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同末离简介
本同末离的意思
解释:
本旨相同而途径不同。
出处:
《后汉书 臧洪传》:“……子谓余身死而名灭,仆亦笑子生死而无闻焉。本同末离,努力努力,夫复何言!”
语法:
本同末离作宾语、定语;指大致相同。
本同末离相关词语
- 1 陆离光怪
- 形容现象奇异,色彩繁杂出处:清 曾朴《孽海花》第七回:“见船上扎着无数五色的彩球,夹着各色的鲜花,陆离光怪,纸醉金迷。”语法:陆离光怪作谓语、定语;形容五颜六色的景色。示例:则又即在立旨居陆离光怪的装饰之中,时或永被沉埋。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小说二集序》
- 2 若即若离
- 即;凑近。好象接近;又好像不接近。形容对人保持一定距离。出处: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这边两个新人在新房里乍来乍去,如蛱蝶穿花;若即若离,似蜻蜓点水。”语法:若即若离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态度不明朗。示例:他的书虽然和《了凡纲鉴》也有些相合,但大段又很不相同,若即若离,令人不知道讲起来应该怎样拉在一处。(鲁迅《彷徨 高老夫子》)
- 3 离乡背土
- 见“离乡别土”。出处:元·张浩养《一枝花·咏喜雨》套曲:“恨流民尚在途,留不住都弃业抛家,当不得也离乡背土。”语法:离乡背土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飘泊的生活。
- 4 胡越同舟
- 犹言吴越同舟。谓关系疏远者,同处危难则相互救助。语本宋苏轼《大臣论下》:“故曰同舟而遇风,则胡越可使相救如左右手。”出处:语出宋·苏轼《大臣论下》:“故曰同舟而遇风,则胡越可使相救如左右手。”语法:胡越同舟作宾语、定语;指共患难。示例:双方务念兄弟急难之情,感胡越同舟之谊,屏除意气,宏济艰屯。《“五四”爱国运动资料·陈光远〈请力争青岛电〉》
- 5 同堂兄弟
- 同祖的兄弟,即堂兄弟。出处:《北史 公孙表传》:“二公孙,同堂兄弟耳。”语法:同堂兄弟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6 锥刀之末
- 末:梢,尖端。比喻微小的利益。也比喻极小的事情。出处:先秦 左丘明《左传 昭公六年》:“锥刀之末,将尽争之。”语法:锥刀之末偏正式;作宾语;含贬义。示例:《晋书·阮种传》:“人失其性,锥刀之末,皆有争心。”
- 7 异口同辞
- 异:不同。大家说得都一样。形容人们的说法完全一致出处:唐·陈子昂《为乔补阙论突厥表》:“臣具委细问其啧北事,皆异口同辞。”语法:异口同辞作谓语、状语;指大家说得都一样。
- 8 离经背道
- 原指思想、言行背离儒家经典所说的道理。现多比喻背离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或传统。
- 9 同床各梦
- 比喻共同生活或共做一事而各有打算。出处:宋·陈亮《与朱元晦秘书书·乙巳春书之一》:“同床各做梦,周公且不能学得,何必一一说到孔明哉!”语法:同床各梦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人。示例:梁启超《节本明儒学案》:“盖先生无处非学地,无人非学侣,同床各梦,岂二氏所能连染哉。”
- 10 积本求原
- 从根本上探求。出处:明 王守仁《与王纯甫书》之三:“后世之学琐屑支离,正所谓采摘汲引,其间亦宁无小补,然终非积本求原之学,句句是,字字合。”语法:积本求原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 11 一本十利
- 喻下的力量极小,得益却极大出处:《市声》
- 12 百口同声
- 大家所说的都一样。出处:清 魏秀仁《花月痕》第五十一回:“时已亭午,小珠跌坐坟下,哭个不住。末后秃头与跟人劝止,大众百口同声,小珠方停了哭,谢了善人村父老,就到秃头家来。”语法:百口同声作谓语、状语;指说法一致。示例:他们百口同声,一致推选你为救险队长
- 13 正本溯源
- 正本:从根本上整顿;溯:寻找。从根本上整顿和寻找原因出处:清·戴震《序》:“孔子既不得位,不能垂诸制度礼乐,是以为之正本溯源。”语法:正本溯源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14 重本抑末
- 中国 历史上主张重视农业而限制或轻视工商业的一种经济思想和政策。战国 时 李悝 、 商鞅 和 韩非 等认为农业是人民衣食和富国强兵的源泉,因而把农业称为“本”,把工商业称为“末”,认为重农必须抑商和禁末,以保证农业部门的劳动力和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这些对巩固封建制度起了积极作用,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消极作用日益增加。 南宋 以后,反对抑商的人也渐多。到了近代,反对抑商又包含有主张发展资本主义的新内容。 胡寄窗 《中国经济思想史》下册第五章三:“重本抑末口号自 战国 后期以来已流行了一千四百多年,其间虽也有思想家把本末概念作了新的解释,认为农工商各有本末……可是,从未有人公开地否定过重本抑末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