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冠李下简介
正冠李下的意思
解释:
《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七·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谓在李树下不整帽子,以避免偷李的嫌疑。后以“正冠李下”比喻做容易引起怀疑的事。
出处:
《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七·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语法:
正冠李下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示例:
下官不能避溺山隅,而正冠李下,既贻疵辱,方致徽绳。《梁书·王僧孺传》
正冠李下相关词语
- 1 瓜田李下
- 经过瓜田时不要弯腰提鞋跟;走过李子树下不要举手整理帽子;免得有偷瓜、偷李子的嫌疑。比喻容易发生嫌疑的地方。出处:晋 干宝《搜神记》第15卷:“惧获瓜田李下之讥。”语法:瓜田李下联合式;作主语、定语;同瓜李之嫌。示例:只要自己行得正,就是在瓜田李下也没有什么可担心的。
- 2 束上起下
- 犹承上启下。多用于诗文评语。出处:清·魏秀仁《花月痕》第45回清·栖霞居士评阅:“下半折遥承第十回,以碧桃起波,引起下六回文字,亦束上起下必不可少之文。”语法:束上起下作谓语、定语;多用于诗文评论。
- 3 依人篱下
- 依:依附,依靠;篱:篱笆。依附于他人篱笆下。指依靠他人生活。出处:《南史·张融传》:“丈夫当删诗书,制礼乐,何至因循寄人篱下?”语法:依人篱下作谓语、定语;同“寄人篱下”。示例:孙中山《铁路计划》:“但彼尚不过连续俄路,依人篱下而已。”
- 4 鞭笞天下
- 鞭笞:鞭打;天下:指全国。驱使全国人们出处:汉·贾谊《过秦论》:“执棰附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语法:鞭笞天下作谓语、定语;指执政。示例:东汉·班固《汉书·陆贾传》:“汉王起巴蜀,鞭笞天下,劫诸侯,遂诛项羽,五年之内,海内平定。”
- 5 披发缨冠
- 谓不及束发冠戴,只系缨于颈。比喻急于救援。语出《孟子·离娄下》:“今有同室之人斗者,救之,虽被发缨冠而救之可也。”出处:语出《孟子·离娄下》:“今有同室之人斗者,救之,虽被发缨冠而救之可也。”语法:披发缨冠作定语、状语;形容人的装束不整洁。示例:淮扬之民,方苦昏垫,披发缨冠而救之,犹恐不及,岂能豫忧运道之难处耶!明·张居正《答河道吴公桂芳书》
- 6 行而世为天下法
- 行:所作所为;法:效法。言行要谨慎,自己的一言一行要为世人作学习榜样出处:西汉·戴圣《礼记·中庸》:“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语法:行而世为天下法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7 目无下尘
- 下尘:下风,比喻地位低下的人。眼睛不往下看。形容态度高傲,看不起地位比自己低下的人。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回:“那宝钗却又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故深得下人之心。”语法:目无下尘作谓语、定语;指人眼光向上。
- 8 冠盖云集
- 冠:礼帽;盖:车蓬;冠盖:借指官吏。形容到会的官吏很多出处:欧阳山《三家巷》:“到的客人……简直是古语所谓冠盖云集,洋洋大观。”语法:冠盖云集作定语、谓语;形容到会的官吏很多。示例:高阳《胡雪岩全传·红顶商人》:“一时福州城内‘冠盖云集’,热闹非凡。”
- 9 衣冠云集
- 衣冠:指士人阶层以上的人。达官显宦聚集在一起出处:明·梅鼎祚《玉合记·还玉》:“丹墀下玉皋星联,绮席上衣冠云集。”语法:衣冠云集作谓语、状语;用于书面语。
- 10 裂冠毁冕
- 裂:裁,扯;冠:帽子;冕:古代王侯卿大夫所戴的礼帽。比喻背弃王室或矢志不仕出处:春秋·鲁·左丘明《左传·昭公九年》:“伯父若裂冠毁冕,拔本塞源,专弃谋主,虽戎狄,其何有余一人?”语法:裂冠毁冕作谓语、宾语;指不愿当官。示例: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逸民传序》:“是时裂冠毁冕,相携持而去之者,盖不可胜数。”
- 11 桃李之教
- 指老师的教诲。出处:明·汤显祖《牡丹亭·延师》:“学生自愧蒲柳之姿,敢烦桃李之教。”语法:桃李之教作宾语;用于书面语。
- 12 天下为笼
- 笼:牢笼。旧时比喻为世事所束缚。出处:《庄子·庚桑楚》:“以天下为之笼,则雀无所逃。是故汤以胞人笼伊尹,秦穆公以五羊之皮笼百里奚。是故非以其所好笼之而可得者,无有也。”语法:天下为笼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13 正言不讳
- 说话爽直,毫无忌讳。出处:战国 楚 屈原《卜居》:“宁正言不讳以危身乎?”语法:正言不讳作定语、状语;指直说。示例:微言高论,既已鄙陋汉、唐,而其反复论难,正言不讳,如先生之文者,世莫之贵矣。唐 苏试《〈凫绎先生文集〉叙》
- 14 下榻留宾
- 下榻:住宿。泛指留宾客住宿出处:南朝·梁·沈约《和谢宣城》诗:“宾至下尘榻,忧来命绿樽。”语法:下榻留宾作宾语、定语;用于交往等。示例:诗歌求友,易载同人;知己亲谊重,理合恤患难,下榻留宾。清·李百川《绿野仙踪》第十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