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于空言简介
托于空言的意思
解释:
指寄托所怀于文词议论。同“托之空言”。
出处:
元·黄溍《格庵先生赵公阡表》:“道之不行,托于空言,显显赵公,则既有闻。”
语法:
托于空言作谓语、宾语;用于处事。
英语翻译
- 英语:
give lip service to
托于空言相关词语
- 1 虫言鸟迹
- 上古的语言文字。借指上古时期。 南朝 陈徐陵 《陈公九锡文》:“自古蟲言鳥跡,混沌洪荒,凡或虔劉,未此殘酷。”
- 2 一言寿国
- 以极少的言语可使国家的寿命延长。出处:《管子·霸言》:“夫一言而寿国,不听而亡国。若此者大圣之言也。”
- 3 大辩不言
- 大辩:善于辩论。有口才、善于辩论的人,并不多说话以显示自己。出处:《庄子·齐物论》:“大辩不言,大仁不仁。”语法:大辩不言作宾语、定语;指人沉稳。示例:他显示出大辩不言沉稳的个性
- 4 鸿渐于干
- 《易·渐》:“初六,鸿渐于干”,“六二,鸿渐于盘”,“九三,鸿渐于陆”。以次而进,渐至高处。后世因以“鸿渐于干”指始入仕途。出处:《易·渐》:“初六,鸿渐于干”,“六二,鸿渐于磐”,“九三,鸿渐于陆”。语法:鸿渐于干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示例:回思子平日节概,痴人说梦,尚是鸿渐于干而已,无足为异。明·海瑞《与博白大尹林仲和书》
- 5 托孤寄命
- 托孤:以遗孤相托;寄命:以重要事情相托。临终前将孤儿及重要事情相委托出处:宋·罗大经《鹤林玉露补遗》第七卷:“故逆知其可以托孤寄命,韩魏公之凝立,亦此类也。”语法:托孤寄命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临终时。示例:清·魏源《默觚·学篇》:“日僤养马而严威,可以托孤寄命矣。”
- 6 话言话语
- 犹谈话。出处:柳青《创业史》第二部第七章:“并且话言话语间,很不满意郭振山。”语法:话言话语作宾语、定语;指言下之意,用于口语。示例:听其话言话语,他不想干了
- 7 贼不空手
- 比喻一定要有所得出处:宋·朱熹《答何叔京》:“夫孔明之出祁山,三郡响应,……拔众而归,盖所以全之,非贼人讳空手谓也。”语法:贼不空手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 8 言有尽而意无穷
- 指诗文含义深刻,令人品味不尽。出处:宋 严羽《沧浪诗话 诗辨》:“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语法:言有尽而意无穷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9 工于心计
- 工:擅长。擅长用心谋划出处:钱钟书《围城》:“她刚才就劝我母亲快买外汇,我看女人全工于心计的。”语法:工于心计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示例: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下册:“那分筒执事,工于心计,而且日夕从事,对于这上面的舞弊,精到极点。”
- 10 一场空
- 努力和希望完全落空出处: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40回:“枉费心机空费力,雪消春水一场空。”语法:一场空作宾语、定语;用于事情的结局。示例:钱钟书《围城》:“同时又怕到了吉安一场空,愿意这车走下去,永远在开动,永远不到达,替希望留着一线生机。”
- 11 尖言尖语
- 指言语尖酸刻薄出处: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 张廷秀逃生救父》:“廷秀见丈人声势凶狠,赵昂又从旁尖言尖语帮扶,心中明白是他撺掇。”语法:尖言尖语联合式;作宾语;含贬义。
- 12 持之有故言之成理
- 持:持论,主张;有故:有根据。指所持的见解和主张有一定的根据和道理。出处:《荀子·非十二子》:“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众。”
- 13 寓贬于褒
- 寓:寄托。在表面褒颂的词句下寓含讥讽的意思出处: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78回:“又想文字付去未久,尚未刻镌,可即索回,另作一篇寓贬于褒之文便了。”语法:寓贬于褒作谓语、定语;多用于文章等。
- 14 伊于胡底
- 伊:句首助词;于:到;胡:何,哪;底:尽头。到什么地步为止(对不好的现象表示感叹)。出处:《诗经 小雅 小旻》:“我视谋犹,伊于胡底?”语法:伊于胡底偏正式;作谓语;指对不好的现象表示感叹。示例:清·吴趼人《痛史》:“将来为祸天下后世,正不知伊于胡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