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胜逐北简介
乘胜逐北的意思
解释:
指乘着胜利继续追击
出处:
西汉·刘向《战国策·中山策》:“魏军既败,韩军自溃,乘胜逐北,以是之故能立功。”
语法:
乘胜逐北作谓语、宾语;指乘胜追击。
示例:
我也想乘胜逐北,但力不从心。
乘胜逐北的近反义词
- 近义词
- 乘胜追击
成语造句
- 1.战过半日,彰铠中数箭,意气益厉,乘胜逐北。
- 2.当是时,秦兵强,常乘胜逐北,诸将莫利先入关。
- 3.战过半日,彰铠中数箭,意气益厉,乘胜逐北,至于桑乾,去代二百馀里。
- 4.壬申,遇吐蕃众二万,与战,破之,乘胜逐北,至堡下,攻拔之,斩其将扈屈律悉蒙,焚其蓄积而还。
- 5.后五日,义臣大破士达,于陈斩之,乘胜逐北,趣其营,营中守兵皆溃。
- 6.侃进至金山,与高丽战,不利,高丽乘胜逐北,仁贵引兵横击之,大破高丽,斩首五万馀级,拔南苏、木底、苍岩三城,与泉男生军合。
成语故事
- 秦昭王56年,秦国国君秦昭王不听大将白起的劝阻,派五校大夫王陵率兵攻打赵国,惨败而归,昭王派应侯范雎去请白起去带兵,白起给范雎讲赵国的局势变了,不是他不想乘胜追击,而是此刻不宜进攻。昭王不听,结果无功而返
乘胜逐北相关词语
- 1 高人胜士
- 指人品清高脱俗,不贪慕虚名利禄的人出处:元·夏文彦《图绘宝鉴·制作楷模》:“或有逸品,皆高人胜士寄兴寓意者,当求之笔墨之外,方为得趣。”语法:高人胜士作宾语、定语;指人品清高脱俗。
- 2 无隙可乘
- 隙:空子;乘:趁。利用机会。没有空子可钻。出处:《宋书 律历志下》:“臣其历七曜,咸始上元,无隙可乘。”语法:无隙可乘紧缩式;作谓语;指没有空子可钻。示例:每羡暹罗繁富之国,要来吞并,只是无隙可乘。(清 陈忱《水浒后传》第三十五回)
- 3 逐句逐字
- 见“逐字逐句”。出处: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四十一回:“自上横行退一字成句,逐句逐字逆读,俱成回文。”语法:要听他这段虚文合后面的实事,却是~针锋相对。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十六回示例:要听他这段虚文合后面的实事,却是逐句逐字针锋相对。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十六回
- 4 贪名逐利
- 贪图好的名声,追逐个人私利。亦作“贪名图利”。出处:明·高明《琵琶记·旌表》:“老夫当初也只道你贪名逐利,撇了父母妻室,不肯还家。”语法:贪名逐利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世。
- 5 乘龙快婿
- 乘龙:好比乘坐于龙上得道成仙;快婿:称意的女婿。旧指才貌双全的女婿。也用作称誉别人的女婿。出处:晋 张方《楚国先贤传》:“时人谓桓叔元两女俱乘龙,言得婿如龙也。”语法:乘龙快婿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含褒义,称赞别人的女婿。示例:谁都知道他是李市长的乘龙快婿。
- 6 指南攻北
- 犹声东击西。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十一回:“蜀人或声东击西,指南攻北,吾兵必须分头守把。”语法:指南攻北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事。
- 7 乘车入鼠穴
- 乘:坐。坐着车子进老鼠洞。比喻根本办不到的事情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未尝梦乘车入鼠穴,捣齑瞰铁杵,皆无想无因故也。”语法:乘车入鼠穴作宾语、定语;用于不能办到的事。
- 8 山阴乘兴
-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 任诞》:“王子猷(王徽之)居山阴,夜大雪……忽忆戴安道(戴逵),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后因以“山阴乘兴”指访友。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王子猷(王徽之)居山阴,夜大雪……忽忆戴安道(戴逵),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语法:山阴乘兴作宾语、定语;指访友。示例:唐·罗隐《寄崔庆孙》诗:“还拟山阴乘兴,雪寒难得渡江船。”
- 9 南枝北枝
- 南枝向暖,北枝受寒。比喻彼此处境的苦乐不同。出处:唐 李峤《鹧鸪》诗:“可怜鹧鸪飞,飞向树南枝。南枝日照暖,北枝霜露滋。”语法:南枝北枝作宾语、定语;比喻处境的苦乐不同。
- 10 随声逐响
- 指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出处:东汉·王符《潜夫论·贤难》:“此随声逐响之过也。”语法:随声逐响作宾语、定语;指人没主见。
- 11 履机乘变
- 犹随机应变。出处:唐·韦应物《弹棋歌》:“履机乘变安可当,置之死地翻取强。”语法:履机乘变作谓语、宾语;同“随机应变”。
- 12 鹤乘轩
- 卫懿公让鹤乘坐大夫坐的车子。比喻滥用官位,滥竽充数出处: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卫懿公好鹤,鹤有乘轩者。”语法:鹤乘轩作宾语、定语;指人滥竽充数。
- 13 北鄙之声
- 指殷纣时的音乐。后世视为亡国之声。出处:见“北鄙之音”。语法:北鄙之声作主语、宾语;指亡国的音乐。示例:纣为北鄙之声,其废也忽焉,至今王公以为笑。汉刘向《说苑·修文》
- 14 东西南北
- 指四方、到处、各地、普天下或方向;亦指到处飘泊,行踪不定。出处:《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东西南北,谁敢安处。” 《礼记·檀弓上》:“今丘(孔子)也,东西南北之人也。”语法:东西南北作主语、宾语、定语;指方向。示例:后以奔走四方,东西南北,驰驱少暇。(清 黄遵宪《人境庐诗草自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