任意气体,测出P 、 V、T计算出常数C例如在摄氏0度,T=273 P=P0 V=22.4L计算出的数值定为R,然后当n增大后,保持R不变,T不变,则V变为nV,即PV'/ T=R PnV' =nR T nV'=V PV=nRTmlhxueli 2023-07-06 08:01:154
pv=nrt变形公式
pv=nrt变形公式是pM=ρrt。p为气体压强,单位Pa。V为气体体积,单位m3。n为气体的物质的量,单位mol,T为体系温度,单位K。R为比例系数,数值不同状况下有所不同,单位是J/(mol?K)。推导定律:1、玻意耳定律(玻—马定律),当n,T一定时V,p成反比,即V∝(1/p)①。2、查理定律,当n,V一定时p,T成正比,即p∝T②。3、盖-吕萨克定律,当n,p一定时V,T成正比,即V∝T③。4、阿伏伽德罗定律,当T,p一定时V,n成正比,即V∝n④。由①②③④得V∝(nT/p)⑤。将⑤加上比例系数R得,V=(nRT)/p,即pV=nRT。实际气体中的问题当理想气体状态方程运用于实际气体时会有所偏差,因为理想气体的基本假设在实际气体中并不成立。如实验测定1mol,乙炔在20℃、101kPa时,体积为24.1dm。而同样在20℃时,在842kPa下,体积为0.114dm。它们相差很多,这是因为它不是理想气体所致。康康map2023-07-06 08:01:121
pV= nRT的公式是什么?
pV=nRT是理想气体状态公式。P指压强单位pa,V指体积单位m^3,n指气体的摩尔数(气体质量除以气体的摩尔质量),R是摩尔气体常量。一般国际制单位中R=8.31J、(mol.K),T为气体温度,一般以开尔文(K)为单位。这些都是国际单位制。气体压强产生的原因是大量气体分子对容器壁的持续的、无规则撞击产生的。气体和液体都具有流动性,它们的压强有相似之处、大气压向各个方向都有,在同一位置各个方向的大气压强相等.但是由于大气的密度不是均匀的,所以大气压强的计算不能应用液体压强公式。扩展资料: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同种液体的沸点不是固定不变的.说水的沸点是100℃必须强调是在标准大气压下。由于气压随高度减小,所以水的沸点随高度降低,例如:海拔1000米处水沸点约97℃,3千米处约91℃,在海拔8844米的珠穆朗玛峰顶,水在72℃就可以沸腾,因而在高山上烧饭要用不漏气的高压锅,锅内气压可以高于标准大气压,使水沸点高于100℃,不但饭熟得快,还可以节省燃料。Jm-R2023-07-06 08:01:061
PV=nRT是什么公式
高中就学了呀 嘿嘿豆豆staR2023-07-06 08:01:065
工资每年涨幅5%连续6年如何计算公式
工资每年涨幅5%连续6年:工资×(1+5%)^6可以分步计算:1、第1年工资:工资×(1+5%)^6;2、第2年工资:工资×(1+5%)^2;3、第3年工资:工资×(1+5%)^3;4、第4年工资:工资×(1+5%)^4;5、第5年工资:工资×(1+5%)^5;6、第6年工资:工资×(1+5%)^6。扩展资料:在中国,由用人单位承担或者支付给员工的下列费用不属于工资:1、社会保险费;2、劳动保护费;3、福利费;4、解除劳动关系时支付的一次性补偿费;5、计划生育费用;6、其他不属于工资的费用。在政治经济学中,工资本质上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工资是生产成本的重要部分。法定最少数额的工资叫最低工资,工资也有税前工资、税后工资、奖励工资等各种划分。在政治经济学中,资本本质上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工资再也不做站长了2023-07-06 07:57:071
请高手将 excel毫米英尺英寸的换算公式
u200d=INT(CONVERT(A1,"cm","in")/12)&"英尺"&TEXT(ROUND(MOD(CONVERT(A1,"cm","in"),12),2),"# ???/???")&"英寸"=INT(CONVERT(A1,"cm","in")/12)&"英尺"&TEXT(ROUND(MOD(CONVERT(A1,"cm","in"),12),2),"# ???/???")&"英寸"CarieVinne 2023-07-06 07:56:111
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纳米之间的换算公式
上《新浪爱问共享资料》,搜:Smart度量衡单位换算器,学习度量衡换算知识.北境漫步2023-07-06 07:56:093
毫米和英寸的换算公式
1英寸=25.4毫米,1毫米=0.0393700787402英寸。根据国际单位中毫米和英寸的换算公式,毫米(mm)和英寸(in)之间的换算是常见的计量单位之间的转换,即英寸数乘以25.4等于毫米数。1英寸=25.4毫米,1毫米=0.0393700787402英寸。常见的计量单位有千米、米、分米、厘米、里、丈、尺、寸、分、厘、海里、英寻、英里、弗隆、码、英尺等。Chen2023-07-06 07:56:011
负数(二进制)的补码公式是?
负数(二进制)原码,除符号位外逐位取反,称为反码,反码加 1 就是补码。如: -5 = (1000 0101)原反码: 1111 1010补码: 1111 1011西柚不是西游2023-07-05 07:03:393
初一下数学关于多项式公式
图形计算公式 1、正方形: 周长=边长×4 C=4a 面积=边长×边长 S=a×a 2、正方体: 表面积=棱长×棱长×6 S表=a×a×6 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a×a 3、长方形: 周长=(长+宽)×2 C=2(a+b) 面积=长×宽 S=ab 4、长方体: 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S=2(ab+ah+bh) 体积=长×宽×高 V=abh 5、三角形 面积=底×高÷2 S=ah÷2 三角形高=面积 ×2÷底 h=S×2÷a 三角形底=面积 ×2÷高 a=S×2÷h 6、平行四边形 面积=底×高 S=ah 7、梯形 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 h÷2 8、圆形 周长=直径×π=2×π×半径 C=3.14×d=2×r 面积=半径×半径×π S=r×r×3.14 9、圆柱体 (1)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2)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2 (3)体积=底面积×高 (4)体积=侧面积÷2×半径 10、圆锥体 体积=底面积×高÷3 1、和差问题的公式: (和+差)÷2=大数 (和-差)÷2=小数 2、和倍问题: 和÷(倍数-1)=小数 小数×倍数=大数 (和-小数=大数) 3、差倍问题: 差÷(倍数-1)=小数 小数×倍数=大数 (小数+差=大数) 1、植树问题: 非封闭线路上的植树问题主要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形: (1)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两端都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1=全长÷株距-1 全长=株距×(株数-1) 株距=全长÷(株数-1) (2)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一端要植树,另一端不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全长÷株距 全长=株距×株数 株距=全长÷株数 (3)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两端都不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1=全长÷株距-1 全长=株距×(株数+1) 株距=全长÷(株数+1) 封闭线路上的植树问题的数量关系如下: 株数=段数=全长÷株距 全长=株距×株数 株距=全长÷株数 2、盈亏问题: (盈+亏)÷两次分配量之差=参加分配的份数 (大盈-小盈)÷两次分配量之差=参加分配的份数 (大亏-小亏)÷两次分配量之差=参加分配的份数 3、相遇问题: 相遇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相遇时间=相遇路程÷速度和 速度和=相遇路程÷相遇时间 4、追及问题: 追及距离=速度差×追及时间 追及时间=追及距离÷速度差 速度差=追及距离÷追及时间 5、流水问题: 顺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 逆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 静水速度=(顺流速度+逆流速度)÷2 水流速度=(顺流速度-逆流速度)÷2 5、浓度问题: 溶质的重量+溶剂的重量=溶液的重量 溶质的重量÷溶液的重量×100%=浓度 溶液的重量×浓度=溶质的重量 溶质的重量÷浓度=溶液的重量 6、利润与折扣问题: 利润=售出价-成本 涨跌金额=本金×涨跌百分比 利润率=利润÷成本×100%=(售出价÷成本-1)×100% 折扣=实际售价÷原售价×100%(折扣<1) 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税后利息=本金×利率×时间×(1-20%) 回答者: 冰封的心007 - 试用期 一级 4-5 13:541 正方形 C周长 S面积 a边长 周长=边长×4 C=4a 面积=边长×边长 S=a×a 2 正方体 V:体积 a:棱长 表面积=棱长×棱长×6 S表=a×a×6 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a×a 3 长方形 C周长 S面积 a边长 周长=(长+宽)×2 C=2(a+b) 面积=长×宽 S=ab 4 长方体 V:体积 s:面积 a:长 b: 宽 h:高 (1)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S=2(ab+ah+bh) (2)体积=长×宽×高 V=abh 5 三角形 s面积 a底 h高 面积=底×高÷2 s=ah÷2 三角形高=面积 ×2÷底 三角形底=面积 ×2÷高 6 平行四边形 s面积 a底 h高 面积=底×高 s=ah 7 梯形 s面积 a上底 b下底 h高 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 h÷2 8 圆形 S面积 C周长 ∏ d=直径 r=半径 (1)周长=直径×∏=2×∏×半径 C=∏d=2∏r (2)面积=半径×半径×∏ 9 圆柱体 v:体积 h:高 s;底面积 r:底面半径 c:底面周长 (1)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2)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2 (3)体积=底面积×高 (4)体积=侧面积÷2×半径 10 圆锥体 v:体积 h:高 s;底面积 r:底面半径 体积=底面积×高÷3 1 每份数×份数=总数 总数÷每份数=份数 总数÷份数=每份数 2 1倍数×倍数=几倍数 几倍数÷1倍数=倍数 几倍数÷倍数=1倍数 3 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速度=时间 路程÷时间=速度 4 单价×数量=总价 总价÷单价=数量 总价÷数量=单价 5 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6 加数+加数=和 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 7 被减数-减数=差 被减数-差=减数 差+减数=被减数 8 因数×因数=积 积÷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 9 被除数÷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商×除数=被除数 小学数学图形计算公式 1 正方形 C周长 S面积 a边长 周长=边长×4 C=4a 面积=边长×边长 S=a×a 2 正方体 V:体积 a:棱长 表面积=棱长×棱长×6 S表=a×a×6 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a×a 3 长方形 C周长 S面积 a边长 周长=(长+宽)×2 C=2(a+b) 面积=长×宽 S=ab 4 长方体 V:体积 s:面积 a:长 b: 宽 h:高 (1)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S=2(ab+ah+bh) (2)体积=长×宽×高 V=abh 5 三角形 s面积 a底 h高 面积=底×高÷2 s=ah÷2 三角形高=面积 ×2÷底 三角形底=面积 ×2÷高 6 平行四边形 s面积 a底 h高 面积=底×高 s=ah 7 梯形 s面积 a上底 b下底 h高 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 h÷2 8 圆形 S面积 C周长 ∏ d=直径 r=半径 (1)周长=直径×∏=2×∏×半径 C=∏d=2∏r (2)面积=半径×半径×∏ 9 圆柱体 v:体积 h:高 s;底面积 r:底面半径 c:底面周长 (1)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2)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2 (3)体积=底面积×高 (4)体积=侧面积÷2×半径 10 圆锥体 v:体积 h:高 s;底面积 r:底面半径 体积=底面积×高÷3 总数÷总份数=平均数 和差问题的公式 (和+差)÷2=大数 (和-差)÷2=小数 和倍问题 和÷(倍数-1)=小数 小数×倍数=大数 (或者 和-小数=大数) 差倍问题 差÷(倍数-1)=小数 小数×倍数=大数 (或 小数+差=大数) 植树问题 1 非封闭线路上的植树问题主要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形: ⑴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两端都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1=全长÷株距-1 全长=株距×(株数-1) 株距=全长÷(株数-1) ⑵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一端要植树,另一端不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全长÷株距 全长=株距×株数 株距=全长÷株数 ⑶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两端都不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1=全长÷株距-1 全长=株距×(株数+1) 株距=全长÷(株数+1) 2 封闭线路上的植树问题的数量关系如下 株数=段数=全长÷株距 全长=株距×株数 株距=全长÷株数 盈亏问题 (盈+亏)÷两次分配量之差=参加分配的份数 (大盈-小盈)÷两次分配量之差=参加分配的份数 (大亏-小亏)÷两次分配量之差=参加分配的份数 相遇问题 相遇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相遇时间=相遇路程÷速度和 速度和=相遇路程÷相遇时间 追及问题 追及距离=速度差×追及时间 追及时间=追及距离÷速度差 速度差=追及距离÷追及时间 流水问题 顺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 逆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 静水速度=(顺流速度+逆流速度)÷2 水流速度=(顺流速度-逆流速度)÷2 浓度问题 溶质的重量+溶剂的重量=溶液的重量 溶质的重量÷溶液的重量×100%=浓度 溶液的重量×浓度=溶质的重量 溶质的重量÷浓度=溶液的重量 利润与折扣问题 利润=售出价-成本 利润率=利润÷成本×100%=(售出价÷成本-1)×100% 涨跌金额=本金×涨跌百分比 折扣=实际售价÷原售价×100%(折扣<1) 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税后利息=本金×利率×时间×(1-20%) 每份数×份数=总数 总数÷每份数=份数 总数÷份数=每份数 2、1倍数×倍数=几倍数 几倍数÷1倍数=倍数 几倍数÷倍数=1倍数 3、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速度=时间 路程÷时间=速度 4、单价×数量=总价 总价÷单价=数量 总价÷数量=单价 5、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6、加数+加数=和 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 7、被减数-减数=差 被减数-差=减数 差+减数=被减数 8、因数×因数=积 积÷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 9、被除数÷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商×除数=被除数 小学数学图形计算公式 1、正方形 (C:周长 S:面积 a:边长) 周长=边长×4 C=4a 面积=边长×边长 S=a×a 2、正方体 (V:体积 a:棱长 ) 表面积=棱长×棱长×6 S表=a×a×6 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a×a 3、长方形( C:周长 S:面积 a:边长 ) 周长=(长+宽)×2 C=2(a+b) 面积=长×宽 S=ab 4、长方体 (V:体积 s:面积 a:长 b: 宽 h:高) (1)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S=2(ab+ah+bh) (2)体积=长×宽×高 V=abh 5、三角形 (s:面积 a:底 h:高) 面积=底×高÷2 s=ah÷2 三角形高=面积 ×2÷底 三角形底=面积 ×2÷高 6、平行四边形 (s:面积 a:底 h:高) 面积=底×高 s=ah 7、梯形 (s:面积 a:上底 b:下底 h:高) 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 h÷2 8、圆形 (S:面积 C:周长 л d=直径 r=半径) (1)周长=直径×л=2×л×半径 C=лd=2лr (2)面积=半径×半径×л 9、圆柱体 (v:体积 h:高 s:底面积 r:底面半径 c:底面周长) (1)侧面积=底面周长×高=ch(2лr或лd) (2)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2 (3)体积=底面积×高 (4)体积=侧面积÷2×半径 10、圆锥体 (v:体积 h:高 s:底面积 r:底面半径) 体积=底面积×高÷3 11、总数÷总份数=平均数 12、和差问题的公式 (和+差)÷2=大数 (和-差)÷2=小数 13、和倍问题 和÷(倍数-1)=小数 小数×倍数=大数 (或者 和-小数=大数) 14、差倍问题 差÷(倍数-1)=小数 小数×倍数=大数 (或 小数+差=大数) 15、相遇问题 相遇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相遇时间=相遇路程÷速度和 速度和=相遇路程÷相遇时间 16、浓度问题 溶质的重量+溶剂的重量=溶液的重量 溶质的重量÷溶液的重量×100%=浓度 溶液的重量×浓度=溶质的重量 溶质的重量÷浓度=溶液的重量 17、利润与折扣问题 利润=售出价-成本 利润率=利润÷成本×100%=(售出价÷成本-1)×100% 涨跌金额=本金×涨跌百分比 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税后利息=本金×利率×时间×(1-20%)苏萦2023-07-05 07:03:283
多项式乘多项式公式
多项式乘以多项式表达公式为:(a+b)×(c+d)=ac+ad+bc+bd。多项式乘多项式法则是: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与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相乘,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多项式简介 在数学中,多项式(polynomial)是指由变量、系数以及它们之间的加、减、乘、幂运算(非负整数次方)得到的表达式。 对于比较广义的定义,1个或0个单项式的和也算多项式。按这个定义,多项式就是整式。实际上,还没有一个只对狭义多项式起作用,对单项式不起作用的定理。0作为多项式时,次数定义为负无穷大(或0)。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为整式。 多项式中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如:5X+6中的6就是常数项。Chen2023-07-05 07:03:271
乘法公式七年级下册有哪些?
如下:单项式乘以多项式:a(b+c)=ab+ac多项式乘以多项式:(a+b)(m+n)=am+am+bm+bn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a^m*a^n=a^(m+n)积的乘方:(ab)^n=a^n*b^n幂的乘方:(a^n)^m=a^mn平方差公式:(a+b)(a-b)=a^2-b^2完全平方公式:(a+b)^2=a^2+2ab+b^2乘法的计算法则:(1)数位对齐,从右边起,依次用第二个因数每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乘到哪一位,得数的末尾就和第二个因数的哪一位对齐。(2)把几次乘得的数加起来,整数末尾有0的乘法,可以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然后看各因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添写几个0。bikbok2023-07-05 07:03:221
单项式与单项式的乘法、多项式与单项式的乘法、多项式与多项式的乘法的相同点与公式
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就是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有的项相加,即m(a+b+c)=ma+mb+mc(m,a,b,c都是单项式)1.利用法则进行单项式和多项式运算时要注意:(1)多项式每一项都包括前面的符号,例如中的多项式,共有两项,就是.运用法则计算时,一定要强调积的符号.(2)单项式必须和多项式中的每一项相乘,不能漏乘多项式中的任何一项.因此,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结果是一个多项式,其项数与因式中多项式的项数相同.(3)对于混合运算,要注意运算顺序,同时要注意:运算结果如有同类项要合并,从而得出最简结果.2·根据去括号法则和多项式中每一项包含它前面的符号,来确定乘积每一项的符号;3·非零单项式乘以不含同类项的多项式,乘积仍然是多项式;积的项数与所乘多项式的项数相等;4·对于含有乘方、乘法、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的题目,要注意运算顺序;也要注意合并同类项,得出最简结果.拌三丝2023-07-05 07:03:181
初中数学七个乘法公式
单项式乘以多项式:a(b+c)=ab+ac多项式乘以多项式:(a+b)(m+n)=am+am+bm+bn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a^m*a^n=a^(m+n)积的乘方:(ab)^n=a^n*b^n幂的乘方:(a^n)^m=a^mn平方差公式:(a+b)(a-b)=a^2-b^2完全平方公式:(a+b)^2=a^2+2ab+b^2(a-b)^2=a^2-2ab+b^2立方和公式:(a+b)(a^2-ab+b^2)=a^3+b^3立方差公式:(a-b)(a^2+ab+b^2)=a^3-b此后故乡只2023-07-05 07:03:161
32lb/in等于多少n/m? 或lb/in转换成n/m公式如何
lb=0.0004544nin=0.0253995mib/in=0.0004544/0.0253995=0.018n/m水元素sl2023-07-05 07:02:181
纸箱坑压强度计算,边压强度的公式求助
这是利用马基公式(Mckee Formula)进行纸箱抗压力的计算,但公式有误,应是B=5.874×E×SQRT(T × C),“SQRT( )”是开平方根的意思,也就是将T与C的积开平方根,但出来的结果是1761.5牛。详细的网上搜索一下 马基公式(Mckee Formula)看看。凡尘2023-07-05 07:02:011
乘法结合律有哪些公式?
(a×b)×c=a×(b×ctt白2023-07-05 07:01:491
乘法结合律 公式,和 乘法分配律 公式。
如图所示,以上便是乘法的结合律和分配律,这个只有会用,选择记住一个形式就好了。NerveM 2023-07-05 07:01:461
求乘法分配律乘法结合律平方差公式简便运算
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相加再乘另一个数,等于把这个数分别同两个加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 a+b)x c=axc+bxc 乘法结合律 axc+bxc =a+b)x c如:25×37+25×3 =25×(37+3) =25×40 =1000 平方差公式 a^2 - b^2 =(a+b)(a-b)ardim2023-07-05 07:01:411
求乘法的结合律 交换律 分配律 的公式,最好各举一例!谢谢啦!
加法交换律a+b=b+a加法结合律a+b+c=(a+b)+c乘法交换律a*b=b*a乘法结合律a*b*c=(a*b)*c乘法分配率(a+b)*c=a*c+b*c提取公因式a*b+a*c=a*(b+c)纯手打善士六合2023-07-05 07:01:402
交换律、结合律、分配率,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率公式是什么?
你们是因为我们是一家人了U0001f46a!这么。我想起来。这么好了!这么好吃呢!在一起就可以看到这个话题的感觉、一。在家住了一天一个人在家无聊的时候发现一?一切为了自己喜欢?在一起就是幸福就是你自己吃撑?在一起就是幸福??在家住了一天一个人在家看、我阿啵呲嘚2023-07-05 07:01:402
乘法结合律 公式,和 乘法分配律 公式。
,5月11号旷课了。meira2023-07-05 07:01:373
升和毫升的公式是什么
1L=1000mL无尘剑 2023-07-05 07:01:276
任何数n的0次方是什么数? 为什么是1?请把公式讲清楚些.
首先一个数的n次方除以这个数的m次方等于这个数的(n-m)次方(其中n大于m) 所以一个数的n次方除以这个数的n次方就表示为这个数的(n-n)次方,也就是这个数的0次方 又因为这个数的(n-n)次方等于1 所以规定:任何除0以外...Jm-R2023-07-05 07:00:371
加权和与加权平均数公式是什么?
加权得分等于:实得分 * 权值;加权平均分等于:所有的加权等分和 除以所有权值的和。举例你的小测成绩是80分,期末考成绩是90分,老师要计算总的平均成绩,就按照小测40%、期末成绩60%的比例来算,所以你的平均成绩是:80×40%+90×60%=86学校食堂吃饭,吃三碗的有 χ 人,吃两碗的有 y 人,吃一碗的 z 人。平均每人吃多少?(3×χ + 2×y + 1×z)÷(χ + y + z)这里x、y、z分别就是权数值,“加权”就是考虑到不同变量在总体中的比例份额。扩展资料:在加权分数中,除了一组数据中某一个数的频数称为权重外,权重还有更广泛的含义统计学认为,在统计中计算平均数等指标时,对各个变量值具有权衡轻重作用的数值就称为权数.例子:求下列数串的平均数3、4、3、3、3、2、4、4、3、3、一般求法为(3+4+3+3+3+2+4+4+3+3)/10=3.2加权求法为(6*3+3*4+2)/10=3.2其中3出现6次,4出现3次,2出现1次.6、3、1就叫权数。这种方法叫加权法。一般说的平均数,就是把所有的数加起来,再除以这些数的总个数。表示为:(p1+p2+p3+…..+pn)/n;但有的数据记录中有一些相同的数据,在计算的时候,那一个数有几个相同数,就把这个数乘上几,这个几,就叫权,加权,就是乘上几后再加。平均数还是要除以总个数。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加权分数九万里风9 2023-07-05 07:00:251
0.1g是多少mg,这公式是怎么算的,
0.1g=100mg,1g=1000mg望采纳小白2023-07-05 07:00:134
股票编写公式 {K线超卖提示} SQ1:=SMA(MAX(C-REF(C,2),0),7,1)/SMA(ABS(C-REF(C,2)),7,1)*100; SQ2:=SMA(M
这个得按照操作模式来修改啊九万里风9 2023-07-05 07:00:133
摩尔质量公式
摩尔质量公式:M=m/n。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称摩尔质量(molar mass),用符号M表示。当物质的量以mol为单位时,摩尔质量的单位为g/mol,在数上等于该物质的原子质量或分子质量。摩尔质量是指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表达式为:摩尔质量=质量/物质的量,用符号表示为:M=m/n 注意: 1、上表达式是在不知道物质化学式的情况下,用来计算物质的摩尔质量. 2、如果知道物质是什么了,那摩尔质量是个定值,在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如水H2O的摩尔质量M==(1*2+16*1)g/mol==18g/mol(不管水的质量是0.1g还是100g,那么水的摩尔质量就是18g/mol,是不会改变的),再如Fe的摩尔质量M==56g/mol(也不管是100gFe,还是10000gFe,Fe的摩尔质量也永远都是56g/mol). 3、那么表达式M=m/n,一般是用来求物质的质量或物质的量的,也就是说,这个表达式中:摩尔质量是个定值,而质量跟物质的量是成正比的. 4、物质的量浓度就是单位体积内物质的摩尔数,公式:c=n/v,单位:mol/L 5、气体摩尔体积就是1摩尔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标准状况的定义:温度为0摄氏度,一个标准大气压).所有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气体摩尔体积均为22.4L/mol. 6、摩尔质量即1摩尔物质的质量,在数值上等于其相对分子质量,例如:O2的摩尔质量为32g/mol.小菜G的建站之路2023-07-05 06:57:041
摩尔质量的计算公式
n=m/MFinCloud2023-07-05 06:57:014
计算摩尔质量的公式
n代表物质的量,M代表摩尔质量,m代表质量。所以n=m/M。举个例子来说就是:有氧气32g,氧气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6,所以氧气的摩尔质量就32g/mol(ps:摩尔质量说白了就是用相对原子质量乘以原子数,然后在后面加上单位),这样的话n就等于m除以M,就是32g除以32g/mol,所以n就等于1mol。能明白?凡尘2023-07-05 06:56:567
摩尔质量公式
摩尔质量公式:M=m/n。摩尔质量(molarmass)是单位物质的量所具有的质量称,用符号M表示。当物质的量以mol为单位时,摩尔质量的单位为g/mol,在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原子质量或分子质量。对于某一化合物来说,它的摩尔质量是固定不变的。而物质的质量则随着物质的量不同而发生变化。大鱼炖火锅2023-07-05 06:56:541
高一化学摩尔质量怎么算?有什么公式吗?
相对原子质量例如naoh是40九万里风9 2023-07-05 06:56:504
铁的密度是多少?计算重量有什么公式?
中碳钢的密度是:7.85*10kg/m 根据密度公式 ρ=m/V 得:m铁=ρ铁V=7.85*10kg/m*体积=hi投2023-07-05 06:56:461
摩尔质量公式
摩尔质量公式:M=m/n。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称摩尔质量(molar mass),用符号M表示。当物质的量以mol为单位时,摩尔质量的单位为g/mol,在数上等于该物质的原子质量或分子质量。摩尔质量是指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表达式为:摩尔质量=质量/物质的量,用符号表示为:M=m/n 注意: 1、上表达式是在不知道物质化学式的情况下,用来计算物质的摩尔质量. 2、如果知道物质是什么了,那摩尔质量是个定值,在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如水H2O的摩尔质量M==(1*2+16*1)g/mol==18g/mol(不管水的质量是0.1g还是100g,那么水的摩尔质量就是18g/mol,是不会改变的),再如Fe的摩尔质量M==56g/mol(也不管是100gFe,还是10000gFe,Fe的摩尔质量也永远都是56g/mol). 3、那么表达式M=m/n,一般是用来求物质的质量或物质的量的,也就是说,这个表达式中:摩尔质量是个定值,而质量跟物质的量是成正比的. 4、物质的量浓度就是单位体积内物质的摩尔数,公式:c=n/v,单位:mol/L 5、气体摩尔体积就是1摩尔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标准状况的定义:温度为0摄氏度,一个标准大气压).所有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气体摩尔体积均为22.4L/mol. 6、摩尔质量即1摩尔物质的质量,在数值上等于其相对分子质量,例如:O2的摩尔质量为32g/mol.再也不做站长了2023-07-05 06:56:461
毛利率计算公式?
毛利(润)率=(收入-成本)*100%/成本铁血嘟嘟2023-07-05 06:56:051
毛利率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毛利率”的概念是建立在“毛利”概念的基础之上的。毛利是“净利”的对称,又称“商品进销差价”,是商品销售收入减去商品进价后的余额。 某特定时期内的净利/ 纯利 = 该时期内的毛利 - 该时期内发生的相关支出(包括折旧) 毛利率=(销售收入-销售成本)/销售收入×100% 在中国,工业品进销差价系指同种产品的出厂价与批发价之间的差额,这是批发商的毛利; 批发价与零售价之间的差额称批零差价,这是零售商的毛利。农副产品进销差价是指同种农副产品的产地收购价格与产地批发或零售价格之间的差额。若毛利不足以补偿流通费用和税金,销售商就会发生亏损。 毛利率是指毛利占商品销售收入或营业收入的百分比。毛利率一般分为综合毛利率、分类毛利率和单项商品毛利率,它们分别反映企业经营的全部、大类、某种商品的差价水平,是核算企业经营成果和价格制订是否合理的依据。 毛利是商品实现的不含税收入剔除其不含税成本的差额。因为增值税是价税分开的,所以特别强调的是不含税。 1.毛利率计算的基本公式是: 毛利率=(不含税售价-不含税进价)÷不含税售价×100% 2.不含税售价=含税售价÷(1+税率) 3.不含税进价=含税进价÷(1+税率) 4.从一般纳税人购入非农产品,收购时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取得17%进项税额,销售按17%交纳销项税额。 5.从小规模纳税人购进非农产品,其从税务局开出增值税专用发票,取得4%进税额,销售按17%交纳销项税额。 6.从小规模纳税人购进非农产品,没有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销售时按 17%交纳销项税额。 7.总的来说,增值税是一种价外税,它本身并不影响毛利率,影响毛利率的是不含税的进价和售价。要正确计算毛利率,只要根据其商品的属性,按公式换算成不含税进价和售价就可以了。 《毛利的计算题实例》 1、 毛利计算公式? 1.毛利率=(不含税售价-不含税进价)/不含税售价×100% 2.毛利率=(1-不含税进价/不含税售价)×100% 2、 已知某商品不含税进价13.5元,不含税售价15元。 请问该商品的毛利率是多少?(20分) 1.毛利率=(不含税售价-不含税进价)/不含税售价×100% 2.毛利率=(15-13.5)/15*100%=10% 3、 已知某商品不含税进价800元,含税售价990元,增值税率10%。 请问该商品的毛利率是多少?(20分) 1.不含税售价=含税售价/(1+增值税)=990/(1+10%)=900元 2.毛利率=(不含税售价-不含税进价)/不含税售价×100% =(900-800)/900=11% 4、 已知某商品不含税进价30元,厂商折扣5%,增值税率5%,毛利 率设定为10%。 请问该商品的含税售价是多少?(20分) 1.扣除折扣,得到不含税进价=30-30×5%=28.5元 2.含税售价=不含税进价×(1+增值税率)/(1-毛利率) =28.5×(1+5%)/(1-10%)=33元 5、 已知某商品含税进价100元,厂商折扣5%,运输费用2元/件,增值税率5%,含税售价110元。 请问该商品的毛利率是多少?(20分) 1.不含税进价=含税进价/(1+增值税)=100/(1+5%)=95元 2.扣除折扣,加运输费后,不含税进价=95-95×5%+2=92元 3.不含税售价=含税售价/(1+增值税)=110/(1+5%)=105元 4.毛利率=(不含税售价-不含税进价)/不含税售价 =(105-95)/105=9.5%北境漫步2023-07-05 06:56:041
毛利率怎么计算 计算公式
毛利率是毛利与销售收入(或营业收入)的百分比,其中毛利是收入和与收入相对应的营业成本之间的差额,用公式表示:毛利率=毛利/营业收入×100%=(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收入×100%。对于工商企业,毛利额的大小,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数量因素,即销售数量的多少,另一个是质量因素,即单位毛利的大小,用公式表示:毛利总额=∑[销售数量×单位毛利]=∑[销售数量×(单位售价-单位成本价)]=∑[分类销售收入×对应毛利率]=销售收入总额×平均毛利率苏萦2023-07-05 06:56: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