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策走为上计简介
三十六策走为上计的意思
解释:
原指无力抵抗敌人,以逃走为上策。 后指事情已经到了无可奈何的地步,没有别的好办法,只能出走。也作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出处:
《南齐书·王敬则传》:“敬则曰:‘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汝父子唯应急走耳。’”
三十六策走为上计相关词语
- 1 上蒸下报
- 泛指乱伦的性行为。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15卷:“至如上蒸下报,同人道于禽兽;钻穴逾墙,役心机于鬼蜮。”语法:上蒸下报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示例:上蒸下报扰乱正常的生活秩序
- 2 指皁为白
- 谓混淆黑白,颠倒是非。
- 3 死诸葛吓走生仲达
- 指人虽死,余威犹在。同“死诸葛能走生仲达”。出处:《晋书·宣帝纪》:“时百姓为之谚曰:‘死诸葛走生仲达。’帝闻而笑曰:‘吾便料生,不便料死故也。”语法:死诸葛吓走生仲达作宾语、定语、分句;指人虽死,余威犹在。示例: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续记》:“倒是活人在依靠死人的余光,想用‘死诸葛吓走生仲达’。我不大佩服这些活家伙。”
- 4 逆阪走丸
- 见“逆坂走丸”。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皇甫嵩传》:“若欲辅难佐之朝,雕朽败之木,是犹逆坂走丸,迎风纵槕,岂云易哉!”语法:逆阪走丸作宾语、定语;指事情难办。示例:宋·司马光《乞去新法之病民伤国者疏》:“决水于高原之上,以注川谷,无不行者,如逆阪走丸,虽竭力以进之,其复走而下,可必也。”
- 5 冠上履下
- 比喻上下分明,尊卑有别。出处:《史记·儒林列传》:“冠虽敝,必加于首;履虽新,必关于足。何者,上下之分也。”语法:冠上履下作宾语、定语;用于人或事物。
- 6 三思而行
- 三:再三;表示多次;思:考虑;行:行动。经过反复考虑;然后再去做。指做事慎重。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公冶长》:“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语法:三思而行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示例:宋 辛弃疾《哨遍》词:“嗟鱼欲事远游时,请三思而行可矣。”
- 7 束椽为柱
- 捆扎椽子当柱子用。比喻小材大用。出处:明·刘基《吊祖豫州赋》:“委弃九鼎兮,烹饪瓦釜。截梁为牫兮,束椽为柱。”语法:束椽为柱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 8 二十四友
- 指 晋惠帝 时以文才而屈节出入于秘书监 贾谧 之门的 石崇 、 欧阳建 、 陆机 、 陆云 、 刘琨 、 左思 、 潘岳 等二十四人。
- 9 一日三覆
- 同“一日三复”。出处:《孔子家语·弟子行》:“独居思仁,公言仁义。其于诗也,则一日三覆,白圭之玷,是宫绦之行也。”按,《论语·先进》:“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家语》本此。语法:一日三覆作谓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 10 精诚所加,金石为开
- 精诚:至诚,真心诚意;加:施及。人的诚心所到,能感动天地,使金属和石头毁坏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精诚所加,金石为开。”语法:精诚所加,金石为开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11 三不朽
- 谓立德、立功、立言。三者经久不废,故曰不朽。语本《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宋杨万里 《跋写真刘敏叔八君子图》诗:“古人三不朽,诸老一一中。” 清管同 《<方埴之文集>序》:“古之所谓三不朽者,首立德,次立功,又其次乃立言。”
- 12 礼让为国
- 治理。以礼所提倡的谦让精神治理国家。出处:春秋·鲁·孔丘《论语·里仁》:“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语法:礼让为国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13 三日打鱼,两日晒网
- 比喻对学习、工作没有恒心,经常中断,不能长期坚持。出处: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回:“因此也假说来上学,不过是三日打鱼,两日晒网,白送些束修礼物与贾代儒。”语法:三日打鱼,两日晒网作宾语、状语、分句;指没有恒心。示例:体育锻炼要每天坚持,不要三日打鱼,两日晒网。
- 14 咸五登三
-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方将增泰山之封,加梁父之事,鸣和鸾,扬乐颂,上咸五,下登三。”《汉书·司马相如传下》引此文,颜师古注:“咸,皆也,言汉德与五帝皆盛,而登于三王之上也。”后因以“咸五登三”谓帝德广被,同于五帝而超于三王。出处:《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方将增泰山之封,加梁父之事,鸣和鸾,扬乐颂,上咸五,下登三。”《汉书·司马相如传下》引此文,颜师古注:“咸,皆也,言汉德与五帝皆盛,而登于三王之上也。”语法:咸五登三作谓语、定语;用于赞颂。示例:《南齐书·王融传》:“然后天云动,勒封岱宗,咸五登三,追踪七十,百神肃警,万国俱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