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微知著简介
以微知著的意思
解释:
微:微小;著:明显;显著。从事物露出的苗头;可以推知它的发展趋向或它的实质。
出处:
苏洵《辨奸论》:“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
语法:
以微知著一般作谓语、宾语。。
示例:
凡事不要轻信,首先是明辨是非,其次是以微知著,要敢于坚持真理,抵住歪风。
成语造句
- 1.凡事不要轻信,首先是明辨是非,其次是以微知著,要敢于坚持真理,抵住歪风。
- 2.凡事要明辨是非,以微知著,要敢于坚持真理。
- 3.凡事不要轻信,首先是明辨是非,其次是以微知著,要敢于坚持真理,抵触歪风。
- 4.早报记者李伟浦江变迁,以微知著,勾勒的是一个行进中的上海。
- 5.游客在游览时主动承担维持公共秩序的工作,这样的例子也许不是普遍现象,但以微知著,我们有理由期待更美好的明天。
- 6.编导从“小”入手,以小雕刀来塑大形象,以小见大,以微知著,于情动人,于无声处听惊雷。
以微知著相关词语
- 1 自以为是
- 自己总认为自己是对的。形容主观、不虚心。(为:认为;是:对;正确)。出处:先秦 孟轲《孟子 尽心下》:“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语法:自以为是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形容主观不虚心。示例:世人往往自以为是,自夸其能。(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八十四回)
- 2 不识不知
- 没有多少知识。旧喻民风淳朴。出处:战国 郑 列御寇《列子 仲尼》:“尧乃微服游于康衢,闻儿童谣曰:‘立我蒸民,莫匪尔极,不识不知,顺帝之则。’”语法:不识不知作谓语、定语;指不识古今。示例:然尝闻尧舜之世,十日一风,五日一雨,百姓耕田而食,凿井而饮,所谓“不识不知,顺帝之则”是也。(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十八回
- 3 泻水著地
- 水倾泻在地上,随地势而流注。比喻只能任其自然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譬如写水著地,正自纵横漫流,略无正方圆者。”语法:泻水著地作谓语;指顺其自然。
- 4 言以足志
- 足:完成;志:意愿。言语能够用来表达意愿。指思想可以通过言语反映出来。出处:《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言以足志,文以足言。”
- 5 知过能改
- 认识到自己错了就能够改正。出处:《论语 子罕》:“过则勿惮改。”南朝 梁 周兴嗣《千字文》:“知过必改,得能莫忘。”语法:知过能改作谓语、定语;指人谦虚。示例:然一诗之感动于人,而冢宰亦知过能改,皆可以示后,故录之。明 黄溥《闲中古录》
- 6 以耳代目
- 拿听到的代替亲眼看到的。指不亲自去调查了解,光听信别人说的。出处:臧克家《以耳代目之类》:“这种~的情况是令人吃惊的,但这种情况却并不是罕见的。”语法:以耳代目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示例:以耳代目的做法不可取
- 7 翘首以待
- 翘首:抬起头。形容殷切盼望出处:王朔《无人喝彩》:“李缅宁赶到公共汽车站,车已停稳,开了前后车门上下客。他挤在人堆里翘首以待。”语法:翘首以待作谓语、状语;用于期盼。示例:我们翘首以待她的好消息吧
- 8 以法为教
- 以:用;教:教育。引用法律条文充当教育的内容。出处:《韩非子 五蠹》:“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语法:以法为教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 9 以一击十
- 一个人抵挡十个人。 形容军队英勇善战。成语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齐策一》:“一而当十,十而当百,百而当千。” 《史记·项羽本纪》:“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
- 10 知之非艰
- 懂得道理并不难,实际做起来就难出处:《尚书·说命中》
- 11 以德为邻
- 比喻要加强修养,讲求道德出处:宋·范仲淹《奏上时务书》
- 12 讹以滋讹
- 把本来错误的东西加以传播,越传越错出处:清 侯方域《为司徒公与宁南侯书》:“而无如市井仓皇,讹以滋讹,几于三人成虎。”语法:讹以滋讹作宾语、定语;指谣言等。
- 13 磨厉以须
- 亦作“磨砺以须”。谓磨刀以待。比喻作好准备,等待时机。出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103回:“檄文到日,磨厉以须,车马临时,市肆勿变。”语法:磨厉以须作谓语;比喻做好准备,等待时机。
- 14 以恶报恶
- 用恶行去回报别人的恶行。出处:《榖梁传·僖公二十三年》:“伐国不言围邑。此言围邑,何也?不正其以恶报恶也。”范宁注:“前十八年。宋伐齐之丧,是恶也;今齐乘胜而报,是以恶报恶也。”语法:以恶报恶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示例:他不主张以恶报恶的,他的意思是皇帝叫我们去当兵,我们不去当兵。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关于知识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