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世说新语中孔融认亲的故事,急用?文言文的!!!
孔融认亲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点有盛名,为司隶校尉点。诣门者,皆俊才点清称点及中表点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点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点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点与君先人伯阳点,有师资之尊点,是仆与君奕世 为通好 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 後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 ,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 。 注释 点李元礼:李膺,字元礼,为人正直,太学称为“天下楷模李元礼”,士人荣幸地被他接见,名为“登龙门”,可见名声之重。 点司隶校尉:司法官名。 点俊才:有才华的人。 点清称:名流,被称许的人。 点中表:父亲姐妹的儿女叫外表,母亲的兄弟姐妹的儿女叫内表,互称中表。这裏泛指内外亲属。 点李府君:汉代太守称府君;李元礼任司隶校尉,职同太守,故称。 点仆:古代男子对自己的谦称。 点仲尼: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 点伯阳: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 点师资之尊:师生的重要情谊,相传孔子曾向老子请教礼仪。 奕(y )世:累世,世世代代。 通好:往来交好,友好交往。 太中大夫陈韪(w i):陈韪在桓帝时任太中大夫。太中大夫,官名。 了了:聪明伶俐。 踧(c )踖(j ):本意恭敬的样子,引申为局促不安的样子。再也不做站长了2023-07-16 12:59:181
有关孔融的故事
从神童到名士 《后汉书·本传》称孔融“幼有异才”。又据《融家传》记载,孔融兄弟七人,他排行第六。在他四岁时,每次兄弟们一起食梨,哥哥们都拿大的,他却总是拣小的。家中大人问他缘故,他回答说:“我小儿,法当取小者。”为此,他受到孔氏宗族的夸赞。十岁那一年,孔融随父亲来到首都洛阳,当时河南尹李膺名声极大,“士有被其容接者,名为登龙门”(《后汉书·李膺传》)。但是他“不妄接宾客”,不是当世名人和通家都不获接见。而孔融还是个孩子,却偏要见见李膺,他对李府守门者说:“我是李君通家子弟,请通报。”李膺请他进来后问他道:“高明(称对方的敬词)祖、父与仆有恩旧乎?”孔融答道:“然。先君孔子与君先人李老君同德比义而相师友,则融与君累世通家。”在座的人听了无不惊叹,他小小年纪竟如此聪慧,是个“异童”(《世说新语·言语》注引《融别传》)。李膺也称赞他将来“必为伟器。” 三年后,父亲亡故,孔融居家守丧。他此时好学勤读,博涉阔览,渐为州里所重。东汉桓灵之际,党锢之祸迭起,宦官把持朝政,蔽塞言路,打击异己,在朝野大肆搜捕、诛杀正直之士。当时山阳张俭为中常侍(宦官首领)侯览所怨,被迫四处亡命。张俭因与孔融之兄孔褒有旧,逃避到孔家,恰巧孔褒外出,只有十六岁的孔融在家。张俭见他年少,起初不信任他,孔融说:“兄长虽然在外,难道我就不能为你做些什么吗?”于是把张俭藏在了家中。不料事情泄露,孔融与其兄孔褒一同被捕入狱,兄弟二人争死,郡县疑不能决,只好呈请上司处理,结果上面下诏问了孔褒之罪,孔融反倒因而声名显扬了。当时平原的陶丘洪、陈留的边让都是一时俊秀,孔融与二人齐名,成了当时的大名士。 孔融虽然是“大圣之后”,又在时事动乱的年代成了名士,也曾自许大志,表示要济危靖难,匡扶汉室,但他却缺乏政治识见与匡济大才。在任北海相期间,他的主要政绩是在建立学校、表显儒术、荐举贤良、吊死问生等方面。至于说到用兵打仗,这位大名士可就出尽洋相了。他在北海曾多次被黄巾起义军和袁绍的人马所围困,以至于“不能保障四境,弃郡而去”(《三国志·崔琰传》注引《九州春秋》)。一次他在都昌被黄巾军管亥部所困,多亏刘备派兵救援才解围而去。又一次在建安元年,袁绍之子袁谭率兵把孔融围在青州,一连数月,城内守兵只剩下百十来人,形势危在旦夕,而孔融却“凭几安坐,读书、议论自若”(同前)。结果只落得“城坏众亡”,自己仅以身免,妻子、儿女全都做了俘虏。一方面由于自视过高,议论不切实际,另一方面又因为所任非才,这样,在豪强纷争、群雄割据的东汉末年,孔融虽然“不肯碌碌如平居郡守”(同前),但终究是无所建树,充其量只能做个名士而已。 荐举贤良 诱益后进 孔融一方面高才倨傲,自以为“当时豪俊皆不能及”(《九州春秋》),另一方面也颇具知人之贤。他宽容好士,有谁当面指出他的缺点,他在背后便要称道这个人的优点;如果了解别人的才能而未加荐举,就认为是自己的过失;其余哪怕有一毫之善者,也无不受到他的礼遇。正因为如此,他历官期间,“荐达贤士,多所奖进”。在北海时,他先后荐举了彭璆、王修、邴原等人,又表请朝廷为当时著名大儒郑玄在故里高密特立“郑公乡”。孔融做太中大夫时,每日宾客盈门,他感慨地说:“坐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吾无忧矣。” 孔融这种“喜诱益后进”的作风是始终不渝的,晚年任职少府时,还向曹操竭力推荐吴国名士盛孝章。他在《论盛孝章书》中十分同情“困于孙氏”、“孤危愁苦”的老友,慨叹“海内知识,零落殆尽”。希望曹操能向贤士伸出援助之手,大有“残年哭知己”之感(谢翱《西台哭所思》)。建安元年,孔融结识了比自己小二十岁的祢衡。祢衡也是一位嵚崎磊落之士,他恃才刚傲,疾恶如仇,唯独与同他性格相投的孔融、杨修友善,而孔融也非常赏识祢衡的德才,上书给曹操称道他“淑质贞亮,英才卓荦。……忠果正直,志怀霜雪”(《荐祢衡表》)。但就是这样一位年轻的很有才华的建安作家,终于因为性格狂傲,不容于当世,而过早地招致了杀身之祸。祢衡的死,无疑是预示了孔融命运的结局。 跌荡放言 刚直见杀 东汉末年,时局动荡,社会思潮渐趋解放,儒家思想已经不能完全规范人们的行为准则了。孔融虽然身为圣裔,自幼习儒,但由于时代风气的影响,再加上他耿介豪纵的性格,其言论行为常有出格之处,也就是很自然的事了。孔融时常不穿官服,不戴头巾,便装出行。在孔融心中,所谓孝道也是不足守的,他甚至说:“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物寄瓶中,出则离矣。”这种离经叛道的言论,谁能想到竟然出自他这位孔圣人的子孙之口呢?我们再联系到当时汉代统治者提倡“以孝治天下”,什么王祥卧冰、郭巨埋儿等无稽之谈不断见诸正史,那么,我们不得不佩服孔融的胆识了。 孔融是当时比较正直的士族代表人物之一,他刚直耿介,一生傲岸。早年刚刚踏入仕途,他就初露锋芒,纠举贪官,“陈对罪恶,言无阿挠。”董卓操纵朝廷废立时,他又每每忤卓之旨,结果由虎贲中郎将左迁为议郎。后来在许昌,孔融又常常发议论或写文章攻击嘲讽曹操的一些措施。太尉杨彪因与袁术有姻亲,曹操迁怒于彪,打算杀他。孔融知道后,顾不得穿朝服就急忙去见曹操,劝说他不要横杀无辜,以免失去天下人心。并且声称:“你如果杀了杨彪,我孔融明天就撩起衣服回家,再也不做官了。”(《三国志·崔琰传》注引《续汉书》)由于孔融的据理争辩,杨彪才得免一死。建安九年,曹操攻下邺城,其子曹丕纳袁绍儿媳甄氏为妻,孔融知道后写信给曹操说:“武王伐纣,以姐己赐周公。”曹操不明白这是对他们父子的讥刺,还问此事出何经典,孔融回答道:“以今度之,想当然耳。”当时连年用兵,又加上灾荒,军粮十分短缺,曹操为此下令禁酒,孔融又一连作书加以反对。对于孔融的一再与自己作梗,曹操是早怀嫉恨的,只因当时北方形势还不稳定,而孔融的名声又太大,不便对他怎样。到了建安十三年,北方局面已定,曹操在着手实施他的统一大业的前夕,为了排除内部干扰,开始对孔融下手了。他授意丞相军谋祭酒路粹诬告孔融“欲规(谋划)不轨”,又曾与祢衡“跌荡放言”。罪状就是孔融以前发表的关于父母子女关系的那段言论。这样,在建安十三年八月,孔融被弃市,妻子儿女同时遇害。 孔融的死固然很大原因是他自己造成的,但与曹操的妒贤害能也不无关系。今天为曹操翻案的人无不称道他的爱贤、求贤、用贤,然而同时也忽略了曹操有时不免心胸狭窄,妒忌贤才、扼杀贤才的另一面。曹操的诛戮孔融、杨修、崔琰、华佗,以及借刀杀祢衡,不都是最明显的例证吗?LuckySXyd2023-07-16 12:58:594
孔融10岁的故事
http://baike.baidu.com/lemma-php/dispose/view.php/40948.htmhi投2023-07-16 12:58:514
孔融是个什么样的人_孔融让梨的故事
东汉鲁国,有个名叫孔融的孩子,十分聪明,也非常懂事。孔融还有五个哥哥,一个小弟弟,兄弟七人相处得十分融洽。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有一天,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盘梨子,父亲叫孔融他们七兄弟从最小的小弟开始自己挑,小弟首先挑走了一个最大的。孔融看了看盘子中的梨,发现梨子有大有小。他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只最小的梨子,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爸爸看见孔融的行为,心里很高兴,心想:别看这孩子刚刚四岁,却懂得应该把好的东西留给别人的道理呢。于是他故意问孔融:“盘子里这么多的梨,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应该留给哥哥吃。” 爸爸接着问道:“你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照你这么说,他应该拿最小的一个才对呀?” 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给小弟弟吃。” 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融四岁,能让梨。”就是出自这个典故。 故事意义告诉我们从小就要向孔融学习,养成尊老爱幼的习惯,也告诉人们,要互相忍让,不要只想自己,不想别人。再也不做站长了2023-07-16 12:58:462
谁有世说新语中孔融认亲的故事,急用?文言文的!
孔融认亲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点有盛名,为司隶校尉点.诣门者,皆俊才点清称点及中表点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点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点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点与君先人伯阳点,有师资之尊点,是仆与君奕世 为通好 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 後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 ,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 . 注释 点李元礼:李膺,字元礼,为人正直,太学称为“天下楷模李元礼”,士人荣幸地被他接见,名为“登龙门”,可见名声之重. 点司隶校尉:司法官名. 点俊才:有才华的人. 点清称:名流,被称许的人. 点中表:父亲姐妹的儿女叫外表,母亲的兄弟姐妹的儿女叫内表,互称中表.这裏泛指内外亲属. 点李府君:汉代太守称府君;李元礼任司隶校尉,职同太守,故称. 点仆:古代男子对自己的谦称. 点仲尼: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 点伯阳: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 点师资之尊:师生的重要情谊,相传孔子曾向老子请教礼仪. 奕(y )世:累世,世世代代. 通好:往来交好,友好交往. 太中大夫陈韪(w i):陈韪在桓帝时任太中大夫.太中大夫,官名. 了了:聪明伶俐. 踧(c )踖(j ):本意恭敬的样子,引申为局促不安的样子.苏萦2023-07-16 12:58:371
老屋发生的故事
故乡的老屋,在未推倒之前,曾是茅草土坯房,两口五间,在我小的时候,西边的三间住着我们一家六口,东边的两间,是我爷爷的住处。 老屋据说是从败家的富户,老徐家买的,房子造于清末年间,徐家老小住了几十年,后来,出了嗜赌的后人,房子、地契都押上了,最后血本无归。我曾祖父拣了个漏,就把房子和小院盘下来,给了我爷爷留作娶妻之用。爷爷的房间,一进门是用红砖砌的炉灶,灶上安了平底锅,打锅饼icon用的。爷爷是很巧手的人,他会的活儿很多,凿石、砌墙、杀猪、炖羊、打锅饼,扛杆土枪去打猎,回回也是不空手。我爷爷的老屋,曾住过两位革命烈士。刘鸿臣与卢汉堂。那还是上世纪四十年代初的事儿。刘鸿臣同志是区队长,卢汉堂同志是他的通讯员,他们来我们村,按照上级党委指示,发展基层民兵骨干,我爷爷是他们重点培养目标。爷爷被刘鸿臣同志安排去莱芜,给八路军送粮,爷爷叫来一批骨干民兵,组成送粮小队,推上木轮车,趁着漆黑的夜色出发了。在爷爷出发的第二天晚上,一群汉奸半夜包围了我们家小院,扔了只包子毒死了俺家守门的黑狗,几条恶棍这才翻墙摸进了院子。刘鸿臣与卢汉堂,点着油灯正在商量事儿。卢汉堂突然叫了一声,不好,有人!枪响了,子弹从木格子窗射进来,卢汉堂应声倒地。院子里枪声大作,刘鸿臣同志连中数枪,身负重伤,被破门而入的汉奸逮捕。凌晨,在东山头英勇就义。解决后,为纪念刘鸿臣和卢汉堂两位烈士,组织上在东山头建了一座烈士陵园,我上小学的时候,每个清明节,老师会组织我们去那儿缅怀他们英勇不屈的革命事迹。爷爷和送粮小队回来的时候,已是刘鸿臣、卢汉堂牺牲的第三天,爷爷悲痛不已,他在小屋内把自己关了一整天,他反复回忆与刘鸿臣、卢汉堂两位同志共处的日子,怀念他们对自己的教导和培养。同时按组织要求整理刘鸿臣、卢汉堂留下的遗物,所幸的是,在他们休息的木床底下,找到了刘鸿臣被捕前扔下的匣子枪。刘鸿臣,知道自己必将面临牺牲,宁死也不会将武器留给敌人。现在想想,当年革命之所以胜利,正是因为我们的队伍,是无数这样的血躯铸成的钢铁长城!锄奸队伍不久查明了真相,我们村里有家大姓,为了几块大洋的蝇头小利,去城里的汉奸队告了密。这一家的后人都还住在村里,如果知道这段历史真相,他们会为自己的祖辈感到羞耻!u投在线2023-07-16 12:56:491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故事
哥伦布到达美洲,说成发现新大陆,大约是没把印第安人算成人吧。苏萦2023-07-16 12:56:245
形容以怨报德的人句子 以怨报德的故事(78句)
1、在分手之后,所有的都成为了回忆,在记恨时,所有的又全都淡忘了。不是我忘恩负义,只是给自己一个理由。 2、你必须知恩图报,至少不忘恩负义,帮助你的人才会越来越多。 3、我从没指望帮了你们后,你们会感恩戴德,但至少别恩将仇报吧! 4、忘恩负义乃是人的天性,如果你非要期望别人感恩,那多半是庸人自扰。 5、你没有闲空或能力阅读,但是你有闲空或能力防止傲慢,你有闲空超越快乐和痛苦,你有闲空超越对虚名的热爱,不要烦恼于愚蠢和忘恩负义的人们,甚至不要理会他们。 6、严格意义上说:这世上并不存在什么忘恩负义,只是自己在当初看错了人。 7、你可以说我铁石心肠,但我决不忘恩负义;你可以说我冷漠孤傲,但我决不轻视感情。 8、你自己想一想,你们做的事合理不合理?是不是以怨报德。 9、念完了经打和尚—恩将仇报;以怨报德;没良心;有用是亲,无用是仇(比喻翻脸不认人。 10、恩将仇报的著名典故有《东郭先生和狼》,《农夫和蛇》《新约圣经中犹大的故事》 11、对不起我不会告诉你任何关于我师傅的事,否则我就是恩将仇报。 12、这不是恩将仇报吗?对敌人友善就是害自己。 13、重情义,但从不忘恩负义。好演戏,但从不欺骗自己。 14、这一枪,打我的有眼无珠;第二枪,打我的优柔寡断;第三枪,打我的忘恩负义! 15、这个家伙常常恩将仇报。 16、每天都很小心地提醒自己,可别做了忘情负义的人。 17、卑鄙小人总是忘恩负义的:忘恩负义原本就是卑鄙的一部分。 18、群体是健忘的、是非不定的、忘恩负义的、残忍的。 19、比喻在当地恃势称霸的人--地头蛇 20、她重返唐府,满腔仇恨地把报复的利剑直指恩人马翠芬,恩将仇报。 21、对他们的伟大人物忘恩负义,是伟大民族的标志。 22、寄生虫—比喻不劳而获的人 23、词义解释〗将:拿,把;报:报答。拿仇恨回报自己所受别人的恩惠。指忘恩负义。 24、人类就是忘恩负义,当你不在为他们做事,他们就会把你对他们所以的好全忘掉一干二净,并且产生新的仇恨。 25、百灵鸟—说话好听,嗓子好的人 26、明u2022冯梦龙《喻世明言》卷二十七:“奴字亦望夫荣妻贵,何期你忘恩负本,就不念结发之情,恩将仇报,将奴推堕江心。” 27、恩将仇报的人应该想到他的邻居总有一天会用尽怜悯同情。 28、得鱼而忘荃,得意而忘言。 29、我后悔把你带入我的生活,我明知道你是忘恩负义的人,在你伤心难过的时候记得我陪过你。 30、比喻外表和善而内心凶狠的人:笑面虎 31、比喻恩将仇报的人—白眼狼 32、在世俗的交往中,若有人慷慨借贷,而偿还时我们却百般拖沓,这就叫做忘恩负义。 33、比喻外强中干的人:纸老虎 34、如果必须惩罚世上所有的忘恩负义者,那么我们可以原谅谁呢? 35、大多数私营企业家不愿恩将仇报,他们似乎对中国现有的政治体制安排感到满意。 36、即使你准备向老板抱怨工作条件,你也一定不要恩将仇报。 37、生下一个忘恩负义的孩子,远比毒蛇的牙齿更伤人。 38、她就是这样一个人,对于这种不明所以的恩情,她宁愿忘恩负义也不要自作多情。 39、过分的谦虚,是对于自然的一种忘恩负义,相反地,一种诚挚的自负却象征着一个美好伟大的心灵。 40、变色龙——比喻见风使舵的人。 41、时间老人的背上负着一个庞大的布袋,那里面装满着被寡恩负义的世人所遗忘的丰功伟绩;那些已成过去的伟绩,一转眼间就会在人们的记忆里消失。 42、对早年的第一个恩人、幸运的缔造者忘恩负义,当获报应。 43、对伟大人物的忘恩负义是我们的原罪。 44、你亦飘零久,十年来,深恩负尽,死生师友。我亦不得安,十年后,音容两渺,相认犹难。 45、我怎么能反对爷爷呢?那就好比是恩将仇报! 46、怕欠人的。欠人家的可怎么还啊?可是越是怕欠人的,反而人家越是肯帮你常帮你乐意帮你,可能也看得出不是忘恩负义的人。 47、儿女的忘恩,就像这一只手把食物送进这一张嘴里,这一张嘴却把这一只手咬了下来。 48、青年人最容易给人一个“忘恩负义”的印象。其实他是眼镜望着前面,饥渴一般的忙着心音新东西。并不一定是“忘恩负义”。 49、冻僵之蛇,本性不改,其苏醒之时,恩人遭难之日。 50、海伦的丈夫,墨涅劳斯国王热情地款待了帕里斯,但他却恩将仇报。 51、自古痴儿多欢愁,痴情一生梦多愁。此生未见红颜泪,断头台前忘恩仇。 52、忘恩是天性,它像随地生长的杂草;感恩则犹如玫瑰,需要细心栽培及用爱滋润。要想有感恩的子女,自己先要成为感恩的人,让孩子从小生活在感恩的氛围中。 53、忘恩负义原本就是卑鄙的一部分。 54、比喻恩将仇报的人—中山狼 55、最残忍的人也不会恩将仇报。 56、情感色彩〗 贬义词〖首字母拼音〗 ejcb 57、感谢是美德中最微小的,忘恩负义是恶习中最不好的。 58、日月斟满杯,痛饮相思衣宽含笑醉,深陷红尘缘尽也不悔。爱恨锁两眉,忘恩负义我一人来背,柔情蜜意你和她去兑。 59、世界上总有一些人,你无条件的配合他,时间久了,他就认为那是理所当然的,你偶尔拒绝一次,他就认为你忘恩负义。 60、男人骂女人忘恩负义,是他的供应最终不能满足她,女人骂男人忘恩负义,多半是她栽培过他,后来他去栽培另一个女人。 61、嫉妒和忘恩负义的人,只会破坏自己的人生。 62、我并没有做过什么坏事,也从未杀过一个人,更没有忘恩负义,你们口口声声说自己仙门如何光明正大,放着那么多心术不正之徒不管,为何偏偏要来逼我? 63、高堂师友恩负尽,飘零十年又从头,岁月峥嵘催人紧,千里之志空成愁! 64、我讨厌那种恩将仇报的人。 65、拉完磨子杀驴—恩将仇报;以怨报德 66、自然是个傻子,哺育了一批又一批忘恩负义的儿女,而自己即使满目疮痍,也把自己蒙在鼓里。 67、我真搞不明白你为什么花大量的时间去帮助露西,难道你不知道她是个恩将仇报的人? 68、读音〗 ēn jiāng chóu bào〖产生年代〗 近代〖成语结构〗 紧缩式 结构 69、一个忘恩负义,轻诺寡信的人,他可以因为某种嫉妒心理或对某件事感到畏惧而出卖自己最忠实的奴仆和最忠实的朋友。 70、常记他人之恩,以感恩之心看待周围的人及所处的环境,则人间即是天堂。以忘恩负义之心看待周围的人事,则人间即是地狱。 71、纸老虎——比喻外强中干的人 72、莫道无情渡口舟,舟中木马解回头,不知负义儿家婿,尚解回头一顾不。 73、典故出处〗明u2022吴承恩《西游记》第三十回:“我若一口说出,他就把公主杀了,此却不是恩将仇报?” 74、比喻随声附和的人:跟屁虫 75、替罪羊——比喻代人受过的人。 76、希望您喜欢我,又不至于太喜欢我。刚刚好能在我困难时伸条援手,又不会为我的忘恩负义倍感受伤。 77、中山狼典故出自清u2022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回,: “子系中山狼,得势便猖狂。” 应东北话比喻就是“白眼狼” 。 78、他这么做全是为了你,你怎么能恩将仇报呢?左迁2023-07-16 12:55:101
恳求:一个奇迹的故事。(一个便士加上一个小女孩善良的心。)
我也想看左迁2023-07-16 12:54:473
求八字成语,俗语,谚语,歇后语,四大名著的作者,主要人物及他们的故事,用简洁的语言表达,文言文。
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草船借箭——自有妙计 草船借箭——巧用天时 草船借箭——用人的箭射人的靶 草船借箭——有误(雾) 孔明大摆空城计——化险为夷 关公斗李逵——大刀阔斧 张飞穿针——大眼对小眼 孔明夸诸葛亮——自夸自 关二爷的胡子——然(髯)也 关公的脸——红到头了 关公的眼睛——睁不开 周瑜摆手——嘟嘟(都督)叫 诸葛亮皱眉头——计上心来 诸葛亮哭周瑜——假悲假叹 曹操杀吕伯奢——将错就错赵子龙上阵---- 百战百胜 诸葛亮弹琴--计上心来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顾全大局鹅毛扇 诸葛亮的-神妙莫测 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诸葛亮要丑--不知 诸葛亮三气周瑜--略施小技 诸葛亮用兵--神出鬼没 诸葛亮妻--为事业着想 诸葛亮的锦囊--神机妙算 诸葛亮草船借箭--有把握 诸葛亮当军师--办法多 诸葛亮唱空城计--没办法 诸葛亮吊孝--不是真心 诸葛亮隆中对策--有先见之明 诸葛亮当军师--名副其实 诸葛亮吊孝--装模作样 刘备的江山--哭出来的 想刘备的事--人在心不在 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 刘备编草鞋--内行 张飞拆桥--有勇无谋 张飞扔鸡毛--有劲难使 张飞使计谋--粗中有细 张飞贩私盐--谁敢检查 张飞卖秤锤--人强货硬 张飞卖肉--光说不割 张飞战关公--忘了旧情 张飞妈妈姓吴--无事(吴氏)生非 张飞吃豆芽--一盘小莱 张飞穿针--粗中有细 张飞抓耗子--大眼瞪小眼 关公面前耍大刀--自不量力 关公开凤眼--要杀人 关羽卖肉--没人敢来 关云长卖豆腐--人硬货不硬 关公喝酒--不怕脸红 关公赴会--单刀直入 关公进曹营--单刀直入 关公战李逵--大刀阔斧 关云长刮骨疗毒--全无痛苦之色 关羽打喷嚏--自我吹嘘 关云长走麦城--大难临头 关羽赴宴--有胆有魄 曹操下江南--来得凶,败得惨 曹操吃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曹操遇蒋干--倒了大霉 曹操作事--干干净净 曹操杀华佗--讳疾忌医 曹操用计--又奸又滑 曹操战宛城--大败而逃 曹操杀吕伯奢--将错就错 曹操败走华容道--不出所料 曹操败走华容道--走对了路子 曹操诸葛亮--脾气不一样 曹操转胎--疑心重 蒋干盗书--上了大当 黄忠射关公--手下留情 鲁肃宴请关云长--暗藏杀机 关公照镜子--自觉脸红 东吴招亲--弄假成真 司马懿破八卦阵--不懂装懂 关帝庙里拜观音--找错了门 鲁肃讨荆州--空手而去,空手而回 董卓进京--来者不善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 一个愿挨大鱼炖火锅2023-07-16 12:54:061
宋襄公以仁孝而著称,宋襄公筑台望母的故事内容到底是怎样的?
宋襄公以仁孝而著称,因为思念母亲而筑高台望母,他这一行孝的故事被百姓所知并千古流传,已经成为人间佳话,后人借用他的故事来教育子孙要行孝的道理。那么宋襄公筑台望母的故事内容到底是怎样的呢?一起来看看吧!宋襄公画像宋襄公筑台望母千古流传的故事宋襄公筑高台望母,那么肯定是因为见不到母亲才会修建望母台来以表思念之情,到底他的母亲为什么不在身边呢?原来宋襄公的母亲是卫国人,而卫国遭受了敌人的攻击,仅仅只剩下几千人从战争中幸免,于是出于同情宋桓公与夫人将这些人收留并安顿下来。见到这些逃难的人,本为卫国人的宋桓公夫人心急如焚,于是请求宋桓公出兵支援卫国,但是宋桓公不肯,夫人再三求情都没有得到允许。最后宋桓公以夫人讨论国事的罪名把她休了,并送回卫国。回到卫国的宋桓公夫人一心帮助家人保家卫国,最终卫国得以恢复实力,但是被休了的宋桓公夫人却再也不能回到宋国了,她与儿子宋襄公就只能天各一方。因为思念母亲,宋襄公可是想破了脑袋才想出修筑望母台的办法。如果他直接把母亲从卫国接回宋国,那么就对不起自己的父亲,这就是不忠,但是如果一辈子都让母亲沦落在外那他这个儿子就是不孝。所以权衡再三,他便在宋国临近卫国的地方修建?望母台,这样一来忠孝两全,一举两得。百姓听闻宋襄公因为思念母亲想要修筑望母台,都被他的孝心感动,所以很多人前来帮忙,结果只用了五天的时间望母台就修建好了,之后每到母亲生日和自己生辰,宋襄公总是会到望母台上来遥望母亲。宋襄公修筑的望母台而且因为体恤母亲不能回宋国的苦心,宋襄公还特意做了一首诗来描写母亲心中的痛苦和思念之情。诗的内容是这样的:“谁说黄河广又宽?一片芦叶渡对岸。谁说宋国路遥远?踮起脚跟在眼前。谁说黄河广又宽?河宽难容小木船。谁说宋国路遥远?一个早晨去返还。”宋襄公筑高台望母的故事跟这篇描写母亲心中思念之情的古诗千古流传,后人为了赞颂宋襄公的仁孝之心于是经常将这个故事讲给下一辈人听,告诫他们百善孝为先,要学习宋襄公的仁孝品德。宋襄公是个仁义之人,也是个仁义之君,但是他的仁义忠孝被后人赞颂流传也被后人引以为戒。虽然宋襄公因仁孝而闻名天下,但是也因仁义败在楚国之下,错失春秋霸主之位。宋襄公的故事告诉我们仁孝用在对的人身上是善,用在敌人身上就是恶,所以学习宋襄公的仁义之师也要记住宋襄公对敌人仁义而不得善终的教训。铁血嘟嘟2023-07-16 12:45:361
中外友好往来的故事
鉴真东渡.西行取经可桃可挑2023-07-16 12:41:554
郑和下西洋的故事梗概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人创造的海上奇迹,它是世界航海史上最伟大的壮举,也因此而改变了世界的历史。 本片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活动筹备领导小组、中央电视台、江苏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制作的一部大型电视纪录片。它所面对的是六百年前一项伟大的事业——郑和下西洋。 历史档案的缺失为本片的拍摄设置了巨大障碍,但一个伟大事件的痕迹不可能消逝无踪。本片摄制组在一年半的拍摄时间内,追随着郑和的足迹,遍访国内外专家以及与这一历史事件有关的人士,透过历史的迷雾探寻真相。这一人类文明史上空前绝后的壮举,使得本片获得了更加广阔的表述空间。郑和的航行预告了人类大航海时代的来临,同时表明了中华文化传统对和谐文明的世界秩序的渴求。本片从宏观、全景的角度展现这一事件的全貌和伟大意义,同时深入到历史的细节中,传递着时代的信息,力图完整准确地呈现六百年前那场不朽的海上史诗。meira2023-07-16 12:41:338
《巴尔扎克和老太太》的故事怎么解读?
《巴尔扎克和老太太》的故事解读如下:由这个小故事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启示:我们不能仅仅根据孩子们一个时期的不良表现就轻易断定他们将来没有出息,从而放弃对他们的培养和引导。《巴尔扎克和老太太》的作者是:奥诺雷·德·巴尔扎克,法国小说家,被称为现代法国小说之父,生于法国中部图尔城一个中产者家庭,1816年入法律学校学习,毕业后不顾父母反对,毅然走上文学创作道路。1829年,巴尔扎克发表长篇小说《朱安党人》,标志着一个伟大的文学家的诞生,1831年出版的《驴皮记》使他声名大震,他要使自己成为文学事业上的拿破仑,在30至40年代以惊人的毅力创作了大量作品,一生创作甚丰,写出了91部小说,合称《人间喜剧》。《人间喜剧》被誉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同时也奠定了他作为“现代法国小说之父”的地位。Chen2023-07-16 12:36:311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故事具体内容是什么?
故事:西汉著名的历史学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司马迁,对泰山的钦敬之情是众所周知的。西汉元封元年,汉武帝第一次封禅泰山,司马迁的父亲作为史官,本应来泰山参加封禅,但是他却因故留在洛阳。他对参加封禅视为他政治生命中的一件大事。不能东行参加封禅大典,令他异常遗憾和失望,终于忧锁成疾,卧床不起。这时,恰好司马迁外游归来与父亲相见,于是他握着司马迁的手流着泪说:“我们的祖先是周朝的官吏,远祖还有大功于夏,是百官之长,后世逐渐衰弱,难道天将灭绝于我吗?你如果能继任太史官职,那就能继承祖业了。现在汉朝的天子继承了数千年来封禅泰山的大统,封禅于泰山,而我却不能随行,这是命中注定的呀!我死之后,你一定会继任太史官职的,做了太史不要忘了我所渴望的著书立说的意愿。”司马迁从父亲的言谈话语之中看出参加封禅泰山的大典对光宗耀祖是何等重要。司马迁没有辜负父亲的愿望,即使在受了宫刑之后,仍矢志不移,决心忍辱完成父亲未竞之业。他在给好友任安的《报任安书》中,表达了他受刑之后的痛苦心情,并提到写作《史记》的意图和完成的决心。就在这篇著名的书信之中,司马迁把泰山融入千古名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可见,在司马迁的心目中,泰山是一个庄重、威严、雄伟可亲的象征。仆之先人,非有剖符丹书之功,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何也?素所自树立使然。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棰楚受辱,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传曰:“刑不上大夫。”此言士节不可不勉励也。猛虎处深山,百兽震恐,及在穽槛之中,摇尾而求食,积威约之渐也。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入;削木为吏,议不对,定计于鲜也。今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棰,幽于圜墙之中。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枪地,视徒隶则心惕息。何者?积威约之势也。及以至是,言不辱者,所谓强颜耳,曷足贵乎!且西伯,伯也,拘于羑里;李斯,相也,具于五刑;淮阴,王也,受械于陈;彭越、张敖,南向称孤,系狱具罪;绛侯诛诸吕,权倾五伯,囚于请室;魏其,大将也,衣赭衣、关三木;季布为朱家钳奴;灌夫受辱居室。此人皆身至王侯将相,声闻邻国,及罪至罔加,不能引决自裁,在尘埃之中,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此言之,勇怯,势也;强弱,形也。审矣,何足怪乎?且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已稍陵迟,至于鞭棰之间,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参考资料是吗钱.《史记·报任少卿书》.无:无,无此后故乡只2023-07-16 12:33:002
力士脱靴 贵妃捧砚 御手调羮的故事
力士脱靴 天宝初年,李白来到长安,有人把他推荐给唐玄宗,唐玄宗在金銮殿召见他,封他为供奉翰林,要他在宫在写诗作文。 有一天宫中牡丹盛开,唐玄宗带了杨贵妃,在沉香亭饮酒赏花。唐玄宗忽然想起了李白,想叫他写几首歌词助兴,就派人把他召来。这时,李白正在酒店中喝得烂醉如泥。人们把他扶上马背,送到宫中,用冷水洗他的头。等酒意稍解,李白提起笔来,一下子写了《清平乐词》三首颂扬杨贵妃和牡丹花,诗句优美清新,唐玄宗和杨贵妃高兴极了。 李白虽然经常参加宫廷宴会,但他蔑视权贵,并不把皇帝和皇帝身边那些有权有势的人放在眼里。 有一次,他在宫中喝醉了,竟伸出了脚,对坐在身旁的宦官高力士说:“给我脱掉靴子。” 高力士一时不知所措,只得给李白脱下靴子。当时,高力士权力很大,四方的奏事都要经过他的手,文武百官没有一个不巴结他,他还从来没有受过这样的侮辱,这件事使他很愤怒,决定找机会报复李白。 杨贵妃爱吟李白的《清平乐词》,正巧高力士也在一旁,他故意说:“我本以为贵妃受了李白的侮辱,一定对他恨之入骨,没想到你这么爱他的诗!”杨贵妃吃惊地问道:”李学士怎么会侮辱我呢?” 高力士说:“诗中不是有‘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两句吗?”杨贵妃说:“对呀!”高力士又说:“汉朝宫廷里的赵飞燕,出身歌女,后来虽然立为皇后,但作风不正最后还是被贬为庶人,他白将赵飞燕跟您相比,不是把你看得太下贱了吗?” 杨贵妃听了高力士的话,也对李白恼怒起来,这以后,唐玄宗几次想任命李白官职,都被杨贵妃阻止了。 御手调羮 另一次 皇上请他来帮忙写诗 但是李白喝的烂醉如泥 醒了之后吵着说自己饿了 于是皇上笑着让御膳房做粥 皇上亲自给他调粥 其实也就是用勺子象征性的在碗里搅了了几下 不过在当时是莫大的荣誉了Ntou1232023-07-15 09:41:094
初出茅庐在历史的故事中指谁?
诸葛亮 绝对是康康map2023-07-15 09:39:285
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流传至今,也有许多 成语典故跟这一时期的人物有关,除了 以下故事,你还知道吗 燕王喜二十八年(公元前227年),燕 太子丹派荆轲刺杀秦王 .荆轲出发时,太 子及宾客都穿白衣戴白帽到易水边为他饯行 .高渐离击筑,荆轲慷慨悲壮地唱到:"风 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唱完 上车离去,头也不回一下,表示了他义无反 顾的决心. 燕太子丹曾与秦王政一起为人质,两人 同甘共苦,但随着泰国的势力日盛,便对燕 国开始轻视.燕太子丹怨恨秦王政不念友情, 傲然无礼,与鞠武共谋报复秦王之事.鞠武 劝太子丹西约三晋,南连齐楚.而太子丹认 为这乃长久之计,不如找人行刺秦王.鞠武 推荐田光,田光说自己已老,不能胜任,他 推荐荆轲后自刎而死.太子丹与荆轲纵论天 下形势,再三请求荆轲担任刺杀秦王的重任, 荆轲答应了.太子丹于是尊荆轲为上卿,派 其出使秦国,乘机刺杀秦王政.荆轲到了秦 国,买通秦王宠臣中庶子豪嘉,以得秦王在 咸阳宫召见.荆轲献呈燕国地图,展开地图 时,卷在里面的匕首露了出来.荆轲左手抓 住秦王衣袖,右手持匕首刺去.秦王急退, 匕首将秦王衣袖划断,秦王所佩之剑长,惶 恐之中未能拔出,绕殿柱而跑,荆轲紧追不 舍.群臣惊愕,不知如何是好.秦王绕柱奔 逃,将长剑移至背后,拔出,猛刺荆轲,断 其左腿.荆轲负伤,便 将匕首掷出,未中. 秦王又击了荆轲八剑.荆轲倚柱长笑,大骂 秦王,后被杀.(803倪娟侦供稿) : 杜牧在诗《题乌江亭 》中写道"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南宋词人李清照也在《夏日绝句》 中说"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无疑,这 是对项羽,尤其是对项羽不肯过江东一事的高度评价. 曾有人说,或许项羽少那么一点霸气,少那么一点高傲,就能渡过乌 江,待他日东山再起,正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是的,项羽 有这个能力.他破釜沉舟,一举解巨鹿之围.楚汉相争之际,更是显示了 自己的卓越军事才能,刘邦曾趁项羽在齐地苦战彭城空虚之时,纠合56万 人马,迅速攻占彭城,项羽得知这一消息后,命令其部将继续平定齐地而 亲率3万精兵星夜回城.当时刘邦正陶醉于胜利的喜悦之中,结果56万大 军在楚军的猛攻下一败涂地,他的父亲太公及妻子吕雉全部作了楚的俘虏. (802黄燕提供) 如果项羽只是单纯地作为一名战将,无疑是当时最杰出的人才,他临危不乱,行事果断,可是他却具有不善于用人,轻信多疑的致命弱点,而又不幸地带着这个致命伤坐上了楚军统率宝座.自古君王将相多疑,像秦始皇,李斯,曹操,朱由检,一个个都整天疑神鬼担心别人夺取他的皇位,他的地位,他的兵权,项羽当然也如此,因为轻信多疑,盲目听信谣言,范增因平白无故地受到项羽猜忌而悲愤出走,因为不善用人,难得的良将像韩信,陈平,还有英布纷纷从项羽的麾下转而投向刘邦. 轻信多疑,妇人之仁,所以,即使正如一些人说的如果项羽少一些霸气,少一些高傲,渡过了乌江,也未必能东山再起,更何况项羽又拥有别人不所有的残暴,攻襄城之余,项羽屠杀全城,巨鹿一战,秦将章邯已率军投降,可仍下令坑杀20万秦军降卒,入咸阳,又杀秦降王,火烧秦宫室,劫掠妇女宝货.项羽如此残暴,百姓又怎能信服于他,纵使他有卓越的才能,纵使他能效仿勾践卧薪尝胆,试想如此 一个出尔反尔的"膘悍祸贼"到了江东,江东百姓还会真心辅佐他,依然替他出谋划策,他日伺机东山再起吗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事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王安石这首诗一点不错.与其屈天下,不如惊天动地刎于乌江,让天地为之动容! 我欣赏项羽,因为项羽的豪迈性格,我敬重项羽,因为项羽的傲气和霸气,我赞赏项羽,更因为李清照的点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项羽也算是其中折腰的一位英雄了,却是一位带有浓厚悲壮色彩的失败的英雄,用他自己的话说乃"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 公元前663年,北方的山戎国(在今河北省东北部)侵略燕国.燕国的国君向齐国求救,齐国的国君齐桓公亲自率领大军去救助. 齐桓公的军队赶到燕国时,山戎国的军队已带着掠夺的财物,逃到东部的孤竹国去了.齐桓公命令军队继续追击敌人.山戎国和孤竹国的军队听说齐国的军队打来了,就吓得躲进了深山荒林中.齐桓公顺着敌人的踪迹攻进深山.最后,把敌人的军队打得四散逃奔.齐桓公取得了胜利,并把敌人掠夺的财物也夺了回来.当他们要返回齐国时,这时他们却迷了路.因为齐军来的时候是春天,山青水绿,道路容易辨认.而返回去时已是冬天,山野白雪皑皑,山路弯曲多变.所以,走着走着就辨不清方向了. 这时,齐桓公手下的谋士管仲说:"大王,狗,马都有辨认道路的本领.我们挑几匹老马,让它们在前边引路,就可以走出山谷."齐桓公立刻让人挑选了几匹老马,放开缰绳,让它们在前随意地走,军队跟在马的后边.没有多久,在马的带领下,齐国的军 队果然走出了山谷,找到了回齐国的 路.(802吴海康推荐) 学习中转站 .3. .2.历史大观园 ◆油车港镇中学历史小报第一期 (2004.12.12) 主 办:八年级历史与社会兴趣小组 主 编: 黄燕 徐发 徐强 王伟 创 刊 序 中华上下五千年,世界灿烂文明史,如浩浩江水奔流不息.翻开历史长卷,大浪淘沙,留下多少千古佳话,风流人物.记住过去,才能更好地立足未来. 为了增强大家的学习兴趣,扩充历史知识,开拓历史视野,提高历史分析能力,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创作了属于我们历史爱好者的刊物-----《历史小报》.虽然不成熟,不丰富,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历史学习有所帮助. 本小报共有四个版块,第一版为历史综合,介绍史学动态和史料信息;第二版为历史大观园,介绍历史典故和名人趣事;第三版为学习中转站,介绍学习方法和各类学习资料;第四版为煮酒论英雄,进行历史人物的评价.在此我们热切欢迎广大同学和老师为我们提供稿件,使本报的质量越来越好. 兴趣小组组长:徐发 古代中国(从先秦到1840): 一,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经》 2:发奋忘食,乐以忘优,不知老之将至.《论语》 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 4: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 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6: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7: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8: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9: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史记·滑稽列传》10: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 二,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11: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史记·陈涉世家》12: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后汉书·陈蕃传》 东汉名臣陈蕃少时独居一室而院内龌龊,薛勤批评他:"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 "陈蕃答道:"大丈夫处世,当扫天事,安事一屋乎 "薛勤当即反驳:"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 13: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耿弇传》14: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 1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三,三国魏晋南北朝:公元220年-公元581年 16: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17: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18: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后出师表》 19: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北齐书·元景安传》 四,隋唐宋:公元581年-公元1271年 20:天生我材必有用.—李白《将进酒》21: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王安石 北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力主变法,反对因循保守,提出这一著名的"三不足"论断. 22: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夏日绝句》23: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 五,元明清:公元1271年-公元1840年 2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25: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宪成 26: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明日歌》 27: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28: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竹石》 29: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郑板桥《对联》 .4. 煮酒论英雄 申无守大喜,方知庄王并非庸主 ,庄王果然一改过去的做法,罢歌舞,亲政事,任用贤臣,诛杀奸佞,选拔良才,国人为他的所作所为欢声高呼.周匡王二年(公元前611年),楚庄王开始听政.周匡王王年(公元前608年),楚庄王亲率大军伐陈,宋,与晋师战于北林(今河南新郑),掳晋大夫解扬,晋师大败而返.周定王九年(公元前598年)春,楚庄王率军攻郑,夺取郑国的栎(今河南禹县).于是郑国转而成为楚国盟国.夏,楚庄王召集郑襄公,陈成公会盟于辰陵(今河南淮阳县西),郑,陈表示依附于楚国.后来,郑叛楚与晋结盟.周定王十年(公元前597年)春,楚庄王率军攻郑.楚军包围郑都.经过3个月的围攻,终于破城.郑又向楚投降言和.六月,晋军出发救郑.晋军到达黄河岸边时,知道郑已与楚媾和,中军统帅荀林父想率晋军还归,但副帅先榖不听从他的命令,独自带着中军渡过黄河,与楚军作战.经过一天交战,晋已溃不成军.楚军取得胜利后,楚庄王命令在黄河边上祭祀河神,修建先君神庙,报告战争的胜利,然后回国.楚庄王的霸权由此建立. (803王伟供稿) 周顷王五年(公元前614年)楚穆王死,其子旅即位,是为楚庄王.楚庄王开始即位的几年,不问国事,终日于宫中饮酒嬉戏,并下令:有敢谏劝者斩.大臣申无守问他说:"楚国的山上有一只大鸟,一连3年不飞不叫,这是一只什么鸟呢 "楚庄王答曰:"三年不飞,一飞冲天,3年不鸣,一鸣惊人." 历史知识竞赛答案 1.程长庚2. 3月12日,纪念孙中山先生;3 朱耷,朱耷4,"奇松""怪石""云海""温泉" 5,新加坡6,八公山的豆腐,淮王鱼7,金字塔8,00,200 W) 9,1970;10,能,不能;11,上弦月;12,云雾;13,天安门广场14,故宫;15,永乐大钟;16,山海关;17,方苞,刘大櫆,姚鼐;18,晋朝;19,韩非;20,武) 21,魏晋南北朝;22,指南针;23,南京;24,邓稼先;25,汉成帝;26,阿基米德;27,夏;28,经,史,子,集./《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诗经》,《尚书》,《周易》,《礼经》,《春秋》. 1.誉为"京剧鼻祖"的是谁 2,我国的植树节 定在每年什么时候 3,中国绘画史上的"八大山 人"是谁 中国古代有位书法家,画家自称自己为 "驴"的是谁 4,黄山四绝是 5,有"花园之 国"美称的是哪个国家 6,淮南物产两绝是 7,世界上最大的坟墓是什么 8,若某点以东为 东半球,以西为西半球,以南为南半球,以北为 北半球,则该点地理经纬度是多少 9,我国第一 颗人造卫星"东方红"号于哪年发射成功 10,在 地球上,向东能绕地球一圈吗 向北能绕地球一 圈吗 11,"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鱼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指的月相是 12,"蜀犬吠日"指的是四川盆地多什么 13,世 界上最大的广场是什么广场 14,世界上最大,最 完整的古代木结构建筑群是 15,距今年代最久远, 且享有"钟王"称号的是 16,"天下第一关"指的是 17,桐城派是在清代很有影响的散文流派,主要代表"桐城三祖",分别指的是谁 18,附马是古代的一种官职简称,全称是附马都尉.后来,"附马"成了皇帝女婿的别称是在哪个朝代 19,世界上最早提出人口论的思想家是我国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是谁 20,首创密封试卷的是谁 21,"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说的是我国什么时期的选官制度.22,"水手之友"指的是什么 23,"六朝古都"指的是哪里 24,"两弹元勋"指的是谁 25,"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中的"楚王"指的是谁 26,"给我一个稳固的支点,我就能把地球挪动"的科学家是谁 27,世界天文学史上最早的关于流星雨的记录,是在我国的哪朝 28,"四库"是指哪些 "四书" 是指哪些 "五经"是指哪些 (倪娟侦收集) 图书馆历史图书推荐 1.《中国历史故事集》 全书共有远古,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元,明,清十册.以故事的形式呈现了悠悠华夏文明的发展历史,看此册书,既了解了中国历史,又拓宽了视野,学习了许多课外历史知识和典故.同学们可以借来一读. 2.《中国古代十子精华丛书》 全书共分十册,主要介绍孔子,孟子,荀子,老子,管子,韩非子,庄子,公孙龙子的事迹和思想. 3.《中国传统道德中学读本》既有历史故事,又能提高道德修养. 从封邦建国到一统天下 说出夏,商,西周,东周,秦等王朝的起讫时间及建立者或都城. 什么是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 它们起到什么作用 礼乐文明是在哪个朝代确立的 周朝时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和权力由什么决定 春秋时期出现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你知道吗 齐桓公成为春秋首霸有哪些原因 什么是尊王攘夷和葵丘会盟 "废井田,开阡陌"是战国时期哪国的什么变法 这一变法的内容和意义是 百家争鸣中孔子,孟子,老子,墨子,韩非子,孙子有哪些主张和思想 说说秦朝的建立者和时间.秦始皇采取了哪些巩固中央集权国家的措施 秦朝的疆域四至你知道吗 怎样评价秦始皇的历史作为 10,"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反映了西周的什么制度 11,你知道春秋和战国名称的由来吗 你知道吴越争霸的历史典故吗 12,你知道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包含了哪些历史典故和历史人物 13,秦朝得以统一天下和灭亡的主要原因各有哪些 (李老师提供) 李贽《藏书·卷二目录》中盛赞他为"千古一帝";章太炎《秦政记》说"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李白的《秦王扫六合》这样歌颂秦始皇的统一事业:"秦主扫六合,虎视何雄哉!"他们都高度评价秦始皇的功绩,肯定其对历史的作用,是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另一些人则咒骂秦始皇"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以暴虐为天下始"(贾谊《新书·过秦论》);"始皇暴虐,至子而亡"(《贞观政要》卷八);"始皇刚毅戾深,乐以刑杀为威,专任狱吏而亲幸之,海内愁困无聊"(引自陈登原《国史旧闻》).他们都指斥秦始皇统治的残酷,是暴君.这些看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由于评论者的立场和出发点不同,也都有其片面性.我们的观点是:秦始皇是对中国历史发展有巨大贡献的杰出的历史人物,同时也是一个残酷的暴君.他的功绩是主要方面,但不能因此掩盖罪恶;他的罪恶是深重的,但也不应因此抹煞其巨大的历史功绩. 秦始皇的最重要历史功绩,在于完成了统一事业,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的中央集权的国家.秦始皇的贡献还在于奠定了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基础.秦统一后实行的各种政策和措施,有的不仅影响至以后二千年的封建社会,而且及于现在,如文字的统一就是一例.秦始皇采取的各种统一措施和制度,对当时的历史发展来说,是一种大胆的革新,表现其政治眼光较为远大.从秦代制定的一些制度大部分为后来所继承,可以证明:这些制度和措施是适应当时历史形势的. 但秦始皇还是一个稀世的暴君.他不仅穷侈极欲,大兴土木,奴役百姓,还颁布严刑酷法,实施暴政;就是施行的一些有利于统一的措施,虽然从长远来看有利于社会发展,而在当时则成了一场浩劫,如修长城,经年累月征发数十万人进行着极为沉重劳动.它反映了秦始皇的作为都是建立在对广大劳动人民残酷剥削和压榨之上的,而这种剥削和压榨远远超过社会所能承担的程度,致使社会简单的再生产都难以维持下去,所以就连对历史发展有利的一些措施,也给当时的人民造成灾难.(803沈佳文供稿) http://cache.baidu.com/c?word=%B4%BA%C7%EF%3B%D5%BD%B9%FA%3B%CA%B1%C6%DA%3B%B5%C4%3B%B9%CA%CA%C2&url=http%3A//www%2Elsysh%2Ecom/student/UploadFiles%5F4797/200412973731460%2Edoc&b=0&a=40&user=baidu 买椟还珠 春秋时代,楚国有一个商人,专门卖珠宝的,有一次他到齐国去兜售珠宝,为了生意 好,珠宝畅销起见,特地用名贵的木料,造成许多小盒子,把盒子雕刻装饰得非常精致美 观,使盒子会发出一种香味,然后把珠宝装在盒子里面。 有一个郑国人,看见装宝珠的盒子既精致又美观,问明了价钱后,就买了一个,打开盒 子,把里面的宝物拿出来,退还给珠宝商。 一鸣惊人 战国时代,齐国有一个名叫淳于髡的人。他的口才很好,也很会说话。他常常用一些有 趣的隐语,来规劝君主,使君王不但不生气,而且乐于接受。 当时齐国的威王,本来是一个很有才智的君主,但是,在他即位以后,却沈迷于酒色, 不管国家大事,每日只知饮酒作乐,而把宜切正事都交给大臣去办理,自己则不闻不问。因 此,政治不上轨道,官吏们贪污失职,再加上各国的诸侯也都趁机来侵犯,使得齐国濒临灭 亡的边缘。 虽然,齐国的一些爱国之人都很担心,但是,却都因为畏惧齐王,所以没有人赶出来劝 谏。 其实齐威王室一个很聪明的人他很喜欢说些隐语,来表现自己的智慧,虽然他不喜欢听 别人的劝告,但如果劝告得法的话,他还是会接受的。淳于髡知道这点后,便想了一个计 策,准备找个机会来劝告齐威王。 有一天,淳于髡见到了齐威王,就对他说:“大王,为陈有一个谜语想请您猜一猜:其 国有汁大鸟,住在大王的宫廷中,已经整整三年了,可是他既不振翅飞翔,也不发生名叫, 只是毫无目的的蜷夫着,大王您猜,这是一只什么鸟呢?” 齐威王本是一个聪明人,亦听就知道淳于髡是在讽刺自己,向那只大鸟一样,身为一国 之尊,却毫无作为,只知道享乐。而他时再也不是一个昏庸的君王,于是沈吟了一会儿之后 便毅然的决定要改过,振作起来,做一番轰轰烈烈的是,因此他对淳于髡说: “嗯,这一只大鸟,你不知道,它不飞则已,亦非就会冲到天上去,它不鸣则已,一鸣 就会惊动众人,你慢慢等着瞧吧!” 从此齐威王不在沈迷于饮酒作乐,而开始整顿国正。首先他召见全国的官吏,尽忠负责 的,就给予奖励;而那些腐败无能的,则加以惩罚。结果全国上下,很快就振作起来,到处 充满蓬勃的朝气。 另一方面他也着手整顿军事,强大武力,奠定国家的威望。各国诸侯听到这个消息以后 都很震惊,不但不敢再来侵犯,甚至还把原先侵占的土地,都归还给齐国。 齐威王的这一番作为,真可谓是“一鸣惊人”呀! 所以后来的人便把“一鸣惊人”这句成语用来比喻一个人如有不平凡的才能,只要他能 好好的运用,一旦发挥出来,往往有惊人的作为。 狐假虎威 战国时代,当楚国最强盛的时候,楚宣王曾为了当时北方各国,都惧怕他的手下大将昭 奚恤,而感到奇怪。因此他便问朝中大臣,这究竟是为什么。 当时,有一位名叫江乙的大臣,便向他叙述了下面这段故事: “从前在某个山洞中有一只老虎,因为肚子饿了,便跑到外面寻觅食物。当他走到一片 茂密的森林时,忽然看到前面有只狐狸正在散步。他觉得这正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于 是,便一跃身扑过去,毫不费力的将他擒过来。 可是当它张开嘴巴,正准备把那只狐狸吃进肚子里的时候,狡黠的狐狸突然说话了: ‘哼!你不要以为自己是百兽之王,便敢将我吞食掉;你要知道,天地已经命令我为王中之 王,无论谁吃了我,都将遭到天地极严厉的制裁与惩罚。"老虎听了狐狸的话,半信半疑, 可是,当它斜过头去,看到狐狸那副傲慢镇定的样子,心里不觉一惊。原先那股嚣张的气焰 和盛气凌人的态势,竟不知何时已经消失了大半。虽然如此,他心中仍然在想:我因为是百 兽之王,所以天底下任何野兽见了我都会害怕。而他,竟然是奉天帝之命来统治我们的! 这时,狐狸见老虎迟疑着不敢吃它,知道他对自己的那一番说词已经有几分相信了,于 是便更加神气十足的挺起胸膛,然后指着老虎的鼻子说:‘怎么,难道你不相信我说的话 吗?那么你现在就跟我来,走在我后面,看看所有野兽见了我,是不是都吓的魂不附体,抱 头鼠窜。"老虎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便照着去做了。 于是,狐狸就大模大样的在前面开路,而老虎则小心翼翼的在后面跟着。他们走没多 久,就隐约看见森林的深处,有许多小动物正在那儿争相觅食,但是当它们发现走在狐狸后 面的老虎时,不禁大惊失色,狂奔四散。 这时,狐狸很得意的掉过头去看看老虎。老虎目睹这种情形,不禁也有一些心惊胆战, 但他并不知到野兽怕的是自己,而以为他们真是怕狐狸呢! 狡狐之计是得逞了,可是他的威势完全是因为假借老虎,才能平着一时有利的形势去威 胁群兽而那可怜的老虎被人愚弄了,自己还不自知呢! 因此,北方人民之所以畏惧昭奚恤,完全是因为大王的兵全掌握在他的手里,那也就是 说,他们畏惧的其实是大王的权势呀!” 从上面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知道,凡是藉着权威的势力欺压别人,或藉着职务上的权力 作威作福的,都可以用“狐假虎威”来形容。 上下其手 春秋楚襄王二十六年。楚国出兵侵略郑国。以当时楚国那么强大,弱小的郑国,实在没 有能力抵抗的,结果,郑国遭遇到战败的厄运,连郑王颉也被楚将穿封戌俘虏了。战事结束 后,楚军中有楚王弟公子围,想冒认俘获郑颉的功劳,说郑王颉是由他俘获的,于是穿封戌 和公子围二人便发生争执,彼此都不肯让步,一时没有办法解决得来。后来,他们便请伯犁 作公正人,判定这是谁的功劳。 伯州犁的解纷办法本是很公正的,他主张要知道这是谁的功劳,最好是问问被俘的郑 王。于是命人带了郑王颉来,伯州犁便向他说明原委,接着手伸二指,用上手指代表楚王弟 公子围,用下手指代表楚将穿封戌,然后问他是被谁俘获的。郑王颉因被穿封戌俘虏,很是 恨他,便指着上手指,表示是被公子围所俘虏。于是,伯州犁便判定这是公子围的功劳。 “上下其手”这句成语便是出于这个故事;是表示玩法作弊,颠倒是非的意思。 在现在的社会中,这种情形是常常会发生的:譬如有人做了不法的事情,知道罪有应 得,难逃被惩处的厄运;于是暗地里进行贿赂,或请托亲友奔走求情,求予包庇,结果大事 化小,小事化无,仍得消遥法外。像这种参与其事的人,从中枉法舞弊,便可以说是:“上 下其手”了。 杞人忧天 从前在杞国,有一个胆子很小,而且有点神经质的人,他常会想到一些奇怪的问题,而 让人觉得莫名其妙。 有一天,他吃过晚饭以后,拿了一把大蒲扇,坐在门前程量,并且自言自语的说: “假如有一天,天塌了下来,那该怎么办呢?我们岂不是无路可逃,而将活活地被压 死,这不就太冤枉了吗?” 从此以后,他几乎每天为这个问题发愁、烦恼,朋友见他终日精神恍惚,脸色憔悴,都 很替他担心,但是,当大家知道原因后,都跑来劝他说: “老兄啊!你何必为这件事自寻烦恼呢?天空怎么会塌下来呢?在说即使真的塌下来, 那也不是你一个人忧虑发愁就可以解决的啊,想开点吧!” 可是,无论人家怎么说,他都不相信,仍然时常为这个不必要的问题担忧。 后来的人就根据上面这个故事,引伸成“杞人忧天”这句成语,它的主要意义在唤醒人 们不要为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而忧愁。它与“庸人自扰”的意义大致相同。 亡羊补牢 这故事出自“战国策”。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对楚襄王说: “你在宫里面的时候,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出去的时候,鄢陵君和寿跟君又总是随看 你。你和这四个人专门讲究奢侈淫乐,不管国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北)一 定要危险啦!” 襄王听了,很不高与,气骂道:“你老糊涂了吗?故意说这些险恶的话惑乱人心吗?” 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说:“我实在感觉事情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的,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 么不幸。如果你一直宠信这个人,楚国一定要灭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话,请允许我到赵国 躲一躲,看事情究竟会怎样。” 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秦国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阳城(今河南息县西 北)。这才觉得庄辛的话不错,赶紧派人把庄辛找回来,问他有什么办法;庄辛很诚恳地说: “我听说过,看见兔子牙想起猎犬,这还不晚;羊跑掉了才补羊圈,也还不迟。……” 这是一则很有意义的故事,只知道享乐,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结果必然是遭到悲惨的失 败无疑。 “亡羊补牢”这句成语,便是根据上面约两句话而来的,表达处理事情发生错误以后, 如果赶紧去挽救,还不为迟的意思。例如一个事业家,因估计事情的发展犯了错误,轻举冒 进,陷入失败的境地。但他并不气馁,耐心地将事情再想了一遍,从这次的错误中吸取教 训,认为“亡羊补牢”,从头做起,还不算晚呢! 一暴十寒 战国时代,百家争鸣,游说之风,十分盛行。一般游说之士,不但有高深的学问、丰富的知识,尤其是以有深刻生动的比喻,来讽劝执政者,最为凸出。孟子也是当时的一个著名辩士,在“孟子”的“告子”上篇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孟子对齐王的昏庸,作事没有坚持性、轻信奸佞谗言很不满,便不客气的对他说:“王也太不明智了,天下虽有生命力很强的生物,可是你把它在阳光下晒了一天,却放在阴寒的地方冻了它十天,它那里还活着成呢!我跟王在一起的时间是很短的,王即使有了一点从善的决心,可是我一离开你,那些奸臣又来哄骗你,你又会听信他们的话,叫我怎么办呢?”按着,他使打了一个生动的比喻:“下棋看起来是件小事,但假使你不专心致志,也同样学不好,下不赢,奕秋是全国最善下棋的能手,他教了两个徒弟,其中一个专心致志,处处听奕秋的指导;另一个却老是怕着有大天鹅飞来,准备用箭射鹅。两gitcloud2023-07-15 09:37:493
破釜沉舟哪个不是春秋战国时代的故事
好像这是项羽的事迹啊。。。应该是项羽灭秦时候破釜沉舟。。。阿啵呲嘚2023-07-15 09:37:452
狙公赋芧的故事
相信大家对狙公赋芧和百感交集这两成语都不陌生,但是它们的由来恐怕很多读者都不知道吧。下面就由我为大家分享这两个成语背后的故事。 (一)狙公赋芧 宋国有一个养猴的老头,喜欢猴子,把它们成羣养着,他可以理解猴子的意思,猴子也可以理解老头的心意。养猴的老头(以下简称“他”)(宁可)减少他的家人的食物(也要去)满足猴子的需求。 (然而过了)不久,(他家里)的粮食缺乏了,(他)将限定猴子的食物(数量)。(但又)怕猴子不顺从自己,(就)先欺骗猴子说:“给你们橡实,早上三颗然后晚上四颗,够吗?”猴子们都站了起来并且(十分)恼怒。他又说:“给你们橡实,早上四个,晚上三个,(这该)够(吃)了吧?”猴子都(非常)高兴然后(一个个都)趴在地上。 这个故事原来的意义,是阐述一个哲学道理,是《庄子·齐物论》中一则重要的寓言故事,无论朝三暮四还是朝四暮三,其实众猴子所得到的并没有增加或减少,猴子们喜怒为用就显得很可笑。狙公好比是载众生的“大块”而猴子就像是纷乱红尘中的众生。Jm-R2023-07-15 09:32:241
大泽乡起义的故事是怎样的?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7月初,官府征集阳城(今河南方城)一带的数百名贫苦农民到渔阳(今北京密云县)戍边驻守,陈胜、吴广为屯长。陈胜,又名陈涉,阳城人;吴广,又名吴叔,阳夏人(今河南太康)。陈胜虽然出身苦寒,却是个胸怀大志的人。有一天,干活儿干得太累了,陈胜跟几个伙伴在田头歇息,并带头诉说着世道的不公和农民遭受的苦难。说着说着陈胜激动起来,他对周围的人说:“以后我们富贵起来,大家可别忘了今天的朋友。”而伙伴们觉得自己都穷得只能做苦役了,还谈什么富贵。陈胜的心思不被理解,便仰头长叹道:“唉,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胜、吴广被征集后与900个农民在两个校尉的押送下向目的地昼夜兼程地赶路。队伍行至蕲县大泽乡(今安徽宿县附近)的时候,天降起了滂沱大雨。大泽乡地处淮河支流,地势低洼,大雨淹没了道路,冲坏了桥梁,实在没有办法再继续前进。而且大雨根本没有要停下来的趋势,估计是无法按期到目的地渔阳了。按照秦朝的法律,戍卒不按期报到,必被斩首。陈胜、吴广当时在队伍中被指派为屯长,他们为自己和整个队伍的命运商议起来。早有起义之心的陈胜在这事关生死的时候毅然说:“现在我们已不可能如期赶至渔阳,死路一条;逃走被抓回去,也不可能有活的希望。干脆不如造反,最多也就是死。与其等死,还不如拼一回命去争夺天下呢。”吴广没有表示反对,但他问:“你有没有想过怎么个造反法儿?”陈胜平日里是个关心国事的人,对于政治形势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他心中有数地说:“天下的百姓吃秦朝统治的苦已很久了。听说秦二世杀害了哥哥公子扶苏,才当上了皇帝,十分不得人心。都传扶苏是个贤德的人,另外楚将项燕数有战功,并且爱惜士卒,现在不知他的生死,但人民很想念他。不如我们以扶苏和项燕作号召,发动起义,必然得到天下的响应。”这一番分析是很有道理的。各地酝酿已久的造反实际上都在等待着一个真正的有魄力的领头人。两个人密议之后开始了行动。当时的人们思想很迷信,想要把他们煽动起来,还要用一些装神弄鬼的办法,取得群众的信任,树立领导者的威望。陈胜和吴广用朱砂在帛条上写下“陈胜王”三个字,然后把帛条藏入一条鱼的肚子里。第二天戍卒买鱼烹食,剖开鱼腹时看到了帛条和上面的红字,大为惊讶。难道陈胜是真命天子吗?大家开始议论起来。晚上,吴广暗地里躲进附近的草丛中,点起灯笼。人们以为是鬼火在忽明忽暗地闪烁着,耳边又传来吴广装的狐狸的叫声:“大楚兴,陈胜王。”这场面一下子传开了,人们在惊讶之余更加觉得陈胜不是个凡人。陈胜的威望借着这种带着迷信色彩的办法一下子树立起来。当然,这和他以及吴广做屯长、会办事、得人心大有关系。“鱼腹丹书”和“篝火狐鸣”之后,二人已经在人们心目中成了能干大事的领袖。一天,吴广趁押送队伍的将尉喝醉的机会,故意扬言说要逃走。将尉气极之下先是鞭打吴广,而后又拔出剑来要杀他。吴广平素人缘非常好,大家看到他要被辱杀,再也呆不住了。一群人拥上去,帮助吴广反抗。吴广借势夺剑杀死了将尉。一霎时群情激愤,趁机把另一个将尉也干掉了。陈胜看到时机已成熟,便召集大伙儿到一起并站出来慷慨陈词:“弟兄们!咱们遇到大雨,不能按期到渔阳去了。误期是要被砍头的。即便是苟且活命,戍边的人到头来十个有七个也是死路一条。反正都是死,大丈夫不死则已,死就是死出个名堂!那些王侯将相,难道天生就该压迫咱们吗?”陈胜的话得到了大家的齐声赞同。陈胜、吴广看到这个局面,决定立即起义。他们上山砍伐树木、竹竿作武器,垒起一个平台作誓师之地,还做了一面红旗,在上面绣上一个巨大的“楚”字。义军决定以“大楚”为号,推举陈胜为将军,吴广为都尉。义军的红旗在风中飘展着,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的烈火,就在大泽乡燃烧起来。陈胜、吴广起义爆发后,很快攻占了大泽乡和蕲县,并继续挺进,连攻数城。许多穷苦的老百姓纷纷加入进来,起义军发展迅猛,很快成为一支兵车六七百乘,人数万余的强大队伍。占领了陈县以后,陈胜召集三老豪杰会议。陈胜自立为王,国号“张楚”,就是要张大楚国的意思。从此陈县便成为起义军的根据地。陈胜起义军的胜利,巨大地鼓舞了那些想革命的人们。分散于各地的起义军与陈胜、吴广遥相呼应,革命的烽火迅速蔓延到全中国大部分地区,类似数千人的聚众起义在各地不可计数。以往分散的革命力量,以陈胜、吴广起义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反秦的洪流。各地的起义军对咸阳形成包围之势。这时候有一些在秦朝暴政下不得志的地主分子和六国的旧贵族也参加了农民起义军。他们的加入一度对起义军扩大声势、加强攻打秦朝的力量起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也使战争的形势越来越复杂。陈胜起义军在陈县设立政权后,兵分三路向秦都咸阳进攻。一路攻打荥阳,由吴广率领;一路正面攻打咸阳,由周文统率,是起义军的主力部分;一路攻打南阳,准备从侧翼进军咸阳。各路人马一开始胜利前进,其中周文所率起义军势如破竹,一度攻到了距咸阳只有百里的地方。然而,起义军却在这种形势下,从胜利走向了失败。先是周文的部队遭到了秦军几十万武装的反扑。周文是楚国项燕的旧将,虽然勇敢,但他的队伍都是临时组织起来的,毕竟没有打硬仗的经验,他们深入秦朝统治中心地区而无后援,陷入极大的被动。再加上其中的六国旧宗室贵族各有异心,从中捣乱,牵制了起义军的力量。最后,周文的部队被秦将章邯打败,周文自杀。吴广一路一时间攻不下荥阳,内部发生分裂。吴广被部下田ue440所杀。接着田ue440与章邯交战,兵败身死。陈胜只有很少的兵力据守陈县。陈胜自称王后,骄奢之气日重,许多与他共患难的朋友都离开了他,这为他日后的失败埋下了重重的伏笔。当章邯的部队大举进攻陈县时,陈胜还是带领人数不多的兵马进行了顽强的抵抗,终因寡不敌众,又无外援而步步后退。当退到下城父(今安徽涡阳县附近)时,陈胜竟被他的车夫叛徒庄贾给暗杀了。随着农民主力军的失败和农民领袖的牺牲,农民起义转入了低潮。虽然陈胜死后还有一些旧将如吕臣组织“苍头军”继续坚持战斗,但终究没有成大气候。陈胜、吴广起义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它既有领袖人物自身的原因,也有农民起义缺乏经验的弱点,更有六国贵族从内部对起义军力量的耗损和分裂等多方面因素。但陈胜、吴广起义毕竟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第一次全国性的农民战争,它充分反映了人民反抗残暴的勇气和能力,使统治阶级不得不对民众有所顾忌,采取一些相对缓和的政治措施。Chen2023-07-15 09:30:041
文人眼里的曹操有多歹毒,为何会编造出他“一瓜杀三妾”的故事?
真假三国纵横谈52:曹操一瓜杀三妾电视剧中的曹操形象随着《三国演义》在的传播,曹操奸雄的形象深入人心。人们只要一提到曹操,都会想到他的阴险和狡诈,因此人们也编造出了曹操奸诈的许多新故事。明代著名文学家冯梦龙在《古今谭概》中收录了这样的一个故事。一天,曹操在自家的水阁里宴请群臣。此时正是盛夏,外面一丝风也没有,尽管有不少侍从给众人打着扇子,主客们还是热得不行。酒喝到正酣,为了给大家消暑解热,曹操吩咐侍妾用玉盆盛上瓜献进来。一个侍妾应声而出,不一会儿她就捧着一盘瓜低头走了进来。曹操一看,沉下脸来,问瓜熟了没有,那侍妾回答说:“极熟。”曹操勃然大怒,命人立刻将这女子推出斩首。众客人面面相觑,不知道为何曹操要如此大怒。曹操阴着脸,继续命别的侍妾献瓜。群妾胆战心惊,过了片刻,一个比较聪敏的侍妾大着胆子走了进来,捧起盘子献上瓜来。曹操大宴群臣曹操的脸色依旧阴沉着,还是问瓜熟没熟。这个侍妾想了想,回答说:“不生。”曹操又猛地瞪起眼来,命人将这位侍妾推出去斩首。片刻之间,已经有两名侍妾死于非命,众客人更是惊讶不已。但曹操依然不为所动,继续命人献瓜。群妾已经吓得是面如土色,两腿打颤,无法挪动半步。此时,曹操最为宠爱的一个名叫兰香的侍妾来了,她默默地捧起盘子,擎到齐眉的高度,将瓜献了上来。曹操脸色这才缓和了一些,问瓜熟没熟。兰香盈盈一香,回答道:“甚甜。”曹操的嘴角动了动,忽然他面露凶光,拍案大叫:“将兰香速速推出斩首!”来赴宴的群臣平日见到曹操就已是胆战心寒,此时的曹操更是面目狰狞,有如鬼魅一般,他们的几分酒意全都吓醒了。他们一个个都战战兢兢,最后全都伏在地上,不敢抬头。曹操脸上的杀气消退了几分,慢悠悠地说道:“诸位别怕,请安坐,听我来讲一下她们的罪责,以及为什么我要杀她们。头两个侍妾,我杀他们是因为她们服侍我这么久,竟然还不知道献瓜必须要擎到齐眉的规矩!况且她们在回答问话的时候,用了开口字。之所以我要杀她们,是因为她们实在是太蠢!至于兰香,”说到这里的时候,曹操顿了顿,狠狠地扫视了众人一眼,继续说道,“她来这里的时间不长,但很聪明,这从她高捧玉盘就可以看得出来,而且她在回答问题的时候,用的是合口字,这正合我意,看来她很是擅长猜测我内心的想法的。可是不要忘记了,我是用兵之人,你们说,这样的人,我还能留在身边吗?她实在是该杀啊!”古代的侍妾只是主人的财物,没有任何的自由和人格在冯梦龙收集的这个故事中,曹操的阴险诡诈,比起《三国演义》所写,恐怕又有过而过而无不及吧?但这样的故事虽然精彩,却明显不符合逻辑和人物性格,纯粹是为黑而黑,是作家想当然的结果。这样的故事当然不会有多少人知道了。北营2023-07-15 09:29:501
王冕好学的故事
《王冕夜读》【原文】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译文】 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由是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王冕画荷 明朝时候有个大画家,名叫王冕,最擅长画荷花,许多人为了要获要他的荷花画,都不辞辛苦,从老远的地方赶来。王冕虽然很有名,但时小时候却很贫困,白天只好替人放牛,晚上自己自修。有一天,王冕在湖边放牛时,忽然下起一阵雨,一会儿雨停了,但是湖里的荷花和荷叶却被雨水冲洗得非常乾净。王冕看了非常喜爱,便想把它画下来,于是赶紧用身上的一点零用钱买了纸和笔来开始作画。起初当然画得不怎么好,可是王冕并不气,仍然不停地画,最后终于越画越像,就跟真的一样。王冕便把荷花画拿去卖,卖得钱拿回家孝敬母亲。王冕因为荷花画得很好,许多人争着要买,他的环境便因此渐渐好转,不再替人放牛了。同时他的名声也渐渐远播,终于成为一个全国有名的大画家。小白2023-07-15 09:26:524
你知道王冕好学的故事吗?
《王冕好学》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古代的王冕之所以成为著名的画家、诗人,其根本原因在于王冕幼时读书专心致志,好学不倦,并且达到入迷的程度。这种坚定的志向,顽强的学习精神,是他后来成功的基石。《王冕好学》本文选自宋濂《宋学士全集-王冕传》。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别号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汉族,浦江人,元末明初文学家,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太史公。宋濂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他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党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病死于夔州。他的代表作品有《送东阳马生序》、《朱元璋奉天讨元北伐檄文》等。王冕王冕(1310年~1359年),字元章,号煮石山农,亦号食中翁、梅花屋主等,浙江省绍兴市诸暨枫桥人,元朝著名画家、诗人、篆刻家。他出身贫寒,幼年替人放牛,靠自学成才。王冕性格孤傲,鄙视权贵,诗作多同情人民苦难、谴责豪门权贵、轻视功名利禄、描写田园隐逸生活之作。有《竹斋集》3卷,续集2卷。一生爱好梅花,种梅、咏梅,又攻画梅。所画梅花花密枝繁,生意盎然,劲健有力,对后世影响较大。存世画迹有《南枝春早图》《墨梅图》《三君子图》等。能治印,创用花乳石刻印章,篆法绝妙。《明史》有传。可桃可挑2023-07-15 09:26:491
你知道王冕好学的故事吗?
《王冕好学》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古代的王冕之所以成为著名的画家、诗人,其根本原因在于王冕幼时读书专心致志,好学不倦,并且达到入迷的程度。这种坚定的志向,顽强的学习精神,是他后来成功的基石。《王冕好学》本文选自宋濂《宋学士全集-王冕传》。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别号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汉族,浦江人,元末明初文学家,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太史公。宋濂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他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党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病死于夔州。他的代表作品有《送东阳马生序》、《朱元璋奉天讨元北伐檄文》等。王冕王冕(1310年~1359年),字元章,号煮石山农,亦号食中翁、梅花屋主等,浙江省绍兴市诸暨枫桥人,元朝著名画家、诗人、篆刻家。他出身贫寒,幼年替人放牛,靠自学成才。王冕性格孤傲,鄙视权贵,诗作多同情人民苦难、谴责豪门权贵、轻视功名利禄、描写田园隐逸生活之作。有《竹斋集》3卷,续集2卷。一生爱好梅花,种梅、咏梅,又攻画梅。所画梅花花密枝繁,生意盎然,劲健有力,对后世影响较大。存世画迹有《南枝春早图》《墨梅图》《三君子图》等。能治印,创用花乳石刻印章,篆法绝妙。《明史》有传。水元素sl2023-07-15 09:26:421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的故事
公元前353年,魏国围攻赵国,齐国派田忌率军救赵。田忌乘魏国空虚而引兵攻魏,魏军回救本国,齐军乘其疲惫,大败魏军,赵国因而解围。西元一九六年,孙策派水军攻打钱塘江南岸的固陵,屡攻不下。他的部下孙静向他献计:「王朗在固陵防守很坚固,不宜正面死攻。离这里几十里的查渎有条路,可以迂回包抄固陵。你给我一支兵队,我从查渎那边围攻,给他来个『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肯定能取胜!」孙策一听有理,就派兵给他,依计而行。同时,下令军队弄来数百个大缸,盛满水,给人以准备长期作战的感觉。到了夜晚,还命令军队多点灯让敌方以为孙策的主力还在原地。当孙静的部队突然出现在固陵附近的高迁屯时,王朗大吃一惊,赶忙派周昕率队迎战。然而周昕不是孙策的对手,很快战败。周昕一死,不久,固陵也就陷落,会稽一带便被孙策占领了。瑞瑞爱吃桃2023-07-15 09:25:5815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背后的故事几句话概括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水元素sl2023-07-15 09:25:502
刻舟求剑的故事
1、刻舟求剑是一个寓言故事,楚国有个人过江时把剑掉在水里,他在船帮上剑落的地方刻上记号,等船停下,从刻记号的地方下水找剑,结果自然找不到的故事。 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楚人一不小心,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滑落江中,他赶紧伸手去抓,可惜为时已晚,宝剑已经落入江中。船上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惋惜。 但那楚人似乎胸有成竹,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个记号,并且对大家说:“这是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大家都不理解他为何要这样做,也不再去问他。 2、船靠岸后,那楚人立即在船上刻有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楚人捞了半天,始终不见宝剑的影子。他觉得很奇怪,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宝剑不就是从这里掉下去的吗?我还在这里刻上了记号,现在怎么会找不到呢?” 听他这么一说,那些人纷纷大笑起来,说道:“船一直在行进,而你的宝剑却沉入了水底,不会随船移动,你又怎能找得到你的剑呢? 3、故事寓意: 剑落水中只会沉底,这是普通常识。船走远了,还要在船底下找那早掉下水去的剑,真是愚蠢可笑。假使船是静止的,剑沉水底,在船的落剑处刻上记号顺着记号下水找剑,自然有可能找到。无奈剑沉水底就不动了,船却在不断移动。 这个客观事实没在求剑的人的头脑里得到反映。他一心以为剑从哪里落下去,就从哪里去找,必能找到。他的认识同客观事实不一致,结果自然只有失败。用这样一个比喻来讽刺死抱着教条的人,非常有力。 4、这则成语包含着两层道理。一层是,人的思想认识如果不符合客观实际,就不会把事情做成功。另一层是,客观实际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如果把陈规旧章当成解决新问题的法宝,也要闹笑话,作者这种思想是朴素的唯物思想,辩证思想。凡尘2023-07-15 09:22:371
关于龙虾的故事
tyuNerveM 2023-07-15 09:21:154
古代儿童聪慧的故事
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孔融让梨,甘罗拜相,诸葛恪为了不让父亲出丑,在驴上写诸葛瑾之驴LuckySXyd2023-07-14 07:35:1910
卖葱的故事
其实合起来一百斤一百块是没有错的,分开计算的时候因为葱白葱绿价值不同所以导致被专了孔子,这其实是个不严谨的逻辑问题,偷换了概念。1块钱一斤是指不管是葱白还是葱绿都是一块钱一斤,当他把葱白和葱绿分开买时,葱白7毛 葱绿3毛,实际上其重量是没有变化,但是单价都发生了变化,葱白少收了3毛每斤,葱绿少收了7毛每斤,所以最终50元就买走了最简单的说法:根据乘法分配率,c(a+b)=ac+bc,在这个问题中把葱白的重量代入a,把葱绿的重量代入b,把每斤的钱代入C,就可以解出来了。扩展资料:偷换概念是在思维和论辩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违反同一律的逻辑要求,用一个概念去代换另一个不同的概念而产生的逻辑错误。偷换概念也是一种常见的诡辩手法。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1)任意改变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使之变成另一个概念。(2)利用多义词可以表达几个不同概念的特点,故意把不同的概念混淆起来。(3)抓住概念之间的某些相似之处,抹杀不同概念的本质区别。(4)混淆集合概念与非集合概念。例如,当有人说欧谛德谟克说谎时,他狡辩说:"谁说谎就是在说不存在的东西,而不存在的东西是无法说的,所以没有人能说谎。"在欧谛德谟克的狡辩中,两次使用了"不存在的东西"这一语词,但其所表达的概念却是不同的。前者表达的是"不符合事实"的概念,后者表达的是"根本不存在的事物"的概念。他就是故意用后?概念去偷换了前一概念。Jm-R2023-07-14 07:33:321
Green Day专辑 的每首歌的故事和整体含义?
您很强~~这种问题也提的出来~~ 赶紧关了吧 ~~兄弟我回答不上来的估计也没人能回答了~~此后故乡只2023-07-14 07:30:063
英文版亡羊补牢的故事
Once upon a time there was a farmer, and raised hundreds of sheep grazing during the day and night herded into a firewood and wood piles and other objects enclosed sheepfold. One morning, the herders go sheep, sheep less one. The original the sheepfold break a hole in the night the wolf came from the hole drilled, ran off with a sheep. The neighbor advised him: "sheep pen" to a trim plug that hole. "He said:" The sheep have been lost, but also to repair the sheepfold doing? "Did not accept a neighbor"s well-intentioned advice. The next morning, he went to the sheep, a sheep less. Originally got into the sheepfold, the wolf and from the hole and ran off with a sheep. The herdsmen regret not recognized directly by the neighbor"s advice, to take timely remedial measures. So he hastened to plug that hole, and from an overall reinforcement, repair the sheep firmly in reality false. Since then, the herders of sheep no longer be the wolf Diao gone through. The herdsman"s story tells us that: a mistake, suffered a setback, which is a common phenomenon. Can draw lessons to take timely remedial measures, you can avoid mistakes, and suffer more.北境漫步2023-07-14 07:27:343
英文版亡羊补牢的故事
There was once a farmer, raising dozens of sheep grazing day and night, herded into a straw, and wood piles and other items with the fenced in penOne morning, the sheep herders go and found a sheep less. Broke a hole in the original sheep pen at night from a hole in the fall in. wolf came in, put a sheep Diao away. Neighbor advised him said: "The rush to pen a trim, to plug that hole in it." He said: "The sheep have been lost, but also to repair the sheep pen do?" Did not accept well-meaning neighbor"s advice. The next morning, he went to sheep and found that less then one sheep. Wolf and from the original drilling holes where the sheep pen, then walked a sheep Diao. The herdsmen are regret not recognized directly affected by the neighbor"s advice, to take timely remedial measures. So he quickly stuffed that hole, and from the overall reinforcement, the sheepfold of cultivation firmly indeed false. Since then, the herdsmen of the sheep will never be Wolf Diao gone through. Herdsmen"s story tells us: make a mistake, suffered a setback, it is a common phenomenon. Long as it can seriously learn to take timely remedial measures could have been avoided to continue to make mistakes and suffer greater losses无尘剑 2023-07-14 07:27:331
英文的《放羊的孩子》的故事
The Boy Who Cried Wolf There once was a shepherd boy who was bored as he sat on the hillside watching the village sheep. To amuse himself he took a great breath and sang out, "Wolf! Wolf! The Wolf is chasing the sheep!" The villagers came running up the hill to help the boy drive the wolf away. But when they arrived at the top of the hill, they found no wolf. The boy laughed at the sight of their angry faces. "Don"t cry "wolf", shepherd boy," said the villagers, "when there"s no wolf!" They went grumbling back down the hill. Later, the boy sang out again, "Wolf! Wolf! The wolf is chasing the sheep!" To his naughty delight, he watched the villagers run up the hill to help him drive the wolf away. When the villagers saw no wolf they sternly said, "Save your frightened song for when there is really something wrong! Don"t cry "wolf" when there is NO wolf!" But the boy just grinned and watched them go grumbling down the hill once more. Later, he saw a REAL wolf prowling about his flock. Alarmed, he leaped to his feet and sang out as loudly as he could, "Wolf! Wolf!" But the villagers thought he was trying to fool them again, and so they didn"t come. At sunset, everyone wondered why the shepherd boy hadn"t returned to the village with their sheep. They went up the hill to find the boy. They found him weeping. "There really was a wolf here! The flock has scattered! I cried out, "Wolf!" Why didn"t you come?" An old man tried to comfort the boy as they walked back to the village. "We"ll help you look for the lost sheep in the morning," he said, putting his arm around the youth, "Nobody believes a liar...even when he is telling the truth!"阿啵呲嘚2023-07-14 07:27:292
gta5的故事模式怎么得到潜水艇?请详细一点
首先去到港口的地方,如图所示。然后照地图来到船上,如图所示。之后在船上找到按钮,点击即可将小型潜水艇放入海中。如图所示。之后跳入海里并驾驶潜水艇,如图所示。可以购买地产后,主线再完成崔佛进市区后第一个抢劫任务,地图左边中间高速公路旁有个小码头可以买下,买下后自动配置一台潜水艇在码头。打开独家货品,选择潜水艇。如图所示:搭配潜水艇的装饰和武器。如图所示:点击下方的购买。如图所示:花费金钱即可购买成功。因为该潜水艇体积较大,不会在近海生成。可以选择呼叫月池中的特供载具,或者派遣小艇来接送。按E键就可以进入虎鲸潜艇了。潜水艇的入口有三处,其中两处连得很近,直到中控室;尾部的入口可以进入船务部分。任务开始,照地图来到船上并进入潜行。敌人可自行选择击不击杀(不被发现就好)。之后在船上找到按钮,将小型潜水艇放入海中。之后跳入海里并驾驶潜水艇。驾驶潜水艇跟着地图来到指定地点。首先,打开gta在线模式,如图所示。打开后,呼叫虎鲸,如图所示。呼叫后,进入虎鲸,如图所示。然后走到虎鲸控制室,如图所示。进入控制室后,走到控制台旁按E键,如图所示。肖振2023-07-14 06:55:521
名人读书的故事20字
汉朝元帝时的匡衡,从小喜好读书。可是家里很穷,连饭都吃不饱,哪有钱上学读书呢?他只好白天干活,晚上自己学习。家里没有钱买灯油,怎么办呢?匡衡没有向困难屈服,想出了一个办法:在墙壁上凿了个小洞,借邻居家照射过来的微弱灯光看书学习。他勤奋刻苦,学到了许多知识,后来做了宰相。 名人读书的故事2、悬梁刺股 汉朝的孙敬刻苦好学,每天一早就起来就读书,直至深夜。因为疲劳瞌睡,常会不知不觉打起盹来。他就把绳子的一头悬在屋梁上,一头系着头发。这样,一打盹,头皮就会被扯痛。后来,他终于成为儒学大师。 战国时的苏秦因为游说秦国失败,家里人不理他,就发愤自学。每当瞌睡时,就拿锥子刺自己的股(大腿),直至鲜血淋漓。后来他成为有名的学问家。 后人将两人的事迹合在一起,用“悬梁刺股”形容刻苦自学。 名人读书的故事3、李白的故事 李白小时候很贪玩,经常逃学。一次,他从学堂跑出来,到河边玩,看到一位老婆婆正拿着一根铁棒在石头上磨来磨去,李白很惊讶,就问老婆婆磨铁棒做什么。老婆婆说:“我在磨针。”李白又问“这么粗的铁棒何时能磨成针呢?”老婆婆说:“只要有恒心,铁棒一定能磨成针。”李白听完很惭愧,从此刻苦学习,终于成为伟大的诗人。 名人读书的故事4、映雪夜读 孙康,晋代京兆(今河南洛阳)人,官至御史大夫。 孙康幼时酷爱学习,常常感到时间不够用。他想夜以继日攻读,可家中贫穷,没钱购买灯油。一到天黑,便没有办法读书。特别到了冬天,长夜漫漫,他有时辗转很久,难以入睡。实在没有办法,只好白天多看书,晚上睡在床上默诵。 一天夜里,他一觉醒来,忽然发现从窗外透进几丝白光。开门一看,原来下了一场大雪。屋顶白了,地上白了,树上也白了。整个大地披上一层银装,闪闪发光,使他眼花缭乱。他站在院子里欣赏银装素裹的雪后美景,忽然心中一动:映着雪光,可否读书呢?他急急忙忙跑回到屋里,拿出书来对着雪地的反光一看,果然字迹清楚,比一盏昏黄的小油灯要亮堂得多呢! 从此孙康不再为没有灯油而发愁。整个冬天,他夜以继日地读书,不怕寒冷,也不感到疲倦,常常一直读到鸡叫。即使是北风呼号,滴水成冰,他也从来没中断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孙康砥砺求进,学有大成,终于成为一位很有名望的学者。 闻一多醉书 闻一多读书成瘾,一看就“醉”,就在他结婚的那天,洞房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大清早亲朋好友都来登门贺喜,直到迎亲的花轿快到家时,人们还到处找不到新郎。急得大家东寻西找,结果在书房里找到了他。他仍穿着旧袍,手里捧着一本书人了迷。怪不得人家说他不能看书,一看就要“醉”。 华罗庚猜书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读书的方法与众不同。他拿到一本书,不是翻开从头至尾地读,而是对着书思考一会,然后闭目静思。他猜想书的谋篇布局,斟酌完毕再打开书,如果作者的思路与自己猜想的一致,他就不再读了。华罗庚这种猜读法不仅节省了读书时间,而已培养了自己的思维力和想象力,不至于使自己沦为书的奴隶。 侯宝林抄书 相声语言大师侯宝林只上过三年小学,由于他勤奋好学,使他的艺术水平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成为有名的语言专家。有一次,他为了买到自己想买的一部明代笑话书《谑浪》,跑遍了北京城所有的旧书摊也未能如愿。后来,他得知北京图书馆有这部书,就决定把书抄回来。适值冬日,他顶着狂风,冒着大雪,一连十八天都跑到图书馆里去抄书,一部十多万字的书,终于被他抄录到手。 张广厚吃书 数学家张广厚有一次看到了一篇关于亏值的论文,觉得对自己的研究工作有用处,就一遍又一遍地反复阅读。这篇论文共20多页,他反反复复地念了半年多。因为经常的反复翻摸,洁白的书页上,留下一条明显的黑印。他的妻子对他开玩笑说,这哪叫念书啊,简直是吃书。 高尔基救书 世界文豪高尔基对书感情独深,爱书如命。有一次,他的房间失火了,他首先抱起的是书籍,其它的任何东西他都不考虑。为了抢救书籍,他险些被烧死。他说:“书籍一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心灵,一面帮助我在一片烂泥塘里站起来,如果不是书籍的话,我就沉没在这片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 鲁迅嚼辣椒驱寒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董仲舒三年不窥园。董仲舒专心攻读,孜孜不倦。他的书房后虽然有一个花园,但他专心致志读书学习,三年时间没有进园观赏一眼,董仲舒如此专心致志地钻研学问,使他成为西汉著名的思想家Jm-R2023-07-14 06:53:3711
汽车王国的故事小学一年级作文
进入了汽车的王国,我看到那里有许多汽车,一个人也没有。那些汽车会自己开动,会和其他汽车交谈。 我进了全是车棚的王国,走在一条宽广的水泥路上,只听我身后有一个东西在叫:”你是谁?你为什么和我们长得不一样?你为什么只用两个轮子走了路?”我紧张的回了头,只见一辆轿车在我身后。我走近驾驶舱那里,却发现里面一个人也没有,我惊讶的发呆了,突然,这声音又响起。我一看是这汽车说的话,我冷静的`说:“请问是你在说话吗?”那汽车说了一句:“对,没错。”我和这汽车说了很久的话。我问这汽车:“你叫什么名字?”那汽车说:“我没有名字。”我看了看这汽车的标志,原来是我们人类世界的大众啊!我跟它讲:“那我以后叫你大众吧。”汽车同意了。我跟着它走向汽车们的体育场。那个体育场足够有四五十个楼房那么大。我在一个很大的石凳上坐着。只见一个汽车裁判鸣了一声喇叭,运动员汽车就开始比赛。赛场上响起了阵阵引擎声。离终点线还有二公里,只见汽车们加快速度,只过了几秒冠军出来了。是连获五年冠军的法拉利。汽车记者说道:“果然又是宝刀未老的法拉利呀!”法拉利骄傲的说:“哼,你们这些小东西还跟我比,你们还嫩了一些!”我非常生气,就去问大众:“这汽车怎么这么嚣张。”大众说:“他是连获五年冠军的法拉利伯爵。” 时光似箭,又过了一年,我认识了许多汽车朋友比如宝马、奔驰、悦达、路虎……在这年的比赛里,法拉利又参加了。这次我们请来了车中的新贵——东风悦达起亚车,让它来灭灭法拉利的骄傲。比赛开始了,我们都在叫:“东风悦达起亚加油。”果然,东风悦达起亚获得了冠军。法拉利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啊!”东风悦达起亚说:“是你太骄傲了,所以才输掉了比赛。”东风悦达起亚感谢了我们。然后一个人默默地走了……凡尘2023-07-14 06:53:211
请根据你的阅读理解,写出一个与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有关的歇后语,并简要介绍与之相关的故事情节
张飞穿针——大眼对小眼韩信点兵——多多益善kikcik2023-07-14 06:36:434
尊师重道的故事
毛泽东尊敬师长的故事 刘邦敬老得贤臣 尊师重道方面的常用成语 尊师重道教育 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规范。其本质是尊重知识、尊重教育、尊重人才。对青少年进行尊师重道教育,这是人类生存、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需要。 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把“教”与“政”视为同等重要,主张实行礼义教化。荀子将君师并称,认为“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唐代的韩愈说:“举世不师,故道益离”,认为只有尊师重道,整个社会才能按照“道统”的方向顺利发展。宋代的苏轼说:“斯文有传,学者有师”,认为教师对于发展文化,培养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历代提倡尊师重教、尊师敬长,古代流传下来这方面的故事许许多多。如,《子贡尊师》、《魏照尊师》、《李世民教子尊师》、《张良拜师》、《陆佃千里求师》等等。这些故事生动形象地记叙了莘莘学子不辞劳苦,虔诚拜师的历程,也展示了师者德高望重,悉心育人,传道授业的崇高的思想境界。 尊师重道在近现代更加得以发扬。毛泽东、李大钊、刘少奇、陈毅等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是尊师重道的典范。他们身为领袖人物,对自己的老师们执弟子之礼;他们博学多才,仍虚心好学,以长为师;他们不仅重视学业的进步,更重视自己品德和意志的修养。 古往今来,尊师重道,已成传统,代代相传。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为确立人民教师的政治地位,国家决定从1985年起每年9月10日为教师节。经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从1994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以法律手段保障教师的合法权利,提高教师的待遇和社会地位,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次,对中国牢固树立尊师重教、尊师敬长的良好社会风尚将起到重要的稳定的保障作用。 为了继承和弘扬尊师重道这一传统美德,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尊师重道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尊师重道教育的具体内容是: 1.教育青少年学生尊师重傅,懂得“国之将兴,必尊师而重傅”的道理,让学生自觉做到尊敬老师,尊重老师的劳动,接受老师的教导,服从教职员工的管理。对老师有意见和要求,能善意诚恳地提出来,不许顶撞老师。让学生明白,师,是特殊的“长”;师生关系,是特殊的长幼的关系。从这个角度尊师也是敬长的表现。 2.教育青少年学生要尊重知识。教育是传播知识、创新知识、传递文明、培养人才的有组织、有目的的活动,是崇高的社会公益事业。全社会重视支持教育事业,这是国家文明的重要的标志。教育青少年学生尊师重教,其目的是教育学生通过尊师更好的学习知识,学会做人。长大后,在各条战线上成为一名尊师重道的劳动者和接班人。人之所以称为人,在于人类可以创造文明,而文明说到底不过是一种积累与传递。每一代长者都把其积累的经验和知识传给下一代,才有了人类的今天。所以,对于青少年学生,应该养成谦虚礼貌之类的好品德、好习惯,尊敬老师、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只有这样,才能从长者手里学到知识与本领,使其继承、发扬。tt白2023-07-14 06:31:012
疯狂英语创始人 李阳在大学时的故事
小时候,他非常害羞、内向,他不敢见陌生人,不敢接电话,不敢去看电影,甚至做理疗时仪器漏电也不敢出声。他是谁?他就是我们尊敬的李阳老师----人生激励大师 疯狂英语创始人! 至2002年4月,全国近2500万人听过他的精彩讲学。2000年5月,李阳应邀访问日本、韩国,李阳疯狂英语开始风靡亚洲。2000年10月,李阳的疯狂中文登陆美国,李阳亲自前往美国开始他的疯狂中文巡美讲学。 李阳,疯狂英语的创始人,以自己不懈的追求和奋斗,演绎了精彩的人生传奇。他凭一口地道的美式英语被破格录取为英语新闻播音员和“Talk show”节目主持人,凭一口地道的美式英语让许多外国人认为他是美籍华人,而他却非英语科班出身,也从未出过国。 李阳并非生来就是英语天才。小时候,李阳只是一个普通的孩子,他害羞、内向、不敢见陌生人、不敢接电话、不敢去看电影、甚至做理疗时仪器漏电灼伤了脸也不敢出声(他的脸上现在还有一块疤)……1986年李阳考进远在大西北的兰州大学工程力学系。进入大学后的李阳,生活没有出现亮色,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中,李阳名列全年级倒数第一名,英语连续两个学期考试不及格。 大学二年级上学期即将结束的时候,李阳已是13门功课不及格,他觉得很丢人,告诉自己必须从灰色的生活中突围出来!他选择了英语作为突破口,发誓要通过四个月后举行的国家英语四级考试。 这时的李阳,也像别人一样,开始大量做题。很偶然的一次,李阳发现,在大声朗读英语时,注意力会变得很集中,于是他就天天跑到校园的空旷处去大喊英语。十几天后,李阳来到英语角,别人很奇怪地说:“李阳,你的英语听上去好多了。”一语惊醒梦中人!李阳想:这样大喊大叫也许是学英语的一个好方法。 为了防止自己半途而废,李阳约了他们班学习最刻苦的一个同学每天中午一起去喊英语,在兰州大学的烈士亭,李阳和他的同学顶着凛冽的寒风,扯着嗓子喊英语句子。他俩从1987年冬一直喊到1988年春,4个月的时间里,李阳复述了十多本英文原版书,背熟了大量四级考题;每天,李阳的口袋里装满了抄着各种英语句子的纸条,一有空就掏出来念叨一番,从宿舍到教室,从教室到食堂,李阳的嘴总是在不断地运动着。4个月下来,李阳的舌头不再僵硬,耳朵不再失灵,反应不再迟钝。在当年的英语四级考试中,李阳只用50分钟,就答完了试卷,并且成绩高踞全校第二名,一个考试总不及格的李阳突然成为一个英语高手,这一消息轰动了兰州大学。 初尝成功的李阳,从此开始迈上奋发进取的人生之路,他发现,在大喊的时候,性格开始发生改变、内向、自卑、害羞等人性的弱点在大喊的过程中被击碎了,精力更加集中,记忆更加深刻,自信逐渐建立起来。他想,这种方法在他的身上已取得成功,那么何不把这套方法系统地总结,传授给其他还在英语学习误区中苦苦挣扎的同学呢?内向的李阳作出了一个惊人之举——开讲座,他让自己的同学贴海报说,有一个叫李阳的家伙,在学英语方面有点体会,希望与大家一起分享。演讲开始前的一两个小时,李阳还恐惧得想要放弃,在同学的掌声中,他跌跌撞撞地被推上了讲台,开始了他的人生第一次演讲。十年后回忆起来,李阳说:“当时我前言不搭后语,根本没有什么演讲技巧。但我的观点很特别,方法很有效,就掩盖了演讲技巧和经验的不足。” 1990年7月,李阳从兰州大学毕业,被分配到西安的西北电子设备研究所,从宿舍到办公室,有一段黄土飞扬的马路,李阳每天从这条路经过,手里拿着卡片,嘴里念着英语,起初他是孤独的,人人都称他为“疯子”,慢慢的,他的身后有了1个、2个、3个……同时,李阳坚持每天跑到单位的九楼楼顶上喊英语,躺着喊,跪着喊,跳着喊。冬天在雪花飞舞中大喊英语:夏天,光着膀子,穿着短裤,迎着日出大喊英语。就这样,坚持每天在太阳出来之前脱口而出40个句子,喊了一年半之后,李阳的人生道路又一次走到了新的转折点。 1992年,李阳来到了广州,在1000多人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考到了广东人民广播电台英文台,工作后他才发现入选的播音员中别人都是北外,广外的研究生,只有自己是非英语专业出身的本科生。很快,李阳又成为广州电视台的英语新闻主持人,成为广州地区最受欢迎的英文播音员和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最年轻的会员。 随后的几年,李阳得了个外号“万能翻译机”,曾创下过1小时400美金的口译纪录和每分钟8000港元的广告配音纪录,超过香港同行,成为广州最贵的同声翻译。 想想全中国有三亿以上的人为“聋哑英语”而苦恼,为向更多的人推广自己英语成功的经验,1994年,李阳毅然辞去了电台的工作,组建了“李阳·克立兹国际英语推广工作室”,开始了苦行僧般的“传道”生涯。十年来,他不断总结,不辞辛劳、跋山涉水,向全国100余城市2500万人送去李阳疯狂英语快速突破法,通过报纸、电视、广播、杂志等渠道,上亿人从中受到启发,无数人从此走上了英语和人生成功之路苏萦2023-07-13 09:38:331
关于春秋战国时的成语及他的故事情节及背景
围魏救赵战国时,魏将庞涓率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求救于齐,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往救。孙膑认为魏军主力在赵国,内部空虚,就带兵攻打魏国都城大梁,因而,魏军不得不从邯郸撤军,回救本国,路经桂陵要隘,又遭齐兵截击,几乎全军覆没。这个典故是指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公元前354年,魏国军队围赵国都城邯郸,双方战守年余,赵衰魏疲。这时,齐国应赵国的求救,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兵八万救赵。攻击方向选在哪里?起初,田忌准备直趋邯郸。孙膑认为,要解开纷乱的丝线,不能用手强拉硬扯,要排解别人打架,不能直接参与去打。派兵解围,要避实就虚,击中要害。他向田忌建议说,现在魏国精锐部队都集中在赵国,内部空虚,我们如带兵向魏国折都城大梁猛插进去,占据它的交通要道,袭击它空虚的地方,它必然放下赵国回师自救,齐军乘其疲惫,在预先选好的作战地区桂陵迎敌于归途,魏军大败,赵国之围遂解。孙膑用围攻魏国的办法来解救赵国的危困,这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很有名折战例,被后来的军事家们列为叁十六计中的重要一计。围魏救赵这一避实就虚的战法为历代军事家所欣赏,至今仍有其生命力.鸡鸣狗盗战国时候,齐国的孟尝君喜欢招纳各种人做门客,号称宾客三千。他对宾客是来者不拒,有才能的让他们各尽其能,没有才能的也提供食宿。有一次,孟尝君率领众宾客出使秦国。秦昭王将他留下,想让他当相国。孟尝君不敢得罪秦昭王,只好留下来。不久,大臣们劝秦王说:“留下孟尝君对秦国是不利的,他出身王族,在齐国有封地,有家人,怎么会真心为秦国办事呢?”秦昭王觉得有理,便改变了主意,把孟尝君和他的手下人软禁起来,只等找个借口杀掉。泰昭王有个最受宠爱的妃子,只要妃子说一,昭王绝不说二。孟尝君派人去求她救助。妃子答应了,条件是拿齐国那一件天下无双的狐白裘(用白色狐腋的皮毛做成的皮衣)做报酬。这可叫孟尝君作难了,因为刚到秦国,他便把这件狐白裘献给了秦昭王。就在这时候,有一个门客说:“我能把狐白裘找来!”说完就走了。原来这个门客最善于钻狗洞偷东西。他先摸清情况,知道昭王特别喜爱那件狐裘,一时舍不得穿,放在宫中的精品贮藏室里。他便借着月光,逃过巡逻人的眼睛,轻易地钻进贮藏室把狐裘偷出来。妃子见到狐白裘高兴极了,想方设法说服秦昭王放弃了杀孟尝君的念头,并准备过两天为他饯行,送他回齐国。孟尝君可不敢再等过两天,立即率领手下人连夜偷偷骑马向东快奔。到了函谷关(在现在河南省灵宝县,当时是秦国的东大门)正是半夜。按秦国法规,函谷关每天鸡叫才开门,半夜时候,鸡可怎么能叫呢?大家正犯愁时,只听见几声“喔,喔,喔”的雄鸡啼鸣,接着,城关外的雄鸡都打鸣了。原来,孟尝君的另一个门客会学鸡叫,而鸡是只要听到第一声啼叫就立刻会跟着叫起来的。怎么还没睡蹭实鸡就叫了呢?守关的士兵虽然觉得奇怪,但也只得起来打开关门,放他们出去。天亮了,秦昭王得知孟尝君一行已经逃走,立刻派出人马追赶。追到函谷关,人家已经出关多时了。孟尝君靠着鸡鸣狗盗之士逃回了齐国。故事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成语“鸡呜狗盗”比喻卑下的技能或具有这种技能的人。卧薪尝胆元前496年,吴王阖闾派兵攻打越国,但被越国击败,阖闾也伤重身亡。两年后阖闾的儿子夫差率兵击败越国,越王勾践被押送到吴国做奴隶,勾践忍辱负重伺候吴王三年后,夫差才对他消除戒心并把他送回越国。其实勾践并没有放弃复仇之心,他表面上对吴王服从,但暗中训练精兵,强政励治并等待时机反击吴国。艰苦能锻炼意志,安逸反而会消磨意志。勾践害怕自己会贪图眼前的安逸,消磨报仇雪耻的意志,所以他为自己安排艰苦的生活环境。他晚上睡觉不用褥,只铺些柴草(古时叫薪),又在屋里挂了一只苦胆,他不时会尝尝苦胆的味道,为的就是不忘过去的耻辱。勾践为鼓励民众就和王后与人民一起参与劳动,在越人同心协力之下把越国强大起来,最后并找到时机,灭亡吴国。 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一鸣惊人: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老马识途: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 负荆请罪: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蔺相如为了国家,对廉颇多次避让,廉颇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惭愧不已,便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门请罪,从此两人和好,成为同生共死的交情。 纸上谈兵:战国时,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交通。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损兵40万。 三令五申:孙武流寓于吴,吴王想试试孙武的军事才能,就将180名年轻宫女交给孙武操练。孙武将宫女分作两队,让吴王的宠姬当队长。孙武向宫女们交代了口令之后击鼓传令,宫女们一阵哄笑,队伍乱成一片。孙武再一次下达命令,宫女们只觉得好玩,根本不听命令。孙武说号令既然已经明白又不听令,这是头领之罪,下令将两名队长处死。吴王急忙叫人传令不能斩杀王妃,孙武仍然杀了两个王妃。然后,孙武重新操练宫女,这回没人敢不听号令了。 胡服骑射:战国时,赵国国君武灵王决心变革图强。武灵王见胡人(少数民族)身着窄袖短褂便服,骑着战马,边跑边射箭,行动迅疾,十分灵活,便决定向胡人学习,改革士兵服装,发展骑兵。不到一年功夫,赵国拥有一支强大的骑兵,经过南征北战,赵国成了当时有数的强国之一。 窃符救赵:战国时,秦国派兵围攻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向魏国求救,魏国派兵前去救赵。秦国听说魏国派兵救赵一事,派人去魏国威胁魏王,魏王屈服于秦国,下令让前去救赵的魏兵按兵不动。赵王向魏国公子信陵君写信求救。信陵君曾为魏王的宠妃如姬报了杀父之仇,信陵君请求如姬从魏王那里盗出了兵符,从而夺取了兵权,率领几万精兵,奔赴邯郸,打败了秦军,解了邯郸之围。左迁2023-07-13 09:33:561
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里面有什么寓意
在战争中,败逃五十步的人讥笑败逃一百步的人。在我们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人,只会的讥笑别人的错误,看不到自己也有同样的错误。在 寓言故事 中,五十步笑百步是怎么一回事?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原文】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知如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译文】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那可真是够尽心的啦!黄河北岸魏地收成不好,遭饥荒,(我)便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河东,同时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内,河东遭了饥荒,也如此办。我考察邻国的政治,没有哪个国家像我这样用心的。邻国的百姓并不因此而减少,我的百姓并不因此而加多,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战争,那就让我用战争作比喻吧。咚咚地敲起战鼓,兵器刀锋相交撞击,有人扔掉盔甲拖着兵器逃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下,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下。凭着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他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 惠王说:”不可以。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这也是逃跑呀。“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就不要希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会吃不尽。密网不下池沼捕鱼,鱼鳖就会吃不尽(按,古时曾经规定)。 斧子按一定的季节(指在草木凋落的时候,那时生长时节已过)入山砍伐树木,木材就会用不尽。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尽,这样就使百姓供养老人孩子和为死者办丧事都没有什么遗憾了,百姓对生养死葬都没有遗憾,就是王道的开端了。 【要点】《五十步笑百步》既表达了孟子主张王道,提倡礼乐,反对霸道,反对战争的政治理念,也体现出了孟子巧妙的论辩技巧和高超的论辩水平。文中面对“好战”的梁惠王“请以战喻”,最终提出“好战”就“无望民之多于邻国”,可谓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令听者哑然失笑之余,定会沉入深省之中。梁惠王在治国方面并没有采取什么实质性的好政策,当然也就别指望达到天下归心的目标了。 【释义】作战时后退了五十步的人讥笑后退了百步的人。比喻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的缺点错误,只是程度上轻一些,却毫无自知之明地去讥笑别人。 【道理】看事物应当看到事物的本质与全局 【结束语】我们看事物不能只看表面也不能只局限于别人,而要看其本质与局面。观看大局你才能更好地发现问题,从而进行改正。若是依旧如此,你的目光只会更加短浅。善士六合2023-07-13 09:33:251
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
战国中期有个国君叫梁惠王。为了扩大疆域,聚敛财富,他想出了许多主意,还把百姓赶到战场上,为他打仗。有一天,他问孟子:“我对于国家,总算尽心了吧!河内年成不好,我就把河内的灾民移到河东,把河东的粮食调到河内来。河东荒年的时候,我也同样设法救灾。看看邻国的君王还没有像我这样做的。可是,邻国的百姓并没有大量逃跑,我国的百姓也没有明显地增加,这是什么道理呢?”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我就拿打仗作比方吧。战场上,战鼓一响,双方的士兵就刀对刀、枪对枪地打起来。打败的一方,丢盔卸甲,拖着刀枪,赶紧逃命。有一个人选了一百步,另一个人逃了五十步。这时候,如果那个逃了五十步的竟嘲笑那个逃了一百步的胆小怕死,你说对不对?”梁惠王说:“当然不对。他只不过没有逃到一百步罢了,但同样也是逃跑啊!”盂子说:“大王既然懂得了这个道理,怎么能够希望你的百姓会比邻国的多呢?”“五十步笑百步”的意思是逃了五十步和逃了一百步,虽然在数量上有区别,但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逃跑。梁惠王尽管给了百姓一点小恩小惠,但他发动战争,欺压黎民,在压榨人民这一点上,跟别国的暴君没有本质的差别。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看事情要看本质,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五十步笑百步”这句成语就是从这则寓言中提炼出来的。北境漫步2023-07-13 09:33:241
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里面有什么寓意
在战争中,败逃五十步的人讥笑败逃一百步的人。在我们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人,只会的讥笑别人的错误,看不到自己也有同样的错误。在 寓言故事 中,五十步笑百步是怎么一回事?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原文】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知如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译文】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那可真是够尽心的啦!黄河北岸魏地收成不好,遭饥荒,(我)便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河东,同时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内,河东遭了饥荒,也如此办。我考察邻国的政治,没有哪个国家像我这样用心的。邻国的百姓并不因此而减少,我的百姓并不因此而加多,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战争,那就让我用战争作比喻吧。咚咚地敲起战鼓,兵器刀锋相交撞击,有人扔掉盔甲拖着兵器逃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下,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下。凭着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他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 惠王说:”不可以。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这也是逃跑呀。“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就不要希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会吃不尽。密网不下池沼捕鱼,鱼鳖就会吃不尽(按,古时曾经规定)。 斧子按一定的季节(指在草木凋落的时候,那时生长时节已过)入山砍伐树木,木材就会用不尽。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尽,这样就使百姓供养老人孩子和为死者办丧事都没有什么遗憾了,百姓对生养死葬都没有遗憾,就是王道的开端了。 【要点】《五十步笑百步》既表达了孟子主张王道,提倡礼乐,反对霸道,反对战争的政治理念,也体现出了孟子巧妙的论辩技巧和高超的论辩水平。文中面对“好战”的梁惠王“请以战喻”,最终提出“好战”就“无望民之多于邻国”,可谓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令听者哑然失笑之余,定会沉入深省之中。梁惠王在治国方面并没有采取什么实质性的好政策,当然也就别指望达到天下归心的目标了。 【释义】作战时后退了五十步的人讥笑后退了百步的人。比喻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的缺点错误,只是程度上轻一些,却毫无自知之明地去讥笑别人。 【道理】看事物应当看到事物的本质与全局 【结束语】我们看事物不能只看表面也不能只局限于别人,而要看其本质与局面。观看大局你才能更好地发现问题,从而进行改正。若是依旧如此,你的目光只会更加短浅。大鱼炖火锅2023-07-13 09:33:241
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里面有什么寓意 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里面有啥寓意
1、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说明了看事物不能只看表面也不能只局限于别人,而要看其本质和全局。看大局才能更好地发现问题,从而进行改正。 2、自己与他人有同样的缺点,但却因为自己的缺点程度较轻却毫无自知之明地去讥笑别人。告诫我们要有自知之明以及要客观理性的看待自己的缺点问题等。瑞瑞爱吃桃2023-07-13 09:33:241
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及寓意是什么?
“五十步笑百步”本义是作战时后退了五十步的人嘲笑后退了百步的人,后用来比喻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的缺点或错误,只是程度上轻一些,可是却讥笑别人。孟子用打仗时,跑了五十步的逃兵没有资格嘲笑跑了一百步的逃兵,来证明梁惠王没有资格看不起周边国家的国君。因为梁惠王和周边国家的国君在治国理政上没有本质区别。这则成语也讽刺了一种现象:某些人在对别人的痛疽溃疡讽怨呵责的时候,却对自己的毛病视若无睹,毫无觉悟,用“五十步笑百步”的做法为自己掩饰有时候我们看到的只是令人眼花缭乱的事物表象,而藏在表象之后决定着事物本质的属性,往往容易被忽视。墨然殇2023-07-13 09:33:231
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及寓意是什么?
【解释】:作战时后退了五十步的人讥笑后退了百步的人。比喻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的缺点错误,只是程度上轻一些,却毫无自知之明地去讥笑别人。 【成语故事】: 梁惠王对孟子说:“我对管理国家大事,一向尽心尽力,对百姓的照顾也非常周到,可是为什么我国的人民并没有增多,而邻国的人民也没有减少呢?”孟子说:“您是怎么照顾人民的呢?”梁惠王说:“像河内有了灾荒,我就把他们移到河东去;要是河东的收成不好,我也照样办理。放眼看天下,有哪一国的国君像我这样的呢?”孟子笑着说:“让我来举一个战争的例子吧!如果一方战败,士兵纷纷逃走,有的逃了五十步,有的逃了一百步,逃了五十步的就笑别人“贪生怕死”,这样的情形,您认为如何呢?”梁惠王说:“不对的,那士兵只不过是因为自己跑得慢而落后了五十步罢了。”孟子接着说:“同样的道理,你虽然在小地方照顾了百姓,可是你喜欢打仗,而且一打起来,百姓成千成万的死去,这和邻国又有什么两样呢?不也像小菜G的建站之路2023-07-13 09:33:211
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和含义简短 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和含义是什么
1、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梁惠王好驱使百姓与邻国打仗。有一次梁惠王召见孟子,问道:“我在位,对于国家的治理,可以说是尽心尽意的了。河内(今河南省黄河北岸)常年发生灾荒,收成不好,我就把那里的一部分老百姓迁移到收成较好的河东去,并把收成较好的河东地区的一部分粮食运到河内来,让河内发生灾荒地区的老百姓不致于饿死。有时河东遇上灾年,粮食歉收,我也是这样,把其他地方的粮食调运到河东来,解决老百姓的无米之炊。我也看到邻国当政者的作法,没有哪一个像我这样尽心尽意替自己的老百姓着想的。然而,邻国的百姓没有减少,而我的百姓也没有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我就用打仗来打个比方吧。战场上,两军对垒,战斗一打响,战鼓擂得咚咚地响,作战双方短兵相接,各自向对方奋勇刺杀。经过一场激烈拼杀后,胜方向前穷追猛杀,败方就有人丢盔弃甲,拖着兵器逃跑。那逃跑的士兵中有的跑得快,跑了一百步停下来了;有的跑得慢,跑了五十步停下来了。这时,跑得慢的士兵却为自己只跑了五十步就嘲笑那些跑了一百步的士兵是胆小鬼,您认为这种嘲笑是对的吗?” 梁惠王说:“不对,他们只不过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但是这也是临阵脱逃啊!” 孟子说:“大王如果明白了这其中的道理,那么就无须再希望您的国家的老百姓比邻国多了。” 2 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含义:看事物应当看到事物的本质与全局,不能只看表面和局部。邻国国君不管灾荒年间老百姓的生活,是不爱百姓的国君。梁惠王常调动百姓去打仗,致使民不聊生,仍然是不爱百姓的国君。gitcloud2023-07-13 09:33:211
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里面有什么寓意
在战争中,败逃五十步的人讥笑败逃一百步的人。在我们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人,只会的讥笑别人的错误,看不到自己也有同样的错误。在 寓言故事 中,五十步笑百步是怎么一回事?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原文】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知如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译文】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那可真是够尽心的啦!黄河北岸魏地收成不好,遭饥荒,(我)便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河东,同时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内,河东遭了饥荒,也如此办。我考察邻国的政治,没有哪个国家像我这样用心的。邻国的百姓并不因此而减少,我的百姓并不因此而加多,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战争,那就让我用战争作比喻吧。咚咚地敲起战鼓,兵器刀锋相交撞击,有人扔掉盔甲拖着兵器逃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下,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下。凭着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他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 惠王说:”不可以。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这也是逃跑呀。“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就不要希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会吃不尽。密网不下池沼捕鱼,鱼鳖就会吃不尽(按,古时曾经规定)。 斧子按一定的季节(指在草木凋落的时候,那时生长时节已过)入山砍伐树木,木材就会用不尽。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尽,这样就使百姓供养老人孩子和为死者办丧事都没有什么遗憾了,百姓对生养死葬都没有遗憾,就是王道的开端了。 【要点】《五十步笑百步》既表达了孟子主张王道,提倡礼乐,反对霸道,反对战争的政治理念,也体现出了孟子巧妙的论辩技巧和高超的论辩水平。文中面对“好战”的梁惠王“请以战喻”,最终提出“好战”就“无望民之多于邻国”,可谓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令听者哑然失笑之余,定会沉入深省之中。梁惠王在治国方面并没有采取什么实质性的好政策,当然也就别指望达到天下归心的目标了。 【释义】作战时后退了五十步的人讥笑后退了百步的人。比喻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的缺点错误,只是程度上轻一些,却毫无自知之明地去讥笑别人。 【道理】看事物应当看到事物的本质与全局 【结束语】我们看事物不能只看表面也不能只局限于别人,而要看其本质与局面。观看大局你才能更好地发现问题,从而进行改正。若是依旧如此,你的目光只会更加短浅。北境漫步2023-07-13 09:33:211
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
战国中期有个国君叫梁惠王。为了扩大疆域,聚敛财富,他想出了许多主意,还把百姓赶到战场上,为他打仗。有一天,他问孟子:“我对于国家,总算尽心了吧!河内年成不好,我就把河内的灾民移到河东,把河东的粮食调到河内来。河东荒年的时候,我也同样设法救灾。看看邻国的君王还没有像我这样做的。可是,邻国的百姓并没有大量逃跑,我国的百姓也没有明显地增加,这是什么道理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我就拿打仗作比方吧。战场上,战鼓一响,双方的士兵就刀对刀、枪对枪地打起来。打败的一方,丢盔卸甲,拖着刀枪,赶紧逃命。有一个人选了一百步,另一个人逃了五十步。这时候,如果那个逃了五十步的竟嘲笑那个逃了一百步的胆小怕死,你说对不对?” 梁惠王说:“当然不对。他只不过没有逃到一百步罢了,但同样也是逃跑啊!”盂子说:“大王既然懂得了这个道理,怎么能够希望你的百姓会比邻国的多呢?” “五十步笑百步”的意思是逃了五十步和逃了一百步,虽然在数量上有区别,但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逃跑。梁惠王尽管给了百姓一点小恩小惠,但他发动战争,欺压黎民,在压榨人民这一点上,跟别国的暴君没有本质的差别。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看事情要看本质,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五十步笑百步”这句成语就是从这则寓言中提炼出来的。水元素sl2023-07-13 09:33:201
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与意思
梁惠王好驱使百姓与邻国打仗。有一次梁惠王召见孟子,问道:“我在位,对于国家的治理,可以说是尽心尽意的了。河内(今河南省黄河北岸)常年发生灾荒,收成不好,我就把那里的一部分老百姓迁移到收成较好的河东去,并把收成较好的河东地区的一部分粮食运到河内来,让河内发生灾荒地区的老百姓不致于饿死。有时河东遇上灾年,粮食歉收,我也是这样,把其他地方的粮食调运到河东来,解决老百姓的无米之炊。我也看到邻国当政者的作法,没有哪一个像我这样尽心尽意替自己的老百姓着想的。然而,邻国的百姓没有减少,而我的百姓也没有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我就用打仗来打个比方吧。战场上,两军对垒,战斗一打响,战鼓擂得咚咚地响,作战双方短兵相接,各自向对方奋勇刺杀。经过一场激烈拼杀后,胜方向前穷追猛杀,败方就有人丢盔弃甲,拖着兵器逃跑。那逃跑的士兵中有的跑得快,跑了一百步停下来了;有的跑得慢,跑了五十步停下来了。这时,跑得慢的士兵却为自己只跑了五十步就嘲笑那些跑了一百步的士兵是胆小鬼,您认为这种嘲笑是对的吗?”梁惠王说:“不对,他们只不过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但是这也是临阵脱逃啊!”孟子说:“大王如果明白了这其中的道理,那么就无须再希望您的国家的老百姓比邻国多了。”这篇寓言故事说明:看事物应当看到事物的本质与全局,不能只看表面和局部。邻国国君不管灾荒年间老百姓的生活,是不爱百姓的国君。梁惠王常调动百姓去打仗,致使民不聊生,仍然是不爱百姓的国君。豆豆staR2023-07-13 09:33:193
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及寓意是什么?
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说明了看事物不能只看表面也不能只局限于别人,而要看其本质和全局。看大局才能更好地发现问题,从而进行改正。自己与他人有同样的缺点,但却因为自己的缺点程度较轻却毫无自知之明地去讥笑别人。告诫我们要有自知之明以及要客观理性的看待自己的缺点问题等。扩展资料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那可真是够尽心的啦!黄河北岸魏地收成不好,遭饥荒,(我)便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河东,同时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内,河东遭了饥荒,也如此办。我考察邻国的政治,没有哪个国家像我这样用心的。邻国的百姓并不因此而减少,我的百姓并不因此而加多,这是为什么呢?”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战争,那就让我用战争作比喻吧。咚咚地敲起战鼓,兵器刀锋相交撞击,有人扔掉盔甲拖着兵器逃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下,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下。凭着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他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惠王说:“不可以。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这也是逃跑呀。”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就不要希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会吃不尽(这句指在农忙季节不应让人民为公家服役)。密网不下水塘捕鱼,鱼鳖就会吃不尽(按,古时曾经规定)。斧子按一定的季节(指在草木凋落的时候,那时生长时节已过)入山砍伐树木,木材就会用不尽。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尽,这样就使百姓供养老人孩子和为死者办丧事都没有什么遗憾了,百姓对生养死葬都没有遗憾,就是王道的开端了。五亩大的宅园,在里面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织品了。鸡、猪、狗等家禽、家畜的饲养(豚:小猪。彘:大猪),不要耽误它们的繁殖时机,七十岁的老人可以吃肉了。百亩的耕地,不要耽误它的生产季节,数口人的家庭没有挨饿的情况了。认认真真地办好学校教育,反覆进行孝敬父母、敬爱兄长的教育(庠序:学校,殷代叫序,周代叫庠),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头顶著或背负著重物走在路上了。七十岁的人穿衣吃肉,普通百姓饿不着、冻不着,能达到这样的地步,却不能统一天下而称王的,是不曾有过的事。富贵人家让猪狗吃人吃的东西,而不知道加以约束,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知道打开粮仓赈救灾民,老百姓死了,就说:“这不是我的罪过,是年成不好造成的。”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刺人,把人杀死后,却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大王不要归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老百姓(指别的诸侯国的人)就会前来归顺了。”豆豆staR2023-07-13 09:33:181
50步笑百100步的故事和寓意
意思:我们区分事物时,不能只看表面,要看本质是否相同,切记不要被表面现象迷惑黑桃花2023-07-13 09:33:155
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
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 【词目】五十步笑百步 【读音】wǔ shí bù xiào bǎi bù 【释义】作战时后退了五十步的人讥笑后退了百步的人。比喻缺点或错误的程度不同,实质却一样。(步是指古代的长度单位) 【用法】作宾语、分句;指自作聪明。 【结构】复句式 【近义词】以五十步笑百步 【押韵词】陶镕鼓铸、三番四复、刀山剑树、抠心挖肚 【道理】看事物应当看到事物的`本质与全局。 【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成语故事】 梁惠王好驱使百姓与邻国打仗。有一次梁惠王召见孟子,问道:“我在位,对于国家的治理,可以说是尽心尽意的了。河内(今河南省黄河北岸)常年发生灾荒,收成不好,我就把那里的一部分老百姓迁移到收成较好的河东去,并把收成较好的河东地区的一部分粮食运到河内来,让河内发生灾荒地区的老百姓不致于饿死。 有时河东遇上灾年,粮食歉收,我也是这样,把其他地方的粮食调运到河东来,解决老百姓的无米之炊。我也看到邻国当政者的作法,没有哪一个像我这样尽心尽意替自己的老百姓着想的。然而,邻国的百姓没有减少,而我的百姓也没有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我就用打仗来打个比方吧。战场上,两军对垒,战斗一打响,战鼓擂得咚咚地响,作战双方短兵相接,各自向对方奋勇刺杀。经过一场激烈拼杀后,胜方向前穷追猛杀,败方就有人丢盔弃甲,拖着兵器逃跑。 那逃跑的士兵中有的跑得快,跑了一百步停下来了;有的跑得慢,跑了五十步停下来了。这时,跑得慢的士兵却为自己只跑了五十步就嘲笑那些跑了一百步的士兵是胆小鬼,您认为这种嘲笑是对的吗?” 梁惠王说:“不对,他们只不过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但是这也是临阵脱逃啊!” 孟子说:“大王如果明白了这其中的道理,那么就无须再希望您的国家的老百姓比邻国多了。” 【启发】 逃了五十步和逃了一百步,虽然在数量上有区别,但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逃跑。梁惠王尽管给了百姓一点小恩小惠,但他发动战争,欺压黎民,在压榨人民这点上,跟别国的暴君没有本质的差别。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看事情要看本质,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五十步笑百步"这句成语就是从这则寓言中提炼出来的。CarieVinne 2023-07-13 09:33:111
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里面有什么寓意
五十步笑百步告诉我们说明了看事物不能只看表面也不能只局限于别人,而要看其本质和全局。自己与他人有同样的缺点,但却因为自己的缺点程度较轻却毫无自知之明地去讥笑别人。kikcik2023-07-13 09:33:102
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告诉我们看事情要全面善士六合2023-07-13 09:32:5014
关于劳动的故事
有一次余辉2023-07-13 09:32:2210
急需有关华罗庚的故事,英文!只要有关他老人家的英文故事都可以!内容好会再加分的!谢谢了!急!
①Hua was the first world-famous scholar returned from overseas upon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He fostered and educated many mathematicians of New China, his influence lasting several generations. He was a fellow of the Third World Academy of Sciences and the first Chinese member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 since its foundation in the late 19th Century. English mathematician Harry Bateman once praised Hua as "China"s Einstein", saying he was worthy to be a member of any famous science academy around the world. Mathematical accomplishments named after him include Hua"s theorem, Weil-Hua inequation, Hua"s inequation, Brauer-Cartan-Hua theorem, Hua matrices and Hua-Wang (Zhonglie) Method.In 1936, Hua went to Cambridge University to study. During the following two years, he wrote 18 articles, of which "Hua"s theorem" actually persuaded the famous English mathematician G.H. Hardy to revise one of his works just before its publication. Hua also solved the problem of a complete triangle sum estimation put forward by Johann Carl Friedrich Gauss, arousing a sensation in the university and becoming regarded as the "glory of Cambridge". After returning to China, he became a professor in Southwest Associated University and an academician of Academia Sinica (predecessor to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 the PRC). His greatest work Additive Theory of Prime Numbers finished in 1942 won him First-Class honors in natural science. Later, he went to the Soviet Union and the United States to give lectures and was invited to be a researcher at Princeton Research Institute and tenured professor of Illinois University. He was the first chair of the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and vice president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of China (USTC), head of Mathematics Institute and later Institute of Applied Mathematics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AS), academician and vice president of CAS and vice chair of the Chinese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1957, his work Harmonic analysis of functions of several complex variables in the classical domains won the first prize of State inventions.In the beginning of the 1960s, he applied mathematics to the national economy in a creative way, sorting out optimization aiming at improving craftsmanship and overall planning to handle the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of production. He led a team to promote the two new methods in more than 20 provinces and municipalities around the country, achieving obvious economic profit. Mao Zedong wrote to him cherishing his "high aspirations" and offering his congratulations. He died of a heart attack in 1985 while giving a lecture in the University of Tokyo in Japan.②Hua Luogeng was a Chinese mathematician born in Jintan, Jiangsu. He was the founder and pioneer in many fields in mathematical research. He wrote more than 200 papers and monographs, many of which became classics. Since his sudden death while delivering a lecture at the University of Tokyo, Japan, many mathematics secondary education programs have been named after him. His book on additive prime number theory influenced many subsequent number theorists in China, including the renowned Chen Jingrun who obtained the best result so far towards the binary Goldbach conjecture. Hua also made contributions to the development of college education in China. He was the first Chair of the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and Vice President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of China (USTC), a new type of Chinese university established by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AS) in 1958, which was aimed at fostering skilled researchers necessary for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defense and education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Hua"s father was a small businessman. Hua met a capable math teacher in middle school who recognized his talent early and encouraged him to read advanced texts. Hua was partially paralyzed in his late teenage years, due to mistreatment of a prolonged illness during which he stayed in bed for half a year. His first significant result was concerned with a paper written by Dr. Su Jiaju who claimed to have a closed form radical solution of the quintics. Hua studied Abel"s original paper on the unsolvability of quintics and found a miscalculation in a 13x13 matrix in Su"s paper. Henceforth Hua published his rebuttal in an influential mathematics journal in China, which was noticed by some professors at Tsinghua University, especially Dr. Xiong Qinglai.Hua did not receive a formal university education. Although awarded several honorary PhDs, he never got a formal degree from any university.CarieVinne 2023-07-13 09:31:421
有关国家的谜语,有趣的故事,世界之最。 好的给分1!!!!!!!!!!!!!!!!!!!!!
1、明天再会(答一亚洲国家名)约旦再也不做站长了2023-07-13 09:26:553
关于“孙行者”对下联的故事
1933年的时候,清华大学新生入学考试,那时候的国文系主任朱自清刚好出国没时间可以出题,交给陈寅恪来出题,陈寅恪是当时清华园创校时候的四大导师之一,四大导师就是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跟赵元任。陈寅恪也是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他出一道题目,上联是「孙行者」,要让考生对下联,考试考完以后举国哗然,因为当时,正是提倡白话文最兴盛的时候,大家都在追求白话文学,还出对联试题,根本就是文言文的复辟。后来陈寅恪在报章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之后这个论争就停住了,他说对联最能够测出学生对中国文学的理解,素养,还有他对诗词,平仄之概念。这个「孙行者」的题目考生大部分都考零分,但有一个学生很调皮,他就以「胡适之」来对,据陈寅恪的侄子说这个对联得到满分。但是后来的一些对联专家说,「孙行者」对「胡适之」还有一点不合,因为后面两个字平仄或词性都正确没错,但是第一个字如果说胡对孙的话都是平音,这样就有一点对不起来,所以应该对「祖冲之」比较适当。祖冲之是南北朝的一个数学大家,他那时候就把圆周率算到小数点七位数以下,经过一千多年,德国有一个数学家,穷毕生之力,才把圆周率算到小数点后第35位,结果他的墓志铭上就是刻上这35个数字,这是全世界最奇特的一个墓碑。「孙行者」应该对「祖冲之」比较适当?其实他们误会了陈寅恪当时的原意。所以说对联要作得好,典故就要懂得多,当时陈寅恪这个对联其实有一个出处,出处就是苏东坡《赠虔州术士谢(晋臣)君七律》里面的两句,「前生恐是卢行者,后学过呼韩退之」,第五个字,韩,卢相连以前可以来作形容狗,而胡,孙相连则可以形容猴子,这是对联的极致,所以说卢行者对韩退之,孙行者对胡适之,胡孙(猢狲)的话又可以形容猴子,所以说他是有一点调侃胡适之的意思,隐含胡适之善变。为什么说他善变,因为相传溥仪在中国装了电话之后,首先打给的两个人,第一个是一个京剧杂耍的演员,第二个就是胡适之,相传溥仪有一次召胡适之进宫,进宫前胡适之去问溥仪的老师庄世敦说怎样跟溥仪接触,之后他称呼溥仪为皇上,也向溥仪下跪,当时有些教授,对胡适之不以为然,并批评他有如孙行者般七十二变。所以说他的目的就是说要让学生能够对出胡适之,但是这样的隐喻和对仗,对一般大学生新生而言实在是太难了,到现在来讲更难。而胡适之对溥仪下跪一事,恐怕也非事实。苏萦2023-07-13 09:26:251
一块田地的故事,怎样?
种田人回到家里,妻子走过来说 :“ 老伴,你又带野菜回来,给我们吃。”女儿说:“每天都吃这菜,我不喜欢吃。”“没办法,没捡到兔子,庄稼全完了,将就一点!”种田人愁眉苦脸的说。女儿听了,拿起碗筷,吃起饭来。妻子大声说:“日子没法过了,我们分家吧!这样双方不会那么艰苦了。”种田人极不愿意的说:“那好吧!”刚说完,妻子便向正房走去,收拾好后,便大步迈向大门。种田人想:“早知道当初,我应该不要自欺欺人,自作聪明,做事要老老实实的。”他跑向妻子拉回家中,说:“你不要走,以后,我一定好好养我们一家大小的。”妻子乐滋滋地说:“好的。”女儿在旁边乐呵呵地笑了。从此,种田人勤奋地在田地里,吃苦耐劳,和家人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墨然殇2023-07-13 09:24:491
“孟母三迁”的故事反映了( )对人的重要影响。
【答案】:B“孟母三迁”的故事反映的是外部环境对人的重要影响。善士六合2023-07-13 09:24:291
孟母三迁的故事发生在山东省还是山西省?
是在山东省。她是一位很伟大的母亲,为了自己的孩子做出了这样的牺牲,应该受到嘉奖,而被推崇。拌三丝2023-07-13 09:24:298
你如何看待“孟母三迁”的故事呢?
说环境对于孩子的重要性,因为环境是客观存在的,无时无刻都在影响着孩子。善士六合2023-07-13 09:24:2812
"孟子三迁"的故事?
12345648@tt白2023-07-13 09:24:2810
“孟母三迁”的故事可用来说明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
【答案】:B孟子的母亲因住处周围的环境不利于孟子成长而三次搬家,说明环境是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Jm-R2023-07-13 09:24:261
孟母三迁的故事简略点只要100字
孟子小时很会模仿。他家原来住在坟地附近,常学别筑坟或哭拜。母亲认为这样不好,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孟子又 学做生意 和杀猪。孟母一直把家搬到学堂旁边。孟子就开始学礼节和知识。孟母心里很高兴,就不再搬家了。九万里风9 2023-07-13 09:24:2610
孟母三迁的故事中,孟母的做法实际上考虑到了影响生长和发育的什么因素?
如果邻居是一个杀猪的,孟子就去学杀猪;如果邻居是一个学堂,孟子就会求学,成为有学问懂礼仪的人,以便将来走仕途这条路。孟母希望孟子, 能成为有学问的、有地位的、能够光宗耀祖的人。其根本原因还是因为学而优则仕,中国几千年来的官本位思想,贫苦人家的孩子,唯一的上升通道就是学习。只有学习才能走仕途,才能成为人上人!!中国历史上有孟母三迁的故事。孟子很小的时候,家住坟场附近,小小的孟子天天跟着学出殡的人学习怎么做殡葬的仪式。母亲觉得这个环境不好,于是搬家。新居靠近市场,有很多做买卖的人,孟子又开始学习做买卖,母亲觉得不好,于是再次搬家。新居靠近学堂,孟子天天去向老师学习,母亲这才放心。可见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非常重要。现在我们要给小孩一个好的生活环境,就不是搬家那么简单了,而是要杜绝孩子被电视、手机、电脑这些产品侵害。这些东西,就算不能完全避免,也要尽量让孩子少接触。否则的话,孩子会养成不良的生活习惯,看得太多会影响他的智力发育,会影响他的身体健康。如果孩子整天守着电视、电脑、手机,失去的是跟他人交流的机会,这对孩子的社会人格形成非常不利。当孩子沉迷其中,他就容易有攻击性,容易发脾气。所以,父母要注意这些方方面面,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小白2023-07-13 09:24:242
孟母三迁的故事
⑴ 孟母三迁的故事概括 概要是:孟轲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多次迁居。《三字经》里说:昔孟母,择邻处。;孟母三迁便出自于此。词语解释信息为孟子的母亲为了使孩子拥有一个真正好的教育环境,煞费苦心,曾两迁三地,现在有时用来指父母用心良苦 。 故事的内容: 从前孟子小的时候,父亲在他年幼的时候就去世了,母亲仉氏不再结婚。孟子和母亲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这个地方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集市。到了集市,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事。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至屠场附近,这次,孟子又学起屠夫宰杀猪羊,孟子妈妈知道了,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之后都学习记住。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于是居住在了这个地方。 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 这也说明了环境能改变一个人的爱好和习惯。 ⑵ 孟母三迁故事全文及出处 成语出处 西汉·刘向《烈女传·卷一·母仪》:“孟子生有淑质,幼被慈母三迁之教。” 故事原文 西汉·刘向《烈女传·卷一·母仪》:“孟子生有淑质,幼被慈母三迁之教。” 故事原文 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ang]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躄[bì],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居子也。”舍市,近于屠,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此亦非所以居子也。”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shuò,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ī,拱孟母三迁 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 (释文)从前孟子小的时候,父亲早早地死去了,母亲守节没有改嫁。一开始,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靠近杀猪宰羊的地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猪羊的事。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之后都学习记住。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于是居住在了这个地方。 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 这也说明了环境能改变一个人的爱好和习惯。 ⑶ 孟母三迁是什么故事 孟子,名柯。战国时期鲁国人(现在的山东省境内)。三岁时父亲去世,由母亲一手抚养长大。 孟子小时候很贪玩,模仿性很强。他家原来住在坟地附近,他常常玩筑坟墓或学别人哭拜的游戏。母亲认为这样不好,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孟子又模仿别人做生意和杀猪的游戏。孟母认为这个环境也不好,就把家搬到学堂旁边。孟子就跟着学生们学习礼节和知识。孟母认为这才是孩子应该学习的,心里很高兴,就不再搬家了。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孟母三迁”的故事。 对于孟子的教育,孟母更是重视。除了送他上学外,还督促他学习。有一天,孟子从老师子思那里逃学回家,孟母正在织布,看见孟子逃学,非常生气,拿起一把剪刀,就把织布机上的布匹割断了。孟子看了很惶恐,跪在地上请问原因。孟母责备他说:“你读书就像我织布一样。织布要一线一线地连成一寸,再连成一尺,再连成一丈、一匹,织完后才是有用的东西。学问也必须靠日积月累,不分昼夜勤求而来的。你如果偷懒,不好好读书,半途而废,就像这段被割断的布匹一样变成了没有用的东西。” 孟子听了母亲的教诲,深感惭愧。从此以后专心读书,发愤用功,身体力行、实践圣人的教诲,终于成为一代大儒,被后人称为“亚圣”。 ⑷ 孟母三迁的详细故事 一、典故其一 1、原文 邹孟轲母,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乃去。 舍市傍,其嬉戏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之傍。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处居子矣。”遂居。 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 2、译文 孟子的母亲,世人称她孟母。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祭拜之类的事,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 他的母亲说:“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于是将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孟子学习会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礼及进退的礼节。 孟母说:“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等孟子长大成人后,学成六艺,获得大儒的名望.君子以为这都是孟母逐步教化的结果。 二、典故其二 1、原文 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u0103ng]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躄[bì],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舍市,近于屠,孟子学为买卖屠杀之事。 母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shuò,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ī,拱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 2、译文 从前孟子小时候,父亲早早地死去了,母亲守节没有改嫁。有一次,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 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 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 这个时候,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 三、典故其三 1、原文 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 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之旁。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遂居焉。 2、译文 孟子小时候家离墓地很近,就常常玩办理丧事的游戏,他母亲说:“这不是我可以用来安顿儿子的地方。”于是搬迁到集市旁边,孟子又做学商人卖东西的游戏。 他母亲说:“这也不是我可以用来安顿儿子的地方。”又搬家到学堂旁边。于是,孟子就又做些拱让食物的礼仪的游戏,他母亲说:“这里可以用来安顿我的儿子。”他们就在那里住了下来。 (4)孟母三迁的故事扩展阅读: 启示: 我们今日同学的生活环境,即与谁在一起,是不是非常重要呢!这也是不是在告诉大家,我们同学,和谁在一起,的确非常重要?因为,正如老话所说,跟着好人学好样,跟着巫师学鬼叫。道理就是如此! 这也就是成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意思吧!在现实生活中,同学们都清楚:你和谁在一起,的确很重要,甚至能改变你的成长轨迹,决定你人生道路的成与败。 这是千真万确的。我们和什么样的同学在一起,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和勤奋的同学在一起,你就不会懒惰;和积极的同学在一起,你就不会消沉;与阳光向上的同学同行,你就会不同凡响;与志存高远的同学为伍,你就能登上巅峰。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孟母三迁 ⑸ 孟母三迁的故事150字 从前孟子小的时候,父亲在他年幼的时候就去世了,母亲仉氏不再结婚。孟子和母亲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这个地方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集市。到了集市,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事。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至屠场附近,这次,孟子又学起屠夫宰杀猪羊,孟子妈妈知道了,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之后都学习记住。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于是居住在了这个地方。 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孟母三迁 这也说明了环境能改变一个人的爱好和习惯。 ⑹ 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子小时候,失去了父亲,母亲没有改嫁,一直照料他。 最初,他们家住在墓地的旁边,孟子常常和邻居家的孩子玩跪拜、哭嚎,他们模仿大人的样子,玩办丧事的游戏。 孟子的母亲看在眼里,不由地皱起了眉头,她想:“这样可不行,孩子玩这样的游戏,有百害而无一益呀。” 于是,孟子的母亲搬家了,把家搬在了集市的地方,邻居们都是杀猪宰羊的。热闹非凡。 没想到的是,孟子和邻居的孩子们玩起了做生意的游戏,他们也玩杀猪宰羊的游戏。看着孩子们兴高采烈的样子,孟子的母亲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她想:“这样很不好,孩子会不求上进的。看来,这个地方也不适合居住。” 需要说明的是,那个时候,非常崇尚读书和做学问,“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就是那个时候的流行语。 于是,孟母又开始搬家了,她把家搬到了学校的附近。 每年夏历初一的时候,达官贵人都要来到文庙,相互彬彬有礼地打招呼,然后虔诚地跪拜行礼。 孟子的母亲高兴地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 故事讲完了,那么,这个故事里有什么意义哪? 我觉得,第一,它讴歌了伟大的母爱。孟子的母亲为了自己的孩子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竟然搬了三次家。第二,它强调了环境的重要性。其实,一个人改变环境很困难的,但我们可以选择适合自己成长的环境。第三,它告诫我们交朋友要谨慎。有一句话说得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交什么朋友,都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朋友的影响。就像下象棋一样,和高手下棋,棋艺会越来越高;和水平差的人下棋,自己的水平也提高不到哪里去,只能越来越差。 ⑺ 孟母三迁的故事简略点只要100字 1、孟母三千的故事一百字简述: 孟子的母亲,世人称她孟母。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祭拜之类的事,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他的母亲说:“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于是将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 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孟子学习会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礼及进退的礼节。孟母说:“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等孟子长大成人后,学成六艺,获得大儒的名望,君子以为这都是孟母逐步教化的结果。 2、基本释义: (1)注音:mèng mǔ sān qiān (2)解释:孟母三迁,即孟轲(孟子)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多次迁居。 (3)英文解释:mencius" mother moves her home three times to better her son"s ecation (4)用法:联合式;作宾语、定语;褒义词;形容教子有方。 (5)性质:褒义词。 (6)另外写法:孟母择邻、慈母择邻。 (7)孟母三迁的故事扩展阅读: 1、关于“孟母三迁”的辨析: “孟母三迁”的“三”字的意思为“多次、屡次”解释,而不是简单的“三次”的意思。本典故中孟子的母亲的确是搬迁了三次,即:居住之所近于墓、近于市、近于屠、学宫之旁。不过作为引申义,“三”还是虚词,泛指多次。“三”字类似的用法如“韦编三绝”等。 2、孟母三迁的社会影响: (1)孟母教子的影响特别深远,早在西汉时期韩婴的《韩诗外传》中,就用有关孟母的故事来解释诗义,刘向的《列女传》中,首次出现了“孟母”这个专用名词。 东汉女史学家班昭曾作《孟母颂》,西晋女文学家左芬也作《孟母赞》。 (2)随着孟母故事的广泛流传,封建统治者也竭力将其塑造成符合其需要的偶像,封建皇帝对其屡加封谥,直到乾隆二年(1737年)加封孟母为“邾国端范宣献夫人”。 ⑻ 孟母三迁的故事50字 在春秋时期,在邹城(今山东邹城市)有一个叫孟子的人。姓姬,名轲,字子舆。小时候很贪玩,对什么都好奇,尤其喜欢模仿别人。在孟子三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留下他们母-子俩相依为命。为了给父亲守坟,就把家搬到坟墓附近。时间久了,孟子就和小朋友们学着哭坟,挖土,埋“死人”和办丧事。 孟母看到了就摇摇头,心想:“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种地方了。”于是,孟母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集市上整天熙熙攘攘热闹非凡,到处都是吆喝的商贩和各种各样的顾客,其中有不少是屠夫,专门杀猪宰羊。孟子觉得很好玩,就跟邻居的小孩儿玩杀猪,宰羊,买卖肉的游戏,学猪羊死去的声音和讨价还价。孟母看到了,皱起了眉头,心想:“这种环境也不适合我的孩子。” 于是,又搬到了一所学堂的旁边。这样,孟子天天都听到孩子们读书的声音,因此他就喜欢上了读书,然后跟母亲说:孟母听到了很高兴,心里想:“那里才是孩子就应走的正路!”就爽快地答应了。 虽然孟子去读书了,可时间长了又厌烦了,他开始逃学了。有一次,孟子逃学跑回家,孟母正在织布,看到孟子这么早就回来,明白儿子是逃学回来的,就很生气地用剪刀把他所织的布剪断了。然后命令孟子跪下,严肃地跟他说:“学习就像织布,织布要一针一针地织,学习要一天一天地学。月月学,年年学,日积月累,才会学业有成。你这样半路逃学,就像我中途断织一样,不仅仅会前功尽弃,将来还会一事无成。”孟子开始只是吃惊,并不理解母亲的用意,听到这一席话,豁然开朗,再也不逃学了。 孟子听了母亲的教诲,深感惭愧。从此,孟子刻苦读书,发愤用功,身体力行、实践圣人的教诲,长大后成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人们把他的学说和孔子的学说并称为“孔孟之学”。孟子的母亲也成为中国古代教育子女的榜样。 (8)孟母三迁的故事扩展阅读: “孟母三迁”成语介绍: 1、读音:mèng mǔ sān qiān 2、表达意思:孟轲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三次迁居。 3、出处:出自汉代赵歧《孟子题词》:“孟子生有淑质,夙丧其父,幼被慈母三迁之教。” 翻译:孟子天生有良好的资质,不过孟子早年丧父,在孟子很小的时候孟母为了孟子有良好的成长环境三次搬迁。 4、用法:联合式;作宾语、定语;褒义词;形容教子有方。 5、例句:家庭环境对一个孩子的成长是极其重要的,古时候孟母为了孩子能够有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而孟母三迁,成为后世传颂的故事。 ⑼ 《孟母三迁》的故事梗概 孟子,名柯。战国时期鲁国人(现在的山东省境内)。三岁时父亲去世,由母亲一手抚养长大。 孟子小时候很贪玩,模仿性很强。他家原来住在坟地附近,他常常玩筑坟墓或学别人哭拜的游戏。母亲认为这样不好,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孟子又模仿别人做生意和杀猪的游戏。孟母认为这个环境也不好,就把家搬到学堂旁边。孟子就跟着学生们学习礼节和知识。孟母认为这才是孩子应该学习的,心里很高兴,就不再搬家了。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孟母三迁”的故事。 对于孟子的教育,孟母更是重视。除了送他上学外,还督促他学习。有一天,孟子从老师子思那里逃学回家,孟母正在织布,看见孟子逃学,非常生气,拿起一把剪刀,就把织布机上的布匹割断了。 孟子看了很惶恐,跪在地上请问原因。孟母责备他说:“你读书就像我织布一样。织布要一线一线地连成一寸,再连成一尺,再连成一丈、一匹,织完后才是有用的东西。学问也必须靠日积月累,不分昼夜勤求而来的。你如果偷懒,不好好读书,半途而废,就像这段被割断的布匹一样变成了没有用的东西。” 孟子听了母亲的教诲,深感惭愧。从此以后专心读书,发愤用功,身体力行、实践圣人的教诲,终于成为一代大儒,被后人称为“亚圣”。Ntou1232023-07-13 09:24:241
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影响儿童发展最重要的因素是母亲这句话对吗?
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影响儿童发展最重要的因素是母亲。这句话不对。此后故乡只2023-07-13 09:24:224
孟母三迁的故事为什么孟母要搬家
答案: 解析: 孟母搬家的原因,是她认识到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是十分重要的,社会影响个人。 她搬了三次家,说明她在寻找适合孟子成长的环境,搬到学堂附近,她认为适合孟子的成长,所以就在那里住了下来。 这个故事说明个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社会环境影响着个人的成长。社会影响个人是复杂的,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孟母就是在寻找积极的影响,她认为学堂对孟子的成长有积极的影响。 我们应该寻找积极的社会影响,学会利用社会的积极影响,自觉抵制社会的不良影响,做有益于社会的人。北有云溪2023-07-13 09:24:221
有关《奏桧》的故事
本是才华人,可惜干坏事。hi投2023-07-13 09:23:142
氓的故事
氓》是一首夹杂抒情的叙事诗。它通过一位弃妇的自述,激昂、生动地叙述她和氓恋爱、结婚、受虐、被弃的过程,表达了她悔恨的心情与决绝的态度,深刻地反映了古代社会妇女在恋爱婚姻问题上受压迫和损害的现象。在婚前,她怀着对氓炽热的深情,勇敢地冲破了礼法的束缚,毅然和氓同居,这在当时来说,是一件难能可贵的事。按理说,婚后的生活应该是和睦美好的。但事与愿违,她却被氓当牛马般使用,甚至被打被弃。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当时妇女在社会上和家庭中都没有地位,而只是的丈夫的附庸。这种政治、经济的不平等决定了男女在婚姻关系上的不平等,使氓得以随心所欲地玩弄、虐待妇女而不受制裁,有抛弃妻子解除婚约的权利。"始乱终弃"四字,正可概括氓对女子的罪恶行为。因此她虽曾勇敢地冲破过封建的桎梏,但她的命运,终于同那些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压束下逆来顺受的妇女命运,很不幸地异途同归了。"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也,不可说也!"诗人满腔愤懑地控诉了这社会的不平,使这诗的思想意义更加深化。诗中女主人公的惨痛经历,可说是阶级社会中千千万万受压迫受损害的妇女命运的缩影,故能博得后世读者的共鸣。 《氓》诗的结构,是和它的故事情节与作者叙述时激昂波动的情绪相适应的。全诗共六章,每章十句。一、二两章是追叙,第一章,叙述自己由初恋而定的。第二章,叙述自己陷入情网,冲破了媒妁之言的桎梏而与氓结婚。诗人叙述到这里,情绪极度激昂,悲愤与悔恨交并,使叙述中断。第三章,她对一群年青貌美的天真少女,现身说法地规劝她们不要沉醉于爱情,并指出男女不平等的现象。第四章,对氓的负心表示怨恨,她指出,这不是女人的差错,而是氓的反复无常。第五章,接着追叙,叙述她婚后的操劳、被虐和兄弟的讥笑而自伤不幸。第六章,叙述幼年彼此的友爱和今日的乖离,斥责氓的虚伪和欺骗,坚决表示和氓在感情上一刀两断。这些,都是作者的经历、内心活动、感情变化的再现,结构严整,形成一首千古动人的诗篇。 《氓》诗在艺术上,也有较高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氓》诗是诗人现实生活典型情绪的再现,诗人不自觉地运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歌唱抒述自己悲惨的遭遇,起了反映、批判当时社会现实的作用。《氓》是民歌,是口头创作。最初广泛地流传于民间,经过无数劳动人民的反复歌唱、不断修改,到写定时候,才形成现在这样的完整诗篇。人们在流传中,把自己关于恋爱婚姻方面的感受,渗透到歌唱中去,故作品富于现实性。诗中女主人公所叙述的是自己的切身经历,自己的感受,都是真情实感。而这种真情实感在阶级社会中是带有普遍性、典型性的。诗人善于把握题材的各种复杂的矛盾。她抓住自己和氓的矛盾,氓是夫权的代理人,他们从夫妻关系而变为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透露了男尊女卑、夫权制度的社会现实。她抓住了自己和兄弟的矛盾,反映了当时社会道德、舆论,是以夫权为中心的思想和弃妇孤立无援的现实。她抓住自己内心的矛盾:婚前没有通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否可以同居呢?见了氓就开心,不见氓就伤心,如何解决见与不见的矛盾呢?这些错综复杂的矛盾,结成诗的主要矛盾--封建礼法制度与妇女幸福家庭生活的愿望的矛盾。这是当时社会中极为显著和普遍的现象。其次,《氓》诗人善于塑造人物现象。《氓》诗中有两个形象比较鲜明。一个是狡诈负心的氓,一个是善良被弃的女。氓是从别处流亡到卫国的一个农民,"抱布贸丝",点明了他还是个小商人。最初,他"蚩蚩"地假老实,"言笑晏晏"地假温情,"信誓旦旦"地假忠诚。他用虚伪的手段,欺骗一位天真美貌的少女,获得了她的爱情、身体、劳动力、家私。结婚以后,他便露出真面目了。过去是指天划日地赌咒,现在是"二三其德"地变心;过去是有说有笑地温存,现在是"至于暴矣",不但虐待,甚至把她一脚踢出了家门。有人说:氓"婚前是羊,婚后是狼",这个比喻,既形象,又确切。氓的形象,是夫权制度的产物,是商人唯利是图的产物。诗中又描绘了一位善良的劳动妇女的形象,她最初可能搞些养蚕缫丝的家庭副业,所以有些积蓄。她纯洁天真,入世不深,以致一下子便以心相许了。当她看到氓不高兴时,赶快安慰他:"将子无怨,秋以为期"。她多情,真心爱氓,看不到他时,"泣涕涟涟",看到他时,"载笑载言"。她勇敢,敢于无媒而和氓同居。她忠诚,把自己和财物都用车子搬到氓家。结婚以后,她安贫,和氓共同过苦日子。她辛勤,把家务劳动一齐挑起来。她坚贞,当家境逐渐好转,遭受丈夫虐待时,始终不渝地爱氓(女也不爽)。被弃以后,她坚强刚毅,冷静理智,看清氓虚伪丑恶的嘴脸,坚决地和氓决绝。她从一位纯洁多情勇敢的少女,到吃苦耐劳忍辱的妻子,再到坚强刚毅的弃妇。她性格的发展,是随着和氓关系的变化而发展的。本诗通过氓和女两个形象的鲜明对比,谁真谁假,谁善谁恶,谁美谁丑,不是很清楚吗?当时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真实面貌,不是如在目前吗?所以我们说,《氓》诗人不自觉地运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周扬同志讲:"有文学就有创作方法。"神话传说"是浪温主义的渊源,《诗经》是现实主义的渊源。"他这段概括的话,是符合中国文学史的实际情况的。 (二)比兴艺术手法 诗人是农村妇女,农村四周的自然景物,是她每天所接触的熟悉的,诗人触物联想,便歌唱起来。第三章的"桑之未落,其叶活若,"是起兴,比喻年青貌美的少女初婚的幸福。第四章的"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也是起兴,比喻弃妇面容憔悴与被弃的痛苦。第三章的"吁嗟鸠兮,无食桑葚",是对喻,喻下两句,"吁嗟女兮,无与士耽"。第六章的"淇则有岸,湿则有泮,"是反比,比氓的变心是无边无际不可捉摸的。这些,对于塑造形象,突出主题,加强诗的思想意义,都起了积极作用。 (三)对比的表现手法 这是由于现实矛盾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其形式有二:1.句法对比者,如"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之耽也,犹可说也;女子耽也,不可说也。"这是士和女两种不同人物的对比。"桑之未落"与"桑之落兮"的对比,"不见复关"与"既见复关"的对比,都是互相映衬,收到更好地塑造形象、抒发感情的效果。2.前后对比者,如氓在未婚前是"言笑晏晏,信誓旦旦",在婚后则"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前后不同态度互相映衬,描绘出氓虚伪的本质。 (四)借代修辞 诗是形象思维,不是抽象的说教,要用具体的事物,抒写抽象的意境。形象的语言,容易引起读者想象、共鸣,增强诗的魅力。《氓》诗人用氓住的地方"复关"代表氓,用"总角"代表幼年。以送行之远、乘垣望关表多情。以车来贿迁表同居,以"淇水汤汤,汽车车帷裳"表大归。以"三岁"表多年,以"二三"表反复。这和《采薇》诗人用"杨柳依依"代春,"雨雪霜霏"代冬,性质是一样的。收到语言隽永,耐人寻味的效果。 (五)顶真修辞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说:"顶真是用前一句的结尾来做后一句的起头,使邻接的句子头尾蝉联,而有上递下接趣味的一种修辞法。"这种修辞,多见于歌曲。这可能由于集体歌唱,口耳相传,此唱彼和,互相衔接,便于记诵所产生的一种句式。如"抱布贸丝,匪来贸丝","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无与士耽,士之耽兮","及尔偕老,老使我怨","不思其反,反是不思"等,都是《氓》诗中的顶真句。蝉联词不一定都在句首,有的在句中,它们的作用是一样的,都是加强诗的音乐性。 (六)叹辞的应用 诗人抒发猛烈的感情或深沉的思想的时候,经常用一种呼声或感叹辞来表达。如当她追叙婚前恋爱生活的时候,感情比较稳定,没有使用叹辞。第三章转入抒情,感情激昂,连用两个"于嗟"(哎呀),三个"兮"(啊)字,两个"也"(呀)字。第四章对"桑落"有所感,用了一个"矣"字。第五章诉说被丈夫虐待,被兄弟讥笑,情绪最激动,连用六个"矣"字,借表她沉痛的心情和口气。最后一章对氓表示愤慨和决绝,加强了语气,拖长了音调,坚决地唱出"亦已焉哉"(也就算了吧)!焉哉二字连用,就象歌剧幕终,使人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之感。 (七)呼告的表现手法 由于诗人感情的强烈,对所爱者或所憎者,虽不在面前,但觉得如在面前,向他陈诉或斥责,这就是呼告的特征。它在抒情诗中用得最普遍。《氓》诗第三章诗人叙述她的被弃,心情愤激,把个人的命运和当时一般女子的命运联系起来,仿佛有一群青年女子在她面前,她把自己的痛苦告诉她们,在恋爱过程中,要警惕男子将来会变心,自己将难摆脱祸害:"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几句呼告,唱出了对男女不平等社会现象的强烈悲愤。第六章又转为呼告的形式,"及尔偕老,老使我怨",这时好象氓站在面前,斥责他的誓言是个欺骗。接着以少时两情融洽,言笑宴宴,信誓旦旦的情景,反衬氓今日的负心。悲愤之情,又达到了高潮。最后又高呼"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如果这里不用呼告手法向氓发出斥责,是不足以解恨的。 这首诗音调铿锵自然,富有真情实感。诗中用了不少"蚩蚩"、"涟涟"、"汤汤"、"晏晏"、"旦旦"等叠字形容词,它们不但起了摹声绘貌的作用,且加强了诗的音乐性。《诗经》民歌的章法,多半是叠章复唱的。由于《氓》诗人感情复杂,叙事曲折,故分章而不复唱,这在《国风》民歌中是少见的。 二、《诗经-卫风-氓》原文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康康map2023-07-13 09:21:172
莫顿亨特的故事
莫顿·亨特 莫顿·亨特,美国作家.早年曾在空军服役,做过空军飞行员.在二战时期,他曾驾机执行过对德国的侦察任务. 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作为上尉飞行员的莫顿·亨特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想象着飞机坐舱被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 第二天,莫顿·亨特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作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个,不难做到. 就这样,莫顿·亨特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根本不须想更多的事.而且,还有后方的无线电支持. 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侯一段经历的启示.一步又一步,终会达到自己的目的地. 莫顿·亨特是一位擅长写励志类文章的作家,他的《悬崖上的一课》被美国作家芭芭拉·琳达编撰的《假如我们原谅上帝》收录.此外《心灵鸡汤 充满阳光的成长历程》这本收录激励心志的成长故事的书中也收录了他的相关作品. 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想象着飞机坐舱被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 第二天,他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作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个,不难作到. 就这样,他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根本不须想更多的事.而且,还有后方的无线电支持. 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候一段经历的启示.mlhxueli 2023-07-12 10:15:221
我想知道你的故事也想更懂你这句英文
I want to know your story and I want to know more about you.我想知道你的故事也想更懂你陶小凡2023-07-12 10:15:111
有志者事竟成的例子 志者事竟成的故事有什么
1、范仲淹,家境贫穷,苦读诗书,他经常在冬天煮一盆粥,待其结冻后,用刀切成两半,分两餐吃,就着咸菜吃。最后终于读书有成,成为北宋名臣。 2、现代: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是他的志向,最后他也成功成为建设新中国的一员。 3、爱迪生,他只读了三个月,却运用这些知识成为了一个发明家。 4、爱因斯坦,曾经白天工作,晚上挑灯夜读,常常读个通宵达旦,最后才成为了一个伟大的人。 5、居里夫人(应该也算吧),她的生活中,没有娱乐时间,没有聊天时间,只有读书。她拼命地苦读,甚至忘记了照顾自己的身体。玛妮雅就这样苦读了两年,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物理学学士学位;第二年,她又以第二名的成绩考取了数学学士学位。九万里风9 2023-07-12 10:14:411
有关有志者事竟成的故事
有志者事竟成举三个例子:1、范仲淹苦读及弟:范仲淹家境贫穷,苦读诗书,他经常在冬天煮一盆粥,待其结冻后,用刀切成两半,分两餐吃,就着咸菜吃。最后终于读书有成,成为北宋名臣。2、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司马迁因为替一位将军辩护,得罪了汉武帝,入狱受了酷刑。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他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隶字,就这样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8年时间,在他60岁时,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3、马克思的伟大目标:1835年8月,马克思就要在特利尔中学毕业了。毕业前夕,班里的同学都在谈择业的问题。有的想当官,有的想经商,有的愿意做医生。马克思在他的毕业论文中却提出了一个崭新的思想。他在文章结尾部分写道:“我们选择职业所应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老师为这篇闪耀着伟大思想火光的论文大为惊叹,在毕业证书上写下“思想丰富,理解深刻”的评语。马克思循着“寻找人类幸福”的伟大指针最终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本质,成为19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凡尘2023-07-12 10:14:401
有志者事竟成的例子 志者事竟成的故事有什么
1、范仲淹,家境贫穷,苦读诗书,他经常在冬天煮一盆粥,待其结冻后,用刀切成两半,分两餐吃,就着咸菜吃。最后终于读书有成,成为北宋名臣。 2、现代: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是他的志向,最后他也成功成为建设新中国的一员。 3、爱迪生,他只读了三个月,却运用这些知识成为了一个发明家。 4、爱因斯坦,曾经白天工作,晚上挑灯夜读,常常读个通宵达旦,最后才成为了一个伟大的人。 5、居里夫人(应该也算吧),她的生活中,没有娱乐时间,没有聊天时间,只有读书。她拼命地苦读,甚至忘记了照顾自己的身体。玛妮雅就这样苦读了两年,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物理学学士学位;第二年,她又以第二名的成绩考取了数学学士学位。北有云溪2023-07-12 10:14:341
关于有志者事竟成的故事
过去韩信破历下开创基业,现在将军攻克祝阿,连战连捷,两功相仿,从前你在南阳曾建议请求平定张步,我当时以为你口气太大,恐怕难以成功,如今才知道,有志者事竟成啊!” 一个人无论做多么艰难的事,只要有雄心壮志,不懈努力,就能够成功。苏州马小云2023-07-12 10:14: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