劬劳之恩简介
劬劳之恩的意思
解释:
谓父母辛劳养育子女之恩。
出处: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19回:“在京师图个荫子封妻,光耀祖宗,报答父母劬劳之恩。”
语法:
劬劳之恩作宾语;指父母的养育之恩。
示例:
清·惜阴堂主人《二度梅》第24回:“孩儿抛别父母,劬劳之恩,今生再不能补报。”
成语造句
- 1.一定要做个孝顺子,长大后好好工作,干一番大事业,报偿母亲的劬劳之恩。
- 2.另一方面,做子女的却不应不感念父母养育的劬劳之恩。
- 3.丁兰,幼丧父母,未得奉养,而思念劬劳之恩,刻木为像,事之如生。
- 4.又世祖、高宗缘保母劬劳之恩,并极尊崇之义,虽事乖典礼,而观过知仁。
- 5.如书到日,可念劬劳之恩,星夜前来,以全孝道,然后徐图归耕故园,免遭大祸。
劬劳之恩相关词语
- 1 属纩之际
- 属纩:将新棉花放在濒临死亡之人的鼻孔前,以验证他是否断气。指人疾病临危,弥留之时出处:西汉·戴圣《礼记·丧大记》:“疾病……男女改服,属纩以俟绝气。”语法:属纩之际作宾语;用于书面语。
- 2 无名之朴
- 亦作“无名之璞”。①道家谓质朴自然、玄默无为之“道”为“无名之朴”。②未出名的璞玉。喻不为人知的才识之士。出处:春秋·楚·李耳《老子》:“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语法:无名之朴作宾语;用于书面语。
- 3 京解之才
- 谓有考中举人、进士的才能。 京,指到京城参加礼部会试和殿试,中者称进士。解,指到省城参加乡试,中者称举人,即取得被解送至京城参加进士考试的资格。
- 4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 盛:大;副:相称,符合。名望很大的人,实际的才德常是很难跟名声相符。指名声常常可能大于实际。用来表示谦虚或自我警戒。出处:《后汉书 黄琼传》:“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语法: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作宾语、分句;表示谦虚或自我警戒。示例:可是闯王知兄虚名,推诚相待,献策等又过为吹嘘。古人云:“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四十七章)
- 5 知遇之感
- 知遇:得到赏识或重用;感:感激。对给予赏识和重用的感激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回:“只因一时知遇之感,不觉为之一哭。”语法:知遇之感作主语、宾语;指对发现人才的人的感激。
- 6 不虞之变
- 比喻意料不到的事变。出处:《十渐不克终疏》:“以驰骋为欢,莫虑不虞之变。”
- 7 背义忘恩
- 指背弃道义,忘却恩德。同“背恩忘义”。出处:元 无名氏《谢金吾》第三折:“不想他背义忘恩,更待干罢。”语法:背义忘恩作谓语、定语;指不记恩德。示例:那满朝文武,平日高官厚禄……那一件不是朝廷恩典,如今却一个个贪生怕死,背义忘恩,争去投降不迭。清·洪昇《长生殿·骂贼》
- 8 负义忘恩
- 忘记别人对自己的恩德和好处,做出对不起别人的事。出处:元·关汉卿《调风月》第一折:“一个个背槽抛粪,一个个负义忘恩。”语法:负义忘恩作谓语、定语;用于谴责。示例:有这等事!不杀这负义忘恩的孽畜,空做人间好汉!明·方汝浩《禅真逸史》第十一苗龙离座大怒道
- 9 亡国之语
- 使国家灭亡的言论
- 10 金人之箴
- 比喻因有顾虑而闭口不说话。出处:《孔子家语 观周》:“孔子观周,遂入太祖后稷之庙,庙堂右阶之前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语法:金人之箴作宾语;比喻因有顾虑而闭口不说话。示例: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24回:“所以兄弟只得谨守金人之箴,不敢多事。”
- 11 人之水镜
- 人间的水和镜子,可以照清人的形象。 比喻十分精明又通晓整理的人。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此人,人之水镜也,见之若披云雾睹青天也。”
- 12 投之豺虎
- 投:扔。指将坏人投饲豺虎。表示深恶痛绝出处:宋·陈亮《寄何茂恭文》:“要不能无遗憾于死生,安得取而投之豺虎!”语法:投之豺虎作谓语;形容人民群众对坏人。
- 13 亡国之本
- 国家灭亡的根本原因。出处:《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大臣无重,则兵弱于外;父兄犯法,则政乱于内。兵弱于外,政乱于内,此亡国之本也。”
- 14 梧丘之魂
- 《晏子春秋·杂下三》:“ 景公 畋于梧丘。夜犹早,公姑坐睡。而瞢有五丈夫北面韦庐,称无罪焉。公觉,召 晏子 而告其所瞢。公曰:‘我其尝杀不辜,诛无罪邪?’ 晏子 对曰:‘昔者先君 灵公 畋,有五丈夫罟而骇兽,故杀之,断其头而葬之。命曰五丈夫之丘,此其地邪?’”后遂以“梧丘之魂”指冤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