絶圣弃知简介
絶圣弃知的意思
解释:
指把头脑中的权威概念消灭掉,让自己不迷信任何人的观点,抛弃自作聪明自以为正确的主观性见解。
出处:
出自 《老子》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絶圣弃知相关词语
- 1 相知恨晚
- 相知:相互了解。认识太晚了。形容新交的朋友十分投合。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魏其武安侯列传》:“两人相为引重,共游如父子然。相得欢甚,无厌,恨相知晚也。”语法:相知恨晚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示例:蔡东藩《五代史演义》第46回:“造门入见,相知恨晚。”
- 2 知书识字
- 指有文化修养出处:明·冯惟敏《朝天子·自遣》曲:“海翁,命穷,百不会,千无用。知书识字总成空。”语法:知书识字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书面语。示例:清·李渔《奈何天·计左》:“你是个知书识字的人,难道‘覆水难收’四个字也不知道吗?”
- 3 知情不举
- 举:检举。了解情况而不揭发。出处:清 吴璿《飞龙全传》第一回:“我为巡城之职,理宜奏闻;若为朋友之情,匿而不奏,这知情不举的罪名,亦所不免。”语法:知情不举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事。示例:迨后听得连自己参劾了,道是通同作弊,知情不举的罪名,就知自己有些不便,镇日将大门紧关。清 黄小配《廿载繁华梦》第三十六回
- 4 无知妄作
- 缺乏知识、不明事理而胡为。出处:春秋·鲁·孔丘《论语·八》:“奚取于三家之堂。”宋·朱熹集注:“讥其无知妄作,以取谮窃之罪。”语法:无知妄作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示例:明·刘若愚《酌中志·大内规制纪略》:“无知妄作,此其一也。”
- 5 敝盖不弃
- 指破旧之物也自有其用。出处:《礼记 檀弓下》:“仲尼之畜狗死,使子贡埋之,曰:‘吾闻之也,敝帷不弃,为埋马也;敝盖不弃,为埋狗也。’”语法:敝盖不弃作宾语、定语;指爱惜物品。
- 6 平易易知
- 形容文字浅显易懂。出处:宋·程颐《明道先生行状》:“先生之言,平易易知,贤愚皆获其益。”
- 7 知人论世
- 原指了解一个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现也指鉴别人物的好坏,议论世事的得失。出处:先秦 孟轲《孟子 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语法:知人论世联合式;作谓语;指鉴别人物的好坏。示例:不过倘要研究文学或某一作家,所谓“知人论世”,那么,足以应用的选本就很难得。(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 “题未定”草》)
- 8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 比喻平凡的人哪里知道英雄人物的志向。出处:《史记·陈涉世家》:“嗟呼,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语法: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作宾语、分句;用于劝诫人。示例: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回:“燕雀安知鸿鹄之志?汝既拿住我,便当解去请赏,何必多问。”
- 9 弃同即异
- ①谓抛弃同姓同族而亲近异姓异族。②丢掉共同之说而接近新奇之说。出处:春秋·鲁·左丘明《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吉也闻之,弃同即异,是谓离德。”语法:弃同即异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等。示例: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史传》:“传闻而欲伟其事,录远而欲详其迹,于是弃同即异,穿凿傍说,旧史所无,我书则传。”
- 10 知文达理
- 有文化,讲道理,该词。
- 11 千载一圣
- 千年出一圣人。谓圣人不常有。
- 12 遗簪絶缨
- 指男女杂坐,不拘形迹,欢饮无度。出处:《史记·滑稽列传》:“若乃州闾之会,男女杂坐,行酒稽留,六博投壶,相引为曹,握手无罚,目眙不禁,前有堕珥,后有遗簪,髡(淳于髡)窃乐此,饮可八斗而醉二参。”另见《韩诗外传》卷七,王后所绝缨之事。后合二事为“遗簪绝缨”。语法:遗簪絶缨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示例:两家父母亦共饮酒三五斗,以后遗簪絶缨,欢谑无度,数日方止。徐珂《清稗类钞·婚姻·台湾番人婚嫁》
- 13 路遥知马力,事久见人心
- 路途遥远,才可以知道马的力气的大小;经历的事情多了,时间长了,才可识别人心的善恶好歹。出处:宋·陈元靓《事林广记·结交警语》:“路遥知马力,事久见人心。”语法:路遥知马力,事久见人心作主语、宾语、分句;指时间可以检验一切。示例:周恩来《在缅甸总理吴努努举行的国宴上的讲话》:“中国的成语说:‘路遥知马力,事久见人心’我们的友谊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的。”
- 14 安分知足
- 安于本分,对自己所得到的待遇知道满足。出处:宋·洪迈《容斋随笔·三笔·人当知足》:“其安分知足之意终身不渝。”语法:安分知足作谓语、定语;用于为人处世。示例:这吴推官若是安分知足的人,这也尽叫是快活的了。(清 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九十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