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均力齐简介
权均力齐的意思
解释:
双方权势相当,不相上下。
出处:
晋·袁宏《后汉纪·光武帝纪》:“不同心并力则不能自守,权均力齐又不相率,当推一人为将军,共全五郡,观世变动。”
语法:
权均力齐作谓语、定语;用于矛盾冲突的双方。
权均力齐相关词语
- 1 不自量力
- 量:估计。不能估计自己的力量。指过高估计自己的实力。出处:唐 玄奘《大唐西域记 摩揭陀国上》:“今诸外道不自量力,结党连群,敢声论鼓,惟愿大师摧诸异道。”语法:不自量力动宾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对自己估计过高。示例:就说我们殿试都是侥幸名列上等,并非不自量力,何敢自不量力,妄自谈文。(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八十七回)
- 2 见贤思齐
- 贤:有才德的人;齐;看齐。见到有才德的人就要向他看齐。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里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语法:见贤思齐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指追求进步。示例:则为他和曲填词,移宫换羽,使老夫见贤思齐,回嗔作喜。(元 关汉卿《谢天香》第四折)
- 3 唯力是视
- 唯:助词。是:指示代词,复指前置宾语。“唯……是……”是古汉语的一种格式,有强调语意的作用。指在任务重、困难多的情况下,能否达到目的,主要就看自己的力量。后用来指依据自己的力量尽力而为。亦作“惟力是视”、“惟利是视”。
- 4 齐心同力
- 见“齐心协力”。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王常传》:“齐心同力,锐气益壮。”语法:齐心同力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共同努力。
- 5 民力凋敝
- 人民生活穷困。出处:汉·荀悦《汉纪·武帝纪四》
- 6 守经达权
- 经:正道,原则;权:权宜,变通。形容坚持原则而能变通、不固执。出处:蔡东藩《唐史演义》第52回:“若殿下只知守经,不知达权,将来人心失望,不可复言。”语法:守经达权作谓语、定语;指人不死板。示例:姑娘,不必动气了,我方才是一时迂执,守经而不能达权。(清·文康《儿女英雄传》)
- 7 参差不齐
- 参差:长短、高低、大小不一致。形容很不整齐或水平不一。出处:东汉 班固《汉书 扬雄传下》:“仲尼以来,国君将相,卿士名臣,参差不齐,壹概诸圣。”语法:参差不齐联合式;作谓语、定语、补语;表示不整齐。示例:这些树很久没有修剪了,长得高高低低,参差不齐。
- 8 智均力敌
- 谓双方的智略或势力旗鼓相当。《三国志·魏书·王朗传》:“假使权亲与蜀贼相持,搏战旷日,智均力敌,兵不速决,当须军兴以成其势者,然后宜选持重之将,承寇贼之要,相时而后动,择地而后行,一举更无余事。”《宣和书谱·行书二·虞世南》:“[虞世南]当时与欧阳询皆以书出处:《三国志·魏书·王朗传》:“假使权亲与蜀贼相持,搏战旷日,智均力敌,兵不速决,当须军兴以成其势者,然后宜选持重之将,承寇贼之要,相时而后动,择地而后行,一举更无余事。”语法:智均力敌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书面语。示例:《宣和书谱·行书·虞世南》:“当时与欧阳询皆以书称,议者以谓欧之与虞智均力敌。”
- 9 吃力不讨好
- 讨:求得。费了好大力气,也得不到称赞。形容事情棘手难办,或工作方法笨拙,不对头。出处: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八回:“老实说,有了钱,与其这样化的吃力不讨好,我倒不如拿来孝敬点给叔公了。语法:吃力不讨好作定语、分句;指白费力。示例:茅盾《白居易及其同时代的诗人》:“严格说来,诗歌的翻译是吃力不讨好的事。”
- 10 福齐南山
- 南山:终南山。比喻福气高如南山出处:《南齐书·豫章文献王疑传》:“常谓福齐南山,庆钟仁寿。”语法:福齐南山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祝福。
- 11 鼓衰力竭
- 形容战争接近失败时的惨状,也形容文章的末尾松懈无力出处:唐代李华的《吊古战场文》。
- 12 大权在握
- 手中掌握有很大权力。出处:曾朴《孽海花》第21回:“总要升到了秤长,这才大权在握,一出一入操纵自如哩!”语法:大权在握作谓语、定语;指手中掌握着实权。示例:王安石得到神宗皇帝的支持,大权在握,就全力来推行一些新的政治。(蒲韧《二千年间》九)
- 13 法力无边
- 法力:佛教中指佛法的力量;后泛指神奇超人的力量。佛法的力量没有边际。比喻力量极大而不可估量。出处:明·无名氏《八仙过海》第三折:“小圣我法力无边,通天达地,指山山崩,指水水跑。”语法:法力无边作宾语、定语;比喻力量极大。示例:我不相信什么法力无边的说法
- 14 守时力民
- 守时:顺时行事;力民:使人民尽力。指顺应时势采取能使人民尽力的措施。出处:《荀子·富国》:“守时力民,进事长功,和齐百姓,使人不偷,是将率之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