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言而信简介
不言而信的意思
解释:
旧指君子不用说什么就能得到别人的信任。形容有崇高的威望。
出处:
《庄子·田子方》:“夫子不言而信,不比而周。”
语法:
不言而信作谓语;指人的威望等。
示例:
尧舜之世,正百官而诸侯服,去四凶而天下安,不言而信,不怒而威。(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十八回)
成语造句
- 1.你不言而信,不恶而严,荣华富贵,师道尊严。
- 2.极天下之赜者,存乎卦;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化而裁之,存乎变;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 3.不虞之誉不言而信不恶而严荣华富贵山中宰相师道尊严。
- 4.故圣人不以人滑天,不以欲乱情,不谋而当,不言而信,不虑而得,不为而成,精通于灵府,与造化者为人。
- 5.惟圣人直指其源,故恭己无为,不言而信,虽有生有为,而在己毫无德色。
- 6.推人以诚,则不言而信矣。
不言而信相关词语
- 1 含哺而熙,鼓腹而游
- 含哺:口含食物;鼓腹:手拍肚皮。口含食物,饱食挺腹。形容人过着安乐的生活出处:战国·宋·庄周《庄子·马蹄》:“夫赫胥氏之时,民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游,民能以此矣。”语法:含哺而熙,鼓腹而游作谓语、定语;用于生活等。
- 2 止步不前
- 指某人或某事没有进展,比喻安于现状。
- 3 言无枝叶
- 枝叶:比喻琐细的言辞。形容言词文字简洁,没有枝蔓的言词出处:《宋史·李沆传》:“内行修谨,言无枝叶。”语法:言无枝叶作谓语、定语;用于说话或作文等。
- 4 不辨龙蛇
- 辨:辨别,明察。是龙是蛇不加分辨。形容不分优劣,不识好坏出处:元·宫大用《范张鸡黍》第二折:“如今那宪台疏乱滚滚当路豺狼,选法弊絮叨叨请俸日月,禹门深眼睁睁不辨龙蛇。”语法:不辨龙蛇作谓语、定语;指人分辨能力差。
- 5 推而广之
- 推展开来而且把它扩大。也指从一件事情推及其它。出处:南朝·梁·萧统《文选·序》:“若其纪一事,咏一物,风云草木之兴,鱼虫禽兽之流,推而广之,不可胜载矣。”语法:推而广之作谓语;用于口语。示例:推而广之,弥纶万有而非有;统而会之,究竟寂灭而非灭。宋·释惟白《续传灯录》卷十
- 6 引而申之
- 把某种原则引申开来出处:汉·许慎《说文解字·叙》:“引而申之,以究万原。”语法:引而申之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7 迟疑不断
- 犹言迟疑不决。出处:唐 韩愈《沦淮西事宜状》:“迟疑不断,未有能成其事者也。”语法:迟疑不断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处事。
- 8 不倾之地
- 即不败之地出处:《管子·度地》
- 9 不切实际
- 不符合实际出处:丁寅生《孔子演义》第98回:“若是徒有虚名,不切实际,那就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了!”语法:不切实际作谓语、定语;用于虚幻的想法。示例:在确定销售计划之前,应先进行市场调查,以免做出不切实际的预测。
- 10 情不可却
- 情面上不能推却。出处: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六十回:“闺臣、红蕖众姊妹也再再相留,紫菱情不可却,只得应允。”语法:情不可却作宾语、定语;指情面上不能推却。示例:凌叔华《中秋晚》:“敬仁觉得情不可却,只得坐下夹了起来送到嘴内。”
- 11 不问三七二十一
- 不顾一切,不问是非情由出处: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75回:“逛窑姐儿的人,倘给老爷查着了,他不问三七二十一,当街就打。”语法:不问三七二十一作谓语、宾语、状语;形容不顾一切。示例:朱自清《回来杂记》:“一个警察走来,不问三七二十一,抓住三轮车夫一顿拳打脚踢。”
- 12 不亦乐乎
- 亦:也;乎:文言文中表示疑问的语气词;相当于“吗”或“呢”。不也是快乐的吗?后用以形容事态发展到过甚的地步。出处:先秦孔子《论语 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语法:不亦乐乎偏正式;作补语;形容动作、状态到了极端地步。示例:哎,那骂得可真也是不亦乐乎。(郭沫若《屈原》第五幕)
- 13 赏罚不明
- 赏罚不清楚不明白。该奖赏的不奖赏,该惩罚的不惩罚。出处:三国·蜀·诸葛亮《便宜十六策·赏罚》:“夫将专恃生杀之威,必生可杀,必杀可生,忿怒不详,赏罚不明,教令不常,以私为公,此国之五危也。”语法:赏罚不明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事。示例:蔡东藩《五代史演义》第33回:“可笑那重贵赏罚不明,纵容叛逆。”
- 14 怏怏不平
- 怏怏:因不平而郁郁不乐。神志怏怏的,心中很感不平出处:《隋书·虞世基传》:“贫无产业,每佣书养亲,怏怏不平。”语法:怏怏不平作定语、状语;用于书面语。示例:宋·王懋《野客丛书·杨恽有外祖风》:“恽报书,委曲敷叙,其怏怏不平之气宛然有外祖风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