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

做酸雨对生物的影响探究实验室

酸雨…2…清水…食醋…不可靠…温度,光照对植物萌发也有影响。。
铁血嘟嘟2023-08-11 08:53:303

初一生物实验 酸雨对生物的影响

酸雨含的是硫酸和硝酸,而这两样东西试剂商店是不会随便卖的,尤其是硫酸,要有公安局开具证明才行。因此,这个实验很可能是让你搜索详实的资料,而不是真正地去做实验。而且,这个实验远超出初中生的范围,就算国家和高校的相关研究单位也需要数月乃至数年的实验过程。
gitcloud2023-08-11 08:53:304

在做酸雨对生物的影响实验中,要将对照组和实验组放在______的环境中培养,而且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种子数量

种子的萌发的外界条件为适量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自身条件是有完整而有活力的胚及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而探究这些条件时我们用对照实验的方法,探究实验应时变量应惟一;所以在做酸雨对生物的影响实验中,要将对照组和实验组放在除喷洒的水分不同外,其它条件都相同的环境中培养,而且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种子数量要相等.故答案为:除喷洒的水分不同外,其它条件都相同;相等.
u投在线2023-08-11 08:53:301

酸雨对生物的影响实验

(1)该实验得出的结论应该是酸雨对植物的生长有影响;由于没有设计对照实验,该实验不科学.(2)你认为酸雨形成的原因是 人为的向大气中排放大量酸性物质造成的,控制酸雨的根本措施是 通过装置净化减少煤、石油等..(1)燃烧含硫高的煤,生成大量的二氧化硫,从而形成酸雨;(2)酸雨的pH小于5.6;因为是探究酸雨对植物幼苗生长的影响,所以还要设置对照组;(3)酸雨会腐蚀建筑物、改变土壤成分等.本题考点:酸雨对生物的影响及其防治.
余辉2023-08-11 08:53:271

适合小班的科学小实验

小班幼儿的科学实验应该是简单易行且有趣的,能够引起幼儿兴趣,同时也能够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思考能力。以下是一些适合小班幼儿的科学实验。1. 磁铁拾铁:在幼儿园里,可以使用磁铁,让幼儿使用磁铁拾取铁钉或其他金属物品,让幼儿认识磁铁的特性和吸附力。2. 彩色水花:在一个透明的杯子中加入1/3杯白醋,然后加入红色食用色素。幼儿添加小苏打到杯子里,观察到颜色的变化和泡沫的产生。可以教幼儿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3. 魔法口香糖:让幼儿用一块口香糖咀嚼,然后让他们使用吸管将口香糖吹成气球。干草吸管的直径更大,更容易制作出口香糖气球。可以教幼儿气体的性质和压缩空气的概念。4. 沉船实验:让幼儿在一个大水缸里放入一艘玩具船,然后让他们添加不同数量的石子,看看什么样的石子数量才能让船沉没。可以教幼儿关于重力和物体密度的基本概念。以上实验都是简单易行的科学实验,容易在幼儿园内实施。在指导幼儿进行实验时,应该注重安全,保持沉着冷静和细心耐心的态度,让幼儿享受科学实验带来的乐趣。
凡尘2023-08-11 08:52:481

如何自制压强变化的实验

材料:一张长宽适当的纸,水平吹气,纸片会向上飘或找根较粗的吸管,插入水中,用另一根吸管对着吸管口吹起,你可以看到有水雾《喷雾器》
韦斯特兰2023-08-11 08:52:401

电磁铁的磁力与什么有关系的实验报告 急!!!!!!!!!

实验目的:研究电磁铁的磁力与何有关实验材料:大铁钉(大小相同)、带绝缘外皮的导线(有长有短,相差较多)、电池(有的组一节,有的组是串联好的两节)、小铁钉。实验步骤:(按实验本身的写.....)数据分析:①根据以上观察、比较,你认为电磁铁的磁力大小可能与什么有关系?在什么情况下磁力比较大?在什么情况下磁力比较小?②怎样证明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连接的电池多少是否有关系?实验时必须保证什么条件相同?什么条件不同?为什么?③怎样证明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导线绕的圈数多少是否有关系?实验时必须保证什么条件相同?什么条件不同?为什么?实验结果:写出你的答案祝学习愉快!!!
陶小凡2023-08-11 08:52:373

测量平均速度,2,实验的过程中,斜面的坡度大一点好,还是小一点好?为什么

实验中斜面应保持较小的坡度,这是为了便于测量时间;小车运动距离s=0.5m+0.5m=1m,t=5s,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v=st=1m5s=0.2m/s;上半程平均速度:v1=s1t1=0.5m3s≈0.17m/s,下半程平均速度:v2=s2t2=0.5m2s=0.25m/s,v1<v2,所以小车通过上半程的平均速度小于小车通过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故答案为:较小;0.2m/s;小于.
Chen2023-08-11 08:48:101

(1)在“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中:本实验的原理:______;本实验除图1所示的器材外,还缺______;用刻度尺

(1)本实验依据的原理是v=st,实验时需要测量小车的运动路程和所用时间,所以需要的测量工具是刻度尺和秒表,故缺少刻度尺和秒表;本实验中的平均速度v=st=0.78m2s=0.39m/s.(2)①由图知A与D间有3个间隔,则小球从A点运动到D点的时间t=3×0.1s=0.3s.②由图可知,A与D间的距离s=32cm=0.32m,则平均速度.v=st=0.32m0.3s≈1.1m/s.③图上每相邻两幅照片的时间间隔t相等,由图可知,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相邻两幅照片间的距离s越来越大,由v=st知小球的速度越来越大.故答案为:(1)v=st;刻度尺和秒表;0.39;(2)3;1.1;大.
西柚不是西游2023-08-11 08:48:101

如图所示,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1)小车所放的斜面应保持很______(选填“大”或“小”)的坡

(1)小车所放的斜面应保持很小的坡度,这样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会长些,便于测量小车的运动时间;(2)前半段路程s1=0.5m=50cm,运动时间t1=2s,后半段路程s2=0.5m=50cm,运动时间t2=3s-2s=1s,∵v=st,∴小车运动前半程的平均速度v1=s1t1=50cm2s=25cm/s;后半程的平均速度是v2=s2t2=50cm1s=50cm/s,整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是v=st=100cm3s≈33.3cm/s.(3)由(2)可知小车后半段的平均速度大于前半段的平均速度,小车从斜面上下滑时,速度越来越大,小车做加速直线运动.故答案为:(1)小;长;(2)25;50;33.3;(3)加速.
u投在线2023-08-11 08:48:081

如图所示,在“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中:(1)这个实验的原理是:______,实验必须测量的物理量是:______

(1)测量小车的均速度,原理为v=St;实验中必须测量的物理量是路程和时间;(2)小车放在斜面上,放手后小车在重力的作用下就会由静止变为运动,设置斜面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小车获得动力;(3)第2次实验中,S2=75cm,t2=2.5s,所以V2=S2t2=75cm2.5s=30cm/s;第3次实验中,S3=75cm,t3=2.4s,所以V3=S3t3=75cm2.4s=31.25cm/s.故答案为:(1)v=St;路程;时间;(2)让小车获得动力;(3)30;31.25.
康康map2023-08-11 08:48:081

在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中,测小车的路程用的测量工具是 ,测...

【答案】刻度尺;停表;变速(直线).【答案解析】试题分析:在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要测量小车运动的路程即长度,故所用的测量工具是刻度尺,还要测时间,故用的测量工具是停表或秒表;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底端的过程中,小车的速度逐渐变大,故在做变速直线运动。考点: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过程
苏州马小云2023-08-11 08:48:081

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为什么小车通过的路程不等于斜面的长度

  平均速度  V平均=X/t  其中t物体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X等于这段时间t内的位移X,时间t不同,物体在斜面上运动的距离X不相等,t越小所测量的平均速度越接近瞬时速度,位移越小,所以小车通过的路程不等于斜面的长度。
余辉2023-08-11 08:48:081

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需要的测量工具有______、______.如图所示的是测平均速度时的某次实验过程.图中

(1)测量路程的工具是刻度尺,测量时间的工具是秒表;(2)小车从顶端到底端时间t=10:35:05-10:35:00=5s,总路程s=0.9m,故小车通过全过程的平均速度v=st=0.9m5s=0.18m/s;上半段的路程s1=0.45m,小车运动时间t1=10:35:03-10:35:00=3s,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1=s1t1=0.45m3s=0.15m/s;下半段的路程s2=0.45m,小车运动时间t2=10:35:05-10:35:03=2s,小车通过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s2t2=0.45m2s=0.225m/s;(3)综上所述,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小车速度越来越快.故答案为:秒表;刻度尺;0.18;0.15;0.225;小车速度越来越快.
bikbok2023-08-11 08:48:081

在测斜面上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中:(1)测平均速度需要的测量工具是______和______;(2)该实验依据的原

(1)由v=st可知,要测出速度,应测量出小车运动的距离和时间,所以要用到刻度尺和秒表;(2)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v=st;(3)实验时应使斜面的坡度小些,这样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时间会长些,便于测量. 故答案为:(1)刻度尺;秒表;(2)v=st;(3)小;长.
余辉2023-08-11 08:48:081

测量平均速度实验多次测量的原因是什么

在测量时不可避免的会存在误差,两次实验的条件要特别注意,并且在实验过程中会出现多次测量求取平均值的过程,也是必需的。
无尘剑 2023-08-11 08:48:071

测量自己步行的平均速度的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原理器材,

【器材】 停表(秒表),皮卷尺,粉笔. 【操作】 (1)用粉笔在地面上划一起步线,当跨出第一步时同时启动手中的停表,然后带着停表沿直线行走7~8步(视教室宽度而定).在走完最后一步时,立即按住停表并在地面划上终止线. (2)读出停表测定的时间值,再用皮卷尺量出两条粉笔线之间的距离值,即可求出步行的平均速度. (3)重复上述实验两次(步数相同,保持行走快慢差不多,但终止线可略有不同),最后求出步行速度的平均值.
肖振2023-08-11 08:48:071

测小车的平均速度.(1)测平均速度需要的测量工具是______和______;该实验依据的原理公式是______.(2

(1)测平均速度需要的测量工具是刻度尺和秒表;该实验依据的原理公式是 v=st.(2)小车所放的斜面应保持较小的坡度,这样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时间会长些,便于测量时间.(3)由表中数据可知,小车速度v2=s2t2=0.8m2.8s≈0.29m/s.(4)由表中数据可知,小车的速度是变化的,不是定值,因此小车做的是变速直线运动.故答案为:(1)刻度尺;秒表;v=st;(2)小;长;(3)0.29m/s;(4)变速.
北营2023-08-11 08:48:071

(1)“测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______.(2)在“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中,需要用的测量工具是______和__

(1)本实验依据的原理是v=st,(2)实验时需要测量小车的运动路程和所用时间,所以需要的测量工具是刻度尺和秒表;(3)由图知,小车通过全程用的时间:t1=9s,s1=90cm=0.9m,全程的平均速度:v1=s1t1=0.9m9s=0.1m/s;由图知,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用的时间:t2=6s,s2=45cm=0.45m,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s2t2=0.45m6s=0.075m/s;故答案为:(1)ν=st;(2)刻度尺;秒表;(3)0.1;0.075.
康康map2023-08-11 08:48:061

初二物理测量平均速度实验的结论是什么?

平均速度是指在某段时间或者某段路程内的平均快慢程度,是总路程与总时间的比值。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
凡尘2023-08-11 08:48:061

小明想测出自己爬楼的平均速度,请你帮助他选择实验器材并写出测量步骤.

平均速度和平均速率是不同的. 测平均速度:1.测爬过楼房的竖直高度(不是楼梯的长度) 2.测爬过楼房的时间.高度/时间 就是平均速度. 测平均速率:1..测爬过楼房的高度(这里是楼梯的长度)2.测爬过楼房的时间 高度/时间 就是平均速率.
真颛2023-08-11 08:48:061

测小车的平均速度。(1)测平均速度需要的测量工具是________和________,该实验依据的原理是________。(2)

(1)刻度尺;秒表; ;(2)v 1 =0.4;v 2 =0.3;(3)变速 试题分析:可以用刻度尺测出物体的路程,用秒表测出物体的运动时间,然后由速度公式 求出物体的速度. ; .根据小车的速度是否变化判断小车的运动状态.由计算的数据可知,小车在上半段路程的速度v 2 =0.3m/s与全程的速度v 1 =0.4m/s不同,所以小车的速度是变化的,故小车做变速运动.【考点】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
CarieVinne 2023-08-11 08:48:061

如图所示,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1)应用______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用______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

(1)在“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中,用刻度尺测量物体运动的路程,用秒表测量运动物体通过这段路程的时间;(2)斜面应保持较小的坡度,这样小车滑下时速度较慢,便于测量时间;(3)①全程路程s1=60cm=0.6m,时间t1=5s,全程平均速度v全程=s1t1=0.6m5s=0.12m/s.②上半程路程s2=30cm=0.3m,时间t2=3s,上半程平均速度v上半程=s2t2=0.3m3s=0.1m/s.在实验中测出的平均速度v全程和v上半程,v全程比v上半程较大.故答案为:(1)刻度尺;秒表;(2)保持较小的坡度;(3)v全程.
韦斯特兰2023-08-11 08:48:051

请设计一个实验,测出你从家到学校的平均速度.(写出实验所需器材和实验的步骤)

答:所需实验器材:刻度尺、秒表; 实验步骤:①用刻度尺测量自己正常步行一步的距离s′, ②测出从家到学校正常步行的步数n,同时用秒表测量用的时间t, ③数据处理:从家到学校的路程s=ns′, 从家到学校的平均速度: v= s t = ns′ t .
铁血嘟嘟2023-08-11 08:48:051

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应该用______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s,用______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t,通过公式____

(1)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用刻度尺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s,用秒表测出小车运动的时间t,根据v=st求出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2)甲车的速度v甲=s甲t甲=600m20s=30m/s,20s内乙车的速度v乙=s乙t乙=450m20s=22.5m/s,所以v甲>v乙;(3)由图示可知,乙车在每个10s内的路程分别是:200m、250m、300m,由此可知,在相等时间内,乙车的路程不相等,由此可知,乙车的运动不是匀速直线运动而是变速直线运动,乙车的速度是变化的.故答案为:刻度尺;秒表;v=st;30m/s;大于;变化的.
小菜G的建站之路2023-08-11 08:48:041

在“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中,需要测定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时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1、通过下半段路程的

小车通过斜面上半段路程0.9m的平均速度为0.3m/s,小车通过斜面上半段路程的时间为0.9/0.3=3s,小车通过斜面下半段路程的时间为5s-3s=2s,小车通过斜面下半段路程0.9m的平均速度为0.9m/2s=0.45m/s,
善士六合2023-08-11 08:48:042

做“测平均速度”实验时,必用的两种测量工具是______和______.

做“测平均速度”实验时,需要用刻度尺测出物体的路程,用秒表测出物体的运动时间,然后由平均速度公式求出物体的平均速度. 故答案为:刻度尺;秒表.
bikbok2023-08-11 08:48:041

初二物理,测量平均速度实验报告,用的是小车和斜面,要详细点的,快快快,明天要交啊!!!

实验报告吗?
肖振2023-08-11 08:48:044

初二物理,测量平均速度实验报告,用的是小车和斜面,要详细点的,快快快,明天要交啊!!!

1。看课本,用课本提供的思路去总结。2。另法,转到百度文库,用关键词搜索下,应当有很多。快行动吧,第二个方法快。
此后故乡只2023-08-11 08:48:045

测量小车平均速度实验金属片的作用

【考点】 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 【分析】 ( 1 )在测平均速度实验中所采用的是一种间接测量法,原理是速度公式; ( 2 )由实验原理可知需要测量的数据可知所需器材,用的测量工具是刻度尺和停表; ( 3 )在斜面的同一位置放置金属片,小车就可以在同一位置停下来,使小车运动的路程相等; ( 4 )斜面坡度越小,小车速度变化越慢,小车运动时间越长,越方便时间的测量. 【解答】 ( 1 )本实验测量平均速度采用的是一种间接测量法,通过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然后根据速度公式计算平均速度,所以这个实验的原理是 v= ; ( 2 )需要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需要的测量工具是停表和刻度尺; ( 3 )为了让小车在同一位置停下来,便于测出小车行驶相同路程的时间,需要在斜面上放置一个金属片,实验中金属片的作用是使小车在同一位置停下,便于准确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 ( 4 )小车所放的斜面应保持较小的坡度,小车速度变化越慢,这样使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时间会长些,便于测量时间. 故答案为:( 1 ) v= ;( 2 )刻度尺、停表;( 3 )使小车在同一位置停下,便于准确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 4 )使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时间会长些,便于测量时间.
铁血嘟嘟2023-08-11 08:48:041

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现象和结果分析怎么写

实验题目:测量平均速度.实验仪器:斜面、小车、金属片还有______、______.实验步骤如下:A、使斜面保持很小的坡度,是为了让小车运行的______,如图所示;B、把小车放在斜面的顶端,用______测出小车到斜面底端金属片的长度,即通过的路程;C、用______测小车从斜面顶端下滑到撞击金属片C所用的时间;D、再将小车从A运动到B时,测出路程和时间;E、将小车从B点运动到C点处,测出路程和时间,把上述测量数据的竖直填入表中;F、根据测出的s、t,用______算出小车通过斜面AC、AB、BC的平均速度.实验次数路径路程S(m)时间t(s)平均速度ν(m/s)1AC1.82.50.722AB0.91.50.63BC0.91.50.6G、分析结果第1次实验的平均速度与第2次实验平均速度不同的原因是______.H、第2次实验和第3次实验的平均速度相同的原因是______.
北营2023-08-11 08:48:031

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cm)的斜面顶

(1)公式V=st既能用于匀速直线运动求速度,又能用于变速直线运动求平均速度.(2)若要计时方便,应使斜面的坡度小一些,使小车在斜面上通过的时间更长.(3)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会导致时间的测量结果偏小,由公式v=st知,平均速度会偏大;(4)由图知:AB段的距离是s1=4.0dm=40cm,所用时间为t1=2s,所以小车在AB段的平均速度为v1=s1t1=40cm2s=20cm/s=0.2m/s;BC段的距离是s2=5.0dm=50cm,所用时间为s2=1s,所以BC段的平均速度为v2=s2t2=50cm1s=50cm/s=0.5m/s;整个过程中,s=9.0dm=90cm,t=3s,所以整个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为v=st=90cm3s=30cm/s=0.3m/s.故答案为:(1)v=st;(2)小;(3)大;(4)0.2;0.5;0.3.
善士六合2023-08-11 08:48:031

测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什么

测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速度等于路程除以时间。平均速度是指一个描述物体运动平均快慢程度和运动方向的矢量,它粗略地表示物体在一个段时间内的运动情况。应用于物理、数学、自然科学学科。平均速度是矢量,其方向与一段时间Δt内发生的位移方向相同,与运动方向不一定相同。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其位移与时间的比值不是恒定不变的,这时我们可以用一个速度粗略地描述物体在这段时间内的运动的快慢情况,这个速度就叫做平均速度。(1)反映一段时间内物体运动的平均快慢程度,它与一段位移或一段时间相对应。(2)在变速直线运动中,平均速度的大小与选定的时间或位移有关,不同时间段内或不同位移上的平均速度一般不同,必须指明求出的平均速度是对应哪段时间内或哪段位移的平均速度,不指明对应的过程的平均速度是没有意义的。(3)平均速度是矢量,其方向与一段时间Δt内发生的位移方向相同,与运动方向不一定相同。(4)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中间位置的瞬时速度大于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
小白2023-08-11 08:48:011

初中物理实验操作测量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平均速度最好有视频,

这个实验应该是用秒表测时间t,刻度尺测斜坡长度s,释放小车时开始计时,到斜坡底停止,平均速度等于s/t
Jm-R2023-08-11 08:48:012

测平均速度的实验步骤

1.测量总路程S2.测量总时间t3.平均速度v=S/t
苏萦2023-08-11 08:48:012

测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什么

平均速度的测量实验目的就是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原理就是v=s/t,就是速度等于路程除以时间。实验器材有:刻度尺、停表、长木板、小车、小木块、金属块。具体测量平均速度的步骤:1、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S1,把S1和后面测得的数记录下来。2、用停表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1。3、根据测得的S1 1,利用公式V1=S1/t1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1。4、将金属片移至斜面中部,用刻度尺测出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S2。5、用停表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过斜面上半段路程S2所用的时间t2,算出小车通过斜面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平均速度与平均速率的区别:平均速率不是平均速度。平均速率是物体通过路程与它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的比值,它是标量。(当是单方向直线运动时,平均速度在数值上等于平均速率。)平均速率是路程与时间之比值,比值不能衡量,一般情况下不等于平均速度的大小。例如一个物体围绕一个圆周运动一周,花的时间是t,平均速率是2πr/t,而平均速度为0。具体的说,平均速度指的是你所选定的时间内物体位移的速度,而在上面的例子中,t秒后此物体已返回原地,所以它的位移为零,平均速度亦为零。
余辉2023-08-11 08:48:001

测量平均速度实验的原理是什么

所谓实验原理,是指实验设计的根(依)据. 本实验的原理是 平均速度公式 v=s/t
mlhxueli 2023-08-11 08:48:002

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实验

平均速度的测量实验目的就是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原理就是v=s/t,就是速度等于路程除以时间。实验器材有:刻度尺、停表、长木板、小车、小木块、金属块。具体测量平均速度的步骤:1、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S1,把S1和后面测得的数记录下来。2、用停表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1。3、根据测得的S1 1,利用公式V1=S1/t1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1。4、将金属片移至斜面中部,用刻度尺测出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S2。5、用停表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过斜面上半段路程S2所用的时间t2,算出小车通过斜面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
bikbok2023-08-11 08:48:001

测量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结论

测量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结论是小车沿斜面由顶端运动到底端的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大。实验原理:如果测出物体运动的路程s和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t,根据公式v=s/t,就可以计算出物体在这段时间内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步骤(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1、调整斜面装置,保持较小的合适的倾角。2、将长木板底端用课本抵住,小车放在顶端,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S1,记入表格。3、释放小车的同时按下停表计时,小车撞击底端课本时按下停表,记录时间t1,记入表格。4、将小车重置顶端,用铅笔画出在木板上的随意位置,将课本竖立在划线处,测量路程S2,同时释放小车按下停表,当小车到达课本时,按下停表记录时间t2。5、将小车重新放到顶点,重复测量两次,记入表格。6、由测出的数据,依据公式V=S/t算出各个速度,求出平均值,得出结果。7、整理回收器材。实验结论:小车沿斜面由顶端运动到底端的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大。推论:此实验也可以证明v1≠(v2+v3)/2,即全程的平均速度不等于各段路程平均速度的平均值。注意事项:斜面坡度不可过大,也不可以过小,实验成功的关键是测时间,小车开始运动的同时开始计时,小车撞金属片的同时停止计时。
Ntou1232023-08-11 08:47:591

测量物体平均速度的实验出现误差的原因

测量时间不够准确,而且每个试验都是有一定的误差的,只有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才够准确滴、
肖振2023-08-11 08:47:573

在实验室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 , 使用的主要测量工具是什么和什么?

使用的主要测量工具是刻度尺和停表
北有云溪2023-08-11 08:47:573

在“测定平均速度”的实验中,如图所示:(1)物体运动的路程用______测量.运动时间用______测量,这个

(1)实验时需要用刻度尺测小车的路程,用秒表测小车的运动时间,本实验依据的原理是v=st;(2)斜面倾角越小,小车运动时间越长,越便于计时;因此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小;(3)车运动前半程的平均速度是:v1=s1t1=0.5m10s=0.05m/s,后半程的平均速度是:v2=s2t2=0.5m18s?10s=0.0625cm/s,整个路程平均速度是:v=st=1m18s=0.056cm/s.故答案为:(1)刻度尺;秒表;st;(2)小;(3)0.05;0.0625;0.056.
苏萦2023-08-11 08:47:571

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是什么?

(力学实验)实验二: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目的】1.能用刻度尺测出物体运动的路程,能用停表测出物体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2.能根据公式v=s/t计算出物体在这段时间内运动的平均速度。3.能写出简单的实验报告。【实验器材】小车、斜面、停表、刻度尺、木块、金属片(挡板)等。【实验准备】1.本实验的原理是什么?v=s/t。2.如何让小车通过的距离和时间同时。3.如何改变小车运动的速度。
豆豆staR2023-08-11 08:47:561

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应该用什么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s

刻度尺在打了点的纸带上测量
瑞瑞爱吃桃2023-08-11 08:47:562

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为什么小车通过的路程不等于斜面的长度

【答案】刻度尺;停表;变速(直线).【答案解析】试题分析:在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要测量小车运动的路程即长度,故所用的测量工具是刻度尺,还要测时间,故用的测量工具是停表或秒表;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底端的过程中,小车的速度逐渐变大,故在做变速直线运动。考点: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过程
再也不做站长了2023-08-11 08:47:561

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步骤

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步骤如下:1、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s1,把s1和测得的数据填入表中。2、用秒表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1。3、根据测得的s1、t1,利用公式v=s/t计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1。4、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部,测出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S2。5、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过斜面上半段路程S2所用的时间t2,利用公式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6、同理计算出小车小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3。
kikcik2023-08-11 08:47:541

淋滤模拟实验条件和步骤

1.实验样品及淋滤液在酸度计上用稀硫酸调pH=2的去离子水、用稀硝酸调pH=4和pH=7的去离子水,作为3种淋滤液备用。将待淋滤样品粉碎至40~100目均匀搅拌,然后按四分法对角取样20.0 g装入淋滤柱中,轻敲柱壁使样品在柱内均匀堆实。2.淋滤时间淋滤时间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长期淋滤实验要求必须等待较长的时间,这是非常困难的。但是,淋滤样品与淋滤液间的平衡需要很长的时间,正如Hassett(1994)所指出的,只有长期淋滤试验提供的浓度变化趋势才是科学的和可信的。限于客观条件本实验选取22,23,24,25小时为时间间隔,实验研究样品在连续60小时内的淋滤行为。3.淋滤实验步骤将淋滤所用的各种仪器均用14%HNO3浸泡24 h,再用去离子水冲洗干净待用。将淋滤柱固定好,分别用3种淋滤液进行淋滤,使柱内样品层上始终保持约有5cm高的淋滤液,控制流速为3.0 mL/h。分别用25 mL,25 mL,50 mL的比色管和100 mL的容量瓶承接,并分别于4 h,12 h,28 h和60 h时取出液体,用去离子水冲至刻度、摇匀,做待测定液体。As,Se和Hg用原子荧光法测定,其余用等离子质谱测定,同时测定对应淋滤液的空白值,两数值之差即为测定结果。4.相对淋出率计算11种元素在3种淋滤介质下,在4 h,12 h,28 h和60 h 4种淋滤时间段下所接收的淋滤液中元素的浓度见表8-3。淋滤液恒定流速为3.0 mL/h,所以每个时间段淋滤液的体积也是相同的。根据淋滤液中元素的浓度可以计算该元素在不同时间段、各种淋滤介质中的绝对溶解量,进而计算出相对淋出率Lx(简称淋出率):Lx=avt/AM表8-3 淋滤实验综合测试结果(阶段淋出量) (wB/10-9)续表续表式中:Lx为元素x的淋出率;a为元素x在淋出液中的浓度;v为淋滤液流速;t为淋滤时间;A为元素x在样品中的浓度;M为样品的总质量。
康康map2023-08-10 10:31:411

盐雾实验收集到的液体测得PH值为5.5,要调整到6.5~7.2之间,用氢氧化钠怎么调?

NaOH的OH离子与H离子变成水,H离子减小,PH自然升高,PH值可理解成H离子密度。具体加多少NaOH,需根据溶液量和综合情况,目前只能逐步加NaOH,加到PH6.5~7.2,开看下加了多少。要用多少浓度的氢氧化钠去调节呢?买的氢氧化钠浓度是一定的,最后关注的是该浓度最后加了多少。
水元素sl2023-08-10 10:31:391

盐雾实验收集到的液体测得PH值为5.5,要调整到6.5~7.2之间,用氢氧化钠怎么调?

NaOH的OH离子与H离子变成水,H离子减小,PH自然升高,PH值可理解成H离子密度。具体加多少NaOH,需根据溶液量和综合情况,目前只能逐步加NaOH,加到PH6.5~7.2,开看下加了多少。要用多少浓度的氢氧化钠去调节呢?买的氢氧化钠浓度是一定的,最后关注的是该浓度最后加了多少。
苏萦2023-08-10 10:31:341

实验室去离子水ph为9

杂质离子水解。实验室去离子水ph为9是因为杂质离子水解导致的。去离子水是指除去了呈离子形式杂质后的纯水,主要采用RO反渗透的方法制取。应用离子交换树脂去除水中的阴、阳离子,但水中仍然存在可溶性的有机物,在存放后也容易引起细菌的繁殖。
Ntou1232023-08-10 10:31:321

就是为什么实验室用去离子水常温下PH小于7

如果是考试题,有两条思路:1、水的离子积随温度升高而变大。2、大气中CO2在水中的溶解导致酸性的产生。顺道说一下,去离子水的生产出品标准中有一检测指标是PH值,如果阁下实验室去离子水PH值过低请关注一下装水的水桶是否被污染,另外还可以怀疑一下检测PH值的测试设备是否出了问题。
肖振2023-08-10 10:31:323

对下列事实的解释错误的是(  )A.氨溶于水的喷泉实验,说明氨气极易溶于水B.常温下,将铜放入浓硫酸

A.极易溶于这种液体的气体能产生喷泉实验,氨溶于水的喷泉实验,说明氨气极易溶于水,故A正确;B.常温下,铜和浓硫酸不反应而不是铜和浓硫酸发生钝化现象而不反应,故B错误;C.浓硝酸中溶于二氧化氮气体而使溶液呈黄色,在光照条件下,浓硝酸分解生成二氧化氮,二氧化氮溶于硝酸而使溶液呈黄色,故C正确;D.胆矾中含有结晶水,向胆矾中加入浓硫酸后出现白色的现象,说明浓H2SO4具有吸水性,故D正确;故选B.
瑞瑞爱吃桃2023-08-10 10:26:291

对下列事实的解释错误的是( ) A.氨溶于水的喷泉实验,说明氨气极易溶于水 B.常温下,将铜放

B 试题分析:A、氨气极易溶于水,可做氨溶于水的喷泉实验,正确;B、常温下,铜与浓硫酸不反应,但钝化是指反应产生的氧化膜阻止了反应的进行,错误;C、浓硝酸久置会分解产生二氧化氮气体溶于硝酸中使硝酸显黄色,正确;D、向胆矾中加入浓硫酸后出现白色的现象,是胆矾失去结晶水后变为白色固体,说明浓H 2 SO 4 具有吸水性,正确,答案选B。
人类地板流精华2023-08-10 10:26:291

为什么喷泉实验用相同体积氨气和NO所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相同?

任何气体做喷泉实验得到的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都相同。因为气体溶于水的体积等于水的体积,气体与水的体积比都相同。
陶小凡2023-08-10 10:26:292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NH3的喷泉实验说明氨气极易溶于水B.NH3遇到挥发性强酸就能冒白烟C.盛液

A、氨气的喷泉实验时利用氨气极易溶于水,减小了容器中压强,在外界大气压作用下液体喷入,验证了氨气易溶于水的性质,故A正确;B、氨气是碱性气体和挥发出的酸分子反应生成铵盐,所以NH3遇到挥发性强酸就能冒白烟,故B正确;C、利用水封可以避免液溴挥发,故C正确;D、NO和空气中 的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氮气体,NH3可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收集,故D错误;故选D.
Ntou1232023-08-10 10:26:291

喷泉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其产生原因是形成压强差.(1)图Ⅰ是化学教材中常用的喷泉实验装置(夹持仪

(1)极易溶于水或气体与溶液易发生化学反应可形成图中喷泉,A、C、D均可形成喷泉,而B中氧气不易溶于水,则不能形成喷泉,故答案为:B;(2)酒精由液态变为气态,可形成喷泉,则选择的物质与冷水接触放出大量的热即可,只有A中生石灰与水混合放出大量的热,BD中热效应不明显,C中吸热,故答案为:A;(3)图Ⅲ所示的喷泉实验装置,利用气体的热膨胀打破压强平衡即可引发喷泉实验,则方法为打开止水夹,用手(或热毛巾等)将烧瓶捂热,氨受热膨胀,赶出玻璃管内空气,氨气与水接触,从而引发喷泉,故答案为:打开止水夹,用手(或热毛巾等)将烧瓶捂热,氨受热膨胀,赶出玻璃管内空气,氨气与水接触,从而引发喷泉.
北营2023-08-10 10:26:291

有关氨的说法正确的是(  )A.NH3是4核7电子分子,具有还原性B.NH3极易溶于水,可做喷泉实验,氨气易

A.NH3含有10个电子,故A错误;B.NH3分子间含有氢键分子间作用力强,易液化;氨气分子与水分子容易形成氢键,所以氨气及易溶于水,故B正确;C.氨气本身不能电离产生自由移动离子,是化合物,属于非电解质;一水合氨在水溶液中能够电离产生氨根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是化合物,属于电解质,故C正确;D.浓盐酸与易挥发,能与氨气反应生成氯化铵固体,所以产生大量白烟,故D错误;故选:BC.
余辉2023-08-10 10:26:291

关于氨气的实验较多,下面对这些实验的实验原理的分析中,正确的是(  )A.氨气极易溶解于水的性质可

A、氨气的喷泉实验原理:氨气极易溶于水,导致烧瓶内外气压差的出现,产生喷泉,所以该实验体现了氨气极易溶于水的性质,故A正确;B、氨气与氯化氢的反应生成氯化铵,体现了氨气的碱性和氯化氢的酸性,该反应属于非氧化还原反应,故B错误;C、用NH4Cl和Ca(OH)2的混合物制取氨气体现了铵盐可以和强碱之间反应的性质,不能用溶液来制取,因为氨气极易溶于水,故C错误;D、实验室用浓氨水和碱石灰混合的方法来制取氨气,可以根据平衡NH3?H2O?NH3+H2O的移动原理来解释,故D错误.故选A.
铁血嘟嘟2023-08-10 10:26:282

右图是实验室进行氨溶于水的喷泉实验装置,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实验说明氨气是一种极易

D A正确,氨气在瓶中因为大量溶解于水,使得瓶内外压强差加大,所以产生喷泉。B正确,氨气是一种碱性气体,溶于水形成一水合氨,是一种弱碱。C正确,因为水被压回瓶内,说明瓶外的压强大于瓶内。D错误,氯气在水里的溶解度小,不能形成较大的压强差。
铁血嘟嘟2023-08-10 10:26:271

喷泉实验为何要先打开止水夹

先挤压胶头滴管的胶头,后打开止水夹更好;挤压压胶头滴管,使少部分液体进入烧瓶吸收瓶中气体,这样瓶中的压强就小于外界大气压,大气压便将烧杯中的水压入烧瓶中,形成喷泉.
凡尘2023-08-10 10:26:271

喷泉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其产生的原因是存在压强差。制取氨气并完成喷泉实验(图中夹持装置均已略去)

(1)2NH 4 Cl+Ca((OH) 2 CaCl 2 +2NH 3 ↑+2H 2 O(2)向下排空气法(3)BC(4)将胶头滴管中的水挤入烧瓶中,松开弹簧夹;挤出的水溶解了烧瓶中的NH 3 ,使瓶内压强减小,烧瓶内外形成了气压差(5)用冰毛巾捂住烧瓶一段时间,再松开弹簧夹。(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试题分析:(1)实验室用加热氯化氨和消石灰的固体混合物制取氨气,方程式为2NH 4 Cl+Ca(OH) 2 CaCl 2 +2NH 3 ↑+2H 2 O(2)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只能用向下排气法收集,故答案为:向下排空气法(3)浓硫酸具有酸性,五氧化二磷为酸性氧化物,氨气是碱性气体,所以,浓硫酸和五氧化二磷都不能干燥氨气,故答案为:BC(4)氨气是一种极易溶于水的气体,将胶头滴管中的水挤入烧瓶中,瓶内压强减小,在外界气压的作用下,水被压到瓶内,形成喷泉现象,故答案为:将胶头滴管中的水挤入烧瓶中,松开弹簧夹;挤出的水溶解了烧瓶中的NH 3 ,使瓶内压强减小,烧瓶内外形成了气压差(5)要形成喷泉,需把烧杯中的液体压入烧瓶,可以利用吸收热量使烧瓶中的压强增大,故答案为:用冰的毛巾捂住烧瓶一段时间,再松开弹簧夹。
苏萦2023-08-10 10:26:271

喷泉实验原理我明白,可是为什么喷出来是红色的液体

液体中添加了酚酞,遇到碱变红。氨极易溶于水。
无尘剑 2023-08-10 10:26:271

有没有关于中学生化学创新实验的看法?急用啊!!!!!!!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摘要:创新教育是二十一世纪教育发展的一种必然要求。化学是一门知识创新快、技术应用广的自然学科,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创新教育内容,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极好载体。教学中可根据学科教学内容,努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开发学生创新潜能。关键词:化学教学、开发、创新潜能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不是一种单纯训练学生发明创造的教育,而是一种全方位的改造教育过程和学生成长过程的教育;也不是一种培养少数尖子学生的英才教育,而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更不是一种简单地摒弃知识的教育,而是一种使学生牢固、系统地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的教育。为此,笔者就中学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从而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和做法,以求在此方面有所突破。1、以史铭志,激发创新欲望,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指一种愿意发现问题、积极去探求的心理取向,是创新的动力源泉。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创新教育的首要问题。化学史本身是一部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历史,应该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很好的教材。在化学教学中,可抓住时机适当地穿插化学史的介绍。例如:教育学生要有耐心、要细心时,可穿插介绍法国化学家拉瓦锡通过连续12个日夜的加热实验才得到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结论;在激发学生好奇心时,可介绍瓦特对蒸汽冲动壶盖好奇而发明了蒸汽机;在建立学生社会责任感时,可介绍中国化学工业的先驱者侯德榜出自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产生了“要创造出中国人的制碱法”的创新动机,经不懈努力研究,改进了索尔维制碱法,终于制造出“红三角”牌纯碱而获得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金奖;在培养学生顽强拼搏精神时,可介绍化学家诺贝尔的成功就是因其顽强拼搏的结果,他在制硝化甘油时,多次发生爆炸,他本人被炸伤,四位助手和他的小弟弟被炸死,但他并没有放弃研究,终于成了大发明家;……。通过化学史的介绍可以教育学生,科学的发现过程也是创新的过程,科学成果往往属于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从而使学生树立立志创新的精神境界,激发学生为祖国富强而奋发学习的社会性动机,使学生产生“我也要发明创造”的欲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2、积极鼓励,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精神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特别是要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不盲从书本、不迷信教师、不崇拜权威的思维品质。这就是创新教育中的创新精神。它是一种自觉的、勤奋的、实事求是的、不屈不饶的探求新知的精神。这种精神不是天生的,是靠后天训练养成的。要鼓励学生用批判性的眼光看问题。例如:对于现有课本实验经常想一想:实现这一原理能否改用其它试剂?现有试剂能否实现其它原理?现有实验方案或装置是否存在不足之处?如何使它变得更好?又如:学习乙烯性质时,教材上用乙烯使溴水褪色的实验来说明加成反应,为此,可向学生提问:既然实验是乙烯与溴水的反应,为什么方程式中只写乙烯与溴的加成?乙烯与溴的反应和乙烯与溴的加成反应是否相同?是否具有相同的产物?我不是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导学生从加成反应的过程去讨论,自己得出答案,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教材结论的局限性。通过这些问题的讨论,逐步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对好的观点,特别是有创新性的观点,进行表扬和奖励,鼓励学生敢于创新,调动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3、创设问题情景,大胆质疑,活跃创新思维质疑是探索科学原理的向导,是催生学生积极思维的源泉。古人云:“疑者觉悟,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疑而启思,疑而生变。那么怎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有高质量的质疑艺术呢?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创设问题情景,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自由交流、大胆质疑,从而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活跃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中教师应多方设疑,创设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情景。首先要分析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知识层次,其次是疑问的隐藏性和梯度,不能与结论太直接,也不能太难,要让学生在解疑时有一定的切入点,顺藤摸瓜,才能顺理成章地解决疑问。例如: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关于试剂的选用(选用碳酸钙和稀盐酸)可设问:(1)能否改用碳酸钙和稀硫酸反应?(反应生成微溶物覆盖在碳酸钙的表面,阻碍反应进行,不适宜实验室制取。)(2)能否改用碳酸钠和稀硫酸反应?(碳酸钠粉末状,反应速率太快。)(3)如果选用碳酸钠和稀硫酸反应,如何控制反应速率?(改用分液漏斗加液,以控制液体用量或使稀硫酸浓度尽可能更低。)又如:在学习氨的性质时,结合氨的喷泉实验,让学生之间开展讨论:(1)为什么水能从低处往高处流?(2)为什么滴有酚酞试剂的无色的水进入烧瓶会变成红色?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很容易得出产生喷泉的原因是因为氨及易溶于水减少了瓶内压强而产生了压强差。溶液呈红色是因为氨溶于水电离出氢氧根离子使溶液呈碱性。紧接着,又让学生讨论:(1)若将氨改为二氧化碳,能不能做喷泉实验?(2)若用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能不能做喷泉实验?(3)现在城市中人造喷泉及火山喷发的原理是什么?此时,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激发,探索的欲望十分强烈。最后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分析、比较,肯定最科学的观点,并让学生用实验验证。在这种气氛中将学生的思维层层引向深入,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了培养。4、设计探索实验,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特别是在中学教育阶段,化学实验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是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设计探索性实验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还要求他们灵活地、创造性地综合运用这些知识的技能。设计探索性实验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等方面所具有的作用是其它常规实验无法比拟的。实践中,让学生先独立设计实验方案,后相互讨论,取长补短,相互提高,最后进行实验。在实验时,教师要有意留有“空白”和“开发区”,引导学生去观察发现、积极思维。例如:硫、磷等在氧气中的燃烧实验,在现有仪器条件下如何加工制成具有防毒气逸出的装置,使实验更安全。又如:在学习了“电解质溶液”知识后,我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个实验设计题:给你一个蓄电池,若干导线,两根碳棒,一张滤纸,试剂任选。请设计实验,利用碳棒在滤纸上“用电写字”。课后从学生上交的方案中可以发现有多种不同的方法:有的是用饱和食盐水和酚酞的混合液浸湿滤纸,用蓄电池、导线连接碳棒靠在滤纸上电解饱和食盐水,阴极的碳棒在滤纸上轻轻写字,碳棒所到之处,出现红色字迹;有的用碘化钾淀粉溶液和饱和食盐水浸湿滤纸,可见蓝色字迹;有的用硝酸钾、石蕊混合液浸湿滤纸,阴、阳极可分别写出蓝色、红色字。在化学实验设计时,要放手让学生去实践,要解除学生对失败的恐惧心理,强调从错误中学习。要鼓励学生善于联想,以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增加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提高思维的灵活性。例如:讲到甲烷气体燃烧的焰色时,联想到氢气、一氧化碳气体燃烧的焰色也是淡蓝色;讲到甲烷气体的实验室制取时,联想到用这套装置还可以制取氧气、氨气;讲到硬水的软化时,联想到水壶为什么易起水垢;讲到浓硫酸的强腐蚀性时,联想到皮肤沾了浓硫酸时应该怎么处理。5、开展科技活动,展现创新实践能力创新活动的基础是科技活动,科技活动的开展状况深刻地左右着创新活动,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想方设法开展科技活动。从课外兴趣小组开始,建立初步的创新活动基础,利用现有条件,想方设法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展现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例如:成立化学兴趣小组、组织化学魔术晚会、举办化学专题讲座(如“环境与化学”、“食品与化学”等)。又如:雨水中PH值的测定、检验蛋壳的成分、除去热水瓶及水壶中的水垢、松花蛋的制作、家庭“甜酒酿”的酿制、利用发酵粉自制几个馒头等等都是课外科技活动的主要题材,并在科技活动中引导学生撰写科技小论文。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在亲自动手、动脑的过程中,运用化学原理积极开展思维,逐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锻炼创新实践能力。在科技活动中,要注意联系社会实际,可以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到工厂、农村、商店等地进行参观、访问、调查,写出专题调查报告(如环境污染问题等),并联系社会实际,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总之,在化学教学中,我们要把教学看着是启迪学生的智慧、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开发学生的潜能的过程,只要我们教育工作者转变教育观念,以主动学习、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自主型学习方式为主,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过程,那么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就不是一句空话,到时候,一定会涌现出一大批祖国发展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墨然殇2023-08-10 10:26:273

喷泉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其产生的原因是存在压强差。(1)制取氨气并完成喷泉实验。 ①用

(1)①打开止水夹,挤压胶头滴管;②打开止水夹,用热毛巾捂住圆底烧瓶至有气泡从水中冒出,移去热毛巾 (2)D (3)A (4)减小;增大;3
CarieVinne 2023-08-10 10:26:271

高一化学实验包括哪些?归纳齐全的

很多哇,粗盐的提纯,过滤与洗涤,蒸发,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配制,钠的化学性质,铝热反应,铝、氢氧化铝、氧化铝与强碱的反应,二氧化硫的漂白性、氧化性及还原性,氨的喷泉实验,浓硫酸的黑面包实验,浓硫酸的氧化性等。
bikbok2023-08-10 10:26:271

做氮气喷泉实验时,为什么用冷水敷烧瓶也能成功?求原理~

温度降低,气压减小。
黑桃花2023-08-10 10:26:272

对下列事实的解释错误的是(  ) A.氨溶于水的喷泉实验,说明氨气极易溶于水 B.常温下,浓硝酸

A.如果盛放氨气的烧瓶内外不产生压强差,则不能形成喷泉,实际上,氨气能形成喷泉实验,则说明氨气极易溶于水,而使烧瓶内外产生压强差而形成喷泉,故A正确;B.常温下,浓硝酸和铝反应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物薄膜而阻止进一步反应,浓硝酸体现了强氧化性,故B正确;C.氯气和水反应生成次氯酸,氯气、盐酸都不能使干燥的有色布条褪色,湿润的氯气能使有色布条褪色,则说明次氯酸有漂白性,故C正确;D.浓硫酸具有脱水性,可使蔗糖脱水、碳化生成炭黑和水而导致蔗糖变黑,故D错误;故选D.
Chen2023-08-10 10:26:271

喷泉实验的原理是什么?

喷泉实验的原理是克拉伯龙方程。喷泉实验是中学化学教学中的一个演示实验,高一化学教材在讲到氨的性质时,安排了喷泉实验。由于喷泉实验的趣味性强,直观效果好,如今已超越教材中安排的喷泉实验的范围,演变成一系列的喷泉实验。现象描述:气体在液体中溶解度很大,在短时间内产生足够的压强差(负压),则打开活塞后,大气压将烧杯内的液体压入烧瓶中,在尖嘴导管口形成喷泉。通过分析喷泉实验的原理和条件,我们总结出了喷泉实验成功的关键是:(1)盛气体的烧瓶必须干燥,否则甁中有液体,会使瓶口留下空气,形成的喷泉压力不大(喷泉“无力”)(2)气体要充满烧瓶;(3)烧瓶不能漏气(实验前应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4)所用气体能大量溶于所用液体或气体与液体快速反应。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喷泉实验
康康map2023-08-10 10:26:261

氨溶于水的喷泉实验可以证明(  )A.氨气比空气轻B.氨气有刺激性气味C.氨气不稳定D.氨气易溶于

氨气极易溶于水,1体积水可以溶解700体积的氨气,当把胶体滴管里的水挤压到烧瓶内时,由于氨气极易溶于水,使得烧瓶的压强迅速降低,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烧杯内的水被压到烧瓶内,形成喷泉,故选:D.
此后故乡只2023-08-10 10:26:261

如图是实验室进行氨溶于水的喷泉实验装置,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实验说明氨气是一种极易

A、反应开始后,烧瓶内迅速形成喷泉,说明产生了很大的气压差,氨气极易溶于水,故A正确;B、烧杯内加入酚酞,呈现红色,说明溶液显示碱性,故B正确;C、将胶头滴管中的少量液体挤入烧瓶,氨气极易溶于水,使瓶内压强减小,在大气压的作用下,烧杯中的液体会顺利进入烧瓶,形成喷泉,故C正确;D、氯气在水中溶解性小不能形成足够的压强差,故D错误;故选D.
u投在线2023-08-10 10:26:261

如图是实验室进行氨溶于水的“喷泉实验”的装置,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实验说明氨气是一种极

A.喷泉实验是利用压强差产生的,氨气极易溶于水使烧瓶内压强急剧减小,外界大气压不变,导致烧杯中液体通过导管进入烧瓶而产生喷泉,故A正确;B.氨气溶于水生成一水合氨,一水合氨电离出氢氧根离子而使其溶液呈碱性,碱遇无色的酚酞试液变红色,故B正确;C.一水合氨不稳定,在加热条件下,更容易分解生成氨气和水,溶液的碱性减小,导致溶液的颜色逐渐变浅,故C错误;D.氨气极易溶于水使烧瓶内压强急剧减小,外界大气压不变,导致烧杯中液体通过导管进入烧瓶而产生喷泉,故D正确;故选C.
mlhxueli 2023-08-10 10:26:261

喷泉实验得到氨水浓度

因为盐酸与氨水反应为 1:1的关系,所以盐酸最适合的溶度的应该与氨水的浓度相等.所以这个题也就是求氨水的浓度. 标准状况下,任何气体的摩尔体积为22.4 L/mol.我们可以设圆底烧瓶的体积为 V L,那么氨气的物质的量就为 V/22.4 mol,即氨水的物质的量为 V/22.4 mol,那么氨水的浓度即为 1/22.4 mol/L . 不知道你的答案为什么是0.025啊,还有别的条件么?
黑桃花2023-08-10 10:26:261

实验室小白篇:细胞培养用的液体

一、细胞培养所需的培养液 在细胞的研究和利用过程中,最主要的是要为细胞提供最适的生长条件,保持细胞培养开始时的群体状态。这就要求培养条件始终如一,近乎呆板地坚守细节和常规,而且细胞培养,试剂昂贵,费时、费力,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进行的。 细胞只有在最适生长条件下,才会保持正常的核型及功能。如果培养条件上打折扣,就意味着会出现带有染色体重排或突变变异株细胞。某些营养成分或生长因子用量不足或细胞高密度培养时间过长,都不是最适生长条件。 二、平衡盐溶液 平衡盐溶液具有维持渗透压、调节酸碱平衡的作用,同时可以供给细胞生存所需的能量和无机离子成分。最常用于洗涤组织或细胞、配制培养用液的基础溶液是Hanks 溶液和磷酸缓冲盐溶液(简称PBS) 。 三、血清 血清中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包括多种生长因子及许多未知成分。动物细胞的生长都依赖血清。血清的种类很多,包括胎牛血清、小牛血清、马血清、兔血清、人血清等。 选择一批最适于细胞的血清是很重要的,而且如有可能的话,应要求购买来源公司保留足量,以供应实验使用。这样可避免反复试用以选择最适血清所产生的费用。血清的质量可以通过检测细胞的克隆形成率来衡量。取对数生长期的细胞彻底消化后,以低密度(直径6mm 的平皿中加入约103个细胞)接种5~6 个平皿, 其中一个平皿中加入含30%血清的培养液,以测定高浓度血清的细胞毒作用。7~ 10d 后,出现肉眼可见的克隆时,倒掉培养液, 2%亚甲蓝染色2~5min,观察克隆形态、计算克隆形成率。克隆形成率一般为5%~ 10%。 四、抗生素 一般细胞培养时,抗生素不是必需添加成分。但一些特殊情况下培养液内需加入适量的抗生素,如怀疑有污染、原代培养时、新手操作不够熟练。常用的抗生素有青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和庆大霉素。青霉素常用剂量为100U/ml ,链霉素常用剂量为100μg/ml。常配制成100 倍或200 倍, 分装为小包装, 于-20℃条件下保存。一次用一个小包装, 避免反复冻融 。 五、特殊的添加因子 特殊的添加因子可以使细胞培养的条件得到优化。原代培养细胞接种密度需适当提高,应尽可能用营养丰富的培养液,如使用胎牛血清。这些都属于一般优化条件。细胞培养条件优化的原则是:根据细胞类型, 模拟体内环境, 添加不同的细胞生长因子及有利于细胞生存、增殖的添加剂。表1 是常用的细胞培养添加成分。 表 1 常用的细胞培养添加成分 一种细胞生长因子常常是多种细胞的丝裂原,如碱性FGF, 不仅是成纤维细胞的丝裂原,还是内皮细胞、角质细胞、黑素瘤细胞的丝裂原。EGF 可促进上皮细胞、成纤维细胞、胶质细胞及平滑肌细胞等多种细胞的增殖。 培养干细胞时,常添加白血病抑制因子( leukemia inhibitory factor, LIF ) ,又称分化抑制因子( DIA ), 是一种分泌型多肽,可抑制小鼠干细胞的自然分化。一般,可用纯化的LIF 直接加到培养液中,或使用用LIF表达载体转染过的饲养层细胞。正常的STO 细胞也可分泌。STO 细胞还分泌其他一些促干细胞生长的因子。目前,多数实验室仍使用饲养层细胞。重组的LIF 来源方便,与STO 细胞一起使用时,常用浓度为1000U/ml 。与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一起使用时,常用浓度为500U/ml 。 体外培养正常细胞需要使用不同生长因子的选择性组合。通常在已有的经典培养液配方基础上,添加不同因子而成。现在已有多种特定细胞培养液,且有商品供应,如血管内皮细胞培养液、神经干细胞培养液、骨髓干细胞培养液、间充质干细胞培养液、小鼠心肌细胞培养液(Claycomo Medium) 等。 六、消化液 细胞生长至一定密度时,需进行传代。消化液可使细胞脱离生长表面,离散成单个细胞。常用的消化液是0.25%、0.125%的胰蛋白酶和0.02%的二乙胺四乙酸二钠(EDTA) 溶液,以无钙镁的PBS 或Hanks溶液配制。它们可单独使用,也可按一定比例混合后使用。大部分细胞的消化可使用终浓度为0.05%胰蛋白/0.02%EDTA混合液。有些上皮细胞贴壁力强,需较高浓度的胰蛋白酶(0.25%)或延长消化时间,甚至需要37°C温育。如果温育较长时间(超过20min)细胞仍不能脱壁,则应采取分步消化的措施,即将已脱壁细胞移出至离心管,加完全培养液中和胰蛋白酶的作用,对未脱壁的细胞再添加新胰蛋白酶再次消化。 七、细胞培养用的其他液体 细胞培养时,还会用到其他一些液体,如谷氨酰胺、HEPES 、丙酮酸钠、各种细胞生长因子、各种组织或细胞条件培养液,以及调整pH 使用的5.6%NaHCO3等。 谷氨酰胺是细胞合成核酸和蛋白质必需的氨基酸,在缺少谷氨酰胺时,会导致细胞因生长不良而死亡。因此,各种培养液中都有较大量的谷氨酰胺。但是,由于谷氨酰胺在溶液中很不稳定,故要适时添加。可配制200倍液体-20℃ 冰箱中保存,在使用前加入培养液内,终浓度为2mmoVL 。 HEPES 是一种非离子缓冲液,在pH 7.2~7.4 范围内具有较好的缓冲能力,在高浓度时对一些细胞可能有毒。HEPES缓冲液可与低水平的碳酸钠( 0.34g/L)共用,以抵消因额外加入HEPES引起的渗透压增加。安全浓度范围10~25mmol/L。丙酮酸钠可以作为细胞培养中的替代碳源。一些生长缓慢的细胞加入,可明显改善细胞状态。通常配制200倍液,-20℃ 冰箱保存,在使用前加入培养液内终浓度为1mmol/L。 另外, 2-巯基乙醇(2-Mercaptoethanol, 2-Me) 对细胞生长有很重要的作用。有人认为它相当于胎牛血清, 有直接刺激细胞增殖作用。2-Me 的活性部分是硫氢基,其中一个重要作用是使血清中含硫的化合物还原成谷胱甘肽,能诱导细胞的增殖,为非特异性的激活作用。同时避免过氧化物对培养细胞的损害。另一个重要作用是促进分裂原的反应和DNA 合成,增加植物凝集素(PHA) 对淋巴细胞的转化作用,已广泛应用于杂交瘤技术。也开始用于一些难以培养的细胞。常用终浓度为5×10-5mol/L。常配制成0.1mol/L 的储存液,用时每升培养液加0.5ml 。
tt白2023-08-10 10:26:031

喷泉实验的原理?

实验的基本原理是使瓶内外在短时间内产生较大的气压差,利用大气压将瓶下面烧杯中的液体压入瓶内,在尖嘴导管口处形成喷泉。1体积水可溶解700体积的氨气(0摄氏度,1标准大气压下),当滴管内的水进入烧瓶内时,氨气大量溶于水,外界大气压将水压入瓶中,剩余氨气又溶于进入瓶中的水,最终水充满烧瓶。这类实验的要求是:1.装置气密性好2.所用气体能大量溶于所用液体或气体与液体快速反应推荐几组气体和液体:1.氯化氢气体和水(HCl溶解度为1:400)2.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溶液(效果不明显)
铁血嘟嘟2023-08-10 10:23:102

高一化学喷泉实验问题

视频就没拉,资料就有 喷泉实验【制作方法】 取一玻璃瓶,瓶口塞入一打孔胶塞。塞孔中插入一尖嘴玻璃管,外端套一胶管【使用方法】 用注射器从瓶内抽气若干次,然后用弹簧夹夹紧胶管。将玻璃瓶倒置于水槽中。去掉弹簧夹,则见有水经胶管从玻璃管尖嘴喷出,形成喷泉【参考资料】若在瓶中装满烫水(70-100℃),倒出热水后,迅速塞紧带尖嘴玻璃管的橡皮塞,并马上倒放过来,插入水槽的水中,同样可见喷泉现象。注意:过热的瓶子不能浸入冷水之中,以免瓶子炸裂。喷泉实验是一个富有探索意义的实验,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实验的基本原理是使烧瓶内外在短时间内产生较大的压强差,利用大气压将烧瓶下面烧杯中的液体压入烧瓶内,在尖嘴导管口形成喷泉(如图1)。这类实验的要求是:①装置气密性良好;②所用气体能大量溶于所用液体或气体与液体快速反应。能进行喷泉实验的物质通常有以下几组:气体(a) 液体(b) 液体(c) 实验原理NH3 水 水 NH3溶解度为1:700HCl 水 水 HCl溶解度为1:500CO2 NaOH溶液 NaOH溶液 2NaOH+CO2=Na2CO3+H2OSO2 NaOH溶液 NaOH溶液 2NaOH+SO2=Na2SO3+H2OCl2 NaOH溶液 NaOH溶液 2NaOH+Cl2=NaClO+NaCl+H2ONO2 水 水 3NO2+H2O=2HNO3+NO(不能充满)喷泉实验能形象地说明某些气体极易溶于水(或特定溶液)。根据其原理进行拓展还可以探讨喷泉实验的多种应用。一、根据实验装置和条件拓展例如,2002年全国理综试题第29题给出如图2所示的装置,要求说明引发喷泉的方法。通过分析产生喷泉现象的原理,不难发现。只要打开止水夹,用手(或热毛巾等)将烧瓶捂热,氨气受热膨胀,赶出玻璃管内的空气,氨气与水接触后迅速溶解,使烧瓶内压强减小。就能发生喷泉。二、根据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拓展例如,某同学用HCl气体做喷泉实验时,喷入烧瓶内的水不足烧瓶容积的1/3,其原因不可能是( )。(A)烧瓶潮湿 (B)装置气密性不好 (C)水里没有加石蕊试液 (D)烧瓶内未集满HCl 喷泉实验失败的原因很多,要弄清本质进行大胆假设。很明显(A)(B)(D)都能使喷入烧瓶内的水不足烧瓶容积的1/3,所以答案为(C)。三、根据实验中发生的现象拓展如图3所示,甲学生在烧瓶中充满O2,并在反匙燃烧匙中加入一种白色固体物质,欲做O2的喷泉实验。实验开始,用凸透镜将日光聚焦于反匙燃烧匙中的固体,燃烧匙内出现一阵火光和白烟。等一会儿,打开橡皮管上的止水夹。看到有美丽的喷泉发生。请问他在反匙燃烧匙中加入了什么物质?综合分析上述实验中产生的现象,结合喷泉实验的原理,我们会很容易想到反匙燃烧匙中加入的物质是白磷。白磷与烧瓶内的O2反应生成P2O5固体,使烧瓶内压强减小。打开止水夹后烧杯中的水被压入烧瓶内形成喷泉。四、根据实验中的生成物拓展喷泉实验是不是只能喷液体,能不能喷出别的什么物质呢?如图4装置,实验前a、b、c活塞均关闭。若要在该装置中产生喷烟现象,该怎样操作?若想在该装置中产生双喷泉现象,该怎样操作?分析:挤压胶头滴管,滴管中的水溶解右瓶中的部分NH3使瓶内压强减小。打开活塞a、b,左瓶中的HCl进入右瓶生成NH4Cl固体而产生喷烟现象。若此时打开活塞c,则烧杯内的水会压向左右两个烧瓶,在左瓶中产生红色喷泉,在右瓶中产生蓝色喷泉。五、根据实验中的反应物拓展是不是只有无机物气体才能产生喷泉现象呢?把充满乙烯的圆底烧瓶用带有尖嘴导管的橡皮塞塞紧,按图5安装好仪器。松开弹簧夹A,通过导管C向盛溴水的锥形瓶中鼓入空气,使约10 mL溴水压入烧瓶,再把弹簧夹A夹紧。振荡烧瓶,溴水很快褪色,有油状物生成,烧瓶内形成负压。松开弹簧夹A,溴水自动喷入。喷入约10 mL溴水后,再把弹簧夹A夹紧,振荡烧瓶,溴水又很快褪色。如此重复操作几次。当喷入的溴水颜色不能完全褪尽时,说明烧瓶中的气体已经完全反应。松开弹簧夹B,让蒸馏水喷入烧瓶也可形成喷泉。只要反应完全,液体几乎可充满整个烧瓶。六、关于生成物浓度的计算拓展例如,同温同压下两个等体积的干燥烧瓶中分别 充满①NH3 ②NO2,进行喷泉实验,经充分反应后烧瓶内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A)①<② (B)①>② (C)①=② (D)无法确定分析:①设烧瓶的体积为V L,则充满NH3后气体的物质的量为mol。发生喷泉现象后,烧瓶将充满溶有NH3的溶液,即溶液的体积为V L,所以烧瓶内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mol/L。②设烧瓶的体积为V L,则充满NO2后气体的物质的量为 mol。发生如下反应:3NO2+2H2O=2HNO3+NO,反应后生成HNO3的物质的量为 mol。由于剩余L气体,所以烧瓶中溶液的体积为L,因此烧瓶内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也为mol/L。所以答案选(C)。七、根据实验原理反向思维拓展通常的喷泉实验是设法减小烧瓶内压强形成负压,使液体喷入烧瓶。能不能增大外面的压强将液体压入烧瓶呢?请看以下两个例子。①如图6装置,在锥形瓶中加入足量的下列物质,能产生喷泉现象的是( )(A)碳酸钠和稀盐酸 (B)氢氧化钠和稀盐酸(C)铜和稀硫酸 (D)硫酸铜和氢氧化钠溶液分析:碳酸钠和盐酸反应能产生大量的CO2气体使锥形瓶内的压强增大,从而将反应混合物压入烧瓶。也能形成喷泉。所以答案选(A)。②如图7装置,在锥形瓶外放一个水槽,瓶中加入酒精,水槽中加入冰水后,再加入足量的下列物质,产生了喷泉,问水槽中加入的物质可以是( )(A)浓硫酸 (B)食盐 (C)硝酸钾 (D)硫酸铜分析:浓硫酸溶于水放热,可使锥形瓶内的酒精部分气化而使锥形瓶内压强增大,将酒精压入烧瓶形成喷泉。答案为(A)。因此,通过化学反应或某些物理方法使烧瓶外面的压强大于烧瓶里面的压强也能形成喷泉。以上两例的原理实际上就是人造喷泉和火山爆发的原理。八、喷泉原理的迁移拓展如图8所示,锥形瓶内盛有气体X,滴管内盛有液体Y。若挤压滴管胶头,使液体Y滴入锥形瓶中,振荡,过一会儿,可见小气球a鼓胀起来。气体X和液体Y不可能是( )X YA NH3 H2OB SO2 NaOH溶液C CO2 6mol/L H2SO4溶液D HCl 6mol/L Na2SO4溶液分析:当滴入的液体Y将锥形瓶中的气体X溶解或发生反应后,使锥形瓶中的压强减小,大气压通过导管将空气压入小气球a使它鼓胀起来。因此,不符合条件的只有(C)。这个实验虽然没有产生喷泉现象,但它的原理跟喷泉实验原理是相同的参考资料:baike.baidu.com/view/879352.htm和down.ks5u.com/picupload/UpLoadsl/20081022/08102217172280839.jpg
gitcloud2023-08-10 10:23:101

氨气,做喷泉实验。当水充满约整个烧瓶容积的二分之一后,喷泉停止。烧瓶内的氨水的物质的量浓度是

(烧瓶体积/22.4l)/烧瓶体积升
小菜G的建站之路2023-08-10 10:23:102

喷泉实验的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

导管内液面迅速上升,烧瓶内出现喷泉,溶液有无色变为红色。结论1.氨气在水中溶解度很大氨气与水反应生成碱性物质。
北境漫步2023-08-10 10:23:101

喷泉实验的条件与常见气体!1

条件:容器内外存在压力差 一种是因为气体极容易溶于吸收液,使内部压强减小,内外形成压力差 另一种是由于内外温度差导致内外形成气压差气体:NH3 和 H2O或HCl HCl 和 水或NaOH CO2、Cl2、H2S、SO2 和NaOH溶液 NO2、O2 和H2O 等
Jm-R2023-08-10 10:23:103

为什么利用压强传感器测定氨气的喷泉实验的压强变化会出现一段压

您要问的是为什么利用压强传感器测定氨气的喷泉实验的压强变化会出现一段压吗?原因如下。1、氨气喷泉的形成:当氨气开始喷出并形成气体喷泉时,喷射的高速气流会对压强传感器产生压力冲击。这种压力冲击导致传感器测量值出现突然的上升或变化。2、压强传感器的反应时间:压强传感器具有一定的响应时间,这是传感器从检测到压力变化到输出测量值所需的时间。在喷泉开始形成时,传感器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新的压力变化,因此测量值的变化会出现一段滞后。3、压力传输延迟:在氨气喷泉实验中,从氨气喷射口到压强传感器之间存在一定的传输延迟。这是因为气体需要一定的时间来传输到传感器位置。因此,在实验开始时,传感器无法立即测量到喷射口处的压力变化,而出现测量值的延迟。
wpBeta2023-08-10 10:23:101

氨气和氯化氢气体一样,可以作喷泉实验,这是由于()

氨气和氯化氢气体一样,可以作喷泉实验,这是由于() 氨的密度比空气小 氨水的密度比水小 氨分子是极性分子,极易溶于水(正确答案) 氨气很容易液化
北有云溪2023-08-10 10:23:101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