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谈西说简介
东谈西说的意思
解释:
指议论的面很宽
出处:
鲁迅《书信集 致金肇野》:“近来东谈西说,而其实都无深研究,发议论是不对的。”
语法:
东谈西说作谓语、宾语;指谈东说西。
示例:
请不要在这儿东谈西说
东谈西说的近反义词
- 近义词
东谈西说相关词语
- 1 辽东白豕
- 比喻少见多怪。出处: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朱浮传》:“往时辽东有豕,生子白头,异而献之,行至河东,见群豕皆白,怀惭而还。若以子之功论于朝廷,则为辽东豕也。”语法:辽东白豕作宾语、定语;指少见多怪。示例:清·荻岸山人《平山冷燕》第12回:“莫说全不及他,即稍有短长,便是辽东白豕,岂不惹人笑死?”
- 2 无从说起
- 无从说起的意思为没有门径或难以理出头绪
- 3 南征北战,东荡西杀
- 征:征战;荡:扫荡。形容转战南北,奋勇杀敌出处:晋剧《打金枝》第二场:“父王的江山,是他郭家父子南征北战,东荡西杀,十大汗马功劳争来的。”语法:南征北战,东荡西杀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事。
- 4 东投西窜
- 同“东奔西走”。
- 5 东躲西藏
- 指到处躲避藏匿出处:明 无名氏《伐晋兴齐》:“杀的他军兵胆碎魂先丧,一个个哭啼啼东躲西藏。”语法:东躲西藏作谓语、状语;指藏匿。示例:凤仙拽开弹弓,连珠打出,打得喽啰东躲西藏。清·石昆玉《三侠五义》第九十八回
- 6 东门逐兔
- 见“东门黄犬”。出处:《史记·李斯列传》载:秦二世二年七月,丞相李斯因遭奸人诬陷,论腰斩咸阳市。临刑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语法:东门逐兔作宾语、定语;指人后悔。示例:南海骑麟真漫浪,东门逐兔枉悲酸。清·钱谦益《次韵何慈公岁暮感事》之二
- 7 东市朝衣
- 汉景帝时,御史大夫晁错被谗,“衣朝衣斩东市。”事见《史记·吴王濞列传》、《汉书·晁错传》。后因以“东市朝衣”为朝臣被杀之典。出处:《史记·吴王濞列传》、《汉书·晁错传》载:汉景帝时,御史大夫晁错被谗,“衣朝衣斩东市。”语法:东市朝衣作宾语、定语;用于朝臣被杀。示例:曲江羽扇何须叹,东市朝衣更不堪。清·钱谦益《春夜读<汉书>寄南海陈侍郎》诗
- 8 街谈巷议
- 大街小巷里人们的谈论。出处:汉 张衡《西京赋》:“街谈巷议,弹射臧否。”语法:街谈巷议联合式;作主语、宾语、定语;指民间的舆论。示例:一路行来,街谈巷议,大半都是这话。(清 刘鹗《老残游记》第二回)
- 9 送佛送到西
- 比喻做好事做到底。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九回:“姐姐原是为救安公子而来,如今自然送佛送到西天。”语法:送佛送到西作宾语、分句;用于劝诫人。
- 10 言谈林薮
- 林薮:人或物聚集的地方。指关于谈论的人。出处:《晋书·裴秀传》:“乐广尝与頠清言,欲以理服之,而頠辞论丰博,广笑而不言。时人谓頠为言谈之林薮。”语法:言谈林薮作宾语、定语;指善于谈论的人。
- 11 马耳东风
- 比喻把别人的话当作耳边风。出处:宋 苏轼《和何长官六言次韵五首》诗:“青山自是绝世,无人谁与为容。说向市朝公子,何殊马耳东风。”语法:马耳东风偏正式;作宾语;比喻把别人的话当作耳边风。示例:说向市朝公子,何殊马耳东风。(宋 苏轼《和何长官六言》诗)
- 12 不经之谈
- 经:通常的道理;法则等;谈:话。指荒唐的没有根据的言论。出处:晋 羊祜《诫子书》:“无传无经之谈,无听毁誉之语。”语法:不经之谈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含贬义,形容言论无根据。示例:云安县西有小汤溪,土俗云:此溪龙与云安溪龙为亲,此乃不经之谈也。(宋 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四)
- 13 东挪西借
- 指到处挪借款项出处: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26回:“来京引见的人,有几个腰里常常带着几十万银子?不过也是东挪西借,得了缺再去还人家。”语法:东挪西借作谓语、宾语、状语;指筹资。示例:郁达夫《小春天气》:“然而东挪西借,一直到年底止,为银弟开销的账目,总结起来,也有几百块钱的样子。”
- 14 千言万说
- 犹千言万语。出处:《鹖冠子·世兵》:“千言万说,卒赏谓何。”语法:千言万说作谓语、宾语;形容说话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