酌水知源简介
酌水知源的意思
解释:
饮水要明白它的来源。比喻不忘本。
出处:
明·张居正《答上师相徐存斋书》之二六:“谬膺重任,得免愆尤,实老师教庇所及,酌水知源,敢忘衔结。”
语法:
酌水知源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酌水知源的近反义词
- 近义词
- 饮水思源
酌水知源相关词语
- 1 不知其详
- 不知道他的详细情况。出处: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44回:“施御史家的事,我也略闻,不知其详。”语法:不知其详作谓语;指不知道他的详细情况。示例:施御史家的事,我也略闻,不知其详。(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四回)
- 2 遡流穷源
- 往上游寻找发源的地方。比喻寻求事物的根源。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事部二》:“ 春秋 之時,善論姓氏者, 魯 有衆仲 , 晉 有 胥臣 , 鄭 有 子羽 ,而其他諸子無稱焉。遡流窮源,若斯之難也。”
- 3 一败如水
- 形容军队打了大败仗;像水泼到地上那样不可收拾。形容失败惨重。出处: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当第一时期,富农耳里听得的是所谓江西一败如水,蒋介石打伤了脚,坐飞机回广东去了。”语法:一败如水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贬义。示例:敌人被我们打得一败如水,战士们高兴地欢歌笑语。
- 4 沿波讨源
- 沿波:顺着水流;讨源:探索源头。循着水流寻找源头。原比喻作文时由次要的写到主要的,最后点出主题。后比喻探讨事物的本末。出处:晋 陆机《文赋》:“或因枝以振叶,或沿波而讨源。”语法:沿波讨源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示例: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知音》:“观文者披文以人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
- 5 流水不腐
- 比喻经常运动的东西不易受侵蚀示例:成语“流水不腐”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 6 道头知尾
- 说个开头就知道结果。形容思维敏捷、悟性好。出处:《朱子语类》卷四九:“惟圣人道头知尾,下学便上达,若教学者,则须循其序也。”语法:道头知尾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人的思维等。示例:抑且聪明伶俐,凡事道头知尾。《何典》第七回
- 7 盐水之交
- 爱情如飘在死海上的物体一样,“浮”于表面,而无任何深入发展。出处:《程子·死海》:“且异性之交咸若海,同性之交淡若水;异性咸以疏,同性淡以亲。”
- 8 游山翫水
- 游览、玩赏山水景物。同“遊山玩水”。
- 9 知白守辱
- 知白:明辨是非。对是非黑白,虽然明白,还当保持暧昧出处:战国·宋·庄周《庄子·天下》:“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语法:知白守辱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10 挈瓶之知
- 挈瓶:汲水用的瓶,它装不了多少水。比喻知识浅薄,不能深明事理。出处:《左传·昭公七年》:“虽有挈瓶之知(智),守不假器,礼也。”《战国策·赵策一》:“人有言,挈瓶之知(智),不失守器。”语法:挈瓶之知作宾语;指知识浅薄。
- 11 水尽山穷
- 同“水穷山尽”。出处:北周·庾信《宇文常神道碑》:“山穷水断,马束桥飞。”语法:水尽山穷作谓语、定语、宾语;指绝境。示例:论做官的道理呢,原该追究个水尽山穷;然既已如此,先让他把这个供画了。清·刘鹗《老残游记》第十六回
- 12 学而后知不足
- 只有经过学习,才会发现自己的不足出处:江泽民《在党外人士迎春座谈会上的讲话》:“不知,就要学习,学而后知不足。”语法:学而后知不足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劝诫人。
- 13 源殊派异
- 水的源头与支流不相同。比喻各学派的来历和特征互不相同,各有自己的一套出处:宋·吴自牧《梦粱录·浙江》:“源殊派异,无所适从,索隐探微,宜伸确论。”语法:源殊派异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14 饮水食菽
- 见“饮水啜菽”。出处:晋·皇甫谧《高士传·老莱子》:“莞葭为墙,蓬蒿为室,枝木为床,蓍艾为席,饮水食菽,垦山播种。”语法:饮水食菽作谓语、定语;指生活清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