昏头转向简介
昏头转向的意思
解释:
头脑发昏,迷失方向。
出处:
《太平天国歌谣传说集·智破六合城》:“逃啊,逃啊,昏头转向,一头冲到个塘里,淹死了。”
语法:
昏头转向作谓语、定语、状语;指找不到方向。
示例:
吴强《红日》第八章:“这种人成天闷声不响,什么人不得罪,上了战场就昏头转向。”
昏头转向的近反义词
- 近义词
- 晕头转向
成语造句
- 1.马英九经常在不同群众团体间高速运转,时间精力尽瘁于琐事和冗务中,弄得昏头转向,没有片刻静心思虑大事大计。
- 2.我嗜爱药物,但是我恨昏头转向,昏头转向的恨每次都大胜如山崩。
- 3.这种矛盾的推理会将人们搞得昏头转向吗?丝毫不会。
- 4.所以说不只是利令智昏,亲情和爱同样会让我们昏头转向。
- 5.如果你没有被量子力学弄得昏头转向,你不是真懂量子力学。
- 6.但是,“路”也可能是顽皮、贪玩的孩子,他也会让人在可怕的迷宫中昏头转向。
英语翻译
- 英语:
with a swirling head
昏头转向相关词语
- 1 贼头贼脑
- 形容举动偷偷摸摸,不光明正大。出处:清 李渔《玉搔头 奸图》:“后面跟了一个贼头贼脑的人,毕竟是个奸细。”语法:贼头贼脑联合式;作定语;含贬义。示例:他们大凡吃物,不肯大大方方,总是贼头贼脑,躲躲藏藏,背人而食。(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十四回)
- 2 恶龙不斗地头蛇
- 地头蛇:比喻称霸一方的人。比喻外来者尽管很厉害,也斗不过本地的恶势力出处: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七卷:“大官人休说满话!常言道:恶龙不斗地头蛇。”语法:恶龙不斗地头蛇作宾语、定语;用于口语。
- 3 初露头角
- 比喻刚刚显示出能力或才干出处:周得京《花城洛阳赏牡丹》:“相传洛阳牡丹在隋前还是默默无闻的,到唐朝初露头角。”语法:初露头角作谓语;指第一次显露本事。
- 4 冤家对头
- 仇人,仇敌。出处:清·李渔《慎鸾交·狠图》:“谁想才学之才与钱财之财两下里是冤家对头,从来不肯见面的。”语法:冤家对头作主语、宾语、定语;指仇人。示例:还争什么强,要结下下一辈的冤家对头吗!骆宾基《胶东的“暴民”》
- 5 粉面油头
- 脸上扑粉,头上抹油。形容女子的化妆。出处:元·钟嗣成《骂玉郎过感恩采茶歌·四景》:“皓齿明眸,粉面油头,点花牌,行酒令。”语法:粉面油头作定语;指人的化妆。示例:那里人都是长裙短袄,粉面油头,不分老少,尽是妇女。(明 施耐庵《西游记》第五十四回)
- 6 高头骏马
- 指体形高大健壮的好马。出处:明·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刘东山夸技顺城门》:“只见门前来了一伙骑马的客人,共是十一个,个个骑的是自购的高头骏马。”
- 7 向隅之感
- 向隅:面朝屋子的角落。指失望的感觉出处:鲁迅《记“发薪”》:“然而还有薪水的和新近加俸的呢,可就不免有向隅之感。”语法:向隅之感作宾语;用于处事。
- 8 向平愿了
- 向平:东汉人向长,字子平,隐居不仕。愿:心愿。了:完成。比喻子女婚嫁事都已完毕。出处:《后汉书》 向长传:「 建武中, 男女娶嫁既毕, 敕断家事勿相关, 当如我死也。 于是遂肆意与同好北海禽庆俱游五岳名山, 竟不知所终。」语法:向平愿了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示例:他自从“向平愿了”后, 心情开朗多了。
- 9 抛头露面
- 抛:暴露。原指妇女出现于大庭广众之中(封建道德认为是不体面的事)。现泛指人公开露面。出处:明 阮大铖《燕子笺 收女》第四十二卷:“人在乱离间,顾不得抛头露面。”语法:抛头露面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分句;含贬义。示例:却到这里来抛头露面,好不识羞!(叶圣陶《春光不是她的了》)
- 10 十字路头
- 道路横直交叉的地方。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一百十回 :“刽子手叫起恶杀都来,恰好午时三刻,将王庆押到十字路头,读罢犯由,如法凌迟处死。”语法:十字路头作主语、宾语;形容大众谋生场所。
- 11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 比喻被动应付,对问题不作根本彻底的解决。出处:茅盾《清明前后》第一幕:“徒劳而无功,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办法,兄弟一向是坚决反对的!”语法: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复句式;作定语、分句;含贬义。示例:这个问题必须从根本上加以解决,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总不是个办法。
- 12 陇头音信
- 指寄往或来自远方的书信出处:元 高明《琵琶记 伯喈行路》:“叹路途千里,日日思亲。青梅如豆,难寄陇头音信。”语法:陇头音信作宾语、定语;指书信。
- 13 昏头打脑
- 见“昏头搭脑”。出处:老舍《骆驼祥子》九:“祥子几乎没有力量迈出大门坎去。昏头打脑的,脚还在门坎内,借着街上的灯光,已看见了刘姑娘。”语法:昏头打脑作谓语、定语;形容头脑发昏,晕头转向。
- 14 从头彻尾
- 自始至终出处:宋 朱熹《答吕伯恭》:“不免索性说了,从头彻尾只是此一个病根也。”语法:从头彻尾作状语;指始终坚持。示例:活死人正在有苦无话处,便一五一十从头彻尾的告诉他。清·张南庄《何典》第六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