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做文章是名传千古的大事 得失取舍只有作者自己心中了然
人类地板流精华2023-07-20 09:24:443

“文章千古筝”下面一句是什么啊?

文章千古事,笔墨四时春
再也不做站长了2023-07-20 09:24:423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有何寓意?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对于文章的重视自然是因为文章的重要,文章怎么重要呢?曹丕说“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把文章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到这种程度来认识,还真是少见。文章的重要性不必去争究了,说它是“经国大业,不朽盛事”自然是强调它重要,但凡强调就有一个程度的问题。文章所起的作用恐怕未必有他说的那么重要,但是他所说的也不无道理。孔子说“一言兴邦”,我看他们的观点还是有传承关系的。秦以李斯《谏逐客书》之故,善待外来人才,国兴而完成统一大业。也可见孔子、曹丕所言不虚。文章历来是一个宽泛的概念,诗、词、歌、赋,书、表、策、论,可谓丰富。“兴、观、群、怨”,各种内容都可以在文章中体现,文章载道、抒情、论理、写意。能写文章自然是了不起的功夫,几千年的时光里,能写好文章、写出好文章的人也是屈指可数的。老庄孔孟、唐宋八家,……。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文章也是如此。必要给人启发和思考,让人有正确的认识、理解,形成明确的方法目标,有妙的方式方法解决问题。文章要有观点,要讲道理,要有情感,析理是为了明道,让读者接受观点;情感是为了吸引读者,让读者能感受到美的享受。“奇文共欣赏,异意相与析”也。写文章似乎没有什么诀窍和秘密,鲁迅说“文章怎么写,我说不出来。”文无定法,所以才会“得失寸心知”。文章也有形成定制的时候,如“四六体”、“八股文”,“抑扬顿挫”、“起承转合”,具备了形式的美和完整。不过,对于内容,却都是无关痛痒的套话、虚话、空话、假话,甚至谎话,言不由衷,且事不关民生国计。文章的作用和意义不是用来装饰什么。“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文章的使命和责任是重大的,不是玩物,不是游戏。“文以载道”,文章对人的解放思想、开阔思路要起到重要作用。要是开启民智的钥匙。总之,文章对人要有好处,要使人受到教育和启发,让读者“开卷有益”。关于文章的阅读评论及写作,陆机作《文赋》、刘勰著《文心雕龙》。虽然他们那时侯的标准在今天来说有些“不合时宜”了。但是还是很有积极作用的。值得借鉴和参考。如今报刊网络的普及,文章也多的很。因为工作需要,也是因为嗜好,时常阅读。但是好文章却不多见。而今媒体文章惶惶众矣,这其间多的是“官样文章”、“应景文章”、“怀利文章”,……。写些无关紧要话,说点无妨大局事。文章没有分量,也不深刻,更不具有前瞻性。而且文章变的越来越“八股”,越来越没有新意,索然寡味。这是一个需要好文章的时代,这也是一个缺乏好文章的时代!创造,从哪里开始?青年人,用激情和理智编织美好的未来大文章吧!浓墨重彩写出人生社会的妙文佳构!用才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添上点睛之笔!参考资料:人民网
豆豆staR2023-07-20 09:24:241

说和做的文章主旨是什么

欧洲人白色皮肤 非洲人黑色皮肤, 运气好一般来说就是脸白 也就是欧气十足, 欧皇就是运气好到爆棚的意思 运气不好就是非洲人 比如深渊光头了 你就可以说自己是非洲人,
九万里风9 2023-07-20 09:16:5911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这篇文章的主旨句,并说说它的含义

【参考答案】文章的主旨句: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含义:“口的巨人”指闻一多说的观点明确,“鼓志气,壮人心,气冲斗牛”;“行的高标”指他敢与反对独裁者,大无畏,视死如归。是对他言行高度统一的美德的赞扬,是对他人格的艺术概括。愿对你有所帮助!
此后故乡只2023-07-20 09:16:451

他,是口的巨人 他是行的高标 在文章中起到什么作用

总结全文,表明闻一多先生言行一致的高尚品质
苏萦2023-07-20 09:16:325

麻烦翻译个文章。

京城里有个擅长口技的人。一天正赶上有一家大摆酒席,宴请宾客,在客厅的东北角,安放了一座八尺高的围幕,表演口技的艺人坐在围幕里面,里面只放了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客人们一起围坐在围幕前面。过了一会儿,只听到围幕里面醒木一拍,全场安静下来,没有敢大声说话的。远远地听到深巷里的狗叫声,就有一个妇人被惊醒,打着呵欠,伸着懒腰,她的丈夫说着梦话。一会儿,小孩子也醒了,大声哭着。丈夫也被吵醒了。妇人拍着孩子喂奶,小孩含着奶头还是哭,妇人一面拍着孩子,一面轻声哼着哄他睡觉。又有一个大孩子醒了,唠唠叨叨地说个不停。在这个时候,妇人用手拍孩子的声音,嘴里哄孩子的哼哼声,小孩子含着奶头啼哭的声音,大孩子刚刚醒来的声音,丈夫大声呵斥大孩子的声音,同时都发出来,各种声音都表演得维妙维肖。全场的客人没有一个不伸长脖子,斜眯着眼睛,微笑着,暗暗地赞叹,认为表演得好极了。
豆豆staR2023-07-20 09:01:163

最贵的文章,最吝啬的人,最短的季节和最有胆的人打一成语

最贵的文章——一字千金 最吝啬的人—— 一毛不拔最短的季节—— 一日三秋最有胆的人——胆大包天(一身是胆、浑身是胆)最大的嘴——气吞山河 最长的腿——一步登天 最大的眼——放眼世界 最大的手——一手遮天 最大的家——四海为家 最远的邻居——天涯比邻 最贵的话语——一诺千金 最粗的头发——千金一发 最大的容器——包罗万象 最短的季节——一日三秋 最强的心脏——万众一心 最长的一天——度日如年 最难做的饭——无米之炊 最难缝的衣——集腋成裘 最大的手术——脱胎换骨 最快的速度——风驰电掣 最高的瀑布——一落千丈 最厉害的贼——偷天换日 最长的文章——有头无尾 最巧的裁缝——为人作嫁 最好的司机——驾轻就熟 最难治的病——肝肠寸断 最小的海洋——一衣带水 最怕冷的人——不寒而栗 最吝啬的人——一毛不拔 最快的流水——一泻千里 最长的口水——垂涎三尺 最贵的时间——一刻千金 最怪的动物——虎头蛇尾 最有学问的人——博古通今 最遥远的地方——天涯海角 最荒凉的地方——不毛之地 最昂贵的稿费——一字千金 最反常的气候——晴天霹雳 最宽阔的胸怀——虚怀若谷 最漂亮的帽子——冠冕堂皇 最难得的机遇——鬼使神差 最难听的歌曲——陈词滥调 最坚固的工事——众志成城 最费时的工程——百年树人 最绝望的前途——山穷水尽 最高大的巨人——顶天立地 最神秘的行动——神出鬼没
康康map2023-07-20 08:57:071

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这篇文章的翻译??

章武三年春天,先王刘备在永安病倒,后到成都召见诸葛亮,把后事托付给他,对诸葛亮说:‘十个曹丕都赶不上您一个。
瑞瑞爱吃桃2023-07-20 08:33:102

如何给文章划分段落

问题一:怎样划分段落 分段的依据 1、按时间先后顺序分段。 如《一夜的工作》,可按审稿前、审稿时、审稿后和作者回来的顺序,分为四段。这类记叙文的段落,开头一段一般有交代时间的话,可作为按时间先后顺序分段的参考。 2、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分段。任何一件事情,都有它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而经过总有它的发展过程。记事的文章,可以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划分段落。 3、按空间变换顺序分段。游记、参观记一类的文章,都可以依据空间的变换分段。分段时,表示空间的词语可作为划分段落的参考。 4、按内容性质的不同分段。有些课文,既不能按时间的先后或空间的变换分段,又不是写一件完整的事情,因而也不能以事情的发展作为分段的依据。它们是从几方面来说明事物的性质、特点或通过几件事来写人,这样的文章可依据内容的不同来分段。对这类文章分段时,要注意总起句、总结句或中心句。 5、按总起分述的方法分段。总分写法的文章,一般分两段。分述部分,不管一个局部或几个局部都作一段。局部中几个方面,应作为分述中的层次。如《林海》。总分总写法的,则分为三段,如《美丽的不兴安岭》。 问题二:WORD一整篇文章,如何自动分段啊 不知道你所说的自动分段是什么意思,段落是自己划分的,软件怎么可能自己识别谁跟谁是一段呢 问题三:怎样给文章划分层次? 文章结构是指对材料的组织和安排的方法,它是思路外在形式的表现。作者对事物内部联系的认识,思维的发展都要通过结构、层次和段落传达出来,因此,文章的结构安排是由思路决定的,思路是结构安排的依据。可见,文章的结构体现了文章的思路,文章的思路是靠文章的结构体现出来的。如果能够正确地分析文章的结构,也就能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思路了。 这里所说的“文章”,可以是语段,也可以是整篇文章。 1、分析语段的结构,把握语段的思路 分析语段结构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扣中心,以纲带目。中心句是语段的“总纲”。分析语段结构,如果语段有中心句,首先必须找准中心句。 凡属先摆观点然后分析论证,或者先摆情况后解释说明,或者先总说后分说之类的语段,第一层都划在始发句与后续句之间。与此相反,属于先分析论证后得出结论,或先分述后总结之类的语段,第一层则划在终止句前面。如果是照应式语段,第一层则划在始发句后,第二层则划在终止句前。 (2)理思路,弄清结构。语段的结构形式不外乎两种:一是纵向结构,一是横向结构。弄清结构形式,语段的层次便基本明晰了。 下面用上述两种方法来分析一道高考试题。 下面这段文字有九个句子,对段内层次有四种不同的理解,选出正确的一种( ) ①今天的改革要求我们这一代人为民族振兴付出代价。②这个代价就是艰苦奋斗,要打算过一段苦日子。③经济学上讲投入产出。④我们今天吃点苦,就是为子孙后代投入。 ⑤有人看改革只顾眼前利益,这是很浅薄的。⑥在世界历史上,任何一个转折时期都是充满动荡和艰苦的。⑦现代人看欧洲的文艺复兴以为是太平盛世,其实那时的人很苦,是在艰苦中开创新纪元的。⑧未来的人看我们今天的改革,也会跟当代人不同。⑨只有历史地看我们所处的大变革时代,才能树立民族的责任感和历史的责任感。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细读这个议论性语段,就能体会出它是讲改革对我们的要求及其原因。作者的思路是先摆观点后讲理由。始发句(①②句)提出观点,①句是中心句,②句是对①句的解说,阐明“代价”的具体内容。③至⑨句分析论证,说明道理。这样就可以把这个语段切分为①②|③……⑨两个部分,其间为解说关系。作者在阐述道理时,用了“经济学上”和“在世界历史上”两个短语分别领起两个层次,表明是从理论和事实两个方面阐明道理的。这样又可以将阐述理由部分切分为两个部分,即③④⑤||⑥⑦⑧⑨。其间为并列关系。至此可以看出B项正确。 (3)抓标志,分析结构。语段里常运用一些关联词语或关键词语表示句与句间的逻辑关系,如“首先、其次、再次”,表示主次轻重的顺序或问题的几个方面,是并列关系;“总之”、“由此可见”表示结论,一般是分总关系;“所谓”表示有所解释,是解说关系;此外,对应的词语、相似的句式、语意的分合、方位的顺序等,都是分析语段层次的突破口。例如: ①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②头发约莫一寸长,显得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③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这一段三句话里有对应的词语:面孔、头发、胡须。作者就是通过这三个方面来描写鲁迅的外貌的,这三个方面是并列的关系,可见这个语段的结构层次为:①|②|③ (4)抓句子语意间隙,分析结构。有些语段,既无关联词语,又无外在的形式标志,分析结构时,就要认真研究各句内容,揣摩它与前后相邻句子语意的疏密度。彼此语意关系最近,间隙最小,结合最紧的,便是最后一个......>> 问题四:作文怎么分段? 段的益处很多,可以使文中的意义更加清晰,不致令人误解;同时段落分明以后,层次就更加井然有序了. 分段既然这N重要,所以小朋友作文时,一定要分段.分段的时候,要把握下列几个原则: (一)段与段之间要互相联贯,连成一气.好像竹子的「节」一样,一节连一节,绝不可以中断. (二)每一段需有一个中心思想,是完整而独立的. (三)每一段的句子多少不受限制,只要把一个中心思想表达完整,就可以自成一段. (四)每一段只有一个中心思想,不可以包含太多的意思,如果与中心思想不相干或不统一的,最好另写成一段. (五)为了让分段陈述比较清晰,明白,醒目,有时候作文里的「对话」也可以自成一段.这种情形,在故事及小说里最常见. 问题五:如何给段落分层 划分段落的方法 分段,是指理清作者为了表达中心思想而把有关内容按一定的方式组合在一起的各个部分,即逻辑段落,又叫意义段落。 分段没有绝对的标准,但却有一个基本的要求:能够体现作者行文的思路,能展现课文题旨的脉络。这个“思路”和“脉络”,就是作者写作时构思顺序和写作步骤,同学们在学习课文时,如何才能正确地把握作者的构思顺序和写作步骤呢?怎样才能比较准确地划清段落呢?首先要掌握分段的步骤,其次要选择正确的分段方法。 一、分段的步骤 分段的步骤,可概括为四个字,即“读、想、归、查。”“读”就是通读全文,理清作者行文的思路和展现课文题旨的脉络,这是分段的关键。“想”就是想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归”就是把内容一或关系密切的自然段归并在一起,使之成为一个义段;“查”就是先把各段段意与全文中心联系起来,查看是否吻合,再把各段段意连起来看是否构成一个严谨的整体。 二.分段的方法 分段的方法有纵向分段法和横向分段法两种。 要想掌握这两种方法,首先要搞清“纵向式结构”和“横向式结构”这两个概念。所谓“纵向式结构”是指按照事物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安排的文章结构。记叙文(记事的)大多属于纵向式结构,“横向式结构”就是把要记叙和说明的内容分成几个横面,从几个方面并列展开的文章结构。说明文多是这种结构形式。 (一)纵向分段法,遵循“纵向式结构”分段的方法,叫纵向分段法。一般包括如下两种: 1、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分段,这一种在记叙文是多见的。 2、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分段。 一般的记叙文其事件的发展或以时间的先后为明显标志,或以地点的转换的先后为明显标志。因此,分段时要抓住课文的时间词和方位名词作为划分意义段的重要依据。以时间先后为序安排材料的记叙文,可用抓时间词的方法分段。事件的发生、发展往往是伴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进行的。因此,在分段时要看是以哪种为主,综合考虑,选择恰当的方法。 (二)横向分段法,按照“横向式结构”分段的方法,叫横向分段法。一般也包括两种: 1、按事物性质归类分段,这类归类分段法多用于说明文。 2、按空间位置的转换分段,这类分段法多用于记人在不同地点见闻的记叙文中。 除了“纵向分段法”和“横向分段法”外,还有按人物出场顺序分段和按作者叙述方法分段。按人物出场顺序分段一般适用于剧本。 在一些课文中,经常出现承上启下的过渡段,分段时,把它归上段还是归下段呢?一般来说,可从如下两方面考虑: 1、议论性的过渡段,根据其议论的侧重点考虑其上下归属。 2、记叙性过渡段,根据其叙述时的立足点考虑其上下归属,一般划分在下。 当然,划分段落的方法不只是以上提到的几种,这里不一一列举了。 需要说明的是:一篇文章的段落划分,往往不只一种方法。 划分段落要防止出现以下情况:一种是思路混乱,从头到尾的划分标准不一致;另一种是不注意段与段之间过渡句的归属;还有一种是公式化分段,不论什么样的文章,一律三段, 这种都会导致分段不正确的错误。 给文章分段并不难,只要认真思考,遵循规律,多多练习,就一定能划分正确。 概括段意的方法 归纳段落大意是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思路的重要手段,也是抓住课文主要内容,概括中心思想的前提。 归纳段落大意是检查学生是否读懂这段话,理解这段话主要内容的重要标志,是读懂一篇课文的基础,是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的重要训练。 归纳段落大意有三项要求:一是要反映段的主要内容;二是用语简单明确,不罗嗦;三是各段段意连起来能反映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在这三项要求中,第一项是最基本的。抓住段的主要内容在语言表达上才能做到简明;抓住段的主要内容,各段段意才能成为文章的提纲,反......>> 问题六:怎样把一整篇文章自动分段 是下一篇啊? 问题七:怎样给文章分段 【摘要】:正给文章分段需要有理解、分析、归纳及综合等多种思维的参与,是阅读教学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经常性的活动。特别是从三年级开始,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加,认知心理的逐渐成熟,大纲规定了三年级以分段、概括段意为阅读训练重点的任务。抓住这个重点,在平时和复习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完成这个任务,是学生提高阅读整体水平的基本途径。 从大面积上看,学生分段的能力在三年级虽然得到训练,但是学生拿到一段文字或一篇文章能独立地在较短的时间里准确地给以划分段落的还不多。学生有的简单地以为一个自然段就是一段,混淆了自然段与意义段的界限;有的机械地把文章的开头、中间和结尾三部分截开,分成“老三段”。 我们知道,分段是在整体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了解作者思路的表达程序,循着作者的思路,一部分一部分地深入理解文章的一个重要阅读思维过程。因而,从整体到部分,最后又回归整体,是分段所应遵循的基
肖振2023-07-19 10:42:491

找文章中心的方法 急求

答:一篇文章写了什么,是文章的主要内容,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作者的写作目的,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只有正确地理解和概括出中心思想,才真正地读懂了一篇文章。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不仅可以提高阅读能力,而且可以提高思维能力,煅炼语言概括能力。那么,怎样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呢?   首先,对一篇文章一定要逐字逐句地认真阅读,一边读,一边想,弄清楚全文写了什么,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其次,在了解文章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再根据不同的文章进行具体分析,运用不同的方法,掌握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的原因,从而用概括的语言归纳出中心思想。 归纳中心思想主要有三点要求: 1. 确切。即能准确、恰当地找出文章所反映的思想感情。 2. 完整。即用恰如其分的句子把作者在文章中所反映的主要思想感情不遗漏地表达出来。 3. 简洁。即在确切、完整的前提下,用最简明扼要的文字来表达。 归纳文章中心思想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审题概括法。 有些记叙文的题目,标题就十分明确地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如《我爱故乡的杨梅》、《伟大的友谊》标题点明了中心。我们可以考虑用扩句的方法,在题目的基础上,加上适当的词语,扩展成意思完整的句子,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当然,用这种方法概括中心思想,还要先认真阅读文章的主要内容,然后再仔细考虑题目与中心思想的内在联系。 2. 摘句法。在阅读和分析文章时,找出文章中心句,对概括中心有很大的帮助。 有的文章在开头和结尾点明中心思想。如《桂林山水》一课,开头就点明了“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一中心。《一夜的工作》一文结尾一句“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点明了中心思想。有的中心句在文章的中间,有的中心句在文章中反复出现几次。 从表达方法上看,记叙文的中心句又往往在文章的抒情或议论部分。如《少年闰土》一课,“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高墙上的四角天空。”这段议论的句子含蓄地点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当然,找到了中心句后,我们还必须仔细分析。它是否完整地概括了中心思想。一般情况下,我们还需要对中心句进行适当地加工、修改,才能准确、完整地概括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3. 主要内容概括法。 有的文章中心思想往往不是一目了然的。一般记事的记叙文,是在叙述事件的发展过程中反映文章的中心思想的。写人的记叙文是通过主要人物在事件发展过程中的言行来反映文章的中心思想的。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认真阅读文章,在阅读的基础上,正确理解和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然后再进一步推敲,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讲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半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通篇写了小女孩悲惨的遭遇。同学们读后会产生对小女孩深切的同情,在这基础上,理解到作者写作的目的是为了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中心思想也就十分明确了。
ardim2023-07-19 10:42:461

文章理解 如何准确归纳文章中心思想?

答:概括文章中心: 一篇文章写了什么,是文章的主要内容,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作者的写作目的,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只有正确地理解和概括出中心思想,才真正地读懂了一篇文章.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不仅可以提高阅读能力,而且可以提高思维能力,煅炼语言概括能力.那么,怎样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呢? 首先,对一篇文章一定要逐字逐句地认真阅读,一边读,一边想,弄清楚全文写了什么,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其次,在了解文章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再根据不同的文章进行具体分析,运用不同的方法,掌握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的原因,从而用概括的语言归纳出中心思想. 归纳中心思想主要有三点要求: 1.确切.即能准确、恰当地找出文章所反映的思想感情. 2.完整.即用恰如其分的句子把作者在文章中所反映的主要思想感情不遗漏地表达出来. 3.简洁.即在确切、完整的前提下,用最简明扼要的文字来表达. 归纳文章中心思想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审题概括法. 有些记叙文的题目,标题就十分明确地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如《我爱故乡的杨梅》、《伟大的友谊》标题点明了中心.我们可以考虑用扩句的方法,在题目的基础上,加上适当的词语,扩展成意思完整的句子,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当然,用这种方法概括中心思想,还要先认真阅读文章的主要内容,然后再仔细考虑题目与中心思想的内在联系. 2.摘句法.在阅读和分析文章时,找出文章中心句,对概括中心有很大的帮助. 有的文章在开头和结尾点明中心思想.如《桂林山水》一课,开头就点明了“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一中心.《一夜的工作》一文结尾一句“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点明了中心思想.有的中心句在文章的中间,有的中心句在文章中反复出现几次. 从表达方法上看,记叙文的中心句又往往在文章的抒情或议论部分.如《少年闰土》一课,“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高墙上的四角天空.”这段议论的句子含蓄地点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当然,找到了中心句后,我们还必须仔细分析.它是否完整地概括了中心思想.一般情况下,我们还需要对中心句进行适当地加工、修改,才能准确、完整地概括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3.主要内容概括法. 有的文章中心思想往往不是一目了然的.一般记事的记叙文,是在叙述事件的发展过程中反映文章的中心思想的.写人的记叙文是通过主要人物在事件发展过程中的言行来反映文章的中心思想的.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认真阅读文章,在阅读的基础上,正确理解和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然后再进一步推敲,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讲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半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通篇写了小女孩悲惨的遭遇.同学们读后会产生对小女孩深切的同情,在这基础上,理解到作者写作的目的是为了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中心思想也就十分明确了.
此后故乡只2023-07-19 10:42:461

文章理解

答:概括文章中心:一篇文章写了什么,是文章的主要内容,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作者的写作目的,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只有正确地理解和概括出中心思想,才真正地读懂了一篇文章。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不仅可以提高阅读能力,而且可以提高思维能力,煅炼语言概括能力。那么,怎样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呢? 首先,对一篇文章一定要逐字逐句地认真阅读,一边读,一边想,弄清楚全文写了什么,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其次,在了解文章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再根据不同的文章进行具体分析,运用不同的方法,掌握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的原因,从而用概括的语言归纳出中心思想。 归纳中心思想主要有三点要求: 1. 确切。即能准确、恰当地找出文章所反映的思想感情。 2. 完整。即用恰如其分的句子把作者在文章中所反映的主要思想感情不遗漏地表达出来。 3. 简洁。即在确切、完整的前提下,用最简明扼要的文字来表达。 归纳文章中心思想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审题概括法。 有些记叙文的题目,标题就十分明确地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如《我爱故乡的杨梅》、《伟大的友谊》标题点明了中心。我们可以考虑用扩句的方法,在题目的基础上,加上适当的词语,扩展成意思完整的句子,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当然,用这种方法概括中心思想,还要先认真阅读文章的主要内容,然后再仔细考虑题目与中心思想的内在联系。 2. 摘句法。在阅读和分析文章时,找出文章中心句,对概括中心有很大的帮助。 有的文章在开头和结尾点明中心思想。如《桂林山水》一课,开头就点明了“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一中心。《一夜的工作》一文结尾一句“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点明了中心思想。有的中心句在文章的中间,有的中心句在文章中反复出现几次。 从表达方法上看,记叙文的中心句又往往在文章的抒情或议论部分。如《少年闰土》一课,“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高墙上的四角天空。”这段议论的句子含蓄地点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当然,找到了中心句后,我们还必须仔细分析。它是否完整地概括了中心思想。一般情况下,我们还需要对中心句进行适当地加工、修改,才能准确、完整地概括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3. 主要内容概括法。 有的文章中心思想往往不是一目了然的。一般记事的记叙文,是在叙述事件的发展过程中反映文章的中心思想的。写人的记叙文是通过主要人物在事件发展过程中的言行来反映文章的中心思想的。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认真阅读文章,在阅读的基础上,正确理解和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然后再进一步推敲,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讲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半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通篇写了小女孩悲惨的遭遇。同学们读后会产生对小女孩深切的同情,在这基础上,理解到作者写作的目的是为了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中心思想也就十分明确了。
gitcloud2023-07-19 10:42:341

怎样分段、归纳段意、概括文章内容

也称意义段、结构段、逻辑段.它是由几个意思密切相关的自然段组合而成(有时一个自然段也是一个逻辑段).划分段落是理解文章的必经过程和重要手段.分段,就是把叙述同一内容的各个自然段合并为一个逻辑段.分段时,先要理清全文的顺序,找到分段的依据,然后进行分段.分段的依据1、按时间先后顺序分段. 如《一夜的工作》,可按审稿前、审稿时、审稿后和作者回来的顺序,分为四段.这类记叙文的段落,开头一段一般有交代时间的话,可作为按时间先后顺序分段的参考.2、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分段.任何一件事情,都有它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而经过总有它的发展过程.记事的文章,可以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划分段落.3、按空间变换顺序分段.游记、参观记一类的文章,都可以依据空间的变换分段.分段时,表示空间的词语可作为划分段落的参考.4、按内容性质的不同分段.有些课文,既不能按"时间的先后"或"空间的变换"分段,又不是写一件完整的事情,因而也不能以"事情的发展"作为分段的依据.它们是从几方面来说明事物的性质、特点或通过几件事来写人,这样的文章可依据内容的不同来分段.对这类文章分段时,要注意总起句、总结句或中心句.5、按总起分述的方法分段."总分"写法的文章,一般分两段.分述部分,不管一个局部或几个局部都作一段.局部中几个方面,应作为"分述"中的层次.如《林海》."总分总"写法的,则分为三段,如《美丽的大兴安岭》.分段的方法 分段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有一定的灵活性,但重在分清自然段与自然段之间的联系,常见的分段方法有:1、整体分割法.读一篇写事的文章,要搞清它写的是什么事,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怎样的.依此可将文章分段;对写了几件事的文章,则要把事情一件一件分割开;说明事物的文章,同样要把所说明的几个方面分割开.2、部分归并法.步骤是:第一,先给第个自然段编上序号并归纳出每个自然段的大意;第二,把说明同一内容的邻近自然段归并成一个大段.3、提取中心法.先抓住文章中占较多篇幅的主要内容,把这部分内容归纳为一大段,就是提取中心段.4、标志分段法.有些文章有明显的分段标志,如有标明时间的语句,有标明地点、方位的语句,还有空行标志.关于过渡段的处理:过渡段承上启下,主要是为了启下,因而分段时 一般从下不从上 .如果过渡段主要是总结上文的,也可以归上段. 分段以后,用简明扼要的话说明每段的主要意思,就是归纳段意.这实际上就是把整篇课文概括成一个简单的提纲 归纳段意的要求 归纳段意一般要做到如下三条:一是准确,即要恰如其分地概括出全段的重点内容,不能用部分代替整体或用次要的代替主要的;二是简练,不能罗嗦;三是通顺明白,言简意明,不能含糊其词. 归纳段意的方法1、摘句法. 把能概括全段内容的句子摘下来,作为段落大意.这种方法,适用于有中心句的段落.2、归并法. 先找出每个自然段的大意,再将几个自然段的大意归并到一起,归纳出全段大意.3、取舍法. 一段里有几层意思,往往有主有次,抓住主要的,舍去次要的,就可以得出段意.如《小英雄雨来》第一大段有两层意思:雨来生活的环境和雨来的游泳本领高.第二层是主要的,可以用作全段大意.4、借助法. 就是借助段的结构特点进行归纳.如总分段,可借助总述部分;因果段,可借助结果部分;递进段,可借助后一层的意思. 阅读文章是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 ,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并概括中心思想. 文章的主要内容,一般应概括得完整简要.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法一:段意合并法 .段落大意概括了每一段的主要内容.把每段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最常用的方法.用这种方法要注意两点:1、各段大意之间,有的要加上一些过渡词语 ,以便读起来通顺连贯.2、要区分重点段落和非重点段落,做到有详有略 ,有的甚至可以舍去.法二:要素串连法 .写人记事的文章,一般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包括起因、经过、结果)等基本要素.把这几个基本要素弄清了,用词语串连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如《飞夺泸定桥》就可以这样来概括主要内容.法三:问题概括法 .作者写一篇文章,往往是围绕一个中心,抓住几个问题,按一定的顺序写的.读写一篇文章,我们可想一想,作者所要说明的是哪几个问题?把这几个问题概括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如《穷人》一文,读后可以行先提出以下几个问题:桑娜在等丈夫回来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事情?她是怎样做的?又是怎样想的?为什么她会这样想?丈夫回来以后,她又是怎么想的?一一回答这些问题,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法四:标题追溯法. 有些以内容命题的文章,我们可以根据标题去阅读,追溯文章的主要内容,这叫"标题追溯法" .如《伟大的友谊》一课,我们抓住标题便可追溯到主要内容.法五:内容借助法. 这种方法,就是借肋文章中的重点句或段来总结主要内容.如《养花》一课,结尾的"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总结了全文的主要内容.总之, 不管运用哪种方法,都必须先认真阅读课文,分析理解,在此基础上,才能正确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同时,各种方法结合运用,效果更好.
可桃可挑2023-07-19 10:42:281

如何总结文章的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

怎样归纳层意 归纳层意应该从词语,句子入手,抓住关联词语,或首句,结尾句,然后把意思上联系很紧密的句子、段落联系起来,找出它的主要意思。这个主要意思就是层意。 怎样归纳段落大意 归纳段意,就是用准确的、简练的语言把一个段落的主要意思明确而完整地表达出来。归纳时,首先应该读懂全段文章的意思,弄清弄懂这段话有几层意思,并找出最能表达这段中心思想的句子,然后把几层意思综合到一起,这就是这一段的段意。 怎样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 中心思想,是一篇文章的核心内容,是灵魂。由于文体的不同,归纳中心思想的着眼点和方法也不一一样。一般来说,归纳记叙文的中心思想,可以从分析层次、段落入手,找出全文记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通过一事件看作者要表明什么思想感情;也可以从分析人物入手,找出人物的性格思想特点,看作者要表明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归纳说明文的中心思想,可以从说明的对象、被说明的事物的特点及说明的目的入手。归纳议论文的中心思想,可以从标题、中心论点入手。另外不论是记叙文,说明文,还是议论文,在归纳中心思想时,文章中有抒情和议论的文字,应联系全文来分析这些文字,也可归纳出文章的中心思想。此外,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中,就有点明中心思想的语句,注意这些地方,都可以帮助我们找到归纳文章中心思想的线索。总之,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要从全文着限,深入理解全文的主要内容,全面分析内部联系,把握全文实质,就能归纳出文童的中心思想。 如果帮到您,请采纳。
u投在线2023-07-19 10:42:262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全文以一棵草做比,贯穿全文始终,讲述了作者在高考失利时怎样重拾信心以及在往后的生活中通过对一棵草的感悟,并最终获得了成功的故事。
肖振2023-07-19 10:42:2113

如何提高语文课外(内)阅读能力——小学篇。注意阅读的是文章或短文,不是诗歌鉴赏能力和作文写作能力。

首先培养阅读兴趣,其次培养阅读能力,三逐步提升阅读品味。尽量多设计一些阅读理解题进行训练,不必太难,要有梯度,要每个学生都照顾到。
豆豆staR2023-07-19 10:42:134

如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也就是对文章中心思想、文章写作意图的正确把握,概括时可以从以下方法着手。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有时还需了解、分析文章写作的时代背景,了解文中的事件、人物活动的时代环境,作者写作的意图,这些都有助于归纳中心思想。文章中有些语句往往是全文的点睛之笔,人们称之为“文眼”,这个“文眼”就是作者表达感情、揭示主旨的“泉口”,文章的中心思想常常蕴含其中。
阿啵呲嘚2023-07-19 10:42:1014

文章的表达顺序有哪些

一、记叙的顺序一般可分为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四种。顺叙是写记叙文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一般是指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先后次序来叙述。采用这种方法,能使文章的层次同事件发展的过程基本一致,容易把事件记叙得有头有尾,脉络清晰。顺叙的方法可分为以下几种:一是完全按时间顺序记叙;二是以地点的转换为顺序来叙述事件;三是以事情的内在逻辑联系为序来叙述事件。在叙述一个事例时,由于时间变化与空间地点的转换顺序往往是一致的,所以在一篇文章中常常是几种顺叙的方法兼而有之。 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边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倒叙能造成悬念,增强文章的吸引力,使文章引人入胜。使用倒叙方法应注意的是:文章开头交代了事件的结局后,要转回到事件的开头,从起因写起;在叙述完事件的经过后,还要回到结局上来,这样才能首尾相合、结构完整。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然后再接着叙述原来的内容。插叙的内容应能对中心内容起补充、解释或衬托作用,根据中心内容的需要可长可短,但不能超越表现中心思想的范围,否则会喧宾夺主、繁琐累赘。使用插叙时,要安排好与中心内容的衔接,使过渡自然,内容贯通一气。补叙,也叫追叙,是行文中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补叙通常是中心事件的有机组成部分,文章的关键之处。没有补叙,故事情节上就会出现漏洞,令人不解。二、说明文的顺序安排一般有这样的几种:(1)假如是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进程的,就采用“时间”顺序,可由古及今或由今溯古。(2)假如是解说事物的方位、形貌特征的,就采用“空间”顺序。可由近及远,由远及近,由左往右,由南向北,由低至高等。(3)假如为了阐明某些操作过程,就以“程序”为序,即按操作行为的先后标明序号逐一加以解说,便于读者按部就班,准确无误地进行操作。(4)若说明的目的是阐释事理,就要采用“逻辑”顺序:一般按照因果、主次关系来安排。 逻辑顺序的具体分数: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概括——具体、整体——局部。 三、议论文无所谓顺序问题。一般看论证的过程。论证是议论文写作的重要一环,它包含的内容也较多。 ①论证的基本类型:立论、驳论。立论从正面论述,驳论从反面论述。我们写议论文一般以立论为主。 ②论证的基本结构层次:三段论式的结构。 提出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为什么)→解决问题(怎么办) 也即: 引论 本论 结论 常见的论证结构有: a、总分总式结构 b、对照式结构 c、层进式结构 d、并列式结构
康康map2023-07-19 10:42:092

名人写雨的文章

U0001f46aU0001f46aU0001f46aU0001f46aU0001f46aU0001f914U0001f914U0001f914U0001f914U0001f914U0001f914
人类地板流精华2023-07-19 10:40:006

郑燮的哪一副对联说写文章要简练,有创新

郑板桥写联论文章 2002年8月9日15:27 新乡日报 何宪景 郑燮(1693—1765)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清朝著名书画家,诗人。 郑板桥在山东潍县当县令时,结识了一位青年书生韩镐。韩镐非常尊崇郑板桥的才学,拜他为师,经常到府上登门请教。一次,郑板桥问韩镐:“你读过陆机的《文赋》吗?”韩答:“没有”。郑板桥说:“这是讲解写文章的名作,你应该读。”接着郑板桥写下了一副这样的对联: 删繁就简三秋树 领异标新二月花 郑板桥说:“作文以识见为主,以题立意,非识见高卓精审,不能切中要害。才、学、识三者,识尤为重要,有识才能立意新异,不落俗套。”郑板桥这副对联强调两个字:一是“简”,二是“新”。他主张批判地学古人,“十分学七抛三”,不拘泥于古法,要有独创精神,风格要多样化。上联用“三秋树”比喻写文章要不芜不蔓,枝挺干直,清晰了然;下联以“二月花”状文艺创作的风格和形式。另一联是: 抓痒不着赞何益 入木三分骂也精 此联是对文艺批评而言,意思是说:评论一篇文章时,赞扬不到点子上,没有什么意义;非难和指责,只要鞭辟入理,击中要害,那也是很有价值的。 1931年,鲁迅先生曾将此联书赠一位准备写《鲁迅论》的日本学者,其用意就在于:不要对方对他褒扬过分。 另一件事,一天一位教书先生来告状:“我在丁家辛辛苦苦教了一年书,到年底,丁家不但不给钱,反而把我辞退了。”说完,递上年初的契约。契约上明明写着:教书一年,付酬金8吊钱。 郑板桥问:“丁家为何将你辞退?” 教书先生气愤地说:“他说我才疏学浅,教得不好,这实在是冤枉。” 郑板桥说:“有无才学,本县出对一试,你看如何?”教书先生点头同意。郑板桥以大堂上灯笼为题,出上联为: 四面灯,单层纸,辉辉煌煌,照遍东西南北 教书先生沉思片刻,以自己遭遇为对: 一年学,八吊钱,辛辛苦苦,历尽春夏秋冬 郑板桥听后,觉得教书先生有真才实学,当即审问丁家主人,令丁家照付8吊钱给教书先生,并加倍罚款,收缴国库。
北有云溪2023-07-19 10:36:023

求一篇写珍惜时间的文章,明天就要交,急!!!!!!!!!!!!!!!!!!

惜时对个人来说,岁末大盘点,其实是在时间支出和工作收获之间衡量损益。支出都一样,收获大不同。撕去最后一张日历,往日已不可再追,更感到时间是最稀缺的资源,最昂贵的消费,甚至不能以年度为单位“批发”,而要以每一天来精算。 人们很容易忽视一天的价值。以人均预期寿命70余岁计,除去天真未凿的岁月,刨去年老体衰的时光,可以健康工作的光阴已减去少半。苏东坡说,“睡眠去其半”,虽有些夸张,但1/3总是有的。七扣八扣,屈指可数。自然,即使如此,抖擞精神干事,时间的效益当可倍增。司马迁36岁承父命而著《史记》,综括三千年事,凡五十二万六千字,成就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巨著。这期间,他被处宫刑,还坐过大牢。自然界的时间不过是周而复始的日出日落,四季更替。但因人们理解不同,时间显示出一种奇异的相对性。这里好有一比:当你觉得时光像闪电一样消失,那么多半你是在勤奋工作着;当你觉得时光像蜗牛一样爬行,那么多半你是无所事事。所以有人说,体验时光迟缓漫长,最好的办法是游手好闲;感受时光转瞬即逝,最好的办法是忙忙碌碌。 有些人虚掷光阴浑然不觉,有时还很惬意,总想着明天再说吧,明年再说吧。94岁的罗素还可以著书,92岁的萧伯纳还在编戏,83岁的歌德才写完《浮士德》,80多岁的冯友兰还编纂《中国哲学史》,似乎一切都不晚,都来得及。然而,且不说多数人是否能够寿至耄耋之年,即使能,是否有上述诸翁超常的脑力和精力,仍大有疑问。不少朋友对未来怀抱若干大计划,只是现在还不忙着做。据我观察,这些未来的计划十之八九要落空。很多事需要长时间的准备,其中最重要的是今天的积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成功的因素非止一端,天资、机遇、健康等等都重要,但把所有有利条件发挥出来的决定性因素,是对时间的有效利用。分分秒秒都舍不得放弃的人,即使天资不那么好,机遇不那么巧,健康不那么妙,未必不能成功。两耳失聪的人,可以成为伟大的音乐家;两臂皆无的人,可以用脚写出漂亮的书法;两腿全截的人,可以比常人游得更快……显而易见,在与时间赛跑的比赛中,他们是理所当然的冠军。惜时,时间会给予意想不到的馈赠;反之,时间会毫不客气地使天资、机遇、健康等变得毫无意义。 时间是生命的表现形式。一个人对生命的体悟,是懂得充分利用时间就等于有效地延长着生命。时间又是人生价值的载体,勤奋、刻苦、上进、拼搏这些人类至美的品德,无不从对时间的珍惜中得到展现。一个人具有良好的文明修养和高尚品德,他一定惜时、守时,绝不无端地占用别人的时间。一个民族的睿智、成熟,也必然体现在国民对时间意义的深刻理解之中。当时间的主人,而不被时间抛弃,一往无前赶超先进,百事可做,百业可成。 岁月流淌,年齿又长。想想去岁还有那么多事想做还没有做完,想想来年还有那么多事应做需要更多时间,不禁想到毛泽东同志那句意味深长的诗句:“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苏州马小云2023-07-19 10:31:214

春,这篇文章中竞相开放的意思是什么

竞相开放: 形容植物的花开放的过程,这个词有拟人的意思,把花开放时的情景形容得像人一样,争先恐后的开放,生怕自己落在别的花后面,生怕自己开得没有别的花漂亮。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作者对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如果帮到你的话,望采纳,谢谢。
wpBeta2023-07-19 10:28:301

湖中这个文章中竞相开放是什么意思

竞相开放含意:竞,攀比,争先;相,互相。本意是形容植物的花开放的过程,一朵朵,一簇簇地,争着抢着绽放自己的姿彩,生怕自己落在别的花后面。 后来这个词语被用来形容人类活动中的一些行为,多指那些有意义的,符合潮流的,受群众欢迎和支持的各种活动,积极踊跃开展的情形。
小白2023-07-19 10:28:211

马戏团阅读答案一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父亲带我去看马戏,可是看见在我们前面的一家人没有带够钱于是我们把钱给了他们,而我们没有看马戏。 自己想的不要建议。
韦斯特兰2023-07-19 10:26:001

环境保护的英文文章

环保?什么是环保呢?就是保护环境、节约能源等。保护环境,就要从我做起,难道你想让地球爷爷不是呼吸新鲜的空气,而是每天“咳嗽”?难道你想让地球爷爷不是聆听美妙的音乐,而是听那高达几百分贝的噪音?难道你想让地球爷爷每天脏兮兮的,而不是每天干干净净的?不,你不想。你肯定希望地球呼吸新鲜的空气,聆听美妙的音乐和每天干干净净的。 请不要砍伐树木,因为他们在哭泣。小树在为人们做贡献,她使我们呼吸新鲜的空气,还很美观,洪灾来了可以挡住洪水,我们不能乱砍伐小树,他们也会疼,也会哭泣。也不要乱扔垃圾,因为垃圾也有一个“家”——垃圾筒,他们也要回家,如果他们不回家,他们的爸爸妈妈会着急的。垃圾扔在外面,老爷爷老奶奶绊了一跤怎么办呀?如果把香蕉皮、西瓜皮扔在路上,别人踩了一脚滑倒了怎么办呀?所以,我们不能乱扔垃圾,要把他们扔到“家”里去。现在为了减少白色垃圾,保护环境,国家下了一个“限塑令”,从六月一日开始,不能使用塑料袋,只能使用环保袋、购物袋等东西购物。减少了塑料袋的使用量,也要“节能减排”,节能减排就是节约用电、水等资源,还要减少排放量。我们都要做到保护环境,人人做起。为了我们有一个美好的家园,我们一定要保护环境! “真正检验我们对环境的贡献不是言辞,而是行动。”虽然我们还没有为社会做出巨大的贡献,但我们可以保护环境。在温暖的摇篮——草原上小憩;在慈祥的笑脸——天空下成长,在爱的源泉——河流中沐浴。 网上翻译一下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What is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s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and save energy. Protection of the environment, we must start from, do you want the earth is not a breath of fresh air grandfather, but every day "cough"? Do not you want the earth to listen to wonderful music grandfather, but Listen up to hundreds of decibels of noise? Do you want every day Earth Grandpa dirty, not clean the day? No, you do not want. You definitely want the earth to breathe fresh air, listen to wonderful music and every day it completely. Please do not cut down trees, because they cry. Small trees for people to contribute, she makes us a breath of fresh air, very beautiful, you can block flooding to the flood, we can not indiscriminately cut down trees, they will hurt, would cry. Do not throw garbage, because garbage is also a "home" - the trash, they have to go home, if they do not go home, their parents will be in a hurry. Garbage thrown outside, tripped grandfather grandmother how to do it? If the banana peel, watermelon rind thrown into the street, someone stepped on his foot slipped on how to do it? Therefore, we can not throw garbage, they should throw a "family" go. Now in order to reduce the white trash, protecting the environment, the state under a "plastic limit order", beginning from June 1, can not use plastic bags, can only use the green bags, shopping bags and other stuff shopping. Reducing plastic bag usage, as well as "energy saving", energy conservation is to conserve electricity, water and other resources, but also to reduce emissions. We have to do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everyone starts. For we have a beautiful home, we must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The real test of our contribution to the environment is not words but action." Although we do not make a great contribution to society, but we can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In the warm cradle - grassland rest; the kind of smile - the sky to grow in the love of the source - river
凡尘2023-07-19 10:25:393

小学三年级《月球之谜》文章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举例子,列数字,做诠释
真颛2023-07-19 10:20:593

草原上的别离中“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出自哪部文章?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出自老舍的《草原》释义: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深厚,怎能忍心马上分别!大家在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迎着斜阳,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老舍,作者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现代著名作家,1899~1966,满族人,笔名老舍。扩展资料:全诗:主人好客手抓羊,乳酒酥油色色香,祝福频频难尽意,举杯切切莫相忘。老翁犹唱当年曲,少年新添时代装,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意思:蒙汉两族人民情谊深厚,和睦相处;离别之际,共同在夕阳下的草原上细谈,不忍心分别。深意: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此句中多处运用了“借代”期望傍晚时分。这些借代,意思完备而又深刻。这句话所描绘的意境:自古以来,蒙古与汉族就是好朋友。今天我们在这里相聚,不仅是朋友的聚会,更是两个民族友谊的见证。在这一碧千里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夕阳西下,希望我们的友谊天长地久。这一余味不尽的特写镜头与“蒙汉情深”的全篇之旨紧相扣合,收到了揭示题旨、深化文意的效果。老舍的作品风格:1.创作题材老舍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市民生活。他善于描绘城市贫民的生活和命运,尤其擅长刻画浸透了封建宗法观念的保守落后的中下层市民,在民族矛盾和阶级搏斗中,在新的历史潮流冲击下。惶惑、犹豫、寂寞的矛盾心理,和进退维谷、不知所措的可笑行径。他喜欢通过日常平凡的场景反映普遍的社会冲突,笔触往往延伸到民族精神的挖掘或者民族命运的思考,让人从轻快诙谐之中品味出生活的严峻和沉重。关于自然风光的色彩鲜艳的渲染和关于习俗人情的细致入微的描摹,增添了作品的生活气息和情趣。在现代文学史上,老舍的名字总是与市民题材、北京题材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他是现代中国文坛上杰出的风俗、世态(尤其是北京的风土人情)画家。作为一位大家,他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可能不够辽阔,但在他所描绘的范围之内,却把历史和现实,从一年四季的自然景色、不同时代的社会气氛、风俗习惯,一直到三教九流各种人等的喜怒哀乐、微妙心态都结合浓缩在一起,有声有色、生动活泼,自成一个完整丰满、“京味”十足的世界。这是老舍在现代文学史上作出的特殊贡献。老舍的作品的另一个特点,是表现出鲜明的反帝爱国的题旨。老舍的作品中往往直接揭露帝国主义侵略罪行,从不同侧面描写它们的经济、文化、宗教渗透和种族歧视所给予中国人民种种伤害。他表现民族觉醒、表彰民族气节
此后故乡只2023-07-19 10:20:301

请英语高手帮忙翻译几段文章,高分悬赏

是马蒂库伯
阿啵呲嘚2023-07-19 10:15:546

有关这次金融危机的英语文章

那肯定是要找原英文的著作啊。有个网站很不错 ‘FT中文网"里面有很多英文原作还有中文注释的。你去找找肯定有你想要的
肖振2023-07-19 10:15:255

英文杂志名或文章名翻译成中文要加书名号吗?答好给分!

后面的planning等没有大写?如果大写,那就也是名称的组成部分,如果只是City Review大写,那可以翻译为《城市评论》,既然翻译成中文,自然按中文习惯使用标点符号,如美国杂志Time翻译成中文就成《时代周刊》。
善士六合2023-07-18 14:20:131

请以《文学与生活》为题写一篇探讨文学与生活关系的文章1500字

文学来源于生活,反映生活,又高于生活。文学既是人学。文学在不同时代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文学是为了批判,为了颂扬,为了唤醒,为了激励,为了娱乐,为了消遣,更为了让人们更好的反观自身,认识生活,思考生活,理解生活,好好生活。在这字里行间展现的故事,我越来越多一段段读出的背后映射的生活与情感。毫无疑问,我确凿地明白,这是生活中的体悟于其中引起了共鸣。举个不恰当却好理解的例子,比如在电视剧中(相信我这个道理无论看书或电视是一致的)看到女主角悲伤恸哭,不能自己,最初的我,大约会想“呀,她真的很难过”。如若情节铺垫得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而不免遗憾终身兼演员隐忍演技高超,则可能会陷入情节当中,为其哀伤,甚至一同落泪。又如果(确实),当我本身经历过这样的撕心裂肺,落泪不能自已的深夜,那么这样的画面,心里会默念“呀,我理解她的悲伤,我知道这双手紧握的背后”,诶。 这是浅显的道理,易懂的对照,然而文学与生活中有这么些意境,大约用不太容易明白的方式互连。比如梁晓声的《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主人公守着生病的朋友,在广褒冷漠的荒原,眼睁睁度过漫长的冬夜,心怀信念与恐惧,忐忑与执著。后半句是我加的,因我虽不曾有过这样独特的经历,但只身一人长夜无眠,与浓重的黑夜默默对话的情景,让我对主人公有设身处地的共感。于是乎,看郁达夫《春风沉醉的晚上》,虽只描述作者在初春的晚上静静地走在街道上,却似乎能让我读到其中许多的思绪。 于是乎,看到描述几位年轻人辛苦数日终于在任务结束后嘻笑打闹着讨论着走在路上的情景,我能感受到年轻憧憬而乐意闯荡的心;当我看到她一个眼神的辗转,我能理解其中的矛盾与权衡;当我看到作者描述“平静的小河,直到最后深入烟波浩渺的大海”,我能感受其中的开阔与力量,当然还有我曾沉浸在类似景象时的幽思。 可见当我心中慢慢地累积阅历与思想,薄薄的书仿佛呈现了深厚的细节,一行行的字段诱惑出立体的情感,表述出了字面蕴含的深意。然而既然书中的呈现与阅读者我的心路感应,则不同的心路大约会与书碰撞出不同的火花。我想这大概也是著作经典的评定准则之一。 比如读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一位中产经纪人,忽而抛开家庭子女,只身到巴黎到南太平洋的荒岛中,只为追寻画画的生涯,为把心中艺术用独特的方式出来。人们常常引用这么一句,“If you look on the ground in search of a sixpence, you don"t look up, and so miss the moon.”(如果你忙于在地上寻找那六便士,你便不会抬头看天,也便错失了那月亮)来解释书名,这大约是大多人理解的的现实与理想的角逐。 再细看,作者本人的生平中,有这么一段描述:“辛酸的往事,梦魇似地郁积在他心头,不让他有片刻的安宁,越来越强烈地要求他去表现,去创作”。可见书中画家隔绝于世的背后,也有这么种被内心强烈想要表达的事物所紧紧信,而不得不孜孜不倦不停地去创作。作者在画家的形象中,表达的部分是这样的经历与感受。 有趣的是,当我在豆瓣上看书评时,有位女生写了个长篇读后感,亦表达了“经历过才看懂”之意,不同的是,她“看懂”的,是主人公的三段感情故事,是他对女人的描述,如“女人把爱情看得非常重要,还想说服我们,叫我们也相信人的全部生活就是爱情。”等等,这女生如此感慨,大约是因为她发现,自己“为它们做了生动的人肉注脚。 ”,悔不当初。更更有趣的是,她在2年后追加描述,说自己当初“读来读去只注意到男欢女爱,如今再看,知道看看“终极梦想””。果真是怎样的镜子照出怎样的世界呀。 那我在这本书里看到什么呢?坦白说看到别人的描述才发现我居然把这其中的爱情忽略掉了。我想摘录一段话,作者在描述了一对夫妇父慈子孝、男耕女织、安享晚年的一生后,写到: “……这一定是世间无数对夫妻的故事。这种生活模式给人以安详亲切之感。它使人想到一条平静的小河……然而你会突然感到一种莫名的不安。……我总觉得大多数人这样度过一生好像欠缺一点什么。我承认这种生活的社会价值,我也看到了它的井然有序的幸福,但是我的血液里却有一种强烈的愿望,渴望一种更狂放不羁的旅途。……” 噢……神奇的《月亮与六便士》。
陶小凡2023-07-18 14:09:561

文章千古事 得失寸心知 谁的名句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出自唐朝杜甫的《偶题》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作者皆殊列,名声岂浪垂。骚人嗟不见,汉道盛于斯。前辈飞腾入,馀波绮丽为。后贤兼旧列,历代各清规。法自儒家有,心从弱岁疲。永怀江左逸,多病邺中奇。騄骥皆良马,骐驎带好儿。车轮徒已斫,堂构惜仍亏。漫作潜夫论,虚传幼妇碑。缘情慰漂荡,抱疾屡迁移。经济惭长策,飞栖假一枝。尘沙傍蜂虿,江峡绕蛟螭。萧瑟唐虞远,联翩楚汉危。圣朝兼盗贼,异俗更喧卑。郁郁星辰剑,苍苍云雨池。两都开幕府,万宇插军麾。南海残铜柱,东风避月支。音书恨乌鹊,号怒怪熊罴。稼穑分诗兴,柴荆学土宜。故山迷白阁,秋水隐黄陂。不敢要佳句,愁来赋别离。
北有云溪2023-07-18 14:09:551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是谁的诗句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偶题》。《偶题》(节选)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作者皆殊列,名声岂浪垂。骚人嗟不见,汉道盛于斯。前辈飞腾入,馀波绮丽为。这首诗写于766年,54岁的杜甫,迁居夔州(今四川奉节县)。有感于自己自少年时期以来的经历,写诗近四十年,对诗歌的写作方法,自己的创作心得,都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于是写了这篇《偶题》,其实也是一个写作的总结。王嗣奭《杜臆》说:“此公一生精力用之文章,始成一部《杜诗》,而此篇乃其自序也。自古以来,写文章都是关系重大的事情。文章千古事,和曹丕说的“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有异曲同工之妙。千古指的是文章长久流传,时间久远,突出文章的重要性。得失寸心知,则指创作文章的辛苦,失败与成功,其中滋味,只有作者自己最清楚。这句话富含哲理,引人深思。写文章的历史由来已久,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风格,他们在不同的领域,都有各自的成就。他们的名声可不是那么轻易就能流传后世的。以屈原为代表骚体诗的作者,均已作古,这是令人可惜的事情。取而代之的,是五言诗。自汉代以来,五言诗日益兴盛。汉末魏初,建安、黄初一代诗人勇于创新,创作了大量优秀的诗词,活跃在他们那个时代的诗坛。可叹的是,到南北朝时,诗歌便流于形式上的绮丽,而忽略了内容的重要性。其实,得与失本就是辩证的观点,二者之间没有明显的界线。得知淡然、失之坦然,是君子追求的最高境界。正如陶渊明所说,得失不复知,是非安能觉。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每个人放到历史长河中,都是微不足道的一叶扁舟。每个人都不可能得到全部,总会在不断失去中前进,在得与失的选择中,争取属于自己最珍贵的东西。
拌三丝2023-07-18 14:09:541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是谁的名句?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是唐代诗人杜甫的名句,出自《偶题》这首五言排律,这首诗表达了杜甫对诗歌艺术的传承发展和自己一生诗歌创作的主旨的思考和见解。《偶题》的全诗内容: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作者皆殊列,名声岂浪垂。骚人嗟不见,汉道盛于斯。前辈飞腾入,馀波绮丽为。后贤兼旧列,历代各清规。法自儒家有,心从弱岁疲。永怀江左逸,多病邺中奇。騄骥皆良马,骐驎带好儿。车轮徒已斫,堂构惜仍亏。漫作潜夫论,虚传幼妇碑。缘情慰漂荡,抱疾屡迁移。经济惭长策,飞栖假一枝。尘沙傍蜂虿,江峡绕蛟螭。萧瑟唐虞远,联翩楚汉危。圣朝兼盗贼,异俗更喧卑。郁郁星辰剑,苍苍云雨池。两都开幕府,万宇插军麾。南海残铜柱,东风避月支。音书恨乌鹊,号怒怪熊罴。稼穑分诗兴,柴荆学土宜。故山迷白阁,秋水隐黄陂。不敢要佳句,愁来赋别离。白话文:文学创作是关乎年代久远的事情,但其创作中的们败甘苦只有自己知道。历代作家都是不同的流派,他们的名誉声望怎么会随便地流传于后世。可惜的是以屈原为代表骚体然的作者均已作古,在汉代开始出现的五、七言然至今盛行。汉末魏初,建安、黄初一代然人勇于创新,以矫健的姿态跃入然坛。可叹的是到南北朝时,然歌便流于形式上的绮丽。后来的一些杰出作家兼擅以往的创作经验,而各个时代又各具独自的创作方法。然歌的创作方法自然是具有儒家学说的读书人方才有之;我本人然歌创作的意念从幼年时即接受家庭的熏陶。我永远景仰江东那些风流盖世的然坛先辈,我也赞美并喜欢魏都邺中的那些文学奇才。那江左、邺中的人才都是些良马,只有像曹操、尽璃这些才能杰出的人,才能带出不的人才。那作车轮的工匠仅仅是把轮子做不了,他的儿子却不能作轮子而失其传统,可惜呀,就像父亲确定了房屋的盖法,仍然不足的是儿子却不肯去筑堂基,盖房子,失去了继承祖业的人才。尽管朋友们认为我随意就能写出像《潜夫论》那样的不文章,认为我有写《曹娥碑》式的绝妙文笔,那只是虚誉而已。自己缘情作然,抒发贫病在身、屡屡漂泊、迁移流浪生活的情怀,聊以自慰。惭愧自己不有经世济民的良策,只不像那小鸟借深林的一枝,流寓到这偏僻的边远之地。蜀地战乱不休,环境险恶,蜂虿伴着尘沙,蛟螭缠绕江峡,人多于难,民不聊生。望眼前萧瑟荒凉、触目生悲的景象。想那唐虞之际的太平盛世相去已远了;目前藩镇割据,战争连续不断,真像当年楚汉两雄相争,弄得时势岌岌可危。如今我大唐圣朝还有那些肆意作乱者存在,尤其夔州这荒僻地区的习俗更喧闹低下,实在令人生悲。我这颗忧伤沉闷的心啊,就如狱屋基下埋藏的宝剑虽闪紫光而未现;犹如茫不边际池水中一条困守的蛟龙,不得云雨如何飞腾。那两都为武将掌权,都开建有幕府机关,普天之下,军麾如林,烽火不息,战事不断。在南海边地,汉时马援所立的铜制界柱已被毁坏,西部吐蕃人也数寇唐境,占领长安,皇上也不得不避乱出奔。远方的音书不至,怨恨那喜鹊不能及时报喜,夔州这边远之地荒僻,且责怪山间野兽为什么咆哮声那么疾厉。在这里从事些农业劳动,可以排解作然的情趣,住在简陋的房屋里,学习些当地的风俗习惯。临江远眺,望不到家乡终南山那险峻的山峰白阁遥忆那渼陂秋天的湖水,想起长安城美丽的风光。我哪里敢强求写出精采的然句,在那苦愁袭来之时,只是借然歌抒写离别的情怀。诗词鉴赏:诗篇表达杜甫晚年对诗歌创作的见解,带有总结性质。所以王嗣奭《杜臆》说:“此公一生精力用之文章,始成一部《杜诗》,而此篇乃其自序也。”上句“千古事”是指留传久远,关系重大,如同曹丕说的“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下句“寸心知”是说对于文章,作者本人的理解感知最为明白。这两句诗虽是以议论入诗,但对仗工整,语言高度概括,而且切中肯綮,含蕴丰富,很有哲理性。
mlhxueli 2023-07-18 14:09:541

典论·论文从几个层面写出文章的价值

研究背景,提出的假设,使用的变量,为研究关系采用的方法,研究层次等
肖振2023-07-18 14:09:532

浅析曹丕文章的“永恒性”与“伟业性”

不会吧?还真有人来百度找这篇论文的,也是sl学院的?可以很负责任的告诉你我也在写这篇论文。不过为了防止老师说抄袭还是自己写吧,看看百度文库里的这篇文章应该对你有所帮助,地址是http://wenku.baidu.com/view/eb8c7f232f60ddccda38a0d8.html,或者直接在百度文库里打【试论_三不朽_思想对曹丕曹植兄弟的影响 】就出来了,自己写吧,抄袭论文不好
mlhxueli 2023-07-18 14:09:513

典论·论文的文章赏析

文章包括四部分内容。第一,它批评了“文人相轻”的陋习,指出那是“不自见之患”,提出应当“审己以度人”,才能避免此累。第二,评论了“今之文人”亦即建安“七子”在文学上的才力及不足,分析了不同文体的不同写作要求,说唯有“通才”才能兼备各体。第三,提出“文以气为主”的命题,说“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这里的“气”,实际上指的是作家的气质和个性。曹丕的这一观点,表明他对创作个性的重要性已有比较充分的认识。第四,论述了文学事业的社会功能,将它提到“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高度,又说“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都不如文章能传诸无穷。关于《典论·论文》作者曹丕的生平曹丕,字子桓,出于东汉灵帝中平四年(187),卒于魏文帝黄初七年(226)。沛国谯(今年徽亳县)人,曹操次子。建安二十一年(216)操称魏王,二十五年操死,丕袭位为魏王。后废汉献帝自立,称魏文帝,在位七年。《典论·论文》是曹丕精心撰著的《典论》中的一篇。《典论》一书,据《隋书·经籍志》著录,共有五卷二十篇。所谓“典”,有“常”或“法”的意思。所谓《典论》,主要是指讨论各种事物的法则,在当时被视为规范文人言行的法典。据《三国志·魏志》记载,明帝太和四年,曾将这一名著刊该于洛阳太学的石碑上,凡六碑,供人阅读。据严可均《全三国文》考证:“唐时石本亡,宋时写本亦亡。”只有《自叙》见载于裴松子注,《论文》见收于南梁萧统的《文选》中,因而保留完好无缺至今。又据《艺文类聚》卷十六《赞述太子表》,知成书尚在丕为太子时。另观《论文》中有“融等已逝”的话,可知成书当已在汉献帝建安末期。关于《典论·论文》的文学批评论首先,曹丕分析自己时代“文人相轻”陋习产生的原因:一是创作主体在认识论上的根源,表现为既对自己长处的“善于自见”,又表现为对自己短处的“闇于自见”。二是创作客体在掌握写作技巧上有差异,“文非一体,鲜能备善。”一个人不可能完全掌握各种文体的写作技巧。各有所长也就必有所短。解决的办法就是“审己以度人”。即从自我出发,正确地审视别人。这是儒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观在文艺领域的具体应用。其次,曹丕认为阻碍掌握文学批语正确标准的,还有两点:一是“贵远贱近”;二是“向声背实”。这种“尊古卑今”的思想向来有之。如西汉时桓谭就曾指出:“世咸尊古卑今,贵所闻贱所见也。”(《全后汉文》卷十五引桓谭《新论·闵友篇》)曹丕继承其论点而加以发挥,这就有助于打破当时文学批评那种徒慕虚名,迷信权威的思想模式,进而为正确掌握批评标准,推动诗文创作的发展,促进各类风格的繁荣,开辟了道路。 独创性的创作风格总是要通过不同文章体裁的熔铸,而呈现在具体作品之中。其中,“诗赋欲丽”一句,把文艺作品从非文艺作品中界限出来了。它已远远超越于其划分文体论的价值,而具有划时代的美学意义。它开始突破儒家“诗言志”的理论框架,标志着“文学的自觉时代”纯文艺观的萌芽。这也意味着民族文化审美心理的历史积淀的成果,在曹丕心灵中的破土而出。正如鲁迅所说,“汉文慢慢壮大是时代使然,非专靠曹氏父子之功的,但华丽好看,却是曹丕提倡的功劳。”(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典论·论文》论文学的价值论与社会作用建安以前,文学受经学束缚,少有独立地位。盛极一时的汉赋,竟被扬雄斥之为“童子雕虫篆刻。”(《法言·吾子》)曹丕之弟曹植也认为:“辞赋小道,固未足以揄扬大义,彰示来世也。”(曹植:《与杨德祖书》)然而,曹丕却提出:“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他认为文章有两大功能:一是“经国之大业”,有利于国家;二是“不朽之盛事”,有益于自身。这已开始把写文章与对生命个体的自身价值的思考联系起来了。据此,曹丕号召作家要以古代圣贤“不以隐约而弗务,不以康乐而加思”为榜样,努力改变目前这种“贫贱则慑于饥寒,富贵则流于逸乐”的精神状态,培养自己具有一种超功利的审美心态。这样从事诗赋创作,亦可以“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亦可以“声名自传于后”,亦可以“不朽”。可见,这个“不朽”说,固然是从《左传》“三不朽”中“立言不朽”的命题中引申而来的传统说法,但在这里,已经被曹丕赋予“不朽”这一语言符号以崭新的现实涵意和历史意义。曹丕把诗赋也列入“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这一对文学自身价值思考的历史视野之中,这充分表现了他的远见卓识,也是当时文学趋向自觉的深刻表现。正如李泽厚所说:“曹丕所以讲求和提倡文章华美,是与他这种对人生‘不朽"的追求(世界观人生观)相联系的。文章不朽当然也就是人的不朽。”这反映了曹丕同时代人,由于“文学的自觉”所带来的人的新觉醒。人们已不满足于生前的建功立业,而是思索和追求死后怎样才能“不朽”。于是感到“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人们终于找到了、明确了诗赋确实是这样一种可以“不必寓教训”,而却可寄寓自己思想感情、欢欣、苦恼和追求的艺术载体。这样,尽管“日月易逝”,人生易老,生命无常,“志士大痛”,感性个体的血肉之躯难免要消逝,然而理性个体的精神信念,却可以包孕于“不朽”的诗赋的深层意蕴之中,以表达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无限留恋、执着追求的蕴藉之情和愤发之意。可见,“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两者之间,确乎体现了文学的功利目的和审美的的历史统一。《典论·论文》确乎是建安时代的文学精神的宣言书。
瑞瑞爱吃桃2023-07-18 14:09:511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这句什么意思,一般怎么用呀!谁知道,帮帮忙!

我就不罗嗦了
tt白2023-07-18 14:09:502

文章是指哪方面的作品:

文章”在这里包括所有的文学作品,这是曹丕《典论》中的一句名言。“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意思是说,文章是治理国家的重大事业,是流传万代的不朽之事。曹丕把文章的撰写抬高到了极致,说文章的作用,是经见国家的社稷,不朽的大事,警告人们写文章要用心 。扩展资料:写作背景这篇文章写于曹丕还在做魏太子时期,当时世间流行文人相轻,曹丕见状写下该文章来警示世人。曹丕认为,文人互相轻视,自古以来就是如此,这都是看不清自己的毛病所导致。曹丕在文中举例,傅毅和班固两人文才相当,不分高下,然而班固轻视傅毅他在写给弟弟班超的信中说:“傅武仲因为能写文章当了兰台令史的官职,但是却下笔千言,不知所止。大凡人总是善于看到自己的优点,然而文章不是只有一种体裁,很少有人各种体裁都擅长的,因此各人总是以自己所擅长的轻视别人所不擅长的,乡里俗话说:“家中有一把破扫帚,也会看它价值千金。”曹丕在文中呼吁作家要以古代圣贤为榜样,努力改变互相轻视的精神状态,培养脱离功名的心态。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典论
kikcik2023-07-18 14:09:491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是谁的名句

出处: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偶题》。原文节选: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作者皆殊列,名声岂浪垂?译文:诗文是关系流传到千秋万载的事情,作者对其中的得失心里最清楚。作者都是大名鼎鼎的人物,怎么可能浪费虚名?自然都是有实力的。写诗做文章都是千古之事,而其中甘苦得失只有作者自己心里知道。各位作者都是不同地位的人,怎么会空有虚名呢?这两句话表达杜甫晚年对诗歌创作的见解,带有总结性质。上句“千古事”是指留传久远,关系重大,下句“寸心知”是说对于文章,作者本人的理解感知最为明白。这两句诗虽是以议论入诗,但对仗工整,语言高度概括,而且切中肯綮,含蕴丰富,很有哲理性。扩展资料这句话体现的哲理分为两段:文章是传之千古的事业,这强调了理论的重要意义,以及众多理论对今后实践的指导作用,这一点应该是比较明确的;既然是理论,也当然涉及意识对存在的能动作用。其中甘苦得失只有作者自己心里知道,这句话强调了联系的条件性,即是非得失只有作者自己明白,即这样的联系是有条件的,同时说明了矛盾具有特殊性,或者可以说明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依据。诗篇表达杜甫晚年对诗歌创作的见解,带有总结性质。所以王嗣奭《杜臆》说:“此公一生精力用之文章,始成一部《杜诗》,而此篇乃其自序也。”上句“千古事”是指留传久远,关系重大,如同曹丕说的“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下句“寸心知”是说对于文章,作者本人的理解感知最为明白。这两句诗虽是以议论入诗,但对仗工整,语言高度概括,而且切中肯綮,含蕴丰富,很有哲理性。
苏州马小云2023-07-18 14:09:481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是什么意思啊?

千古文章写历史,得失都在寸草心,
gitcloud2023-07-18 14:09:4710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源自哪里?具体是什么意思?

杜甫《偶题》
肖振2023-07-18 14:09:465

文章千古事 得失寸心知蕴含了什么哲理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出自唐诗人杜甫《偶题》一诗里: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作者皆殊列,名声岂浪垂。  骚人嗟不见,汉道盛于斯。前辈飞腾入,馀波绮丽为。  后贤兼旧列,历代各清规。法自儒家有,心从弱岁疲。  永怀江左逸,多病邺中奇。騄骥皆良马,骐驎带好儿。  车轮徒已斫,堂构惜仍亏。漫作潜夫论,虚传幼妇碑。  缘情慰漂荡,抱疾屡迁移。经济惭长策,飞栖假一枝。  尘沙傍蜂虿,江峡绕蛟螭。萧瑟唐虞远,联翩楚汉危。  圣朝兼盗贼,异俗更喧卑。郁郁星辰剑,苍苍云雨池。  两都开幕府,万宇插军麾。南海残铜柱,东风避月支。  音书恨乌鹊,号怒怪熊罴。稼穑分诗兴,柴荆学土宜。  故山迷白阁,秋水隐黄陂。不敢要佳句,愁来赋别离。  讲到:“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曹丕说“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将文章提到经世治国的高度,从个体来说,杜甫在其另一诗作《戏为六绝句》之二里讲到:“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在文学作品与作者本人割裂后,它进入另一个传承体系,人会身与名俱灭,而文章,却会在百转千回的历史文化长河里,承担不可忽视的承启作用。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对于文章的重视自然是因为文章的重要,文章怎么重要呢?曹丕说“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把文章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到这种程度来认识,还真是少见。文章所起的作用恐怕未必有他说的那么重要,但是他所说的也不无道理。孔子说“一言兴邦”,我看他们的观点还是有传承关系的。秦以李斯《谏逐客书》之故,善待外来人才,国兴而完成统一大业。也可见孔子、曹丕所言不虚。  文章历来是一个宽泛的概念,诗、词、歌、赋,书、表、策、论,可谓丰“兴、观、群、怨”,各种内容都可以在文章中体现,文章载道、抒情、论理、写意。能写文章自然是了不起的功夫,几千年的时光里,能写好文章、写出好文章的人也是屈指可数的。老庄孔孟、唐宋八家,……。  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文章也是如此。必要给人启发和思考,让人有正确的认识、理解,形成明确的方法目标,有妙的方式方法解决问题。文章要有观点,要讲道理,要有情感,析理是为了明道,让读者接受观点;情感是为了吸引读者,让读者能感受到美的享受。“奇文共欣赏,异意相与析”也。  其实写文章似乎没有什么诀窍和秘密,鲁迅说“文章怎么写,我说不出来。”文无定法,所以才会“得失寸心知”。文章也有形成定制的时候,如“四六体”、“八股文”,“抑扬顿挫”、“起承转合”,具备了形式的美和完整。不过,对于内容,却都是无关痛痒的套话、虚话、空话、假话,甚至谎话,言不由衷,且事不关民生国计。  文章的作用和意义不是用来装饰什么。“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文章的使命和责任是重大的,不是玩物,不是游戏。“文以载道”,文章对人的解放思想、开阔思路要起到重要作用。要是开启民智的钥匙。总之,文章对人要有好处,要使人受到教育和启发,让读者“开卷有益”。  关于文章的阅读评论及写作,陆机作《文赋》、刘勰著《文心雕龙》。虽然他们那时侯的标准在今天来说有些“不合时宜”了。但是还是很有积极作用的。值得借鉴和参考。如今报刊网络的普及,文章也多的很。因为工作需要,也是因为嗜好,时常阅读。但是好文章却不多见。而今媒体文章惶惶众矣,这其间多的是“官样”文章、“应景文章”、“怀利文章”,……。  写些无关紧要话,说点无妨大局事。文章没有分量,也不深刻,更不具有前瞻性。而且文章变的越来越“八股”,越来越没有新意,索然寡味。这是一个需要好文章的时代,这也是一个缺乏好文章的代!创造,从哪里开始?青年人,用激情和理智编织美好的未来大文章吧!浓墨重彩写出人生社会的妙文佳构!用才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添上点睛之笔!
阿啵呲嘚2023-07-18 14:09:451

曹丕说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经国:治理国家;大业:伟大的事业。极言文章有重要作用。经国大业便出自这里。
Chen2023-07-18 14:09:432

提出“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重要观点的是谁

三国时曹丕在《典论·论文》中尝言:“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这是把文章的撰写抬高到了极致.说文章的作用,是经见国家的社稷,不朽的大事,因此写文章要用心
小白2023-07-18 14:09:431

曹丕为什么要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 事

为了加强皇权
墨然殇2023-07-18 14:09:431

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的意思

三国时曹丕在《典论·论文》中尝言:“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这是把文章的撰写抬高到了极致。说文章的作用,是经见国家的社稷,不朽的大事,因此写文章要用心
kikcik2023-07-18 14:09:431

丕说:"文章者,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世也".老师是什么意思 ?(11:49:40)

曹丕<典论·论文>所云"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长期以来被作为"文学的自觉时代"的新观念予以肯定.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话,似可理解为文章的内容必须与政治、伦理有关,因为这样才能“经国”、“不朽”;但也可以理解为“经国之大业”和“不朽之盛事”是文章分别具有的两种功能,有的文章属于前者,有的属于后者,并非每篇都必须兼具二者,而就诗赋来说,则只要做到“丽”就可以不朽了。从他自己的创作实践来看,还是后一种理解较为妥当,因为他自己的作品没有政治、伦理内容的也不少。
肖振2023-07-18 14:09:431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什么意思。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出自唐诗人杜甫《偶题》一诗里: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作者皆殊列,名声岂浪垂。  骚人嗟不见,汉道盛于斯。前辈飞腾入,馀波绮丽为。  后贤兼旧列,历代各清规。法自儒家有,心从弱岁疲。  永怀江左逸,多病邺中奇。騄骥皆良马,骐驎带好儿。  车轮徒已斫,堂构惜仍亏。漫作潜夫论,虚传幼妇碑。  缘情慰漂荡,抱疾屡迁移。经济惭长策,飞栖假一枝。  尘沙傍蜂虿,江峡绕蛟螭。萧瑟唐虞远,联翩楚汉危。  圣朝兼盗贼,异俗更喧卑。郁郁星辰剑,苍苍云雨池。  两都开幕府,万宇插军麾。南海残铜柱,东风避月支。  音书恨乌鹊,号怒怪熊罴。稼穑分诗兴,柴荆学土宜。  故山迷白阁,秋水隐黄陂。不敢要佳句,愁来赋别离。  讲到:“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曹丕说“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将文章提到经世治国的高度,从个体来说,杜甫在其另一诗作《戏为六绝句》之二里讲到:“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在文学作品与作者本人割裂后,它进入另一个传承体系,人会身与名俱灭,而文章,却会在百转千回的历史文化长河里,承担不可忽视的承启作用。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对于文章的重视自然是因为文章的重要,文章怎么重要呢?曹丕说“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把文章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到这种程度来认识,还真是少见。文章所起的作用恐怕未必有他说的那么重要,但是他所说的也不无道理。孔子说“一言兴邦”,我看他们的观点还是有传承关系的。秦以李斯《谏逐客书》之故,善待外来人才,国兴而完成统一大业。也可见孔子、曹丕所言不虚。  文章历来是一个宽泛的概念,诗、词、歌、赋,书、表、策、论,可谓丰“兴、观、群、怨”,各种内容都可以在文章中体现,文章载道、抒情、论理、写意。能写文章自然是了不起的功夫,几千年的时光里,能写好文章、写出好文章的人也是屈指可数的。老庄孔孟、唐宋八家,……。  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文章也是如此。必要给人启发和思考,让人有正确的认识、理解,形成明确的方法目标,有妙的方式方法解决问题。文章要有观点,要讲道理,要有情感,析理是为了明道,让读者接受观点;情感是为了吸引读者,让读者能感受到美的享受。“奇文共欣赏,异意相与析”也。  其实写文章似乎没有什么诀窍和秘密,鲁迅说“文章怎么写,我说不出来。”文无定法,所以才会“得失寸心知”。文章也有形成定制的时候,如“四六体”、“八股文”,“抑扬顿挫”、“起承转合”,具备了形式的美和完整。不过,对于内容,却都是无关痛痒的套话、虚话、空话、假话,甚至谎话,言不由衷,且事不关民生国计。  文章的作用和意义不是用来装饰什么。“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文章的使命和责任是重大的,不是玩物,不是游戏。“文以载道”,文章对人的解放思想、开阔思路要起到重要作用。要是开启民智的钥匙。总之,文章对人要有好处,要使人受到教育和启发,让读者“开卷有益”。  关于文章的阅读评论及写作,陆机作《文赋》、刘勰著《文心雕龙》。虽然他们那时侯的标准在今天来说有些“不合时宜”了。但是还是很有积极作用的。值得借鉴和参考。如今报刊网络的普及,文章也多的很。因为工作需要,也是因为嗜好,时常阅读。但是好文章却不多见。而今媒体文章惶惶众矣,这其间多的是“官样”文章、“应景文章”、“怀利文章”,……。  写些无关紧要话,说点无妨大局事。文章没有分量,也不深刻,更不具有前瞻性。而且文章变的越来越“八股”,越来越没有新意,索然寡味。这是一个需要好文章的时代,这也是一个缺乏好文章的代!创造,从哪里开始?青年人,用激情和理智编织美好的未来大文章吧!浓墨重彩写出人生社会的妙文佳构!用才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添上点睛之笔!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54633765.html
康康map2023-07-18 14:09:432

提出“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重要观点的是谁?

曹丕<典论·论文>中提出
LuckySXyd2023-07-18 14:09:422

文章为什么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曹丕把文章的撰写抬高到了极致,说文章的作用,是经见国家的社稷,不朽的大事,警告人们写文章要用心 。三国时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到:“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意思是说文章是治理国家的重大事业,是流传万代的不朽之事。“文章”在这里包括所有的文学作品。扩展资料文学不仅通过记载前人的德行、功业来教化民众,还可以加强民众修德和治国之政,并通过对文学特征的理解、把握和运用,从而成一家之言,名垂后世。中国古代的文人,经常以文学或述事功,或颂德行,或言事理,或寓讽喻,以此来干预现实,抒发人生的体验。他们写文章都有一种责任感和担当意识,或是国家的安危、民生的疾苦,或是对生命的体悟、美的思索,这些必将对后世起着巨大的影响,能够担负起悲悯苍生、慨叹命运的重任,可以说,这些文章是不朽的。
ardim2023-07-18 14:09:411

提出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人是谁

提出“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人是曹丕。魏文帝曹丕(187年-226年6月29日),字子桓,沛国谯县人,三国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曹魏开国皇帝(220年-226年在位)。魏武帝曹操之子,母为武宣皇后卞夫人。文武双全,博览经传,通晓诸子百家学说,累迁五官中郎将。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成为魏国世子。建安二十五年(220年),继任丞相、魏王。同年即位,结束了汉朝四百多年的统治,建立了魏国。在位期间,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意见,制定实施九品中正制,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平定了青州、徐州一带的割据势力,最终完成了北方地区的统一。对外平定边患,击退鲜卑,和匈奴、氐、羌等外夷修好,恢复在西域的建置。黄初七年(226年),曹丕病逝于洛阳,时年四十岁,谥号为文,庙号世祖,安葬于首阳陵。曹丕于诗、赋、文学皆有成就,擅长于五言诗,与其父曹操和弟曹植并称“建安三曹”,今存《魏文帝集》二卷。著有《典论》,当中的《论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有系统的文学批评专论作品。
人类地板流精华2023-07-18 14:09:411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出自谁的作品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出自曹丕的作品《典论》。意思是:文章是治理国家的重大事业,是流传万代的不朽之事。曹丕把文章的撰写抬高到了极致,警告人们写文章要用心。《典论》这篇文章写于曹丕还在做魏太子时期,当时世间流行文人相轻,曹丕见状写下该文章来警示世人。曹丕认为,文人互相轻视,自古以来就是如此,这都是看不清自己的毛病所导致。
左迁2023-07-18 14:09:411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出自谁的哪篇文章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出自曹丕的作品《典论》。意思是:文章是治理国家的重大事业,是流传万代的不朽之事。曹丕把文章的撰写抬高到了极致,警告人们写文章要用心。《典论》这篇文章写于曹丕还在做魏太子时期,当时世间流行文人相轻,曹丕见状写下该文章来警示世人。曹丕认为,文人互相轻视,自古以来就是如此,这都是看不清自己的毛病所导致。
北有云溪2023-07-18 14:09:412

曹丕讲:“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这里所讲的“文章”,包括什么呢?

诗,词,歌,赋
Jm-R2023-07-18 14:09:414

提出“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重要观点的是谁

曹丕所云"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长期以来被作为"文学的自觉时代"的新观念予以肯定.“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话,似可理解为文章的内容必须与政治、伦理有关,因为这样才能“经国”、“不朽”;但也可以理解为“经国之大业”和“不朽之盛事”是文章分别具有的两种功能,有的文章属于前者,有的属于后者,并非每篇都必须兼具二者,而就诗赋来说,则只要做到“丽”就可以不朽了.从他自己的创作实践来看,还是后一种理解较为妥当,因为他自己的作品没有政治、伦理内容的也不少.
再也不做站长了2023-07-18 14:09:411

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的意思

三国时曹丕在《典论·论文》中尝言:“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这是把文章的撰写抬高到了极致.说文章的作用,是经见国家的社稷,不朽的大事,因此写文章要用心
再也不做站长了2023-07-18 14:09:411

文章为什么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世

文章是治理国家的重大事业,是流传万代的不朽之事!极言文章之重要.要不,曹丕同志也不会谥号为“文”,称文帝了!三国时曹丕在《典论·论文》中尝言:“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这是把文章的撰写抬高到了极致.说文章的作用,是经见国家的社稷,不朽的大事,因此写文章要用心
左迁2023-07-18 14:09:411

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人是谁

提出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人是曹丕。魏文帝曹丕 (187年一226年6月29日),字子桓,沛国谁县(今安徽省毫州市) 人。三国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曹魏开国皇帝(220年 - 226年在位)。魏武帝曹操之子,母为武宣皇后下夫人。文武双全,博览经传,通晓诸子百家学说,累迁五官中郎将。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成为魏国世子。建安二十五年(220年),继任承相、魏王。同年即位,结束了汉朝四百多年的统治,建立了魏国。在位期间,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意见,制定实施九品中正制,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平定了青州、徐州一带的割据势力,最终完成了北方地区的统一。对外平定边患,击退鲜卑,和匈奴、氏、羌等外夷修好,恢复在西域的建置。黄初七年 (226年),曹丕病逝于洛阳,时年四十岁,诺号为文,庙号世祖,安葬于首阳陵。曹不于诗、赋、文学皆有成就,擅长于五言诗,与其父曹操和弟曹植并称“建安三曹”今存《魏文帝集》二卷。著有《典论》,当中的《论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有系统的文学批评专论作品。
北境漫步2023-07-18 14:09:401

好文章对人有什么帮助?

文章是传之千古的宏大事业,好文章影响极其深远。好文章能给人启发和思考,能最大限度地开启人的智慧,能唤醒人们的觉悟,能让人拥有正确的思考和认识,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能以巧妙的智慧解决人生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好文章能够使人受到教育和启发,让读者“开卷有益”。古人常说,一言兴邦,一语亡国。曹呸曾经说过: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他把文章地位和作用提高到经世治国的高度来认识。
北营2023-07-18 14:09:391

文章有时而尽下一句是什么

意思是:人的寿命是有限的,会有尽头, 但是,生命永远在延续。原文出处:曹丕--《典论·论文》。原文节选段落: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故西伯幽而演易,周旦显而制礼,不以隐约而弗务,不以康乐而加思。夫然则,古人贱尺璧而重寸阴,惧乎时之过已。而人多不强力;贫贱则慑于饥寒,富贵则流于逸乐,遂营目前之务,而遗千载之功。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忽然与万物迁化,斯志士之大痛也!扩展资料:作品介绍:曹丕《典论》一书失传,《论文》这一篇因被选入《昭明文选》而得以保存下来。 曹丕是汉魏时期重要的文学理论批评家。他撰写的文论著作流传于世的有两篇,一篇是《与吴质书》,另一篇就是著名的《典论·论文》。 《典论·论文》是一篇非常重要的文论著作,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为在它之前还没有精心撰写的严格意义上的文学理论专著。它的产生是中国古代文论开始步入自觉期的一个标志。《典论·论文》从批评“文人相轻”入手,强调“审己度人”,对建安七子的创作个性及其风格给予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四科八体”的文体说,“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文学价值观及“文以气为主”的作家论。参考资料:《典论-论文》--百度百科
LuckySXyd2023-07-18 14:09:391

文章千古事、得知寸心知.是谁的诗

杜甫
余辉2023-07-18 14:09:384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是谁的名句?

杜甫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出自中国唐朝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偶题》中的名句,这首诗表达杜甫晚年对诗歌创作的见解,带有总结性质写出的一篇故事。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出自中国唐朝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偶题》中的名句。《偶题》前半部分概述唐以前诗歌创作发展的一般情况,作者对前代作家的景仰和个人致力创作的抱负;后半部分抒写对世道多乱和个人漂泊的感慨,并说明诗歌是由情而生、缘情而发的,是作者对现实生活感受的反映。全篇语言高度凝炼,又多用典故, 语意较为含蓄深沉,需细细揣摩。 表达杜甫晚年对诗歌创作的见解,带有总结性质。所以王嗣奭《杜臆》说:此公一生精力用之文章,始成一部《杜诗》,而此篇乃其自序也。上句千古事是指留传久远,关系重大,如同曹丕说的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下句寸心知是说对于文章,作者本人的理解感知最为明白。这两句诗虽是以议论入诗,但对仗工整,语言高度概括,而且切中肯綮,含蕴丰富,很有哲理性。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官场不得志,亲眼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
余辉2023-07-18 14:09:371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是谁的名句?

杜甫,这句话出自杜甫《题偶》里面的一句诗句。
康康map2023-07-18 14:09:374

文章千古事 得失寸心知蕴含了什么哲理

我写现在的中国好变给我帮忙吗大家
Chen2023-07-18 14:09:363

曹丕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这里所讲的“文章”包括:A文学B非文学C各种应用文学D议论文

A曹丕本身就是一个文学家
LuckySXyd2023-07-18 14:09:364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被收录哪部著而被世人所熟知

《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部文学专论,作者曹丕即魏文帝。《典论》是他在建安后期为魏太子时所撰的一部政治、社会、道德、文化论集。全书由多篇专文组成。《论文》是其中的一篇《典论·论文》是魏文帝曹丕所写的二十篇文章之一,按照“子”书的形式写成,是曹丕关于国家大事一系列的问题的论文总集。但是很可惜,这二十篇文章到现在大多已经失散,只剩下残章断简。而幸运的是,《论文》由于被南朝的萧统选入了《昭明文选》而得以完整保留下来。
黑桃花2023-07-18 14:09:351

三国时,魏主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他把文章的功用提高到治理国家的高度来认识

这是魏文帝曹丕典论中的话,其中一篇论文…
墨然殇2023-07-18 14:09:341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是谁的名句

杜甫
墨然殇2023-07-18 14:09:345

求翻译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平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末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

额、没标点、怎么翻啊、?对不起哈、
小白2023-07-18 14:09:333

如何理解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大朽之盛事

不是大朽 不不朽! “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是对传统立言价值观的继承和发展,是以文论的形式对文学所具看的立德、立功、立言三种功能和作用的高度概括,即曹丕同时赋予了文学以立德、立功、立言的三重价值意义。 是把文章提高到和“经国之大业”同等重要的地位,以其为“不朽之盛事”。这从当时的思想文化背景、相关文论阐述及当时文学创作的现实状况中可以看出。
无尘剑 2023-07-18 14:09:331

文章是指什么?

文章”在这里包括所有的文学作品,这是曹丕《典论》中的一句名言。“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意思是说,文章是治理国家的重大事业,是流传万代的不朽之事。曹丕把文章的撰写抬高到了极致,说文章的作用,是经见国家的社稷,不朽的大事,警告人们写文章要用心 。扩展资料:写作背景这篇文章写于曹丕还在做魏太子时期,当时世间流行文人相轻,曹丕见状写下该文章来警示世人。曹丕认为,文人互相轻视,自古以来就是如此,这都是看不清自己的毛病所导致。曹丕在文中举例,傅毅和班固两人文才相当,不分高下,然而班固轻视傅毅他在写给弟弟班超的信中说:“傅武仲因为能写文章当了兰台令史的官职,但是却下笔千言,不知所止。大凡人总是善于看到自己的优点,然而文章不是只有一种体裁,很少有人各种体裁都擅长的,因此各人总是以自己所擅长的轻视别人所不擅长的,乡里俗话说:“家中有一把破扫帚,也会看它价值千金。”曹丕在文中呼吁作家要以古代圣贤为榜样,努力改变互相轻视的精神状态,培养脱离功名的心态。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典论
余辉2023-07-18 14:09:331

“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意思是什么?

通过锤炼文章锤炼自己,此修身乃不朽之盛事,随着修炼,文章与人都日臻老道,有能力有魄力为大局办实事的时候,写的文章才是带动全局的经国之大业。
小菜G的建站之路2023-07-18 14:09:322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什么意思。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唐·杜甫《偶题》 [今译] 文章是传之千古的事业,而其中甘苦得失只有作者自己心里知道。
真颛2023-07-18 14:09:325

曹丕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对魏晋南北朝的影响

曹丕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对魏晋南北朝的影响便是促进了国家的发展,便于天下和平统一。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是不变的事情发展大势,即使没有曹皇帝也会有别人。
无尘剑 2023-07-18 14:09:321

文章为什么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文章》包括各种文体的著作、作品,如诗歌、戏剧、小说、科学论文,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等等。“千古文章未尽才”“文章千古事”“文章憎命达”“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字空”“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言出为论,下笔成章”等,都是现在所说的文章的意思。更广义的文章,也包含“学问”“奥秘”等意思,如“洞明世事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就是。
凡尘2023-07-18 14:09:313

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人是谁

提出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人是曹丕。魏文帝曹丕(187年—226年6月29日),字子桓,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曹魏开国皇帝(220年-226年在位)。魏武帝曹操之子,母为武宣皇后卞夫人。文武双全,博览经传,通晓诸子百家学说,累迁五官中郎将。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成为魏国世子。建安二十五年(220年),继任丞相、魏王。同年即位,结束了汉朝四百多年的统治,建立了魏国。在位期间,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意见,制定实施九品中正制,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平定了青州、徐州一带的割据势力,最终完成了北方地区的统一。对外平定边患,击退鲜卑,和匈奴、氐、羌等外夷修好,恢复在西域的建置。黄初七年(226年),曹丕病逝于洛阳,时年四十岁,谥号为文,庙号世祖,安葬于首阳陵。曹丕于诗、赋、文学皆有成就,擅长于五言诗,与其父曹操和弟曹植并称“建安三曹”,今存《魏文帝集》二卷。著有《典论》,当中的《论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有系统的文学批评专论作品。
瑞瑞爱吃桃2023-07-18 14:09:311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出自谁的作品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出自曹丕的作品。“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出自曹丕的作品《典论》。意思是:文章是治理国家的重大事业,是流传万代的不朽之事。曹丕把文章的撰写抬高到了极致,警告人们写文章要用心。《典论》这篇文章写于曹丕还在做魏太子时期,当时世间流行文人相轻,曹丕见状写下该文章来警示世人。曹丕认为,文人互相轻视,自古以来就是如此,这都是看不清自己的毛病所导致。一、原文: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故西伯幽而演易,周旦显而制礼,不以隐约而弗务,不以康乐而加思。夫然则,古人贱尺璧而重寸阴,惧乎时之过已。而人多不强力;贫贱则慑于饥寒,富贵则流于逸乐,遂营目前之务,而遗千载之功。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忽然与万物迁化,斯志士之大痛也!二、简介:《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部文学专论,作者曹丕即魏文帝。《典论》是他在建安后期为魏世子时所撰的一部政治、社会、道德、文化论集。全书由多篇专文组成。《论文》是其中的一篇。《典论·论文》是魏文帝曹丕所写的二十篇文章之一,按照“子”书的形式写成,是曹丕关于国家大事一系列的问题的论文总集。但是很可惜,这二十篇文章到现在大多已经失散,只剩下残章断简。而幸运的是,《论文》由于被南朝的萧统选入了《昭明文选》而得以完整保留下来。
真颛2023-07-18 14:09:311

提出“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重要观点的是谁?

曹丕所云"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长期以来被作为"文学的自觉时代"的新观念予以肯定.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话,似可理解为文章的内容必须与政治、伦理有关,因为这样才能“经国”、“不朽”;但也可以理解为“经国之大业”和“不朽之盛事”是文章分别具有的两种功能,有的文章属于前者,有的属于后者,并非每篇都必须兼具二者,而就诗赋来说,则只要做到“丽”就可以不朽了.从他自己的创作实践来看,还是后一种理解较为妥当,因为他自己的作品没有政治、伦理内容的也不少.
Chen2023-07-18 14:09:311
 首页 上一页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