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化学物理必修一,二的全部公式?
)万有引力 1.开普勒第三定律T2/R3=K(=4π^2/GM) R:轨道半径 T :周期 K:常量(与行星质量无关) 2.万有引力定律F=Gm1m2/r^2 G=6.67×10^-11N·m^2/kg^2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3.天体上的重力和重力加速度GMm/R^2=mg g=GM/R^2 R:天体半径(m) 4.卫星绕行速度、角速度、周期 V=(GM/R)1/2 ω=(GM/R^3)1/2 T=2π(R^3/GM)1/2 5.第一(二、三)宇宙速度V1=(g地r地)1/2=7.9Km/s V2=11.2Km/s V3=16.7Km/s 6.地球同步卫星GMm/(R+h)^2=m*4π^2(R+h)/T^2 h≈3.6 km h:距地球表面的高度善士六合2023-06-29 09:05:542
物理公式高中物理公式高三
高中物理公式大家总结过吗?快要高考了,想来同学们也来不及了,为了帮助大家决胜高考。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物理公式高中物理公式高三”,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物理公式高中物理公式高三 高三物理电场公式 1.两种电荷、电荷守恒定律、元电荷:(e=1.60×10-19C);带电体电荷量等于元电荷的整数倍 2.库仑定律:F=kQ1Q2/r2(在真空中){F:点电荷间的作用力(N),k:静电力常量k=9.0×109N m2/C2,Q1、Q2:两点电荷的电量(C),r:两点电荷间的距离(m),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3.电场强度:E=F/q(定义式、计算式){E:电场强度(N/C),是矢量(电场的叠加原理),q:检验电荷的电量(C)} 4.真空点(源)电荷形成的电场E=kQ/r2 {r:源电荷到该位置的距离(m),Q:源电荷的电量} 5.匀强电场的场强E=UAB/d {UAB:AB两点间的电压(V),d:AB两点在场强方向的距离(m)} 6.电场力:F=qE {F:电场力(N),q:受到电场力的电荷的电量(C),E:电场强度(N/C)} 7.电势与电势差:UAB=φA-φB,UAB=WAB/q=-ΔEAB/q 8.电场力做功:WAB=qUAB=Eqd{WAB:带电体由A到B时电场力所做的功(J),q:带电量(C),UAB:电场中A、B两点间的电势差(V)(电场力做功与路径无关),E:匀强电场强度,d:两点沿场强方向的距离(m)} 9.电势能:EA=qφA {EA:带电体在A点的电势能(J),q:电量(C),φA:A点的电势(V)} 10.电势能的变化ΔEAB=EB-EA {带电体在电场中从A位置到B位置时电势能的差值} 11.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变化ΔEAB=-WAB=-qUAB (电势能的增量等于电场力做功的负值) 12.电容C=Q/U(定义式,计算式) {C:电容(F),Q:电量(C),U:电压(两极板电势差)(V)} 13.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C=εS/4πkd(S:两极板正对面积,d:两极板间的垂直距离,ω:介电常数) 常见电容器 14.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加速(Vo=0):W=ΔEK或qU=mVt2/2,Vt=(2qU/m)1/2 15.带电粒子沿垂直电场方向以速度Vo进入匀强电场时的偏转(不考虑重力作用的情况下) 类平 垂直电场方向:匀速直线运动L=Vot(在带等量异种电荷的平行极板中:E=U/d) 抛运动 平行电场方向: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d=at2/2,a=F/m=qE/m 注: (1)两个完全相同的带电金属小球接触时,电量分配规律:原带异种电荷的先中和后平分,原带同种电荷的总量平分; (2)电场线从正电荷出发终止于负电荷,电场线不相交,切线方向为场强方向,电场线密处场强大,顺着电场线电势越来越低,电场线与等势线垂直; (3)常见电场的电场线分布要求熟记; (4)电场强度(矢量)与电势(标量)均由电场本身决定,而电场力与电势能还与带电体带的电量多少和电荷正负有关; (5)处于静电平衡导体是个等势体,表面是个等势面,导体外表面附近的电场线垂直于导体表面,导体内部合场强为零,导体内部没有净电荷,净电荷只分布于导体外表面; (6)电容单位换算:1F=106μF=1012PF; (7)电子伏(eV)是能量的单位,1eV=1.60×10-19J; (8)其它相关内容:静电屏蔽/示波管、示波器及其应用。 高三物理恒定电流公式 1.电流强度:I=q/t{I:电流强度(A),q:在时间t内通过导体横载面的电量(C),t:时间(s)} 2.欧姆定律:I=U/R {I:导体电流强度(A),U:导体两端电压(V),R:导体阻值(Ω)} 3.电阻、电阻定律:R=ρL/S{ρ:电阻率(Ω m),L:导体的长度(m),S:导体横截面积(m2)} 4.闭合电路欧姆定律:I=E/(r+R)或E=Ir+IR也可以是E=U内+U外{I:电路中的总电流(A),E:电源电动势(V),R:外电路电阻(Ω),r:电源内阻(Ω)} 5.电功与电功率:W=UIt,P=UI{W:电功(J),U:电压(V),I:电流(A),t:时间(s),P:电功率(W)} 6.焦耳定律:Q=I2Rt{Q:电热(J),I:通过导体的电流(A),R:导体的电阻值(Ω),t:通电时间(s)} 7.纯电阻电路中:由于I=U/R,W=Q,因三此W=Q=UIt=I2Rt=U2t/R 8.电源总动率、电源输出功率、电源效率:P总=IE,P出=IU,η=P出/P总{I:电路总电流(A),E:电源电动势(V),U:路端电压(V),η:电源效率} 9.电路的串/并联 串联电路(P、U与R成正比) 并联电路(P、I与R成反比) 电阻关系(串同并反) R串=R1+R2+R3+ 1/R并=1/R1+1/R2+1/R3+ 电流关系 I总=I1=I2=I3 I并=I1+I2+I3+ 电压关系 U总=U1+U2+U3+ U总=U1=U2=U3 功率分配 P总=P1+P2+P3+ P总=P1+P2+P3+ 10.欧姆表测电阻 两表笔短接后,调节Ro使电表指针满偏,得 Ig=E/(r+Rg+Ro) 接入被测电阻Rx后通过电表的电流为 Ix=E/(r+Rg+Ro+Rx)=E/(R中+Rx) 由于Ix与Rx对应,因此可指示被测电阻大小 (3)使用方法:机械调零、选择量程、欧姆调零、测量读数{注意挡位(倍率)}、拨off挡。 (4)注意:测量电阻时,要与原电路断开,选择量程使指针在中央附近,每次换挡要重新短接欧姆调零。 11.伏安法测电阻 电压表示数:U=UR+UA 电流表示数:I=IR+IV Rx的测量值=U/I=(UA+UR)/IR=RA+Rx>R真 Rx的测量值=U/I=UR/(IR+IV)=RVRx/(RV+R) 选用电路条件Rx>>RA [或Rx>(RARV)1/2] 选用电路条件Rx< 12.滑动变阻器在电路中的限流接法与分压接法 限流接法 电压调节范围小,电路简单,功耗小 便于调节电压的选择条件Rp>Rx 电压调节范围大,电路复杂,功耗较大 便于调节电压的选择条件Rp 注: (1)单位换算:1A=103mA=106μA;1kV=103V=106mA;1MΩ=103kΩ=106Ω (2)各种材料的电阻率都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金属电阻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3)串联总电阻大于任何一个分电阻,并联总电阻小于任何一个分电阻; (4)当电源有内阻时,外电路电阻增大时,总电流减小,路端电压增大; (5)当外电路电阻等于电源电阻时,电源输出功率最大,此时的输出功率为E2/(2r); (6)其它相关内容:电阻率与温度的关系半导体及其应用超导及其应用。 高三物理磁场公式 1.磁感应强度是用来表示磁场的强弱和方向的物理量,是矢量,单位T),1T=1N/A m 2.安培力F=BIL;(注:L⊥B) {B:磁感应强度(T),F:安培力(F),I:电流强度(A),L:导线长度(m)} 3.洛仑兹力f=qVB(注V⊥B);质谱仪 {f:洛仑兹力(N),q:带电粒子电量(C),V:带电粒子速度(m/s)} 4.在重力忽略不计(不考虑重力)的情况下,带电粒子进入磁场的运动情况(掌握两种): (1)带电粒子沿平行磁场方向进入磁场:不受洛仑兹力的作用,做匀速直线运动V=V0 (2)带电粒子沿垂直磁场方向进入磁场:做匀速圆周运动,规律如下a)F向=f洛=mV2/r=mω2r=mr(2π/T)2=qVB;r=mV/qB;T=2πm/qB;(b)运动周期与圆周运动的半径和线速度无关, 洛仑兹力对带电粒子不做功(任何情况下);(c)解题关键:画轨迹、找圆心、定半径、圆心角(=二倍弦切角)。 注: (1)安培力和洛仑兹力的方向均可由左手定则判定,只是洛仑兹力要注意带电粒子的正负; (2)磁感线的特点及其常见磁场的磁感线分布要掌握; (3)其它相关内容:地磁场/磁电式电表原理/回旋加速器/磁性材料 拓展阅读:高一物理必修一物理公式大全 第一章 力 1. 重力:G = mg 2. 摩擦力: (1) 滑动摩擦力:f = μFN 即滑动摩擦力跟压力成正比。 (2) 静摩擦力:①对一般静摩擦力的计算应该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切记不要乱用 f =μFN;②对最大静摩擦力的计算有公式:f = μFN (注意:这里的μ与滑动摩擦定律中的μ的区别,但一般情况下,我们认为是一样的) 3. 力的合成与分解: (1) 力的合成与分解都应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 具体计算就是解三角形,并以直角三角形为主。 第二章 直线运动 1. 速度公式: vt = v0 + at ① 2. 位移公式: s = v0t + at2 ② 3. 速度位移关系式: - = 2as ③ 4. 平均速度公式: = ④ = (v0 + vt) ⑤ = ⑥ 5. 位移差公式 : △s = aT2 ⑦ 公式说明:(1) 以上公式除④式之外,其它公式只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2)公式⑥指的是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某一段时间的平均速度之值恰好等于这段时间中间时刻的速度,这样就在平均速度与速度之间建立了一个联系。 6. 对于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有下列规律成立: (1). 1T秒末、2T秒末、3T秒末…nT秒末的速度之比为: 1 : 2 : 3 : … : n. (2). 1T秒内、2T秒内、3T秒内…nT秒内的位移之比为: 12 : 22 : 32 : … : n2. (3). 第1T秒内、第2T秒内、第3T秒内…第nT秒内的位移之比为: 1 : 3 : 5 : … : (2 n-1). (4). 第1T秒内、第2T秒内、第3T秒内…第nT秒内的平均速度之比为: 1 : 3 : 5 : … : (2 n-1). 第三章 牛顿运动定律 1. 牛顿第二定律: F合= ma 注意: (1)同一性: 公式中的三个量必须是同一个物体的. (2)同时性: F合与a必须是同一时刻的. (3)瞬时性: 上一公式反映的是F合与a的瞬时关系. (4)局限性: 只成立于惯性系中, 受制于宏观低速. 2. 整体法与隔离法: 整体法不须考虑整体(系统)内的内力作用, 用此法解题较为简单, 用于加速度和外力的计算. 隔离法要考虑内力作用, 一般比较繁琐, 但在求内力时必须用此法, 在选哪一个物体进行隔离时有讲究, 应选取受力较少的进行隔离研究. 3. 超重与失重: 当物体在竖直方向存在加速度时, 便会产生超重与失重现象. 超重与失重的本质是重力的实际大小与表现出的大小不相符所致, 并不是实际重力发生了什么变化,只是表现出的重力发生了变化. 第四章 物体平衡 1. 物体平衡条件: F合 = 0 2. 处理物体平衡问题常用方法有: (1). 在物体只受三个力时, 用合成及分解的方法是比较好的. 合成的方法就是将物体所受三个力通过合成转化成两个平衡力来处理; 分解的方法就是将物体所受三个力通过分解转化成两对平衡力来处理. (2). 在物体受四个力(含四个力)以上时, 就应该用正交分解的方法了. 正交分解的方法就是先分解而后再合成以转化成两对平衡力来处理的思想. 第五章 匀速圆周运动 1.对匀速圆周运动的描述: ①. 线速度的定义式: v = (s指弧长或路程,不是位移 ②. 角速度的定义式: = ③. 线速度与周期的关系:v = ④. 角速度与周期的关系: ⑤. 线速度与角速度的关系:v = r ⑥. 向心加速度:a = 或 a = 2. (1)向心力公式:F = ma = m = m (2) 向心力就是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合外力,在计算向心力时一定要取指向圆心的方向做为正方向。向心力的作用就是改变运动的方向,不改变运动的快慢。向心力总是不做功的,因此它是不能改变物体动能的,但它能改变物体的动量。 第六章 万有引力 1.万有引力存在于万物之间,大至宇宙中的星体,小到微观的分子、原子等。但一般物体间的万有引力非常之小,小到我们无法察觉到它的存在。因此,我们只需要考虑物体与星体或星体与星体之间的万有引力。 2.万有引力定律:F = (即两质点间的万有引力大小跟这两个质点的质量的乘积成正比,跟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说明:① 该定律只适用于质点或均匀球体;② G称为万有引力恒量,G = 6.67×10-11N·m2/kg2. 3. 重力、向心力与万有引力的关系: (1). 地球表面上的物体: 重力和向心力是万有引力的两个分力(如图所示, 图中F示万有引力, G示重力, F向示向心力), 这里的向心力源于地球的自转. 但由于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很小, 致使向心力相比万有引力很小, 因此有下列关系成立: F≈G>>F向 因此, 重力加速度与向心加速度便是加速度的两个分量, 同样有: a≈g>>a向 切记: 地球表面上的物体所受万有引力与重力并不是一回事. (2). 脱离地球表面而成了卫星的物体: 重力、向心力和万有引力是一回事, 只是不同的说法而已.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一说到卫星就会马上写出下列方程的原因: = m = m 4. 卫星的线速度、角速度、周期、向心加速度和半径之间的关系: (1). v= 即: 半径越大, 速度越小. (2). = 即: 半径越大, 角速度越小. (3). T =2 即: 半径越大, 周期越大. (4). a= 即: 半径越大, 向心加速度越小. 说明: 对于v、 、T、a和r 这五个量, 只要其中任意一个被确定, 其它四个量就被唯一地确定下来. 以上定量结论不要求记忆, 但必须记住定性结论. 第七章 动量 1. 冲量: I = Ft 冲量是矢量,方向同作用力的方向. 2. 动量: p = mv 动量也是矢量,方向同运动方向. 3. 动量定律: F合 = mvt – mv0 第八章 机械能 1. 功: (1) W = Fs cos (只能用于恒力, 物体做直线运动的情况下) (2) W = pt (此处的“p”必须是平均功率) (3) W总 = △Ek (动能定律) 2. 功率: (1) p = W/t (只能用来算平均功率) (2) p = Fv (既可算平均功率,也可算瞬时功率) 3. 动能: Ek = mv2 动能为标量. 4. 重力势能: Ep = mgh 重力势能也为标量, 式中的“h”指的是物体重心到参考平面的竖直距离. 5. 动能定理: F合s = mv - mv 6. 机械能守恒定律: mv + mgh1 = mv + mgh2gitcloud2023-06-29 09:05:541
高一物理公式人教版的
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1.牛顿第二定律:F合=ma注意:(1)同一性:公式中的三个量必须是同一个物体的.(2)同时性:F合与a必须是同一时刻的.(3)瞬时性:上一公式反映的是F合与a的瞬时关系.(4)局限性:只成立于惯性系中,受制于宏观低速.2.整体法与隔离法: 整体法不须考虑整体(系统)内的内力作用,用此法解题较为简单,用于加速度和外力的计算.隔离法要考虑内力作用,一般比较繁琐,但在求内力时必须用此法,在选哪一个物体进行隔离时有讲究,应选取受力较少的进行隔离研究.3.超重与失重:当物体在竖直方向存在加速度时,便会产生超重与失重现象.超重与失重的本质是重力的实际大小与表现出的大小不相符所致,并不是实际重力发生了什么变化,只是表现出的重力发生了变化.第四章物体平衡1.物体平衡条件:F合=02.处理物体平衡问题常用方法有:(1).在物体只受三个力时,用合成及分解的方法是比较好的.合成的方法就是将物体所受三个力通过合成转化成两个平衡力来处理;分解的方法就是将物体所受三个力通过分解转化成两对平衡力来处理.(2).在物体受四个力(含四个力)以上时,就应该用正交分解的方法了.正交分解的方法就是先分解而后再合成以转化成两对平衡力来处理的思想.kikcik2023-06-29 09:05:545
高中必修一物理能求出 位移 的所有公式
a=v/tv=v0+atx=v0t+1/2a*t平方v2-v02=2axv=gth=1/2gt平方V2=2gh实话说我真忘了怎么导了!你把上述公式带入自己来一下巴......真颛2023-06-29 09:05:541
高中物理必修一有关速度的所有公式
一、质点的运动(1)------直线运动 1)匀变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V平=s/t(定义式) 2.有用推论Vt2-Vo2=2as 3.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o)/2 4.末速度Vt=Vo+at 5.中间位置速度Vs/2=[(Vo2+Vt2)/2]1/2 6.位移s=V平t=Vot+at2/2=Vt/2t 7.加速度a=(Vt-Vo)/t {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人类地板流精华2023-06-29 09:05:531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一二章基本公式及推论
最佳答案1)匀变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V平=s/t(定义式) 2.有用推论Vt2-Vo2=2as 3.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o)/2 4.末速度Vt=Vo+at 5.中间位置速度Vs/2=[(Vo2+Vt2)/2]1/2 6.位移s=V平t=Vot+at2/2=Vt/2t 7.加速度a=(Vt-Vo)/t {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 8.实验用推论Δs=aT2 {Δs为连续相邻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 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度(Vo):m/s;加速度(a):m/s2;末速度(Vt):m/s;时间(t)秒(s)位移(s): ;米(m);路程:米;速度单位换算:1m/s=3.6km/h。 2)自由落体运动 1.初速度Vo=0 2.末速度Vt=gt 3.下落高度h=gt2/2(从Vo位置向下计算) 4.推论Vt2=2gh (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2)a=g=9.8m/s2≈10m/s2(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3)竖直上抛运动 1.位移s=Vot-gt2/2 2.末速度Vt=Vo-gt (g=9.8m/s2≈10m/s2) 3.有用推论Vt2-Vo2=-2gs 4.上升最大高度Hm=Vo2/2g(抛出点算起) 5.往返时间t=2Vo/g (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 (1)全过程处理: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以向上为正方向,加速度取负值; (2)分段处理:向上为匀减速直线运动,向下为自由落体运动,具有对称性; (3)上升与下落过程具有对称性,如在同点速度等值反向等。 二、质点的运动(2)----曲线运动、万有引力 1)平抛运动 1.水平方向速度:Vx=Vo 2.竖直方向速度:Vy=gt 3.水平方向位移:x=Vot 4.竖直方向位移:y=gt2/2 5.运动时间t=(2y/g)1/2(通常又表示为(2h/g)1/2) 6.合速度Vt=(Vx2+Vy2)1/2=[Vo2+(gt)2]1/2 合速度方向与水平夹角β:tgβ=Vy/Vx=gt/V0 7.合位移:s=(x2+y2)1/2, 位移方向与水平夹角α:tgα=y/x=gt/2Vo 8.水平方向加速度:ax=0;竖直方向加速度:ay=g (1)平抛运动是匀变速曲线运动,加速度为g,通常可看作是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与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的合成; (2)运动时间由下落高度h(y)决定与水平抛出速度无关; (3)θ与β的关系为tgβ=2tgα; (4)在平抛运动中时间t是解题关键;(5)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必有加速度,当速度方向与所受合力(加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时,物体做曲线运动。 2)匀速圆周运动 1.线速度V=s/t=2πr/T 2.角速度ω=Φ/t=2π/T=2πf 3.向心加速度a=V2/r=ω2r=(2π/T)2r 4.向心力F心=mV2/r=mω2r=mr(2π/T)2=mωv=F合 力(常见的力、力的合成与分解) 1)常见的力 1.重力G=mg (方向竖直向下,g=9.8m/s2≈10m/s2,作用点在重心,适用于地球表面附近) 2.胡克定律F=kx {方向沿恢复形变方向,k:劲度系数(N/m),x:形变量(m)} 3.滑动摩擦力F=μFN {与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μ:摩擦因数,FN:正压力(N)} 4.静摩擦力0≤f静≤fm (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fm为最大静摩擦力) 2)力的合成与分解 1.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同向:F=F1+F2, 反向:F=F1-F2 (F1>F2) 2.互成角度力的合成: F=(F12+F22+2F1F2cosα)1/2(余弦定理) F1⊥F2时:F=(F12+F22)1/2 3.合力大小范围:|F1-F2|≤F≤|F1+F2| 4.力的正交分解:Fx=Fcosβ,Fy=Fsinβ(β为合力与x轴之间的夹角tgβ=Fy/Fx) (1)力(矢量)的合成与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是等效替代关系,可用合力替代分力的共同作用,反之也成立; (3)除公式法外,也可用作图法求解,此时要选择标度,严格作图; (4)F1与F2的值一定时,F1与F2的夹角(α角)越大,合力越小; (5)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可沿直线取正方向,用正负号表示力的方向,化简为代数运算。陶小凡2023-06-29 09:05:531
新高考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的全部公式
1、平均速度V平=S/t(定义式)2、有用推论Vt^2–Vo^2=2as3、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o)/24、末速度Vt=Vo+at5、中间位置速度Vs/2=[(Vo^2+Vt^2)/2]1/26、位移S=V平t=Vot+at^2/2=Vt/2t7、加速度a=(Vt-Vo)/t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8、实验用推论ΔS=aT^2ΔS为相邻连续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Vo):m/s加速度(a):m/s^2末速度(Vt):m/s时间(t):秒(s)位移(S):米(m)路程:米速度单位换算:1m/s=3.6Km/h10、竖直上抛位移S=Vot-gt^2/2末速度Vt=Vo-gt(g=9.8≈10m/s2)用推论Vt^2–Vo^2=-2gS上升最大高度Hm=Vo^2/2g(抛出点算起)往返时间t=2Vo/g(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扩展资料高中物理特点:1.知识深度,理解加深高中物理,要加深对重要物理知识的理解,有些将由定性讨论进入定量计算,如力和运动的关系、动能概念、电磁感应、核能等。2.知识广度,范围扩大高中物理,要扩大物理知识的范围,学习很多初中未学过的新内容,如力的合成与分解、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光的本性等。3.知识应用,能力提高高中不仅要学习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学习物理知识和应用物理知识的能力,高中阶段主要是自学能力和物理解题能力,并学会一些常用的物理研究的方法。总之,高中物理与初中物理相比,是螺旋式上升的。ardim2023-06-29 09:05:531
高中物理必修一有关速度的所有公式
一、质点的运动(1)------直线运动 1)匀变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V平=s/t(定义式) 2.有用推论Vt2-Vo2=2as 3.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o)/2 4.末速度Vt=Vo+at 5.中间位置速度Vs/2=[(Vo2+Vt2)/2]1/2 6.位移s=V平t=Vot+at2/2=Vt/2t 7.加速度a=(Vt-Vo)/t {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Chen2023-06-29 09:05:531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一二章公式总结(快啊)
1.平均速度V平=s/t(定义式) 2.有用推论Vt2-Vo2=2as 3.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o)/2 4.末速度Vt=Vo+at 5.中间位置速度Vs/2=[(Vo2+Vt2)/2]1/2 6.位移s=V平t=Vot+at2/2=Vt/2t 7.加速度a=(Vt-Vo)/t {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 8.实验用推论Δs=aT2 {Δs为连续相邻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 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度(Vo):m/s;加速度(a):m/s2;末速度(Vt):m/s;时间(t)秒(s)位移(s): ;米(m);路程:米;速度单位换算:1m/s=3.6km/h。 2)自由落体运动 1.初速度Vo=0 2.末速度Vt=gt 3.下落高度h=gt2/2(从Vo位置向下计算) 4.推论Vt2=2gh (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2)a=g=9.8m/s2≈10m/s2(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3)竖直上抛运动 1.位移s=Vot-gt2/2 2.末速度Vt=Vo-gt (g=9.8m/s2≈10m/s2) 3.有用推论Vt2-Vo2=-2gs 4.上升最大高度Hm=Vo2/2g(抛出点算起) 5.往返时间t=2Vo/g (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 (1)全过程处理: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以向上为正方向,加速度取负值; (2)分段处理:向上为匀减速直线运动,向下为自由落体运动,具有对称性; (3)上升与下落过程具有对称性,如在同点速度等值反向等。 二、质点的运动(2)----曲线运动、万有引力 1)平抛运动 1.水平方向速度:Vx=Vo 2.竖直方向速度:Vy=gt 3.水平方向位移:x=Vot 4.竖直方向位移:y=gt2/2 5.运动时间t=(2y/g)1/2(通常又表示为(2h/g)1/2) 6.合速度Vt=(Vx2+Vy2)1/2=[Vo2+(gt)2]1/2 合速度方向与水平夹角β:tgβ=Vy/Vx=gt/V0 7.合位移:s=(x2+y2)1/2, 位移方向与水平夹角α:tgα=y/x=gt/2Vo 8.水平方向加速度:ax=0;竖直方向加速度:ay=g (1)平抛运动是匀变速曲线运动,加速度为g,通常可看作是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与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的合成; (2)运动时间由下落高度h(y)决定与水平抛出速度无关; (3)θ与β的关系为tgβ=2tgα; (4)在平抛运动中时间t是解题关键;(5)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必有加速度,当速度方向与所受合力(加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时,物体做曲线运动。 2)匀速圆周运动 1.线速度V=s/t=2πr/T 2.角速度ω=Φ/t=2π/T=2πf 3.向心加速度a=V2/r=ω2r=(2π/T)2r 4.向心力F心=mV2/r=mω2r=mr(2π/T)2=mωv=F合 力(常见的力、力的合成与分解) 1)常见的力 1.重力G=mg (方向竖直向下,g=9.8m/s2≈10m/s2,作用点在重心,适用于地球表面附近) 2.胡克定律F=kx {方向沿恢复形变方向,k:劲度系数(N/m),x:形变量(m)} 3.滑动摩擦力F=μFN {与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μ:摩擦因数,FN:正压力(N)} 4.静摩擦力0≤f静≤fm (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fm为最大静摩擦力) 2)力的合成与分解 1.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同向:F=F1+F2, 反向:F=F1-F2 (F1>F2) 2.互成角度力的合成: F=(F12+F22+2F1F2cosα)1/2(余弦定理) F1⊥F2时:F=(F12+F22)1/2 3.合力大小范围:|F1-F2|≤F≤|F1+F2| 4.力的正交分解:Fx=Fcosβ,Fy=Fsinβ(β为合力与x轴之间的夹角tgβ=Fy/Fx) (1)力(矢量)的合成与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是等效替代关系,可用合力替代分力的共同作用,反之也成立; (3)除公式法外,也可用作图法求解,此时要选择标度,严格作图; (4)F1与F2的值一定时,F1与F2的夹角(α角)越大,合力越小; (5)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可沿直线取正方向,用正负号表示力的方向,化简为代数运算。meira2023-06-29 09:05:531
高中物理必修一二和选修1-1的公式有哪些
有很多,必修一主要是力学公式,必修二主要是功和能的公式,而选修1-1主要是电磁公式。 详见百度文库http://wenku.baidu.com/link?url=hO3njM1Dq2QS4xT2qj_UcbFL8ivWpFfDgLLzJLbb6PmzLM7aGEiSdOlLRvCqy_8qz64KSg-Kfg-H740AwGhd-COzf5M8liyGvgKHv51d3HK 高中物理是高中理科(自然科学)基础科目之一。 特点: 1.知识深度,理解加深 高中物理,要加深对重要物理知识的理解,有些将由定性讨论进入定量计算,如力和运动的关系、动能概念、电磁感应、核能等。 2.知识广度,范围扩大 高中物理,要扩大物理知识的范围,学习很多初中未学过的新内容,如力的合成与分解、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光的本性等。 3.知识应用,能力提高 高中不仅要学习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学习物理知识和应用物理知识的能力,高中阶段主要是自学能力和物理解题能力,并学会一些常用的物理研究的方法。 总之,高中物理与初中物理相比,是螺旋式上升的。 高中物理课本共三册,其中第一,二册为必修,第三册为必修加选修。物理在绝大多数的省份既是会考科目又是高考科目,在高中的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苏萦2023-06-29 09:05:522
高二物理选择性必修一公式
高中物理选择性必修一公式大全:一、质点的运动(1)------直线运动1)匀变速直线运动1.平均速度V平=S/t(定义式)2.有用推论Vt^2_Vo^2=2as3.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o)/24.末速度Vt=Vo+at5.中间位置速度Vs/2=[(Vo^2+Vt^2)/2]1/26.位移S=V平t=Vot+at^2/2=Vt/2t7.加速度a=(Vt-Vo)/t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8.实验用推论ΔS=aT^2ΔS为相邻连续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Vo):m/s加速度(a):m/s^2末速度(Vt):m/s时间(t):秒(s)位移(S):米(m)路程:米速度单位换算:1m/s=3.6Km/h注:(1)平均速度是矢量。(2)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3)a=(Vt-Vo)/t只是量度式,不是决定式。(4)其它相关内容:质点/位移和路程/s--t图/v--t图/速度与速率/2)自由落体1.初速度Vo=02.末速度Vt=gt3.下落高度h=gt^2/2(从Vo位置向下计算)4.推论Vt^2=2gh注:(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度直线运动规律。(2)a=g=9.8m/s^2≈10m/s^2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3)竖直上抛1.位移S=Vot-gt^2/22.末速度Vt=Vo-gt(g=9.8≈10m/s2)3.有用推论Vt^2_Vo^2=-2gS4.上升最大高度Hm=Vo^2/2g(抛出点算起)5.往返时间t=2Vo/g(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注:(1)全过程处理: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以向上为正方向,加速度取负值。(2)分段处理:向上为匀减速运动,向下为自由落体运动,具有对称性。(3)上升与下落过程具有对称性,如在同点速度等值反向等。二、质点的运动(2)----曲线运动万有引力1)平抛运动1.水平方向速度Vx=Vo2.竖直方向速度Vy=gt3.水平方向位移Sx=Vot4.竖直方向位移(Sy)=gt^2/25.运动时间t=(2Sy/g)1/2(通常又表示为(2h/g)1/2)6.合速度Vt=(Vx^2+Vy^2)1/2=[Vo^2+(gt)^2]1/2合速度方向与水平夹角β:tgβ=Vy/Vx=gt/Vo7.合位移S=(Sx^2+Sy^2)1/2,位移方向与水平夹角α:tgα=Sy/Sx=gt/2Vo注:(1)平抛运动是匀变速曲线运动,加速度为g,通常可看作是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与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的合成。(2)运动时间由下落高度h(Sy)决定与水平抛出速度无关。(3)θ与β的关系为tgβ=2tgα。(4)在平抛运动中时间t是解题关键。(5)曲线运动的物体必有加速度,当速度方向与所受合力(加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时物体做曲线运动。2)匀速圆周运动1.线速度V=s/t=2πR/T2.角速度ω=Φ/t=2π/T=2πf3.向心加速度a=V^2/R=ω^2R=(2π/T)^2R4.向心力F心=Mv^2/R=mω^2*R=m(2π/T)^2*R5.周期与频率T=1/f6.角速度与线速度的关系V=ωR7.角速度与转速的关系ω=2πn(此处频率与转速意义相同)8.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弧长(S):米(m)角度(Φ):弧度(rad)频率(f):赫(Hz)周期(T):秒(s)转速(n):r/s半径(R):米(m)线速度(V):m/s角速度(ω):rad/s向心加速度:m/s2注:(1)向心力可以由具体某个力提供,也可以由合力提供,还可以由分力提供,方向始终与速度方向垂直。(2)做匀速度圆周运动的物体,其向心力等于合力,并且向心力只改变速度的方向,不改变速度的大小,因此物体的动能保持不变,但动量不断改变。3)万有引力1.开普勒第三定律T2/R3=K(=4π^2/GM)R:轨道半径T:周期K:常量(与行星质量无关)2.万有引力定律F=Gm1m2/r^2G=6.67×10^-11N·m^2/kg^2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3.天体上的重力和重力加速度GMm/R^2=mgg=GM/R^2R:天体半径(m)4.卫星绕行速度、角速度、周期V=(GM/R)1/2ω=(GM/R^3)1/2T=2π(R^3/GM)1/25.第一(二、三)宇宙速度V1=(g地r地)1/2=7.9Km/sV2=11.2Km/sV3=16.7Km/s6.地球同步卫星GMm/(R+h)^2=m*4π^2(R+h)/T^2h≈3.6kmh:距地球表面的高度注:(1)天体运动所需的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F心=F万。(2)应用万有引力定律可估算天体的质量密度等。(3)地球同步卫星只能运行于赤道上空,运行周期和地球自转周期相同。(4)卫星轨道半径变小时,势能变小、动能变大、速度变大、周期变小。(5)地球卫星的最大环绕速度和最小发射速度均为7.9Km/S。机械能1.功(1)做功的两个条件: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物体在里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2)功的大小:W=Fscosa功是标量功的单位:焦耳(J)1J=1N*m当0<=a<派/2w>0F做正功F是动力当a=派/2w=0(cos派/2=0)F不作功当派/2<=a<派W<0F做负功F是阻力(3)总功的求法:W总=W1+W2+W3??WnW总=F合Scosa2.功率(1)定义:功跟完成这些功所用时间的比值.P=W/t功率是标量功率单位:瓦特(w)此公式求的是平均功率1w=1J/s1000w=1kw(2)功率的另一个表达式:P=Fvcosa当F与v方向相同时,P=Fv.(此时cos0度=1)此公式即可求平均功率,也可求瞬时功率1)平均功率:当v为平均速度时2)瞬时功率:当v为t时刻的瞬时速度(3)额定功率:指机器正常工作时最大输出功率实际功率:指机器在实际工作中的输出功率正常工作时:实际功率≤额定功率(4)机车运动问题(前提:阻力f恒定)P=FvF=ma+f(由牛顿第二定律得)汽车启动有两种模式1)汽车以恒定功率启动(a在减小,一直到0)P恒定v在增加F在减小尤F=ma+f当F减小=f时v此时有最大值2)汽车以恒定加速度前进(a开始恒定,在逐渐减小到0)a恒定F不变(F=ma+f)V在增加P实逐渐增加最大此时的P为额定功率即P一定P恒定v在增加F在减小尤F=ma+f当F减小=f时v此时有最大值3.功和能(1)功和能的关系: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的过程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2)功和能的区别:能是物体运动状态决定的物理量,即过程量功是物体状态变化过程有关的物理量,即状态量这是功和能的根本区别.4.动能.动能定理(1)动能定义: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用Ek表示表达式Ek=1/2mv^2能是标量也是过程量单位:焦耳(J)1kg*m^2/s^2=1J(2)动能定理内容:合外力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表达式W合=ΔEk=1/2mv^2-1/2mv0^2适用范围:恒力做功,变力做功,分段做功,全程做功5.重力势能(1)定义: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用Ep表示表达式Ep=mgh是标量单位:焦耳(J)(2)重力做功和重力势能的关系W重=-ΔEp重力势能的变化由重力做功来量度(3)重力做功的特点:只和初末位置有关,跟物体运动路径无关重力势能是相对性的,和参考平面有关,一般以地面为参考平面重力势能的变化是绝对的,和参考平面无关(4)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形变而具有的能量弹性势能存在于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中,跟形变的大小有关弹性势能的变化由弹力做功来量度6.机械能守恒定律(1)机械能: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总称总机械能:E=Ek+Ep是标量也具有相对性机械能的变化,等于非重力做功(比如阻力做的功)ΔE=W非重机械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2)机械能守恒定律:只有重力做功的情况下,物体的动能和重力势能发生相互转化,但机械能保持不变表达式:Ek1+Ep1=Ek2+Ep2成立条件:只有重力做功ardim2023-06-29 09:05:511
求用高中物理必修一公式总结
建议你把这些 / 写成 分式 在纸上看:S = v初 t + (at^2)/2 ------①(t^2 表示 t 的平方),v末 = v初 + at ------②,S平 = v平/t = (v末 - v初)/t ------③(最后一个只适用于匀速直线),由公式①②联立求解得 v末^2 -v初^2 = 2aS ------④,以下初速度均为0,在同等时间大小 t 下,发生第 t 秒末位移 S1 ,第 2t 秒末位移 S2 ,第 3t 秒末位移S3, ... ,第 nt秒末位移 Sn 的比值为:S1:S2:S3: ... :Sn=1:4:9: ... : n^2 ------⑤,(根据公式①推算出比值与 t^2 有关)由上知,在同等时间大小 t 下,发生第 t 秒内移 SⅠ ,第 2t 秒内位移 SⅡ ,第 3t 秒内位移 SⅢ, ... ,第 nt秒内位移 Sn 的比值为:SⅠ:SⅡ:SⅢ: ... :Sn=1:3:5: ... : (n^2 - 1) ------⑥,在同等位移大小 S 下,发生第 S 个位移末 用时 t1 ,第 2S 个位移末 用时 t2 ,第 3S 位移末 用时 t3, ... ,第 nt秒内位移 tn 的比值为:t1:t2:t3: ... tn=1:√2:√3: ... :√n ------⑦,(根据公式①推算出比值与 √S 有关,√ 表示 根号)由上知,在同等位移大小 S 下,发生第 S 个位移内 用时 tⅠ ,第 2S 个位移内 用时 tⅡ ,第 3S 位移内 用时 tⅢ ,... ,第 nS 位移内 用时 tn 的比值为:tⅠ:tⅡ:tⅢ: ... tn=1:√2 - 1 :√3 - √2 : ... :√n - √(n-1) ------⑧黑桃花2023-06-29 09:05:512
高一物理必修1公式有哪些?
高中物理公式0一、力学1、胡克定律:f=kx(x为伸长量或压缩量,k为劲度系数,只与弹簧的长度、粗细和材料有关)2、重力:G=mg(g随高度、纬度、地质结构而变化,g极>g赤,g低纬>g高纬)3、求F1、F2的合力的公式:cos2212221FFFFF合两个分力垂直时:2221FFF合注意:(1)力的合成和分解都均遵从平行四边行定则。分解时喜欢正交分解。(2)两个力的合力范围:F1-F2FF1+F2(3)合力大小可以大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也可以等于分力。4、物体平衡条件:F合=0或Fx合=0Fy合=0推论:三个共点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任意一个力与剩余二个力的合力一定等值反向。解三个共点力平衡的方法:合成法,分解法,正交分解法,三角形法,相似三角形法5、摩擦力的公式:(1)滑动摩擦力:f=N(动的时候用,或时最大的静摩擦力)说明:①N为接触面间的弹力(压力),可以大于G;也可以等于G;也可以小于G。②为动摩擦因数,只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积大小、接触面相对运动快慢以及正压力N无关。(2)静摩擦力: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与正压力无关。大小范围:0f静fm(fm为最大静摩擦力)说明:①摩擦力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反。②摩擦力可以作正功,也可以作负功,还可以不作功。③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间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④静止的物体可以受滑动摩擦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可以受静摩擦力的作用。6、万有引力:(1)公式:F=G221rmm(适用条件:只适用于质点间的相互作用)G为万有引力恒量:G=6.67×10-11N·m2/kg2(2)在天文上的应用:(M:天体质量;R:天体半径;g:天体表面重力加速度;r表示卫星或行星的轨道半径,h表示离地面或天体表面的高度))a、万有引力=向心力F万=F向即"422222mgmarTmrmrvmrMmG由此可得:①天体的质量:,注意是被围绕天体(处于圆心处)的质量。九万里风9 2023-06-29 09:05:511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二章v乘2分之t等于v8等于2分之v0加vt如何推导出公式?
这个公式可以从物理运动的基本公式中推导出来。假设一个物体在时刻$t=0$时的速度为$v_0$,在时刻$t$时的速度为$v$,在时间段$t$内匀加速运动,加速度为$a$。根据物理运动学中的基本公式,有:$v = v_0 + at$ (式1)又因为速度$v$可以用位移$Delta x$与时间$t$的关系表示出来,即:$v = dfrac{Delta x}{t}$ (式2)将式1代入式2中,得到:$dfrac{Delta x}{t} = v_0 + at$移项,得到:$Delta x = v_0t + dfrac{1}{2}at^2$ (式3)式3就是匀加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其中,$v_0t$表示初速度$v_0$在时间$t$内所产生的位移,$dfrac{1}{2}at^2$表示加速度$a$在时间$t$内所产生的位移。当速度$v$变成$2v_0$时,即$v = 2v_0$,$t$变成$t/8$时,即$t = dfrac{t}{8}$。将这两个条件代入式3中,得到:$Delta x = v_0 cdot dfrac{t}{8} + dfrac{1}{2}a cdot left(dfrac{t}{8} ight)^2$化简后得到:$Delta x = dfrac{1}{16}at^2 + dfrac{1}{8}v_0t$将式2中的$v$代入,得到:$Delta x = dfrac{1}{16}aleft(dfrac{v- v_0}{t/8} ight)^2 + dfrac{1}{8}v_0left(dfrac{v- v_0}{a} ight)$化简后得到:$v cdot t = 2v_0 cdot 4t$,即$v cdot t = 8v_0t$将等式两边同时除以$t$,得到:$v = 8v_0/2 + 8a cdot (t/2)$即:$v = 2v_0 + 4at$化简后即为所求的公式:$v = v_0 + 2at$ardim2023-06-29 09:05:501
高中必修一、必修二、选修一的所有化学方程式,物理公式!!!!!
n(物质的量)=N(物质粒子数目)/Na(阿伏伽德罗常数6.02*10(23次方))=m(物质的质量)/M(物质的摩尔质量)气体:标况下,n=V(物质的体积)/Vm(气体的在标况下的摩尔体积即22.4L/mol-1)溶液:C(溶液的浓度)=n(溶质的物质的量)/V(溶液的体积)C(浓溶液)*V(浓溶液)=C(稀溶液)*V(稀溶液)(加速度)a=v(末速度)-v0(初速度)/T(移动的位移所用时间)v=v0atV(平均速度)=X/T(位移/时间)平均速率=路程/时间我是个高一的学生!这些都是些基础的知识,你要多多看哦!加油!拌三丝2023-06-29 09:05:501
高中物理必修一公式总结
百度LuckySXyd2023-06-29 09:05:503
高中物理必修一所有公式
1、平均速度V平=S/t(定义式)2、有用推论Vt^2–Vo^2=2as3、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o)/24、末速度Vt=Vo+at5、中间位置速度Vs/2=[(Vo^2+Vt^2)/2]1/26、位移S=V平t=Vot+at^2/2=Vt/2t7、加速度a=(Vt-Vo)/t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8、实验用推论ΔS=aT^2ΔS为相邻连续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Vo):m/s加速度(a):m/s^2末速度(Vt):m/s时间(t):秒(s)位移(S):米(m)路程:米速度单位换算:1m/s=3.6Km/h10、竖直上抛位移S=Vot-gt^2/2末速度Vt=Vo-gt(g=9.8≈10m/s2)用推论Vt^2–Vo^2=-2gS上升最大高度Hm=Vo^2/2g(抛出点算起)往返时间t=2Vo/g(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可桃可挑2023-06-29 09:05:501
《高中物理必修一》一书中有哪些公式?
高一物理公式总结 一、质点的运动(1)------直线运动 1)匀变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V平=S/t (定义式) 2.有用推论Vt^2 –Vo^2=2as 3.中间时刻速度 Vt/2=V平=(Vt+Vo)/2 4.末速度Vt=Vo+at 5.中间位置速度Vs/2=[(Vo^2 +Vt^2)/2]1/2 6.位移S= V平t=Vot + at^2/2=Vt/2t 7.加速度a=(Vt-Vo)/t 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 8.实验用推论ΔS=aT^2 ΔS为相邻连续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 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Vo):m/s 加速度(a):m/s^2 末速度(Vt):m/s 时间(t):秒(s) 位移(S):米(m) 路程:米 速度单位换算:1m/s=3.6Km/h 注:(1)平均速度是矢量。(2)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3)a=(Vt-Vo)/t只是量度式,不是决定式。(4)其它相关内容:质点/位移和路程/s--t图/v--t图/速度与速率/ 2) 自由落体 1.初速度Vo=0 2.末速度Vt=gt 3.下落高度h=gt^2/2(从Vo位置向下计算) 4.推论Vt^2=2gh 注:(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度直线运动规律。 (2)a=g=9.8 m/s^2≈10m/s^2 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3) 竖直上抛 1.位移S=Vot- gt^2/2 2.末速度Vt= Vo- gt (g=9.8≈10m/s2 ) 3.有用推论Vt^2 –Vo^2=-2gS 4.上升最大高度Hm=Vo^2/2g (抛出点算起) 高中各年级课件教案习题汇总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5.往返时间t=2Vo/g (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 注:(1)全过程处理: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以向上为正方向,加速度取负值。(2)分段处理:向上为匀减速运动,向下为自由落体运动,具有对称性。(3)上升与下落过程具有对称性,如在同点速度等值反向等。 二、质点的运动(2)----曲线运动 万有引力 1)平抛运动 1.水平方向速度Vx= Vo 2.竖直方向速度Vy=gt 3.水平方向位移Sx= Vot 4.竖直方向位移(Sy)=gt^2/2 5.运动时间t=(2Sy/g)1/2 (通常又表示为(2h/g)1/2) 6.合速度Vt=(Vx^2+Vy^2)1/2=[Vo^2+(gt)^2]1/2 合速度方向与水平夹角β: tgβ=Vy/Vx=gt/Vo 7.合位移S=(Sx^2+ Sy^2)1/2 , 位移方向与水平夹角α: tgα=Sy/Sx=gt/2Vo 注:(1)平抛运动是匀变速曲线运动,加速度为g,通常可看作是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与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的合成。(2)运动时间由下落高度h(Sy)决定与水平抛出速度无关。(3)θ与β的关系为tgβ=2tgα 。(4)在平抛运动中时间t是解题关键。(5)曲线运动的物体必有加速度,当速度方向与所受合力(加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时物体做曲线运动。 2)匀速圆周运动 1.线速度V=s/t=2πR/T 2.角速度ω=Φ/t=2π/T=2πf 3.向心加速度a=V^2/R=ω^2R=(2π/T)^2R 4.向心力F心=Mv^2/R=mω^2*R=m(2π/T)^2*R 5.周期与频率T=1/f 6.角速度与线速度的关系V=ωR 7.角速度与转速的关系ω=2πn (此处频率与转速意义相同) 8.主要物理量及单位: 弧长(S):米(m) 角度(Φ):弧度(rad) 频率(f):赫(Hz) 周期(T):秒(s) 转速(n):r/s 半径(R):米(m) 线速度(V):m/s 角速度(ω):rad/s 向心加速度:m/s2 注:(1)向心力可以由具体某个力提供,也可以由合力提供,还可以由分力提供,方向始终与速度方向垂直。(2)做匀速度圆周运动的物体,其向心力等于合力,并且向心力只改变速度的方向,不改变速度的大小,因此物体的动能保持不变,但动量不断改变。 3)万有引力 1.开普勒第三定律T2/R3=K(=4π^2/GM) R:轨道半径 T :周期 K:常量(与行星质量无关) 2.万有引力定律F=Gm1m2/r^2 G=6.67×10^-11Nu2022m^2/kg^2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3.天体上的重力和重力加速度GMm/R^2=mg g=GM/R^2 R:天体半径(m) 4.卫星绕行速度、角速度、周期 V=(GM/R)1/2 ω=(GM/R^3)1/2 T=2π(R^3/GM)1/2 5.第一(二、三)宇宙速度V1=(g地r地)1/2=7.9Km/s V2=11.2Km/s V3=16.7Km/s 6.地球同步卫星GMm/(R+h)^2=m*4π^2(R+h)/T^2 h≈3.6 km h:距地球表面的高度 注:(1)天体运动所需的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F心=F万。(2)应用万有引力定律可估算天体的质量密度等。(3)地球同步卫星只能运行于赤道上空,运行周期和地球自转周期相同。(4)卫星轨道半径变小时,势能变小、动能变大、速度变大、周期变小。(5)地球卫星的最大环绕速度和最小发射速度均为7.9Km/S。 机械能 1.功 (1)做功的两个条件: 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物体在里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2)功的大小: W=Fscosa 功是标量 功的单位:焦耳(J) 1J=1N*m 当 0<= a <派/2 w>0 F做正功 F是动力 当 a=派/2 w=0 (cos派/2=0) F不作功 当 派/2<= a <派 W<0 F做负功 F是阻力 (3)总功的求法: W总=W1+W2+W3……Wn W总=F合Scosa 2.功率 (1) 定义:功跟完成这些功所用时间的比值. P=W/t 功率是标量 功率单位:瓦特(w) 此公式求的是平均功率 1w=1J/s 1000w=1kw (2) 功率的另一个表达式: P=Fvcosa 当F与v方向相同时, P=Fv. (此时cos0度=1) 此公式即可求平均功率,也可求瞬时功率 1)平均功率: 当v为平均速度时 2)瞬时功率: 当v为t时刻的瞬时速度 (3) 额定功率: 指机器正常工作时最大输出功率 实际功率: 指机器在实际工作中的输出功率 正常工作时: 实际功率≤额定功率 (4) 机车运动问题(前提:阻力f恒定) P=Fv F=ma+f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汽车启动有两种模式 1) 汽车以恒定功率启动 (a在减小,一直到0) P恒定 v在增加 F在减小 尤F=ma+f 当F减小=f时 v此时有最大值 2) 汽车以恒定加速度前进(a开始恒定,在逐渐减小到0) a恒定 F不变(F=ma+f) V在增加 P实逐渐增加最大 此时的P为额定功率 即P一定 P恒定 v在增加 F在减小 尤F=ma+f 当F减小=f时 v此时有最大值 3.功和能 (1) 功和能的关系: 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的过程 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2) 功和能的区别: 能是物体运动状态决定的物理量,即过程量 功是物体状态变化过程有关的物理量,即状态量 这是功和能的根本区别. 4.动能.动能定理 (1) 动能定义: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用Ek表示 表达式 Ek=1/2mv^2 能是标量 也是过程量 单位:焦耳(J) 1kg*m^2/s^2 = 1J (2) 动能定理内容:合外力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 表达式 W合=ΔEk=1/2mv^2-1/2mv0^2 适用范围:恒力做功,变力做功,分段做功,全程做功 5.重力势能 (1) 定义: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 用Ep表示 表达式 Ep=mgh 是标量 单位:焦耳(J) (2) 重力做功和重力势能的关系 W重=-ΔEp 重力势能的变化由重力做功来量度 (3) 重力做功的特点:只和初末位置有关,跟物体运动路径无关 重力势能是相对性的,和参考平面有关,一般以地面为参考平面 重力势能的变化是绝对的,和参考平面无关 (4) 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形变而具有的能量 弹性势能存在于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中,跟形变的大小有关 弹性势能的变化由弹力做功来量度 6.机械能守恒定律 (1) 机械能: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总称 总机械能:E=Ek+Ep 是标量 也具有相对性 机械能的变化,等于非重力做功 (比如阻力做的功) ΔE=W非重 机械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2) 机械能守恒定律: 只有重力做功的情况下,物体的动能和重力势能 发生相互转化,但机械能保持不变 表达式: Ek1+Ep1=Ek2+Ep2 成立条件:只有重力做功tt白2023-06-29 09:05:501
物理必修一中的位移公式的推导
δs为连续相邻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设物体初速度为v,加速度为a,则s1=vtat^2/2;s2=v(2t)a(2t)^2/2-s1=vt3at^2/2依次类推,s3=vt5at^2/2....sn=vt(2n-1)at^2/2所以δs=s2-s1=s3-s2=....=at^2北有云溪2023-06-29 09:05:492
求高中必修一物理关于位移的公式。
x=1/2at^2; x=V0t-1/2at^2; 2ax=V^2-V0^2北营2023-06-29 09:05:491
高中物理必修一匀变速运动公式怎么用 我算一道题需要很长时间
专门做变速运动练习,买一本题库,比如天星的高考题库左迁2023-06-29 09:05:492
高中物理必修一弹簧弹力的4个公式
初中物理力学占据较高分值,考察方式常以物理计算和物理实验题为主。初中物理力学主要知识点有:运动与力的结合,参照物,机械运动,力的作用效果,惯性和惯性定律,二力平衡,压强(液体的压强,大气压强),浮力,机械效率,动能和势能,机械能及其转化。本篇附上经典初中物理力学计算题和实验题,供同学学习。一、初中物理力学知识点归纳→参照物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机械运动1、 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2、 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3、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⑴时间相同路程长则运动快 ⑵路程相同时间短则运动快 ⑶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分类:(根据运动路线)(1)曲线运动(2)直线运动Ⅰ 匀速直线运动:A、 定义: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计算公式:B、速度 单位:国际单位制中 m/s 运输中单位km/h 两单位中m/s 单位大。换算:1m/s=3.6km/h 。Ⅱ 变速运动:定义: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平均速度= 总路程÷总时间物理意义:表示变速运动的平均快慢→力的作用效果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2、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4、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N 表示。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5、力的测量:(1)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2)弹簧测力计:6、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7、力的示意图 →惯性和惯性定律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2、惯性:⑴定义: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⑵说明: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二力平衡1、定义:物体在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称二力平衡。 2、二力平衡条件:二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两个力在一条直线上3、力和运动状态的关系: 物体受力条件 物体运动状态 说明 力不是产生(维持)运动的原因 受非平衡力 合力不为0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1、压力:①定义: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②压力并不都是由重力引起的,通常把物体放在桌面上时,如果物体不受其他力,则压力F = 物体的重力G③研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因素的实验:课本甲、乙说明: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乙、丙说明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概括这两次实验结论是: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和受力面积有关。2、压强:①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②物理意义: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③公式 p=F/ S 其中各量的单位分别是:p:帕斯卡(Pa);F:牛顿(N)S:米2(m2)。④压强单位Pa的认识:一张报纸平放时对桌子的压力约0.5Pa 。成人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约为:1.5×104Pa 。⑤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改变压力大小、改变受力面积大小、同时改变前二者→液体的压强1、液体内部产生压强的原因:液体受重力且具有流动性 2、液体压强的规律:⑴液体内部朝各个方向都有压强;⑵ 在同一深度,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⑶ 深度增大,液体的压强增大;⑷液体的压强还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在深度相同时,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强越大。3、液体压强公式:p=ρgh(→点击进入《力学公式-压强公式汇总》)⑴、公式适用的条件为:液体⑵、公式中物理量的单位为:p:Pa;g:N/kg;h:m⑶、从公式中看出:液体的压强只与液体的密度和液体的深度有关,而与液体的质量、体积、重力、容器的底面积、容器形状均无关。著名的帕斯卡破桶实验充分说明这一点。4、连通器: ⑴定义:上端开口,下部相连通的容器⑵原理:连通器里装一种液体且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的液面保持相平⑶应用:茶壶、锅炉水位计、乳牛自动喂水器、船闸等都是根据连通器的原理来工作的。→大气压强1、大气压的测定——托里拆利实验(重点实验)。⑴ 实验过程:在长约1m,一端封闭的玻璃管里灌满水银,将管口堵住,然后倒插在水银槽中放开堵管口的手指后,管内水银面下降一些就不在下降,这时管内外水银面的高度差约为760mm。⑵ 原理分析:在管内,与管外液面相平的地方取一液片,因为液体不动故液片受到上下的压强平衡。即向上的大气压=水银柱产生的压强。⑶ 结论:大气压p0=760mmHg=1900pxHg=1.01×105Pa(其值随着外界大气压的变化而变化)⑷ 说明:a实验前玻璃管里水银灌满的目的是:使玻璃管倒置后,水银上方为真空;若未灌满,则测量结果偏小。b本实验若把水银改成水,则需要玻璃管的长度为10.3 mc将玻璃管稍上提或下压,管内外的高度差不变,将玻璃管倾斜,高度不变,长度变长。2、标准大气压——支持1900px水银柱的大气压叫标准大气压。1标准大气压=760mmHg=1900pxHg=1.013×105Pa ,可支持水柱高约10.3m3、大气压的变化大气压随高度增加而减小,在海拔2000米内可近似地认为高度每升高12米大气压约减小1毫米贡柱,大气压随高度的变化是不均匀的,低空大气压减小得快,高空减小得慢,且大气压的值与地点、天气、季节、的变化有关。一般来说,晴天大气压比阴天高,冬天比夏天高。4、测量工具:⑴ 定义:测定大气压的仪器叫气压计。⑵ 分类:水银气压计和无液气压计5、应用:活塞式抽水机和离心水泵。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1、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 2、飞机的升力 →浮力 1、浮力的大小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这就是著名的阿基米德原理(同样适用于气体)。2、公式:F浮= G排=ρ液V排g (→点击进入《力学公式-浮力公式汇总》)从公式中可以看出: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而与物体的质量、体积、重力、形状 、浸没的深度等均无关。→浮力的应用1、物体的浮沉条件: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当它所受的浮力大于重力时,物体上浮;当它所受的浮力小于重力时,物体下沉;当它所受的浮力等于重力时,悬浮在液体中,或漂浮在液面上2、浮力的应用轮船:采用空心的办法增大排水量。潜水艇:改变自身重来实现上浮下沉。气球和飞艇:改变所受浮力的大小,实现上升下降。→功1、力学中的功①做功的含义: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做了功。②力学里所说的功包括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③不做功的三种情况:有力无距离、有距离无力、力和距离垂直.2、功的计算:(→点击进入《力学公式-功公式汇总》)①物理学中把力与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叫做功。②公式:W=FS③功的单位:焦耳(J),1J= 1N·m 。④注意:①分清哪个力对物体做功,计算时F就是这个力;②公式中S 一定是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强调对应。③ 功的单位"焦"(牛·米 = 焦),不要和力和力臂的乘积(牛·米,不能写成"焦")单位搞混。→机械效率1、有用功和额外功①有用功定义:对人们有用的功,有用功是必须要做的功。例:提升重物W有用=Gh②额外功:额外功定义:并非我们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例:用滑轮组提升重物W额= G动h(G动:表示动滑轮重)③总功:总功定义:有用功加额外功的和叫做总功。即动力所做的功。公式:W总=W有用+W额,W总=FS2、机械效率①定义: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②公式:η=W有用/W总③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减小机械自重、减小机件间的摩擦。④说明:机械效率常用百分数表示,机械效率总小于1①物理意义:功率是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②定义: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叫做功率③公式:P=W/t④单位:瓦特(W)、千瓦(kW) 1W=1J/s 1kW=10W→动能和势能1、动能①能量:物体能够对外做功(但不一定做功),表示这个物体具有能量,简称能。②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③质量相同的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它的动能越大;运动速度相同的物体,质量越大,它的动能也越大。2、势能①重力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叫做重力势能。物体被举得越高,质量越大,具有的重力势能也越大。②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弹性势能。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具有的弹性势能越大。③势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统称为势能。(→点击进入《力学公式-动能与势能公式汇总》)→机械能及其转化1、机械能:动能与势能统称为机械能。如果只有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机械能的总和不变,或者说,机械能是守恒的。2、动能和重力势能间的转化规律:①质量一定的物体,如果加速下降,则动能增大,重力势能减小,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②质量一定的物体,如果减速上升,则动能减小,重力势能增大,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3、动能与弹性势能间的转化规律:①如果一个物体的动能减小,而另一个物体的弹性势能增大,则动能转化为弹性势能;②如果一个物体的动能增大,而另一个物体的弹性势能减小,则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二、初中物理力学计算题:1、水壶内装有1千克水,水壶底面积约为0.003米2,水深0.1米,求水对壶底的压强。答案:P=ρgh=1000千克/米3×9.8牛/千克×0.1米=980帕(公式1分,代入2分,结果1分)2、在水平桌面上,薄壁圆柱形容器甲和乙内分别装有1.8千克的酒精和2千克的水。甲的底面积为0.016㎡,乙的底面积为0.01㎡。(已知酒精密度=0.8g/cm?).求:(1)水的体积;(2)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p;(3)若从甲、乙容器中抽出相同体积的酒精和水,有没有可能使酒精和水对各自容器底部的压强相等。如果有可能,请计算出抽出的体积△V;如果没有可能,请说明理由.答案:三、初中物理力学实验题:1、为了探究液体内部的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小华同学将一根两端开口的玻璃管的一端扎上橡皮膜,将其浸入盛有水的烧杯中,并不断增加玻璃管浸入水中的深度,实验操作过程及实验现象如图7(a)、(b)和(c)所示。他继续实验,在玻璃管中分别注入酒精、盐水,使之与烧杯中水面相平,实验操作过程及实验现象如图7(d)、(e)所示。(已知ρ盐水>ρ水>ρ酒精)(1)观察比较图(a)、(b)与(c)可归纳出的初步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观察比较图7(d)与(e)可归纳出的初步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将下列实验中的有关项目分别填写完整:(1)在“测定物质的密度”实验中,用天平测量铝块的质量,应将铝块放置在调节平衡的天平的______(选填“左”或“右”)盘进行称量.对比“探究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和“测定物质的密度”两个实验,实验目的______(选填“相同”或“不相同”),需要测的物理量______(选填“相同”或“不相同”).(2)为了探究液体内部压强是否与液体种类有关,两个大量筒中应分别装有______种类的液体。实验时,压强计的金属盒应该放置在两个量筒的液体内部______深度处.(均选填“相同”或“不同”)初中物理力学实验题答案:1、(1)同种液体内部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大而增大。(2)不同液体同一深度处,液体密度较大,液体压强也较大。2、(1)左、不相同、相同 (2)不同、相同黑桃花2023-06-29 09:05:494
高中物理必修一滑动摩擦力的比例常数公式怎么读?
摩擦力的比例常数就是摩擦系数,摩擦系数跟接触面有关,接触面越粗糙,摩擦系数越大,它读缪。陶小凡2023-06-29 09:05:491
物理必修一到必修三的全公式
平抛运动 1.水平方向速度Vx= Vo 2.竖直方向速度Vy=gt 3.水平方向位移Sx= Vot 4.竖直方向位移(Sy)=gt^2/2 5.运动时间t=(2Sy/g)1/2 (通常又表示为(2h/g)1/2) 6.合速度Vt=(Vx^2+Vy^2)1/2=[Vo^2+(gt)^2]1/2 合速度方向与水平夹角β: tgβ=Vy/Vx=gt/Vo 7.合位移S=(Sx^2+ Sy^2)1/2 , 位移方向与水平夹角α: tgα=Sy/Sx=gt/2Vo 匀速圆周运动 1.线速度V=s/t=2πR/T 2.角速度ω=Φ/t=2π/T=2πf 3.向心加速度a=V^2/R=ω^2R=(2π/T)^2R 4.向心力F心=Mv^2/R=mω^2*R=m(2π/T)^2*R 5.周期与频率T=1/f 6.角速度与线速度的关系V=ωR 7.角速度与转速的关系ω=2πn (此处频率与转速意义相同) 万有引力 1.开普勒第三定律T2/R3=K(=4π^2/GM) R:轨道半径 T :周期 K:常量(与行星质量无关) 2.万有引力定律F=Gm1m2/r^2 G=6.67×10^-11N61m^2/kg^2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3.天体上的重力和重力加速度GMm/R^2=mg g=GM/R^2 R:天体半径(m) 4.卫星绕行速度、角速度、周期 V=(GM/R)1/2 ω=(GM/R^3)1/2 T=2π(R^3/GM)1/2 5.第一(二、三)宇宙速度V1=(g地r地)1/2=7.9Km/s V2=11.2Km/s V3=16.7Km/s 6.地球同步卫星GMm/(R+h)^2=m*4π^2(R+h)/T^2 h≈3.6 km h:距地球表面的高度 1.功 (1)做功的两个条件: 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物体在里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2)功的大小: W=Fscosa 功是标量 功的单位:焦耳(J) 1J=1N*m 当 0<= a <派/2 w>0 F做正功 F是动力 当 a=派/2 w=0 (cos派/2=0) F不作功 当 派/2<= a <派 W<0 F做负功 F是阻力 (3)总功的求法: W总=W1+W2+W3……Wn W总=F合Scosa 1) 定义:功跟完成这些功所用时间的比值. P=W/t 功率是标量 功率单位:瓦特(w) 此公式求的是平均功率 1w=1J/s 1000w=1kw (2) 功率的另一个表达式: P=Fvcosa 当F与v方向相同时, P=Fv. (此时cos0度=1) 4.动能.动能定理 (1) 动能定义: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用Ek表示 表达式 Ek=1/2mv^2 能是标量 也是过程量 单位:焦耳(J) 1kg*m^2/s^2 = 1J (2) 动能定理内容:合外力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 表达式 W合=ΔEk=1/2mv^2-1/2mv0^2 适用范围:恒力做功,变力做功,分段做功,全程做功 5.重力势能 (1) 定义: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 用Ep表示 表达式 Ep=mgh 是标量 单位:焦耳(J) (2) 重力做功和重力势能的关系 W重=-ΔEp 6.机械能守恒定律 表达式: Ek1+Ep1=Ek2+Ep2 成立条件:只有重力做功再也不做站长了2023-06-29 09:05:481
高中物理必修一二公式总结
公式是高中物理知识点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必修一、二课程有哪些公式要记住?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高中物理必修一二公式,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物理必修一二公式(一) 1.平均速度V平=S/t (定义式) 2.有用推论Vt^2 u2013Vo^2=2as 3.中间时刻速度 Vt/2=V平=(Vt+Vo)/2 4.末速度Vt=Vo+at 5.中间位置速度Vs/2=[(Vo^2 +Vt^2)/2]1/2 6.位移S= V平t=Vot + at^2/2=Vt/2t 7.加速度a=(Vt-Vo)/t 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 8.实验用推论u0394S=aT^2 u0394S为相邻连续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 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Vo):m/s 加速度(a):m/s^2 末速度(Vt):m/s 高中物理必修一二公式(二) 1.初速度Vo=0 2.末速度Vt=gt 3.下落高度h=gt^2/2(从Vo位置向下计算) 4.推论Vt^2=2gh 6. 对于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有下列规律成立: (1). 1T秒末、2T秒末、3T秒末u2026nT秒末的速度之比为: 1 : 2 : 3 : u2026 : n. (2). 1T秒、2T秒、3T秒u2026nT秒的位移之比为: 12 : 22 : 32 : u2026 : n2. (3). 第1T秒内、第2T秒内、第3T秒内u2026第nT秒内的位移之比为: 1 : 3 : 5 : u2026 : (2n-1). (4). 第1T秒内、第2T秒内、第3T秒内u2026第nT秒内的平均速度之比为: 1 : 3 : 5 : u2026 : (2n-1). 高中物理必修一二公式(三) 重力:G = mg 摩擦力: (1) 滑动摩擦力:f = u03bcFN 即滑动摩擦力跟压力成正比。 (2) 静摩擦力:①对一般静摩擦力的计算应该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切记不要乱用 f =u03bcFN;②对最大静摩擦力的计算有公式:f = u03bcFN (注意:这里的u03bc与滑动摩擦定律中的u03bc的区别,但一般情况下,我们认为是一样的) 力的合成与分解: (1) 力的合成与分解都应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铁血嘟嘟2023-06-29 09:05:471
谁知道关于高中物理必修一上的关于第一章的公式
建议你把这些 / 写成 分式 在纸上看:S = v初 t + (at^2)/2 ------①(t^2 表示 t 的平方),v末 = v初 + at ------②,S平 = v平/t = (v末 - v初)/t ------③(最后一个只适用于匀速直线),由公式①②联立求解得 v末^2 -v初^2 = 2aS ------④,以下初速度均为0,在同等时间大小 t 下,发生第 t 秒末位移 S1 ,第 2t 秒末位移 S2 ,第 3t 秒末位移S3, ... ,第 nt秒末位移 Sn 的比值为:S1:S2:S3: ... :Sn=1:4:9: ... : n^2 ------⑤,(根据公式①推算出比值与 t^2 有关)由上知,在同等时间大小 t 下,发生第 t 秒内移 SⅠ ,第 2t 秒内位移 SⅡ ,第 3t 秒内位移 SⅢ, ... ,第 nt秒内位移 Sn 的比值为:SⅠ:SⅡ:SⅢ: ... :Sn=1:3:5: ... : (n^2 - 1) ------⑥,在同等位移大小 S 下,发生第 S 个位移末 用时 t1 ,第 2S 个位移末 用时 t2 ,第 3S 位移末 用时 t3, ... ,第 nt秒内位移 tn 的比值为:t1:t2:t3: ... tn=1:√2:√3: ... :√n ------⑦,(根据公式①推算出比值与 √S 有关,√ 表示 根号)由上知,在同等位移大小 S 下,发生第 S 个位移内 用时 tⅠ ,第 2S 个位移内 用时 tⅡ ,第 3S 位移内 用时 tⅢ ,... ,第 nS 位移内 用时 tn 的比值为:tⅠ:tⅡ:tⅢ: ... tn=1:√2 - 1 :√3 - √2 : ... :√n - √(n-1) ------⑧.Jm-R2023-06-29 09:05:471
高中必修一加速度公式是什么?
加速度公式:1、平均速度:V平=s/t(定义式),有用推论Vt^2-Vo^2=2as2、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o)/23、末速度:Vt=Vo+at4、位移:s=V平t=Vot+at^2/2=Vt/2t5、加速度:a=(Vt-Vo)/t {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6、实验用推论:Δs=aT^2 {Δs为连续相邻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加速度物理意义表示质点速度变化的快慢的物理量。举例:假如两辆汽车开始静止,均匀地加速后,达到10m/s的速度,A车花了10s,而B车只用了5s。它们的速度都从0变为10m/s,速度改变了10m/s。所以它们的速度变化量是一样的。但是很明显,B车变化得更快一些。我们用加速度来描述这个现象:B车的加速度(a=Δv/Δt,其中的Δv是速度变化量)>A车的加速度。显然,当速度变化量一样的时候,花时间较少的B车,加速度更大。也就是说B车的启动性能相对A车好一些。因此,加速度是表示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拌三丝2023-06-29 09:05:471
最新教材高中物理必修一和必修二的所有公式?
1)匀变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V平=s/t(定义式) 2.有用推论Vt2-Vo2=2as 3.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o)/2 4.末速度Vt=Vo+at 5.中间位置速度Vs/2=[(Vo2+Vt2)/2]1/2 6.位移s=V平t=Vot+at2/2=Vt/2t 7.加速度a=(Vt-Vo)/t {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 8.实验用推论Δs=aT2 {Δs为连续相邻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 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度(Vo):m/s;加速度(a):m/s2;末速度(Vt):m/s;时间(t)秒(s);位移(s):米(m);路程:米;速度单位换算:1m/s=3.6km/h。 注: (1)平均速度是矢量; (2)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 (3)a=(Vt-Vo)/t只是量度式,不是决定式; (4)其它相关内容:质点、位移和路程、参考系、时间与时刻〔见第一册P19〕/s--t图、v--t图/速度与速率、瞬时速度〔见第一册P24〕。 2)自由落体运动 1.初速度Vo=0 2.末速度Vt=gt 3.下落高度h=gt2/2(从Vo位置向下计算) 4.推论Vt2=2gh 注: (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2)a=g=9.8m/s2≈10m/s2(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3)竖直上抛运动 1.位移s=Vot-gt2/2 2.末速度Vt=Vo-gt (g=9.8m/s2≈10m/s2) 3.有用推论Vt2-Vo2=-2gs 4.上升最大高度Hm=Vo2/2g(抛出点算起) 5.往返时间t=2Vo/g (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 注: (1)全过程处理: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以向上为正方向,加速度取负值; (2)分段处理:向上为匀减速直线运动,向下为自由落体运动,具有对称性; (3)上升与下落过程具有对称性,如在同点速度等值反向等。1)平抛运动 1.水平方向速度:Vx=Vo 2.竖直方向速度:Vy=gt 3.水平方向位移:x=Vot4.竖直方向位移:y=gt2/2 5.运动时间t=(2y/g)1/2(通常又表示为(2h/g)1/2) 6.合速度Vt=(Vx2+Vy2)1/2=[Vo2+(gt)2]1/2 合速度方向与水平夹角β:tgβ=Vy/Vx=gt/V0 7.合位移:s=(x2+y2)1/2, 位移方向与水平夹角α:tgα=y/x=gt/2Vo 8.水平方向加速度:ax=0;竖直方向加速度:ay=g (1)平抛运动是匀变速曲线运动,加速度为g,通常可看作是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与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的合成; (2)运动时间由下落高度h(y)决定与水平抛出速度无关; (3)θ与β的关系为tgβ=2tgα; (4)在平抛运动中时间t是解题关键;(5)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必有加速度,当速度方向与所受合力(加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时,物体做曲线运动。 力(常见的力、力的合成与分解) 1)常见的力 1.重力G=mg (方向竖直向下,g=9.8m/s2≈10m/s2,作用点在重心,适用于地球表面附近) 2.胡克定律F=kx {方向沿恢复形变方向,k:劲度系数(N/m),x:形变量(m)} 3.滑动摩擦力F=μFN {与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μ:摩擦因数,FN:正压力(N)} 4.静摩擦力0≤f静≤fm (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fm为最大静摩擦力) 2)力的合成与分解 1.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同向:F=F1+F2, 反向:F=F1-F2 (F1>F2) 2.互成角度力的合成: F=(F12+F22+2F1F2cosα)1/2(余弦定理) F1⊥F2时:F=(F12+F22)1/2 3.合力大小范围:|F1-F2|≤F≤|F1+F2| 4.力的正交分解:Fx=Fcosβ,Fy=Fsinβ(β为合力与x轴之间的夹角tgβ=Fy/Fx) (1)力(矢量)的合成与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是等效替代关系,可用合力替代分力的共同作用,反之也成立; (3)除公式法外,也可用作图法求解,此时要选择标度,严格作图; (4)F1与F2的值一定时,F1与F2的夹角(α角)越大,合力越小; (5)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可沿直线取正方向,用正负号表示力的方向,化简为代数运算。 1)匀变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V平=s/t(定义式) 2.有用推论Vt2-Vo2=2as 3.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o)/2 4.末速度Vt=Vo+at 5.中间位置速度Vs/2=[(Vo2+Vt2)/2]1/2 6.位移s=V平t=Vot+at2/2=Vt/2t 7.加速度a=(Vt-Vo)/t {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 8.实验用推论Δs=aT2 {Δs为连续相邻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 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度(Vo):m/s;加速度(a):m/s2;末速度(Vt):m/s;时间(t)秒(s);位移(s):米(m);路程:米;速度单位换算:1m/s=3.6km/h。 注: (1)平均速度是矢量; (2)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 (3)a=(Vt-Vo)/t只是量度式,不是决定式; (4)其它相关内容:质点、位移和路程、参考系、时间与时刻〔见第一册P19〕/s--t图、v--t图/速度与速率、瞬时速度〔见第一册P24〕。 2)自由落体运动 1.初速度Vo=0 2.末速度Vt=gt 3.下落高度h=gt2/2(从Vo位置向下计算) 4.推论Vt2=2gh 注: (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2)a=g=9.8m/s2≈10m/s2(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3)竖直上抛运动 1.位移s=Vot-gt2/2 2.末速度Vt=Vo-gt (g=9.8m/s2≈10m/s2) 3.有用推论Vt2-Vo2=-2gs 4.上升最大高度Hm=Vo2/2g(抛出点算起) 5.往返时间t=2Vo/g (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 注: (1)全过程处理: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以向上为正方向,加速度取负值; (2)分段处理:向上为匀减速直线运动,向下为自由落体运动,具有对称性; (3)上升与下落过程具有对称性,如在同点速度等值反向等。1)平抛运动 1.水平方向速度:Vx=Vo 2.竖直方向速度:Vy=gt 3.水平方向位移:x=Vot4.竖直方向位移:y=gt2/2 5.运动时间t=(2y/g)1/2(通常又表示为(2h/g)1/2) 6.合速度Vt=(Vx2+Vy2)1/2=[Vo2+(gt)2]1/2 合速度方向与水平夹角β:tgβ=Vy/Vx=gt/V0 7.合位移:s=(x2+y2)1/2, 位移方向与水平夹角α:tgα=y/x=gt/2Vo 8.水平方向加速度:ax=0;竖直方向加速度:ay=g (1)平抛运动是匀变速曲线运动,加速度为g,通常可看作是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与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的合成; (2)运动时间由下落高度h(y)决定与水平抛出速度无关; (3)θ与β的关系为tgβ=2tgα; (4)在平抛运动中时间t是解题关键;(5)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必有加速度,当速度方向与所受合力(加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时,物体做曲线运动。 力(常见的力、力的合成与分解) 1)常见的力 1.重力G=mg (方向竖直向下,g=9.8m/s2≈10m/s2,作用点在重心,适用于地球表面附近) 2.胡克定律F=kx {方向沿恢复形变方向,k:劲度系数(N/m),x:形变量(m)} 3.滑动摩擦力F=μFN {与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μ:摩擦因数,FN:正压力(N)} 4.静摩擦力0≤f静≤fm (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fm为最大静摩擦力) 2)力的合成与分解 1.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同向:F=F1+F2, 反向:F=F1-F2 (F1>F2) 2.互成角度力的合成: F=(F12+F22+2F1F2cosα)1/2(余弦定理) F1⊥F2时:F=(F12+F22)1/2 3.合力大小范围:|F1-F2|≤F≤|F1+F2| 4.力的正交分解:Fx=Fcosβ,Fy=Fsinβ(β为合力与x轴之间的夹角tgβ=Fy/Fx) (1)力(矢量)的合成与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是等效替代关系,可用合力替代分力的共同作用,反之也成立; (3)除公式法外,也可用作图法求解,此时要选择标度,严格作图; (4)F1与F2的值一定时,F1与F2的夹角(α角)越大,合力越小; (5)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可沿直线取正方向,用正负号表示力的方向,化简为代数运算。康康map2023-06-29 09:05:462
高中物理必修一公式
一,力学 胡克定律: F = kx (x为伸长量或压缩量;k为劲度系数,只与弹簧的原长,粗细和材料有关) 重力: G = mg (g随离地面高度,纬度,地质结构而变化;重力约等于地面上物体受到的地球引力) 3 ,求F,的合力:利用平行四边形定则. 注意:(1) 力的合成和分解都均遵从平行四边行法则. (2) 两个力的合力范围: F1-F2 F F1 + F2 (3) 合力大小可以大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也可以等于分力. 4,两个平衡条件: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 F合=0 或 : Fx合=0 Fy合=0 推论:[1]非平行的三个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则这三个力一定共点. [2]三个共点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其中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一定等值反向 (2 )有固定转动轴物体的平衡条件:力矩代数和为零.(只要求了解) 力矩:M=FL (L为力臂,是转动轴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5,摩擦力的公式: (1) 滑动摩擦力: f= FN 说明 : ① FN为接触面间的弹力,可以大于G;也可以等于G;也可以小于G ② 为滑动摩擦因数,只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积大小,接触面相对运动快慢以及正压力N无关. (2) 静摩擦力:其大小与其他力有关, 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不与正压力成正比. 大小范围: O f静 fm (fm为最大静摩擦力,与正压力有关) 说明: a ,摩擦力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反. b,摩擦力可以做正功,也可以做负功,还可以不做功. c,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间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d,静止的物体可以受滑动摩擦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可以受静摩擦力的作用. 6, 浮力: F= gV (注意单位) 7, 万有引力: F=G 适用条件:两质点间的引力(或可以看作质点,如两个均匀球体). G为万有引力恒量,由卡文迪许用扭秤装置首先测量出. 在天体上的应用:(M--天体质量 ,m—卫星质量, R--天体半径 ,g--天体表面重力加速度,h—卫星到天体表面的高度) a ,万有引力=向心力 G b,在地球表面附近,重力=万有引力 mg = G g = G 第一宇宙速度 mg = m V= 8, 库仑力:F=K (适用条件:真空中,两点电荷之间的作用力) 电场力:F=Eq (F 与电场强度的方向可以相同,也可以相反) 10,磁场力: 洛仑兹力: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力. 公式:f=qVB (BV) 方向--左手定则 安培力 : 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力. 公式:F= BIL (BI) 方向--左手定则 11,牛顿第二定律: F合 = ma 或者 Fx = m ax Fy = m ay 适用范围:宏观,低速物体 理解:(1)矢量性 (2)瞬时性 (3)独立性 (4) 同体性 (5)同系性 (6)同单位制 12,匀变速直线运动: 基本规律: Vt = V0 + a t S = vo t +a t2 几个重要推论: (1) Vt2 - V02 = 2as (匀加速直线运动:a为正值 匀减速直线运动:a为正值) (2) A B段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 Vt/ 2 == (3) AB段位移中点的即时速度: Vs/2 = 匀速:Vt/2 =Vs/2 ; 匀加速或匀减速直线运动:Vt/2 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在1s ,2s,3s……ns内的位移之比为12:22:32……n2; 在第1s 内,第 2s内,第3s内……第ns内的位移之比为1:3:5…… (2n-1); 在第1米内,第2米内,第3米内……第n米内的时间之比为1:: ……( 初速无论是否为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质点,在连续相邻的相等的时间间隔内的位移之差为一常数:s = aT2 (a--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 T--每个时间间隔的时间) 竖直上抛运动: 上升过程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下落过程是匀加速直线运动.全过程是初速度为VO,加速度为g的匀减速直线运动. 上升最大高度: H = (2) 上升的时间: t= (3) 上升,下落经过同一位置时的加速度相同,而速度等值反向 (4) 上升,下落经过同一段位移的时间相等. 从抛出到落回原位置的时间:t = (5)适用全过程的公式: S = Vo t --g t2 Vt = Vo-g t Vt2 -Vo2 = - 2 gS ( S,Vt的正,负号的理解) 14,匀速圆周运动公式 线速度: V= R =2f R= 角速度:= 向心加速度:a =2 f2 R 向心力: F= ma = m2 R= mm4n2 R 注意:(1)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的向心力就是物体所受的合外力,总是指向圆心. (2)卫星绕地球,行星绕太阳作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 氢原子核外电子绕原子核作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由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库仑力提供. 15,平抛运动公式:匀速直线运动和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合运动 水平分运动: 水平位移: x= vo t 水平分速度:vx = vo 竖直分运动: 竖直位移: y =g t2 竖直分速度:vy= g t tg = Vy = Votg Vo =Vyctg V = Vo = Vcos Vy = Vsin 在Vo,Vy,V,X,y,t,七个物理量中,如果 已知其中任意两个,可根据以上公式求出其它五个物理量. 16, 动量和冲量: 动量: P = mV 冲量:I = F t (要注意矢量性) 17 ,动量定理: 物体所受合外力的冲量等于它的动量的变化. 公式: F合t = mv" - mv (解题时受力分析和正方向的规定是关键) 18,动量守恒定律:相互作用的物体系统,如果不受外力,或它们所受的外力之和为零,它们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研究对象: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或多个物体) 公式:m1v1 + m2v2 = m1 v1"+ m2v2"或p1 =- p2 或p1 +p2=O 适用条件: (1)系统不受外力作用. (2)系统受外力作用,但合外力为零. (3)系统受外力作用,合外力也不为零,但合外力远小于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 (4)系统在某一个方向的合外力为零,在这个方向的动量守恒. 19, 功 : W = Fs cos (适用于恒力的功的计算) 理解正功,零功,负功 (2) 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重力的功------量度------重力势能的变化 电场力的功-----量度------电势能的变化 分子力的功-----量度------分子势能的变化 合外力的功------量度-------动能的变化 20, 动能和势能: 动能: Ek = 重力势能:Ep = mgh (与零势能面的选择有关) 21,动能定理:外力所做的总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增量). 公式: W合= Ek = Ek2 - Ek1 = 22,机械能守恒定律:机械能 = 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 条件:系统只有内部的重力或弹力做功. 公式: mgh1 + 或者 Ep减 = Ek增 23,能量守恒(做功与能量转化的关系):有相互摩擦力的系统,减少的机械能等于摩擦力所做的功. E = Q = f S相 24,功率: P = (在t时间内力对物体做功的平均功率) P = FV (F为牵引力,不是合外力;V为即时速度时,P为即时功率;V为平均速度时,P为平均功率; P一定时,F与V成正比) 25, 简谐振动: 回复力: F = -KX 加速度:a = - 单摆周期公式: T= 2 (与摆球质量,振幅无关) (了解)弹簧振子周期公式:T= 2 (与振子质量,弹簧劲度系数有关,与振幅无关) 26, 波长,波速,频率的关系: V == f (适用于一切波) 二,热学 1,热力学第一定律:U = Q + W 符号法则:外界对物体做功,W为"+".物体对外做功,W为"-"; 物体从外界吸热,Q为"+";物体对外界放热,Q为"-". 物体内能增量U是取"+";物体内能减少,U取"-". 2 ,热力学第二定律: 表述一:不可能使热量由低温物体传递到高温物体,而不引起其他变化. 表述二:不可能从单一的热源吸收热量并把它全部用来对外做功,而不引起其他变化. 表述三:第二类永动机是不可能制成的. 3,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1)适用条件: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三个状态参量同时发生变化. (2) 公式: 恒量 4,热力学温度:T = t + 273 单位:开(K) (绝对零度是低温的极限,不可能达到) 三,电磁学 (一)直流电路 1,电流的定义: I = (微观表示: I=nesv,n为单位体积内的电荷数) 2,电阻定律: R=ρ (电阻率ρ只与导体材料性质和温度有关,与导体横截面积和长度无关) 3,电阻串联,并联: 串联:R=R1+R2+R3 +……+Rn 并联: 两个电阻并联: R= 4,欧姆定律:(1)部分电路欧姆定律: U=IR (2)闭合电路欧姆定律:I = 路端电压: U = -I r= IR 电源输出功率: = Iε-Ir = 电源热功率: 电源效率: = = (3)电功和电功率: 电功:W=IUt 电热:Q= 电功率 :P=IU 对于纯电阻电路: W=IUt= P=IU = 对于非纯电阻电路: W=Iut P=IU (4)电池组的串联:每节电池电动势为`内阻为,n节电池串联时: 电动势:ε=n 内阻:r=n (二)电场 1,电场的力的性质: 电场强度:(定义式) E = (q 为试探电荷,场强的大小与q无关) 点电荷电场的场强: E = (注意场强的矢量性) 2,电场的能的性质: 电势差: U = (或 W = U q ) UAB = φA - φB 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变化的关系:U = - W 3,匀强电场中场强跟电势差的关系: E = (d 为沿场强方向的距离) 4,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 加速: Uq =mv2 ②偏转:运动分解: x= vo t ; vx = vo ; y =a t2 ; vy= a t a = (三)磁场 几种典型的磁场:通电直导线,通电螺线管,环形电流,地磁场的磁场分布. 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安培力):F = BIL (要求 B⊥I, 力的方向由左手定则判定;若B‖I,则力的大小为零) 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洛仑兹力): F = qvB (要求v⊥B, 力的方向也是由左手定则判定,但四指必须指向正电荷的运动方向;若B‖v,则力的大小为零) 带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当带电粒子垂直射入匀强磁场时,洛仑兹力提供向心力,带电粒子做匀速圆周运动.即: qvB = 可得: r = , T = (确定圆心和半径是关键) (四)电磁感应 1,感应电流的方向判定:①导体切割磁感应线:右手定则;②磁通量发生变化:楞次定律. 2,感应电动势的大小:① E = BLV (要求L垂直于B,V,否则要分解到垂直的方向上 ) ② E = (①式常用于计算瞬时值,②式常用于计算平均值) (五)交变电流 1,交变电流的产生:线圈在磁场中匀速转动,若线圈从中性面(线圈平面与磁场方向垂直)开始转动,其感应电动势瞬时值为:e = Em sinωt ,其中 感应电动势最大值:Em = nBSω . 2 ,正弦式交流的有效值:E = ;U = ; I = (有效值用于计算电流做功,导体产生的热量等;而计算通过导体的电荷量要用交流的平均值) 3 ,电感和电容对交流的影响: 电感:通直流,阻交流;通低频,阻高频 电容:通交流,隔直流;通高频,阻低频 电阻:交,直流都能通过,且都有阻碍 4,变压器原理(理想变压器): ①电压: ② 功率:P1 = P2 ③ 电流:如果只有一个副线圈 : ; 若有多个副线圈:n1I1= n2I2 + n3I3 电磁振荡(LC回路)的周期:T = 2π 四,光学 1,光的折射定律:n = 介质的折射率:n = 2,全反射的条件:①光由光密介质射入光疏介质;②入射角大于或等于临界角. 临界角C: sin C = 3,双缝干涉的规律: ①路程差ΔS = (n=0,1,2,3--) 明条纹 (2n+1) (n=0,1,2,3--) 暗条纹 相邻的两条明条纹(或暗条纹)间的距离:ΔX = 4,光子的能量: E = hυ = h ( 其中h 为普朗克常量,等于6.63×10-34Js, υ为光的频率) (光子的能量也可写成: E = m c2 ) (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 Ek = hυ - W (其中Ek为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W为金属的逸出功,与金属的种类有关) 5,物质波的波长: = (其中h 为普朗克常量,p 为物体的动量) 五,原子和原子核 氢原子的能级结构. 原子在两个能级间跃迁时发射(或吸收光子): hυ = E m - E n 核能:核反应过程中放出的能量. 质能方程: E = m C2 核反应释放核能:ΔE = Δm C2Ntou1232023-06-29 09:05:461
请问高中物理必修一中v二分之一s=根号二分之v0平方加vt平方这个公式是如何推导出来的
中间位置的瞬时速度Vs。前后位移相等。前半位移,有 2a(S/2)=Vs平方-Vo平方, ①后半位移,有 2a(S/2)=Vt平方-Vs平方, ②①=② Vs平方-Vo平方=Vt平方-Vs平方 2Vs平方=Vo平方+Vt平方 Vs= √[(Vo平方+Vt平方)÷2](“√”表示根号。)肖振2023-06-29 09:05:461
高一物理必修一教科版公式
质点的运动------直线运动 1 匀变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 v =x/t (定义式) 2).有用推论 V 2 –V 0 =2ax 3).中间时刻速度 V t = v =(V+V 0 )/2 2 2 3).水平方向位移 X= V 0 t 4).竖直方向位移 Y= 1 2 gt 2 5).运动时间 t= 2 y (通常又表示为 2h ) g g 6).合速度 V t = 4).末速度 V=V 0 +at 7).合位移 S= (v (x 2 0 + v2 y + y2 ) ) 合速度方向与水平夹角β: tanβ=V y /V x =gt/V 0 位移方向与水平夹角α: tanα=Y/X=gt/2V 0 2 5).中间位置速度 V x = 2 v +v 2 2 0 2 t 6).位移 x= v t=v 0 t + at /2=vt/2 2 7).加速度 a=(Vt-Vo)/t 以 Vo 为正方向,a 与 Vo 同向(加速)a>0;反向则 a<0 8).实验用推论ΔX=aT 2 (ΔX 为相邻连续相等 T 内位移之差) 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Vo):m/s 加速度(a):m/s 2 末速度(Vt):m/s 时间(t):秒(s) 位移(X):米(m) 路程:米 速度单位换算:1m/s=3.6Km/h 注:(1)平均速度是矢量。(2)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3)a=(Vt-Vo)/t 只是量度式,不是决定式。(4) 其它相关内容:质点/位移和路程/x--t 图/v--t 图/速度与速率/ 2 自由落体 1).初速度 V 0 =0 2).末速度 V t =gt 注:(1)平抛运动是匀变速曲线运动,加速度为 g,通常可看作是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与竖直方向 的自由落体运动的合成。(2)运动时间由下落高度 h(y)决定与水平抛出速度无关。 3)θ与β的关系为 ( tanβ=2tanα 。 4)在平抛运动中时间 t 是解题关键。(5)曲线运动的物体必有加速度,当速度方向与 ( 所受合力(加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时物体做曲线运动。 3).下落高度 h=gt 2 /2(从 Vo 位置向下计算) 4).推论 V 2 =2gh 注:(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度直线运动规律 (2)a=g=9.8 m/s^2≈10m/s^2 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3 竖直上抛 1).位移 X=V 0 t- gt 2 /2 2 2 2).末速度 Vt= V 0 - gt (g=9.8≈10m/s 2 ) 2 3).有用推论 V t –V 0 =-2gX 4).上升最大高度 H m =V 0 /2g (抛出点算起) 5).往返时间 t=2Vo/g (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 注:(1)全过程处理: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以向上为正方向,加速度取负值。(2)分段处理:向上为匀减速 运动,向下为自由落体运动,具有对称性。(3)上升与下落过程具有对称性,如在同点速度等值反向等。 二、质点的运动----曲线运动 万有引力 1 平抛运动 1).水平方向速度 Vx= Vo 2).竖直方向速度 V y =gtNerveM 2023-06-29 09:05:461
高中物理必修一那道v下标x除以2=根号v0平方+v平方除以2的公式最么推到?拜托各位大神
设位移为S,加速度为a,中点位移处的速度为Vx V-Vx=2a×0.5S Vx-V0=2a×0.5S V-Vx=Vx-V0 2Vx=V0+V Vx=√[(V0+V)/2]gitcloud2023-06-29 09:05:461
高中物理必修一力学公式
高中物理力学的学习,对公式、规律的掌握、应用非常重要,所以很有必要对相关公式、规律进行归纳总结,以下是本人对高中物理力学的相关公式、规律的归纳总结,供同学们学习参考。1、 胡克定律: F = Kx (x为伸长量或压缩量,K为倔强系数,只与弹簧的原长、粗细和材料有关) 2、 重力:G = mg (g随高度、纬度、地质结构而变化)3 、求F 、 的合力的公式: F= 合力的方向与F1成84角: tg84= 注意:(1) 力的合成和分解都均遵从平行四边行法则。 (2) 两个力的合力范围: 87 F1-F2 87 ≤ F≤ F1 +F2 (3) 合力大小可以大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也可以等于分力。 4、两个平衡条件:⑴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所受合外力 为零。 86F=0 或86Fx=0 86Fy=0推论:① 非平行的三个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则这三个力一定共点。② 几个共点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其中任意几个力的合力与剩余几个力(一个力)的合力一定等值反向 ③ 动轴物体的平衡条件:力矩代数和为零. 力矩:M=FL (L为力臂,是转动轴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5、摩擦力的公式: ⑴ 滑动摩擦力: f= 86N 说明:a、为接触面间的弹力,可以大于G;也可以等于G;也可以小于Gb、摩擦系数,只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积大小、接触面相对运动快慢以及正压力N无关. ⑵ 静摩擦力: 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与正压力无关. 大小范围: 0≤f静≤ fm (fm为最大静摩擦力,与正压力有关) 说明: a 、摩擦力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反,还可以与运动方向成一定夹角。 b、摩擦力可以作正功,也可以作负功,还可以不作功。 c、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间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d、静止的物体可以受滑动摩擦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可以受静摩擦力的作用。 6、 浮力: F= 81Vg (注意单位)7、 万有引力: F=G ⑴ 适用条件 ⑵ G为万有引力恒量⑶ 在天体上的应用:(M一天体质量 R一天体半径 g一天体表面重力加速度) a 、万有引力=向心力 G 错误↑应为mv2/(R+h) b、在地球表面附近,重力=万有引力 mg = G g = G c、 第一宇宙速度 mg = m V= 8、库仑力:F=K (适用条件) 9、 电场力:F=qE (F 与电场强度的方向可以相同,也可以相反) 10、磁场力:⑴ 洛仑兹力: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力。 公式:f=BqV (B81V) 方向一左手定 ⑵ 安培力 : 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力。 公式:F= BIL (B81I) 方向一左手定则11、 牛顿第二定律: F合 = ma 或者 86Fx = m ax、 、86Fy = m ay 理解:(1)矢量性 (2)瞬时性 (3)独立性 (4) 同体性 (5)同系性 (6)同单位制12、匀变速直线运动: 基本规律: Vt = V0 + a t S = vo t + a t2几个重要推论: ⑴ Vt2 - V02 = 2as (匀加速直线运动:a为正值 匀减速直线运动:a为负值) ⑵ A B段中间时刻的即时速度: Vt/ 2 = = ⑶ AB段位移中点的即时速度: Vs/2 = ⑷ 匀速:Vt/2 =Vs/2 ; 匀加速或匀减速直线运动:Vt/2 <Vs/2⑸ 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在1s、s、3s01…ns内的位移之比为:12:22:32……n2;⑹ 在第1s 内、第 2s内、第3s内……第ns内的位移之比为1:3:5……(2n-1); ⑺ 在第1米内、第2米内、第3米内……第n米内的时间之比为1: : ……( ⑻ 初速无论是否为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质点,在连续相邻的相等的时间间隔内的位移之差为一常数:85s = aT2 (a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 T一每个时间间隔的时间) 13、竖直上抛运动:上升过程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下落过程是匀加速直线运动。全过程是初速度为VO、加速度为82g的匀减速直线运动。⑴ 上升最大高度: H = ⑵ 上升的时间: t= ⑶ 上升、下落经过同一位置时的加速度相同,而速度等值反向 ⑷ 上升、下落经过同一段位移的时间相等。 ⑸ 从抛出到落回原位置的时间:t = ⑹ 适用全过程的公式:S = Vo t 一 g t2 Vt = Vo一g t Vt2 一Vo2 = 一2 gS( S、Vt的正、负号的理解) 14、匀速圆周运动公式 线速度: V= 86R=2 f R= 角速度:86= 向心加速度:a = 2 f2 R 向心力:F= ma = m 2 R= m m4 n2 R 注意:⑴ 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的向心力就是物体所受的合外力,总是指向圆心。 ⑵ 卫星绕地球、行星绕太阳作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 ⑶ 氢原子核外电子绕原子核作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由原子核对核外电子 的库仑力提供。 15 直线运动公式:匀速直线运动和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合运动 水平分运动: 水平位移: x= vo t 水平分速度:vx = vo竖直分运动: 竖直位移: y = gt2 竖直分速度:vy= gt tg80 = 、Vy = Votg80 Vo =Vyctg80 V = 、Vo = Vcos80 Vy = Vsin80 在Vo、Vy、V、X、y、t、80七个物理量中,如果已知其中任意两个,可根据以上公式求出其它五个物理量。 16、 动量和冲量: 动量: P = mV 冲量:I = Ft 17、 动量定理: 物体所受合外力的冲量等于它的动量的变化。 公式: F合t = mv" 一mv (解题时受力分析和正方向的规定是关键) 18、动量守恒定律:相互作用的物体系统,如果不受外力,或它们所受的外力之和为零,它们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研究对象: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或多个物体。 公式:m1v1 + m2v2 = m1 v1‘+ m2v2′或85p1 =一85p2 或85p1 +85p2=0 适用条件: (1)系统不受外力作用。 (2)系统受外力作用,但合外力为零。 (3)系统受外力作用,合外力也不为零,但合外力远小于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 (4)系统在某一个方向的合外力为零,在这个方向的动量守恒。19、 功 : W = Fs cos80 (适用于恒力的功的计算)(1) 理解正功、零功、负功 (2)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重力的功------量度------重力势能的变化 电场力的功-----量度------电势能的变化 分子力的功-----量度------分子势能的变化 合外力的功------量度-------动能的变化20、动能和势能: 动能: Ek = 重力势能:Ep = mgh (与零势能面的选择有关) 21、动能定理:外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增量)。 公式: W合= 85Ek = Ek2 一Ek1 = 22、机械能守恒定律:机械能 = 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 条件:系统只有内部的重力或弹力做功. 公式: mgh1 + 或者 85Ep减 = 85Ek增23、功率: P = (在t时间内力对物体做功的平均功率) P = FV (F为牵引力,不是合外力;V为即时速度时,P为即时功率;V为平均速度时,P为平均功率; P一定时,F与V成正比)23、简谐振动: 回复力: F = 一KX 加速度:a = 一 单摆周期公式: T= 2 (与摆球质量、振幅无关) 89弹簧振子周期公式:T= 2 (与振子质量有关、与振幅无关) 24、波长、波速、频率的关系: V=85 f = (适用于一切波)西柚不是西游2023-06-29 09:05:461
高一必修一物理公式
好多啊ardim2023-06-29 09:05:462
高一必修一物理公式及知识点整理
【 #高一# 导语】物理必修一里的知识点难的并不是十分的多,但是却是高中物理的基础。 无 为各位同学整理了《高一必修一物理公式及知识点整理》,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1.高一必修一物理公式及知识点整理 篇一 探究形变与弹力的关系 认识形变 1.物体形状回体积发生变化简称形变。 2.分类:按形式分:压缩形变、拉伸形变、弯曲形变、扭曲形变。 按效果分:弹性形变、塑性形变 3.弹力有无的判断: 1)定义法(产生条件) 2)搬移法:假设其中某一个弹力不存在,然后分析其状态是否有变化。 3)假设法:假设其中某一个弹力存在,然后分析其状态是否有变化。 弹性与弹性限度 1.物体具有恢复原状的性质称为弹性。 2.撤去外力后,物体能完全恢复原状的形变,称为弹性形变。 3.如果外力过大,撤去外力后,物体的形状不能完全恢复,这种现象为超过了物体的弹性限度,发生了塑性形变。 探究弹力 1.产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会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称为弹力。 2.弹力方向垂直于两物体的接触面,与引起形变的外力方向相反,与恢复方向相同。 绳子弹力沿绳的收缩方向;铰链弹力沿杆方向;硬杆弹力可不沿杆方向。 弹力的作用线总是通过两物体的接触点并沿其接触点公共切面的垂直方向。 3.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弹力F的大小与弹簧的伸长或缩短量x成正比,即胡克定律。 F=kx 4.上式的k称为弹簧的劲度系数(倔强系数),反映了弹簧发生形变的难易程度。 5.弹簧的串、并联:串联:1/k=1/k1+1/k2并联:k=k1+k2 2.高一必修一物理公式及知识点整理 篇二 1、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的基本思路 (1)通过认真审题,确定研究对象. (2)采用隔离体法,正确受力分析. (3)建立坐标系,正交分解力. (4)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列出方程. (5)统一单位,求出答案. 2、解决连接体问题的基本方法是: (1)选取的研究对象.选取研究对象时可采取“先整体,后隔离”或“分别隔离”等方法.一般当各部分加速度大小、方向相同时,可当作整体研究,当各部分的加速度大小、方向不相同时,要分别隔离研究. (2)对选取的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依据牛顿第二定律列出方程式,求出答案. 3、解决临界问题的基本方法是: (1)要详细分析物理过程,根据条件变化或随着过程进行引起的受力情况和运动状态变化,找到临界状态和临界条件. (2)在某些物理过程比较复杂的情况下,用极限分析的方法可以尽快找到临界状态和临界条件. 3.高一必修一物理公式及知识点整理 篇三 摩擦力: (1)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接触面粗糙、有弹力作用、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三者缺一不可. (2)摩擦力的方向:跟接触面相切,与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但注意摩擦力的方向和物体运动方向可能相同,也可能相反,还可能成任意角度. (3)摩擦力的大小: 说明: a、FN为接触面间的弹力,可以大于G;也可以等于G;也可以小于G b、为滑动摩擦系数,只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积大小、接触面相对运动快慢以及正压力FN无关。 4.高一必修一物理公式及知识点整理 篇四 动力学(运动和力) 1.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惯性定律):物体具有惯性,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2.牛顿第二运动定律:F合=ma或a=F合/ma{由合外力决定,与合外力方向一致} 3.牛顿第三运动定律:F=-F′{负号表示方向相反,F、F′各自作用在对方,平衡力与作用力反作用力区别,实际应用:反冲运动} 4.共点力的平衡F合=0,推广{正交分解法、三力汇交原理} 5.超重:FN>G,失重:FN 6.牛顿运动定律的适用条件:适用于解决低速运动问题,适用于宏观物体,不适用于处理高速问题,不适用于微观粒子注:平衡状态是指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状态,或者是匀速转动 5.高一必修一物理公式及知识点整理 篇五 重力势能 (1)定义: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用Ep表示 表达式Ep=mgh是标量单位:焦耳(J) (2)重力做功和重力势能的关系 W重=-ΔEp 重力势能的变化由重力做功来量度 (3)重力做功的特点:只和初末位置有关,跟物体运动路径无关 重力势能是相对性的,和参考平面有关,一般以地面为参考平面 重力势能的变化是绝对的,和参考平面无关 (4)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形变而具有的能量 弹性势能存在于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中,跟形变的大小有关 弹性势能的变化由弹力做功来量度 6.高一必修一物理公式及知识点整理 篇六 功 (1)做功的两个条件: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物体在里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2)功的大小:W=Fscosa功是标量功的单位:焦耳(J) 1J=1N_m 当00F做正功F是动力 当a=派/2w=0(cos派/2=0)F不作功 当派/2无尘剑 2023-06-29 09:05:461
高中物理必修一所包含的物理公式有哪些?
一、质点的运动(1)------直线运动1)匀变速直线运动1.平均速度V平=s/t(定义式)2.有用推论Vt2-Vo2=2as3.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o)/24.末速度Vt=Vo+at5.中间位置速度Vs/2=[(Vo2+Vt2)/2]1/26.位移s=V平t=Vot+at2/2=Vt/2t7.加速度a=(Vt-Vo)/t{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8.实验用推论Δs=aT2{Δs为连续相邻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度(Vo):m/s;加速度(a):m/s2;末速度(Vt):m/s;时间(t)秒(s);位移(s):米(m);路程:米;速度单位换算:1m/s=3.6km/h。注:(1)平均速度是矢量;(2)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3)a=(Vt-Vo)/t只是量度式,不是决定式;(4)其它相关内容:质点、位移和路程、参考系、时间与时刻〔见第一册P19〕/s--t图、v--t图/速度与速率、瞬时速度〔见第一册P24〕。2)自由落体运动1.初速度Vo=02.末速度Vt=gt3.下落高度h=gt2/2(从Vo位置向下计算)4.推论Vt2=2gh注:(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2)a=g=9.8m/s2≈10m/s2(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3)竖直上抛运动1.位移s=Vot-gt2/22.末速度Vt=Vo-gt(g=9.8m/s2≈10m/s2)3.有用推论Vt2-Vo2=-2gs4.上升最大高度Hm=Vo2/2g(抛出点算起)5.往返时间t=2Vo/g(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注:(1)全过程处理: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以向上为正方向,加速度取负值;(2)分段处理:向上为匀减速直线运动,向下为自由落体运动,具有对称性;(3)上升与下落过程具有对称性,如在同点速度等值反向等。二、质点的运动(2)----曲线运动、万有引力1)平抛运动1.水平方向速度:Vx=Vo2.竖直方向速度:Vy=gt3.水平方向位移:x=Vot4.竖直方向位移:y=gt2/25.运动时间t=(2y/g)1/2(通常又表示为(2h/g)1/2)6.合速度Vt=(Vx2+Vy2)1/2=[Vo2+(gt)2]1/2合速度方向与水平夹角β:tgβ=Vy/Vx=gt/V07.合位移:s=(x2+y2)1/2,位移方向与水平夹角α:tgα=y/x=gt/2Vo8.水平方向加速度:ax=0;竖直方向加速度:ay=g注:(1)平抛运动是匀变速曲线运动,加速度为g,通常可看作是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与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的合成;(2)运动时间由下落高度h(y)决定与水平抛出速度无关;(3)θ与β的关系为tgβ=2tgα;(4)在平抛运动中时间t是解题关键;(5)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必有加速度,当速度方向与所受合力(加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时,物体做曲线运动。2)匀速圆周运动1.线速度V=s/t=2πr/T2.角速度ω=Φ/t=2π/T=2πf3.向心加速度a=V2/r=ω2r=(2π/T)2r4.向心力F心=mV2/r=mω2r=mr(2π/T)2=mωv=F合5.周期与频率:T=1/f6.角速度与线速度的关系:V=ωr7.角速度与转速的关系ω=2πn(此处频率与转速意义相同)8.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弧长(s):米(m);角度(Φ):弧度(rad);频率(f):赫(Hz);周期(T):秒(s);转速(n):r/s;半径(r):米(m);线速度(V):m/s;角速度(ω):rad/s;向心加速度:m/s2。注:(1)向心力可以由某个具体力提供,也可以由合力提供,还可以由分力提供,方向始终与速度方向垂直,指向圆心;(2)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其向心力等于合力,并且向心力只改变速度的方向,不改变速度的大小,因此物体的动能保持不变,向心力不做功,但动量不断改变。3)万有引力1.开普勒第三定律:T2/R3=K(=4π2/GM){R:轨道半径,T:周期,K:常量(与行星质量无关,取决于中心天体的质量)}2.万有引力定律:F=Gm1m2/r2(G=6.67×10-11N?m2/kg2,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3.天体上的重力和重力加速度:GMm/R2=mg;g=GM/R2{R:天体半径(m),M:天体质量(kg)}小菜G的建站之路2023-06-29 09:05:452
高中物理必修一公式
文库里有可桃可挑2023-06-29 09:05:453
高一物理的公式总结
学好物理很重要的一点事要记熟众多的物理公式,而高一的新生们很难再段时间内记住这么多的物理公式,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 高一物理 的公式 总结 ,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一物理的公式1 一、自由落体运动公式总结 1.初速度Vo=0 2.末速度Vt=gt 3.下落高度h=gt2/2(从Vo位置向下计算) 4.推论Vt2=2gh 注: (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2)a=g=9.8m/s2≈10m/s2(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二、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总结 1.平均速度V平=s/t(定义式) 2.有用推论Vt2-Vo2=2as 3.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o)/2 4.末速度Vt=Vo+at 5.中间位置速度Vs/2=[(Vo2+Vt2)/2]1/2 6.位移s=V平t=Vot+at2/2=Vt/2t 7.加速度a=(Vt-Vo)/t {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 8.实验用推论Δs=aT2{Δs为连续相邻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 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度(Vo):m/s;加速度(a):m/s2;末速度(Vt):m/s;时间(t)秒(s);位移(s):米(m);路程:米;速度单位换算:1m/s=3.6km/h。 注: (1)平均速度是矢量; (2)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 (3)a=(Vt-Vo)/t只是量度式,不是决定式; 三、有关摩擦力的知识总结 1、摩擦力定义: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上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受到的阻碍相对运动(或阻碍相对运动趋势)的力,叫摩擦力,可分为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 2、摩擦力产生条件:①接触面粗糙;②相互接触的物体间有弹力;③接触面间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 说明:三个条件缺一不可,特别要注意“相对”的理解。 3、摩擦力的方向: ①静摩擦力的方向总跟接触 面相 切,并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②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跟接触面相切,并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说明:(1)“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不能等同于“与运动方向相反”。 滑动摩擦力方向可能与运动方向相同,可能与运动方向相反,可能 与运动方向成一夹角。 (2)滑动摩擦力可能起动力作用,也可能起阻力作用。 4、摩擦力的大小: (1)静摩擦力的大小: ①与相对运动趋势的强弱有关,趋势越强,静摩擦力越大,但不能超过静摩擦力,即0≤f≤fm 但跟接触面相互挤压力FN无直接关系。具体大小可由物体的运动状态结合动力学规律求解。 ②静摩擦力略大于滑动摩擦力,在中学阶段讨论问题时,如无特殊说明,可认为它们数值相等。 ③效果:阻碍物体的相对运动趋势,但不一定阻碍物体的运动,可以是动力,也可以是阻力。 (2)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滑动摩擦力跟压力成正比,也就是跟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表面的垂直作用力成正比。 公式:F=μFN (F表示滑动摩擦力大小,FN表示正压力的大小,μ叫动摩擦因数)。 说明:①FN表示两物体表面间的压力,性质上属于弹力,不是重力,更多的情况需结合运动情况与平衡条件加以确定。 ②μ与接触面的材料、接触面的情况有关,无单位。 ③滑动摩擦力大小,与相对运动的速度大小无关。 5、摩擦力的效果:总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但并不总是阻碍物体的运动,可能是动力,也可能是阻力。 说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大小、物体运动的速度和加速度无关,只由动摩擦因数和正压力两个因素决定,而动摩擦因数由两接触面材料的性质和粗糙程度有关。 四、常见的力公式总结 1.重力G=mg(方向竖直向下,g=9.8m/s2≈10m/s2,作用点在重心,适用于地球表面附近) 2.胡克定律F=kx {方向沿恢复形变方向,k:劲度系数(N/m),x:形变量(m)} 3.滑动摩擦力F=μFN {与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μ:摩擦因数,FN:正压力(N)} 4.静摩擦力0≤f静≤fm (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fm为静摩擦力) 五、力的合成与分解公式总结 1.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同向:F=F1+F2, 反向:F=F1-F2 (F1>F2) 2.互成角度力的合成: F=(F12+F22+2F1F2cosα)1/2(余弦定理) F1⊥F2时:F=(F12+F22)1/2 3.合力大小范围:|F1-F2|≤F≤|F1+F2| 4.力的正交分解:Fx=Fcosβ,Fy=Fsinβ(β为合力与x轴之间的夹角tgβ=Fy/Fx) 注: (1)力(矢量)的合成与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是等效替代关系,可用合力替代分力的共同作用,反之也成立; (3)除公式法外,也可用作图法求解,此时要选择标度,严格作图; (4)F1与F2的值一定时,F1与F2的夹角(α角)越大,合力越小; (5)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可沿直线取正方向,用正负号表示力的方向,化简为代数运算。 高一物理的公式2 一, 质点的运动(1)----- 直线运动 1)匀变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V平=S / t (定义式) 2.有用推论Vt 2 –V0 2=2as 3.中间时刻速度 Vt / 2= V平=(V t + V o) / 2 4.末速度V=Vo+at 5.中间位置速度Vs / 2=[(V_o2 + V_t2) / 2] 1/2 6.位移S= V平t=V o t + at2 / 2=V t / 2 t 7.加速度a=(V_t - V_o) / t 以V_o为正方向,a与V_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 8.实验用推论ΔS=aT2 ΔS为相邻连续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 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V_o):m/ s 加速度(a):m/ s2 末速度(Vt):m/ s 时间(t):秒(s) 位移(S):米(m) 路程:米 速度单位换算: 1m/ s=3.6Km/ h 注:(1)平均速度是矢量。(2)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3)a=(V_t - V_o)/ t只是量度式,不是决定式。(4) 其它 相关内容:质点/位移和路程/s--t图/v--t图/速度与速率/ 2) 自由落体 1.初速度V_o =0 2.末速度V_t = g t 3.下落高度h=gt2 / 2(从V_o 位置向下计算) 4.推论V t2 = 2gh 注:(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度直线运动规律。 (2)a=g=9.8≈10m/s2 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3) 竖直上抛 1.位移S=V_o t – gt 2 / 2 2.末速度V_t = V_o – g t (g=9.8≈10 m / s2 ) 3.有用推论V_t 2 - V_o 2 = - 2 g S 4.上升高度H_max=V_o 2 / (2g) (抛出点算起) 5.往返时间t=2V_o / g (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 注:(1)全过程处理: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以向上为正方向,加速度取负值。(2)分段处理:向上为匀减速运动,向下为自由落体运动,具有对称性。(3)上升与下落过程具有对称性, 如在同点速度等值反向等。 二 、 力(常见的力、力矩、力的合成与分解) 1)常见的力 1.重力G=mg方向竖直向下g=9.8 m/s2 ≈10 m/s2 作用点在重心 适用于地球表面附近 2.胡克定律F=kX 方向沿恢复形变方向 k:劲度系数(N/m) X:形变量(m) 3.滑动摩擦力f=μN 与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μ:摩擦因数 N:正压力(N) 4.静摩擦力0≤f静≤fm 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fm为静摩擦力 5.万有引力F=G m_1m_2 / r2 G=6.67×10-11 N·m2/kg2 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6.静电力F=K Q_1Q_2 / r2 K=9.0×109 N·m2/C2 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7.电场力F=Eq E:场强N/C q:电量C 正电荷受的电场力与场强方向相同 8.安培力F=B I L sinθ θ为B与L的夹角 当 L⊥B时: F=B I L , B//L时: F=0 9.洛仑兹力f=q V B sinθ θ为B与V的夹角 当V⊥B时: f=q V B , V//B时: f=0 注:(1)劲度系数K由弹簧自身决定(2)摩擦因数μ与压力大小及接触面积大小无关,由接触面材料特性与表面状况等决定。(3)fm略大于μN 一般视为fm≈μN (4)物理量符号及单位 B:磁感强度(T), L:有效长度(m), I:电流强度(A),V:带电粒子速度(m/S), q:带电粒子(带电体)电量(C),(5)安培力与洛仑兹力方向均用左手定则判定。 2)力矩 1.力矩M=FL L为对应的力的力臂,指力的作用线到转动轴(点)的垂直距离 2.转动平衡条件 M顺时针= M逆时针 M的单位为N·m 此处N·m≠J 三.平抛运动 1.水平方向速度V_x= V_o 2.竖直方向速度V_y=gt 3.水平方向位移S_x= V_o t 4.竖直方向位移S_y=gt2 / 2 5.运动时间t=(2S_y / g)1/2 (通常又表示为(2h/g) 1/2 ) 6.合速度V_t=(V_x2+V_y2) 1/2=[ V_o2 + (gt)2 ] 1/2 合速度方向与水平夹角β: tgβ=V_y / V_x = gt / V_o 7.合位移S=(S_x2+ S_y2) 1/2 , 位移方向与水平夹角α: tgα=S_y / S_x=gt / (2V_o) 注:(1)平抛运动是匀变速曲线运动,加速度为g,通常可看作是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与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的合成。(2)运动时间由下落高度h(S_y)决定与水平抛出速度无 关。(3)θ与β的关系为tgβ=2tgα 。(4)在平抛运动中时间t是解题关键。(5)曲线运动的物体必有加速度,当速度方向与所受合力(加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时物体做曲 线运动。 2)匀速圆周运动 1.线速度V=s / t=2πR / T 2.角速度ω=Φ / t = 2π / T= 2πf 3.向心加速度a=V2 / R=ω2 R=(2π/T)2 R 4.向心力F心=mV2 / R=mω2 R=m(2π/ T)2 R 5.周期与频率T=1 / f 6.角速度与线速度的关系V=ωR 7.角速度与转速的关系ω=2πn (此处频率与转速意义相同) 8.主要物理量及单位: 弧长(S):米(m) 角度(Φ):弧度(rad) 频率(f):赫(Hz) 周期(T):秒(s) 转速(n):r / s 半径(R):米(m) 线速度(V):m / s 角速度(ω):rad / s 向心加速度:m / s2 注:(1)向心力可以由具体某个力提供,也可以由合力提供,还可以由分力提供,方向始终与速度方向垂直。(2)做匀速度圆周运动的物体,其向心力等于合力,并且向心力只 改变速度的方向,不改变速度的大小,因此物体的动能保持不变,但动量不断改变。 3)万有引力 1.开普勒第三定律T2 / R3=K(4π2 / GM) R:轨道半径 T :周期 K:常量(与行星质量无关) 2.万有引力定律F=Gm_1m_2 / r2 G=6.67×10-11N·m2 / kg2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3.天体上的重力和重力加速度GMm/R2=mg g=GM/R2 R:天体半径(m) 4.卫星绕行速度、角速度、周期 V=(GM/R)1/2 ω=(GM/R3)1/2 T=2π(R3/GM)1/2 5.第一(二、三)宇宙速度V_1=(g地 r地)1/2=7.9Km/s V_2=11.2Km/s V_3=16.7Km/s 6.地球同步卫星GMm / (R+h)2=m4π2 (R+h) / T2 h≈36000 km/h:距地球表面的高度 注:(1)天体运动所需的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F心=F万。(2)应用万有引力定律可估算天体的质量密度等。(3)地球同步卫星只能运行于赤道上空,运行周期和地球自转周期相同。 (4)卫星轨道半径变小时,势能变小、动能变大、速度变大、周期变小。(5)地球卫星的环绕速度和最小发射速度均为7.9Km/S。 高一物理的公式3 1.开普勒第三定律:T2/R3=K(=4π2/GM){R:轨道半径,T:周期,K:常量(与行星质量无关,取决于中心天体的质量)} 2.万有引力定律:F=Gm1m2/r2(G=6.67×10-11Nm2/kg2,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3.天体上的重力和重力加速度:GMm/R2=mg;g=GM/R2{R:天体半径(m),M:天体质量(kg)} 4.卫星绕行速度、角速度、周期:V=(GM/r)1/2;ω=(GM/r3)1/2;T=2π(r3/GM)1/2{M:中心天体质量} 5.第一(二、三)宇宙速度V1=(g地r地)1/2=(GM/r地)1/2=7.9km/s;V2=11.2km/s;V3=16.7km/s 6.地球同步卫星GMm/(r地+h)2=m4π2(r地+h)/T2{h≈36000km,h:距地球表面的高度,r地:地球的半径} 注: (1)天体运动所需的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F向=F万; (2)应用万有引力定律可估算天体的质量密度等; (3)地球同步卫星只能运行于赤道上空,运行周期和地球自转周期相同; (4)卫星轨道半径变小时,势能变小、动能变大、速度变大、周期变小(一同三反); (5)地球卫星的环绕速度和最小发射速度均为7.9km/s。 高一物理的公式总结相关 文章 : ★ 高一物理必修一物理公式大全 ★ 高一物理公式汇总大全 ★ 高一物理公式总结 ★ 高一物理公式大全总结 ★ 高中物理公式总结大全2020 ★ 高中物理公式大全 ★ 高中物理公式总结归纳 ★ 高中物理公式大全一览表 ★ 高一物理必修一公式大全 ★ 高一必修一物理公式大全u投在线2023-06-29 09:05:451
物理必修一的所有公式?
不明白你的意思。是初中?高中?大学?问的问题太广,答的人可能很少。墨然殇2023-06-29 09:05:451
求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一 所有公式
一、直线运动1)匀变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V平=s/t(定义式) 2.有用推论Vt2-Vo2=2as 3.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o)/2 4.末速度Vt=Vo+at 5.中间位置速度Vs/2=[(Vo2+Vt2)/2]1/2 6.位移s=V平t=Vot+at2/2=Vt/2t 7.加速度a=(Vt-Vo)/t {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 8.实验用推论Δs=aT2 {Δs为连续相邻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 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度(Vo):m/s;加速度(a):m/s2;末速度(Vt):m/s;时间(t)秒(s);位移(s):米(m);路程:米;速度单位换算:1m/s=3.6km/h。 注: (1)平均速度是矢量; (2)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 (3)a=(Vt-Vo)/t只是量度式,不是决定式; (4)其它相关内容:质点、位移和路程、参考系、时间与时刻〔见第一册P19〕/s--t图、v--t图/速度与速率、瞬时速度〔见第一册P24〕。 2)自由落体运动 1.初速度Vo=02.末速度Vt=gt 3.下落高度h=gt2/2(从Vo位置向下计算) 4.推论Vt2=2gh 注: (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2)a=g=9.8m/s2≈10m/s2(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3)竖直上抛运动 1.位移s=Vot-gt2/2 2.末速度Vt=Vo-gt (g=9.8m/s2≈10m/s2) 3.有用推论Vt2-Vo2=-2gs4.上升最大高度Hm=Vo2/2g(抛出点算起) 5.往返时间t=2Vo/g (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 注: (1)全过程处理: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以向上为正方向,加速度取负值; (2)分段处理:向上为匀减速直线运动,向下为自由落体运动,具有对称性; (3)上升与下落过程具有对称性,如在同点速度等值反向等。 二、力(常见的力、力的合成与分解) 1)常见的力 1.重力G=mg (方向竖直向下,g=9.8m/s2≈10m/s2,作用点在重心,适用于地球表面附近) 2.胡克定律F=kx {方向沿恢复形变方向,k:劲度系数(N/m),x:形变量(m)} 3.滑动摩擦力F=μFN {与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μ:摩擦因数,FN:正压力(N)} 4.静摩擦力0≤f静≤fm (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fm为最大静摩擦力) 注: (1)劲度系数k由弹簧自身决定; (2)摩擦因数μ与压力大小及接触面积大小无关,由接触面材料特性与表面状况等决定; (3)fm略大于μFN,一般视为fm≈μFN; (4)其它相关内容:静摩擦力(大小、方向)〔见第一册P8〕; 2)力的合成与分解 1.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同向:F=F1+F2, 反向:F=F1-F2 (F1>F2) 2.互成角度力的合成: F=(F12+F22+2F1F2cosα)1/2(余弦定理) F1⊥F2时:F=(F12+F22)1/2 3.合力大小范围:|F1-F2|≤F≤|F1+F2| 4.力的正交分解:Fx=Fcosβ,Fy=Fsinβ(β为合力与x轴之间的夹角tgβ=Fy/Fx) 注: (1)力(矢量)的合成与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是等效替代关系,可用合力替代分力的共同作用,反之也成立; (3)除公式法外,也可用作图法求解,此时要选择标度,严格作图; (4)F1与F2的值一定时,F1与F2的夹角(α角)越大,合力越小; (5)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可沿直线取正方向,用正负号表示力的方向,化简为代数运算。 三、动力学(运动和力) 1.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惯性定律):物体具有惯性,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2.牛顿第二运动定律:F合=ma或a=F合/ma{由合外力决定,与合外力方向一致} 3.牛顿第三运动定律:F=-F′{负号表示方向相反,F、F′各自作用在对方,平衡力与作用力反作用力区别,实际应用:反冲运动} 4.共点力的平衡F合=0,推广 {正交分解法、三力汇交原理} 5.超重:FN>G,失重:FN<G {加速度方向向下,均失重,加速度方向向上,均超重} 6.牛顿运动定律的适用条件:适用于解决低速运动问题,适用于宏观物体,不适用于处理高速问题,不适用于微观粒子〔见第一册P67〕 注:平衡状态是指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状态,或者是匀速转动。拌三丝2023-06-29 09:05:451
高一必修一物理公式是什么?
你好,高中必修一课本的公式有牛顿第一定律,第二定律,第三定律,还有速度,时间加速度的定义。肖振2023-06-29 09:05:441
高中物理必修一基本公式
高中物理公式和公式中的符号有特定含义,如果理解出错或理解不透彻,在应用中就难免出错,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物理基本公式 匀变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V平=s/t定义式 2.有用推论Vt2-V02=2as3.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0/2分析纸带常用 4.末速度Vt=V0+at;5.中间位置速度Vs/2=[V02+Vt2/2]1/2 6.位移s=V平 t=V0t+at2/2 7.加速度a=Vt-V0/t {以V0为正方向,a与V0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 8.实验用推论Δs=aT2 {Δs为连续相邻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分析纸带常用逐差法求加速度 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度 强调:1平均速度是矢量;平均速率是标量平均速率=路程/时间;2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 3a=Vt-V0/t只是量度式,不是决定式决定于F/m 自由落体运动 1.初速度V0=0 2.末速度Vt=gt 3.下落高度h=gt2/2从V0位置向下计算 4.推论Vt2=2gh 强调: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2a=g=9.8m/s2≈10m/s2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竖直上抛运动 1.位移s=V0t-gt2/2 2.末速度Vt=V0-gt 3.有用推论Vt2-V02=-2gs 4.上升最大高度Hm=V02/2g抛出点算起 5.往返时间t=2V0/g 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 常见的力 1.重力G=mg 方向竖直向下,作用点在重心,适用于地球表面附近 2.胡克定律F=kx {方向沿恢复形变方向,k:劲度系数N/m,x:形变量m} 3.滑动摩擦力F=μFN {与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μ:摩擦因数,FN:正压力N} 4.静摩擦力0≤f静≤fm 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fm为最大静摩擦力 5.万有引力F=Gm1m2/r2 G=6.67×10-11Nm2/kg2,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6.静电力F=kQ1Q2/r2 k=9.0×109Nm2/C2,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7.电场力F=Eq E:场强N/C,q:电量C,正电荷受的电场力与场强方向相同 8.安培力F=BILsinθ θ为B与L的夹角,当L⊥B时:F=BIL,BL时:F=0 9.洛仑兹力f=qVBsinθ θ为B与V的夹角,当V⊥B时:f=qVB,VB时:f=0 强调:1劲度系数k由弹簧自身决定; 2摩擦因数μ与压力大小及接触面积大小无关,由接触面材料特性与表面状况等决定; 3fm略大于μFN,一般视为fm≈μFN ;4其它相关内容:静摩擦力大小、方向用力的平衡或运动定律解决; 5物理量符号及单位;B:磁感强度T,L:有效长度m,I:电流强度A,V:带电粒子速度m/s,q:带电粒子带电体电量C; 6安培力与洛仑兹力方向均用左手定则判定。 高中物理学习方法 强调手脑并用学物理 物理是实验科学,物理教学中要重视实验,尤其要重视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对于演示实验一定创造条件设法开出,并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对于学生实验一定要强调人人动手,不能做“观众”;在课后适当布置一些课外小实验、课外小制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上课时,强调注意力集中的基础上,要求每个同学都有一本草稿簿,便于边听课边在草稿纸上演算、分析,做到听课手脑并用。解题时要让同学养成边思考边画草图的习惯,提高利用图形、图象、框图进行分析的能力。 学会理解归纳 大多数女生在进入高中以后都比较刻苦,在学习之初都有良好的愿望,但往往事倍功半,这主要是方法问题。好的学习方法是学好物理的关键,对概念、规律的学习要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概念的理解包括定义、性质、物理量的单位以及与其它物理量的关系都需要弄清,规律的发现、内容、适用范围及如何用也都需要掌握。课后应做一定的练习巩固知识,注意独立思考和各种创造思维的应用,对练习中的错误要找出原因,及时弥补才能提高,这一点也适用于测验以后,做到考后100分。复习时教师要教会女生归纳、总结,将厚书读薄,理出知识的主线,使知识条理清楚,这样才能融会贯通。对练习、测验中同种类型的题目、易错的题目要注意归纳、收集,便于复习。教师通过对女生学法的指导,提高了她们的学习能力,她们在成功学习的同时自信心也会大大增强,形成学习的良性循环。 重视发散思维的训练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形式,它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有利于克服女生思维呆板、思路多年来狭窄的缺点。“一题多解”、“一题多问”、“一题多思”是训练发散思维的好办法;在课堂教学中对于一题多解的例题,要特别讲解清楚,并要求课后务必整理一遍;对于已知条件字母化、物理过程不明确的开放性习题,要与同学一起分析出现各种情景的可能性,讲清为什么会出现这几种情景的道理,以及思考的方法,有意识地培养通过画草图揭示出各种可能性的思维.ardim2023-06-29 09:05:441
高中物理必修一所有公式是什么?
高一年级物理必修一公式归纳:重力G(N)G=mg;m:质量;g:9.8N/kg或者10N/kg。密度ρ(kg/m3)ρ=m/Vm:质量;V:体积。合力F合(N)方向相同:F合=F1+F2。方向相反:F合=F1-F2方向相反时,F1>F2。浮力F浮(N)F浮=G物-G视;G视:物体在液体的视重(测量值)。浮力F浮(N)F浮=G物;此公式只适用物体漂浮或悬浮。浮力F浮(N)F浮=G排=m排g=ρ液gV排;G排:排开液体的重力,m排:排开液体的质量,ρ液:液体的密度,V排:排开液体的体积(即浸入液体中的体积)。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F2L2;F1:动力,L1:动力臂,F2:阻力,L2:阻力臂。定滑轮F=G物,S=h,F:绳子自由端受到的拉力,G物:物体的重力,S: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h:物体升高的距离。动滑轮F=(G物+G轮)/2,S=2h,G物:物体的重力,G轮:动滑轮的重力。滑轮组F=(G物+G轮)/n,S=nh,n:承担物重的段数。机械功W(J)W=FsF:力S: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西柚不是西游2023-06-29 09:05:431
高中物理必修一所有公式
一、匀变速直线的规律 基本规律a、基本公式: (1)、速度公式:vt=v0+at (2)、位移公式:x =v0t+at2 (3)vt2-v02=2ax (4)平均速度:( 只适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b、对一切匀变速直线运动,有下列特殊规律:(1) 在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里位移之差是个恒量。 即:Δs=sn+1-sn=aT2=恒量 sm-sn=(m-n)aT 2(2) 某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该段时间中点的瞬时速度三、自由落体运动 1、模型: 初速度为零 V0=0 , 只受重力。 a=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公式:速度公式:vt=gt vt= 位移公式:h=gt2 二、牛顿第二定律 内容: 物体的加速度a跟物体所受的合外力F合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m成反 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一致 公式: F合=ma ( F合指物体所受的合外力 )wpBeta2023-06-29 09:05:437
高一物理必修1公式整理
物理学的任务是发现普遍的自然规律。因为这样的规律的最简单的形式之一表现为某种物理量的不变性,所以对于守恒量的寻求不仅是合理的,而且也是极为重要的研究方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 高一物理 必修1公式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物理必修1公式1 匀变速直线运动 1、速度Vt=Vo+at 2.位移s=Vot+at?/2=V平t= Vt/2t 3.有用推论Vt?-Vo?=2as 4.平均速度V平=s/t(定义式) 5.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o)/2 6.中间位置速度Vs/2=√[(Vo?+Vt?)/2] 7.加速度a=(Vt-Vo)/t {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 8.实验用推论Δs=aT?{Δs为连续相邻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 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度(Vo):m/s;加速度(a):m/s2;末速度(Vt):m/s;时间(t)秒(s);位移(s):米(m);路程:米;速度单位换算:1m/s=3.6km/h。 注:(1)平均速度是矢量; (2)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 (3)a=(Vt-Vo)/t只是量度式,不是决定式; (4) 其它 相关内容:质点.位移和路程.参考系.时间与时刻;速度与速率.瞬时速度。 自由落体运动 1.初速度Vo=0 2.末速度Vt=gt 3.下落高度h=gt2/2(从Vo位置向下计算) 4.推论Vt2=2gh 注: (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2)a=g=9.8m/s2≈10m/s2(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高一物理必修1公式2 竖直上抛运动 1.位移s=Vot-gt2/2 2.末速度Vt=Vo-gt (g=9.8m/s2≈10m/s2) 3.有用推论Vt2-Vo2=-2gs 4.上升最大高度Hm=Vo2/2g(抛出点算起) 5.往返时间t=2Vo/g (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 注: (1)全过程处理: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以向上为正方向,加速度取负值; (2)分段处理:向上为匀减速直线运动,向下为自由落体运动,具有对称性; (3)上升与下落过程具有对称性,如在同点速度等值反向等。 力 1.重力G=mg (方向竖直向下,g=9.8m/s2≈10m/s2,作用点在重心,适用于地球表面附近) 2.胡克定律F=kx {方向沿恢复形变方向,k:劲度系数(N/m),x:形变量(m)} 3.滑动摩擦力F=μFN {与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μ:摩擦因数,FN:正压力(N)} 4.静摩擦力0≤f静≤fm (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fm为最大静摩擦力) 注:(1)劲度系数k由弹簧自身决定; (2)摩擦因数μ与压力大小及接触面积大小无关,由接触面材料特性与表面状况等决定; (3)其它相关内容:静摩擦力(大小、方向); 高一物理必修1公式3 力的合成与分解 1.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同向:F=F1+F2, 反向:F=F1-F2 (F1>F2) 2.互成角度力的合成:F=(F12+F22+2F1F2cosα)1/2(余弦定理) F1⊥F2时:F=(F12+F22)1/2 3.合力大小范围:|F1-F2|≤F≤|F1+F2| 4.力的正交分解:Fx=Fcosβ,Fy=Fsinβ(β为合力与x轴之间的夹角tgβ=Fy/Fx) 注: (1)力(矢量)的合成与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是等效替代关系,可用合力替代分力的共同作用,反之也成立; (3)除公式法外,也可用作图法求解,此时要选择标度,严格作图; (4)F1与F2的值一定时,F1与F2的夹角(α角)越大,合力越小; (5)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可沿直线取正方向,用正负号表示力的方向,化简为代数运算。 动力学(运动和力) 1.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惯性定律):物体具有惯性,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2.牛顿第二运动定律:F合=ma或a=F合/ma{由合外力决定,与合外力方向一致} 3.牛顿第三运动定律:F=-F′{负号表示方向相反,F、F′各自作用在对方,平衡力与作用力反作用力区别,实际应用:反冲运动} 4.共点力的平衡F合=0,推广 {正交分解法、三力汇交原理} 5.超重:FN>G,失重:FN<g p="" {加速度方向向下,均失重,加速度方向向上,均超重} 6.牛顿运动定律的适用条件:适用于解决低速运动问题,适用于宏观物体,不适用于处理高速问题,不适用于微观粒子 注:平衡状态是指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状态,或者是匀速转动 高一物理必修1公式4 质点的运动----直线运动 1)匀变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V平=S / t (定义式) 2.有用推论Vt 2 –V0 2=2as 3.中间时刻速度 Vt / 2= V平=(V t + V o) / 2 4.末速度V=Vo+at 5.中间位置速度Vs / 2=[(V_o2 + V_t2) / 2] 1/2 6.位移S= V平t=V o t + at2 / 2=V t / 2 t 7.加速度a=(V_t - V_o) / t 以V_o为正方向,a与V_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 8.实验用推论ΔS=aT2 ΔS为相邻连续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 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V_o):m/ s 加速度(a):m/ s2 末速度(Vt):m/ s 时间(t):秒(s) 位移(S):米(m) 路程:米 速度单位换算: 1m/ s=3.6Km/ h 注:(1)平均速度是矢量。(2)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3)a=(V_t - V_o)/ t只是量度式,不是决定式。(4)其它相关内容:质点/位移和路程/s--t图/v--t图/速度与速率/ 高一物理必修1公式整理相关 文章 : ★ 高一物理必修一物理公式大全 ★ 高一必修一物理公式大全 ★ 高一物理必修一公式定理大全 ★ 高中物理必修公式大全 ★ 高一物理公式汇总大全 ★ 高一物理必修一公式及习题 ★ 高一物理必修1重难点整理 ★ 高一物理公式大全总结肖振2023-06-29 09:05:421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公式
正比例关系式:y:x=k (k为定值);反比例关系式:xy=k (k为定值)。扩展知识:正比例: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比例反比例概念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种量就是正比例关系。如果这两种量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是反比例关系。两者的公式分别是k=y/x和k=x*y,正比例是指两个量之间存在比例关系,即当一个量增加时,另一个量也相应增加。在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时应注意这两种相关联的量,虽然也是一种量,随着另一种的变化而变化,但它们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不一定时,它们就不能成正比例。反比例关系在典型应用题中属于归总问题,反映在除法中,当被除数一定,除数和商成反比例关系。在分数中,当分数的分子一定,分母与分数值成反比例关系。总结:事物关系中都有两个变量,一个定量。在两个变量中,当一个变量发生变化时,则另一个变量也随之发生变化,相对应的两个变数的积或商都是一定的。当反比例中的x值也转化为它的倒数时,由反比例转化为正比例;当正比例中的x值转化为它的倒数时,由正比例转化为反比例。陶小凡2023-06-29 09:01:481
什么叫做正比例和反比例,再说公式
正比例: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反比例:两个相关联的变量,一个量随着另一个量的增加而减少或一个量随着另一个量的减少而增加,且它们的乘积相同,那么这两个量就成反比例。NerveM 2023-06-29 09:01:476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和公式
反比例的解释在相关的a和b两个量中,如果其中一个量a扩大到 若干 倍,另一个量b反而缩小到原来的若干分 之一 ,或一个量a缩小到原来的若干分之一,另一个量b反而扩大到若干倍,这两个量的变化关系叫做反比例。简称反比。 词语分解 反的解释 反 ǎ 翻转,颠倒:反手(a.翻过手,手到背后;b.反掌)。 反复 。反侧。 翻转的,颠倒的,与“正” 相对 :正反两方面的 经验 。反间( 利用 敌人 的间谍,使敌人内部自相 矛盾 )。反诉。反馈。适得其反。物极必反。 比例的解释 数量 之间 的对比关系起于远近之比例。;;蔡元培《图画》比例失调 指一种事物在整体中所占的分量 ∶相同的例子今后有似此比例,皆不许受详细解释.谓比照事例、条例。 宋 。LuckySXyd2023-06-29 09:01:321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和公式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和公式:正比例: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反比例:两个相关联的变量,一个量随着另一个量的增加而减少或一个量随着另一个量的减少而增加,且它们的乘积相同,那么这两个量就成反比例。正比例关系式:y:x=k (k为定值);反比例关系式:xy=k (k为定值)。注意:在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时应注意这两种相关联的量,虽然也是一种量,随着另一种的变化而变化,但它们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不一定,它们就不能成正比例. 例如:一个人的年龄和他的体重,就不能成正比关系,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也不成正比例关系.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是成正比例的量。u投在线2023-06-29 09:01:321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和公式是什么
大部分同学们对正反比例的概念还停留在表面,没有更深度的理解,正反比例的概念和公式是什么呢。以下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和公式是什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和公式 什么叫比例 在数学中,比例是一个总体中各个部分的数量占总体数量的比重,用于反映总体的构成或者结构。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如3:6=9:18 ①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如3:4=9:12、7:9=21:27 在3:4=9:12中,其中3与12叫做比例的外项,4与9叫做比例的内项。 比例有四个项,分别是两个内项和两个外项;在7:9=21:27中,其中7与27叫做比例的外项,9与21叫做比例的内项。 比例有四个项,分别是两个内项和两个外项。 ②比如:教师和学生的~已经达到要求。 ③比如:在所销商品中,国货的~比较大。 ④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后,那么,左边的分母和右边的分子是内项,左边的分子和右边的分母是外项。 ⑤比例的基本性质:在一个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⑥正比例与反比例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什么叫正比例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的比值(也就是商k)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就叫做正比例关系。如:y/x=k( k一定)或kx=y 什么叫反比例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就叫做反比例关系。 如:x×y = k( k一定)或k / x = y 拓展阅读:正比例和反比例知识点 一、变化的量 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存的变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 二、正比例 1. 正比例的意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字母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正比例关系可以表示为:y/x=k(一定)。 2. 应用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有些相关联的量,虽然也是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但它们相对应的数的比值不一定,就不成正比例,如被减数与差,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等。 三.画一画 正比例的图像是一条直线。 四、反比例 1. 反比例的意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乘积,反比例的关系式可以表示为:x·y=k(一定)。 2. 判断两个量是不是成反比例:要先想这两个量是不是相关联的量;再运用数量关系式进行判断,看这两个量的积是否一定;最后作出结论。此后故乡只2023-06-29 09:01:251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和公式有哪些
大部分同学们对正反比例的概念还停留在表面,那么正反比例的概念和公式有哪些呢。以下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和公式有哪些”,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和公式 什么叫比例 在数学中,比例是一个总体中各个部分的数量占总体数量的比重,用于反映总体的构成或者结构。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如3:6=9:18 ①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如3:4=9:12、7:9=21:27 在3:4=9:12中,其中3与12叫做比例的外项,4与9叫做比例的内项。 比例有四个项,分别是两个内项和两个外项;在7:9=21:27中,其中7与27叫做比例的外项,9与21叫做比例的内项。 比例有四个项,分别是两个内项和两个外项。 ②比如:教师和学生的~已经达到要求。 ③比如:在所销商品中,国货的~比较大。 ④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后,那么,左边的分母和右边的分子是内项,左边的分子和右边的分母是外项。 ⑤比例的基本性质:在一个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⑥正比例与反比例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什么叫正比例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的比值(也就是商k)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就叫做正比例关系。如:y/x=k( k一定)或kx=y 什么叫反比例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就叫做反比例关系。 如:x×y = k( k一定)或k / x = y 拓展阅读:正比例和反比例知识点 一、变化的量 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存的变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 二、正比例 1. 正比例的意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字母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正比例关系可以表示为:y/x=k(一定)。 2. 应用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有些相关联的量,虽然也是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但它们相对应的数的比值不一定,就不成正比例,如被减数与差,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等。 三.画一画 正比例的图像是一条直线。 四、反比例 1. 反比例的意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乘积,反比例的关系式可以表示为:x·y=k(一定)。 2. 判断两个量是不是成反比例:要先想这两个量是不是相关联的量;再运用数量关系式进行判断,看这两个量的积是否一定;最后作出结论。善士六合2023-06-29 09:01:191
三棱柱的表面积公式和体积公式
棱柱的体积公式是什么hi投2023-06-29 08:55:144
正三棱柱则面展开图面积公式?
希望对你有帮助请采纳苏萦2023-06-28 10:00:272
原油的换算方法:一桶油换算成吨是怎么换算的?公式是什么?
通常一桶是200升。具体换算归发改委管。可桃可挑2023-06-28 09:58:443
阶乘的公式是什么?
阶乘没有公式,要一个一个的算,20以内的数的阶乘阶乘一般很难计算,因为积都很大。以下列出1至20的阶乘:1!=1,2!=2,3!=6,4!=24,5!=120,6!=720,7!=5040,8!=403209!=36288010!=362880011!=3991680012!=47900160013!=622702080014!=8717829120015!=130767436800016!=2092278988800017!=35568742809600018!=640237370572800019!=12164510040883200020!=2432902008176640000Ntou1232023-06-28 09:58:192
找人给我由经度算出时区的公式
某经度所在的时区计算: 1、时区数=经度/15(如果出现小数就四舍五入) 2、时区数=经度/15=商……余数(如果余数小于7.5度,则时区=商数;如果余数大于7.5度,所在时区=商数+1) 注意:东经度为东时区,西经度为西时区 如:东经100度在(东七区) 100/15约=7 或100/15=6……10(余数大于7.5度) 所以东经100度在东七区西柚不是西游2023-06-28 09:57:571
关于地方时的计算公式
因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在同纬度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要比偏西的地点先看到日出,这样时间就有了迟早之分。因经度的不同而产生时刻之差,就是地方时差,因经度而不同的钟表时刻就是地方时。地方时与经线度数关系很大,计算地方时往往用到下列规律:A.同经度地方时相等;B.东早西迟;C.经度相差15°的两地,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相差1°的两地,地方时相差4分钟;D.南北极点是所有经线的交汇点,不能计算地方时;E.地方时的计算公式是:公式中“±”的选用,依两地相对的东西方向而言,若所求某地位于已知地方时一地的东方,选用“+”号;若所求某地位于已知地方时一地的西方,则选用“-”号;即东“+”西“-”。公式中的经度差计算,若两地位于0°经线的同一侧,两地的经度数相减即为它们的经度差。如东经120°与东经90°的经度差为30°。若两地位于0°经线的两侧,两地的经度数相加即为它们的经度差。如东经30°与西经30°的经度差为60°。简言之,以0°经线为界,经度差计算是“同(侧)减异(侧)加”。可根据上述规律、公式计算:已知位于东经50°的A地为10点整,求位于东经105°30′的B地的地方时为几点几分?位于西经30°50′的C地的地方时为几点几分?[解题过程]地方时因经度而不同,使用起来很不方便,为此,人们创立了标准时制度,其中的一种标准时制度就是理论区时:按一标准划分时区,实行分区计时的办法。具体来说,全球分为24个时区,以0°经线——本初子午线为基准,从西经7.5°至东经7.5°,划分为中时区或叫零时区;中时区以西,依次划分为东1区至东12区;中时区以西,依次划分为西1区至西12区,东12区与西12区合为一个时区。每个时区跨15个经度,其中央经线的经度数为15°的整数倍 。如东八区的中央经线为东经120°,东10区的中央经线为东经150°,正好是15°的8倍、10倍。区时就是指每个时区的中央经线上的地方时。同一时区内区时相同。相邻的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因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东早西迟,从中时区向东,每增加1时区,时间增加1小时;从中时区向西,每增加1时区,时间减少1小时。这样,东12区比西12区的时间整整快24小时即日期相差1天,但钟点相同,东西12时区的中央经线180°经线被称为国际日期变更线。实际上,世界各国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在理论区时的基础上采用一些特别的计时方法以统一本国的时间,如我国领土跨5个理论时区,全国却采用东八区的区时,即“北京时间”。区时的计算公式是:(1)时区数的计算某地时区数=某地经度÷15度(商可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数,四舍五入的整数商即为时区数。)(2)区时的计算某地的区时=已知时间±时区差(“±”号的选用类似于地方时计算中的东“+”西“-”;时区差的计算,以中时区为界,同侧减异侧加)Ntou1232023-06-28 09:57:541
地理 不同地方时间计算的公式
一原理:东边的时刻早。因为地球是自西向东自转的,所以东边先看到日出。东时区区时早于西时区区时;东西时区内越往东区时越早。二种线:特殊的时间经线和两个日期界线。特殊的时间经线:(1)6时经线: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的经线的地方时(2)18时经线: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的经线的地方时(3)12时经线:平分昼半球的经线的地方时(4)24时经线:平分夜半球的经线的地方时 两个日期界线:(1)180o经线:固定性;日期为向东减一天,向西加一天。 (2)0时经线:不确定性三步骤:计算区时和时区计算的三个步骤。⑴计算当地时区:将已知经度数除以15,若余数小于7.5,则除得的商就是该经度所在的时区数:若余数大于7.5,则该地所在的时区数为商+1。东经为东时区,西经为西时区。例如求130°W所在地的时区:130÷15=8……10,则该地为西九区。 ⑵计算时区差:同为东时区或同为西时区,时区数相减,一个在东时区一个在西时区,则时区数相加。例如东八区与东二区相差6个时区,东八区与西五区则相差13个时区。⑶计算区时:利用所得的时区差,向东加向西则减。例如当东二区为6时,东九区区时为6+7=13时;西三区区时为6-5=1时;西7区区时为6-13=-7,24-7=17时(日期减去一天)。碰到跨年月时,要注意大月、小月、平年、闰年,才能准确作答。四注意:(1)区时与地方时的关系地方时 :由于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在同纬度的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要比位置偏西的地点先看到日出,时刻就要早。因此,就会产生因经度不同而出现不同的时刻,称为地方时。 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相差1°;地方时相差4分钟;同一条经线上的各地,地方时相同。区时 :在一定的地区范围内,统一使用一种时刻,这种时刻叫区时。区时也叫标准时,每一区时都用该时区中央经线所在经度的地方时为全区通用的时间(经度数能被15整除的经线为该时区的中央经线),这种时间成为这个时区的区时,在区时上,除东西十二区外,任意相邻的两个时区,区时相差一小时,任意两个时区之间,相差几个时区,区时就相差几个小时。在时刻上,较东的时区,区时较早;较西的时区,区时较晚。如:当东八区是12点时,东十区是14点;西二区是2点。即东八区比西二区早10个小时,比东十区晚2个小时。(2)1800经线和国际日期变更线(国际日界线)并不完全吻合。①国际上规定了原则上以180°经线作为地球上“今天”与“昨天”的分界线,全称叫“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线”。②日期计算法则:“东减西加”,即由东十二区向东穿过日界线进入西十二区日期要减1天,由西十二区向西穿过日界线进入东十二区日期要加1天。③时间计算法则;东西十二区合为一个时区,所以两时区的时刻相同。④穿过日界线计算日期时,要注意日期的变化、月份的变化(大小月差异,平年与闰年的月份变化)、年份的变化。(3)昼夜长短的计算公式:昼长 =日落时间—日落时间 =(12—日出时间)×2 =(日落—12)×2夜长 =(24—日落时间)×2 =(12—日落时间)×2(4)挖信息,活应用对于地方时或区时的计算,往往出读图题目,所以我们做题的第一步就是深挖图或题干中的明显信息和隐藏的信息。另外最重要的还是离不开以上所有关于区时计算的所有知识点,特别对计算公式更要灵活运用。可桃可挑2023-06-28 09:57:521
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公式?
1、求时区: 时区数=已知经度/15°(商四舍五入取整数,即为时区数) 2、求区时: 所求区时=已知区时±时区差(东加西减) 3、求地方时: 所求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度×经度差(东加西减) 1. 地方时 ①概念: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 ②成因: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使同纬度偏东地点时刻早。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 ③计算公式: 所求地方时=已知地方时±(经度差)×4分钟 (所求地在东,“±”号取“+”号,反之取“-”号) 2. 时区和区时 ①时区:理论上全球划分成24个时区,每隔经度15划为一个时区。 ②区时:各时区同一使用本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区共同使用的时间就叫区时。时刻为东早西晚。相邻两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 ③计算公式: 所求区时=已知区时±时区差(东加西减)拌三丝2023-06-28 09:57:521
求地理时区的计算公式
(1)已知某地经度求其所在时区:经度数÷15 算到一位小数,得数四舍五入取整数,该整数即为时区数,是东经为东时区,是西经为西时区. (2)求某地区时:已知区时±时区差 (时区差是指你要求的某地所在时区数与已知区时的某地所在的时区数之差,如果两地同为东时区或西时区,时区差为两地时区数相减;如果两地一个是东时区一个是西时区,则时区差为两地时区数相加)阿啵呲嘚2023-06-28 09:57:521
地理时区和区时的计算公式和怎么应用
时区和区时 为了克服时间上的混乱,1884年国际上统一实行分区计时法,统一了时间标准。由于地球每24小时自转一周,一小时转15个经度。因此,国际上规定,每隔15°划为一个时区,全球可分为24个时区。以本初子午线为基准,从西经7.5°至东经7.5°,划为中时区,或叫零时区。在中时区以东,依次划分为东一区至东十二区;在中时区以西,依次划分为西一区至西十二区。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各跨经度7.5°,合为一个时区,称为东西十二区。 只有东西12区和中时区既跨东经度又跨西经度,其它的东时区跨东经度西时区既跨西经度。每个时区跨经度15°,同一时区各处地方时也不相同,因此国际上规定,每个时区的中央经线,叫做该时区的“标准经线”,标准经线上的时间,便是整个时区的“区时”。例如,中时区的中央经线是零度经线,零度经线的地方时便是中时区的区时;北京处在东八区,东经120°是东八区的中央经线,因此北京时间是采用东经120°的地方时,即东八区的区时。标准时间:各国统一使用的时间,中国使用东8区区时,即东经120度经线的地方时即北京时间。国际标准时间,即0度经线的地方时。时区区时特点1全球共24个时区,每隔15°为一个时区2时区数=已知经度/15°(商四舍五入取整数,即为时区数);3中央经线的度数=时区数×15°,中时区中央经线为0°,东1区中央经线为东经15°,东西12区中央经线为180度经线。4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差几个时区就差几小时。5较东时区的区时较早例:已知北京(东八区)时间为8日下午5:00,求华盛顿(西五区)的区时? 华盛顿的区时=12+5-(8+5)=8日4时6区时计算公式:所求区时=已知区时±时区差(±——东加西减,时区差——同侧相减异侧加)无尘剑 2023-06-28 09:57:493
时区计算的公式是什么?
地理时区&区时 ⒈时区(1)为了各地交往的方便,将全球经度划分为24个时区,各时区以其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时区的共用区时。(2)某经度所在的时区计算:经度/15度=商……余数。 如果余数小于7.5,所在时区=商数如果余数大于7.5,所在时区=商数+12.区时(1)时区每差1个区,区时相差1小时,东早(多)西晚(少)注意:过日界线日期要先加减一天(2)公式计算:甲时区-乙时区=甲区时-乙区时注意:东时区写成正数,西时区写成负数。正负数已经考虑了日界线两侧的日期差别。3.地方时(1)根据太阳照射情况形成的时刻,如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位于昼半球中央)为12点。(地球自转会造成照射情况的变化,地方时就变化)要求:能在任意形式的日照图上读出特殊地方时(如12点、0点或24点、6点、18点)的分布。(2)图上计算:经度每相差15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或1度/4分钟、经度1分/4秒钟),东早(加)西晚(减)注意:过日界线时日期还要再加(向西)减(向东)一天(3)公式计算:(甲经度-乙经度) 1小时/15度=甲地方时-乙地方时注意:东经度写成正数,西经度写成负数。正负经度已经考虑了日界线两侧的日期差异。4.太阳高度角的计算方法两地之间的太阳高度角的差=两地之间的纬度差5.日出、日落时刻(1)地方时、区时计算(2)日出时刻=(24-昼长)/2日出时刻=12-昼长/2(3)日落时刻=24-日出时刻日落时刻=12+昼长/26.正午太阳高度(1)正午太阳高度是指一天中的最大太阳高度,即地方时12点时的太阳高度。(2)图上推导(略)(3)计算公式(与直射点相比):90度-某地H=直射点纬度与某地纬度的角度差的绝对值技巧:可以将北纬写成正数,而将南纬写成负数。(4)计算公式(与任意纬度相比):甲H-乙H=(甲纬度-乙纬度)的绝对值注意:北纬度写成正数,南纬度写成负数7.某日(R)太阳直射点的地理纬度位置=23 26′N—R—6月22日*(23 26′*4/365)说明:(1)此公式只能大致计算一年当中某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2)计算结果若是正值,则为北纬;若为负值,则为南纬;(3)R为某日日期,R-6月22日为该日与6月22日相差的天数,(23 26′*4/365)为太阳直射点一日内移动的纬度距离。(假设其移动是匀速的)8.极昼极夜的范围=90-太阳直射点的度数9.某地昼长=24—与该地纬度相同但南北半球不同的纬度的昼长=与该地纬度相同但南北半球不同的纬度的夜长10.某地夜长=24—与该地纬度相同但南北半球不同的纬度的夜长=与该地纬度相同但南北半球不同的纬度的昼长即:纬度相同半球不同的2地的夜长+夜长=24小时11.昼长、夜长(1)昼长=日落时刻-日出时刻注意:前后时刻一致即可,比如都是某地地方时,比如都是北京时间(2)昼长=(12-日昼长=(日落地的地方时-12)*2注意:均指该地地方时(3)图上计算:昼长=24小时*昼弧/360度(4)北纬某地昼长=对应南纬的夜长(5)夜长=24-昼长12.两点的相对高度公式:(x-1) h≤H<(x+1) h,其中H为相对高度,h为等高距,x为等高线条数Jm-R2023-06-28 09:57:471
时区计算口诀及公式
同一个时区的相差时间用减法,不同时区的相差时间用加法,东加西减。由于世界各国家与地区经度不同,地方时也有所不同,因此会划分为不同的时区。 计算时区的口诀 时刻东进(+)西退(-),日期东退(-)西进(+)。也就是说,时刻向东每过一个时区要加上一个小时,向西每过一个时区减去一个小时。时期向东过日界线要减一天,向西过日界线要加一天。 例1:已知东京(东九区)时间为5月1日12:00,求北京(东八区)的区时。 北京时间=12:00-(9-8)=11:00,即北京时间为5月1日11:00。 例2:已知北京时间为5月1日12:00,求纽约(西五区)的区时。 纽约时间=12:00-[8-(-5)]=-1:00+24:00-1天=23:00,即纽约时间为4月30日的23:00。 时区的计算公式 (1)已知某地经度求其所在时区:经度数÷15=商…余数。 ①余数小于7.5,所在时区等于商数。②余数大于7.5,所在时区等于商数加一。 (2)求某地回区时:已知区时±时区差。(时区差是指你要求的某地所在时区数与已知区时的某地所在的时区数之差,如果答两地同为东时区或西时区,时区差为两地时区数相减;如果两地一个是东时区一个是西时区,则时区差为两地时区数相加)无尘剑 2023-06-28 09:57:461
地方时计算公式
地方时计算公式:所求地在已知地的东边,则所求地方时=已知地的地方时+地方时差;如所求地在已知地的西边,则所求地方时=已知地的地方时-地方时差。地方时,是指按本地经度测定的时刻。地方时包括地方恒星时、地方视时和地方平时。在同一计量系统内,同一瞬间测得地球上任意两点的地方时刻之差,在数值代表的地理意义上等于着两点的地理经度差。因为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和地球在不停地自转,所以每根经线上太阳上中天的时刻并不相同。所以地球上每根经线都具有不同的地方时。ardim2023-06-28 09:57:441
地方时计算公式
地方时计算公式:L1=F2-L2。地方时,是指按本地经度测定的时刻。地方时包括地方恒星时、地方视时和地方平时。地理学中所说的地方时通常指的是地方平时。时间,是物质的运动、变化的持续性、顺序性的表现,包含时刻和时段两个概念。时间是人类用以描述物质运动过程或事件发生过程的一个参数,确定时间,是靠不受外界影响的物质周期变化的规律。以地球自转为基础的时间计量系统称为世界时系统。日、月、年、世纪的时间计量属天文学中的历法范畴。北境漫步2023-06-28 09:57:441
凸透镜成像规律公式是什么,要表格形式的
实验研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是:当物距在一倍焦距以内时,得到正立、放大的虚像;在一倍焦距到二倍焦距之间时得到倒立、放大的实像;在二倍焦距以外时,得到倒立、缩小的实像。该实验就是为了研究证实这个规律。实验中,有下面这个表:物距u像的性质像的位置正立或倒立放大或缩小虚像或实像与物同侧与异侧像距vu>2f倒立缩小实像异侧f<v<2fu=2f倒立等大实像异侧v=2ff<u<2f倒立放大实像异侧v>2fu=f-----u<f正立放大虚像同侧u,v同侧着就是为了证实那个规律而设计的表格。其实,透镜成像满足透镜成像公式:1/u(物距)+1/v(像距)=1/f(透镜焦距)肖振2023-06-28 09:57:341
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公式
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物距等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物距在1倍到2倍焦距之间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物距等于1倍焦距时,不成像;物距小于1倍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实像。余辉2023-06-28 09:57:183
cos2x二倍角公式
cos2x二倍角公式是:1、cos2a=cosa^2-sina^2=[1-tana^2]/[1+tana^2];2、cos2a=1-2sina^2;3、cos2a=2cosa^2-1。二倍角公式是数学三角函数中常用的一组公式,通过角α的三角函数值的一些变换关系来表示其二倍角2α的三角函数值,二倍角公式包括正弦二倍角公式、余弦二倍角公式以及正切二倍角公式。meira2023-06-28 09:56:531
2cosx等于多少公式
cos2x=cos^2 x-sin^2 x=cos^2 x-sin^2 x+1-1 =cos^2 x-sin^2 x+cos^2 x+sin^2 x -1 =1-2sinx^2=2cosx^2-1北营2023-06-28 09:56:532
cos平方2x等于多少公式
公式为(1十cos4_)/2。这是一道三角函数化简题,我们知道余弦二倍角公式cos2_=cos平方_一sin平方_=2cos平方_一1,可推出cos平方_=(1十cos2_)÷2。依此公式可得cos平方2_=(1十cos4_)/2。左迁2023-06-28 09:56:521
数学二倍角公式,cos2x=?
cos2x=2cosx^2-1=1-2*sinx^2=cosx^2-sinx^2豆豆staR2023-06-28 09:56:515
cos方x等于多少公式推导,cos方x的公式
1.cos方x等于1-sin2x,cos2x=(cos2x+1)/2,cos2x=cos2x+sin2x,cos2x=sin2x/tan2x。2.三角函数是数学中属于初等函数中的超越函数的函数。3.它们的本质是任何角的集合和一个比值的集合的变量之间的映射。4.通常的三角函数是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定义的。5.其定义域为整个实数域。6.另一种定义是在直角三角形中,但并不完全。7.现代数学把它们描述成无穷数列的极限和微分方程的解,将其定义扩展到复数系。8.三角函数公式看似很多、很复杂,但只要掌握了三角函数的本质及内部规律,就会发现三角函数各个公式之间有强大的联系。9.而掌握三角函数的内部规律及本质也是学好三角函数的关键所在。北有云溪2023-06-28 09:56:461
求cos2x的麦克劳林公式
cosx = 1 -[1/(2!)]x^2 +[1/(4!)]x^4 +.....+ [(-1)^n/ (2n)!]x^(2n) +....=>cos2x =1 -[1/(2!)](2x)^2 +[1/(4!)](2x)^4 +.....+ [(-1)^n/ (2n)!](2x)^(2n) +....LuckySXyd2023-06-28 09:56:452
cos2x等于什么(公式变形)
还有一个是1-tanx^2/1+tanx^2FinCloud2023-06-28 09:56:443
cos平方2x等于多少公式
公式为(1十cos4_)/2。这是一道三角函数化简题,我们知道余弦二倍角公式cos2_=cos平方_一sin平方_=2cos平方_一1,可推出cos平方_=(1十cos2_)÷2。依此公式可得cos平方2_=(1十cos4_)/2。陶小凡2023-06-28 09:56:421
cos2x的公式?
cos2x=cos^2x-sin^2x=cos^2x-sin^2x+1-1=cos^2x-sin^2x+cos^2x+sin^2x-1=1-2sinx^2=2cosx^2-1黑桃花2023-06-28 09:56:423
什么是海伦公式
海伦公式的几种另证及其推广关于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解题中主要应用的有:设△abc中,a、b、c分别为角a、b、c的对边,ha为a边上的高,r、r分别为△abc外接圆、内切圆的半径,p=(abc),则s△abc=aha=ab×sinc=rp=2r2sinasinbsinc==其中,s△abc=就是著名的海伦公式,在希腊数学家海伦的著作《测地术》中有记载。海伦公式在解题中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一、海伦公式的变形s==①=②=③=④=⑤二、海伦公式的证明证一勾股定理分析:先从三角形最基本的计算公式s△abc=aha入手,运用勾股定理推导出海伦公式。证明:如图ha⊥bc,根据勾股定理,得:x=y=ha===∴s△abc=aha=a×=此时s△abc为变形④,故得证。证二:斯氏定理分析:在证一的基础上运用斯氏定理直接求出ha。斯氏定理:△abc边bc上任取一点d,若bd=u,dc=v,ad=t.则t2=证明:由证一可知,u=v=∴ha2=t2=-∴s△abc=aha=a×=此时为s△abc的变形⑤,故得证。证三:余弦定理分析:由变形②s=可知,运用余弦定理c2=a2b2-2abcosc对其进行证明。证明:要证明s=则要证s===ab×sinc此时s=ab×sinc为三角形计算公式,故得证。证四:恒等式分析:考虑运用s△abc=rp,因为有三角形内接圆半径出现,可考虑应用三角函数的恒等式。恒等式:若∠a∠b∠c=180○那么tg·tgtg·tgtg·tg=1证明:如图,tg=①tg=②tg=③根据恒等式,得:=①②③代入,得:∴r2(xyz)=xyz④如图可知:a+b-c=(xz)+(xy)-(zy)=2x∴x=同理:y=z=代入④,得:r2·=两边同乘以,得:r2·=两边开方,得:r·=左边r·=r·p=s△abc右边为海伦公式变形①,故得证。证五:半角定理半角定理:tg=tg=tg=证明:根据tg==∴r=×y①同理r=×z②r=×x③①×②×③,得:r3=×xyz∵由证一,x==-c=p-cy==-a=p-az==-b=p-b∴r3=∴r=∴s△abc=r·p=故得证。三、海伦公式的推广由于在实际应用中,往往需计算四边形的面积,所以需要对海伦公式进行推广。由于三角形内接于圆,所以猜想海伦公式的推广为:在任意内接与圆的四边形abcd中,设p=,则s四边形=现根据猜想进行证明。证明:如图,延长da,cb交于点e。设ea=eeb=f∵∠1∠2=180○∠2∠3=180○∴∠1=∠3∴△eab~△ecd∴===解得:e=①f=②由于s四边形abcd=s△eab将①,②跟b=代入公式变形④,得:∴s四边形abcd===========所以,海伦公式的推广得证。四、海伦公式的推广的应用海伦公式的推广在实际解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有关圆内接四边形的各种综合题中,直接运用海伦公式的推广往往事半功倍。例题:如图,四边形abcd内接于圆o中,sabcd=,ad=1,ab=1,cd=2.求:四边形可能为等腰梯形。解:设bc=x由海伦公式的推广,得:=(4-x)(2+x)2=27x4-12x2-16x+27=0x2(x2—1)-11x(x-1)-27(x-1)=0(x-1)(x3+x2-11x-27)=0x=1或x3+x2-11x-27=0当x=1时,ad=bc=1∴四边形可能为等腰梯形。u投在线2023-06-28 09:55:538
海伦公式是什么
海伦公式的几种另证及其推广关于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解题中主要应用的有:设△abc中,a、b、c分别为角a、b、c的对边,ha为a边上的高,r、r分别为△abc外接圆、内切圆的半径,p=(abc),则s△abc=aha=ab×sinc=rp=2r2sinasinbsinc==其中,s△abc=就是著名的海伦公式,在希腊数学家海伦的著作《测地术》中有记载。海伦公式在解题中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一、海伦公式的变形s==①=②=③=④=⑤二、海伦公式的证明证一勾股定理分析:先从三角形最基本的计算公式s△abc=aha入手,运用勾股定理推导出海伦公式。证明:如图ha⊥bc,根据勾股定理,得:x=y=ha===∴s△abc=aha=a×=此时s△abc为变形④,故得证。证二:斯氏定理分析:在证一的基础上运用斯氏定理直接求出ha。斯氏定理:△abc边bc上任取一点d,若bd=u,dc=v,ad=t.则t2=证明:由证一可知,u=v=∴ha2=t2=-∴s△abc=aha=a×=此时为s△abc的变形⑤,故得证。证三:余弦定理分析:由变形②s=可知,运用余弦定理c2=a2b2-2abcosc对其进行证明。证明:要证明s=则要证s===ab×sinc此时s=ab×sinc为三角形计算公式,故得证。证四:恒等式分析:考虑运用s△abc=rp,因为有三角形内接圆半径出现,可考虑应用三角函数的恒等式。恒等式:若∠a∠b∠c=180○那么tg·tgtg·tgtg·tg=1证明:如图,tg=①tg=②tg=③根据恒等式,得:=①②③代入,得:∴r2(xyz)=xyz④如图可知:a+b-c=(xz)+(xy)-(zy)=2x∴x=同理:y=z=代入④,得:r2·=两边同乘以,得:r2·=两边开方,得:r·=左边r·=r·p=s△abc右边为海伦公式变形①,故得证。证五:半角定理半角定理:tg=tg=tg=证明:根据tg==∴r=×y①同理r=×z②r=×x③①×②×③,得:r3=×xyz∵由证一,x==-c=p-cy==-a=p-az==-b=p-b∴r3=∴r=∴s△abc=r·p=故得证。三、海伦公式的推广由于在实际应用中,往往需计算四边形的面积,所以需要对海伦公式进行推广。由于三角形内接于圆,所以猜想海伦公式的推广为:在任意内接与圆的四边形abcd中,设p=,则s四边形=现根据猜想进行证明。证明:如图,延长da,cb交于点e。设ea=eeb=f∵∠1∠2=180○∠2∠3=180○∴∠1=∠3∴△eab~△ecd∴===解得:e=①f=②由于s四边形abcd=s△eab将①,②跟b=代入公式变形④,得:∴s四边形abcd===========所以,海伦公式的推广得证。四、海伦公式的推广的应用海伦公式的推广在实际解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有关圆内接四边形的各种综合题中,直接运用海伦公式的推广往往事半功倍。例题:如图,四边形abcd内接于圆o中,sabcd=,ad=1,ab=1,cd=2.求:四边形可能为等腰梯形。解:设bc=x由海伦公式的推广,得:=(4-x)(2+x)2=27x4-12x2-16x+27=0x2(x2—1)-11x(x-1)-27(x-1)=0(x-1)(x3+x2-11x-27)=0x=1或x3+x2-11x-27=0当x=1时,ad=bc=1∴四边形可能为等腰梯形。gitcloud2023-06-28 09:55:537
海伦公式怎么推导?
海伦-秦九韶公式已知三边是a,b,c令p=(a+b+c)/2则S=√[p(p-a)(p-b)(p-c)]扩展资料:海伦公式:海伦公式又译作希伦公式、海龙公式、希罗公式、海伦-秦九韶公式,传说是古代的叙拉古国王希伦(Heron,也称海龙)二世发现的公式,利用三角形的三条边长来求取三角形面积。但根据MorrisKline在1908年出版的著作考证,这条公式其实是阿基米德所发现,以托希伦二世的名发表(未查证)。海伦公式原理:中国宋代的数学家叶汇淳也提出了"三斜求积术",它与海伦公式基本一样。假设在平面内,有一个三角形,边长分别为a、b、c,三角形的面积S可由以下公式求得:S=√而公式里的p为半周长:p=(a+b+c)/2----------------------------------------------注1:"Metrica"(《论》)手抄本中用s作为半周长,所以S=√和S=√两种写法都是可以的,但多用p作为半周长。----------------------------------------------由于任何n边的多边形都可以分割成(n-2)个三角形,所以海伦公式可以用作求多边形面积的公式。比如说测量土地的面积的时候,不用测三角形的高,只需测两点间的距离,就可以方便地导出答案。墨然殇2023-06-28 09:55:531
什么是海伦公式、
是已知三角形的三边求三角形面积的公式 S=√[p(p-a)(p-b)(p-c)] 而公式里的p为半周长: p=(a+b+c)/2此后故乡只2023-06-28 09:55: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