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椽为柱简介
束椽为柱的意思
解释:
捆扎椽子当柱子用。比喻小材大用。
出处:
明·刘基《吊祖豫州赋》:“委弃九鼎兮,烹饪瓦釜。截梁为牫兮,束椽为柱。”
语法:
束椽为柱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束椽为柱相关词语
- 1 蠹啄剖梁柱
- 比喻事故或灾害刚一发生就立刻防止。出处:西汉·刘安《淮南子·人间训》:“故蠹啄剖梁柱,蚊虻走牛羊,此之谓也。”语法:蠹啄剖梁柱作宾语、定语;用于劝诫人。
- 2 精诚所加,金石为开
- 精诚:至诚,真心诚意;加:施及。人的诚心所到,能感动天地,使金属和石头毁坏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精诚所加,金石为开。”语法:精诚所加,金石为开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3 礼让为国
- 治理。以礼所提倡的谦让精神治理国家。出处:春秋·鲁·孔丘《论语·里仁》:“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语法:礼让为国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4 为法自弊
- 作定自弊。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商君亡至关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商君喟然叹曰:‘嗟乎!为法之敝,一至此哉!’”语法:为法自弊作谓语、宾语;指作法自毙。示例: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晋安帝义熙八年》:“毅叹曰:‘为法自弊,一至于此!’”
- 5 眼不见为净
- 指心里不以为然,但又没有办法,只好撇开不管。也在怀疑仪器不干净时,用作自我安慰的话。出处:茹志鹃《静静的产院》:“她想出去,离了这里,眼不见为净。”语法:眼不见为净复句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贬义。示例:高阳《胡雪岩全传·灯火楼台》:“叫老唐带着我充军到外县,你好眼不见为净!”
- 6 有所不为,而后可以有为
- 为:做,干。有些事情不做,把它放弃掉,然后才能在另外的事情上有所作为。指要获得成功,必须有所舍弃,有所选择出处:战国·邹·孟轲《孟子·离娄下》:“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语法:有所不为,而后可以有为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示例:毛泽东《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问题》:“‘有所不为,而后可以有为’,正是这种情形。”
- 7 抗颜为师
- 抗颜:不看别人脸色,态度严正不屈。为师:为人师表。不为他人所制约,不为潮流所左右,这种意志坚定的人可以作为学习的榜样。出处:唐·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梅,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语法:抗颜为师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8 进退为难
- 见“进退两难”。出处:《魏书·李冲传》:“若容舟楫,必须停滞,师老粮乏,进退为难。”语法:进退为难作谓语、定语、宾语;形容处境困难。示例:而他们在西北的匪军主力董钊和刘戡,则远在吴庄和柏树墕一线,进退为难。柳青《铜墙铁壁》第九章
- 9 刓方为圆
- 《楚辞 九章 怀沙》:“刓方以为圜兮,常度未替。”王逸注:“言人刓削方木,欲以为圜,……以言谗人谮逐放己,欲使改行。”圜,同“圆”。把方的削成圆的。比喻改变忠直之性,随俗俯仰。出处:战国·楚·屈原《楚辞·怀沙》:“刓方以为圆兮,常度未替。”语法:刓方为圆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示例:《明史·陶琰等人传赞》:“当正、嘉之际,士大夫刓方为圆,贬其素履。”
- 10 斲琱为朴
- 谓去掉雕饰,崇尚质朴。同“斲雕爲朴”。
- 11 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 谷:两山间的凹处;陵:大山。高岸变成山谷,深谷变为高山。比喻世事变迁巨大或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向其相反方向转化出处:《诗经·小雅·十月之交》:“百川沸腾,山冢崒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语法:高岸为谷,深谷为陵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示例:晋·张华《博物志·山水总论》:“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小人握命,君子陵迟,白黑不分,大乱之征也。”
- 12 社稷为墟
- 社稷:古代帝王所祭的土神和谷神,代指国家。国家破亡而成为废墟出处:西汉·刘安《淮南子·人间训》:“重耳反国,起师而伐曹,遂灭之。身死人手,社稷为墟。”语法:社稷为墟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13 指皁为白
- 谓混淆黑白,颠倒是非。
- 14 三十六策走为上计
- 原指无力抵抗敌人,以逃走为上策。 后指事情已经到了无可奈何的地步,没有别的好办法,只能出走。也作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出处:《南齐书·王敬则传》:“敬则曰:‘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汝父子唯应急走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