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求语文书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口语交际示范(今天就要啊)速度速度啊

什么版呀?
九万里风9 2023-07-28 12:00:184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口语交际,小明劝阻爸爸不要打鸟,200字

小明的爸爸爱打鸟,今天,他又背上了猎枪出门了。小明心想:“不得了!我得马上劝阻他!”便先爸爸一步冲到门口堵住了门。“小明,你干嘛?爸爸要出去打猎了,咱们又可以开开大荤打打牙祭了!”“这怎么行?我跟你说呀······”“鸟是人类的朋友。它啄食着害虫,维护人们的劳动成果,它的悦耳歌声响彻在公园或树林里,清晨或夜晚里,让工作紧张的人松弛下来,也能给予人心灵的享受。鸟儿为我们做了这么多,你不能打鸟呀!”“小明,你说的这些我都知道。我就打几只,少它几只也没啥大不了的!”“哎呦!你也不想想,一天几只,一年多少?杀了那么多鸟,你难道不觉得过分吗?鸟儿也是有情感的呀,小鸟失踪了,他的父母不着急吗?一只小鸟的养育过程中费了父母多少心血呀!你不要以为自己有多高大,就忽略了幼小的生命也是有情感的,每一只鸟的生命都值得你去尊重!
kikcik2023-07-28 12:00:171

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口语交际(小明的爸爸爱打鸟。今天他又背上了猎枪准备出门,小明想劝阻爸爸的对话)

拌三丝2023-07-28 12:00:1615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口语交际1 400字

这个嘛……
u投在线2023-07-28 12:00:1414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口语交际

早晨,太阳才露出小半边脸,像害羞的小姑娘。“汪汪汪”小狗欢欢起床了,他就像一个准时的闹钟,每天天还没大亮就叫了起来。 我起了床,首先就上了楼,伸伸腿,弯弯腰,做做早操。这时小狗欢欢跑了上来,用头蹭蹭我的脚,不时发出哼哼的声音,不用说,它是要吃早餐了。我舀来一小撮饭放在碗里,还没来得及放汤放菜,这个小馋猫却早已经吃了起来,还不时哼哼地叫上两声,好象在说:“谢谢你,小主人!” 下午,阳光明媚,微风轻轻地吹着路旁的梧桐树。我无聊地呆在家里,发现了侧躺在地上睡懒觉的欢欢,突然起了一个念头。于是我找来两条绳子,悄悄地把欢欢的腿捆住了。欢欢醒了,挣扎着,痛苦地翻来覆去,眼睛里满是乞求的目光,我却乐得哈哈大笑。这时,爸爸来了,跑到了欢欢身边,把绳子解开了,还狠狠地批评了我。欢欢也不再理我了。我真后悔,早知道就不这样了。 之后,我拿来了欢欢最喜欢的牛奶,放在它面前,可他连看都不看一眼。最后,我拿着面包,诚心诚意地向欢欢道了歉,欢欢似乎才原谅我了。 欢欢是我倾诉的对象,当我有烦恼,有委屈时,它都是我最忠实的朋友。那一次,在学校里我被同学误会了,回到家就扑在床上痛哭。这时欢欢来了,在床边哼哼地叫着,用它特有的方式表示关切和安慰。于是我抱着欢欢,向它倾诉我的委屈,欢欢似乎听懂了,偎在我的身边,轻轻地哼着。 这就是我的欢欢,可爱,活泼,还会倾听我的苦与乐。
bikbok2023-07-28 12:00:141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7单元口语交际怎么写

就那样写
gitcloud2023-07-28 12:00:142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口语交际100字

小白 我们院子养了一只可爱的小猫,它叫小白。小白的肚子是白色的,背部是金黄色的,它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在夜里发出绿绿的荧光,就像车灯一样。一张三瓣嘴里长着锋利的牙齿,这些牙齿可有用了,可以吃鱼,还可以啃骨头。 小白经过我们的精心照料长着一身油滑光亮的皮毛,粗壮的四肢,带着锋利的爪子,还长着一条长长的尾巴。 中午,我和小伙伴们去给小白送食物的时候,它就在我们的脚旁侧着身子,绕来绕去,嘴里发出低微的声音,在那边撒娇。 每个星期天,我和小伙伴们出去玩的回来的时候,刚走进院子,小白听见我们的脚步声,就跑过来喵喵叫个不停,还缠着我们的脚,好像在表示欢迎。 有一次,我的小伙伴买了一个铁笼子,里面有一只老鼠,我们把铁笼子拿到小白跟前,想试试它会有什么表现。只见它猛扑上去,露出了凶相:它先伏着身子,竖起毛发,龇牙咧嘴,还发出“喵——喵——”的声音,还伸出前肢,使劲地拍打着铁笼子。吓得老鼠躲在铁笼子的角落里发抖,还不时发出吱吱的声音,好像在说:“求求你了猫大哥,饶过我吧!”后来,我们我们打开笼子放走了老鼠,小白一见,一下子扑过来,一场猫捉耗子比赛就这样开始了,用眼睛想都知道是小白捉到了耗子,它刚捉到耗子,就一溜烟钻进了一个洞,想必是去享用美食了吧。 这就是我们院子的小白,是不是很可爱呀?
kikcik2023-07-28 12:00:141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口语交际1怎么写 200字

?????????????人教版的???我就是人教版的!
mlhxueli 2023-07-28 12:00:134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口语交际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预算管理实施办法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办公厅(二○○○年一月七日经兵团第一次司令员办公会议审议通过)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为了强化预算的分配和监督职能,健全预算管理,加强宏观调控,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实施条例》,结合兵团实际,制定本实施办法。第二条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实行分级预算管理,设立兵团、师(局)两级预算。兵团总预算由兵团本级预算和汇总的师(局)总预算构成。兵团、师(局)各级预算由本级各部门(含直属单位,下同)的预算组成。各部门预算由本部门所属单位的预算组成。单位预算是指兵团、师(局)机关、社会团体和其他单位的收支预算。第三条 兵团、师(局)财务部门对所属行政单位实行收支统一管理,定额、定项拨款,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预算管理办法。对事业单位实行核定收支、定额或定项补助,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预算管理办法。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支出依照个人部分、公用部分和事业发展部分顺序核定。个人部分指人员工资、职工福利费、社会保障费、助学金等支出,各级预算应予以保证;公用部分指公务费、业务费等支出,实行定额控制;事业发展支出部分指建设性开支,事业发展支出必须落实资金来源,量入为出。第四条 各级财务部门负责组织好本级预算的编制、执行及决算的编报工作,并对本级党政负责。第二章 预算编制第五条 各级预算收入的编制必须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必须列入预算的收入,不得隐瞒、少列,不得将上年的非正常收入作为编制预算收入的依据。各级预算支出的编制应贯彻厉行节约、勤俭办一切事业的方针,统筹兼顾、确保重点,按照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妥善安排各类预算支出。第六条 年度预算应参考上一年预算执行情况和本年度收支预测进行编制。第七条 兵团、师(局)两级预算按照复式预算编制并应做到收支平衡。第八条 兵团、师(局)两级预算按本级自有财力支出额的1%——3%设置预备费,用于当年预算执行中的救灾开支及其他难以预见的特殊支出。第九条 兵团财务局负责编制兵团本级预算草案及汇总兵团财务收支总预算草案;师(局)财务局(处)负责编制师(局)财务收支总预算草案;各部门、各单位编制本单位的预算草案。各级预算按财务隶属关系在规定时间内上报。第三章 预算审批第十条 兵团党委常委会审查并批准兵团本级预算及本级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改变或撤销下级制定的与法律、法规和兵团规定、决定相抵触的关于预算、决算的规定、决定。第十一条 师(局)党委常委会审查师(局)本级预算及本级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第十二条 事业单位党委审查本级预算和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第十三条 兵团本级预算及预算报告经兵团财务局长会议初审后,报兵团司令员办公会议复审,由兵团党委常委会批准,兵团下达。第十四条 师(局)本级预算及预算报告经师(局)长办公会议和师(局)党委常委会审议通过后,报兵团财务局审查,由兵团批准下达。第十五条 各级预算一经批准,财务部门应及时向所属单位批复。第四章 预算执行第十七条 预算年度开始后,各级预算在未批准前可先按照上年同期预算支出基数安排支出;预算批准后,按照批准的预算执行。第十八条 预算批准后,各级领导、各部门、各单位都应严格按预算执行。加强对预算收入和支出的管理。预算收入必须及时、足额上缴,不准截留、占用、挪用、拖欠。对不及时、足额上缴预算收入的单位,各级财务部门要进行督促检查,可采取必要的行政措施和经济手段确保预算收入的完成。各级预算支出都必须按预算及时、足额拨付预算支出资金,需追加调整预算的按规定程序办理,超预算的支出不予拨款。第十九条 在执行预算中,凡隐瞒预算收入,挪用、挤占、拖欠应上缴收入、擅自变更预算、转移预算资金及违反专项资金使用规定的,有关单位或部门应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追究行政责任。对不按规定报送会计报表或提供虚假会计报表的,有关单位或部门可缓拨或停拨款,并追究有关人员责任。第二十条 兵团本级预备费、救灾支出动支审批权限(一)预备费开支不足50万元的由司令员审批;数额超过50万元,提交司令员办公会议审定后签批。(二)救灾支出由兵团救灾办公室提出意见,经兵团分管救灾和财务的领导提出意见后,由司令员签批。兵团、师(局)两级预算执行情况应于每季终了七日内,年度终了十日内向规定领导机构报告。第五章 预算调整第二十一条 预算一经批准,一般不能调整。但遇有以下情况时财务部门可以调整预算。(一)上级追加预算指标、专项拨款,依据上级文件调整。(二)兵团、师(局)财务部门用自有财力安排的预算指标,在不影响预算收支平衡的前提下,预算科目之间需要调剂使用的可以调整。在预算执行中因情况变化,需要增加支出或者减少收入,使批准的预算总支出超过总收入,或者改变原批准的预算结余或预算超支数额时,必须按预算管理程序和批准权限进行批准。未按规定程序批准,不得调整预算。第六章 决算第二十二条 预算年度终了,各级财务部门在规定时间内编制决算。第二十三条 编制决算必须符合法律、行政法规和财务会计制度,做到收支数字准确,内容完整,反映真实,报送及时。第二十四条 决算报本级行政办公会议审核,经本级党委同意后,按财务隶属关系由上一级财务部门审查批复。在审查中几发现决算反映有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财务制度规定及兵团有关决定、规定的,上级财务部门有权予以纠正。第七章 监督第二十五条 各级党政对本级预算、决算进行监督。第二十六条 各级财务部门每半年应向本级党政报告预算执行情况。第二十七条 各级财务部门负责对下一级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第二十八条 各级审计部门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以及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本级预算执行情况,对本级各部门和下级预算的执行情况和决算进行审计监督。第八章 附则第二十九条 凡与本实施办法有抵触的,以本办法为准。第三十条 本实施办法由兵团财务局负责解释。第三十一条 本实施办法从2000年1月1日起施行。2000年5月11日
苏萦2023-07-28 12:00:111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口语交际

爸爸,你怎么可以这样对小鸟呢?小鸟也是人类的朋友,你这样滥杀动物难道就不怕遭报应吗?再说了,小鸟也是有生命的,生命对它来讲不也跟我们人一样重要吗,它也有家人,如果它死了,他的家人不也一样伤心难过,我们应该去保护它、珍爱它,而不是去伤害它。
小白2023-07-28 12:00:1114

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口语交际第二个400字

  小作者写“贪污”,并不是写“社会贪污”,而是写自己的“贪污”经历.“贪污”这种小心思,小经历,想必有许多同学都有所体验的.将自己经历的生活以作文的形式写下来,不但真实,而且有趣——“我”自己的故事,是作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有些同学下笔无文,不知从何写起,是因为你忽视了自己的经历,忘记了自己的生活,当然忘记了自己的存在. “明星”的生活,“伟人”的生活,那些生活都是你认知的陌生区域,在那样的区域里写不出好作文.当你写作文感觉头脑空白时,不妨努力回顾自己的生活,回顾发生在自己身上的那些有趣的故事,把自己处置于“作文主角”的地位上,以“自我”的生活为中心写作文,这时你就会发现可以写的文字太多太多,写作文这件事就会变得很轻松很轻松.
再也不做站长了2023-07-28 12:00:101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口语交际1 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小明:“爸爸,你想,如果世界上又10个人每天打一只鸟,那一年就要被消灭3650只鸟。设想没有鸟类的生活,肯定是没有生机的。天空万里无云,但没有鸟儿的陪伴,是那麽的单调;树林郁郁葱葱,但没有鸟儿的身影,是那麽的枯燥;树枝枝繁叶茂,但没有了鸟儿的歌声,总让人感觉少了什么……总而言之,如果世界上少了鸟儿们,地球就会失去生机。爸爸,您身为地球上的一员,有责任,也有义务,保护每一只小鸟,让社会变得更加和谐,让我们赖以生活的家园——地球变得更加富有生机。所以,爸爸,请放下您手中的猎枪吧!如果我是一只鸟,你同样是我爸爸,有一个猎人把我给打死了,你会伤心吗?请你站在鸟爸爸的立场上想一想吧! ”爸爸:“恩,我听你的,尽量少打鸟吧!”
ardim2023-07-28 11:59:523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口语交际:人与动物之间的情感故事

这个美丽的女大学生,名叫徐秀娟,她的父亲是扎龙自然保护区的一位鹤类保护工程师。徐秀娟小时候常帮着父亲喂小鹤,潜移默化中也爱上了丹顶鹤。徐秀娟常年累月地与丹顶鹤生活在一起,许多的丹顶鹤都成了她的朋友,其中有只丹顶鹤总是喜欢粘着她,她叫它“赖毛子”。有一天,有个割芦苇的人突发盗猎之念,当赖毛子毫不戒备地接近他时,却突然被一把抓住脖子,且欲置它于死地。幸好路经此地的徐秀娟听到它凄惨的叫声,并不顾一切地冲了过去,与那个人展开了拼死搏斗,才最终让它捡回了一条生命。从此,赖毛子对徐秀娟更亲热和依恋了……  徐秀娟大学毕业后,留在了盐城自然保护区工作。盐城自然保护区是丹顶鹤的主要越冬地,如果能在那里建立一个不迁徙的丹顶鹤野外种群,那将是保护濒临绝迹的丹顶鹤种群的一个重要突破。徐秀娟为了事业,含泪挥别亲人,不远万里前往盐城。在这次远行中,作为礼物,她带了两只丹顶鹤赶往盐城。有一天,平常规律性很强的这两只丹顶鹤在天黑之时没有按时归巢,因为害怕它们发生意外,不敢大意的徐秀娟找了它们两天两夜。可谁又能想到,她却在寻找它们的过程中,滑进了沼泽地,再也没上来过。生命的脆弱总是让人很是无奈,一瞬间的别离,也许就是一世。当这两只贪玩的丹顶鹤飞回时,它们再也没见不到曾挽救过它们生命的徐秀娟了,它们只能在她的身边徘徊,不停地低下带着红冠的头,用长长的喙整理着她湿淋淋的衣服……也许因为失去了这么好的一位朋友而感到难受且自责,从此以后,这两只丹顶鹤再也不夜不归宿了。当徐秀娟的遗体下葬在保护区的滩涂上后,它们至今仍是喜欢站在徐秀娟的坟头上“嗝啊……嗝啊”地叫着,似乎向她倾诉着心中的思念。  更令人吃惊的是,从徐秀娟去世的那天起,远在扎龙自然保护区的赖毛子就从此变得郁郁寡欢,“茶饭不思”,总是一天到晚地朝着南方悲鸣,不久后,也无疾而终。  听了这个美丽凄婉的故事,你是否渴望着有一天,可以“飞”到这个发生过动人故事的地方,看看美丽的丹顶鹤?动物也是通人性的,只要你好好善待它,它们也知道感恩和报恩,也会和你和谐相处!
CarieVinne 2023-07-28 11:59:521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口语交际《人与动物》450字以上

爸爸,鸟儿也是有生命的.虽然你打的鸟儿不是什么珍稀动物,但它们也有家呀!您好好想一想,如果我是一只小鸟,被猎人打伤,您是不是也急得团团转呢?鸟儿也是有爱的,请您不要再打他们了,好吗? 小明看见爸爸背着枪又要出去打鸟,急忙上前阻止说:"爸爸,又去打鸟吗?难道您不知道小鸟是我们人类的朋友吗?它能帮我们捕捉害虫,给我们带来欢乐.每当夏天到来的时候,万物葱绿,百花盛开,小鸟在树林里翻飞歌唱.为我们的家乡增添了多少色彩,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多少欢乐啊.再说,小鸟也是有生命的,生命对于它来说不也至关重要吗?它也有自己的家人,如果它死了,它的妈妈不一样也会伤心难过吗?小鸟也是我们这地球大家庭中的一员,它是可爱的,也是对我们有益的我们应该保护它、珍爱它,又怎么能忍心去伤害它呢? 爸爸 你打鸟 还不如打我来的实在 你去打鸟了 那以后不许在打我 打鸟或者打我 你自己想清楚选一个吧。。。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爱护小动物。
韦斯特兰2023-07-28 11:59:523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口语交际450字

怎么分段落
可桃可挑2023-07-28 11:59:514

2022年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口语交际怎么写

1、首先打开2022年六年级上册语文书。2、其次找到第七单元口语交际。3、最后找一根笔在上面写即可。
Ntou1232023-07-28 11:59:511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口语交际作文?

我才上五年级呢,都不知道什么内容。(在我说完这句话的时候,别拍我)
苏州马小云2023-07-28 11:59:445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口语交际第一个 。

你把题目给我
陶小凡2023-07-28 11:59:433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口语交际话题一带作者情感

鸟类能给人们带来的益处,但往往容易被忽视。松毛虫是林业第一大害虫,而杜鹃、黄鹏、灰喜鹊以及大山雀等鸟类,却是它的死敌,专吃松毛虫的幼虫、蛹及变成能飞舞的成虫;鼠类为害庄稼,科学家计算过,田内1只野鼠,1年内吃掉和糟蹋的粮食大约3公斤,而1只鸮鸟,在1年内可以捕捉到上千只野鼠,那么每只鸮鸟就如同为我们保住了3吨粮食;啄花鸟和太阳鸟以取食花蜜为食,从而为花木传播花粉。鸟类就是这样年复一年地为我们人类做出不可磨灭的功绩。所以我们要保护鸟类。
陶小凡2023-07-28 11:59:422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口语交际动物的情感

安溪县湖头镇美溪村仙叠石悬崖下,有条蟒蛇晴天常钻出洞晒太阳,偶尔与当地村民相遇,也会悄悄回避。在这里,人与蛇和平相处,构筑出一幅奇特风景。 “我们这有一条很大的蟒蛇,经常出来晒太阳。”近日,记者接到湖头镇美溪村村民李先生报料后,分别于14日中午、15日上午、18日上午3次前往美溪实地探访,可惜始终没看到巨蟒出洞。 天晴巨蟒出洞晒太阳 “40多年前,村里的老人就说在这里见过大蛇。”15日10时许,记者一行在村民李先生的带领下,来到距美溪村数公里远的仙叠石悬崖下。李先生说,去年年底,他在此处种树时,遇上了这条盘踞在岩石缝里的巨蟒,“有这么大,把我吓了一大跳。”李先生比了一个比碗口还粗的手势,当时他迅速离开,跑了一半回头看时,这条巨蟒已不见踪影。 记者看到,这里四周怪石嶙峋,地形复杂。在3块岩石之间有一块平整的泥地,边上还有一块巨大的岩石。村民说,巨蟒就经常在泥地上晒太阳,而蛇洞就在那块大岩石下。 巨蟒有时身边还缠绕着一条小蟒蛇,今年正月十二以后,基本上每逢天晴,巨蟒都会钻出洞晒太阳。 当地村民与蛇和平共处 “感觉巨蟒对人挺友好的,我们也不去打扰它。”正在山下劳作的村民老林告诉记者,“这么大的蟒蛇,谁敢招惹它呀!”其他的蛇见到人都会吐着信子,作出攻击动作,但巨蟒却不会。如果有人惊动它,就悄无声息地钻进洞去,如发现人走了,它就继续悠闲地晒着太阳。 至于巨蟒有多大,村民众说纷纭。有的说大的有三四十公斤,小的也有一二十公斤;有的说:“至少也有100斤,我见过80斤的蟒蛇,这条巨蟒比它还大。”就在几天前,当地一名村民拍到了两幅巨蟒照片:岩石之间,盘踞着一条色彩斑斓的巨蟒,身形硕大,好不吓人! 记者蹲守3天未见巨蟒 为了亲眼见到这条巨蟒,记者一行在附近开始了焦虑而又漫长的守候。村民们说,早在40多年前,村里的老人就曾在这里见过“大蛇”,有的人在20多年前见过一条长三四米的大蟒蛇,至于是不是这一条就不太清楚了。“今天真是奇怪了,昨天还出来呢。”与巨蟒相处数月,村民们逐渐掌握了巨蟒的活动规律:有时上午不到10点就出来了,有时过了晌午才出来,一般到太阳快要下山了才进洞。 这几天,记者都等到下午5时许,太阳西下,才离开。前日10时许,记者又接到李先生打来的电话,“蟒蛇出洞了,你们快来!”但等我们驱车赶到湖头美溪村仙叠石时,却没有看到巨蟒。李先生称,刚有村民从它旁边经过,可能是受到了惊吓,巨蟒又钻进洞里了。《泉州晚报》供稿 □相关链接 蟒蛇 蟒蛇是当今世界上较原始的蛇种之一,在其肛门两侧各有一小型爪状痕迹,为退化后肢的残余。蟒蛇体色黑,有云状斑纹,背面有一条黄褐斑,两侧各有一条黄色条状纹,现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蟒蛇还是世界上蛇类品种中最大的一种,长5~7米,最大体重在50~60千克。属无毒蛇类。主要分布在广东、海南、广西、云南、福建等省(区)。
拌三丝2023-07-28 11:59:421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口语交际材料

不知道。推荐一款可适用于电子白板的备授课一体化软件给你,名字叫101教育PPT(可以免费使用哦),你可以搜索看看。
再也不做站长了2023-07-28 11:59:422

六年级上册语文口语交际(七)

导盲犬与主人的故事 从前有一只导盲犬,为了保护主人,和主人一起惨死在了车轮下。 他们来到天堂门前,可天堂只剩下一个位子,所以主人和狗必须有一个去地狱,可恶的主人想自己决定谁留在天堂,谁去地狱。但天使不让,天使要他们比赛决定,谁先跑到天堂门口,谁就留在天堂。天使认为主人会拼了命的跑,但天使错了,主人却慢悠悠地走,更让人吃惊的是,那只狗也慢悠悠跟着主人,天使恍然大悟,这是导盲犬呀,早已习惯了跟着主人的速度走。果然,到了天堂门口时,主人命令够停下了,但让天使吃惊的是那个主任的举动,主人走来对天使说,我已经将我的狗送到天堂门口了,请你照顾好它。说者,主人命令狗跑进天堂,而这时,主人却像落叶一样飘向了地狱的方向,狗看见了,立刻追想主人的方向,天使想抓住狗,但是那是世界上最纯洁善良的灵魂,速度比天堂所有的天使都快。 从这个故事中我体会到了动物之间丰富的感情色彩。
铁血嘟嘟2023-07-28 11:59:422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口语交际怎么写?

我不知道
LuckySXyd2023-07-28 11:59:409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口语交际一

水元素sl2023-07-28 11:59:396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口语交际

爸爸,你又要去打鸟吗?你要知道它可是我们的朋友!它能帮我们捕捉害虫,给我们带来欢乐。每当春天来到,万物复苏,百花盛开,小鸟就会在林间歌唱,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多少色彩,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多少愉悦啊!再说,小鸟也是有生命的,生命对它来说不也是非常珍贵的吗?小鸟是我们地球大家庭的一员,它是可爱的,是有益的,我们应该保护它,珍爱它!希望能帮到你!加油↖(^ω^)↗
凡尘2023-07-28 11:59:391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第七单元口语交际小明爸爸劝说不打鸟作文怎么写

先建议描写小明出于啥原因(如好奇)准备打鸟,然后再写他爸爸看到后立即阻止他的错误行为,并开始和小明讲道理:尊重生命,鸟儿也有生命,也值得尊重;爱护鸟类就是爱护自然,鸟是人类的朋友等等。如果喜欢它,更应该去保护它。最后小明重要想通了,并表示要做一个爱鸟护鸟的环保小卫士。希望以上建议能帮到你,望采纳,谢谢
左迁2023-07-28 11:59:373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口语交际

1
铁血嘟嘟2023-07-28 11:59:375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口语交际,小明劝阻爸爸不要打鸟,200字

我还没学到那
墨然殇2023-07-28 11:59:371

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口语交际

小孩对大人??那人是你的亲人吗? 如果是你的亲人你就哭着说“别打鸟了吧。我们老师经常教育我们不要打鸟,我们那些同学知道你打鸟也经常骂我,看不起我,我的老师也经常对我有偏见。”出于爱护自己的孩子,大人可能会停止这种行为。你真的就只能这么说,因为这不是写作文,那些文绉绉的话在现实生活中是没什么大作用的。那些大道理也不要说,因为一个大人是不会相信小孩的道理的,即使他认为你是对的,他也会碍于面子而不听你的。所以你不如编一个善意的谎言来让他停止自己的行为。 如果那个打鸟的人你不认识,那么你就不能只靠自己一个人的力量来进行劝告了,因为对于一个陌生人来说,小孩的劝告通常是可以忽略不计的。这个时候你就要组织全班同学,最好是老师一起来一个签名活动,反对打鸟类,号召爱护鸟类,并把签名交给当地相关部门,让他们管,如果他们不管,你就交给新闻或者报纸机构,他们会管,最好交的时候要很多人一起去,如果可以也叫上老师,否则他们通常都不会理你。 如果你是作文里面写,叫别人不要打鸟的话,那么你就写“爸爸,我爱您,我不想失去您。但是你却让那些鸟儿的孩子失去他们的父母,我感到很难过,那些小鸟怎么办,还有那些鸟的父母回家看见自己的孩子没了怎么办?”很多的,你自己想吧
苏萦2023-07-28 11:59:378

六年级上册语文七单元口语交际

小明说鸟类是人类的好朋友 且听我分解:每天早晨,鸟醒得最早。它在树上一边捉虫,一边歌唱。每当我们醒来,听到鸟的歌声,便会想起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的诗句,顿觉神清气爽。鸟是大自热的歌手,是大自然的音乐家,它们给自然界带来了无限的生机,给人类生活增添了无限的乐趣。如果地球上的鸟类灭绝了,大自然便没有了音乐,失去了生机,失去了灵性。 鸟类有利于维护生态平衡。一只杜鹃一年能吃掉5万多条松毛虫。大山雀号称“果园的卫士”,一只大山雀一天捕食的害虫相当于自己的体重。大家都知道,猫头鹰是“捕鼠能手”,一只猫头鹰一个夏季可捕食1000只田鼠,从鼠口夺回一吨粮食。啄木鸟堪称“森林医生”,一对啄木鸟可以保护500亩树林不受虫害。喜鹊一年的食物中80%以上都是害虫。一窝燕子一个夏季吃掉的害虫,如果头尾连起来,长达3公里。这是多么惊人的数字啊!还有些鸟类能传播花粉,传播植物的种子。 鸟类还是环境保护的检测员。许多鸟类对有毒气体十分敏感,当这些气体超过正常浓度时,它们便会出现不适的症状,离开这里。 总之,鸟类是大自然的重要成员,是人类的好朋友。如果鸟类在地球上绝迹,不但大自然失去莺歌燕舞的生机,更重要的是使生态失去平衡,昆虫、小兽就会大量繁殖,森林、草原会被一食而空,地球上的动物以及我们人类就会失去资源、失去食物。 可是,由于环境污染,人类的捕杀,鸟类资源遭到破坏,种类、数量越来越少。据统计,已经有90种鸟从地球上消失。爱鸟是一种美德。为了保护鸟类,1981年9月,国务院规定每年4月至5月初,确定一个星期为“爱鸟周”。 “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盼母归”。愿我们人人自觉行动起来,保护鸟类xx
ardim2023-07-28 11:59:371

速求:介绍西方音乐或者西方著名乐队的英语文章

the Beatles British musical quartet and a global cynosure for the hopes and dreams of a generation that came of age in the 1960s. The principal members were Paul McCartney (in full Sir James Paul McCartney; b. June 18, 1942, Liverpool, Merseyside, England), John Lennon (b. October 9, 1940, Liverpool—d. December 8, 1980, New York, New York, U.S.), George Harrison (b. February 25, 1943, Liverpool—d. November 29, 2001, Los Angeles, California, U.S.), and Ringo Starr (byname of Richard Starkey; b. July 7, 1940, Liverpool). Other early members included Stuart Sutcliffe (b. June 23, 1940, Edinburgh, Scotland—d. April 10, 1962, Hamburg, West Germany) and Pete Best (b. November 24, 1941, Madras [now Chennai], India). Formed around the nucleus of Lennon and McCartney, who first performed together in Liverpool in 1957, the group grew out of a shared enthusiasm for American rock and roll. Like most early rock-and-roll figures, Lennon, a guitarist and singer, and McCartney, a bassist and singer, were largely self-taught as musicians. Precocious composers, they gathered around themselves a changing cast of accompanists, adding by the end of 1957 Harrison, a lead guitarist, and then, in 1960 for several formative months, Sutcliffe, a promising young painter who brought into the band a brooding sense of bohemian style. After dabbling in skiffle, a jaunty sort of folk music popular in Britain in the late 1950s, and assuming several different names (the Quarrymen, the Silver Beetles, and, finally, the Beatles), the band added a drummer, Best, and joined a small but booming “beat music” scene, first in Liverpool and then, during several long visits between 1960 and 1962, in Hamburg—another seaport full of sailors thirsty for American rock and roll as a backdrop for their whiskey and womanizing. In autumn 1961 Brian Epstein, a local Liverpool record store manager, saw the band and fell in love. Unshakably convinced of their commercial potential, Epstein became their manager and proceeded to bombard the major British music companies with letters and tape recordings of the band, finally winning a contract with Parlophone, a subsidiary of the giant EMI group of music labels. The man in charge of their career at Parlophone was George Martin, a classically trained musician who from the start put his stamp on the Beatles, first by suggesting the band hire a more polished drummer (they chose Starr) and then by rearranging their second recorded song (and first big British hit), "Please Please Me," changing it from a slow dirge into an up-tempo romp. Throughout the winter and into the spring of 1963, the Beatles continued their rise to fame in England by producing spirited recordings of original tunes and also by playing classic American rock and roll on a variety of 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radio programs. In these months, fascination with the Beatles—at first confined to young British fans of popular music—breached the normal barriers of taste, class, and age, transforming their recordings and live performances into matters of widespread public comment. In the fall of that year, when they belatedly made a couple of appearances on British television, the evidence of popular frenzy prompted British newspapermen to coin a new word for the phenomenon: Beatlemania. In early 1964, after equally tumultuous appearances on American television, the same phenomenon erupted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provoked a so-called British Invasion of Beatles imitators from the United Kingdom. Beatlemania was something new. Musicians performing in the 19th century certainly excited a frenzy—one thinks of Franz Liszt—but that was before the modern mass media created the possibility of collective frenzy. Later pop music idols, such as Michael Jackson in the mid-1980s and Garth Brooks in the 1990s, sold similarly large numbers of records without provoking anything approaching the hysteria caused by the Beatles. By the summer of 1964, when the Beatles appeared in A Hard Day"s Night, a movie that dramatized the phenomenon of Beatlemania, the band"s effect was evident around the world as countless young people emulated the band members" characteristic long hair, flip humour, and whimsical displays of devil-may-care abandon. The popular hubbub proved to be a spur, convincing Lennon and McCartney of their songwriting abilities and sparking an outpouring of creative experimentation all but unprecedented in the history of rock music, which until then had been widely regarded, with some justification, as essentially a genre for juveniles. Between 1965 and 1967 the music of the Beatles rapidly changed and evolved, becoming ever more subtle, sophisticated, and varied. Their repertoire in these years ranged from the chamber pop ballad "Yesterday" and the enigmatic folk tune "Norwegian Wood" (both in 1965) to the hallucinatory hard rock song "Tomorrow Never Knows" (1966), with a lyric inspired by Timothy Leary"s handbook The Psychedelic Experience (1964). It also included the carnivalesque soundscape of "Being for the Benefit of Mr. Kite!" (1967), which featured stream-of-consciousness lyrics by Lennon and a typically imaginative arrangement (by George Martin) built around randomly spliced-together snippets of recorded steam organs—a tour de force of technological legerdemain quite typical of the band"s studio work in this era. In 1966 the Beatles announced their retirement from public performing to concentrate on exploiting the full resources of the recording studio. A year later, in June 1967, this period of widely watched creative renewal was climaxed by the release of 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 an album avidly greeted by young people around the world as indisputable evidence not only of the band"s genius but also of the era"s utopian promise. More than a band of musicians, the Beatles had come to personify, certainly in the minds of millions of young listeners, the joys of a new counterculture of hedonism and uninhibited experimentation—with music and with new ways of life. (Various members of the band in these years flirted with mind-expanding drugs such as LSD and also with exotic spiritual exercises such as transcendental meditation, a technique taught to them by Maharishi Mahesh Yogi, a barnstorming guru from India.) In those years the Beatles effectively reinvented the meaning of rock and roll as a cultural form. The American artists they admired and chose to emulate—Chuck Berry, Little Richard, Fats Domino, Elvis Presley, the Everly Brothers, Buddy Holly, the pioneering rock composers Jerry Leiber and Mike Stoller, the influential soul songwriter Smokey Robinson, and, after 1964, folksinger and topical songwriter Bob Dylan—became widely regarded as canonic sources of inspiration, offering “classical” models for aspiring younger rock musicians. At the same time, the original songs the Beatles wrote and recorded dramatically expanded the musical range and expressive scope of the genre they had inherited. Their close vocal harmonies, subtle arrangements, and clever production touches, combined with an elemental rhythm section anchored by Starr"s no-nonsense drumming, created new standards of excellence and beauty in a form of music previously known for amateurism. After 1968 and the eruption of student protest movements in countries as different as Mexico and France, the Beatles insensibly surrendered their role as de facto leaders of an inchoate global youth culture. They nevertheless continued for several more years to record and release new music and maintained a level of popularity rarely rivaled before or since. In 1968 they launched their own record label, Apple; hoping to nurture experimental pop art, they instead produced chaos and commercial failure, apart from the work of the Beatles themselves. The band continued to enjoy widespread popularity. The following year Abbey Road went on to become one of the band"s best-loved and biggest-selling albums. Meanwhile, personal disagreements magnified by the stress of symbolizing the dreams of a generation had begun to tear the band apart. Once the collaborative heart and soul of the band, Lennon and McCartney fell into bickering and mutual accusations of ill will. By now millions of dollars were at stake, and the utopian aura of the performers was in jeopardy, given the discrepancy between the band"s symbolic stature as idols of a carefree youth culture and their newfound real status as pampered plutocrats. In the spring of 1970 the Beatles formally disbanded. In the years that followed, all four members went on to produce solo albums of variable quality and popularity. Lennon released a corrosive set of songs with his new wife, Yoko Ono, and McCartney went on to form a band, Wings, that turned out a fair number of commercially successful recordings in the 1970s. Starr and Harrison, too, initially had some success as solo artists. But, as time went by, the Beatles became as much of a historical curio as Al Jolson or Bing Crosby or Frank Sinatra or Elvis Presley before them. In 1980 Lennon was murdered by a demented fan outside the Dakota, an apartment building in New York City known for its celebrity tenants. The event provoked a global outpouring of grief. Lennon is memorialized in Strawberry Fields, a section of Central Park across from the Dakota that Yoko Ono landscaped in her husband"s honour. In the years that followed, the surviving former Beatles continued to record and perform as solo artists. McCartney in particular remained musically active, both in the pop field, producing new albums every few years, and in the field of classical music—in 1991 he completed Liverpool Oratorio; in 1997 he supervised the recording of another symphonic work of large ambition, Standing Stone; and in 1999 he released a new classical album, Working Classical. McCartney was knighted by the queen of England in 1997. Starr was also very visible in the 1990s, touring annually with his All-Star Band, a rotating group of rock veterans playing their hits on the summertime concert circuit. Beginning in 1988, Harrison recorded with Bob Dylan, Tom Petty, Jeff Lynne, and Roy Orbison in a loose amalgam known as the Traveling Wilburys, but, for most of the 1980s and "90s, he had a low profile as a musician while acting as the producer of several successful films. After surviving a knife attack at his home in 1999, Harrison succumbed to a protracted battle with cancer in 2001. Early in the 1990s McCartney, Harrison, and Starr had joined to add harmonies to two previously unreleased vocal recordings by Lennon. These new songs by “the Beatles” served as a pretext for yet another publicity blitz, aimed at creating a market for a lavishly produced quasi-historical series of archival recordings assembled under the supervision of the band and released in 1995 and 1996 as The Beatles Anthology, a collection of six compact discs that supplemented a 10-hour-long authorized video documentary of the same name. A compilation of the band"s number one singles, 1, appeared in 2000 and enjoyed worldwide success, topping the charts in such countries as England and the United States. The afterglow of Beatlemania may have disappeared, but the iconography of an era of youthful tumult had been reverently preserved for posterity. The Beatles were inducted into the Rock and Roll Hall of Fame in 1988, and Lennon (1994), McCartney (1999), and Harrison (2004) were also inducted as solo performers. 对吗???
铁血嘟嘟2023-07-28 11:59:342

语文中的冠词有哪些?

  冠词(Article)是一种虚词,并非只存在于英语中,而是普遍存在于印欧语系和闪含语系中。冠词在句子中一般不重读,本身不能独立使用,只能与名词放在一起(一般用于名词之前 )帮助说明名词所指的人或事物。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冠词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语文中没有冠词只有英文中才有   冠词的类型包括不定冠词(Indefinite Article)、定冠词(Definite Article)、否定冠词(Negative Article)、部分冠词(Partitive Article)和零冠词(Zero Article,即不用冠词)。   在英语中,它是词性中最小的一类,简称“art.”,只有三种类型:不定冠词、 定冠词和零冠词。汉语中没有冠词。   来源   冠词在不同的语言中独立起源并发展。通常越是古老的语言越是倾向于省略冠词。 那些不省略冠词的语言则通过借用形容词及其派生词的方式来发展冠词。   分类   冠词分为不定冠词、定冠词、否定冠词、部分冠词和零冠词,零冠词指的是不用冠词的情况。   定冠词(例如英语中的the)用来限定这个冠词后面的名词是某个特定的事物;   不定冠词(例如英语中的a/an)用来表示这个冠词后面的名词是指某一类特定事物中的一个,但具体是哪一个并不重要;   部分冠词(例如法语中的du/de la)用来表示这个冠词后面的名词的量是不确定的;   否定冠词(例如德语中的kein)用来表示这个冠词后面的名词是不存在的。   此外,在某些语言中(比如法语),同一个名词的阳性与阴性形式,单数与复数形式的读音完全一样,通过前面不同的冠词的使用,可以让听话者区分出这个名词的不同形式。   不论这个限定性词放在被限定词或词组的前面还是后面,该限定性词总是像一顶帽子一样戴在被限定词的头上,因此这种词,诸如“the”,“a”,被称作“冠”词   不定冠词表示泛指、类指,定冠词表示特指、专指、类指,零冠词表示泛指人或事物、类指。a、an,仅用在单数可数名词前来表示“一”的意义,但不强调数目概念,只表示名词为不特定者。定冠词the,表示名词的特定者,表示“这”·“那”·“这些”·“那些”,用在可数名词单数、复数,不可数名词前均可。(/)则表示名词化的其他词或专有名词,因此单数复数均可。复数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前不用冠词,也表泛指,有些语法专家称之为“零冠词”。   不定冠词用法   1.不定冠词A/AN   an+ a、e、i、o、f、h、l、m、n、r、s、x(12个字母单独出现读音是以元音开头的,其余字母则是以辅音开头的)   eg:There is an "a" and "n" in the word "and"   2. 特殊单词:(不发元音的情况)   auniform a university   a useful book a European   a one-way street 一条街   an hour an honest boy (拼读时h不发音,o发元音)   a/an+序数词又一个   eg:I have a third apple . 我又吃了一个苹果.(表示一共吃三个)   3. ① 用在可数名词的单数形式前,表示一类事物或人中的任意一个   eg:Be sure to bring meadictionary. 一定要给我带本字典来。   ② 用在可数名词的单数形式前,表示一类事物或人   eg:Anear isanorgan for listening. 耳朵是听觉器官。   ③用在专有名词前,表示"一个"“一种”“一类”或“一个类似......的”   定冠词“the”   1.the + 名词 +介词短语.   eg:Showmethe photo of your family. 给我看看你家人的照片。   ↑定语   注:不是所有被定语修饰的名词都要加定冠词。如果该定语不能够或者不用于明确该名词的所指对象,则不加定冠词。如:Show me a photo of your family. 给我一张你家人的照片。(言外之意:这样的照片可能有很多。)   His attention was attracted by a picture on the wall. 墙上的一张画引起了他的注意。(墙上也许只有一张画,也许有很多,但两种情况都可以用不定冠词,因为从说话的语气上看,这里的后置定语只是起到描述作用,而不是用来区分。)   2.用在重新提到的人或事物前面   eg:I met alovelygirlat the gate.Look,this is the girl who is coming.   我在门口遇到一个可爱的女孩,看.就是正走来的这个女孩。   3.用在谈话双方都知道的人或事物面前   eg:Please fill in the form and sign it. 请填写表格并签字。   4.用在单数可数名词前,表示某一类人或事物   eg:The tiger is a wild animal. 老虎是一种野生动物。   5.用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事物或方位名词前面   eg:the east东方the universe 宇宙   6.用在序数词、形容词最高级及only所修饰的词前面   eg:It‘s the second country they will visit in Asia. 这是他们在亚洲第二个参观的国家。   Autumn isthe bestseason in Beijing. 秋天是北京最好的季节。   He isthe onlystudent who didn"t pass the exam . 他是唯一一个没有通过考试的学生。   7.用在江河、湖海、山脉、岛屿等   eg:the River Seine塞纳河   8.用在普通名词构成的专有名词前.   eg:theGreat Wall长城   9.用在姓氏的复数形式前.   eg:theGreens格林一家   10.用在乐器名词前   eg:play the piano 弹钢琴   11.和某些形容词连用,表示一类人或事物.是复数概念   eg:the rich富人   注意:在有些词组中,有冠词和无冠词意思不同,请注意区别:   in front of   in the front of   in hospital   in the hospital   哪些地方不用   1.专有名词、物质名词、抽象名词的名词前不用冠词   eg: China 中国 May五月 Tom 汤姆   2.表示一类人或事物的复数名词前不用冠词   eg:We are allstudents. 我们都是学生。   3.有物主代词、指示代词、不定代词或名词所有格修饰的名词前不用冠词   (√) Mikes school is over there. 麦克的学校就在那边。   (×) The Mike‘s school is over there.   4.表示特别含义的名词前不用冠词   eg: He usually has hissupperat home. 通常他都在家里吃晚饭。   5.家庭成员的名称、称呼或只有一个人担任的职务名词前不用冠词   eg:Sir,please show me another one. 先生,请给我看另一个。   6.与by连用的交通工具前不用冠词   eg:by car乘汽车 by taxi 乘出租车   7.两个相同或相对的名词构成的平行结构前不用冠词   eg:day and night 日夜   8.在有些词组中,有无冠词含义不同   eg:school,bed...等为表示“处所”的名词,不是指具体地点,不用冠词   当指明地点.或是为了目的去这些处所时,它们前面就要加上冠词   含有冠词   含有a的词组   haveawordwithsb. 和某人谈话   have adrink喝点什么   manya time 许多次   have agoodtime 过得愉快   have aswim游泳   have abath/shower洗澡,淋浴   have alook(at) 看一看   have afever发烧   givea lesson 授课   ina/oneword 总之(一句话)   haveatalk谈话   have/take awalk散步   have anicetrip有一个愉快的"旅途   have a rest 休息一下   含有the词组   inthedaytime在白天   at/in thebeginning开始   in the middle night 在半夜   in the end 最后,终于   by the way 顺便说一下   the same as... 同..一样   in/at the front of...在某物的前部   on the right/left 在右边/左边   in the morning/afternoon/evening 在上午/下午/晚上   总结   The dog is a useful animal.   Adog is a useful animal.   Dogsare useful animals.介词短语   一.、当下列名词指其“主要目的”,即与其相关在行为时,要用零冠词。   at (/) table 在进餐   at the table 在桌子旁边   at (/) desk 在读书   at the desk 在课桌旁   at (/) school 在上学   at the school 在学校里   in (/) class 在上课   in the class 在班级里面   in (/) bed 卧床   in the bed 在床上   in (/) prison 坐牢   in the prison (因事)在监狱   in (/) hospital 住院   in the hospital (因事)在医院   go to (/) school 去上学   go to the school (因事)去学校   go to (/) bed 上床睡觉   go to the bed (因事)在床上   go to (/) hospital 去看病   go to the hospital (因事)去医院   二.   take (/) place 发生   take the place 代替   in (/) place of 代替   inthe place of 在......的地方   in (/) case of 万一   in the case of 就......来说   out of (/) question 毫无疑问(100%)   out of the question 完全不可能 (0%)   通常使用不定冠词的短语   after a while 过了一会儿   all of a sudden 突然   as a rule 通常   as a result 结果,因此   as a matter of fact 事实上   as a whole 大体上   at a loss 不知所措   in a hurry 急忙   in a way 在某种程度上   in a word 总而言之   It"s a pity that… 令人遗憾的是…   put an end to… 结束…   come to an end 结束   come to a conclusion 得出结论   have a good time 玩得愉快   have a rest 休息一下   have a cold 感冒   have a word with 和…谈一谈   keep an eye for 对…有鉴赏力   make a living 谋生   make a fire 生火   make a fool of 愚弄   take a walk 散步   冠词的省略   有时名词前无冠词,但并非不用冠词,而是省去了不定冠词和定冠词。在下列情况下冠词可省略。   避免重复   The lightning flashed and thunder crashed. 电闪雷鸣。(thunder 前省去 the。)   The noun is the name of a person or thing. 名词是人或物的名称。(thing前省去a。)   可省去句首的定冠词 the   Class is dismissed. 下课了。Fact is that they do not know him. 事实是他们并不认识他。   在 the next day 等短语中,定冠词 常省去   Next day they went to London together early. 第二天,他们很早就一起到伦敦去了。   The circus is coming here next week. 马戏团下星期来这儿。   信函地址常省去定冠词或不定冠词   English Dpt.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Beijing,China   中国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系   冠词位置   1)不定冠词位置   不定冠词常位于名词或名词修饰语前。注意:   a. 位于下列形容词之后:such,what,many,half,   I have never seen such an animal.   Many a man is fit for the job.   b. 当名词前的形容词被副词as,so,too,how,however,enough修饰时,不定冠词应放在形容词之后:   It is as pleasant a day as I have ever spent.   So short a time.   Too long a distance.   c. quite,rather与单数名词连用,冠词放在其后。   但当rather,quite 前仍有形容词,不定冠词放其前后均可。如:quite a lot   d. 在as,though 引导的让步状语从句中,当表语为形容词修饰的名词时,不定冠词放形容词后:   Brave a man though he is,he trembles at the sight of snakes. 他尽管勇敢,可见到蛇还是发抖。   当名词被比较级形容词修饰时,不定冠词通常置于比较级形容词之后。   2) 定冠词位置   定冠词通常位于名词或名词修饰语前,但放在all, both,double,half,twice,three times等词之后,名词之前。   All the students in the class went out. 班里的所有学生都出去了。   Both the boys have been to London. 两个男孩都去过伦敦。   特殊用法   1) 两个形容词都有冠词,表示两个不同东西。   He raises a black and a white cat. 他养了一只黑猫和一只白猫。   The black and the white cats are hers. 这只黑猫和白猫都是她的。   A cup of tea with milk,a cup of lemon tea.一杯奶茶,一杯柠檬茶。   2) 如后一个形容词无冠词,则指一物。   He raises a black and white cat. 他养了一只花猫(黑白相间的猫)。   The black and white cat is hers. 这只花猫是她的。   使用错误   大家除了掌握使用冠词的基本规则外,还应不拘泥于规则,注意冠词的活用:   1.表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事物的名词前一般加定冠词the; 但如果名词前有修饰语,也可能用不定冠词a,an。   the world,a peaceful world   the moon,a bright moon   在这样的情况下,独一无二的单词被“泛指化”。也就是说,moon虽然独一无二,但是当用bright来修饰moon的时候,不同状态的moon就构成了“多种多样的moon”,而此处的bright moon,就需要用泛指了。   2. 表示一日三餐的名词前面一般不用冠词,但前面如果有了定语修饰,也可能用不定冠词a,an。   Have you had (/)supper.   We had a wonderful supper.   3. 表示乐器的名词前一般用定冠词the,但前面如果出现定语修饰,也可能用不定冠词a,an。   Hestarts his day by playing the violin.   Heisplaying a borrowed (/) violin.   4.介词与表示交通工具的名词连用表示笼统的方式,前面一般不用冠词,但如果名词的前面出现了修饰语,前面需加冠词。   He went to the station by (/)car.   He went to the station in a black car.   5. 表示语言的名词前一般不用冠词,但后面如果出现language一词,前面需加定冠词the。   (/) English=the English language (/) French=the French language   6. turn用作系动词时,后面作表语的单数名词前不用冠词。   He turned (/) writer many years later.(=He became a writer many years later.)   冠词口诀   冠词分为定冠、不定冠,零冠   不定冠词a和an,“—”的含义表泛指,   表示特指要用the,次序、方位、最高级,   世上物体独一个,人或事物再次提,   以下情况冠词免,学科球类三顿饭,   名词复数表泛指,季节星期月份前,   冠词免不是没冠词,停顿一下(/) 再读下面。
小菜G的建站之路2023-07-28 11:58:151

关于语文基础知识 什么叫主谓宾定状补

最佳答案检举 基本成分主谓宾,附加成分定状补:谓前为状谓后补,定语必居主宾前 主语是句子叙述的主体,可由名词、代词、数词、名词化的形容词、不定式、动名词和主语从句等来承担. 谓语说明主语所发出的动作或具有的特征和状态.谓语由动词来承担. 宾语是动作的对象或承受者,常位于及物动词或介词后面.宾语可由名词、代词、数词、名词化的形容词、不定式、动名词、宾语从句等来担任. 汉语中一个完整的句子,其句子成分的排列顺序如下:(定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定语)宾语(补语)由这个顺序可以看到,定语是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成分主要是主语和宾语)前对其进行修饰和限制的成分,状语是在谓语(包括动词和动词性短语及形容词和形容词性短语)前对其修饰和限制的成分.例:1定语:我的书 美丽的花(以上两个句子中“我”和“美丽”是定语.)2状语:狠狠地打 多么美丽(以上两个句子中“狠狠”和“多么”是状语)从形式上看,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用“的”字,状语和中心词之间用“地”字,这是标志. 状语是置于谓语中心或句子前,以修饰、限定谓语中心或句子的句法成分.在句法分析中,状语以〔 〕标示,与其相应的谓语动词、谓语形容词以——标示. 补语是位于动词、形容词之后,对动词、形容词加以补充、说明的成分 希望采纳,谢谢
小菜G的建站之路2023-07-28 11:53:041

语文主谓宾定状补例句

1、他的话说得老战友和工人们心里开了花。2、总理那高大的形象总是浮现在我的眼前。3、张思德同志(主)永远(状)是(谓)我们学习的(定)榜样(宾)。4、树叶儿(主语)却绿(谓语)得发亮(补语)——树叶儿却绿。5、豆大的(定)汗珠(主)不停地(状)从脸上直往(状)下落(谓)。6、在长期的奋斗中(状),我(主)一向(状)过着(谓)朴素的(定)生活(宾)。7、峰峦(主)刚刚从黑夜中(状)显露出(谓)一片灰蒙蒙的(定)轮廓(宾)。8、他(主语)非常诚恳地(状语)征求(谓语)大家的(定语)意见(宾语)。9、飞鸟伴着驼铃歌唱(连动词双谓语)。10、祖父正在找五十年前的照片。
可桃可挑2023-07-28 11:53:011

语文的主谓宾定状补是什么

语文语法的几个基本要素主谓宾是树干,定状补就是树枝树叶定语(一般是形容词)当然修饰名词或名词性短语,通俗点说明这个东西形状,颜色,特点,高矮,胖瘦等的词语;状语(一般是副词)修饰句子,或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就是说明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程度等的词.一句句子中各个成分,分别称为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主语,谓语,宾语,宾语补足语,而表语,定语,状语的位置要根据情况而定。主语是主要说明的人或事物谓语说明主语的动作,状态或特征。(由动词构成。)宾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定语在句中修饰名词或代词的成分叫定语。用作定语的主要是形容词状语修饰动词,形容词,副词以及全句的句子成分,叫做状语补语是述补结构中补充说明述语的结果、程度、趋向、可能、状态、数量等的成分。...就是--我很快地向我美丽的姐姐优雅地跑去我:主语,很快地:补语(也可认为是壮语)美丽的:定语跑:谓语宾语:姐姐
左迁2023-07-28 11:52:551

语文中主谓宾定状补是什么

主谓宾定状补 牛吃草 小牛吃嫩草 小牛喜欢吃嫩草 语文中的主谓宾定状补汉语中一个完整的句子,其句子成分的排列顺序如下: (定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定语)宾语(补语) 由这个顺序可以看到: 定语是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成分主要是主语和宾语)前对其进行修饰和限制的成分, 状语是在谓语(包括动词和动词性短语及形容词和形容词性短语)前对其修饰和限制的成分。 例: 1定语:我的书 美丽的花(以上两个句子中“我”和“美丽”是定语。) 2状语:狠狠地打 多么美丽(以上两个句子中“狠狠”和“多么”是状语) 从形式上看,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用“的”字,状语和中心词之间用“地”字,这是标志。 主语:谓语陈述的对象,指出谓语说的是“谁”,或者“什么” 谓语:是陈述主语的。 主语和谓语之间是陈述关系。 例:1.他的态度 很坚决 2.我们车间 已经完成了全年的生产任务 3.经他手做成的大小事情 数不清 4.书 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宾语:表示人、物或事情,是动作所支配、所涉及的"对象。 定语:处于宾语前,表示动作行为,是支配、涉及 后面的宾语的成分。 例:我们车间已经完成了全年的生产任务。 “完成了”是定语,在前。 “全年的生产任务”是宾语,在后。 补语:是动词,形容词性短语里中心语后面的补充成分。 例:经他的手做成的大小事情,<数不清>。 “数”是中心语,“不清”是补语 院子干净得,<很>。 “干净”是中心语,“很”就是补语。 句法成分 句法成分 成对发生的关系 举例 主语 谓语 陈述关系(主谓) 他做了 动语 宾语 支配或涉及关系(动宾) 做作业 定语 中心语 修饰限制关系(定中) 数学作业 状语 中心语 修饰限制关系(状中) 都做了 中心语 补语 补充说明关系(中补) 做完了 语文语法的几个基本要素 主谓宾是树干,定状补就是树枝 树叶 定语(一般是形容词)当然修饰名词或名词性短语,通俗点说明这个东西形状,颜色,特点,高矮,胖瘦等的词语;状语(一般是副词)修饰句子,或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就是说明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程度等的词. 一句句子中各个成分,分别称为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 主语,谓语,宾语,宾语补足语,而表语,定语,状语的位置要根据情况而定. 主语是主要说明的人或事物 谓语说明主语的动作,状态或特征.(由动词构成.) 宾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 定语在句中修饰名词或代词的成分叫定语. 用作定语的主要是形容词 状语修饰动词,形容词,副词以及全句的句子成分,叫做状语 补语是述补结构中补充说明述语的结果、程度、趋向、可能、状态、数量等的成分.
kikcik2023-07-28 11:52:481

语文主谓宾定状补是什么意思?

语文中主谓宾定状补是句子成分。主是指的主语。谓指的是谓语。定指的是定语宾指的是宾语,状指的是状语补指的是补语。它们在句子中充当这些成分。不是每个句子中都会有主谓宾定状补的。具体怎么样充当,你可以查询一下资料。
tt白2023-07-28 11:52:486

语文主谓宾定状补怎么分

主语是句子陈述的对象,说明是谁或什么。表示句子说的是"什么人"或“什么事”。 主语是执行句子的行为或动作的主体,如“我写字”中的“我”,就是主语,它做出“写” 这个动作。“写”则是谓语,而“字”是接受谓语“写”这个动作的对象,它因此被称为宾 语,又如”花死了”中的”花”就是主语,”死了”即是对主语”花”的陈述,所以是谓语.有的语法书也称主语为“客体”或“受体”。 主语可以用这些词类或形式来担任:名词、代词、名词化了的动词、形容词、分词、副词或 数词等,动词不定式或不定式短语,从句,某些固定词组的第二格。谓语概念在语文语法中作用是表明主语怎么样、有什么性质、处在什么状态等等,是用来陈述主语的由常常有动词、动词性短语,形容词、形容词型短语,名词、名词性短语,主谓短语充当谓语。 例如: 他们正在排练节目。(排练,动词作谓语) 鱼儿在河里遨游。(在河里遨游,动词性短语作谓语) 山上的树又绿了。(绿,形容词作谓语)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静悄悄,形容词短语作谓语) 外头热,别中暑了。(热,做谓语)宾语是动作、行为的对象,是动作的承受者。宾语由名词、代词、不定式或相当于名词的词、短语来担任。当然,也可以由一个句子来充当,称之为宾语从句,所以一个句子中不一定只有一个宾语. 定语是用来限定、修饰名词或代词的,定语是对名词或代词起修饰、限定作用的词、短语或句子,汉语中常用‘……的"表示。 中文中状语是动词或形容词前面的连带成分,用来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表示动作的状态、方式、时间、处所或程度等. 例句:(括号内为状语) 他[已经]走了 咱们[北京]见 歌声[把王老师]带入深沉的回忆 科学[终于以伟大的不可抑制的力量]战胜了神权 补语是动词或形容词后面的连带成分,述补结构中补充说明述语的结果、程度、趋向、可能、状态、数量等的成分。 补语与述语之间是补充与被补充、说明与被说明的关系。 系动词亦称连系动词(Link Verb),作为系动词,它本身有词义,但不能单独用作谓语,后边必须跟表语(亦称补语)(形容词),构成系表结构说明主语的状况、性质、特征等情况。 说明: 有些系动词又是实义动词,该动词表达实义时,有词义,可单独作谓语,例如: He fell ill yesterday. 他昨天病了。(fell是系动词,后跟补足语,说明主语情况。) He fell off the ladder. 他从梯子上摔下来。fell是实义动词,单独作谓语。 表语是用来说明主语的身份、性质、品性、特征和状态的,表语常由名词、形容词、副词、介词短语、不定式、动词的-ing、从句来充当,它常位于系动词(be, become, appear, seem,look,sound,feel,get,smell等词)之后。句子的表语是由一个句子充当的,那么这个充当表语的句子就叫做表语从句。
Ntou1232023-07-28 11:52:441

语文中主谓宾定状补是什么

主谓宾定状补 牛吃草 小牛吃嫩草 小牛喜欢吃嫩草 语文中的主谓宾定状补汉语中一个完整的句子,其句子成分的排列顺序如下: (定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定语)宾语(补语) 由这个顺序可以看到: 定语是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成分主要是主语和宾语)前对其进行修饰和限制的成分, 状语是在谓语(包括动词和动词性短语及形容词和形容词性短语)前对其修饰和限制的成分。 例: 1定语:我的书 美丽的花(以上两个句子中“我”和“美丽”是定语。) 2状语:狠狠地打 多么美丽(以上两个句子中“狠狠”和“多么”是状语) 从形式上看,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用“的”字,状语和中心词之间用“地”字,这是标志。 主语:谓语陈述的对象,指出谓语说的是“谁”,或者“什么” 谓语:是陈述主语的。 主语和谓语之间是陈述关系。 例:1.他的态度 很坚决 2.我们车间 已经完成了全年的生产任务 3.经他手做成的大小事情 数不清 4.书 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宾语:表示人、物或事情,是动作所支配、所涉及的"对象。 定语:处于宾语前,表示动作行为,是支配、涉及 后面的宾语的成分。 例:我们车间已经完成了全年的生产任务。 “完成了”是定语,在前。 “全年的生产任务”是宾语,在后。 补语:是动词,形容词性短语里中心语后面的补充成分。 例:经他的手做成的大小事情,<数不清>。 “数”是中心语,“不清”是补语 院子干净得,<很>。 “干净”是中心语,“很”就是补语。 句法成分 句法成分 成对发生的关系 举例 主语 谓语 陈述关系(主谓) 他做了 动语 宾语 支配或涉及关系(动宾) 做作业 定语 中心语 修饰限制关系(定中) 数学作业 状语 中心语 修饰限制关系(状中) 都做了 中心语 补语 补充说明关系(中补) 做完了 语文语法的几个基本要素 主谓宾是树干,定状补就是树枝 树叶 定语(一般是形容词)当然修饰名词或名词性短语,通俗点说明这个东西形状,颜色,特点,高矮,胖瘦等的词语;状语(一般是副词)修饰句子,或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就是说明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程度等的词. 一句句子中各个成分,分别称为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 主语,谓语,宾语,宾语补足语,而表语,定语,状语的位置要根据情况而定. 主语是主要说明的人或事物 谓语说明主语的动作,状态或特征.(由动词构成.) 宾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 定语在句中修饰名词或代词的成分叫定语. 用作定语的主要是形容词 状语修饰动词,形容词,副词以及全句的句子成分,叫做状语 补语是述补结构中补充说明述语的结果、程度、趋向、可能、状态、数量等的成分.
小白2023-07-28 11:52:431

语文里的主谓宾定状补是怎么运用的?有口诀吗?

句子成分表句子主干主谓宾,附加成分定状补。谓前是状谓后补,主宾前面是定语。句子成分要记牢,判断病句是法宝。这是我们语文老师总结的,很好用
大鱼炖火锅2023-07-28 11:52:422

语文中主谓宾定状补怎么区分?

语文中主谓宾定状补的区分是主谓宾是句子的主干,定状补是句子的枝叶。主语是一个句子要陈述的对象。谓语是对主语加以陈述,宾语是谓语的连带成分。在大家的帮助下,遭遇挫折的他终于勇敢地踏上通往成功的桥梁。这个句子要陈述的对象是他,他就是主语。踏上就是对他的陈述,所以踏上是他的谓语。桥梁是踏上的连带成分,所以桥梁是宾语。在大家的帮助下。主谓宾定状补牛吃草,小牛吃嫩草,小牛喜欢吃嫩草,语文中的主谓宾定状补汉语中一个完整的句子,其句子成分的排列顺序如下,定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定语宾语补语。由这个顺序可以看到。定语是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成分主要是主语和宾语前对其进行修饰和限制的成分,状语是在谓语包括动词和动词性短语及形容词和形容词性短语前对其修饰和限制的成分。
余辉2023-07-28 11:52:421

语文和英语的主谓宾定状补都是什么啊?

基本是一样的呀。不知道。
余辉2023-07-28 11:52:394

语文主谓宾定状补

  汉语 句子 由主谓宾定状补构成。主谓宾定状补指的是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那么什么是主谓宾定状补呢?接下来我为你推荐语文主谓宾定状补,一起看看吧!    语文主谓宾定状补基础知识点   通俗的理   主语即一句话中动作的发出人;   谓语即一句话中的表示具体动作的部分;   宾语即一句话中动作的承受者;   补语是句子中动作状态进行修饰;   定语是对句子中名词性的词语进行修饰的部分;   状语是对句子中的动词性词语或全句整体进行修饰的部分.   有首口诀:   主谓宾,定状补,   主干枝叶分清楚,   主要成分主谓宾,   附加成分定状补.   主语功能被描述,   谓语最爱说主语;   宾语多在谓语后,   配合谓语来描述.   定语只在主宾前,   限制修饰不含糊;   状语有时在句首,   谓语前面常光顾;   补语天生胆子小,   谓后宾后小嘀咕;   的前为定得后补,   地字前头是状语.   明确概念常练习,   学习语法莫怕苦.    语文主谓宾定状补语句   完整的句子结构是:   (定)主//[状]谓<补>+(定)宾   例如:(我们)学生||[一定][要]学<好>(专业)课程   定语用在主语前面,是修饰限制主语或宾语的中 心语 的 如:“(冬天里)的春天”   补语用在谓语的后面,是补充说明谓语中心语的   如:“辨认<仔细>”   句子成分   1、主语主语是谓语陈述的对象,指明说的是“什么人”或“什么事物”。例如:   (1)中国人民志气高。   (2)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 文化 水平是亿万人民群众的切身事业。   2、谓语谓语是陈述主语的,说明主语的,说明主语“是什么”或怎么样“。例如:   (1)满天乌云顿时消散了。   (2)树叶黄了。   (3)小王今年十六岁。   (4)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5)明天星期日。   (6)什么书他都看。   3、宾语宾语在动语后面,表示动作、行为涉及的人或事物,回答“谁”或“什么”一类问题。例如:   (1)什么叫信息?   (2)门口围着一群看热闹的。   (3)马克思认为知识是进行斗争和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服务的手段。   4、定语定语是名语前面的连带成分,用来修饰、名词表示人或事物性质、状态、数量、所属等。例如:   (1)那(沉甸甸)的稻谷,象一垄垄(全黄)的珍珠。   (2)(三杯)美酒敬亲人。   (3)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   (4)(中国)的历史有(自己)的特点。   5、状语状语是动语或形容词前面的连带成分,用来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表示动作的状态、方式、时间、处所或程度等。例如:   (1)他[已经]走了。   (2)咱们[北京]见。   (3)歌声[把王老师]带入深沉的回忆。   (4)科学[终于以伟大的不可抑制的力量]战胜了神权。   副词、形容词经常作状语,表时间、处所的名词经常作状语,一般名词不作状语。动词中除助动词外,一般动词很少作状语,介   词 短语 常作状语。一般状语紧连在中心高速的前边,但表时间、处所、目的的名词或介词短语作状语时,可以放在主语的前边,如,[在杭州]我们游览了西湖胜景。   6.补语补语是动词或形容词后面的连带成分,一般用来补充说明动作、行为的情况、结果、程度、趋向、时间、处所、数量、性状等。例如:   (1)广大人民干得〈热火朝天〉。   (2)他写的字比原来不是好〈一点〉,而是好得〈多〉。   (3)他生〈于1918年〉。   (4)他坐〈在桌子旁〉。   (5)颜色是那么浓,浓得〈好像要流下来似的〉。   7.独立成分在句子中不与其他成分(主、谓、宾、定、状、补)产生结构关系,但意义上又是全句所必需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一种成分,用来表示称谓呼叫,对事物原推测、估计、注释、补充、感叹、摹拟语气等。   例如:   (1)事情明摆着,你看,我们能不管吗?   (2)十分明显,不大大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四个现代化就是一句空话。   (3)啊,多么使人心醉的绚丽灿烂的秋色!   (4)砰,砰,一阵枪声传来......   充当独立成分的,有的是一个词,有的是短语,它在句子的位置   比较灵活,有的在句首,有的在句中。   8、复指成分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或短语指同一事物,作同一个句子成分。例如:   (1)先生自己也要书。   (2)国家要独立,民族要解放,人民要革命,这已经成为。挡不住的历史潮流。   (3)这就是朝鲜战场上一次最壮丽的战斗--松骨峰战斗。   状——修饰全句的]+(定)主+[状]谓<动补>+(定)宾+<宾补>。   [每当有外地人来],(好客的)天津人[总是][眉飞色舞地]谈<起了>(天津的)小吃<有多么地道>   区分参见:   中学语文语法教学中,分析句子的成分教学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而宾语和补语的区分是教学的难点之一,学生常常对“谓前为状谓后补”和“谓语之后带宾语”这两句“窍门口诀”疑惑不解。虽然他们懂得前者是针对谓语中心词和附加成份而言,后者是针对句子主干顺序来说,但在实际操作中和分辨时还是常常感到困难。为此,我特意在教学过程中把这两种成分进行了几方面的对比,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其一,细推敲两种概念,从回答问题入手。   宾语是动词中心语的支 配对 象,补语是对动词、形容词中心词起补充说明作用的成份,根据这两个不同的概念,我们知道宾语是   动词的连带成分,它与动词之间是被涉及与涉及的关系,回答的是“谁”或“什么”一类的问题;而补语是动词或形容词后边的连带成分,它与动词、形容词之间是补充和被补充,说明和被说明的关系,回答的“怎么样”的问题。例如:   (1)他打球。   (2)他打〈输〉了。   例(1)中,“球”是“打”涉及的对象,回答“什么”的问题,所以是宾语:例(2)中“输”是补充说明“打”的结果,回答的是“怎么样”的问题,所以是补语。   从概念和回答不同问题两个方面进行比较是区分宾语和补语的最基本 方法 。   其二,依词性类别判定,细辨认数量结构。   用分辨词性的办法进行对比也是判定句子成份的方法之一。宾语作为动词所涉及的对象,经常用名词、代词或其他名词性短语来充当;而补语则经常用形容词、动词、介词结构或其他动词、形容词性的词语来充当。例如:   (1)他看书。   (2)他看〈完〉了。   (3)他看什么?   (4)他看得〈很认真〉。   (5)他去新华书店。   (6)他来〈自南方〉。   以上(1)(3)(5)句子分别以名词、代词和名词短语来充当宾语,而(2)   (4)(6)句则以动词、形容词或介词结构充当补语。   数量结构在句子中既可以充当宾语,也可以充当补语,这时我们就要从词的意义上去区分。   例如:他写了三篇;他唱了〈三遍〉。   前者中“三篇”指 文章 之类的东西,是以定语代替中心词,故而是宾语;而后者中“三遍”是指唱的次数,是补充说明“唱”这个动词的,故而是补语。   又如:他浪费了三天,他休息了〈三天〉。   以上两个句子都出现了“三天”这个“数词+时间名词”的结构,“三天”后面显然都省去了“时间”这个中心词。   这时我们要看谓语动词能否跟省略去的“时间”一词进行搭配。能搭配成为动宾结构的,说明动词后面的是宾语;如果不能,则是补语。在前一句中“浪费”可与中心词“时间”构成动宾关系,所以“三天时间”的“三天”是定语代替中心词充当宾语。在后一句中,“休息”虽然可与“时间”搭配,但构成了偏正关系,而不是动宾关系,不合句意,故而这里的“三天”是表示时段的补语。   再如:他买了二米,线长〈二米〉。   前者“二米”是“买”的对象,自然是宾语。后者“二米”是补充说明形容词“长”的,形容词具有不带宾语的特点,故而这“二米”只能是补语。此外,非动作动词“有、等于、变成”等后面所带的数量结构都是这些词所涉及的对象,所以不是补语,而是宾语。   例如:我有十个;一个变成了二个;三个加三个等于六个。这些句子中的数量结构都是宾语。   其三,用“得”、“这”二字检验,从“顺序”“结构”分析。   我们知道,结构助词“得”是补语的标志。   如:   他笑得〈非常天真〉;   这花香得〈很〉;   他说得〈怎么样〉?   但是,如果“得”字不作为结构助词而作为独立词素出现时,我们就不能混为一谈。   如:   他懂得这事。   你值得学习。   这些句子中“得”字与 其它 词素结合而成一个不可分割的词,故而不是补语的标志,它后面的成份是宾语。   用代词“这”可以判定“个”字的宾语和补语。“个”字是最常见的量词,通常用在名词前头。   例如:   (1)吃个西瓜。   (2)吃个〈痛快〉。   第(1)句中“西瓜”是“吃”对象,是宾语,且可以在“个”字前面加“这”字;第(2)句中“痛快”是补充说明“吃”的,不可能在“个”字前边加“这”   字。也就是说,通常情况下“个”字前边能加“这”字的是宾语,否则即为补语。   一般说,动词后边同时有宾语或补语时,是补在前、宾在后,所以宾语和补语在动词后的位置有时也可以做为判定依据。 如:   他打了〈三次〉球。   我织〈成〉一件毛衣。   但也有些情况却恰恰相反,是宾在前、补在后。   例(1),他每天上山〈两趟〉。   当补语是量词结构时,这种顺序较为常见。   例(2):你拿杯水〈来〉吧!他撕〈下〉一张纸〈来〉。   这两个句子中前者补语是趋向动词,置于宾语之后;后者补语是合成趋向动词,两个部份分别置于宾语前头和后头。有些介词结构也可以放置在宾语之后作补语,如:这件事〈给人以巨大的鼓舞〉。   另外,有些形式相同的短语可以通过分析结构的方法来对比判定。 例如:他跑〈下大堤〉。他摘下眼镜。这两个句子中都有带“下”字的词组,前一句“下”与“大堤”构成动宾关系,做“跑”的补语,补充说明跑的结果是下了大堤,而不是“大堤”被“跑下”;后一句的“下”与“摘”搭配成词,做谓语,“眼镜”做“摘下”一词的宾语“眼镜”是被“摘下”;再如:我希望去一次;我去〈一次〉。这两个句子中也都有形式相同的“去一次”,根据结构分析在句子中充当成份不同。   什么是主谓宾定状补   汉语句子成分:   句子的组成部分,包括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六种.   主语:   1、定义:主语:主语是句子中的陈述对象,说明是谁或什么。   2、特点:A、经常由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充当。B、一般表示谓语所说的是“谁”或“什么”。   3、符号:双行线 ═。   谓语:   1、定义:用来说明陈述主语。   2、特点:A、经常由动词、形容词充当。 B、一般表示主语“怎么样”或“是什么”。   3、符号:单行线 _____。   宾语:   1、定义:表示谓语动词的涉及对象的语言单位。   2、特点:A、经常由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充当。B、一般表示谓语“怎么样”或“是什么”。   3、符号:波浪线 ﹏﹏。   4、凡能愿动词,如“希望、想、可以、说”等词后面的一般都作宾语处理。   定语:   1、定义:用在主语和宾语前面,起修饰和限制作用的语言单位。   2、特点:A、经常由名词、形容词、动词、代词充当。B、一般定语与中心词之间有“的”字连接。   3、符号:小括号( )。   状语:   1、定义:用在动词、形容词谓语前,起修饰和限制作用的语言单位。   2、特点:A、经常由副词、形容词、动词、表示处所和时间的名词和方位词充当。B、一般状语与中心词之间有“地”字连接。   3、符号:中括号〔 〕。   补语:   1、定义:谓语后面的附加成分,对谓语起补充说明作用,回答“怎么样”、“多久”、“多少”(时间、处所、结果)之类问题的语言单位。   2、特点:A、经常由动词、形容词副词充当。B、一般补语与中心词之间有“得”字连接。   3、符号:单书名号〈 〉。 一般完整的句子成分的排列为:   定语(修饰主语)主语  状语  谓语  补语  定语(修饰宾语)宾语   句子成分符号:主语 = 谓语 - 宾语 ~ 定语 ( ) 状语 [ ] 补语 < > 猜你还感兴趣的: 1. 初中语文记忆法口诀 2. 语文句子成分 3. 语文中什么是主谓宾 4. 语文中主谓宾是什么 5. 什么是语文的主谓宾
康康map2023-07-28 11:52:331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新闻两则佳句5句

渡江战役1949年4月20日晚开始,6月2日结束,战役关键是开始后的三四天。在渡江战役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时刻,毛泽东亲自撰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及时报道战况,给全国人民和全军将士以极大鼓舞,对于瓦解敌军斗志,鼓舞我军士气发挥了极大的作用。要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是看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从渡江兵力可以感知战役的壮阔。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可以想像,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冒着炮火,奋勇挺进,直取对岸的景象。可以想像,日日夜夜盼解放的江南人民该是多么激动振奋!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是看导语。从导语还可以知道渡江区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长达一千余华里。从导语还可以知道战役的全局,敌阵业已冲破,战役取得了决定性胜利。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是看主体部分。主体部分报道了三路大军渡江的进展,列表如下: 时间 兵力 渡过兵力中路军安庆——芜湖 20日夜——21日夜 30万 30万西路军九江——安庆 21日17时——22日22时 35万 2/3东路军南京——江阴 21日17时——22日22时 35万 大部主体部分还分析了中西两路敌军毫无斗志的原因,我军是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敌军则被自己玩弄的和谈阴谋瓦解了斗志。这篇新闻,气势磅礴。毛泽东作为全军统帅,汇总各路战况,全面报道渡江战役,反映了整个战役的磅礴气势,表现了恢宏的气度。这篇新闻,语言准确精练,铿锵有力,书面语和口头语相穿插,相得益彰。二、问题研究1.怎样把握这篇新闻的诸种要素?新闻的要素,也是记叙要素,包括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新闻比较简短,把握新闻六要素也不难。只要把六个要素化成六个问题,阅读的时候留意这六点,一点也不含糊,就能清楚地把握住了。举例来说,读到“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心里悬着六个问题,就会注意:人物?中路军30万人。时间?二十日夜起二十四小时内。地点?安庆、芜湖线。原因?要渡江。经过?突破安庆、芜湖线。结果?渡过三十万人,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一般新闻作品的各种要素不像这样集中,但是把握要素的方法是一致的。养成留意要素的习惯,读别的叙事性作品,也容易把握情节内容了。这篇新闻,分述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就要分别把握各种要素。2.谋篇布局探究: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分述三路战况,为什么又能一气呵成?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可以议一议。最后说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这篇新闻的主体,三路三个层次,看三个层次的衔接,就可以悟出全文一气呵成的道理。中路和西路,都从时间说起,中路一层开头是“二十日夜起”,西路一层开头是“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这样并列,层次分明,又紧相衔接。说了西路战况之后,又合起来有所议论,议论最后一句是“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话题从“西面”转向“东面”,很巧妙很自然地转到了下一层。可见,作者是很注意一层与一层之间的衔接的,所以全文流转顺畅,一气呵成。3.语言探究:作者谴词造句是怎样做到准确精练,铿锵有力的?准确,首先是用词准确。例如,“冲破”与“突破”词义有所区别,“冲破敌阵”“突破安庆、芜湖线”“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都运用得准确。又如,东面防线经过整天激战,敌军一部分被歼灭,另一部分被击溃,不是一概说歼灭,或者一概说“击溃”,而是说“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一个词往往还有程度的差别,有时需要说明程度,表达才算准确。例如,“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加上“较为”二字就十分准确。而汤恩伯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加上一个“很”,可见他骄傲自负的心理。必须明确交代的地方,一点也不含糊。例如,“西起九江”后面还注明“不含”,也是为了明确。语言的精练、铿锵,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能用单音节的词不用双音节词。电文要求极端精练,军事用语更要求斩截有力。二是适当采用文言词。例如,“至发电时止”斩截有力,如果写成“到发电文的时候为止”,就拖沓了。又如,“现已占领”不说“现在已经占领”。这类例子还很多。这篇新闻许多语句很文气。例如,“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但是说到国民党官兵的情绪,又非常口语化,“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或雅或俗,各得其妙。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一、整体把握南阳,自古以来就是战略要地,我军解放南阳,军事上具有重大意义,标志蒋军走上了节节败退的道路,我军走上了节节胜利的道路。毛泽东亲自撰写这则新闻,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这一则新闻没有分段,要把握全文内容,需要划分层次。第一层,是导语,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南阳守敌弃城南逃的背景、时间。第二层,是背景资料,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第三层,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指出蒋军全局溃败的背景。第四层,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成绩主要有三项。第一,恢复和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创立了七个军区,极大地扩大了老根据地。第二,歼灭了大量的国民党正规部队,发展了我党武装力量。第三,纠正了“左”的策略,采取了正确的策略,孤立了敌人,巩固了根据地。第五层,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读这一则新闻,可以感知,中国人民解放战争转入战略进攻阶段以后,我军完全掌握了全国战场的主动权,经过一年多英勇奋战,蒋介石全军崩溃之势已成,败局已无可挽回。二、问题研究这一则新闻,为什么不仅报道解放南阳的消息,而且概述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的战绩?南阳解放,是南线人民解放军一年多来取得伟大胜利的必然结果,所以南阳解放之日正是总结一年多来伟大胜利的最好时机。另一方面,总结一年多来的战绩,也可以说明蒋军为什么弃城南逃。练习说明一、阅读新闻,要注意它的六要素(也就是记叙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试分别理清这两篇新闻的六要素。设题意图是让学生运用新闻六要素知识整体把握两则新闻的内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作战。经过与结果: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江南岸。西路军三十五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军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人物:中原我军时间:1948年11月4日下午地点:南阳事件发生的原因:蒋军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之下,困守南阳的蒋军,不得不被迫弃城南逃。经过与结果:自去年七月,南阳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二、阅读新闻,还要注意它的结构的五个部分,即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是新闻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背景和结语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说说《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导语是什么,从哪几方面总领了全文;它的主体部分分几个层次,是怎样衔接在一起的。本题传授新闻结构知识,要求运用知识,就主要的两点具体分析一则新闻。其导语是开头两句:“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这一导语从渡江作战兵力、战线(即渡江区域)、战况三个方面总领全文。主体部分分三个层次,分述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渡江作战情况。第二层次开头说时间,“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与第一层次开头“二十日夜起”相并列。第二层末的议论说到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说到督战原因:“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接着以嘲笑汤恩伯的口吻说:“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这一句在二、三层之间起了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三、朗读两则新闻,然后联系上下文,比较下边每组中的两个句子,说说哪一句好,为什么。①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越过安庆、芜湖线,到达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共渡过三十万人。②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提示:注意从词语含义的差异上体会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①结果就在二十日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②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提示:注意比较语句的感情色彩。)①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②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而且扩大了根据地。我们的根据地不仅巩固了,而且赢得了人民群众衷心的拥护。(提示:注意从语言的生动形象性上比较。)本题引导学生用比较的方法揣摩遣词造句,三个小题分别从不同角度探究,都作了提示。宜引导学生细心品味,以增强语感,更好地学习语言。第一小题,②句好。“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用“越过”表现不出经过战斗。“渡至”比“到达”含义丰富,有横渡与到达两层意思,且文字简洁有力。“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时间明确,且含渡江迅疾,作战顺利之意。用“共”字不能表达这些意思。第二小题,②句好。“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有嘲讽意味,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倘说“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天”,毫无感情色彩,且与上一句“二十一日”重复。第三小题,①句好。语言生动形象,森林的形象,枝叶茂盛的形象,生机勃勃,富有气势。教学建议一、既要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又要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传统课文,以往都放在新闻通讯单元,教学中往往只注意新闻体裁特点。本单元是以战争为主题组元的,新闻的特点要抓住,战争的主题也要抓住。抓住新闻特点,与把握新闻内容是相辅相成的。讲新闻结构的五个部分,既要讲全,又要突出重点,重点应该抓住导语。正像《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所指出的:“中国革命的胜利,主要是依靠我们党所领导的完全新型的与人民血肉相连的人民军队,通过长期人民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学习两则新闻,应该引导学生提高三个基本认识: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伟大的奇迹;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二、适当介绍背景资料。前一则新闻,需介绍整个渡江战役的概况,后一则新闻,需介绍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概况,特别是转入战略进攻之后的概况。背景资料一介绍,新闻中许多内容就容易弄清楚了。例如前一则新闻说到的和平协定,后一则新闻说到的蒋介石调整兵力部署的种种举措,知道了背景,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三、要引导学生从两则新闻的特色中学习创新精神。《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总括千里战线,大气磅礴。《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纵横挥写,儒雅广博。两则新闻都有特色,要引导学生钻研,汲取营养。有关资料一、新闻的一般知识新闻,又称消息,通常分为动态新闻、综合新闻、典型报道和新闻述评四类。其中动态新闻是报纸、广播最常用的一种。它报道的是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成就。每则新闻在结构上,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标题一般包括引题、正题、副题;导语,一般指“电头”后的第一句或第一段文字,用来提示消息的重要事实,使读者一目了然;主体,随导语之后,是消息的主干,是集中叙述事件、阐发问题和表明观点的中心部分,是全篇新闻的关键所在;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它依内容的需要,可有可无;背景,是事物的历史状况或存在的环境、条件,是消息的从属部分,常插在主体部分,也插在“导语”或“结语”之中。新闻的特点:立场、观点鲜明,内容真实、具体,反应迅速,语言简明准确。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节选自《中学语文课文研究信息集》初中第四册,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代背景1947年7月到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转入战略进攻。1948年秋天,人民解放军连续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命的打击。为了获得喘息的机会,以便卷土重来,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宣布下野,由李宗仁代总统,支撑残局,并大搞和平谈判的阴谋。在这历史的紧要关头,毛主席在1948年12月31日为新华社写了一篇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指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已经是确实无疑了,国民党反动派看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的胜利,已不能用单纯的军事斗争的方法加以阻止,就大搞“和平”阴谋。我们不能让敌人有喘息的机会,卷土重来,必须将革命进行到底。1949年4月15日,国共双方谈判,我方提出8条21款,限蒋介石20日前表态。20日南京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谈判破裂。4月21日,毛主席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人民,保卫中国人民领土主权的独立完整”。21日清晨,人民解放军即执行最高统帅的进军令,在西起九江的湖口,东至江阴,长达一千华里的战线上,发动了渡江战役,国民党反动派惨淡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一触即溃。23日晚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宣告国民党反动派政权的覆灭。(出处同上)三、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发,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出处同上)四、《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写作特点(一)依时叙事。三路大军渡江作战的情况,是按时间顺序安排的。这样安排,场面虽大,但大而不乱;内容虽多,但多而不杂。(二)详略得当。报道各战线时并没有平均使用笔力,对东路军的战况写得比较详细突出。这是因为敌人的防线比较巩固,其次“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更重要的是,这一地区在战略上有重要意义,直接关系到能否包围敌军,解放南京。因此在报道我军进展时,和中西两路军有几处不同,一是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二是更详尽地写了战果。(三)叙议结合。在报道中路军进展情况后,插入一段简要的议论,指出我军之所以取得胜利的原因,一是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二是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这种议论既交代了我军取胜、敌军失败的政治上和军事上的原因,更重要的是由此使读者进一步了解了整个国民党反动派政权必然覆灭的命运,从而深化了报道的主题。(四)去粗取精。对如此场面广阔史无前例的伟大战役,应报道的内容本来很多,诸如事前如何准备,临战如何动员,战士们如何摩拳擦掌,广大工农群众又如何积极支前等等,但作者却仅仅选择了最能表现这场战役基本情况和最突出中心的我三路大军渡江作战的时间、地点、人数、战绩以及胜利原因,余则不及。这固然是“新闻”体裁的特殊需要,但也体现了作者善于撮要记事的功力。(五)语言精练。新闻报道对语言的要求很高,特别是对重大事件的报道,语言必须准确精练,当然还要鲜明、生动。这篇新闻稿在这方面是个典范。在报道敌我遭遇战时,中路和西路我军所遇之抵抗,用“甚为微弱”四个字来概括;而东路则用“整天激战”来概括。在报道我军战果时,用词也是很有分寸的,西路军占领的是“广大南岸阵地”,并“正向南扩展中”。东路军占领的则是几个县的“广大地区”,同时着重报道了江阴和沪宁线(镇江无锡段)两个战略要地,要塞用“控制”这个动词,十分准确地表明它不仅是被占领,而且被我军操纵,正因为如此,长江才能被“封锁”。(出处同上)五、《中原我军解放南阳》背景资料这则新闻说,“去年七月,南线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实行英勇的进军”,又说到“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第一年歼灭国民党军112万人,1947年6月底,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一部挺进中原,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灭国民党军;以部分主力和地方武装坚持内线作战,收复失地。10月10日,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战争第二年,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152万人,攻克大批国民党军重点设防的城市,为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创造了条件。1948年到1949年1月,解放军连续进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这一则新闻发于1948年11月5日,辽沈战役业已胜利结束,电文说:“杜聿明则刚从徐州飞到东北,一战惨败,又逃到了葫芦岛”,即指蒋军在辽沈战役中的失败。淮海战役是1948年11月6日发起的,这则新闻发电之日正是淮海战役前夜。
善士六合2023-07-28 11:43:361

八年级语文课后研讨与练习的第一题怎么做?

一、阅读新闻,要注意它的六要素(也就是记叙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试分别理清这两篇新闻的六要素。设题意图是让学生运用新闻六要素知识整体把握两则新闻的内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作战。经过与结果: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江南岸。西路军三十五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军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人物:中原我军时间:1948年11月4日下午地点:南阳事件发生的原因:蒋军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之下,困守南阳的蒋军,不得不被迫弃城南逃。经过与结果:自去年七月,南阳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二、阅读新闻,还要注意它的结构的五个部分,即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是新闻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背景和结语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说说《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导语是什么,从哪几方面总领了全文;它的主体部分分几个层次,是怎样衔接在一起的。本题传授新闻结构知识,要求运用知识,就主要的两点具体分析一则新闻。其导语是开头两句:“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这一导语从渡江作战兵力、战线(即渡江区域)、战况三个方面总领全文。主体部分分三个层次,分述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渡江作战情况。第二层次开头说时间,“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与第一层次开头“二十日夜起”相并列。第二层末的议论说到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说到督战原因:“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接着以嘲笑汤恩伯的口吻说:“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这一句在二、三层之间起了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三、朗读两则新闻,然后联系上下文,比较下边每组中的两个句子,说说哪一句好,为什么。①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越过安庆、芜湖线,到达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共渡过三十万人。②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提示:注意从词语含义的差异上体会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①结果就在二十日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②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提示:注意比较语句的感情色彩。)①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②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而且扩大了根据地。我们的根据地不仅巩固了,而且赢得了人民群众衷心的拥护。(提示:注意从语言的生动形象性上比较。)本题引导学生用比较的方法揣摩遣词造句,三个小题分别从不同角度探究,都作了提示。宜引导学生细心品味,以增强语感,更好地学习语言。第一小题,②句好。“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用“越过”表现不出经过战斗。“渡至”比“到达”含义丰富,有横渡与到达两层意思,且文字简洁有力。“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时间明确,且含渡江迅疾,作战顺利之意。用“共”字不能表达这些意思。第二小题,②句好。“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有嘲讽意味,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倘说“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天”,毫无感情色彩,且与上一句“二十一日”重复。第三小题,①句好。语言生动形象,森林的形象,枝叶茂盛的形象,生机勃勃,富有气势。
LuckySXyd2023-07-28 11:43:351

求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课后习题答案。

你妈什么破问题,自己到教材全解查,
LuckySXyd2023-07-28 11:43:313

初二语文《新闻两则》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整体把握渡江战役1949年4月20日晚开始,6月2日结束,战役关键是开始后的三四天。在渡江战役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时刻,毛泽东亲自撰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及时报道战况,给全国人民和全军将士以极大鼓舞,对于瓦解敌军斗志,鼓舞我军士气发挥了极大的作用。要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是看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从渡江兵力可以感知战役的壮阔。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可以想像,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冒着炮火,奋勇挺进,直取对岸的景象。可以想像,日日夜夜盼解放的江南人民该是多么激动振奋!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是看导语。从导语还可以知道渡江区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长达一千余华里。从导语还可以知道战役的全局,敌阵业已冲破,战役取得了决定性胜利。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是看主体部分。主体部分报道了三路大军渡江的进展,列表如下: 时间 兵力 渡过兵力中路军安庆——芜湖 20日夜——21日夜 30万 30万西路军九江——安庆 21日17时——22日22时 35万 2/3东路军南京——江阴 21日17时——22日22时 35万 大部主体部分还分析了中西两路敌军毫无斗志的原因,我军是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敌军则被自己玩弄的和谈阴谋瓦解了斗志。这篇新闻,气势磅礴。毛泽东作为全军统帅,汇总各路战况,全面报道渡江战役,反映了整个战役的磅礴气势,表现了恢宏的气度。这篇新闻,语言准确精练,铿锵有力,书面语和口头语相穿插,相得益彰。二、问题研究1.怎样把握这篇新闻的诸种要素?新闻的要素,也是记叙要素,包括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新闻比较简短,把握新闻六要素也不难。只要把六个要素化成六个问题,阅读的时候留意这六点,一点也不含糊,就能清楚地把握住了。举例来说,读到“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心里悬着六个问题,就会注意:人物?中路军30万人。时间?二十日夜起二十四小时内。地点?安庆、芜湖线。原因?要渡江。经过?突破安庆、芜湖线。结果?渡过三十万人,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一般新闻作品的各种要素不像这样集中,但是把握要素的方法是一致的。养成留意要素的习惯,读别的叙事性作品,也容易把握情节内容了。这篇新闻,分述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就要分别把握各种要素。2.谋篇布局探究: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分述三路战况,为什么又能一气呵成?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可以议一议。最后说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这篇新闻的主体,三路三个层次,看三个层次的衔接,就可以悟出全文一气呵成的道理。中路和西路,都从时间说起,中路一层开头是“二十日夜起”,西路一层开头是“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这样并列,层次分明,又紧相衔接。说了西路战况之后,又合起来有所议论,议论最后一句是“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话题从“西面”转向“东面”,很巧妙很自然地转到了下一层。可见,作者是很注意一层与一层之间的衔接的,所以全文流转顺畅,一气呵成。3.语言探究:作者谴词造句是怎样做到准确精练,铿锵有力的?准确,首先是用词准确。例如,“冲破”与“突破”词义有所区别,“冲破敌阵”“突破安庆、芜湖线”“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都运用得准确。又如,东面防线经过整天激战,敌军一部分被歼灭,另一部分被击溃,不是一概说歼灭,或者一概说“击溃”,而是说“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一个词往往还有程度的差别,有时需要说明程度,表达才算准确。例如,“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加上“较为”二字就十分准确。而汤恩伯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加上一个“很”,可见他骄傲自负的心理。必须明确交代的地方,一点也不含糊。例如,“西起九江”后面还注明“不含”,也是为了明确。语言的精练、铿锵,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能用单音节的词不用双音节词。电文要求极端精练,军事用语更要求斩截有力。二是适当采用文言词。例如,“至发电时止”斩截有力,如果写成“到发电文的时候为止”,就拖沓了。又如,“现已占领”不说“现在已经占领”。这类例子还很多。这篇新闻许多语句很文气。例如,“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但是说到国民党官兵的情绪,又非常口语化,“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或雅或俗,各得其妙。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一、整体把握南阳,自古以来就是战略要地,我军解放南阳,军事上具有重大意义,标志蒋军走上了节节败退的道路,我军走上了节节胜利的道路。毛泽东亲自撰写这则新闻,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这一则新闻没有分段,要把握全文内容,需要划分层次。第一层,是导语,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南阳守敌弃城南逃的背景、时间。第二层,是背景资料,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第三层,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指出蒋军全局溃败的背景。第四层,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成绩主要有三项。第一,恢复和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创立了七个军区,极大地扩大了老根据地。第二,歼灭了大量的国民党正规部队,发展了我党武装力量。第三,纠正了“左”的策略,采取了正确的策略,孤立了敌人,巩固了根据地。第五层,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读这一则新闻,可以感知,中国人民解放战争转入战略进攻阶段以后,我军完全掌握了全国战场的主动权,经过一年多英勇奋战,蒋介石全军崩溃之势已成,败局已无可挽回。二、问题研究这一则新闻,为什么不仅报道解放南阳的消息,而且概述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的战绩?南阳解放,是南线人民解放军一年多来取得伟大胜利的必然结果,所以南阳解放之日正是总结一年多来伟大胜利的最好时机。另一方面,总结一年多来的战绩,也可以说明蒋军为什么弃城南逃。练习说明一、阅读新闻,要注意它的六要素(也就是记叙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试分别理清这两篇新闻的六要素。设题意图是让学生运用新闻六要素知识整体把握两则新闻的内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作战。经过与结果: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江南岸。西路军三十五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军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人物:中原我军时间:1948年11月4日下午地点:南阳事件发生的原因:蒋军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之下,困守南阳的蒋军,不得不被迫弃城南逃。经过与结果:自去年七月,南阳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二、阅读新闻,还要注意它的结构的五个部分,即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是新闻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背景和结语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说说《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导语是什么,从哪几方面总领了全文;它的主体部分分几个层次,是怎样衔接在一起的。本题传授新闻结构知识,要求运用知识,就主要的两点具体分析一则新闻。其导语是开头两句:“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这一导语从渡江作战兵力、战线(即渡江区域)、战况三个方面总领全文。主体部分分三个层次,分述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渡江作战情况。第二层次开头说时间,“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与第一层次开头“二十日夜起”相并列。第二层末的议论说到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说到督战原因:“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接着以嘲笑汤恩伯的口吻说:“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这一句在二、三层之间起了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三、朗读两则新闻,然后联系上下文,比较下边每组中的两个句子,说说哪一句好,为什么。①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越过安庆、芜湖线,到达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共渡过三十万人。②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提示:注意从词语含义的差异上体会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①结果就在二十日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②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提示:注意比较语句的感情色彩。)①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②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而且扩大了根据地。我们的根据地不仅巩固了,而且赢得了人民群众衷心的拥护。(提示:注意从语言的生动形象性上比较。)本题引导学生用比较的方法揣摩遣词造句,三个小题分别从不同角度探究,都作了提示。宜引导学生细心品味,以增强语感,更好地学习语言。第一小题,②句好。“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用“越过”表现不出经过战斗。“渡至”比“到达”含义丰富,有横渡与到达两层意思,且文字简洁有力。“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时间明确,且含渡江迅疾,作战顺利之意。用“共”字不能表达这些意思。第二小题,②句好。“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有嘲讽意味,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倘说“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天”,毫无感情色彩,且与上一句“二十一日”重复。第三小题,①句好。语言生动形象,森林的形象,枝叶茂盛的形象,生机勃勃,富有气势。教学建议一、既要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又要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传统课文,以往都放在新闻通讯单元,教学中往往只注意新闻体裁特点。本单元是以战争为主题组元的,新闻的特点要抓住,战争的主题也要抓住。抓住新闻特点,与把握新闻内容是相辅相成的。讲新闻结构的五个部分,既要讲全,又要突出重点,重点应该抓住导语。正像《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所指出的:“中国革命的胜利,主要是依靠我们党所领导的完全新型的与人民血肉相连的人民军队,通过长期人民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学习两则新闻,应该引导学生提高三个基本认识: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伟大的奇迹;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二、适当介绍背景资料。前一则新闻,需介绍整个渡江战役的概况,后一则新闻,需介绍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概况,特别是转入战略进攻之后的概况。背景资料一介绍,新闻中许多内容就容易弄清楚了。例如前一则新闻说到的和平协定,后一则新闻说到的蒋介石调整兵力部署的种种举措,知道了背景,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三、要引导学生从两则新闻的特色中学习创新精神。《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总括千里战线,大气磅礴。《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纵横挥写,儒雅广博。两则新闻都有特色,要引导学生钻研,汲取营养。有关资料一、新闻的一般知识新闻,又称消息,通常分为动态新闻、综合新闻、典型报道和新闻述评四类。其中动态新闻是报纸、广播最常用的一种。它报道的是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成就。每则新闻在结构上,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标题一般包括引题、正题、副题;导语,一般指“电头”后的第一句或第一段文字,用来提示消息的重要事实,使读者一目了然;主体,随导语之后,是消息的主干,是集中叙述事件、阐发问题和表明观点的中心部分,是全篇新闻的关键所在;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它依内容的需要,可有可无;背景,是事物的历史状况或存在的环境、条件,是消息的从属部分,常插在主体部分,也插在“导语”或“结语”之中。新闻的特点:立场、观点鲜明,内容真实、具体,反应迅速,语言简明准确。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节选自《中学语文课文研究信息集》初中第四册,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代背景1947年7月到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转入战略进攻。1948年秋天,人民解放军连续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命的打击。为了获得喘息的机会,以便卷土重来,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宣布下野,由李宗仁代总统,支撑残局,并大搞和平谈判的阴谋。在这历史的紧要关头,毛主席在1948年12月31日为新华社写了一篇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指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已经是确实无疑了,国民党反动派看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的胜利,已不能用单纯的军事斗争的方法加以阻止,就大搞“和平”阴谋。我们不能让敌人有喘息的机会,卷土重来,必须将革命进行到底。1949年4月15日,国共双方谈判,我方提出8条21款,限蒋介石20日前表态。20日南京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谈判破裂。4月21日,毛主席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人民,保卫中国人民领土主权的独立完整”。21日清晨,人民解放军即执行最高统帅的进军令,在西起九江的湖口,东至江阴,长达一千华里的战线上,发动了渡江战役,国民党反动派惨淡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一触即溃。23日晚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宣告国民党反动派政权的覆灭。(出处同上)三、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发,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出处同上)四、《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写作特点(一)依时叙事。三路大军渡江作战的情况,是按时间顺序安排的。这样安排,场面虽大,但大而不乱;内容虽多,但多而不杂。(二)详略得当。报道各战线时并没有平均使用笔力,对东路军的战况写得比较详细突出。这是因为敌人的防线比较巩固,其次“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更重要的是,这一地区在战略上有重要意义,直接关系到能否包围敌军,解放南京。因此在报道我军进展时,和中西两路军有几处不同,一是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二是更详尽地写了战果。(三)叙议结合。在报道中路军进展情况后,插入一段简要的议论,指出我军之所以取得胜利的原因,一是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二是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这种议论既交代了我军取胜、敌军失败的政治上和军事上的原因,更重要的是由此使读者进一步了解了整个国民党反动派政权必然覆灭的命运,从而深化了报道的主题。(四)去粗取精。对如此场面广阔史无前例的伟大战役,应报道的内容本来很多,诸如事前如何准备,临战如何动员,战士们如何摩拳擦掌,广大工农群众又如何积极支前等等,但作者却仅仅选择了最能表现这场战役基本情况和最突出中心的我三路大军渡江作战的时间、地点、人数、战绩以及胜利原因,余则不及。这固然是“新闻”体裁的特殊需要,但也体现了作者善于撮要记事的功力。(五)语言精练。新闻报道对语言的要求很高,特别是对重大事件的报道,语言必须准确精练,当然还要鲜明、生动。这篇新闻稿在这方面是个典范。在报道敌我遭遇战时,中路和西路我军所遇之抵抗,用“甚为微弱”四个字来概括;而东路则用“整天激战”来概括。在报道我军战果时,用词也是很有分寸的,西路军占领的是“广大南岸阵地”,并“正向南扩展中”。东路军占领的则是几个县的“广大地区”,同时着重报道了江阴和沪宁线(镇江无锡段)两个战略要地,要塞用“控制”这个动词,十分准确地表明它不仅是被占领,而且被我军操纵,正因为如此,长江才能被“封锁”。(出处同上)五、《中原我军解放南阳》背景资料这则新闻说,“去年七月,南线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实行英勇的进军”,又说到“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第一年歼灭国民党军112万人,1947年6月底,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一部挺进中原,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灭国民党军;以部分主力和地方武装坚持内线作战,收复失地。10月10日,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战争第二年,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152万人,攻克大批国民党军重点设防的城市,为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创造了条件。1948年到1949年1月,解放军连续进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这一则新闻发于1948年11月5日,辽沈战役业已胜利结束,电文说:“杜聿明则刚从徐州飞到东北,一战惨败,又逃到了葫芦岛”,即指蒋军在辽沈战役中的失败。淮海战役是1948年11月6日发起的,这则新闻发电之日正是淮海战役前夜。
小白2023-07-28 11:43:251

初二语文第一课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作战。经过与结果: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江南岸。西路军三十五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军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人物:中原我军时间:1948年11月4日下午地点:南阳事件发生的原因:蒋军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之下,困守南阳的蒋军,不得不被迫弃城南逃。经过与结果:自去年七月,南阳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
墨然殇2023-07-28 11:43:252

初二语文 新闻两则

“百万”强调——人数 “解放”又写出了——事业 “南阳”又突出了地点
九万里风9 2023-07-28 11:43:223

八年级上册,语文的复习提纲(资料)

1.诗歌:要求:会一字不错的默写;会一些名句的理解性默写;会律诗、词的知识点 2.文言文重点:要求:会重点实词的解释,尤其注意通假字和一词多意现象;会一些名句的翻译;会在整体把握课文的基础上,回答一些重点问题 3.现代文重点:要求:在整体把握课文的基础上,会就一些重点文段回答一些重点问题;会记叙文、说明文、小说的一些知识点和考点五篇说明文重点掌握说明文的顺序,说明方法及作用;语言的特点4.名著导读(要求:1、背熟作者、主人公姓名;2、每本书至少掌握3个以上经典故事情节;3、对人物性格的把握和评价4、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和特色等) 5.
大鱼炖火锅2023-07-28 11:43:152

谁能帮我写一篇八年级语文上册写一则消息的教案??要求是写一则本地或本校的消息。急需!!谢谢

1.调控房价政府连出“重拳” 1月7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出台,多管齐下、多措并举调控房地产市场,被称为“国11条”;4月17日,《国务院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正式出台, 从坚决遏制不合理住房需求、增加住房有效供给等多方面遏制房价,被称为“新国10条”;9月,多部门分别出台措施,再次打出房地产调控“组合拳”。房价调控“重拳”贯穿全年,遏制了房价过快上涨的势头,有效抑制了投机性需求。 2.中国高铁里程跃居全球第一 1月7日,铁道部首次对外发布消息:我国高速铁路运营总里程位居世界第一。今年以来,我国高铁一再刷新世界纪录:京沪高铁全线贯通,是世界上一次建成线路里程最长、标准最高的高铁;国产“和谐号”新一代高速动车组最高运行时速达486.1公里,创造世界铁路运营试验最高速度。中国已成为世界上高铁发展最快、运营里程最长、运营时速最高、在建规模最大、拥有系统技术最全的国家。 3.人大代表选举实现城乡“同票同权” 3月1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关于修改选举法的决定。根据修改后的选举法,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这一规定被形象地称为“同票同权”,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我国农村和城市每1名人大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比例,经历了从8∶1到4∶1再到如今1∶1的变化。“同票同权”,有利于更好地保证城乡人民享有平等的选举权,表明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 4.上海世界博览会成功举行 5月1日至10月31日,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成功举行,被誉为一届“成功、精彩、难忘的世界性盛会”。这是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的注册类世界博览会,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在184天时间里,24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参观人数达到7308万人次,成为世界博览会史上最大规模的一届博览会。 5.嫦娥二号发射成功 10月1日18时59分57秒,嫦娥二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成功拍回月球影像数据,完成了准时发射、准确入轨、直接地月转移、成功环月等既定的工程目标和科学目标。这标志中国探月工程迈出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一步,为月球“软着陆”和更远的深空探测活动奠定基础。 6.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二五”规划建议 10月15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在京召开,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建议》明确提出了“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要求、奋斗目标、主要任务、重大举措,描绘了我国在新世纪第三个5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纲领性文件。全会指出,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显著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7.第六次人口普查进行 11月1日零时,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启动,涉及约13亿人口,共有600多万普查人员参与。这是近年来经济社会领域的一件大事,是掌握国情国力的重要手段。这次普查首次把在境内的港澳台同胞、外籍人员纳入普查范围。11月15日,人口普查顺利完成入户登记工作,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预计到2011年4月,这次人口普查将公布主要数据。 8.“天河一号”运算速度世界第一 11月17日,第三十六届全球超级计算机500强排行榜发布,我国首次有两台超级计算机位列前三。其中,由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研制的“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二期系统以实测运算速度每秒2566万亿次位居榜首,成为世界上运算速度最快的超级计算机,实现了中国自主研制超级计算机综合技术水平进入世界领先行列的历史性突破,对提升我国自主创新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9.“国16条”稳物价保民生 面对以农产品为主的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较快,11月19日,《国务院关于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通知》发布,要求各地和有关部门及时采取16项措施,进一步做好价格调控监管工作,稳定市场价格,切实保障群众基本生活。这16项措施,包括降低农副产品流通成本、发放价格临时补贴等。随着这个被群众称为“国16条”政策的贯彻落实,各地菜价应声回落,社会情绪逐渐稳定。 10.我国粮食产量“七连增” 今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10928亿斤,比上年增长2.9%,实现半个世纪以来首次连续七年增产,粮食产量连续四年稳定在1万亿斤以上。“七连增”对保供给、保物价、保民生和保障国民经济平稳较快运行起到了积极作用,为圆满完成“十一五”发展目标和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奠定了基础
mlhxueli 2023-07-28 11:43:152

人教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

新闻两则 ●教学目标 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了解新闻特点,复习记叙文六要素知识。 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 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 准确精练的语言。 ●课前准备 预习生字词,查阅有关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的资料。 学生每人准备一份当天的报纸。 教学内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学习这两则新闻不仅要抓住战争的主题,也要抓住新闻的特点) 教学设计 导入 (导入 课文的方式可根据需要设定) (教师配乐朗诵毛主席所作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声情并茂地导入 课文)这首诗是为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而作,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历史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经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毛泽东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亲自撰写的一篇新闻,题目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或让学生拿出当天的报纸浏览新闻版,简要介绍几则新闻,由新闻的标题导入 ) 整体感知 教师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教师检查预习字词情况,布置思考题: 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了什么内容。 再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指出记叙的六要素也是新闻的要素) 精读课文(可分读、齐读),具体说说新闻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报道渡江情况的?按什么顺 序报道,为什么? 学生读课文后,分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三个思考题分别针对新闻结构的三部分:标题、导语 、主体) 教师导学 (讨论了以上三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就要看标题。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 看导语 。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主体。 新闻的要素也是记叙的要素,只要把记叙的六个要素变成六个问题,阅读的时候注 意这六点,养成留意要素的习惯,再读其他叙事性作品也就容易把握内容了。 合作探究 教师布置思考题: 阅读这则新闻后,你以为新闻具有怎样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 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讨论后明确: 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 、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拓展延伸 教师导学:要求学生快速默读第二则新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了解新闻内容。再 让学生运用前面所学的新闻知识学习第二则新闻,并提出思考题。 默读第二则新闻,理清记叙的六要素。 运用所学的新闻知识具体分析第二则新闻,并说说两则新闻在写法上有哪些不同之处? 品味两则新闻语言的特点,完成课后练习三。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学生全班交流,只要言之有理,教师 就给予鼓励。 教师小结 《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 有关键意义的胜利。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 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 布置作业 就现代战争的话题谈谈你的认识,并整理在练习本上。 《新闻两则》教学设计1
hi投2023-07-28 11:43:151

关于八年级上语文习题

(2003年·四川省)试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则新闻的主要信息。(不超过16个字) 昨日,记者从成都市邮政局获悉,按国家邮政总局统一安排, 从即日起,凡是通过邮局汇往民政部、卫生部、红十字总会的防非典爱心捐款,均免收邮费。 目前,我省一些机构和个人纷纷表达捐款意愿, 国家民政部、卫生部、中国红十字总会、中华慈善总会已开通了爱心捐款通道。 寄款时,汇款人须在附言栏内注明“防治非典捐款”字样。 收款单位在收到汇款后,将向捐款者寄发收到捐款的收据和相关资料。 阅读下面这则从网上下载的新闻,完成相关题目。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会见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中国网北京4月29日电(记者刘舒凌)自人民大会堂现场报道: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今日(29日)下午15时,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了连战率领的中国国民党大陆访问团一行。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与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会面, 实现了两党最高领导人相隔60年后的历史性握手。 据了解,会晤结束后,连战一行将在北京饭店举行千人记者执行会,就会晤内容和共识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1、试给本则新闻的标题加一个引题或加一个副题。 剖析:这是一则考查关于消息标题的开放性题目。解题时首先要把“引题”“副题”的位置、要求、作用搞清楚, 引题也可引用对仗工整的文字,而正题后的副题可作展望议论。联系此次会见的历史意义,参考答案如下: 引题:①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②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③穿越风雨六十年,两党领袖再握手;④相隔六十年,历史性握手。 副题:①破冰之旅,意义深远;②60年后的历史性握手,相见恨晚; ③跨越海峡的历史性握手,共谋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前景;④坚持和平,走向双赢。
瑞瑞爱吃桃2023-07-28 11:43:143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新闻两则》教案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新闻两则》教案,欢迎大家阅读。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教案目。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新闻两则》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知识目标〗   1、解并掌握新闻的基本要素。   2、识记课文重点字词。   〖能力目标〗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评价新闻。   〖教育目标〗   了解感悟人民解放军在战略决战阶段的伟大气势,分析评价战争的正义性与非正义性。   〖重点难点〗   了解并且掌握新闻的基本结构。   〖教学媒体〗   投影仪、录音机。   〖教学设计〗   一、导语   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你们都是通过哪些方式来了解世界的风云变幻、国家的政治策略以及群众的街头巷议呢?   新闻缩短了你、我、他之间的距离。让我们寻常百姓足不出户,便可了解国内外时事,获取各种生活的信息。好的新闻是可以穿越时空,供人们品读与回味的。今天,并让我们来共同研读一篇来自于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佳作,让我们重温那段荡气回肠、青春激扬的硝烟岁月。   二、识记重点字词   鄂(湖北) 豫(湖南) 绥靖 阻遏   锐不可当 气势磅礴 回肠荡气 聿   闱乡   三、知识介绍   新闻的要素,也是记叙要素,包括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四、整体感知   1、听录音,速读全文,理清新闻的六要素: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与结果:人民解放军兵分三路横渡长江,23日可全部渡完。   新闻的结构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2、速读全文,划分新闻内容要素:   时间 兵力 渡过兵力   中路军   安庆──芜湖   20日夜~22日夜 30万 30万   西路军   九江──安庆 21日17时~22日22时 35万 2/3   东路军   南京──江阴 21日17时~22日22时 35万 大部   《新闻两则》课文背景知识   1、文体常识:   ⑴关于消息:   本文两篇短文都属于新闻体裁,它要求及时、准确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和价值的事实。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新闻泛指消息、通讯、特写、报告文学等;狭义的新闻则专指消息。   消息的内容虽然包罗万象,但它们有共同之处:   一是新闻的共有特点,即:   A、及时性,报道必须迅速及时。   B、真实性,所报道的事件必须是绝对真实的,容不得任何虚构、夸大。   C、简明性,语言要简洁、精练,简明、扼要地报道出事实。   二是消息的结构通常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等五部分。其中,标题、导语、主体是一篇消息必不可少的部分,而背景和结语有的是隐含在主体里面,有的则是省略的。   三是消息的要素和记叙的要素相同,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消息的标题通常由主标、引标、副标三部分组成。引标在上,字体往往小一些;主标居中,字体较大;副标在下,字体稍小,并且大多在前面加破折号。一则消息有的三标齐备,有的没有引标,有的没有副标,只有主标是必不可少的。   ⑵学习记叙文要弄清记叙的要素:   记叙文是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文体,它往往要记叙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发生了什么事,以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等。因此,阅读这类文章,应该把记叙的六要素搞清楚,这样有助于掌握全文。但是,由于文章的侧重点不同,组织材料的方法不同,记叙的要素也不可能用千篇一律的方法交代。   因为新闻(消息)多用记叙手法,所以阅读消息也必须注意其记叙的要素。然而由于新闻的特殊性,其六要素的交代方法也与一般记叙文不同,它往往在导语中就要用简洁、明快的语言集中概括消息的时间、地点、人物及主要事实,点明主题。如《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文的导语就交代了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事件──“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时间未交代是因为电头里已经明确了。   2、背景知识: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解放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军。第二、第三野战军和地方武装在长江南北广大人民的支援下,于4月21日晨,以木帆船为主要渡江工具,在西起湖口、东至江阴,长达五百余公里的战线上强渡长江,彻底摧毁了国民党军的长江防线。4月23日,解放了国民党22年来的统治中心──南京。   第四野战军一个兵团于5月14日,从武汉以东团风至武穴一百余公里的战线上强渡长江,16日、17日解放华中重镇汉口、汉阳和武昌。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第一年歼灭国民党军112万人,1947年6月底,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王力一部挺进中原,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灭国民党军;以部分主力和地方武装坚持内线作战,收复失地。10月10日,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   战争第二年,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152万人,攻克大批国民党军重点设防的城市,为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创造了条件。1948年到1949年1月,解放军连续进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这一则新闻发于1948年11月5日,辽沈战役业已胜利结束,电文说:“杜聿明则刚从徐州飞到东北,一战惨败,又逃到了葫芦岛。”即指蒋军在辽沈战役中的失败。淮海战役是1948年11月6日发起的,这则新闻发电之日正是淮海战役前夜。
北有云溪2023-07-28 11:43:131

初二上册语文第一单元《 新闻》,讲解一下,重点内容。谢谢

文章中心: 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时间、地点和战况,指出了战局的发展趋势,分析了敌败我胜的原因。表现了我军战士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 2.《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报道了人民解放军解放南阳,以及其军事上的重大意义:标志蒋介石军队走上了节节败退的道路,而我军则走上了节节胜利的大好形式,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战斗的斗志。 文章结构: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第一部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导语,概括点明了全文内容。 第二部分:(“二十日夜起”至结束)。具体叙述了渡江区域战斗的战况。 第一层:(“二十日夜起……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叙述中路军渡江情况。 第二层:(“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渡江情况。 第三层:(“汤恩伯认为”至结束),叙述东路军作战情况。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第一层:(“在人民解放军……我军当即占领南阳”),导语。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第二层:(“南阳为古宛县……多是出生南阳一带”),背景。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第三层:(“在过去一年中……现有放弃南阳。”),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指出蒋介石军队全局崩溃的趋势。 第四层:(“从此……又逃到了葫芦岛。”),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 第五层:(“王凌云到襄阳”至结尾。),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写作特色: 1. 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2. 语言简明、气势磅礴。大致就是这样,望采纳
瑞瑞爱吃桃2023-07-28 11:43:132

求初二语文 新闻两则重点知识点

新闻的特点:真实、及时、准确新闻结构的五个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豆豆staR2023-07-28 11:43:132

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新闻》知识点归纳

  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渡江区域。(从中可以看出人民解放军的兵力,战况,战线。)   2、《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导语: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下,南阳守敌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   3、新闻常识:①六要素(也就是记叙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②结构的五个部分:即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了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是新闻的躯干,它用充实的事实表现了主题,是对导语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背景和结语有时暗含在主体中。   4、①时间:1949年4月20日—1949年4月22日   ②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③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④原因:解放全中国⑤经过:三路大军渡江情况⑥结果:顺利渡过长江   5、①时间:1948年11月4日下午②地点:南阳③人物:中原我军   ④原因:我军胜利的攻势下⑤经过:我军击败蒋军,建立了七个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   ⑥结果:敌人节节败退,我军几乎解放全河南   以上就是为大家整理的初二上册语文期中考试知识点:新闻两则,怎么样,大家还满意吗?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同时也祝大家学习进步,考试顺利!
Jm-R2023-07-28 11:43:121

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新闻两则

新闻两则 【学习目标】 1、 了解新闻相关知识。 2、 了解两则新闻的历史背景。 3、 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4、 培养学生阅读新闻、速读课文、迅速筛选主要信息的能力。 5、 体会解放战争中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精神及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历史规律。 【学习重难点】 1、 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2、 理解新闻主体部分各层次之间的关系。 【学习过程】 一、 预习.导读 1、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给加点字注音 荻港( ) 溃退( ) 锐不可当( ) 歼灭 ( ) 绥靖( ) 阻遏 ( ) 阌乡( ) 解释词语 锐不可当: 业已: 2、根据课后一题的提示了解新闻的结构特点。 3、朗读2-3遍课文,试着找出每则新闻的六要素(也就是记叙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研读.赏析 (一)、导入 (二)、检查预习 (三)、整体感知: 1、重点检查预习2、3 2、回顾历史,引导学生把握两则新闻战争的主题 (四)、问题探析 1、依据预习5,理清《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结构,并探讨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1)、划分本则新闻的结构 (2)、标题中的“十万”是实数还是虚数? 2、研讨《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的结构 3、 引导学生品析两则新闻的特点 (1)、要求学生评析文中富有感情的词句,用“从……我听出了……”的句式说话。 如:从“1000余华里”,我听出了战线的广大。 (2)、完成课后二题,把握新闻语言准确、精炼的特点。
Ntou1232023-07-28 11:43:121

八年级上册的语文课本第一课《新闻两则》的课文结构,要快点!

标题,导语,主体,背景
wpBeta2023-07-28 11:43:064

语文作文提纲是什么意思

作文提纲就是将课文中的大致内容拟成一个条款,清晰明了地知道文章的主要内容与结构还有人物等一系列的品质.作文提纲好比盖房子的框架,他的的形式一般有两种.1.标题式提纲这种提纲比较简单,只写出行文各段的标题.这是一个标题式的作文提纲,勇简洁的文字标出了各段的写作要点.它的特点是文字简洁、速度较快,适合于对写作内容较熟悉或时间较紧的情况.但对初学写作的人来说,很难起到指导作文的作用.2.要点式提纲这种提纲比较详细,它即要表明作文的中心,又要写出作文的大致内容;同时,还要交代出文章的详略.(三)编写提纲的要求1.要审清题目,确定中心,选择材料作文提纲是写好作文的基础,编写作文提纲要按照写作文的三个顺序:审清题目、确立中心,选择材料来进行.作文题目一般给我们规定了写作范围(记人、记事、写景、状物等)、写作问题(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所以,审清题目,才能明确写什么、怎么写,才能避免文不对题、偏离中心的毛病.中心思想是一篇文章的灵魂,在编写作文提纲式时,只有确立了中心,才能围绕选材,确定重点,安排详略,等等.选材时要注意紧紧围绕文章的中心思想,选择真实可信、新鲜有趣的材料,以使文章中心思想鲜明、深刻地表现出来.2.要简洁明了作文提纲只是作文的一个思路,一个框架.因此作文提纲既要完整,又不能过于繁琐;既要简洁,又要达到写作目的.例子有:叙事类作文:一、起因二、经过三、高潮四、结果写人类作文:一、外貌二、性格三、事例四、品质
此后故乡只2023-07-28 11:43:052

初二上册语文书《新闻两则》的练习题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1949年4月20日起 地点:1000余华里的战线 原因:人民解放军要横渡长江,进而解放全中国 经过:分三路横渡长江,23日可全部渡完 结果:人民解放军全线告捷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
kikcik2023-07-28 11:43:051

初二语文第一课新闻两则 第一则 的六要素

<我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千余华里长江战线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起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定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作战 经过和结果: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度过,占领长江南岸。西路军三十五军已度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军三十五已度过大部分,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路路线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的: 人物:中原我军 时间:1948年11月4 日下午 地点:南阳 事件发生的原因:蒋军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地区。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之下,被困南阳的蒋军,不得不被迫弃城南逃。 经过与结果:自去年七月,南线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 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提问者评价thanks
hi投2023-07-28 11:42:232

初二语文第一课新闻两则 第一则 的六要素

<我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千余华里长江战线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起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定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作战 经过和结果: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度过,占领长江南岸。西路军三十五军已度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军三十五已度过大部分,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路路线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的: 人物:中原我军 时间:1948年11月4 日下午 地点:南阳 事件发生的原因:蒋军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地区。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之下,被困南阳的蒋军,不得不被迫弃城南逃。 经过与结果:自去年七月,南线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 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提问者评价thanks
黑桃花2023-07-28 11:42:232

七年级下册鲁教版语文 新闻两则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的 新闻六要素 是啥啊??急!!!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善士六合2023-07-28 11:42:222

语文作文提纲是什么意思

应该就是你要写的作文大概的内容要把它写下来,然后再把后面的作文儿再详细的写
西柚不是西游2023-07-28 11:41:546

语文作文提纲是什么?

语文作文提纲是写作文时作文构思阶段的产物。构思是从整体上对作文的设计,以抽象思维为主。好的作文提纲是写好作文的基础,编写作文提纲要按写作文的三个顺序:审清题目、确立中心、选择材料来进行。作文提纲一般包含三部分内容:(1)题目。要把题目(或补充完整的题目)写在第一行正中间。(2)主要内容和中心。要在题目下面,简要地写出这篇作文的主要内容及要表达的中心思想。(3)结构安排。这是作文提纲最主要的部分。扩展资料编写提纲的要求1、要审清题目,确定中心,选择材料。作文提纲是写好作文的基础,编写作文提纲要按照写作文的三个顺序:审清题目、确立中心,选择材料来进行。作文题目一般规定了写作范围(记人、记事、写景、状物等)、写作问题(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所以,审清题目,才能明确写什么、怎么写,才能避免文不对题、偏离中心的毛病。中心思想是一篇文章的灵魂,在编写作文提纲式时,只有确立了中心,才能围绕选材,确定重点,安排详略等等。选材时要注意紧紧围绕文章的中心思想,选择真实可信、新鲜有趣的材料,以使文章中心思想鲜明、深刻地表现出来。2、要简洁明了。作文提纲只是作文的一个思路,一个框架。因此作文提纲既要完整,又不能过于繁琐;既要简洁,又要达到写作目的。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作文提纲
tt白2023-07-28 11:40:571

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三、四单元测试习题 人教版

我有.你在Q那里问我吧!```Q号是;513640680
真颛2023-07-28 11:34:563

2006小学毕业六年级英语数学语文模拟试题

买六升七大演练,里面全是!!!!!
FinCloud2023-07-28 11:34:411

2021五年级上册寒假作业答案(语文、数学、英语)

【 #五年级# 导语】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寒假就到来了!以下是 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篇一】2021五年级上册寒假作业答案:语文   第2页:   1. 惧怕 欺凌 嫌疑 争辩 废墟   2. 略   3.(1)(④) (2)(⑤) (3)(①) (4)(②) (5)(③)   4.(1)(瞪) (2)(眺望) (3)(浏览) (4)(遥望)   第4页:   1. 教室 教师 语言 寓言 高速 告诉   放火 防火 解释 结实 练习 联系   2. 部首“月” ,新字:朋 腔 胶 胜 腊 肢 胁 膀 组词略   3. 顺序:恙 辩 既 闻 截 倒 沥 裁 腔 丝 理 继   4.   (1)缺主语,加上适当的主语;   (2)将“首先”“第一个”去掉一个;   (3)将“世界上没有”换成“举世闻名”;(4)将“眼睛”变成“目光”   第5页:   歇后语的后半句:   (1)里外不是人(2)一言不发(3)高水(瓶)平(4)一清(青)二白   (5)摸不着头脑(6)左右逢(圆)源(7)各显神通(8)自身难保   第6页:   1.顺序:(√)(×)(√)(√)(√)(×)(√)(×)   第7页:趣填对联   顺序:望(梅)止(渴) 守(株)待(兔) 目中(无)(人)   水(落)石(出) 雪中(送)(炭)   第8-9页:   1.(1)树、谷、桑、莠、藕、瓜 、梅、竹、草、花、茶、笋   (2)兔、马、象、虎、莺、羊、 鸡、牛、鱼、牛、蛇、狼   (3)五 四 七 八 三 两 四 八 十 九   十 十 九 一 五 十 一 二   2.(1)既……又 (2)因为……所以 (3)如果……就   (4)只要……就 (5)不但……而且 (6)虽然……但是   3.(1)   ①水藻、水草、微生物把池水映绿 实验观察的 死了的水藻、水草   和微生物的尸体全腐烂了,因此把池水搞灰了 问老师、查阅资料的   ②观察、提问和读书   (2)略   第10-11页:   1.顺序:容易 贸易 鬼计 预计 举重 举例   2.造句略   3.顺序:2、5、3、8、6、7、1、4   4.(1)①清代 郑板桥家中 郑板桥、小偷 郑板桥用妙诗吓走了到他家行窃的小偷   ②一条黄狗、一盆兰花   ③小偷(窃贼)   (2)清廉、宽容、机智过人   第12-13页:   1.zàn shì xuē chǔ hè fù   2.略   3.(1)强烈(2)热烈(3)激烈(4)猛烈   4.(1)小(2)嫩(3)新(4)幼   5.掩耳盗玲-自欺欺人 画蛇添足-多此一举 不谋而合-不约而同   赤手空拳-手无寸铁 走马观花-浮光掠影 全神贯注-聚精会神   滔滔不绝-口若悬河 一举两得-一箭双雕 望梅止渴-画饼充饥   粗心大意-粗枝大叶   6.(1)我和父亲欣赏鱼。   (2)略   (3)书籍是我们的老师。   7.略   第14页:   1.玫瑰 灵魂 瞻仰 房檐 噪音 嗓子 瑶族 窑洞   搂住 缕述 崎岖 骑兵 哺育 背诵 莱塞 菜园   2.略   3. dí dì luò là jīn jìn jiàn jiān   4.褒义词:成果 高尚 夸奖 出生入死   贬义词:傲慢 阻挠 后果 夸耀 盛气凌人   中性词:阻挡 力量 面貌 结果 四面八方   5.(2)开阔视野、感悟人生、净化灵魂(把我们带到浩瀚的天地;带我们领略人生的真谛;人类灵魂的全部美丽)   (3)战舰、骏马、车骑   (4)略   第16页:   1.略   2.(宽阔)的大道 (宽阔)的额头 (宽敞)的教室   (宽敞)的大厅 (宽敞)的船舱 (宽阔)的肩膀   (改进)方法 (改进)工具 (改正)错误   (改正)缺点 (改正)作风 (改进)技术   3.(1)蜜蜂在花丛中欢快地唱着歌,飞来飞去采蜜忙。   (2)“把”字句:父子之情把我们感动了。   “被”字句:我们被父子之情感动了。   第18—19页:   1.略   2.(1)斗(豆) (2)按(安) (3)衣(依)(4)首(守) 具(矩)   3.(1)如果……就 (2)不是……而是   (3)虽然……但是 (4)不仅……而且   4.(1)藏羚羊的跪拜   (2)zànɡ zhuǎn 乞求 请求 浮现   (3)忐忑不安   (4)模糊 存在   (5)一位老猎人无视藏羚羊的跪拜,猎杀了一只怀孕的藏羚羊,在*面前,老猎人埋掉了自己的杈子枪,销声匿迹了。   (6)(7)(8)略   第20—21页:   1.略   2.mā zhāo ɡǔ jǐn jiào bō   3.(1)分辩 (2)分辨 (3)必需 (4)必须   4.(1)全神贯注(2)昂首挺胸 (3)得意洋洋   (4)络绎不绝(5)小心翼翼 (6)举世闻名   5.(3)   6.略   第22页:   1.F fù 贝 8 交给   谷(4) 欠(7) “欲”的解释顺序:(2) (4) (1)   2.顺序:步 团 线 纸 帆 箭 针 派 目   3. (1)笔(2)米(3)做(4)滩   4. 顺序为:河南 长沙 青海 济南 珠海 西安 云南 海口 山东   5. (1)拟人(2)比喻(3)反问(4)设问(5)夸张(6)排比   第23页:   6.(1)第四自然段最后一句话   (2)(3)略   第25页:   1.略   2.(1)杏花(2)梨花(3)桃花(4)荷花   (5)菜花(6)稻花(7)菊花   3.略   第27页:   2.(1)雪上加霜(2)雪中送炭(3)锦上添花   3.重庆对天津;湖南对湖北;浙江对江苏;福建对台湾。   4.(1)小心,注意,总结,提高   (2)略   5.略   第29页:   1.长征 时间 生产 买卖 理发 汽车 儿童 服务 饮食 学习 图书 中华   2.(1)册(2)典(3)删   3.万夫莫开;旁观者清;匹夫有责;更进一步;百年树人;不为瓦全;长一智;日久见人心 【篇二】2021五年级上册寒假作业答案:数学   第1天   一、填空:1、27 2、2 3、407   二、图形计算 5 平方厘米   三、解答题:1、764棵 2、40秒 3、12周   第2天   一、填空: 1、15 2、1000 3、10   二、解方程 1、10 2、35 3、31.4   三、解答题: 1、41本 2、 大船:8条 小船:2条 3、5984   第3天   一、填空:1、扩大8倍 2、15 10 3、995   二、答案:24   三、解答题 :1、17天 44个 2、40 3、糖1千克,盒0.2千克   第4天   一、填空: 1、64,60,124,31 2、22 3、98   二、图形:20   三、解答题:1、10 2、父亲:33 儿子:9 3、88   第5天   一、填空: 1、15,40 2、198 3、6.75   二、计算: 0.25, 750   三、解答:1、100、48、30、125 2、6张8分,4张4分 3、甲:5千米/时 ,乙:4千米/时   第6天   一、填空: 1、5 2、4 3、4   二、图形计算:18   三、解答题: 1、52 2、4 3、12   第7天   一、填空: 1、24 2、4905 3、2.1   二、简便计算: 567000,53274672,100000   三、解答:1、六:540,二:180 2、2 3、客车:14米/秒 货车:10米/秒   第8天   一、填空:1、0 2、24、8 3、190   二、图形计算 5   三、解答: 1、油:16.5,桶:1.5 2、44 3、5   第9天   一、1、三千零三点三零零三 2、120;15 3、6   二、36,166665   三、解答题: 1、120米 2、桌: 20,椅:12 3、123410   第10天   一、填空: 1、5,17 2、40 3、390   二、图形计算: 37.5   三、解答题: 1、4 2、3120 3、48   第11天   一、填空:1、12 21 2、489 3、7   二、图形 120   三、解答题:1、60 2、14 ;10 3、35 ;251   第12天   一、填空:1、60 2、48 3、22   二、计算 : 1、 0.25 2、750   三、解答题:1﹑3   2、2400 3、8天   第13天   一、填空:1、22 2、4 3、2927   二、图形 160   三、解答题:1﹑鸡:1100,鸭:2200,鹅:8800 2、12 3、6   第14天   一、填空: 1、44 2、红 3、日   二、图形 20   三、解答题: 1﹑450 2、男:11; 女:4 3、7   第15天   一、填空: 1、67 2、6 3、等腰直角   二、图形 36.48   三、解答题: 1、5种 2、190 3、5040,5040,720,1440   第16天   一、填空: 1、20 2、5050 3、4,6   二、图形 100   三、解答题: 1、7,360 2、242 3、8   第17天   一、填空: 1、70 2、35759 ;3.5759 3、72   二、图形: 15.7   三、解答题: 1、240,600 2、1000 3、6次17片,10次31片 不可能   第18天   一、填空: 1、221;130 2、7 3、50,150   二、图形 72   三、解答题: 1、5 2、9.33 3、16   第19天   一、填空: 1、20 2、28 3、偶数   二、图形:14   三、解答题: 1、194 2、略 3、10   第20天   一、 填空: 1、5051 2、10 3、48   二、图形:(略) 【篇三】2021五年级上册寒假作业答案:英语   P5   1. isn"t, he"s , who"s, can"t, aren"t, let"s, what"s, where"s   2. Who, new, old, like, our, he   P11   1.BCAC 2.略   P17   1. 略 2.a, ea, sw, fl, er, th   P23   1. mirror, trash bin, shelf, air-condition 2.A B B C   P29   1. BCG, AE, DF, HI 2.c a d g e f b   P35   1.quiet,strong; potato,mutton; near,behind; curtain,trash bin; Monday,Sunday; salty,sweet; Mr   2. ike, unday, ruit, unch, rash, our, hey, re   P41   1. Sunday, watch TV, do homework, tomato, window, kitchen, forest, bridge   2. A D A C D   P47   1. science, P.E. English Chinese, math   2. B G D E H A C F   P53略   P59   1. swim, does, dancing, is, at   2. Fall, go hiking, plant trees, shirt and jeans, Halloween   P65   1.C E B A D   2.6:30am , eat breakfast, go to school, 3;30am, go to bed   P71   1. climb, shopping, piano, visit 2.B C D A   P77   1. pr, i,t; al, su   2. C A D B 3. 2 3 1   P83   1.spell,speak; stair,hair; pear,bear; skirt,skate   2.A C D E B   3.It is in December. When is your birthday? Uncle Bill"s birthday is in June.   P89   1. taking pictures, play chess, watch insects, collect leaves   2. B C A   3. walking, river, sun, running, honey, celery, eating, experiment, sweet   P95   1.skate, fly kites, I can swim, I can climb mountains   2.×√×√×√
韦斯特兰2023-07-28 11:32:371

语文 七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练习题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题号一二三总分得分一、 积累与运用(25分)1.读准字音,下面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3分)A.荡漾(yàng) 诽谤(bàng) 憔悴(cuì ) 和(hè)着歌B.寂寥(liáo) 嫌恶(wù ) 诀别(jué) 恶(è)作剧C.滑稽(jī) 点缀(zhuì) 冗(rǒng)长 堕(duò)下去D.烦琐(shuǒ) 陶冶(yě) 虐杀(nuè) 揪(jiū)耳朵2.写好汉字, 请找出下面各组词中的错别字并改正(4分)A.苦心孤诣 盛气凌人 天罡地煞 指高气扬B.萍水相逢 言简意赅 俗不可奈 微不足道C.怨天尤人 促不及防 昂首阔步 恍然大悟D.望洋兴叹 刮目相看 驱之如归 若有所失误正3.指出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方法。(3分)(1)还有寂寞的瓦片风筝,没有风轮,又放得很低,伶仃地显出憔悴可怜模样。 ( )(2)全然忘却,毫无怨恨,又有什么宽恕可言呢?无怨的恕,说谎罢了 ( )(3)钢琴笨重如棺材,小提琴要数十百元一具。 ( )4.名著阅读《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完成一定数量的课外阅读。在进行课外阅读时,我们可以配合课文,如学习冰心的作品时,可以阅读《繁星·春水》。请联系“相关链接”完成下面的问题。(5分)(1)《繁星·春水》在内容上表现了哪些主题?它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2)《语文课程标准》向我们推荐了10本名著,你准备怎样完成这个阅读任务,请简述一下自己的读书计划。相关链接:《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10本名著是《水浒》《西游记》《骆驼祥子》《朝花夕拾》《繁星春水》《童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格列佛游记》《鲁滨孙漂流记》《名人传》(前五部为中国作品,后五部为外国作品)5. 语文趣味题(3分)一幅奇妙的对联 一年春节前夕,清代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去郊外办事,路过一家门前,看见门上贴着一副对联:上联是:二三四五下联是:六七八九 郑板桥读后,掉头就往自己家里跑。不一会儿,他扛来一袋粮食,还拿着几件衣服和一块肉,急匆匆地走进那户人家。只见屋里的人缺吃少穿,愁眉苦脸,送来的粮食、衣物正好救了他们的急,一家老小十分感激郑板桥。 奇怪的是,郑板桥和这家人素不相识,却从门前的对联里看出了这家人的贫困和急需。如果说这副对联是一个谜语,打一个成语,聪明的你能猜出这个成语是什么吗? 6.仿照例句,再写出两个你对“语文”理解的比喻句(4分)例句:语文是滋味甘醇的美酒,让人回味无穷。仿句:语文是 ,让人 ;语文是 ,让人 。7教师节祝福(3分)教师节到了,请你仿照下面一则父亲节的祝福短信的形式,给你的老师写一则短信,表达你的心意。父亲节短信:爸爸的教诲像一盏灯,为我照亮前程;爸爸的关怀像一把伞,为我遮蔽风雨。 爸爸,献上我的谢意,为了这么多年来您对我付出的耐心和爱心。父亲节快乐二.阅读(45分)(一)阅读下面选文回答问题(17分)①我自1980 年到日本访问回来后即因伤腿,闭门不出,“行万里路”做不到了,“读万卷书”更是我唯一的消遣。我每天都会得到许多书刊,知道了许多事情,也认识了许多人物。同时,书看多了,我也会挑选,比较。比如说看了精彩的《西游记》就会丢下烦琐的《封神榜》,看了人物如生的《水浒传》就不会看索然乏味的《荡寇志》等等。对于现代的文艺作品,那些写得朦朦胧胧的,堆砌了许多华丽的词句的,无病而呻,自作多情的风花雪月的文字,我一看就从脑中抹去,但是那些满带着真情实感,十分质朴浅显的篇章,那怕只有几百上千字,也往往使我心动神移,不能自已! ②书看多了,从中也得到一个体会,物怕比,人怕比,书也怕比,“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 ③因此,有某年的六一国际儿童节,有个儿童刊物要我给儿童写几句指导读书的话,我只写了九个字,就是: ④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8.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①段叙述的主要内容。(2分)9.第②段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 的修辞方法,这种修辞的表达效果是:(3分)10.第②段中引用俗语“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的作用是:(2分) 11.从第③段可以看出:《忆读书》是作者奉献给 的“珍贵礼物”。(2分)供选答案。A. 青少年 B.成年人C.老年人D.普通读者12、第④段中的三个短句能互换位置吗?请说明理由。(3分) 13、文学常识填空。(5分)《水浒传》的作者是 ,这部小说是我国第一部正面歌颂 的小说。它将梁山泊 个大小首领说成是 天罡星和 地煞星降临凡世。(二)阅读下面选文回答问题(15分)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似乎多日不很看见他了,但记得曾见他在后园拾枯竹。我恍然大悟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间堆积杂物的小屋去,推开门,果然就在尘封的什物堆中发现了他。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大方凳旁靠着一个胡蝶风筝的竹骨,还没有糊上纸,凳上是一对做眼睛用的小风轮,正用红纸条装饰着,将要完工了。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又很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我即刻伸手 ① 断了胡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 ② 在地下,③ 扁了。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  然而我的惩罚终于轮到了,在我们离别得很久之后,我已经是中年。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于是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的堕下去了。  但心又不竟坠下去而至于断绝,它只是很重很重地堕着,堕着。14.“我恍然大悟似的”,在这里“我”悟出了什么?(2分)15.“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什么?(2分)16.画线的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动词分别是① ② ③ (3分)这些动词突出了“我”什么样的性格特征?(2分)18、“我”的心很重很重地堕,为何不至于断绝?(2分)19.文中谈到“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结合文段和自己的体会,谈谈你对儿童玩游戏的看法(2分)(三)阅读下面选文,回答问题(13分)第一次真好①路过人家的墙边,偶一抬头,看见一棵结实累累的柚子树,一颗颗硕大的黄绿色的柚子,沉甸甸垂吊在枝头。这景色不见得很美,却是一幅秋日风情画。 ②我是个生长在都市,从来不曾享受过田园生活的俗子。除了木瓜树以外,所有结实累累的果树,都只能够在图画、照片和电视里看到。今天第一次看到这棵果实如此丰硕的柚子树,霎时间,心头充满了喜悦与新奇。 ③第一次真好,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细细回想:在你的生命中,有多少“第一次”值得你低头回味?有多少“第一次”给你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④几年前,家中第一次养了一笼小鸟。当母鸟第一次生下了几个玲珑剔透、比小指头还小的鸟蛋以后,我和孩子们眼巴巴地等候小鸟孵出来。有一天,我们正在吃午饭,孩子忽然大叫:“小鸟孵出来了!”我惊喜地走到鸟笼边一看,在鸟巢里的所谓小鸟,( )。第一次看到刚孵出来的雏鸟,但觉它们的样子很难看,竟因此而吃不下饭。可是,等到它们渐渐长大,羽毛渐丰,一切都具体而微以后,我喜爱它们又甚于那些老鸟。 ⑤第一次生孩子时,护士把包在襁褓中,只露出一张红扑扑小脸的老大抱来放在我的身边。我第一次看到从自己身体中分出来的骨肉,第一次看到如此鲜嫩的,才出生不到一个钟头的婴儿,心情非常复杂,又兴奋又新奇又紧张,只是目不转睛地望着他,惟恐这脆弱的小生命随晨消失。 ⑥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第一次去露营,第一次自己动手做饭,第一次坐火车,第一次坐喷气式飞机,第一次看见雪,第一次看到自己的作品用铅字印出来……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但却新鲜刺激,使人回味无穷。 ⑦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⑧愿你珍重第一次。20、下面是第④自然段空白处原有的句子,句序已打乱,请调整句序。(2分)①身上只有稀疏的几根毛  ②仅仅具有鸟的雏形③只是两团小小的粉红色肉球  ④两只黑黑的眼睛却奇大正确的句序是: 21、作者写自己的一些“第一次”经历,详细叙写的是哪三次?请各用一个短语加以概括。(3分)①②③22、第③自然段画线的两个反问句,在语言表达上的作用是 ;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是 。(2分)23、作者哪次具体经历照应了“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这一句子?(2分)24、第⑤自然段描述“第一次”经历和感受时,交织着千丝万缕的母爱,使人不禁想起唐朝诗人孟郊千古传颂的诗句: , 。(《游子吟》)(2分)25、文中哪句话对“第一次真好”作具体的阐释?(2分)三.作文。(50分)请以“第一次真好”为文题,写一篇文章, 书写你的经历和感受,要求中心明确,层次分明,合理安排详略,500字以上。2008~2009学年度七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测试题参考答案一、积累与运用(25分)1、D 2、误指 奈 促 驱正趾 耐 猝 趋3、(1)拟人 (2)设问 (3)比喻4、(1)表现自然、童真母爱以及对人生的思考这些主题,在形式上兼采中国古典诗词和泰戈尔小诗的长处,形式短小而意味深长。(2)此题是开放性试题,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制定计划,主要是哪一学期读哪几部书要明确 。5、缺衣(一)少食(十)6、参考示例:语文是姹紫嫣红的花园,让人流连往返;语文是旋律优美的乐曲,让人听之动容。7、解题思路及参考答案:随着手机的普及,发手机短信成了人与人交流的便捷又时尚的方式。因为手机短信有字数限制,所以发手机短信要求语言精炼、连贯、得体。除此之外,做这题时还要注意审题:一是要运用比喻的修辞,二是学生在教师节发给老师,表达心意的,应该对老师表示感谢或祝福等。如:①您如春风拂过,催百花竞发;您如艳阳普照,使万木葱茏。辛勤的园丁,衷心祝福您! ②岁月在您脸上镌记得下苍老的年轮,您的身旁却崛起一片郁郁葱葱的森林。感谢恩师!二、阅读(45分)(一)8、从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作品两方面给读者传递挑选、比较书的经验。(意思对即可)9、排比增强语言气势,使文章有说服力和感染力。(意思对即可)10、强调了“比”的好处。(意思对即可)11、A12、不能,因为这三个短句之间有先后依存的关系且与原文的内容前后照应,“读书好”是先决条件,是总的原因;“多读书”是在先决条件下产生结果;“读好书”是更进一步的说明“多读书”的具体内容,故不能互换。(意思对即可)13、施耐庵 农民起义 一百零八 三十六 七十二(二)14.小弟弟可能在偷做风筝。15.不允许小兄弟放风筝,并毁坏了小兄弟快要完工的风筝。16.比喻 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我知道做错事后沉重的心情。17.折 掷 踏 突出“我”的专横和盛怒18.因为“我”认为还有补救的方法。19.所述能结合文段或自己的生活;言之成理,持之有据.(三)20.③②①④21、①偶见柚子树②饲养十姊妹③生孩子 22、加强语气;引起读者思索;承上启下(或:过渡) 23、第一次看到刚孵出来的雏鸟,但觉它们的样子很难看,竟因此而吃不下饭。 44、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5、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但却新鲜而刺激,使人回味无穷。 三.作文,略
Ntou1232023-07-28 11:32:371

知识天地《为什么要读书》短文及答案五年级下册苏教版语文

一、字词句(一)读拼音写词语(10分)。jìmòpáoxiàogēyáokòngzhìyōuyǎ()()()()()lúnkuòzhuāngshìduānxiángsìyǎngjiàjiē()()()()()(二)在括号里选择恰当的词语,用“√”标出。(2分)1、每一件兵马俑都是极为(精致精巧精美)的艺术珍品。2、司马迁牢记父亲的(叮嘱嘱咐嘱托),每天忙着研读历史文献……(三)按要求写词语。(8分)1、请写出与“东张西望”(含看的意思)相近的成语:、、。2、请写出与“神采奕奕”(写人物神态)相近的成语:、、。3、成语填空。(8分)()山()岭()险()夷扶()携()惟()惟()惊()不()()无()有()罗()布()重()山(四)句子部分:给下列的句子加上标点,分别表达两种完全不同的意思。(2分)1、儿的生活好痛苦一点儿也没有粮食多病少挣了很多钱(1)(2)2、春游登山时,有个山坡上不去,你可以请前面的同学拉一把。你应该这样说:(1分)3、有人说,现在电脑都普及了,没必要化功夫去练字。你的看法是:(1分)二、回忆课文内容填空。(20分)1、、走遍千山碧岭,春光染绿了我们的双脚。2、诗句、,告诉我们,当你春游时,很容易找到春天在哪儿。3、《游园不值》中反映作者愉快心情的诗句是、。而、,两句诗则表达了诗人杨万里对乡村儿童的喜爱。4、、,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阿炳用这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那,他爱那,他爱那,他爱那。5、走进玉澜堂的院落里,眼睛突然一亮,、、、、,阳光下就像几座喷花的飞泉……6、在前面的四个单元中,我们认识并了解了不少中外的人物、事件,如:的鲁迅的海伦u2022凯勒的阿炳的郑和,以及的司马迁。同时,我们似乎亲身经历了的成功发射的那一刻,认识了航天英雄,也感受到了我国举世无双的珍贵历史文物,以及古埃及的雄伟壮观。认识了地球的“孪生兄弟”和奇妙的技术,还有“音乐之都”。在以上的人物中我最敬佩,因为三、阅读。(一)又是一个中秋夜,阿炳在邻家少年的挽(cānchān)扶下,来到二泉。月光似(sìshì)水,静影沉(壁璧),但阿炳再也看不见了,只有那淙淙的流水声,(萦莺)绕在他的耳畔(bànpàn)。他想起了师(傅父)说过的话,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经历,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汲),激愤的倾诉,倔(juéjuè)强的呐喊……1、本文节选自课文《》。(1分)2、“二泉”指的是(1分)3、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在下面画“”)(2分)4、选择正确的字填在横线上。(2分)5、填空(2分)()()()()6、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3分)哭泣()倾诉()萦绕()7、在文中的省略号后面,你还能续写吗?如:、(2分)8、文中划线部分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1分)(二)郑板桥郑板桥是清朝的一位书画家。小时候,他聪明好学,但家里很穷,夜里读书没钱买灯油,他经常到附近一个古庙里,借着佛灯读书。后来中了进士,当了县令。‖郑板板一生最杰出的成就,是在诗书画方面独树一帜,号称“诗书画三绝”。他的诗大都来自现实,来自生活,言之有物,读起来妙趣横生。他写的字大大小小,歪歪斜斜,如乱石铺路,但是给人以一种特殊的美感,自我一家,这就是他的“板桥体”。如今还有不少人在模仿他的书画呢!郑板桥的画也闻名于世。他特别喜欢画兰、竹、石。他认为兰花四时不谢,竹子百年长青,石头万古不移,是值得歌颂的。‖郑板桥在淮县当县令时,因那里闹灾荒,他私自开仓救济老百姓而被罢官。从此,他回到家乡以卖画为生。可他有个怪脾气,一些财主、民吏依仗财势叫他画,他却偏不画。郑板桥卖字画所得的钱,大多数给了穷人。他身背一个长品袋,卖画的银子放在里面,一路散发给穷苦百姓,走到家银子也散发光了。郑板桥活到73岁。他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财富,永远值得我们怀念。1、在加点多音字的正确读音上打“√”。(1.5分)中了进士zhōngzhòng散发sǎnsàn号称háohào2、联系上下文,解释加点的字。(2分)诗书画三绝四时不谢3、根据文章内容填空。(2分)(1)郑板桥一生最杰出的成就是(2)“板桥体”的特点是4、文中第二段的段意可概括为:(2分)5、郑板桥特别喜欢画兰、竹、石的原因是什么?(2分)6、简要概括郑板桥同情穷苦百姓的两件事。(2分)第1件:第2件:四、习作(30分)在日常生活中,同学们由于不同的经历和感受,往往有许多奇思妙想,美好的愿望或远大的理想,请你以“我好想”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先把题目补充完整。如:“我好想有自己的小天地”“我好想快快长大”……2、丰富的想象,做到语句通顺,写出真情实感。
余辉2023-07-28 11:32:361

请大家帮帮我的语文

这个时候问这个问题比较紧张了..一般语文考的都是理解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你在考的时候别紧张,仔细把自己想表达的意思梳理一下再写..关于铺垫的,你要关注文章的感情色彩..这些问题都是长期积累的..我也只能祝你好运了..
西柚不是西游2023-07-28 11:32:3315

语文阅读技巧

阅读技巧,就要用感情来朗读,列如:那漫山遍野的花,多么美丽呀! 要用赞叹的语气。
Jm-R2023-07-28 11:32:085

三年级语文上册语文阅读 郑板桥爱子答案 我要的是答案答案

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幸福的生活靠自己创造!
人类地板流精华2023-07-28 11:32:053

初一语文期末试卷

2忧
kikcik2023-07-28 11:31:598

语文求助!

读 书 名 言 中国古代读书名言7则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 性痴,则其志凝: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世之落拓而无成者,皆自谓不痴者也。——蒲松龄《阿宝》 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春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 ——苏轼《东坡文集事略》 看文字须大段精彩看,耸起精神,竖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剑在后一般。就一段中须要透,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应,方始是。不可按册子便在,掩了册子便忘。 ——朱熹《朱子语类大全》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诵浪读,决不能记,久也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朱熹《训学斋规》 学贵精不贵博。……知得十件而都不到地,不如知得一件却到地也。 ——戴震《戴东原先生年谱》 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郑板桥 中国现代名言3则 无所不能的人实在一无所能,无所不专的专家实在是一无所专…… ——韬奋《韬奋文集》 加紧学习,抓住中心,宁精勿杂,宁专勿多。 ——周恩来《周恩来选集》 读书也像开矿一样,“沙里淘金”。 ——赵树理 西方名言3则 我阅读关于我所不懂的题目之书籍时,所用的方法,是先求得该题目的肤表的见解,先浏览许多页和好多章,然后才从头重新读起,以求获得精密的智识。我读该书的终末,就懂得它的起因。这是我所能介绍给你惟一正解的方法。 ——狄慈根:《辩证法的逻辑》 重要的不是知识的数量,而是知识的质量,有些人知道很多很多,但却不知道最有用的东西。 ——托尔斯泰 在所阅读的书本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到深处的东西,把其他一切统统抛掉,就是抛掉使头脑负担过重和会把自己诱离要点的一切。 ——爱因斯坦 读书名言 “书籍是人类的编年史,它将整个人类积累的无数丰富的经验,世世代代传下去。”——坎耶里 “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惠普尔 “书籍是培育我们的良师,无需鞭笞和棍打,不用言语和训斥,不收学费,也不拘形式。”——德伯里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托尔斯泰 “优秀的书籍是抚育杰出人才的珍贵乳汁,它作为人类财富保存下来,并为人类生活的进一步发展服务。”——弥尔顿 “书籍是生活的加速器。”——尼克拉耶娃 “书是这一代对下一代精神上的遗训。”——赫尔岑 名人名言 读书篇 书是逆境中的慰藉。 书房是文人精神的巢穴,生命的禅堂。 世界上最壮丽的宫殿是藏书最多的图书馆。 年轻时读书就像迎着朝阳走路。 最淡的墨水也胜过最强的记忆。 精神能补物质的不足。 在学习中取得知识,在战斗中取得勇敢。 勤动笔墨勤看书。 知识好像砂石下的泉水,掘得越深,泉水越清。 如果知识不是每天在增加,就会不断地减少。 语言是心灵和文化教养的反映。 高尚的语言包含着真诚的动机。 勤学和知识是一对最美的情人。 学到很多东西的决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的东西。 一个人的度量是一种精神力量,是一股强大的文明力量。 书都读得来的人,还怕有什么做不来的。 成功的科学家往往是兴趣广泛的人,他们的独创精神来自他们的博学。 作者不一定能写到老,但是他一定应该学到老。 再高深的学问也是从字母学起的。 写十卷书要比实际行动打下基础容易得多。 读书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养心。 知识上的富有可以享受心灵上的满足。 不断认识自己的无知是人类获得智慧的表现。 学习不但意味着接受新知识,同时还要修正错误乃至对错误的认识。 不信书不能提高境界,光信书不如无书。 掉进知识情网中的人,时时品尝着知识的甜蜜。 穿着饮食可以因陋就简,而搞学问是不能因陋就简的。 努力耕耘,少问收获 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春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苏轼《东坡文集事略》 看文字须大段精彩看,耸起精神,竖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剑在后一般。就一段中须要透,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应,方始是。不可按册子便在,掩了册子便忘。——朱熹《朱子语类大全》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久也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朱熹《训学斋规》 学贵精不贵博。……知得十件而都不到地,不如知得一件却到地也。 ——戴震《戴东原先生年谱》 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郑板桥 高尔基《高尔基论青年》中关于读书的名言 要热爱书,它会使你的生活轻松‘它会友爱地来帮助你了解纷繁复杂的思想、感情和时间;它会教导你尊重别人和你自己;它以热爱世界、热爱人类的情感来鼓舞智慧和心灵。P251 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泉源!只有知识才是有用的,只有它才能够使我们在精神上成为坚强、忠诚和有理智的人,成为能够真正爱人类、尊重人类劳动、忠衷心地欣赏人类那不间断的伟大劳动所产身的美好果实的人。P251 我觉得,当书本给我讲到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人物、感情、思想和态度时,似乎是每一本书都在我面前打开一扇窗户,日让我看到一个不可思议的新世界。P243 每一本书是一级小阶梯,我每爬一级,就更脱离畜生而上升到人类,更接近美好生活的观念,更热爱这书。P249 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上是人的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P250 西方名言3则 我阅读关于我所不懂的题目之书籍时,所用的方法,是先求得该题目的肤表的见解,先浏览许多页和好多章,然后才从头重新读起,以求获得精密的智识。我对该书的终末,就懂得它的起音。这是我所能介绍给你唯一正解的方法。——狄慈根:《辩证法的逻辑》 重要的不是知识的数量,而是知识的质量,有些人知道很多很多,但却不知道最有用的东西。——托尔斯泰 在所阅读的书本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到深处的东西,把其它一切统统抛掉,就是抛掉使头脑负担过重和会把自己诱离要点的一切.——爱因斯坦 中国现代名言3则 无所不能的人实在一无所能,无所不专的专家实在是一无所专……——韬奋《韬奋文集》 加紧学习,抓住中心,宁精勿杂,宁专勿多。——周恩来《周恩来选集》 读书也象开矿一样,“沙里淘金”。——赵树理 先读最好的书,否则你根本没有机会去读了。 -H.D梭罗 4、要多读书,但不要读太多的书。 -B.富兰克林 5、书虫将自己裹在言辞之网中,只能看见别人思想反应出来的事物的朦胧影象。 -W.哈兹里特 6、有些人为思想而读书-罕见;有些人为写作而读书-常见;有些人为搜集谈资而读书,这些人占读书人的大多数。 -C.C.科尔顿 7、好的书籍是最贵重的珍宝——别林斯基 8、书是唯一不死的东西——丘特 9、书籍使人们成为宇宙的主人 ——巴甫连柯 10、书中横卧着整个过去的灵魂——卡莱尔 11、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普希金 12、人离开了书,如同离开空气一样不能生活——科洛廖夫 13、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去和未来文化生活的源泉 ——库法耶夫 14、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15、]书籍便是这种改造灵魂的工具。人类所需要的,是富有启发性的养料。而阅读,则正是这种养料。——雨果 16、好书是伟大心灵的富贵血脉。——弥尔顿 17、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歌德 18、不去读书就没有真正的教养,同时也不可能有什么鉴别力。——赫尔岑 19、读书时,我愿在每一个美好思想的面前停留,就像在每一条真理面前停留一样。——爱默生 20、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培根 21、书是良药——刘向(我国汉代大学者)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22、书是面包——高尔基说:我扑在书籍上,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 23、书是益友——臧克家说: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 24、书是阶梯——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25、书是源泉——高尔基说:“爱护书籍吧,它是知识的源泉。” 26、书是船只——凯勒说:“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着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 27、书是顾问——凯勃斯说:“书是随时在你近旁的顾问,随时都可以供给你所需要的知识,而且可以按照你的心意,重复这个顾问的次数。” 28、书是奇迹——高尔基说:“书,要算要类在走向未来幸福富强的道路上所创造的一切奇迹中最复杂最伟大的奇迹。” 29、书是社会——皮罗果夫说:“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社会,它能够陶冶人的感情与气质,使人高尚。” 30、书是营养品——莎士比亚说:“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31、书是遗训、忠告和命令——赫尔岑说:“书——这是一代对另一代精神上的遗训,这是行将就木的老人对刚刚开始生活的青年人的中选,这是行将去休息的站岗人对走来接替他的岗位的站岗人的命令。” 33、“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惠普尔 34、“书籍是培育我们的良师,无需鞭笞和棍打,不用言语和训斥,不收学费,也不拘形式。”——德伯里 35、“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36、“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托尔斯泰 37、“优秀的书籍是抚育杰出人才的珍贵乳汁,它作为人类财富保存下来,并为人类生活的进一步发展服务。”——弥尔顿 38、“书籍是生活的加速器。”——尼克拉耶娃 “书是这一代对下一代精神上的遗训。”——赫尔岑 中国古代读书名言7则 1、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2、性痴,则其志凝: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世之落拓而无成者,皆自谓不痴者也。——蒲松龄《阿宝》 3、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春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苏轼《东坡文集事略》 4、看文字须大段精彩看,耸起精神,竖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剑在后一般。就一段中须要透,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应,方始是。不可按册子便在,掩了册子便忘。——朱熹《朱子语类大全》 5、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诵浪读,决不能记,久也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朱熹《训学斋规》 6、学贵精不贵博。……知得十件而都不到地,不如知得一件却到地也。 ——戴震《戴东原先生年谱》 7、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郑板桥 中国现代名言3则 1、无所不能的人实在一无所能,无所不专的专家实在是一无所专……——邹韬奋《韬奋文集》 2、加紧学习,抓住中心,宁精勿杂,宁专勿多。——周恩来《周恩来选集》 3、读书也像开矿一样,“沙里淘金”。——赵树理 西方名言3则 1、我阅读关于我所不懂的题目之书籍时,所用的方法,是先求得该题目的肤表的见解,先浏览许多页和好多章,然后才从头重新读起,以求获得精密的智识。我读该书的终末,就懂得它的起因。这是我所能介绍给你惟一正解的方法。——狄慈根:《辩证法的逻辑》 2、重要的不是知识的数量,而是知识的质量,有些人知道很多很多,但却不知道最有用的东西。——托尔斯泰 3、在所阅读的书本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到深处的东西,把其他一切统统抛掉,就是抛掉使头脑负担过重和会把自己诱离要点的一切。——爱因斯坦
u投在线2023-07-28 11:31:562

语文古诗鉴赏答题模式

诗词鉴赏题、问答模式例析 答题自然要根据试题的要求给出相应的答案。就古诗鉴赏题而言,大体上可归纳出五种问答模式,本文对之加以例析,供大家参考。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境型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答题示例: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绝句二首(其一)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第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托物言志,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般是哲理诗。描写手法主要有:(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如“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3)对比。(4)白描。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田野无闲田,农夫皆饿死”。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1)比兴。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2)比喻。(3)拟人。(4)夸张。(5)双关。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6)用典。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答题示例:早行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 反衬出陈与义 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第三种模式 分析语言特色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答题步骤:(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答题示例:春怨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第四种模式 炼字型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分析。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答题示例:南浦别白居易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其所有致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第五种模式 一词领全诗型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答题步骤:(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答题示例: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2002年高考题) 古典诗歌鉴赏答题模式1、分析意境型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作者的思想意趣是如何体现出来的?☆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答:步骤 ①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步骤 ②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 ③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2、分析技巧型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解答分析: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托物寓理。其他见前面讲义内容。 ☆答题步骤:①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②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③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早行 陈与义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答:步骤① 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② 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③ 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3、分析语言特色型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答题步骤:①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②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③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答:步骤① 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② “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③ 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4、炼字型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步骤: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南浦别 白居易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答:步骤① 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只一“看”字。步骤② 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③ 只一“看”字,就淋漓尽其所有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5、 一词领全诗型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提问变体:人们认为某词是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原因?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对全诗的把握程度。☆答题步骤:①解释该词在诗中的寓意。②指出突出了什么主旨。③从构思上考虑。也就是诗人是怎样把该词与主旨联系起来的。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答:步骤① “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步骤② 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③ 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6、鉴赏景物型提问方式:这首诗是怎样描写景物的?提问变体:这首诗在我们面前展示了一幅什么画面?是如何展示的?解答分析:古代诗人常用一定的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来描绘景物(参见题型1);同时注意十分写景的角度,或动静结合,或由远到近,或形、声、色兼俱,或视觉、听觉、嗅觉综合运用,使画面富有层次感、立体感和谐感,体现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答题步骤:①准确说出表现手法和写景的角度。②抓住主要景物具体描述画面,要适当展开联想与想象。③概括画面特征或分析思想感情。木 兰 花 宋祁东城渐觉风光好,觳皱波纹迎客棹。绿扬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晚照。这首词的上半阙是如何描写春色的?试对此进行分析。答:步骤① 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写景由近到远,富有层次感。步骤② 诗人首先看到了东风乍起,春波绿水,波光粼粼,如细皱沙纹;然后是绿杨初醒,嫩黄浅翠,遥望一片轻烟薄雾;再望去杏花怒放,如喷火蒸霞。步骤③ 这些景物描绘出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7、体会诗句型提问方法:这句诗好在哪里?提问变体:这句诗有何含义和作用?表达上有何特点?或简析这句诗的作用和艺术效果。解答分析:一句诗可能是写景的,可能是抒情的,可能是写人的。写人的方法包括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等。理解一句诗一定要联系上下句结合全诗进行。☆答题步骤:①指明表现手法。②分析诗句在写景或抒情或写人方面的表达作用。③简要说明艺术效果。谒金门 冯延已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按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举头闻鹊喜。试简析“碧玉搔头斜坠”的好处。答:步骤① 通过描写女子头上的装饰(细节描写)。步骤② 反映女子久等情人不来的心绪不宁和慵懒。步骤③ 诗人没有直接刻画人物心理 ,而是借助形象的描写,因此使这首词含蓄而不直白,令人产生无限遐。8、分析构思(结构思路)型提问方法:这首诗是怎样构思的?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构思之妙。解答分析:诗歌思有路,一首诗句与句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那么,分析诗的结构思路,必须把握诗句的关系。有的诗先写景后抒情,有的先叙事后抒情,还有铺垫、过渡、烘托、起承转合之说。☆答题步骤:①逐句概述诗句的内容。②揭示诗句之间的联系。③指出这种构思传达出什么思想感情。山房春事 岑参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请简析本诗的构思之妙。答:步骤① 一、二句写梁园的繁盛不在--仰望空中乱鸦翻飞,遥望前方一片萧条;三、四句以“旧时花开”反衬现在的人去园空。步骤② 这样,一、二句烘托出凄凉的气氛,为全诗奠定了感情的基调,三、四句就在此基础上抒发感慨,显示主旨。步骤③ 从而表达了物是人非世事沧桑的悲凉之感。 关于高考的现代散文阅读(从命题看答题)现代散文阅读无疑是影响学生高考得分的瓶颈,也是高考复习备考的重点与难点。在平常的复习中,常用的指导学生阅读的思路主要有两种:一是从“考点”的角度逐一指导阅读训练,二是从“阅读”的角度指导学生阅读训练。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一直在探讨第三种思路,从“命题”的角度归类来指导答题,即以审读题干为起点进行阅读,因为题干中至少包含了四个信息:答什么、怎么答、答多少、在哪里找答题的依据。从这里入手,可以迅速把握命题的方向,抓住命题的关键,使答题更快捷,也更准确。下面以部分高考试卷现代散文阅读试题为例,谈谈我们对“命题归类答题”作的一些探讨:【命题类型一】 如何理解文中加点的词语的含义或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个词?如何理解文章标题?为什么要以此为题或以此为题有什么作用?【答题要旨】 理解文中加点的词语的含义,一是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做到词不离句,从所在及相关语句中去寻找答题的依据。二是要注意词语的多义性(如虚实义、双关义、象征义、比喻义等)和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等),必要时还要结合文章的主旨来答题。鉴赏所用词语,则应结合语句,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从准确性、形象性、生动性和感染力等方面着手赏析其妙处。文章标题的理解或赏析,一般来说重点也是对词语的理解,即使是短语,也要从理解词语着手。同时要掌握标题的意义和作用:①有的标题作为“文眼”有揭示文章中心或主题的作用;②有的标题从结构上看有文章线索的作用;③有的标题对文中的人物和主题有象征作用;④有的标题有比喻作用;⑤有的标题有虚实或双关两层含义。因此,理解或鉴赏标题时,一是要分析词语,二是要注意修辞,三是要注意虚实,四是要联系全文内容和结构,五是要结合文章主旨和背景。做到了这几点,也就不难了。【命题类型二】 理解文中句子的含义或对文中的句子进行赏析。【答题要旨】 理解句子的含义,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所用修辞和句式特点结合上下文加以分析。同时要注意被理解的句子有什么特点,不同特点的句子有不同的理解重点。哲理句: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有时有画龙点睛的作用。感情句:即明显地表达出作者的喜怒哀乐和对事物的褒贬抑扬,则要把握住作者感情的突破口,有时还要结合文章的主旨来理解。变式句:根据句式变换的特点,这样的句子往往有强调意味,强调的点就在位置改变的那一部分上。修辞句:结合作者所使用的修辞手法来判断作者要表达的意思。矛盾句:貌似矛盾,实际上却寄寓了作者深刻的用意。这样的句子往往含有两方面的意思,但却侧重一面。含蓄句:要通过句子的字面意义来思考它没有明说出来的意义。赏析句子则应在抓住句子的关键性词语的同时从句式特点、修辞手法、内容和情感等方面欣赏其妙处或表达效果。答题时,先作具体分析然后进行整合。【命题类型三】 指出文中某个句子,然后问为什么这样说或这样说的原因(根据、依据、理由等)是什么?【答题要旨】 这种“句子”类题目与理解句子的含义题不同,这类题目,一般都能够在原文中找到答题的依据,但其答题依据不在句子本身,而在其上下文中。作答时先分析“句子”的性质,观点句还是结论句(主要有这两种)。观点句,理由在后;结论句,理由在前。其次分析该句子所涉及(或管辖)的范围,确定信息的来源。然后在有效区内捕捉、筛选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整合。一般不要直接抄写句子。 【命题类型四】 文中引用某些文字或诗词有何作用或为什么要引用这些文字或诗词?【答题要旨】 答此类题重要的是掌握引用的作用。引用,可证明观点,使说理更具有说服力;充实论据,丰富内容,深化文章主题;增添文章意趣、文采和文化底蕴,增强文章感染力;点明题意,文题相应,铺垫对比,结构严谨;诗文相间,生动活泼,文采斐然,使语言更雅趣或更具文采和文化底蕴。【命题类型五】 文章用第几人称,有什么作用或为什么要用第几人称?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包括表达技巧、修辞手法),有何作用?【答题要旨】 前者要了解所使用的人称和不同的人称在行文中起到的不同作用或效果,并结合文章内容作答。第一人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二人称: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显得亲切;便于对话,自由灵活;便于抒情,加强感染力;有时具有呼告的作用;用于对外物,有拟人化的效果。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地展现丰富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后者首先要了解一些常用的表达技巧(象征、铺垫与照应、烘托和衬托、对比与对照,抑扬、细节、白描等)和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对比、排比、借代、夸张、反复、反语、双关等)及其作用,然后结合具体内容作答。(常见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可以印发给学生)【命题类型六】 文章如何安排结构?为什么要写某事物或从某事物写起?或指出文章结构上的某一点(开头、结尾)有何作用或能否删去?【答题要旨】 文章结构安排常常与全文的总体思路及各个部分有关系,与文章内容及其所用表现手法也有一定的联系。因此既要分析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如对比、抑扬、铺垫、烘托等),又要注意文章的主体内容和线索。就其作用而言,用在开头导入正题或引起下文,有铺垫、烘托、反衬、抑扬、形成对比等作用;放在中间主要起承上启下、自然过渡的作用;放在结尾呼应开头或文题,使结构严谨;画龙点睛,卒章显志,总结深化或进一步强调突出主题,直接表达思想感情。至于开头或结尾是否有必要,决定因素是表达主题是否需要。如果具有上面所说的作用,则是必要的;如果与主题关系不大,不要也未尝不可,它可以使行文更简洁,主题更集中;文意更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有时还可以给读者留下再创造的空间。注意对于“好不好”“要不要”之类的问题,一般应正面回答,如果从反面回答,一定要找到充足的理由。 【命题类型七】 文中写某句话或某事物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作者写某事物或某段落表达了怎样的意思(内涵)?【答题要旨】 “情感”与文章主题有着密切的联系。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对所写的内容做具体的分析,看它本身写的是什么,是用来说明(或证明)什么的,与文章主旨是什么关系,再结合所在段落、前后段内容、作者所处的坏境以及文章主旨分析其写作的目的、用意。“表达的意思”的确定既要抓住段落的中心,又要抓住段落中的关键句并且要结合上下文才能准确把握。 要注意的是“情感”是就作者而言,而“意思”是就文章而言的。 【命题类型八】 文章写某事物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或从哪几方面来写某事(物)的?或概括文章写某事物的内容和特点。【答题要旨】 这一类考题,既涉及到筛选信息,又涉及到归纳概括。总体来说要做两方面的思考准备:①所写内容如果有几个方面就从内容方面分析概括;②如果内容集中写某一方面,无法从内容上分成几个方面时,则应考虑从手法(正反、虚实、点面)方面分店概括。 具体答题时,先要“定位”,即找准阅读有效区,然后确定答题对应点。信息筛选出来以后,根据具体的情况采用相应的归纳与概括的方法——中心完善法(原文本身有中心句,只要我们根据需要加以整理和提炼)、摘要整合法(摘取文中关键词语、重要语句进行整合)、分层归纳法(先弄清文章每个层次的内容要点,然后抓住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从全局角度进行综合行整合)、揣摩提炼法(如果需要概括的内容是形象的、隐晦含蓄的,找不到能够直接用来概括的词语,就需要就需要在揣摩的基础上进行概括提炼)——进行整合,拟写答案时,要注意用词的准确性,有时还应讲究句式的一致性。 【命题九类型】 对作者的观点进行评价,就文章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等进行赏析。【答题要旨】 评价作者观点态度,作者的观点就是作者的见解和主张,作者的态度就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倾向。对作者的观点态度进行评价,通常指对作者的观点态度作出中肯的适当的评述,判断其正误,分析其意义和价值。因此在评价时要进行辩证的、全面的、发展的分析,并体现考生的态度和认识。鉴赏首先是明确鉴赏点,或形象、或语言、或表达技巧、或布局谋篇、或作品主题等。其次是抓住特点,找出实例并赏析其妙处。鉴赏形象要抓住典型特征、刻画方法和典型意义等进行。鉴赏语言,要区别语言特色和语言风格。语言特色主要从准确、鲜明、生动、形象方面赏析,并注意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效果;语言风格带有作者本人语言运用方面的明显的特征,主要有平实、华丽、明快、自然、含蓄、深沉、幽默、辛辣等。鉴赏内容,要抓住主题,从深刻、透彻以及给人的启示等方面赏析。 鉴赏构思,要抓住结构特点(一波三折、首尾呼应、伏笔、照应)和表达技巧(烘托、铺垫、抑扬、映衬、象征等)。总之用语要讲究分寸、态度要辩证。如果要求写鉴赏短文,结构安排上采用“总—分—总”的形式,总说明确提出观点;分说结合原文对中心观点进行分解并各自举一到两例进行分析;最后总说再次点题。当然,这只是我们就现代散文阅读试题中的带共性的命题所作的归纳和分析,它肯定不能覆盖所有命题,因为命题是不受“规律”限制的。这也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思考、探究、总结。倘能如此,也许会为突破“现代散文阅读”这一难点寻找出一条新的路径。
瑞瑞爱吃桃2023-07-28 11:29:581

请问一下谁知道语文诗歌鉴赏的答题技巧?晓得的人说下哈,破我都迷茫了,

在阳光中跳跃,在风的嬉戏和絮语中比所有国家更伟大啊 滚滚浓烟迅速远去——在你完美的手指中我来是为了看死亡一个为中陷泥泞哈哈
凡尘2023-07-28 11:29:172

语文诗歌的表现技巧,手法,方式与语文诗歌体裁有哪些?

文学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⑴、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⑵、表达方式及表现手法: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表达方式: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我们要了解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法。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等。��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等。��⑶、篇章结构: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表现技巧抒情方式(一)总论情与景关系:诗人写诗来表达他的思想情感。为了达到这侧目的,他需要写景——自然界的或周围阙景,来引起情,把情感传达给读者。情与景的处理很重要,如果处理得恰当,他就会激起读者的感情,使读者与他发生共鸣。这样的诗就写得好,能动人。情与景的处理不单是诗歌的问题。其它的艺术,则小说、戏剧、电影、绘画,也有这个问题。一般是情与景配合。拿电影来说,情与景配合的例子如:当灾祸将发生时,电影中常使我们看到雷电和暴风雨,为观众作心理准备,预感未来的灾祸。当电影中男女二人热恋,或夫妇新婚,他们会在公园里散步,天气晴朗,春暖花开,一片令人欢喜的景色。这样的情景配合,在电影或其它艺术中与写诗时相类似。这叫做“情景陪衬”或“情景交融”。在中国与西洋的诗歌中,都可找到诗人成功地处理情与景配合或交融的例子。��(二)抒情手法分类: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直抒胸臆——直抒胸臆就是诗人在其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或秋绪。这种方式比较直观,这里不深入讨论。��情景交融包括三种形式,一是景中寓情,二是以景结情,三是缘情写景。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微草、芭蕉残荷、梧桐细雨、飞蓬浮萍、鸿雁闲鹤、长亭短亭等等,常常是诗人藉以抒情的对象,这些景物也就不再是纯粹的自然之物了,而是承载传递了人们极为丰富复杂的思想情感。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如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场景描写之中,寄寓着诗人的无限离愁别恨。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三)乐景与哀景的关系:情景交融,其实不需要这么复杂,我们只需要记住:诗歌中只要有景语,就一定与作者的情感有关,即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关于情景交融的鉴赏,关键在于情是何情,事实上也就是要求我们品味出景是何景了——哀景、乐景、愁景?��1、以乐写乐比如: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即使诗中没有“最爱”二字,那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生意昂然的西湖,在作者的字里行间已充满了爱意。“莺争”“燕啄”“绿杨”“白沙”,从动态到色彩,无处不体现诗人对西湖的独有钟情——乐景��2、以哀写哀:比如:《小重山》(陈亮)碧幕霞绡一缕红。槐枝啼宿鸟,冷烟浓。小楼愁倚画阑东。蓼昏月,一笛碧云风。往事已成空。梦魂飞不到,楚王宫。翠绡和泪暗偷封。江南阔,无处觅征鸿。这首词的上片写景,一缕红、啼鸟、冷烟、黄昏月、一笛风,创造出浓重的凄冷的气氛,烘托出自己的心情,与下片曲折抒发的忠愤相呼应,构成了全词的悲切婉转的情调——哀景。比如:《清平乐》(晏殊)金风细细,叶叶梧桐附坠。绿酒初尝入易醉,一枕小窗睡。紫薇朱槿花残,斜阳却照阑干。双燕欲归时节,银屏昨夜微寒。金风细细、叶叶梧桐、绿酒初尝、沈睡小窗,这种恬淡清婉、淡淡闲愁,从诗的细腻的笔触里娓娓而来,上片写了睡晚醉眠,下片写的是薄暮酒醒的感觉。艳花凋零之状,夕阳西下之景触发了诗人的淡淡闲愁,“双燕”句则又是“似曾相识燕归来”之意,成双结对伴的燕子不仅反衬出词人的孤单、寂寞,还暗示出词人的某备战相思。特别是“昨夜微寒”,既写出了天气特点,还暗示出词人孤眠的冷清——愁景。��3、以乐写哀:“情乐则景乐,情哀则景哀”,诗人的高妙之处就是把情融入景中,通过景传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做到情景的交融。��4、以哀写乐:托物言志是诗歌散文中经常运用的表现手法,即作者借助对某种事物的刻画来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或某种品格志向。宋代哲学家周敦颐的名篇《爱莲说》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荷花这一形象表达了自己洁身自好、保持高尚节操的人生追求。清代龚自珍的《病梅馆记》,借梅议政,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表达了作者对清朝封建统治者摧残人才的愤恨之情和迫切要求改良的愿望。茅盾的《白杨礼赞》,借中原地区常见的白杨树来表现解放区广大军民不屈不挠、力求上进的精神。古诗中,象骆宾王的《狱中咏蝉》就是通过刻画餐风饮露的秋蝉的形象来表明自己高洁的品性不为时人所了解。陈子昂的许多感遇诗也往往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或借助香兰杜若、或借助珍禽翡翠来抒写心中的怀才不遇之慨。����(四)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区别:借景抒情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抒发的是情感,表现的是情绪,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是含蓄的感受,所以它有乐、哀、愁,但我们绝不会把这种情绪看成是一种思想。托物言志,更重要的是诗人要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读了上文,大家会发现,这托物言志与比喻修辞好象有些联系,与咏物抒怀有些联系,其实,它还与象征、比兴有联系。象征要有象征体,那便是物,象征要表达的思想就在作者对物的描写和评价之中。比兴呢?最早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这里的“他物”与作者所要抒发的情感必然是有着紧密联系的,“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既是比兴,又是托物,同时也是象征,因为它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也表现了刘焦之情的难舍难分、留恋相许,更是刘焦爱情悲剧的象征。比如:垂 柳唐彦谦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楚王江畔无端种,饿种纤腰学不成。这是一首韵味很浓的咏柳诗,它不仅维妙维肖地写活了客观外物之柳,又含蓄地寄托了诗人愤世嫉俗之情。开篇极写垂柳婀娜多姿与纤柔飘逸,然后笔锋一转,另辟蹊径,联想到楚灵王“爱细腰,宫女多饿死”的典,抒发诗人托物寄兴的情怀。于柔情中见犀利,于含蓄中露锋芒,表面上“咏柳而贬美人”,实质上把矛头指向以皇帝为首的官僚集团,针砭时弊,畅快淋漓。这里面有托物言志,有比兴,有用典,有直白。滁州西涧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夜渡无人舟自横。这首诗用了什么手法?表现出诗人怎样的情怀?答: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也有人认为运用了比兴的手法。诗的前两句写自己独爱自甘寂寞的涧边幽草,却无意于黄莺,表现出诗人恬淡的胸襟;而夜渡无人,水急舟横的景象里,蕴涵着一种不得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我们再来看看下面几句诗,看看他们属于哪种抒情方式?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借景抒情)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托物言志)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处处啼。——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借景抒情)作者通过描写恋花飞舞的蝴蝶,自由歌唱的娇莺抒发了对大好春光的喜爱之情。《画菊》郑思肖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托物言志)郑思肖是宋末诗人,有浓厚的民族意识。前两句写菊花远离百花丛,独自开放,表示自己不与元朝合作。后两句进一步写菊花宁愿枯死枝头,决不被北风吹落,描绘了傲骨凌霜,孤傲绝俗的菊花,表示自己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决心。比较刚才四首诗说说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有何区别? A、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B、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1.首联、颔联哪几个词表达了季节的怎样的特征(离别的环境)?从中又表达出诗人送别的什么情绪?��答:“微霜”“鸿雁”点出了送别时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从中表达出诗人送别的悲愁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2.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答:尾联直抒胸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这是一般送别诗最常见的做法。����(五)移情移情就是将人的情感转移到事物身上,使外物与人同喜同悲。比如《扬州慢》也有“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之句,乔木尚且厌恶战争,何况扬州百姓呢?��描写技巧1烘托与对比�2虚实结合 �3动静结合动静结合4点面结合;��5、细节描写6色彩的渲染7观察角度的变化�8白描9以少总多、以小见大10、诗中有画表现手法1.象征: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象征手法的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例如《白杨礼赞》的作者把对北方农民的赞美之情寄托在对白杨的具体描绘与精辟议论上。这种描述是贯串全篇的。因此,本文用的是托物抒情的象征手法。象征是中国诗歌的生命线,“犹如心脏之于躯体”,“没有象征,诗歌就将失去力量”。例如,龙象征皇上最高权力,凤凰象征皇上的德行,麒麟是长治久安的象征,猿声是旅人离分时的伤感的表现,鹤是永生的化身,蝙蝠跟西方相反,则代表着幸福,鸳鸯是爱情的象征,大雁给分离的情人带来消息,知了象征复活之后便是死亡,梧桐常在描写秋天的诗中出现,杨柳表示别离,兰花是纯洁的象征,牡丹是富贵的标志,“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素朴;“菊”象征高洁、傲霜斗雪的坚强,被称为“隐逸之花”;“兰芷”象征名贵、孤芳、清高等等。寻陆鸿渐不遇(皎然)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着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导山中去,归来每日斜。【析】“篱边菊”象征陆鸿渐具有高洁的节操。屈原用“兰芷”象征自己的芳香、不与世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陆游以“梅花”象征自己的孤高与劲节(《卜操作数•咏梅》);等等。����2联想和想象:多为浪漫主义诗人所采用。如李白常把现实与梦境、仙境,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打成一片,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以飞越的神思结构全诗,诗人的想象犹如天马行空,所描绘的梦境、仙境,正是他所向往追求的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小时不识月,呼着白玉盘”、“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郞西”、“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都是奇思遐想与自然天真相结合的神来之笔。大胆丰富的想象也常表现为夸张手法的运用。所谓夸张即故意地对事物进行夸大或缩小的描写,藉以表达诗人异乎寻常的情感。在浪漫主义诗歌中,夸张的手法随处可见。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该句就运用了夸张和烘托的写法来表现天姥山的巍峨高峻。又如李贺的《梦天》“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在诗人的眼中茫茫中国大地上的九州岛成了微不足道的尘烟九点,浩淼无边的东海成了杯中之物,通过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抒写了诗人对人事沧桑的深沉感慨。����3抑扬关系: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欲扬先抑]欲扬先抑又叫先抑后扬,即文势先下抑后上扬,或文意先贬抑后褒扬,犹如登山,由谷底到山顶。[欲抑先扬]欲抑先扬又叫先扬后抑,即文势先高扬后下抑,或文意先褒扬后贬抑,好像瀑流,从高处飞泻而下。例:“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似贬实褒]对值得歌颂的对象不正面褒扬,而寓褒于贬,正话反说,用贬抑的语气来褒扬,看似贬抑实为褒扬[似褒实贬]对应该贬抑的对象不直接贬抑,而寓贬于褒,反话正说,用褒扬的语气来贬抑,看似褒扬实为贬抑。例:《红楼梦》中《西江月》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袴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这两首词用似贬实褒、寓褒于贬的手法揭示了贾宝玉的性格。”《过泰论》对陈涉的描写也是贬陈涉行军用兵不及向时几国,实则褒其用兵出奇制服。���4借古讽今或借古抒怀。借古讽今或借古抒怀:借古人抒发自己的抱负,表面回忆历史,叙述古人,实则抒发自己对人事物的认识。臣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影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际老臣心,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蜀相》杜甫本诗借诸葛亮的故事,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⑦抑扬。《闺怨》(王昌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毁教夫婿觅封侯。”先写少妇“不知愁”,后写“毁”——先扬后抑。通过对少妇情绪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⑧借形象说理(寓道理于形象之中)《琴诗》(苏轼)“若言弦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诗人从“琴”与“指”这两个形象入手,通过两个假设句和两个反问句,揭示了“天下事物的完成都有赖于主、客体的紧密配合”这样一个深刻的哲理。四、结构在诗歌的结构安排上,诗人也是独具匠心的。常用的结构模式有:(一)层层渲染、铺垫渲染是用各种表现手法着重描写,以加强气氛,突出人物,深化主题,是描写技法之一。(1)渲染的对象。渲染的对象主要是环境、气氛、事件和人物。(2)渲染的手法。渲染的手法主要有反复、排比、层递、摹写等。(3)渲染的原则。在于应围绕一个中心进行铺陈,不应过度追求浓词艳藻。渲染的方式有正面直接摹绘及侧面间接烘托。(4)渲染的种类有景物渲染、环境渲染、气氛渲染、细节渲染、情绪渲染、行为渲染、语言渲染等。铺垫是为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生创造条件而着重描述渲染的技法,描写手法之一。(1)铺垫的特点。铺垫是主要情节蓄积、酝酿的过程。(2)铺垫的作用。铺垫是主要情节的基石,能增加情节张力,制造悬念,使情节具有合理性。(3)铺垫的原则。要引而不发、自然合理。(4)铺垫的种类。1)从情节发展的方向来分,有正铺、反铺之别。正铺是铺垫的方向与情节发展的方向完全一致,又叫正面铺垫。反铺是铺垫的方向与情节发展的方向完全相反,出乎意料之外,又叫反面铺垫。2)从铺垫手法来分,又有伏笔铺垫、悬念铺垫、衬托铺垫(又叫垫衬)、铺陈铺垫(用铺陈事物的方法,渲染气氛,制造声势)之别。宝玉挨打(33)是伏笔铺垫,《红楼梦曲》就是一种悬念铺垫。如:江南可采莲作者:佚名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二)伏笔、照应伏笔,是在文章的故事发生前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做出某种暗示性的铺排,当事件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再予以“响应”的写作技巧。戏剧、曲艺创作称为“抖包袱”。伏笔,是文章峰回路转、达到情节高潮的精彩揭示。好的伏笔能起到暗示、点题、沟通文章内部联系、逆转人物关系等作用,使文理通顺、合情合理,往往能让人产生会心一笑、心灵共鸣或意外感悟等阅读惊喜;同时能使文章出色生辉,具有独特魅力。照应。照应是篇章间的伏笔照应,又叫呼应。一篇文章要有头有尾,前后内容要有内在联系。前面交待过的话,后面得有照应;后边要照应的话,前边得先有个交待。这样,文章前后才能贯串,使读者容易掌握全文的脉络。(1)照应的作用。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溱。(2)交代。交代是文章中,为同后面所写的内容相呼应,而在前面所作的提示或暗示,又叫伏笔。伏笔是用预示、重复等方法,埋伏下情节发展的线索,为人物的出场和事件的发生准备条件,以叫到结构严密、情节跌冗起伏的艺术效果,又叫伏线,在相声艺术中叫包袱。(3)照应的种类。1)首尾照应。开头与结尾的照应。2)扣题照应。围绕主题反复照应。3)伏笔照应。先设伏笔,后予交代的照应。在一些诗歌中,诗人往往采用今昔、他我、物我对照的方式,来抒发自己或他人情感,如:诉衷情陆游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析:此诗共分两阕,下阕照应上阕。“心在天山”与“当年”句相应;“身老苍州”与“关河梦”句相应,目的在于构成对照,抒发了词人心酸遗恨的苍凉心情。(三)结构对比:对比手法在诗歌中运用较多,因其具有层次性的特点,结构性较强,如:画眉鸟欧阳修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里,不及人间自在啼。析:这首诗就运用了对比手法:前两句(写自由自在,任意翔鸣的画眉)与后两句(写陷入囚笼,失去了自由的画眉)构成对比,结构明晰。表达作者对禁锢思想、束缚人才现象的抨击和对言论自由、解放人才理想的向往。(四)卒章显志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结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句,表达诗人要自由自在,驰骋闲放,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心志。又如其另一首《行路难》尾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实现理想的豁达。诗歌的表达技巧是多方面的,还有如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表现手法、欲扬先抑的技巧等等,只要我们在训练中认真总结,归结模式,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问题,还是可以解决的。
Chen2023-07-28 11:29:131

拜托大家看下语文诗歌鉴赏的答题技巧?谁知道 告诉我吧,谢谢大伙吃

这是诗歌的答题方法①先答这个字 词 在文中的意思(若答题的空很长还要描绘画面) ②运用了什么手法 ③达到了什么表达效果 (有什么好处) ④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高考诗歌鉴赏答题模式归类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4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5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 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第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3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托物言志,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般是哲理诗。 描写手法主要有:(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如“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3)对比。(4)白描。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田野无闲田,农夫皆饿死”。 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1)比兴。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2)比喻。(3)拟人。(4)夸张。(5)双关。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6)用典。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4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第三种模式 分析语言特色 1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3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4答题步骤:(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5答题示例: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第四种模式 炼字型 1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4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5答题示例: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第五种模式 一词领全诗型 1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2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3答题步骤:(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4答题示例: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2002年高考题)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八.古诗鉴赏歌诀 古诗鉴赏不畏难,考纲要求烂心间。表达技巧和形象,思想内容加语言。 素质修养固根本,神游于古想联翩。诵读咏叹兴会至,语言突破发先端。 平仄对仗适格律,押韵也使语序缠。语言风格有特质,术语种类要记全。 质朴清新别绮丽, 简练隽永意味先。 诗中意象无限广,主客相融滋味长。离愁别绪托折柳,望月怀远尽思乡。 竹菊梅兰君子范,春草无涯友情芳。燕飞世迁夫妻苦,杜鹃啼血寄凄凉。 蝉鸣高洁虫悲误,鱼传尺素鸿雁忙。凡此种种难尽举,骚人寓意话衷肠。 分门别类条理化,意境初解识诗章。 抒情方式要记清,直抒胸臆显爱憎。更兼触景生情意,融情入景风雨惊。 托物言志诗魂寄,尽吐块垒见真情。侧陪正面静衬动,乐景哀情反相成。 烘云托月手法老,虚实结合更鲜明。双关互文兼对仗,铺陈排比并比兴。 跨过表达技巧隘,评价顺水有乘风。 思想内容怎评价?胸存类型不驳杂。写景寄旨表不群,咏物抒怀写高雅。 羁旅行役寻常见,思亲怀乡拟不差。故道长亭别情重,多言不忍少旷达。 怀才不遇思明主,舒啸山水访道家。咏史写人堪自比,借古讽今漫叹嗟。 边塞风火燃诗意,或欲建功或挞伐。对号入座须谨慎,莫让定式缚自家。 古诗浩淼如烟海,读品思评四步法。如今识尽个中味, 居高临下六分抓。
墨然殇2023-07-28 11:29:091
 首页 上一页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