嗤之以鼻简介
嗤之以鼻的意思
解释:
嗤:讥笑。用鼻子发出冷笑声;表示轻蔑;看不起。也作“以鼻嗤之”。
出处:
清 颐琐《黄绣球》第七回:“其初在乡自立一学校,说于市,市人非之;请于巨绅贵族,更嗤之以鼻。”
语法:
嗤之以鼻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用于对错误言行的蔑视。
示例:
说于乡,乡人笑之;说于市,市人非之;请于巨绅贵族,更嗤之以鼻。(清 颐琐《黄绣球》第七回)
成语造句
- 1.他演讲时那种不可一世的气焰,听得台下的人都嗤之以鼻。
- 2.对于别人的讽刺挖苦,他总是嗤之以鼻。
- 3.这年头人们开始对家庭生活和家庭制度嗤之以鼻,再下一步他们就该抛弃一切,搞黑人和白人通婚了。
- 4.她对暗示她在说谎的言论嗤之以鼻。
- 5.他这种不知羞耻的行为,令人嗤之以鼻。
- 6.小强在台上演讲没几分钟,小刚就嗤之以鼻,溜出了会场。
英语翻译
- 英语:
bite the thumbs at
- 日语:
鼻先(はなさき)であしらう
- 俄语:
смеяться в лицó
- 其他:
<德>über etwas die Nase rumpfen <miβachten><法>se moquer de qn. <rire au nez en qn.>
嗤之以鼻相关词语
- 1 逋逃之薮
- 逋逃:逃亡者;薮:人或物集中的地方。一般指某处成为逃亡者的藏身之所。出处:《尚书 武成》:“为天下逋逃主,萃渊薮。语法:逋逃之薮作宾语;指避难所。示例:高阳《胡雪岩全传·红顶商人》:“是他省但防偷漏之途,而粤东兼有逋逃之薮。”
- 2 不虞之隙
- 不虞:没有料到;隙:裂痕。指意外的误会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回:“既亲密,便不免有些不虞之隙,求全之毁。这日不知为何,二人言语有些不和起来。”语法:不虞之隙作主语、宾语;用于友人间等。
- 3 以日继夜
- 白天接着夜晚,日夜不停。出处:《陈书·郑灼传》:“灼家贫,抄义疏以日继夜,笔毫尽,每削用之。”语法:以日继夜作谓语、状语;用于处事。示例:兰芝姐姐:天已黄昏,所谓‘臣卜其昼,未卜其夜’请赐饭罢。妹子就用‘黄昏’三字交卷,以记是日欢聚几至以日继夜之意。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九十二回
- 4 萧墙之患
- 因内部问题而引起的祸患。出处:《韩非子·用人》:“不谨萧墙之患,而固金城于远境。”
- 5 水乳之合
- 指水和奶汁融合为一体出处:《国朝汉学师承记·王兰泉先生》
- 6 涓埃之报
- 涓埃:细小的流水和尘埃。比喻极其微薄的报答。出处:宋·苏辙《代张刍谏议南京谢表》:“臣敢不瞻望京邑,推广风教之余;勉强疲驽,少致涓埃之报。”
- 7 投梭之拒
- 见“投梭折齿”。出处:唐·元稹《莺莺传》:“君子有援琴之挑,鄙人无投梭之拒。”语法:投梭之拒作宾语;用于男女之间。示例:鲁迅《集外集·斯巴达之魂》:“虽遭投梭之拒,而未能忘情者也。”
- 8 韦弦之佩
- 韦:熟牛皮,弦:弓弦。原指西门豹性急,佩韦自戒;董安于性缓,佩弦自戒。原形容随时警戒自己。后常比喻有益的规劝。出处:《韩非子·观行》:“西门豹之性急,故佩韦以缓己;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故佩弦以自急。”语法:韦弦之佩作宾语;指有益的规劝。
- 9 媒妁之言
- 媒妁:说合婚姻的人。媒人的介绍。出处:《孟子 滕文公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踰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语法:媒妁之言作主语、宾语;指媒人的介绍。示例:叶圣陶《儿子的订婚》:“有‘媒妁之言’,而媒妁只不过揭开各人含意未伸的意想。”
- 10 一时之选
- 指某一时期的优秀人才。出处:《新唐书·韦抗传》:“它所辟举,如王维、王缙、崔殷等,皆一时选云。”宋·曾巩《〈范宽之奏议集〉序》:“其所引拔以言为职者,如公,皆一时之选。”语法:一时之选作宾语;用于书面语。示例:馀如兴平师夔……蓝田张德直、叶县刘从益皆清慎才敏,极一时之选。《金史·循吏传论》
- 11 以慎为键
- 用谨慎作锁。表示处事十分小心,不以言惹祸。出处:唐·刘禹锡《口兵戒》:“戒哉我口之启,尔心之门。无为我兵,当为我藩。以慎为键,以忍为阍。可以多食,勿以多言。”语法:以慎为键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 12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 以:拿;治:惩处。用别人的办法来惩治别人。出处:宋·朱熹《中庸集注》第十三章:“故君子之治人也,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语法: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复句式;作谓语、宾语;指以牙还牙。示例:对于敌人的挑衅,我们要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 13 磬石之固
- 比喻不可动摇示例:我们两国的友谊犹如磬石之固,任何外来力量也动摇不了。
- 14 好事之徒
- 好:喜欢;事:生事,多事。指喜欢多事或好管闲事的人出处:《孔丛子 答问》:“则世多好事之徒,皆非之罪也。”语法:好事之徒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含贬义,指喜欢多事的人。示例:可是中国真也还有好事之徒,竟有人不怕中暑的跑到真茹的“望岁小农居”这洋楼底下去请教他了。(鲁迅《伪自由书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