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泽纳污简介
川泽纳污的意思
解释:
以湖泊江河能容纳各种水流的特性。比喻人有涵养,能包容所有的善恶、
出处:
《左传 宣公十五年》:“谚曰:‘高下在心,川泽纳污,山薮藏疾,瑾瑜匿瑕。’国君含垢,天之道也。”
成语造句
- 1.水至清则无鱼,人之察则无徒。瑾瑜匿瑕,川泽纳污。东方朔
- 2.川泽纳污,所以成其深;山岳藏疾,所以就其大。葛洪
- 3.川泽纳污,山薮藏疾,瑾瑜匿瑕。
- 4.川泽纳污,所以成其深;山岳藏疾。葛洪
- 5.然而,“川泽纳污,山薮藏疾,瑾瑜匿瑕”,一支庞大的队伍在长期的斗争中难免有理想丧失、斗志颓唐、精神松懈的落伍者,“四风”问题的出现也不可避免。
- 6.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瑾瑜匿瑕,川泽纳污。东方朔
川泽纳污相关词语
- 1 涸泽而渔,焚林而猎
- 涸:使水干枯;泽:聚水的洼地;焚:烧毁。把池水戽干来捕鱼,将林地烧毁来打猎。比喻只图眼前利益,不作长远打算。出处:《文子·上仁》:“先王之法,……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语法:涸泽而渔,焚林而猎作谓语、宾语、定语;可分开使用。示例:我们要吸取教训,再也不能涸泽而渔,焚林而猎了
- 2 口壅若川
- 《国语·周语上》:“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后因以“口壅若川”喻禁舆论之害。出处:《国语·周语上》:“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语法:口壅若川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示例:夫心险如山,口壅若川,怨怒之情不一,欢谑之言无方。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谐隐》
- 3 涸泽之蛇
- 老实人受欺负,奸诈的人玩弄手段得到好处出处:战国·韩·韩非《韩非子·说林上》:“子独不闻涸泽之蛇首?泽涸,蛇将徙。”语法:涸泽之蛇作宾语;用于人情世故。
- 4 山川米聚
- 谓从高处下望山川起伏,如米之聚集。语本《后汉书 马援传》:“扞援呴又于帝前,聚米为山谷,指画形势,开示众军所从道径往来,分析曲折,昭然可晓。”出处:语出《后汉书·马援传》:“扞援呴又于帝前,聚米为山谷,指画形势,开示众军所从道径往来,分析曲折,昭然可晓。”语法:山川米聚作宾语、定语;用于风景描写。示例:清·洪昇《长生殿·神诉》:“俯视尘寰,山川米聚。”
- 5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 防:阻止;甚:超过。阻止人民进行批评的危害,比堵塞河川引起的水患还要严重。指不让人民说话,必有大害。出处:《国语·周语上》:“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语法: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作宾语、定语、分句;指统治者。示例:清·无垢道人《八仙全传》第35回:“因想起古书‘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两句,不觉为之太息。”
- 6 甚于防川
- 阻止人民进行批评的危害
- 7 同袍同泽
- 袍:长衣服的通称;泽:内衣。原形容士兵互相友爱,同仇敌忾。比喻共事的关系(多指军人)。也指有交情的的友人。出处:《诗经·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语法:同袍同泽作谓语、定语;用于朋友之间。
- 8 污七八糟
- 形容十分杂乱。出处:老舍《四世同堂》:“可是,整个的北平都在污七八糟中,她所知道的'能人'们,都闭着眼瞎混。”语法:污七八糟单纯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贬义。示例:在这种污七八糟的地方能出什么好人?
- 9 脏污狼藉
- 贪污、受贿,名声败坏,不可收拾。出处:《三国志·魏书·武帝纪》:“长吏多阿富贵戚,脏污狼藉。”
- 10 兵不污刃
- 犹兵不血刃。出处:唐·韩愈《论捕贼行赏表》:“威德所加,兵不污刃,收魏博等六州。”语法:兵不污刃作定语、状语;形容未经交战就取得胜利。
- 11 百川朝海
- 众水奔流趋向大海。多比喻无数分散的事物都汇集到一处。出处:汉 焦赣《易林 谦之无妄》:“百川朝海,流行不止,道虽辽远,无不到者。”语法:百川朝海作宾语、定语;形容分散的事物聚积在一起。
- 12 箪醪投川
- 箪:古代盛食物的器具;醪:酒;川:河流。指古代将领将酒倒入河中与兵士共饮。形容爱抚部下,同甘共苦出处:晋·张协《七命》:“箪醪投川,可使三军告捷。”语法:箪醪投川作宾语、定语;用于人际交往。
- 13 正冠纳履
- 端正帽子,穿好鞋子。古时讲李树下不要弄帽子,瓜田里不要弄鞋子,以避免有偷李摸瓜的嫌疑。亦作“正冠李下”。出处:晋·李阐《右光禄大夫西平靖侯颜府君碑》:“久要心许之信,夷险不爽;正冠纳展之嫌,终始不蹈。”语法:正冠纳履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 14 污吏黠胥
- 黠胥:狡猾的小吏。指贪赃枉法的狡猾官吏出处:宋·陆九渊《书与赵子直》:“比来道路田亩,皆鼓盛德,污吏黠胥,颇亦敛戢。”语法:污吏黠胥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