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不齿简介
终身不齿的意思
解释:
齿:录用。一辈子不录用
出处:
西汉·戴圣《礼记·王制》:“屏之远方,终身不齿。”
语法:
终身不齿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示例:
《宋史·吴廷祚传附元载》:“诏除籍,终身不齿。”
终身不齿的近反义词
- 反义词
终身不齿相关词语
- 1 万恶不赦
- 形容一个人罪大恶极、不可饶恕出处:《威尼斯商人》莎士比亚
- 2 言之不预
- 没有预先说明。出处: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七:“这是我们共产党人的衷心劝告,‘勿谓言之不预也’。”语法:言之不预作谓语;指没有把话说在头里。示例:否则同人当以非常手段对付,勿谓言之不预也。巴金《寒夜》二八
- 3 十谒朱门九不开
- 谓豪门皆为富不仁,上门求助多遭拒绝。 元张国宾 《合汗衫》第三折:“则去那娘亲上分付明白,则要你一言説透千年事,俺也不怕十謁朱门九不开。” 元马致远 《荐福碑》第三折:“又不会巧言令色,况兼今日十謁朱门九不开。” 元无名氏 《小张屠》第三折:“由你香焚满斗香,财挑万斗财,是家还舍沿离寨。这早晚十謁朱门九不开。”
- 4 不苟言笑
- 苟:苟且;随便。不随便说笑。指态度庄重、严肃。出处:西汉 戴圣《礼记 曲礼上》:“不登高,不临深,不苟訾,不苟笑。”语法:不苟言笑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形容表情庄重、严肃。示例:且说这位郑伯才君,单名一个雄字,乃是湖南湘潭县人,向来是个讲宋学的,方领矩步,不苟言笑。(清 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
- 5 诲而不倦
- 诲:教诲,教导;倦:厌烦,疲倦。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烦出处:汉·蔡邕《彭城姜伯淮碑》:“有名物定事之能,独见先睹之效,然犹学而不厌,诲而不倦。”语法:诲而不倦作谓语、定语、状语;指耐心教导别人。示例:《魏书·高允传》:“太皇太后以至德之隆,诲而不倦。”
- 6 矜持不苟
- 矜持:保持庄严的态度;不苟:不草率。端庄严谨,毫不马虎出处:方志敏《清贫》:“而矜持不苟,舍己为公,却是每个共产党员具备的美德。”语法:矜持不苟作谓语、定语;指处事认真。
- 7 不安本分
- 本分:本身应尽守的职责和规矩。形容不务正业,不守规矩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回:“宝玉终是不安本分之人,竟一味的随心所欲。”语法:不安本分作谓语、定语;指人不守规矩。示例:鲁迅《坟·寡妇主义》:“她们却以为不安本分了:都有罪。”
- 8 嫠不恤纬
- 寡妇不怕织得少,而怕亡国之祸。旧时比喻忧国忘家。出处:先秦 左丘明《左传 昭公二十四年》:“嫠不恤其纬,而忧宗周之陨,为将及焉。”语法:嫠不恤纬主谓式;作宾语;比喻忧国而忘家。示例:嫠不恤其纬,忧天如杞人。(清 龚自珍《乞籴保阳》诗)
- 9 手不应心
- 犹言力不从心。出处: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三十二卷:“日往月来,不觉一年有余,李公子囊箧渐渐空虚,手不应心,妈妈也就怠慢了。”语法:手不应心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示例:可惜才不逮意,手不应心,于是急切中连“简明”、“清晰”、“条理”等一切散文底基本条件都置诸脑后了。沈从文《艺术教育·滥用名词的商榷》
- 10 酒酸不售
- 酒已经变酸了,依然卖不出去。原比喻奸臣阻拦了有学问、有贤德的人为国家效力,使国君受到蒙蔽。后比喻经营无方或办事用人不当。出处:《韩非子 外储说右上》:“宋人有酤酒者,……着然不售,酒酸,怪其故,问其所知,问长者杨倩,……曰:'狗猛则酒何故而不售?'曰:'人畏焉。……,而狗迎龁之,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语法:酒酸不售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11 手不停毫
- 手不停顿地书写。形容不停地写作。出处:明 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九:“李白左手将须一拂,右手举起中山兔颖,向五花笺上,手不停挥,须臾,草就吓蛮书。”示例:亭亭铺下笺纸,手不停毫,草草写去。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五十三回
- 12 莫不逾侈
- 莫:没有谁;逾:超越,引申为过度;侈:奢侈。没有谁不会过度奢侈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张衡传》:“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语法:莫不逾侈作谓语、分句;用于书面语。
- 13 貌不惊人
- 指相貌平常,没有什么引人注意的地方出处:清·钱彩《说岳全传》第11回:“看你这般人不出众,貌不惊人,有何本事,要想做状元么?”语法:貌不惊人作谓语、定语;用于人。示例:茅盾《如是我见我闻》:“别瞧他貌不惊人,手面可真不小。”
- 14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 指不管闲事,事情越少越好。出处:清 刘鹗《老残游记》第十二回:“现在国家正当多事之秋,那王公大臣只是恐怕耽处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弄得百事俱废,将来又是怎样个了局?”语法: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作宾语、定语、分句;指不想管事。示例: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采取‘得过且过’、‘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敷衍了事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