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屑一顾简介
不屑一顾的意思
解释:
不屑:认为不值得;不愿意做或不愿意接受;一顾:看一下。不值得一看。指对某些事物或人看不起。
出处:
明 方孝儒《送吏部外郎龚彦佐序》:“夫禄之以天下而系马千驷,常人思以其身易之而不可得,而伊尹不屑一顾视焉。”
语法:
不屑一顾动宾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形容蔑视、轻视。
示例:
我的眼光是一直线,只看前面的,两旁和后方,悍都然不屑一顾了。(清 曾朴《孽海花》第二十八回)
成语造句
- 1.对那些在菜摊上也想贪小便宜的人我真是嗤之以鼻,不屑一顾。
- 2.总统不能无礼地对一位"国家""元首"不屑一顾。
- 3.他对这些低级趣味的作品不屑一顾。
- 4.他非常高傲,对身边的人不屑一顾。
- 5.工业和金融在他看来都是绅士们不屑一顾的行当。
- 6.他自从升为总管后,便趾高气扬,对往日的同事不屑一顾。
英语翻译
- 英语:
beneath one's notice
- 日语:
一顧(いっこ)に値しない
- 其他:
<法>ne pas daigner jeter un regard à,un coup d'oeil sur
不屑一顾相关词语
- 1 醉翁之意不在酒
- 之:的;意:意趣。醉翁的意趣不在于喝酒。后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或比喻别有用心。出处: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语法:醉翁之意不在酒复句式;作分句;形容人的行动与言语。示例:松坡果乐此不倦,我也可高枕无忧,但恐醉翁之意不在酒,只借此过渡,瞒人耳目呢。(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五二回)
- 2 长春不老
- 犹言长生不老。出处:《醒世恒言 李道人独步云门》:“各要寻几件希奇礼物上寿,祝他个长春不老。”语法:长春不老作谓语、定语;指长久生存,永不衰老。示例: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83回:“奴才只有天天多烧几炉香,叩祝恩帅长春不老罢了。”
- 3 怏怏不平
- 怏怏:因不平而郁郁不乐。神志怏怏的,心中很感不平出处:《隋书·虞世基传》:“贫无产业,每佣书养亲,怏怏不平。”语法:怏怏不平作定语、状语;用于书面语。示例:宋·王懋《野客丛书·杨恽有外祖风》:“恽报书,委曲敷叙,其怏怏不平之气宛然有外祖风致。”
- 4 赏罚不明
- 赏罚不清楚不明白。该奖赏的不奖赏,该惩罚的不惩罚。出处:三国·蜀·诸葛亮《便宜十六策·赏罚》:“夫将专恃生杀之威,必生可杀,必杀可生,忿怒不详,赏罚不明,教令不常,以私为公,此国之五危也。”语法:赏罚不明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事。示例:蔡东藩《五代史演义》第33回:“可笑那重贵赏罚不明,纵容叛逆。”
- 5 一子悟道,九族升天
- 九族:本人的父、祖父、曾祖、高祖和子、孙、曾孙、重孙。一个孩子领悟天道,整个家族都能升到天堂去出处:元·马致远《黄粱梦》第一折:“常言道:‘一子悟道,九族升天’,不要错过了。”语法:一子悟道,九族升天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6 不言而信
- 旧指君子不用说什么就能得到别人的信任。形容有崇高的威望。出处:《庄子·田子方》:“夫子不言而信,不比而周。”语法:不言而信作谓语;指人的威望等。示例:尧舜之世,正百官而诸侯服,去四凶而天下安,不言而信,不怒而威。(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十八回)
- 7 送君千里,终须一别
- 君:敬称对方;终:终究。送多远的路,终究要分别。出处:元 无名氏《马陵道》楔子:“哥哥,送君千里,终有一别,哥哥你回去。”语法:送君千里,终须一别作宾语、分句;用于劝人止步。示例: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我也不往下送了。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十回
- 8 止步不前
- 指某人或某事没有进展,比喻安于现状。
- 9 不辨龙蛇
- 辨:辨别,明察。是龙是蛇不加分辨。形容不分优劣,不识好坏出处:元·宫大用《范张鸡黍》第二折:“如今那宪台疏乱滚滚当路豺狼,选法弊絮叨叨请俸日月,禹门深眼睁睁不辨龙蛇。”语法:不辨龙蛇作谓语、定语;指人分辨能力差。
- 10 迟疑不断
- 犹言迟疑不决。出处:唐 韩愈《沦淮西事宜状》:“迟疑不断,未有能成其事者也。”语法:迟疑不断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处事。
- 11 不倾之地
- 即不败之地出处:《管子·度地》
- 12 宿弊一清
- 多年的弊病一下就肃清了。出处:《清史稿·林则徐传》:“吴中洊饥,奏免逋赋,前在籓司任,议定赈务章程,行之有效,至是仍其法,宿弊一清。”语法:宿弊一清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示例:推行新政策后,公司顿时宿弊一清
- 13 亹亹不倦
- 亹亹:同“娓娓”,形容说话连续不倦的样子。也指说话、文章十分感人。亦作“亹亹不卷”、“亹亹不厌”。出处:南朝·梁·钟嵘《诗品》:“音韵铿锵,使人味之,亹亹不倦。”语法:亹亹不倦作定语、状语;用于说话等。示例:宋·周煇《清波杂志》:“后徙建康,亹亹不倦。”
- 14 分一杯羹
- 羹:肉汁。分给我一杯肉汁。指分享利益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语法:分一杯羹作谓语、宾语;指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