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洋而叹简介
望洋而叹的意思
解释:
见“望洋而叹”。
出处:
明·唐顺之《与陈后冈参议书》:“俟他日有持《后冈先生集》示我者,我当望洋而叹,或尾后作一二句跋语是则可耳。”
语法:
望洋而叹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叹息。
示例:
田北湖《论文章源流》:“太古之籍,一隙难窥,知宝不明,望洋而叹,良足菲薄,盖有由来。”
成语故事
- 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庄周在一篇《秋水》的文章中讲一个河伯望洋兴叹的故事:黄河之神河伯看到秋天河水暴涨,黄河变得很宽阔,认为自己是天下最伟大的,他来到北海边,见到北海之神,感觉到自己的渺小,认为自己的想法是很可笑的
英语翻译
- 英语:
bemoan one's inadequacy in the face of a great task
- 俄语:
беспомощно вздыхать
望洋而叹相关词语
- 1 半途而返
- 返:返回。走到一半后就返回去了,喻指突发情况或半途而废。形容不能坚持到最后。
- 2 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 鲍鱼:咸鱼;肆:店铺。如同进入咸鱼店,时间一长就闻不到它的腥臭味。比喻环境对人的熏染和影响出处:三国·魏·王肃《孔子家语·六本》:“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语法: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书面语。
- 3 察察而明
- 谓在细枝末节上用心,而自以为明察。《晋书·皇甫谧传》:“若乃圣帝之创化也,参德乎二皇,齐风乎虞夏,欲温温而和畅,不欲察察而明切也。”《旧唐书·文苑传上·张蕴古》:“勿浑浑而浊,勿皎皎而清,勿没没而闇,勿察察而明。”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十八出处:《晋书·皇甫谧传》:“若乃圣帝之创化也,参德乎二皇,齐风乎虞夏,欲温温而和畅,不欲察察而明切也。”语法:察察而明作谓语、定语;指过于计较细节。示例:勿浑浑而浊,勿皎皎而清,勿没没而闇,勿察察而明。《旧唐书·文苑传上·张蕴古》
- 4 壹倡三叹
- 指一人歌唱,三人应和。出处:《礼记 乐记》:“《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壹倡而三叹,有遗音者矣。”语法:壹倡三叹作谓语、宾语、分句;用于书面语。
- 5 断而敢行
- 断:果断。果断而敢于行动出处:《史记·李斯列传》
- 6 谑而近虐
- 谑:开玩笑;虐:侵害,伤害。开玩笑近于伤害人出处: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123回:“这等议论,谑而近虐。”语法:谑而近虐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7 凯旋而归
- 打仗得胜后返回。出处:李晓明《平原枪声》:“等把鬼子打走了,你们凯旋归来,我带领乡亲们到十里开外去迎接。”语法:凯旋而归作谓语;指胜利归来。示例:刘玉民《骚动之秋》第12章:“村里的干部们特意把淑贞派作代表,专程前来迎接凯旋而归的‘英雄们’。”
- 8 皮不存而毛焉附
- 存:存留;焉:哪里;附:附着。皮都没有了,毛往哪里依附呢?比喻事物失去了借以生存的基础,就不能存在出处:梁启超《墨学微》第一章:“然此果足为有命说之根据乎?一旦以力破此制度,则皮不存而毛焉附矣。”语法:皮不存而毛焉附作宾语、定语、分句;形容两者的关系。
- 9 公才公望
- 才:才识;望:名望。才识名望可称公辅的地位。出处: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品藻》:“孔愉有公才而无公望;丁潭有公望而无公才,兼之者其在卿乎?”语法:公才公望联合式;作谓语;。示例:公才公望当黑头,姓名指顾书金瓯。(清 沈曾植《陈庸庵尚书水流云在图册》诗)
- 10 冠盖相望
- 冠盖:指仁宦的冠服和车盖,用作官员代称;相望:互相看得见。形容政府的使节或官员往来不绝。出处:西汉 刘向《战国策 魏策四》:“魏使人求救于秦,冠盖相望,秦救不出。”语法:冠盖相望主谓式;作谓语;形容政府的使节或官员往来不绝。示例:冠盖相望催入相,待将功德格皇天。(唐 韩愈《次潼关上都统相公》诗)
- 11 称柴而爨
- 称了薪柴才去生火煮饭。比喻斤斤于细节而不识大体。同“称薪而爨”。出处:明 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五:“积财聚谷,日不暇给。真个是数米而炊,称柴而爨。”语法:称柴而爨作谓语、定语;用于生活拮据。
- 12 望门投止
- 投止:投宿。在窘迫中见有人家就去投宿。比喻情况急迫,来不及选择存身的地方。出处: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党锢传 张俭》:“俭得亡命,困迫遁走,望门投止,莫不重其名行,破家相容。”语法:望门投止紧缩式;作谓语、分句;含贬义。示例:你兄弟在外,隐姓埋名,或是找一个地方藏身,或是到处漂泊,望门投止。(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四十章)
- 13 如是而已
- 而已:罢了。就这样罢了,再没有别的出处:清·刘鹗《老残游记续集遗稿》自序:“晨起洒扫,午餐而夕寐,弹琴读书,晤对良朋,如是而已。”语法:如是而已作状语;用于句尾,作结束语。示例:我不想再多讲了,如是而已
- 14 不一而足
- 足:充足;足够。原指不是一事一物可以满足。后指同类的事物或现象很多;反复出现;不能一一列举。出处:《公羊传 文公九年》:“始有大夫,则何以不氏?许夷狄者,不一而足也。”语法:不一而足紧缩式;作谓语、分句;用于句尾。示例:两边摆地摊,售卖农家器具及乡下日用物件的,不一而足。(清 刘鹗《老残游记》第十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