箝口结舌简介
箝口结舌的意思
解释:
结舌:舌头转不动。闭口不说话。形容不敢讲话
出处:
宋·司马光《乞改求谏诏书札子》:“是诏书始于求谏,而终于拒谏也,臣恐天下之士益箝口结舌,非国家之福也。”
语法:
箝口结舌作谓语、宾语;指闭口不说。
示例:
鲁迅《书信集·致李秉中》:“国内颇纷纭多事,简直无从说起,生人箝口结舌,尚虞祸及,读明末稗史,情形庶几近之。”
箝口结舌的近反义词
- 近义词
- 钳口结舌
英语翻译
- 英语:
keep one's tongue
箝口结舌相关词语
- 1 油嘴狗舌
- 抹了油的嘴,像狗一样的舌头。形容说话油滑,内容低劣出处: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76回:“你会唱的甚么好成样的套数儿,左右是几句,东沟窝,西沟灞,油嘴狗舌,不上纸笔的。”语法:油嘴狗舌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说话。
- 2 弄口鸣舌
- 弄口:逞巧辩,搬弄是非;鸣:发声。掉弄口舌。指巧言辩饰或挑拔是非。出处:南朝梁·任昉《奏弹范缜》:“弄口鸣舌,只足饰非。”语法:弄口鸣舌作谓语、宾语;指挑拔是非。示例:请不要弄口鸣舌了
- 3 寸草衔结
- 喻虽然力薄,亦当感恩图报。出处:明·周楫《西湖二集·救金鲤鱼龙王报德》:“虽虮虱微忱,不敢上尘天听,而寸草衔结,思报洪恩。”语法:寸草衔结作宾语、定语;用于报恩。
- 4 口出大言
- 说大话。形容说话狂妄。出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七回:“御者见考叔口出大言,更不敢上前,且立住脚观看。”语法:口出大言作谓语、宾语;指讲大话。示例:某家好意劝你,乐得两邦和好;你反口出大言!不必多言,放马来罢。(清 钱彩《说岳全传》第七十回)
- 5 指画口授
- 一面讲一面用手势帮助表达意思。形容详细地解说出处:清·查继佐《罪惟录·徐光启传》:“盖四十年耳治目营,指画口授惟此,他无及也。”语法:指画口授作谓语、宾语;形容详细地解说。
- 6 摇吻鼓舌
- 耍嘴皮,嚼舌头。形容耍弄嘴皮进行挑拨煽动,泛指卖弄口才出处:宋·陈亮《辩士传序》:“一时鲜廉寡耻之徒往来乎其间,摇吻鼓舌,劫之以势,诱之以利。”语法:摇吻鼓舌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卖弄口才。
- 7 目瞪口噤
- 因吃惊或害怕而发愣的样子出处:唐·皇甫枚《三水小牍·夏侯桢》
- 8 万口一词
- 比喻意见一致。同“万口一辞”。出处: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四编第三章第一节:“现在万口一词,愿立永康王,不可更改。”语法:万口一词作谓语、定语;比喻意见一致。示例:范文澜《中国通史》第四编第三章第一节:“现在万口一词,愿立永康王,不可更改。”
- 9 众口销铄
- 形容舆论力量大,连金属都能熔化。比喻谣言多可以混淆是非语法:众口销铄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示例:这是众口销铄的事,我已经习以为常了
- 10 谗口铄金
- 谗言足以熔化金石。极言谗言毁贤害能之厉害。出处:清 冒襄《影梅庵忆语》:“丁亥,谗口铄金,太行千盘,横起人面。”语法:谗口铄金作谓语、定语;用于谎言等。示例:清·唐芸洲《七剑十三侠》第91回:“惟恐圣上偏听不明,谗口铄金。”
- 11 一口两匙
- 比喻贪多。出处:宋·范成大《丙午新正书怀》诗:“口不两匙休足谷,身能几屐莫言钱。”语法:一口两匙作宾语、定语;指贪多。
- 12 舌挢不下
- 挢:翘起。翘起舌头,久久不能放下。形容惊讶或害怕时的神态。出处:《史记·扁鹊苍公列传》:“中庶子闻扁鹊言,目眩然而不瞚,舌挢然而不下。”语法:舌挢不下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惊讶或恐惧时。示例:次日长闻报,仰面视天,舌挢不能下。(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
- 13 口无择言
- 谓出口皆合道理,无需选择。出处:汉·马援《诫兄子严敦书》:“龙伯高敦厚周慎,口无择言,谦约节俭,廉公有威。”语法:口无择言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示例:唐·张说《赠吏部尚书萧公神道碑》:“心根孝友,器包礼乐,动蹑思后,故口无择言。”
- 14 膏唇岐舌
- 犹言膏唇拭舌。岐舌,谓舌头上耍花招,说话反复无常。出处:清·钱谦益《复李叔则书》:“生平迂愚,耻以文字媚人,况敢膏唇岐舌,以诳知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