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于至善简介
止于至善的意思
解释:
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出处:
西汉 戴圣《礼记 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语法:
止于至善动宾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
示例:
鲁迅《而已集 黄花节的杂感》:“革命无止境,倘使世上真有什么'止于至善',这人间世便同时变了凝固的东西了。”
成语造句
- 1.物格知至,则良知之被推往极致,则为止于至善之效验。
- 2.革命无止境,倘使世上真有什么"止于至善",这人世间便同时变成凝固的东西了。
- 3.精益求精,止于至善是益而益电器事业永续经营的方向。
- 4.民,在止于至善。宋儒朱熹将亲民改为新民,并作解说。
- 5.运动精神的最高原则为不断跨越极限,追求止于至善。
- 6.我个人所主张的自由,是所谓消极的自由态度,就是你站在自由两个极端的中点上,在这样一个适可而止的,止于至善的点上,你向左边望就是积极自由,你就非常地想控制别人,你向右边看,你就抱着一种消极的自由态度。
止于至善相关词语
- 1 自比于金
- 把自己比作尚未冶炼的黄金。比喻未成熟,急需锻炼出处:《新唐书·魏徽传》:“朕方自比于金,以卿为良匠而加砺焉,卿虽疾未及衰,庸得便尔。”语法:自比于金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2 寸善片长
- 见“寸长片善”。出处:宋·陈亮《覆吴叔异》:“寸善片长,辄欲与圣贤参列,豪杰争长,何暇争百世事业乎!”语法:寸善片长作宾语、定语;指本事不大。
- 3 山止川行
- 喻坚不可摧,行不可阻。出处:清·唐甄《潜书·两权》:“诚能自固如是,是山止川行之势也;以战必胜,以攻必取者也。”语法:山止川行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 4 于心不愧
- 在心里没有什么可惭愧的。出处:宋·王令《谢刘成父》:“尘埃隔眼逢何晚,气类相期久愈坚,以义求人今遂得,于心无愧果为贤。”
- 5 救民于水火
- 把人民从深重的灾难中拯救出来。出处:《孟子·滕文公下》: “救民于水火之中,取其残而已矣。”语法:救民于水火作谓语、定语、宾语;形容灾难深重。示例: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37回:“若二位兄长皆救民于水火,出去谋为一番,弟现有千余人,屯扎在高鸡泊,专望驾临动手。”
- 6 戞然而止
- 形容声音突然终止
- 7 公诸于世
- 向社会上公开,使人们知道出处:《上饶集中营·茅家岭地狱》:“把许多革命青年、爱国志士的遭遇,公诸于世。”语法:公诸于世作谓语;指向社会上公开。示例:徐怀中《我们播种爱情》第一章:“对于这似乎只是为了公诸于世的结婚,人们有各种不同的评论。”
- 8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 秀:出众;摧:毁坏。林中最高的树必定先遭到大风的摧毁。比喻最出色的事物容易招致非议出处:三国·魏·李康《运命论》:“故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语法: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书面语。示例:凌力《少年天子》第二章:“在他们那行,难得有他这么干净的。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他日后的路正难走呢!”
- 9 至仁至义
- 指人的善意和帮助已经做到了最大限度,竭尽仁义之道。
- 10 谆谆善诱
- 耐心恳切地教诲、诱导。出处:宋·刘挚《乞重修太学条制疏》:“昔之设学校,教养之法,师生问对,愤悱开发,相与曲折反复,谆谆善诱。 ”语法:谆谆善诱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示例:张贤亮《父子篇》:“我并不长于谆谆善诱。”
- 11 心若止水
- 形容心境平静,毫无杂念出处:唐·白居易《祭李侍郎文》
- 12 歌于斯,哭于斯
- 歌唱在这里,哭泣在这里。指安居的家宅。出处:《礼记·檀弓下》:“晋献文子成室。晋大夫发焉。张老曰:‘美哉轮焉,美哉奂焉。歌于斯,哭于斯。’”语法:歌于斯,哭于斯作分句;指安居的家宅。示例:周作人《自己的文章》:“中国是我的本国,是我歌于斯,哭于斯的地方。”
- 13 怅惘不止
- 惆怅迷惘;心里有事,没精打采.形容一直不断地惆怅迷惘。
- 14 受制于人
- 制:控制,辖制。受别人所控制,不得自由。出处:《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语法:受制于人作谓语、定语;指被动局面。示例:受制于人,威名顿尽。《梁书·侯景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