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言不讳简介
正言不讳的意思
解释:
说话爽直,毫无忌讳。
出处:
战国 楚 屈原《卜居》:“宁正言不讳以危身乎?”
语法:
正言不讳作定语、状语;指直说。
示例:
微言高论,既已鄙陋汉、唐,而其反复论难,正言不讳,如先生之文者,世莫之贵矣。唐 苏试《〈凫绎先生文集〉叙》
正言不讳相关词语
- 1 不得不发
- 箭已搭在弦上,不得不发出示例:我写这篇反驳文章也是迫不得已,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 2 不习地土
- 对于一个地方的气候条件或饮食习惯不能适应。出处:《南史 王融传》:“宋弁曰:‘当是不习地土。’”语法:不习地土作谓语、定语;同“不服水土”。
- 3 军中无戏言
- 谓军队中商议军机大事,郑重严肃,说话必负责任。
- 4 不稂不莠
- 稂:狼尾草;莠:狗尾草。本指禾苗中中无野草。后比喻人不成才,没出息。出处:《诗经 小雅 大田》:“既坚既好,不稂不莠。”朱熹集传:“稂,童粱;莠,似苗。皆害苗之草也。”语法:不稂不莠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形容人没有发展前途。示例:第一要他自己学好才好;不然,不稂不莠的,反耽误了人家女孩儿,岂不可惜。(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八十四回)
- 5 不自满假
- 不自满,不自大。出处:《书·大禹谟》:“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不自满假,惟汝贤。”语法:不自满假作谓语、定语;用于为人。示例:且圣人之心,只是不自满假。明·吕坤《答赵乾所嵇勋》
- 6 半信不信
- 指不完全相信。出处:三国 魏 嵇康《答释难宅无吉凶摄生论》:“苟卜筮所以成相,虎可卜而地可择,何为半信而半不信耶?”语法:半信不信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似信非信。示例:定半信不信,心中犹豫。《三国演义》第八七回
- 7 力不副心
- 副:符合。心里想做,但是力量够不上出处:唐·无名氏《阴德传·韦判官》:“何幸明灵俯降,但揣微贱,力不副心,荀可施于区区,敢不从命。”语法:力不副心作谓语、宾语;用于谦辞。
- 8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 一天不见,就好象过了三年。形容思念的心情非常迫切。出处:《诗经 王风 采葛》:“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语法: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复句式;作宾语、定语、分句;形容思念的心情非常迫切。示例:鲁迅《彷徨·孤独者》:“真是‘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满眼是凄凉和空空洞洞,不但器具所余无几了。”
- 9 狼戾不仁
- 狼戾:贪婪、凶狠;不仁:暴虐,无仁厚之德。形容贪狠残暴,没有人性。
- 10 不屑教诲
- 认为不值得教训示例:虽受过多年的感化教育,他仍然不改偷窃的恶习,这样的人已是让人不屑教诲的了。
- 11 事核言直
- 事情确实,文辞直捷。语出《汉书 司马迁传赞》:“其文直,其事核。”出处:语出《汉书·司马迁传赞》:“其文直,其事核。”语法:事核言直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示例:然且一人绘一图,一图叙一事,附一赞,事核言直,理明词约,直闺壸之箴鉴也。明·沈德符《野获编补遗·刑部·重刊闺范序》
- 12 正冠李下
- 《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七·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谓在李树下不整帽子,以避免偷李的嫌疑。后以“正冠李下”比喻做容易引起怀疑的事。出处:《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七·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语法:正冠李下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示例:下官不能避溺山隅,而正冠李下,既贻疵辱,方致徽绳。《梁书·王僧孺传》
- 13 不愠不火
- 愠:发怒,生气。形容性格温和,不生气。
- 14 言不逮意
- 见“言不达意”。出处:宋·程颐《与吕大临论中书》:“窃恐辞命不明,言不逮意,致高明或未深喻,辄露所见,求益左右。”语法:言不逮意作谓语、定语;用于说话或作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