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恩负义简介
忘恩负义的意思
解释:
忘记别人对自己的好处;反而做出对不起别人的事。恩:恩惠;负:违背;义:情义。
出处:
元 杨文奎《儿女团圆》:“他怎生忘恩负义?你雪堆儿里扶起他来那。”
语法:
忘恩负义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用于谴责。
示例:
此人好夸大,且忘恩负义,你要仔细识他才好。(清 黄小配《大马扁》第十六回)
忘恩负义的近反义词
成语造句
- 1.小赵是个忘恩负义之人。
- 2.难道我不包拯为秦香莲撑腰,怒斩了忘恩负义的陈世美。
- 3.这个忘恩负义的东西,竟连父母亲都不照顾!
- 4.他向来有情有义,绝非忘恩负义之人。
- 5.石枫一向很重感情,他不是那种忘恩负义的人。
- 6.难道说他是一个狼心狗肺、忘恩负义的人?
英语翻译
- 英语:
turn on one's friend
- 日语:
恩(おん)を忘れて道義(どうぎ)にそむく
- 俄语:
оказáться неблагодáрным
- 其他:
<德>Wohlwollen mit Undank vergelten <undankbar><法>témoigner de l'ingratitude <ingrat>
忘恩负义相关词语
- 1 满腔义愤
- 满腔:充满心中。心中充满对不合理的事情的愤怒出处:马克·吐温《竞选州长》:“那些人满腔义愤,来势汹汹,一进门就捣毁了家具和窗户,走的时候把能带走的财物都拿去了。”语法:满腔义愤作谓语、定语;用于愤怒。
- 2 我负子戴
- 谓夫妻同安于贫贱。详“我黼子佩”。出处:汉·扬雄《琴清英》:“天下有道,我黼子佩;天下无道,我负子戴。”语法:我负子戴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3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 见:显现。读书上百遍,书意自然领会。指书要熟读才能真正领会出处:晋 陈寿《三国志 魏志 王肃传》:“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语法: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复句式;作定语、分句;含褒义。示例:老师时常用“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成语,勉励我们要多读书读好书。
- 4 正义凛然
- 凛然:整肃而又可敬又可怕。形容极威严的英雄气概,使人敬畏语法:正义凛然作定语、状语;用于人的态度等。示例:革命烈士正义凛然的样子让反动派畏惧
- 5 国尔忘家,公尔忘私
- 为了公事而忘记私事,为了国事而忘记家事。形容一心为公为国出处:鲁迅《两地书》:“而当时改革的人,个个似乎有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一种国尔忘家,公尔忘私的气概。”语法:国尔忘家,公尔忘私作谓语、定语;可分开使用。
- 6 仁人义士
- 有德行并信守节义的人。出处:明·方孝孺《云敝赞》:“古之仁人义士,视刀锯如饮食。”语法:仁人义士作主语、宾语、定语;有德行节义的人。示例:然而我们从古典里,听熟了仁人义士,来解倒悬的胡说了。鲁迅《花边文学·倒提》
- 7 本本主义
- 盲目地照搬书本或僵硬地凭上级指示办事,是一种脱离实际的教条主义作风出处: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本本主义的社会科学研究法也同样是最危险的,甚至可能走上反革命的道路。”语法:本本主义作主语、宾语、定语;指死搬教条。示例:我们要坚决抛弃本本主义的作风
- 8 再造之恩
- 再造:再生。象救了自己性命那样大的恩德。出处:《宋书 王僧达传》:“再造之恩,不可妄属。”语法:再造之恩偏正式;作宾语;含褒义。示例:再造之恩,恨无所报。(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西湖主》)
- 9 现实主义
- 注重事实或现实,反对一切不切实际或空想的性格出处:毛泽东《论持久战》:“虽可能有张伯伦一类的迁就所谓‘既成事实’的‘现实主义’的调头出现,但主要的国际势力将变到进一步地援助中国。”语法:现实主义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示例: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五卷第21章:“金俊山抱着现实主义态度说。”
- 10 义不取容
- 取容:讨好。为追求正义而不取悦于人。指人刚直不阿。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郦生陆贾列传》:“行不苟合,义不取容。”语法:义不取容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11 背恩负义
- 指辜负别人对自己的恩义。同“背恩忘义”。出处:《陈书 陈宝应传》:“遂乃背恩负义,各立异图。”语法:背恩负义作谓语、定语;指不记恩德。示例:明·无名氏《包青天奇案》第二卷:“如此背恩负义之人,顾恋他甚么?”
- 12 遗形忘性
- 见“遗形藏志”。出处:前蜀·杜光庭逸句:“返朴还淳皆至理,遗形忘性尽真铨。”语法:遗形忘性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13 逐末忘本
- 追求细枝末节,忘记事物根本的、主要的部分。出处:明·胡应麟《诗薮·近体中》:“今题金山而必曰金玉之金,咏赤城而必云赤白之赤,皆逐末忘本之过也。”语法:逐末忘本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事。
- 14 夫负妻戴
- 相传春秋时,楚狂接舆躬耕而食。楚王使人聘之,请为治淮南。接舆笑而不应。其妻以为君命不从非忠,从之又违义。于是夫负釜甑,妻戴纴器,变名易姓而远徙,莫知所之。见汉刘向《列女传·楚接舆妻》。故以“夫负妻戴”谓夫妻远徙避世,不慕荣利。出处:相传春秋时,楚狂接舆躬耕而食。楚王使人聘之,请为治淮南。接舆笑而不应。其妻以为君命不从非忠,从之又违义。于是夫负釜甑,妻戴纴器,变名易姓而远徙,莫知所之。见汉·刘向《列女传·楚接舆妻》。语法:夫负妻戴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示例:于是夫负妻戴,携子以入于海。《庄子·让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