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以为然简介
不以为然的意思
解释:
然:对;不错。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有轻视的意思。
出处:
宋 苏轼《再乞罢详定役法状》:“右臣先曾奏论前衙一役,只当招募,不当定差,执政不以为然。”
语法:
不以为然动宾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轻蔑意味。
示例:
听他说洋人不是,口虽不言,心下却老大不以为然。(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
成语造句
- 1.老师批评了他,但他却不以为然,满不在乎。
- 2.大家都劝告张洪,他却不以为然,转身就走了。
- 3.听他说洋人不是,口虽不言,心下却老大不以为然。
- 4.小明说吃苹果时一定不要削皮,我不以为然的说:胡说!
- 5.他的发言,大家不以为然,反而把他驳得体无完肤。
- 6.我劝告他不要赌博,可他不以为然,不改恶习。
英语翻译
- 英语:
not to agree with
- 日语:
そうとは思わない,問題(もんだい)にしない
- 俄语:
не придавáть значéния
- 其他:
<法>ne pas donner raison à qn. <n'être pas du même avis que qn.>
不以为然相关词语
- 1 为人捉刀
- 捉:持,拿。
- 2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 相:估量,评价。指不能以貌取人就像海水不能用斗来量一样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三卷:“别是一番面目,想到:‘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语法: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作宾语、分句;用于劝诫人。示例:清·刘鹗《老残游记》第13回:“说道:‘真是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 3 以貌取人
- 以:根据;凭据;貌:外貌;取:衡量、判断。根据人的外貌衣着来判断、衡量其品质能力的高下。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仲尼弟子列传》:“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语法:以貌取人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贬义。示例:真是糟糕,他早又不说,但也只怪我们以貌取人,在事前没有经过一道甄别了。(郭沫若《涂家埠》)
- 4 亡不旋跬
- 犹亡不旋踵。出处:《新唐书·萧瑀传》:“汉分王子弟,享国四百年。魏晋废之,亡不旋跬。”语法:亡不旋跬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5 奉公不阿
- 奉行公事而不去迎合别人。出处:《东观汉记·李恂》:“恂奉公不阿,为宪所奏免。”语法:奉公不阿作谓语、定语;指人很刚直。示例:我喜欢他那奉公不阿的性格
- 6 引而不发
- 引:拉引;发:射箭。拉长了弓弦;但不把箭射出去。比喻作好一切准备;等待时机;也可比喻善于启发引导。出处:先秦 孟轲《孟子 尽心上》:“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语法:引而不发紧缩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示例:共产党对于这些东西的宣传政策应当是:“引而不发,跃如也。”(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 7 胡作胡为
- 胡作非为。出处:洪深《赵阎王》第六幕:“我没有法子,只好依从,到后来溜了手,才胡作胡为的呀!”语法:胡作胡为作谓语、定语、宾语;指任意做坏事。示例:我听说那人喝醉了酒,心里倒宽了不少,胡作胡为都不由他的意思,我们又何必怪他。叶圣陶《四三集·邻居》
- 8 中看不中用
- 比喻外表好看,其实不中用出处:许地山《玉官》:“枪炮军舰都如明器,中看不中用。”语法:中看不中用作谓语、定语;指外表好看的事物。示例:凌叔华《杨妈》:“我也不要置办那中看不中用的东西。”
- 9 不平则鸣
- 鸣:发出声音;指有所抒发或表示。事物不平静就会发出响声。指人遇到不公平的事;就会发出不满的呼声和反抗。出处:唐 韩愈《送孟东野序》:“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语法:不平则鸣紧缩式;作谓语、定语、分句;指遇到不平的事主持正义。示例:“不平则鸣”,看看现时的情况,难怪学生们厉声疾呼——革命、救国。(杨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二十七章)
- 10 狗彘不若
- 连猪狗都不如。比喻品行十分恶劣。彘:猪。出处:荀况《荀子 荣辱》:“人也,下忘其身,内忘其亲,上忘其君,则是人也,而曾狗彘之不若也。”语法:狗彘不若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示例:你这狗彘不若的万恶败类。(郭沫若《南冠草》第五幕)
- 11 以伪乱真
- 把假的混在真的里面,使真假不分。出处: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汉书·王莽赞》云:‘紫色蛙声,馀分闰位。’谓以伪乱真耳!”语法:以伪乱真作谓语、定语、宾语;指弄虚作假。示例:以伪乱真恣惶惑,何人辨析荡清廓。高燮《题变雅楼三十年词徴》
- 12 历精为治
- 振奋精神,治理好国家。
- 13 不拘细行
- 犹不拘小节。出处: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任诞》“庚即送直,然后得还,经此数四”刘孝标注引《中兴书》:“峤有俊朗之目而不拘细行。”语法:不拘细行作谓语、定语;指不拘小节。示例:有一个河朔李生,从少时膂力过人,恃气好侠,不拘细行。《初刻拍案惊奇》
- 14 互为表里
- 甲为乙的外表;乙为甲的内里;乙为甲的外表;甲为乙的内里。比喻互相依存;互相接受。出处:晋 陈寿《三国志 董允传》:“陈祗代允为侍中,与黄皓互为表里。”语法:互为表里动宾式;作谓语;主语必须是两个以上。示例:蔡东藩《五代史演义》第31回:“重荣遂阴相结托,互为表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