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而上学简介
形而上学的意思
解释:
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世界
出处:
毛泽东《矛盾论》:“一种是形而上学的见解,一种是辩证法的见解,形成了互相对立的两种宇宙观。”
语法:
形而上学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哲学方面。
示例:
王朔《枉然不供》:“我觉得你执拗、形而上学的态度好笑。”
形而上学的近反义词
- 反义词
- 实事求是
成语造句
- 1.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但它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 2.他批判形而上学的文章,堪称无稽之谈。
- 3.为了创造一种健康的哲学,你应该抛弃形而上学,但要成为一个好数学家。
- 4.逻各斯、真理和正义是形而上学的三个核心概念,形而上学就是以这三个概念建立起自己的体系并影响到传统诗学的。
- 5.因为旧形而上学漫不经心地未经思考就接受了其范畴,把它们当作先在的或先天的前提。
- 6.女性主义从后现代主义那里引入了差异概念与权力话语理论,使其对“逻各斯中心主义”与传统形而上学的解构与批判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英语翻译
- 英语:
metaphysics
- 日语:
形而上学(けいじじょうがく)
- 俄语:
метафизика <метафизический>
- 其他:
<德>Metaphysik<法>métaphysique
形而上学相关词语
- 1 攻心为上
- 从思想上瓦解敌人的斗志为上策。出处:晋 习凿齿《襄阳记》:“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语法:攻心为上主谓式;作谓语;指从思想上瓦解敌人的斗志为上策。示例:清·朱之瑜《批新序二十条》:“襄子但玩弄之以收民心耳,亦犹孔明之于南蛮,攻心为上也。”
- 2 风行水上
- 比喻自然流畅,不矫揉造作。出处:《周易 涣》:“象曰:风行水上,涣。”语法:风行水上紧缩式;作谓语、定语;比喻自然流畅,不矫揉造作。示例:朱自清《威尼斯》:“全幅气韵流动,如风行水上。”
- 3 上下同欲
- 上下有共同的愿望,谓众心齐一。出处:春秋·齐·孙武《孙子·谋攻》:“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语法:上下同欲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等。
- 4 通上彻下
- ①谓从天到地。②从上到下。指所有的人。出处:宋·朱熹《朱子语类》第73卷:“天地是举其大体而言,鬼神是举其中运动变化者,通上彻下而言。”语法:通上彻下作定语、状语;用于书面语。示例:《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第78回:“取过袍笏、冠带、靴袜之类,通上彻下,回敬一周。”
- 5 生上起下
- 起:扶起,引申为启发。承接前者,引出后者出处:《旧唐书·褚无量传》:“凡者,生上起下之名,不专系于本职。”语法:生上起下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6 心病还从心上医
- 心里的忧虑或精神负担必须消除造成这种精神负担的因素出处:元·吴昌龄《张天师》:“这的是心病还从心上医。”语法:心病还从心上医作宾语、分句;用于劝诫人。
- 7 迷而知返
- 迷路后知道回来。比喻有了过失能够改正出处:《宋书 二凶传 元凶劭》:“所以淹霆缓电者,犹冀弟迷而知返耳。”语法:迷而知返作谓语、宾语;指知错就该。
- 8 一哄而散
- 经过一阵喧闹后马上就散开了。出处: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一卷:“看的人见没得买了,一哄而散。”语法:一哄而散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示例:白凤、阿男早收拾好钱文,向众人道谢,看的就一哄而散了。(清 吴趼人《情变》第六回)
- 9 不辞而别
- 辞:告辞;别:离别。没有打招呼;就离开了;或悄悄地溜走了。也作“不辞而行”、“不告而别”。出处:老舍《不成问题的问题》:“于是,大家想不辞而别。”语法:不辞而别偏正式;作谓语、宾语、状语;形容不打招呼就离开。示例:于是,大家想不辞而别。(老舍《不成问题的问题》)
- 10 上推下卸
- 把责任推给上级,卸给下级,自己却不负责任语法:上推下卸作谓语、定语;指自己不负责。示例:他上推下卸,自己没一点责任
- 11 股掌之上
- 在大腿和手掌上面。比喻在操纵、控制的范围之内。出处:《国语·吴语》:“大夫种勇而善谋,将还玩吴国于股掌之上,以得其志。”语法:股掌之上作宾语;比喻在操纵控制范围之内。示例:清·周清原《西湖二集》第八卷:“唯有‘不嗜杀人’一语是以安天下于股掌之上。”
- 12 观衅而动
- 衅:缝隙,裂痕。瞄准敌人的空隙进行进攻出处: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宣公十二年》:“随武子曰:‘善。会闻用师,观衅而动。’”语法:观衅而动作谓语、宾语;用于处事。示例:《辽史·太宗记》:“未可轻举,观衅而动可也。”
- 13 枉学屠龙
- 枉:徒然,白白地;出处:《庄子·列御寇》
- 14 一呵而就
- 一口气完成。出处: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十四:“感兴不来,也不能勉强去酝酿。当它来的时候,酝酿成熟,故能提起锐笔,一呵而就。”语法:一呵而就作谓语、状语;用于书面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