讹言惑众简介
讹言惑众的意思
解释:
讹言:诈伪的话。用谣言欺骗迷惑群众。
出处:
《元史·世祖五》:“癸丑,初建东宫,甲寅,诛西京讹言惑众者。”
语法:
讹言惑众作谓语、宾语、定语;指造谣生事。
示例:
他故意在讹言惑众,制造事端
讹言惑众的近反义词
- 近义词
讹言惑众相关词语
- 1 众叛亲离
- 众人反对;亲人背离。形容陷于孤立;不得人心。叛:背叛;离:离开;背。出处:先秦 左丘明《左传 隐公四年》:“夫州吁阻兵而安忍,阻兵无众,安忍无亲,众叛亲离,难以济矣。”语法:众叛亲离联合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贬义。示例:他坚持与人民为敌,以至众叛亲离,死无葬身之地。
- 2 信口胡言
- 随口乱说。指毫无根据、不负责任地瞎说。出处:清 吴璿《飞龙全传》第一回:“这里什么去处,你敢信口胡言!”语法:信口胡言作谓语、宾语、状语;指随口乱说。示例:请不要相信他的信口胡言
- 3 要而言之
- 概括地说,简单地说。出处:晋 陆机《五等诸侯论》:“且要而言之,五等之君,为己思治。”语法:要而言之偏正式;作分句;同总而言之。示例:鲁迅《三闲集·“醉眼”中的朦胧》:“要而言之,就因为先前可以不动笔,现在却只好来动笔。”
- 4 以寡敌众
- 用少数人抵敌众多的人出处:《金史·吾扎忽传》:“吾扎忽性聪敏,有才智,善用军,常出敌之不意,故能以寡敌众。”语法:以寡敌众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 5 言而不信
- 见“言而无信”。出处:《淮南子·泰族训》:“施而不仁,言而不信,怒而不威,是以外貌为之者也。”语法:言而不信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示例:清·石玉昆《续小五义》第120回:“言而不信,如畜类一般。”
- 6 俗语常言
- 早已在民间流传,至今人们还经常说的话。出处:元·高文秀《遇上皇》第一折:“岂不闻俗语常言,酒解愁肠。”
- 7 讷言敏行
- 讷言:说话谨慎;敏:敏捷。指说话谨慎,办事敏捷。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里仁》:“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语法:讷言敏行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示例:宋·朱熹《答王近思书》:“不可不深自警省,讷言敏行,以改故习之谬也。”
- 8 众口铄金
- 人人这么说;足以熔化金(铄:熔化)。比喻舆论力量大;也比喻谣言多使是非混淆。出处:《国语 周语下》:“众心成城,众口铄金。”语法:众口铄金主谓式;作谓语、分句;常与积毁销骨连用。示例:群言淆乱,异说争鸣;众口铄金,积非成是。(鲁迅《三闲集 述香港恭祝圣诞》)
- 9 空言虚语
- 虚:虚假。指不实在的话语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吾闻帝贤者有也,空言虚语,非所守也,吾不敢当帝位。”语法:空言虚语作主语、宾语、定语;指不实在的话语。示例:东汉·王充《论衡·薄葬》:“空言虚语,虽得道心,人犹不信。”
- 10 大廷广众
- 见“大庭广众”。出处:清·龚自珍《上大学士书》:“大廷广众,苟且安之,梦觉独居,胸弗谓是。”语法:大廷广众作宾语、定语;指公共场合。
- 11 言者谆谆,听者藐藐
- 谆谆:教诲不倦的样子;藐藐:疏远的样子。说的人很诚恳,听的人却不放在心上。形容徒费口舌。出处:《诗经 大雅 抑》:“诲尔谆谆,听我藐藐。”语法:言者谆谆,听者藐藐复句式;作分句;含贬义。示例:廖仲恺《消费合作社概论》:“顾言者谆谆,听者藐藐。”
- 12 敢怒不敢言
- 敢:胆量大;言:说。内心愤怒但不敢说出来出处:明·伏雌教主《醋葫芦》第三回:“正是哑子吃黄连,苦在自肚里,敢怒不敢言。”语法:敢怒不敢言作谓语、定语、补语、分句;指胸中愤怒。示例:高阳《胡雪岩全传·灯火楼台》:“曾笑苏求功心切,不免责骂叱喝,工匠敢怒不敢言。”
- 13 言高趣远
- 言论高深且含意深远。出处:宋·王安石《与参政王禹玉书》:“过蒙奖引,追赐诗书,言高旨远,足以为学者师法。”
- 14 言从计纳
- 讲的话、出的主意,都听从采纳。出处:汉·蔡邕《司空临晋侯杨公碑》:“及其所以匡辅本朝,忠言嘉谋,造膝危辞,当事而行,言从计纳。”语法:言从计纳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