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言逆耳简介
忠言逆耳的意思
解释:
诚恳的劝告听起来不舒服。逆:不顺。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留侯世家》:“且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
语法:
忠言逆耳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分句;常与良药苦口连用。
示例:
烟馆里的人,都看这人来历不明,劝他不要与那人要好,却是忠言逆耳,哪里听得。(清 彭养鸥《黑籍冤魂》第十三回)
成语造句
- 1.忠言于最需要时,最不被重视,忠言逆耳。
- 2.我懂得忠言逆耳的道理,同仁的批评,我虚心接受。
- 3.老师批评我们的错误,虽然我们不喜欢听,但忠言逆耳,我们还是要虚心接受老师的批评。
- 4.友情,是人生一笔受益匪浅的储蓄。这储蓄,是患难中的倾情相助,是跌倒时的一把真诚搀扶,是痛苦是抹去泪水的一缕春风,是错误路上的忠言逆耳。
- 5.我不是没有劝告过他,只是忠言逆耳,他听不进去,我又有什么办法。
- 6.老师对同学们的批评教育是为同学们的将来着想,正所谓忠言逆耳啊。
成语故事
- 公元前207年,刘邦率大军攻占咸阳,进入秦宫,见美女如云,珍宝无数。他打算住在宫内享受,樊哙劝他以天下为重。刘邦不以为然。谋士张良说这正是秦朝灭亡的原因,且忠言逆耳利于行。刘邦听从劝告退兵驻守霸上等待项羽的到来
英语翻译
- 英语:
Honest advice may be unpleasant to hear.
- 日语:
忠言耳(ちゅうげんみみ)に逆(さから)う
- 俄语:
прáвда глазá колет <прямые словá режут слух>
忠言逆耳相关词语
- 1 濯缨洗耳
- 濯缨:洗涤冠缨;洗耳:不愿与闻世事。比喻避世守志,操行高洁出处:《魏书·刘献之传》:“吾常谓濯缨洗耳,有异人之迹,哺糟歠醨,有同物之志。”语法:濯缨洗耳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2 三言五语
- 三两句话。形容言语十分简短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37回:“那知一想,才觉长篇累牍,不合体裁,三言五语,包括不住,一时竟大为起难来。”语法:三言五语作主语、宾语、状语;形容说话简明扼要。示例:曲波《林海雪原》:“我三言五语把那伙小子给打发走了。”
- 3 不可言状
- 状:形容。没法用言辞来形容出处:廖仲恺《再论钱币革命》:“其结果遂致钱币之购买力锐减,受契约上一定之月给以为生活者,窘苦不可言状。”语法:不可言状偏正式;作谓语;不能用语言来表达。示例:当时我真悲哀到不可言状。(蒋光慈《少年飘泊者》八)
- 4 言从计纳
- 讲的话、出的主意,都听从采纳。出处:汉·蔡邕《司空临晋侯杨公碑》:“及其所以匡辅本朝,忠言嘉谋,造膝危辞,当事而行,言从计纳。”语法:言从计纳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 5 言高趣远
- 言论高深且含意深远。出处:宋·王安石《与参政王禹玉书》:“过蒙奖引,追赐诗书,言高旨远,足以为学者师法。”
- 6 讹言惑众
- 讹言:诈伪的话。用谣言欺骗迷惑群众。出处:《元史·世祖五》:“癸丑,初建东宫,甲寅,诛西京讹言惑众者。”语法:讹言惑众作谓语、宾语、定语;指造谣生事。示例:他故意在讹言惑众,制造事端
- 7 耳染目濡
- 染:沾染;濡:沾湿。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出处:清 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27回:“一来也是秉赋了浇漓的薄气,二来又离了忠厚的祖宗,耳染目濡,习就了那轻薄的态度。”语法:耳染目濡作谓语、定语、分句;指不知不觉地改变。
- 8 耳目之欲
- 欲:欲望。指耳听眼看,满足于享乐的欲望出处:汉 东方朔《非有先生论》:“务快耳目之欲,以苟容为度。”语法:耳目之欲作宾语;用于书面语。
- 9 信口胡言
- 随口乱说。指毫无根据、不负责任地瞎说。出处:清 吴璿《飞龙全传》第一回:“这里什么去处,你敢信口胡言!”语法:信口胡言作谓语、宾语、状语;指随口乱说。示例:请不要相信他的信口胡言
- 10 耳目喉舌
- 喉舌:代言人。比喻作为搜集、了解情况和宣传政策的工具出处:田流《我上的第一堂党的新闻课》:“报纸是党的耳目喉舌,是党联系广大人民群众的纽带。”语法:耳目喉舌作宾语、定语;多用于比喻句。示例:《人民日报》起到党的耳目喉舌的作用
- 11 要而言之
- 概括地说,简单地说。出处:晋 陆机《五等诸侯论》:“且要而言之,五等之君,为己思治。”语法:要而言之偏正式;作分句;同总而言之。示例:鲁迅《三闲集·“醉眼”中的朦胧》:“要而言之,就因为先前可以不动笔,现在却只好来动笔。”
- 12 赁耳佣目
- 指借助于所见所闻出处:清 钱谦益《覆徐巨源书》:“流浪壮齿,记滥俗学,侵寻四十,赁耳佣目,乃稍知古学之由来。”语法:赁耳佣目作谓语;指借助于所见所闻。
- 13 一言难磬
- 罄:用尽。 形容事情曲折复杂,不是一句话能说清楚的。出处:元·李直夫《虎头牌》第一折:“我一言难尽,来探望你这歹孩儿索是远路风尘。”
- 14 负薪之言
- 负薪:背柴,借指地位低微的人。指地位低微的人说的话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司马贞索隐:“《文子》曰:‘圣人不让负薪之言,以广其名。’”语法:负薪之言作主语、宾语;用于口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