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耳欲聋简介
震耳欲聋的意思
解释:
耳朵都要振聋了。形容很大;特别响。
出处:
沙汀《呼嚎》:“每座茶馆里都人声鼎沸,而超越这个,则是茶堂倌震耳欲聋的吆喝声。”
语法:
震耳欲聋兼语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形容声音很大。
示例:
每座茶馆里都人声鼎沸,而超越这个,则是茶堂倌震耳欲聋的吆喝。(沙汀《呼嚎》)
成语造句
- 1.越来越高,越来越强烈,终于汇成一片震耳欲聋的轰鸣。
- 2.枪炮声大起,震耳欲聋,我前线将士向敌人发起了进攻。
- 3.河水波涛汹涌,水声震耳欲聋。
- 4.洪水从四面八方涌来,巨大的浪潮冲击声让人震耳欲聋。
- 5.马路上,汽车的喇叭声震耳欲聋。
- 6.大合唱的歌声清脆嘹亮,震耳欲聋。
英语翻译
- 英语:
deafen the ear with its roar
- 日语:
耳(みみ)をつんざくほどとどろく
- 俄语:
оглушительный <громоподобный>
- 其他:
<德>ohrenbetǎubend <ohrenzerreiβend><法>assourdissant
震耳欲聋相关词语
- 1 掩耳偷铃
- 同“掩耳盗钟”。出处:元·无名氏《举案齐眉》第四折:“难道他掩耳偷铃,则待要见世生苗。”语法:掩耳偷铃作谓语、定语、状语;指自欺欺人。示例:姐姐何必部他,他自掩耳偷铃,好似失心疯的一般。《天雨花》第四回
- 2 清心寡欲
- 清:清净;寡:少:欲:欲望,需求。保持心地清净,减少欲念。出处:元 郑廷玉《忍字记》第三折:“我奉师父法旨,着你清心寡欲,受戒持斋,不许凡心动。”语法:清心寡欲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示例:刘均佐,我奉师父法旨,等你清心寡欲,受戒持斋,不许凡心动。(元 郑廷玉《忍字记》第三折)
- 3 丛兰欲秀秋风败之
- 兰:兰草;秀:开花;败:衰败。兰草要开花,但秋风使之凋谢。比喻好人做好事而遭坏人陷害。出处:《文子·上德》:“日月欲明,浮云蔽之;河水欲清,沙土秽之;丛生欲脩,秋风败之。”
- 4 垂涎欲滴
- 垂:东西的一头向下;涎:口水。馋得口水快要流出来了。多形容嘴馋想吃。出处:唐 柳宗元《招海贾文》:“垂涎闪舌兮,挥霍旁午。”语法:垂涎欲滴补充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贬义,指贪婪嘴馋的人。示例:但是在我这样的一个穷小子看来,确觉得 这是一个不小的数目,而且老实说,确也有些垂涎欲滴!(邹韬奋《经历 贫民窟里的报馆》)
- 5 震天撼地
- 震动了天地。形容声音或声势极大出处:刘流《烈火金刚》第24回:“这时人群中爆发出震天撼地的声浪:‘毛主席万岁!共产党万岁!……”语法:震天撼地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声势极大。示例:霍达《穆斯林的葬礼》第三章:“浑厚深远的号子和汹涌澎湃的风浪声在琢玉坊中震天撼地地响起来。”
- 6 偿其大欲
- 偿:达到,满足。欲:欲望。大欲:野心。指满足了他最大的欲望,或达到了他的野心。出处:毛泽东《和英国记者贝特兰的谈话》:“日寇原欲在中国求偿其大欲,但中国的长期抵抗,将使日本帝国主义本身走上崩溃的道路。”
- 7 耳不旁听
- 两耳不往旁边听。形容专心致志的神态出处: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48回:“因见他姐妹们说笑,便自己走到阶下竹前,挖心搜胆的耳不旁听,目不斜视。”语法:耳不旁听作谓语、定语、状语;指人专心。
- 8 震古烁今
- 烁:光亮的样子。震动古代,显耀当世。形容事业或功绩非常伟大。出处:清 谭嗣同《仁学》:“称震古烁今之仁政焉。”语法:震古烁今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示例:吴帅无论怎样威望,怎比得上老帅的勋高望重,震古烁今。(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一二六回)
- 9 吹网欲满
- 对网吹气,欲使之满。比喻不可能。出处:元·念常《佛祖历代通载·佛印了元禅师》:“后世学者,渔猎文字语言,正如吹网欲满,非禺即狂。”语法:吹网欲满作宾语、定语;用于不可能的事。
- 10 耳濡目及
- 濡:沾湿。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出处:明 吴承恩《开府介川毛公德政颂》:“凡此诸条,耳濡目及,默化阴孚,匪言可悉。”语法:耳濡目及作谓语、定语、分句;指不知不觉地改变。
- 11 悲愤欲绝
- 形容悲痛、愤怒到了极点出处:《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 12 倾耳侧目
- 形容畏惧的样子出处:《战国策·秦策一》
- 13 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 欲:打算;固:通“姑”,姑且;与:给予。要想夺取他一些什么,得先给予他一些什么出处:春秋·楚·李耳《老子》第36章:“将欲夺之,必固与之。”语法:将欲夺之,必固与之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处事。
- 14 洋洋盈耳
- 洋洋:众多;盈:充满。指宏亮而优美的声音充满双耳。形容讲话、读书的声音悦耳动听。出处:《论语 泰伯》:“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语法:洋洋盈耳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示例:今也名贤秀士,济济一堂,大义正音,洋洋盈耳。清 归庄《静观楼讲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