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口胡言简介
信口胡言的意思
解释:
随口乱说。指毫无根据、不负责任地瞎说。
出处:
清 吴璿《飞龙全传》第一回:“这里什么去处,你敢信口胡言!”
语法:
信口胡言作谓语、宾语、状语;指随口乱说。
示例:
请不要相信他的信口胡言
成语造句
- 1.这贱婢昨日信口胡言,害的我错怪了张妈,今日我非得惩治她一番!
- 2.而治伤之法,又怎能信口胡言,大哥受伤后咳嗽一日重于一日,若非对症治疗,空过四十九天之后,说不定便丧命,实在难以相信这位名医会开这种玩笑。
- 3.这中间肯定有什么古怪,红绫女子也看出对方并非信口胡言,他也清楚自己若是要想查清楚他所说的并不是一件太难的事情,欺骗自己并无好处。
- 4.你好大的胆子!我的师父长寿百年,岂容你信口胡言。
- 5.信口胡言,那东西一直在老夫怀里。
- 6.沈厚朴这是在婉转的说石韦在信口胡言。
英语翻译
- 英语:
run off at the mouth
信口胡言相关词语
- 1 要而言之
- 概括地说,简单地说。出处:晋 陆机《五等诸侯论》:“且要而言之,五等之君,为己思治。”语法:要而言之偏正式;作分句;同总而言之。示例:鲁迅《三闲集·“醉眼”中的朦胧》:“要而言之,就因为先前可以不动笔,现在却只好来动笔。”
- 2 言而不信
- 见“言而无信”。出处:《淮南子·泰族训》:“施而不仁,言而不信,怒而不威,是以外貌为之者也。”语法:言而不信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示例:清·石玉昆《续小五义》第120回:“言而不信,如畜类一般。”
- 3 音信杳无
- 没有一点消息。出处:明·吾邱瑞《运甓记·剪发延宾》:“盼前程音信杳无。”语法:音信杳无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4 祸从口生
- 指言语不慎招致灾祸示例:常言道:“病从口入,祸从口生”,因此不论在什么场合,都应谨慎自己的言行。
- 5 以为口实
- 口实:话柄。作为谈话的资料。指作为指责、攻击或嘲笑的话柄出处:春秋·鲁·左丘明《国语·楚语下》:“使无以寡君为口实。”语法:以为口实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示例:晋·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黎庶追思,以为口实。”
- 6 交口称赞
- 交口:众口一辞。异口同声地称赞。出处:《元史 王利传》:“利自幼颖悟,弱冠,与魏初同学,遂齐名,诸名公交口称誉之。”语法:交口称赞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示例:一年之后,附近几个村庄的牧童们没有一个有她吹的好,连大人们也交口称赞。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二十章
- 7 俗语常言
- 早已在民间流传,至今人们还经常说的话。出处:元·高文秀《遇上皇》第一折:“岂不闻俗语常言,酒解愁肠。”
- 8 讷言敏行
- 讷言:说话谨慎;敏:敏捷。指说话谨慎,办事敏捷。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里仁》:“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语法:讷言敏行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示例:宋·朱熹《答王近思书》:“不可不深自警省,讷言敏行,以改故习之谬也。”
- 9 众口铄金
- 人人这么说;足以熔化金(铄:熔化)。比喻舆论力量大;也比喻谣言多使是非混淆。出处:《国语 周语下》:“众心成城,众口铄金。”语法:众口铄金主谓式;作谓语、分句;常与积毁销骨连用。示例:群言淆乱,异说争鸣;众口铄金,积非成是。(鲁迅《三闲集 述香港恭祝圣诞》)
- 10 空言虚语
- 虚:虚假。指不实在的话语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吾闻帝贤者有也,空言虚语,非所守也,吾不敢当帝位。”语法:空言虚语作主语、宾语、定语;指不实在的话语。示例:东汉·王充《论衡·薄葬》:“空言虚语,虽得道心,人犹不信。”
- 11 目怔口呆
- 同“目瞪口呆”。出处:茅盾《惊蛰》:“当下那霹雳似的一声,真把所有在场的贵客都吓得目怔口呆。”语法:目怔口呆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吃惊的神态。
- 12 有口难辩
- 虽然有口;却难以分辩清楚。常指含冤受屈但又无处申诉。出处:明 冯梦龙《喻世明言》:“孟夫人有口难辩,倒被他缠住身子,不好动身。”语法:有口难辩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指有难言之隐。示例:张书绅《正气歌》:“证据确凿,铁证如山,有口难辩,抓进牢去,判了十五年徒刑。”
- 13 赤口毒舌
- 赤:火红色。形容言语恶毒,出口伤人。出处:唐 卢仝《月蚀》诗:“月蚀鸟宫十三度,鸟为居停主人不觉察,贪向何人家,行赤口毒舌,毒舌头上吃却月,不啄杀。”语法:赤口毒舌联合式;作宾语、定语;指言语恶毒。
- 14 口有同嗜
- 每个人在口味上嗜好都相同出处:《孟子·告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