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瞪口噤简介
目瞪口噤的意思
解释:
因吃惊或害怕而发愣的样子
出处:
唐·皇甫枚《三水小牍·夏侯桢》
目瞪口噤相关词语
- 1 死也瞑目
- 瞑目:闭眼。死而闭眼。指死后没有什么牵挂出处: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15回:“我只要到父亲眼前,死也瞑目。”语法:死也瞑目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 2 万口一词
- 比喻意见一致。同“万口一辞”。出处: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四编第三章第一节:“现在万口一词,愿立永康王,不可更改。”语法:万口一词作谓语、定语;比喻意见一致。示例:范文澜《中国通史》第四编第三章第一节:“现在万口一词,愿立永康王,不可更改。”
- 3 目眩头昏
- 犹头昏眼花。出处:林语堂《机器与精神》:“这种的枪花,不但是外国人所无,就是中国的宝贝武人耍出来之后,还要弄得外国记者目眩头昏,眼花缭乱。”语法:目眩头昏作谓语、定语、状语;指人不清醒。
- 4 有目如盲
- 盲:瞎。虽有眼睛,如同瞎子。指人缺乏见识,或不识大体出处: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82回:“于是李林甫、杨国忠二人,一齐上前取看,只落得有目如盲,也一字看不出来,跼蹐无地。”语法:有目如盲作谓语、定语;指人缺乏见识。
- 5 众口销铄
- 形容舆论力量大,连金属都能熔化。比喻谣言多可以混淆是非语法:众口销铄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示例:这是众口销铄的事,我已经习以为常了
- 6 瞋目竖眉
- 瞋目:瞪大眼睛。瞪大眼睛,竖起眉毛。形容极其愤怒的样子出处:清·袁枚《新齐谐·狮子大王》:“上坐官貌颇温良,闻土神话即怒,瞋目竖眉厉声索二青衣。”语法:瞋目竖眉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愤怒时。
- 7 谗口铄金
- 谗言足以熔化金石。极言谗言毁贤害能之厉害。出处:清 冒襄《影梅庵忆语》:“丁亥,谗口铄金,太行千盘,横起人面。”语法:谗口铄金作谓语、定语;用于谎言等。示例:清·唐芸洲《七剑十三侠》第91回:“惟恐圣上偏听不明,谗口铄金。”
- 8 心存目识
- 指对某种事物心中已有深刻的印象出处:《送孟秀才序》
- 9 一口两匙
- 比喻贪多。出处:宋·范成大《丙午新正书怀》诗:“口不两匙休足谷,身能几屐莫言钱。”语法:一口两匙作宾语、定语;指贪多。
- 10 豁人耳目
- 开扩眼界,使耳目清新。出处:王国维《人间词话》五六:“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语法:豁人耳目作谓语;用于使人开眼界。
- 11 好言自口,莠言自口
- 莠言:坏话。好话出自他的口,坏话出自他的口。指人说话反复无常出处:《诗经·小雅·正月》:“好言自口,莠言自口。忧心愈愈,是以有侮。”语法:好言自口,莠言自口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人说话等。
- 12 眉扬目展
- 展:伸张。形容神采飞扬,精神振奋出处:清·李渔《闲情偶寄·宾白》:“同一话也,以尖新出之,则令人眉扬目展,有如闻所未闻。”语法:眉扬目展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人高兴时。
- 13 众目所归
- 归:归附,趋向。众人的目光集中在一处。形容一致赞赏出处:《宣和画谱·道释·辛澄》:“澄尝于蜀中大圣寺画僧伽及诸变相,士女倾城邑往观焉,……兹乃众目所归,不待较而可得矣。”语法:众目所归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14 指画口授
- 一面讲一面用手势帮助表达意思。形容详细地解说出处:清·查继佐《罪惟录·徐光启传》:“盖四十年耳治目营,指画口授惟此,他无及也。”语法:指画口授作谓语、宾语;形容详细地解说。
大家在问
瞪 字的笔顺写法
瞪 字的笔顺怎么写
1、在汉语字典中“ 瞪 ”字共有17画,笔顺写法是:竖 横折 横 横 横 横撇/横钩 点 撇 撇 捺 横 竖 横折 横 点 撇 横
2、瞪的笔顺写法图解:
3、动画演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