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经之说简介
不经之说的意思
解释:
指荒诞无稽、没有根据的话。
出处:
唐 无稹《迁庙议状》:“曷若削汉朝不经之说,征殷周可久之文,从亲尽则迁之常规,为万代不朽之定制。”
语法:
不经之说作主语、宾语;形容言论无根据。
示例:
自秦始统一宇宙,悍然尊大……多援符瑞不经之说,愚弄黔首。清·邹容《革命军》第一章
不经之说相关词语
- 1 惶惶不安
- 惶惶:恐惧不安。指心中惊慌害怕;心神不安定。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回:“董卓屯兵城外,每日带铁甲马军入城,横行街市,百姓惶惶不安。”语法:惶惶不安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心神不宁。示例:董卓屯兵城外,每日带铁甲马军入城,横行街市,百姓惶惶不安。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回
- 2 桀骜不逊
- 凶悍倔强,傲慢不顺从。出处:宋 陈亮《酌古论 先主》:“臣恐既解之后,胜者张势,败者阻险,桀骜不逊,以拒陛下。”语法:桀骜不逊作谓语、定语;指性情倔强凶暴不驯顺。示例:他一点也不桀骜不逊
- 3 俟河之清
- 俟:等待。等待黄河变清。比喻期望的事情不能实现。出处:先秦 左丘明《左传 襄公八年》:“周诗有之曰:‘俟河之清,人寿几何?’”语法:俟河之清紧缩式;作谓语;含贬义。示例:真所谓“俟河之清”呢!(叶圣陶《桥上》)
- 4 毫不介意
- 毫:丝毫;介:进入。丝毫也不往心里去。也作“毫不在意”。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十六回:“众人如何得意,独他一个皆视有如无,毫不介意。因此众人嘲他越发呆了。”语法:毫不介意偏正式;作谓语;指丝毫不往心里去。示例:对于这些误会,他毫不介意。
- 5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 不杀掉庆父,鲁国的灾难不会停止。比喻不清除制造内乱的罪魁祸首,就得不到安宁。出处:先秦 左丘明《左传 闵公元年》:“不去庆父,鲁难未已。”语法: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复句式;作宾语、分句;含贬义。示例:庆父不死,鲁难未已。战犯不除,国无宁日。这个道理,难道现在还不明白么?(毛泽东《南京政府向何处去?》)
- 6 一丝不挂
- 原为佛家语;比喻没有尘世俗念的丝毫牵挂。现形容赤身裸体。出处:宋 黄庭坚《僧景宗相访寄法王航禅师》:“一丝不挂鱼脱渊,万古同归蚁旋磨。”语法:一丝不挂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示例:鲁迅《故事新编 起死》:“全身赤条条的一丝不挂。”
- 7 死不回头
- 指到死也不反悔,形容意志坚决出处:曲波《林海雪原》:“谁知你是死不回头,狡猾诡诈来利用我们的宽大政策!”语法:死不回头作谓语、定语;指执迷不悟。示例:张洁《沉重的翅膀》:“有死不回头的执拗;有准备应付一切变故的镇定……”
- 8 能说惯道
- 形容人口才好,很会讲话。出处:明 无名氏《渔樵闲话》第三折:“但熟甜瓜软处偏捏,蜡枪头会道能说。”语法:能说惯道作谓语、定语;形容人口才很好。示例:天天打扮的象个西施样子,在人跟前能说惯道,抓尖要强。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七十四回
- 9 素不相识
- 向来不认识。素:平时;识:了解。出处:晋 陈寿《三国志 吴志 陆瑁传》:“及同郡徐原,爱居会稽,素不相识,临死遗书,托以孤弱。”语法:素不相识偏正式;作谓语;含褒义,用于人。示例:船儿只管乘风破浪的一直的走,走向那素不相识的他乡。(冰心《寄小读者 通讯十八》)
- 10 不学面墙
- 面墙:面对墙壁,一无所见。形容不学习而无知出处:《尚书·周官》:“不学墙面,莅事惟烦。”语法:不学面墙作定语;用于劝诫人。示例:清·钱谦益《向言》:“《诗》、《书》观古文者,何以贤于不学面墙者乎!”
- 11 桃李之教
- 指老师的教诲。出处:明·汤显祖《牡丹亭·延师》:“学生自愧蒲柳之姿,敢烦桃李之教。”语法:桃李之教作宾语;用于书面语。
- 12 罪不及孥
- 孥:妻子与儿女的统称。治罪止于本人,不累及妻和子女出处: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20卷:“虽然罪不及孥,只是我死之后,无路可投。”语法:罪不及孥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 13 脑瓜不灵
- 指人不聪明,思想转不过弯来语法:脑瓜不灵作谓语、定语;用于不聪明的人。示例:他是一个脑瓜不灵的人
- 14 钟鼓之乐
- 钟鼓;钟与鼓,乐器。指钟鼓一类的音乐出处:汉·贾谊《论时政疏》:“劳智虑,苦身体,乏钟鼓之乐。”语法:钟鼓之乐作宾语;用于书面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