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踵而至简介
继踵而至的意思
解释:
踵:脚后跟;接踵:足跟相接;至:到,来。指人们前脚跟着后脚,接连不断地来。形容来者很多,络绎不绝
出处:
《晋书·段灼传》:“由是四方雄俊继踵而至,故能世为强国,吞灭诸侯,奄有天下。”
语法:
继踵而至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继踵而至的近反义词
- 近义词
- 接踵而至
成语造句
- 1.虽然心里的阴云正逐渐散去,但烦恼仍然继踵而至。
- 2.不过片刻,新的问题又继踵而至,难道自己受了伤了,是谁干的?记忆中,江雨凡只记得自己坐着人力车来到了一条废弃的小巷,被一伙人围住要钱。
- 3.银龙惨叫和反击继踵而至,利爪撕开了红龙仅存的右翼。
- 4.大规模的城镇建设还没起步,问题却继踵而至,其中最大的问题是资金。
- 5.这样的事但凡有人得益,自然其他的商人也慢慢继踵而至,原本萧条多年的月后巷渐渐也热闹了起来。
英语翻译
- 英语:
come at the heels of <come one after another>
继踵而至相关词语
- 1 鱼贯而入
- 像游鱼那样首尾连贯地进入。比喻有秩序地相继而进。出处:晋 陈寿《三国志 魏志 邓艾传》:“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语法:鱼贯而入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示例:众才女除卞、孟两家姊妹在后,其余都是按名鱼贯而入。(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六十七回)
- 2 无德而称
- ①无何恩德可以称道。②谓德高不可言状。出处:春秋·鲁·孔丘《论语·季氏》:“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语法:无德而称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示例: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黄宪传论》:“将以道周性全,无德而称乎?”
- 3 渴而穿井
- 比喻事先没准备,临时才想办法出处:《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语法:渴而穿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指办事没计划。示例:寡人所谓饥而求黍稷,渴而穿井者,未尝能以欢喜见子。西汉·刘向《说苑·奉使》
- 4 一呵而就
- 一口气完成。出处: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十四:“感兴不来,也不能勉强去酝酿。当它来的时候,酝酿成熟,故能提起锐笔,一呵而就。”语法:一呵而就作谓语、状语;用于书面语。
- 5 不旋踵
- 来不及转身。比喻时间极短。也指不退却。出处:柳残阳《阎王梭》十七:“先是有开门声,不旋踵间,茅屋门被人拍的‘嘭嘭’响……”。
- 6 形而上学
- 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世界出处:毛泽东《矛盾论》:“一种是形而上学的见解,一种是辩证法的见解,形成了互相对立的两种宇宙观。”语法:形而上学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哲学方面。示例:王朔《枉然不供》:“我觉得你执拗、形而上学的态度好笑。”
- 7 老之将至
- 多用作自称衰老之语。出处:宋·陈亮《谢胡参政启》:“少不如人,所向墙壁;老之将至,乃罣网罗。”语法:老之将至作宾语、定语;多用作自称衰老之语。
- 8 迷而知返
- 迷路后知道回来。比喻有了过失能够改正出处:《宋书 二凶传 元凶劭》:“所以淹霆缓电者,犹冀弟迷而知返耳。”语法:迷而知返作谓语、宾语;指知错就该。
- 9 一哄而散
- 经过一阵喧闹后马上就散开了。出处: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一卷:“看的人见没得买了,一哄而散。”语法:一哄而散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示例:白凤、阿男早收拾好钱文,向众人道谢,看的就一哄而散了。(清 吴趼人《情变》第六回)
- 10 纷至沓末
- 连续不断地到来。
- 11 不辞而别
- 辞:告辞;别:离别。没有打招呼;就离开了;或悄悄地溜走了。也作“不辞而行”、“不告而别”。出处:老舍《不成问题的问题》:“于是,大家想不辞而别。”语法:不辞而别偏正式;作谓语、宾语、状语;形容不打招呼就离开。示例:于是,大家想不辞而别。(老舍《不成问题的问题》)
- 12 观衅而动
- 衅:缝隙,裂痕。瞄准敌人的空隙进行进攻出处: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宣公十二年》:“随武子曰:‘善。会闻用师,观衅而动。’”语法:观衅而动作谓语、宾语;用于处事。示例:《辽史·太宗记》:“未可轻举,观衅而动可也。”
- 13 困而学之
- 困:困惑。遇到困惑的时候就学习。出处:《论语·季氏》:“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语法:困而学之作谓语、定语;用于学习等。
- 14 顺时而动
- 顺应时势而行动。出处:先秦 左丘明《左传 隐公十一年》:“度德而处,量力而行之,相时而动,无累后人。”语法:顺时而动偏正式;作谓语;含褒义。示例:唐·王勃《益州夫子庙碑》:“顺时而动,用晦而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