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德报德简介
以德报德的意思
解释:
德:恩惠。用恩惠报答恩惠。
出处:
《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语法:
以德报德作谓语、宾语、定语;指知恩图报。
示例:
九公才说恐女儿国将舅兄留下,日后倘有此事,我们就去救你出来,也算“以德报德”了。(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十九回)
成语造句
- 1.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提倡的是一种人生的效率和人格的尊言。
- 2.这叫做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 3.凡是有良知的人,都知道做人要以德报德的道理。
- 4.以德报德,人人都能做到;以德报怨只有高尚的人才能办到.
- 5.以德报德,人人可为;以德报怨,贤者为之.
- 6.以德报德是常理,以德报怨大丈夫.
成语故事
- 春秋时期,有人问孔子用恩德去酬报怨恨自己的人是否可行?孔子说:“如果怨恨我的人,我用恩德去酬报他,那么对我有恩德的人该如何酬报呢?因此,怨恨我的人,不如用正直的道理去开导他,对我有恩德的人,才能用思想去报答他。”
以德报德相关词语
- 1 尽忠报国
- 用全部忠诚报效国家。出处:《北史 文苑传 颜之仪》:“公等备受朝恩,当尽忠报国。”语法:尽忠报国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示例:青少年不仅要有尽忠报国的志向,还要努力学习,具备尽忠报国的本领。
- 2 德輶如羽
- 见“德輶如毛”。出处:晋·张华《励志诗》:“仁道不遐,德輶如羽。求焉斯至,众鲜克举。”语法:德輶如羽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3 前人种德后人收
- 德:德行。指上辈的人有德行,后辈的人会受到恩惠出处:明·冯惟敏《商调·集贤宾·归田自寿》:“恰才个绕蜗居编菊篱,又报道步蟾宫折桂手,端的是前人种德后人收。”语法:前人种德后人收作宾语、定语;用于劝诫人。
- 4 以言取人
- 根据人的口才去判断其智能。出处:《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孔子闻之,曰:‘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语法:以言取人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示例:清·黄宗羲《子刘子行状》:“以言取人,失之宰予。”
- 5 晓以大义
- 晓:使人明白。把道理对人讲清楚。出处:吴玉章《从甲午战争前后到辛亥革命前后的回忆》第十四篇:“林时爽误信其中颇有党人,合欲晓以大义。”语法:晓以大义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等。示例:王朔《谁比谁傻多少》:“‘应与什么血型的女人结合’以及‘夫妻房事应有节制’之类的既晓以大义又循循善诱的科学文章。”
- 6 以计代战
- 用计谋来代替阵前的交战。
- 7 引以为憾
- 以此事为遗憾示例:这篇精妙的论文,因为名额有限,未能入选,颇令人引以为憾。
- 8 以义断恩
- 用大义割断私恩。谓秉公行事,不徇私情。出处:《晋书·刘毅传》:“凡所以立品设状者,求人才以理物也,非虚饰名誉,相为好丑。虽孝悌之行,不施朝廷,故门外之事,以义断恩。”语法:以义断恩作谓语、定语;指不殉私情。
- 9 以蠡挹海
- 比喻观察和了解很狭窄很片面出处:《答客难》
- 10 精忠报国
- 精心忠诚;报效祖国。出处:《北史 颜之仪传》:“公等备受朝恩,当尽忠报国,奈何一旦欲以神器假人!”语法:精忠报国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形容非常爱国。示例:我今日祝告天地祖宗,要在你背上刺下“精忠报国”四字。清·钱彩《说岳全传》第二十二回
- 11 以辞害意
- 因拘泥于辞义而误会或曲解作者的原意。出处:先秦 孟轲《孟子 万章上》: “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语法:以辞害意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示例:南朝·宋·刘勰《文心雕龙·夸饰》:“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意也。”
- 12 讹以传讹
- 把本来就是错误的东西妄加传播,越传越错。出处:明·郎瑛《七修类稿·辩证上·爱妾换马》:“不然,长髯紫衣,怪诞幽显之说,何其骇异哉?后人又不考而吟咏焉,讹以传讹也。”语法:讹以传讹作宾语、定语;指谣言等。示例:如其不经审判,恐愚民讹以传讹,借词煽动,其乱愈滋。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保路运动》
- 13 以正视听
- 为保证事实的正确理解出处:徐贵祥《历史的天空》第九章:“同日军进行几场影响较大的战斗,为舆论宣传提供依据,以正视听。”语法:以正视听作谓语、定语;指纠正不良行为。示例:肖祥准《政法干部》第四章:“这个案件必须抓紧依法办理,以正视听。”
- 14 自以为然
- 然:这样。自己认为自己是对的。形容主观、不虚心的态度语法:自以为然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不虚心。示例:你不要老是这种抱着自以为然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