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光同尘简介
与光同尘的意思
解释:
不露锋芒,与世无争的处世态度
出处:
《老子》第四章和第五十六章
与光同尘相关词语
- 1 同等对待
- 同等看待,等同对待出处: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三卷第十章:“今后他们的子弟一律和贫下中农子弟同等对待,不论入党入团,招工招干和参军,都不再受影响。”语法:同等对待作谓语、宾语;指同等看待。示例:老师对学生应该同等对待
- 2 一而光
- 比喻彻底清除。同“一扫而空”。
- 3 民胞物与
- 民为同胞,物为同类。泛指爱人和一切物类。出处:宋 张载《西铭》:“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语法:民胞物与联合式;作宾语;指泛爱的一切人和物。示例:那里有一个是认真存了“仁人测隐”之心,行他那“民胞物与”的志向,不过都是在那里邀福。(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五回
- 4 道同契合
- 犹言道合志同。出处:晋·陆云《失题》诗:“道同契合,体异心并。”语法:道同契合作谓语、定语;用于志趣相投的人。
- 5 返照回光
- 佛教语。谓用佛性对照检查,自我反省。出处:元·李寿卿《度柳翠》第四折:“等柳翠来时,击响云板,唱两句道《雨霖铃》:‘今宵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那其间返照回光,同登大道。”语法:返照回光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事物灭亡前夕。
- 6 同仇敌慨
- 见“同仇敌忾”。出处: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五论“文人相轻”——明术》:“读者大众的对于某一作者,是未必和‘批评’或‘批判’者同仇敌慨的。”语法:同仇敌慨作谓语、定语;指共同作战。
- 7 甑生尘
- 甑:炊具。甑里积了灰尘。形容生活贫困,断炊已久出处:宋·陆游《连阴欲雪排闷》:“先生经旬甑生尘。”语法:甑生尘作定语;指生活贫困。
- 8 同心叶力
- 同“同心协力”。出处:宋·欧阳修《论乞主张范仲淹富弼等行事札子》:“臣闻自古帝王致治,须待同心叶力之人。”语法:同心叶力作定语、状语;用于书面语。
- 9 一尘不受
- 原指佛教徒修行时,排除物欲,保持心地洁净。现泛指丝毫不受坏习惯,坏风气的影响。也用来形容非常清洁、干净。出处:唐·田颖《揽云台记》:“花朝月夕,独自爽怀,一尘不染,万念胥空。”
- 10 党同伐异
- 党:原同“傥”;指偏袒;现在也指结伙;伐:攻击偏袒或聚集同自己意见相同的人;排斥、攻击跟自己意见不同的人。泛指社会上成帮结派相互斗争。出处: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党锢传序》:“自武帝以后,崇尚儒学,至有石渠分争之论,党同伐异之说,守文之徒,盛于时矣。”语法:党同伐异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用于书面语。示例:读者幸勿比例惴测,谓此事为某人写照,此名为某人化身,致生种种党同伐异意见。(清 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 绪言》)
- 11 猫鼠同处
- 见“猫鼠同眠”。出处:《新唐书·五行志一》:“龙朔元年十一月,洛州猫鼠同处。鼠隐伏象盗窃,猫职捕啮,而反与鼠同,象司盗者废职容奸。”语法:猫鼠同处作宾语、定语;比喻上下狼狈为奸。
- 12 好恶同之
- 好:喜爱,喜好;恶:憎恨,讨厌。对于事物有同一的爱憎出处:春秋·鲁·左丘明《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戮力壹心,好恶同之。”语法:好恶同之作谓语、定语;用于人的喜好等。
- 13 一辞同轨
- 犹众口一词。所有的人都说同样的话。出处:《韩非子 八奸》:“此皆俱进俱退,皆应皆对,一辞同轨以移主心者也。”又《内储说上》:“今群臣无不一辞同轨乎季孙者,举鲁国尽化为一,君虽问境内之人,犹不免于乱也。”语法:一辞同轨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14 与世无争
- 和社会上的人没有争执。多指一种消极回避矛盾的处世态度。出处:《战国策·楚策四》:“自以为无患;与人无争也。”语法:与世无争偏正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贬义。示例:他总是持着与世无争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