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著读音
译著的意思
词语解释:
译著
(1) 将用某种语言写成的著作译成另外一种语言的著作
英
引证解释
⒈ 翻译、著述。
引鲁迅《书信集·致夏传经》:“我所译著的书,别纸录上,凡编译的,惟《引玉集》,《小约翰》,《死魂灵》三种尚佳,别的皆较旧。”
瞿秋白《致胡适书》:“我以一个青年浅学,又是病体,要担任学术的译著和‘上大’教务两种重任。”
⒉ 翻译的作品。
引鲁迅《二心集·“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读了会‘落个爽快’的东西,自有新月社的人们的译著在。”
国语词典
经翻译而来的著作。
如:「他深厚的文学底子及外语能力,使他的译著极具水准。」
词语翻译
网络解释
译著
译著造句
- 引论回顾了学术史上对理雅各、王韬的研究成果,并介绍当时传教士的翻译著书情况。
- 利玛窦遗留下来的中文译著甚为丰富。
- 他已出版二十本诗集、五本杂文集、一本传记及不少译著。
- 本文将按照章回体小说的具体特征束逐一分析他的这本译著。
- 纵观其译著和译述,美学追求一直贯穿在其翻译生涯的始终。
- 这类作品多标“译述”,有时也标“编译”、“译演”、“译意”、“译编”、“意译”、“译著”、“辑译”、“演译”与“衍义”等等。
- 马君武,自幼清贫,留学日本德国,是获得农学和工学学位的第一人。与孙中山关系密切,翻译著作到汗牛充栋的地步,书法奇才,跳舞高手,热爱自然,能很快找出蜂王,还看不惯中国人用英语交谈差点大打出手,奇人也。
- 有的时候译著中出现几处误译是在所难免的。
- 依据机读目录使用手册,对译著图书的书名原文提出正确的著录方式。
- 同时,传教士的宣传内容、士大夫中先觉者的译著、以及国内报刊中的相关介绍,也使梁启超得以渐开新的西方视野。
译著相关词语
- 1 译语
- 译语是异域的语言。
- 2 译经润文使
- 宋官名。太平兴国年间,置译经院,聘梵僧翻译佛经,命大臣加以润色,称译经润文官。天禧年间后,以宰相为译经润文使,但非正式官衔。庆历四年(1044)后,为正式官衔。
- 3 译居
- 选择居处。译,通“ 择 ”。《隶释·汉孟郁修尧庙碑》:“天生 仲山甫 ,翼佐中兴,宣平功遂,受封於 齐 。 周 道衰微,失爵亡邦,后嗣乖散,各相土译居。”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二:“众僧三百馀人,比及扣寺门,十停儿死了七八。”《水浒传》第九九回:“城中百姓受暴虐不过,弃了家产,四散逃亡。十停中已去了七八停。”
- 4 译长
- 译长是一个词语,读音yì cháng,古代主持传译与奉使的职官。
- 5 译场
- 译场是词语,在佛教的经典翻译中指宗舜法师。
- 6 译笔
- 译笔流畅
- 7 译稿
- 译稿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yì gǎo,是指将某种语言写成的稿子译成另外一种语言的稿子。
- 8 译使
- 译使,读音为yì shǐ,是一个汉语词语,意思是古代称出使外国或外国来中国负责传译的使者。
- 9 译音
- 译音,读音是yì yīn,释义是将某种语言的词用另外一种语言与其发音相同或近似的词的音调表达。
- 10 译校
- 译校 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yì xiào,是指翻译并校勘。
- 11 译署
- 清政府于1861年设立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 12 译象
- 《礼记·王制二》:“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后因以“译象”指翻译人员。 王闿运 《序》:“ 越隽 至 夔 巫 百舍,而同於 蜀 语; 宜章 隔 乐昌 一领,而动资译象。文之判代,亦犹是矣。”参见“ 象胥 ”。
- 13 译义
- 译义,yì yì,汉语词汇,意为:犹意所译。
- 14 译介
- 译介学在比较文学中指对文学交流中翻译的研究(translation studies),以前是从媒介学出发,而目前则越来越多是从比较文化的角度出发来对文学翻译和翻译文学进行的研究。翻译是促成不同民族文学间发生影响的媒介方式之一,属于文字媒介。译者也与“个人媒介者”往往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