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言谠议简介
直言谠议的意思
解释:
谠:正直。指正直的言论
出处:
宋·钱易《南部新书》甲:“每侍臣赐对,则左右悉去,故直言谠议,尽得上达。”
语法:
直言谠议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直言谠议相关词语
- 1 讷于言,敏于行
- 讷:语言迟钝;敏:敏捷。指说话谨慎,办事敏捷出处:春秋·鲁·孔丘《论语·里仁》:“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语法:讷于言,敏于行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事。示例:《北齐书·文苑传·李广》:“广少与赵郡李謇齐名,为邢、魏之亚,而讷于言,敏于行。”
- 2 至言去言
- 至言:至理明言。至理明言,不以平常的语言表达出处:战国·宋·庄周《庄子·知北游》:“至言去言,至为去为,齐知之所知,则浅矣。”语法:至言去言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3 师直为壮
- 师:军队;直:理由正当;壮:壮盛,有力量。出兵有正当理由,军队就气壮,有战斗力。现指为正义而战的军队斗志旺盛,所向无敌。出处:《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师直为壮,曲为老,岂在久乎?”语法:师直为壮作谓语;指正义战争。
- 4 忠言谠论
- 谠:正直。出言忠诚,立论正直出处:宋·宋孝宗《经进东坡文集序》:“故赠太师谥文忠苏轼,忠言谠论,立朝大节,一时廷臣无出其右。”语法:忠言谠论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示例:《元史·赵与票传》:“朝廷立法多所咨访,与票忠言谠论,无所顾惜。进直学士,特侍讲。”
- 5 只言片语
- 个别词句或片断的话。出处:张洁《沉重的翅膀》:“让谁听了只言片语,给你来个断章取义,你受得了吗?”语法:只言片语作主语、宾语、定语;指很少的话。示例:其中或者有只言片语可采,敬烦删定。(高阳《胭脂井》)
- 6 狂言瞽说
- 形容人狂妄愚昧,胡说八道。
- 7 河汉予言
- 河汉:银河,比喻言论虚夸迂阔,不着边际。把这话看作不实的言论,不重视出处:孙中山《心理建设》第六章:“倘革命党当时不河汉予言,则后天民国之进行,亦如先天组党之手续,凡归顺之官吏,新进之国民,必当于民国为正心诚意之宣誓。”语法:河汉予言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8 一言丧邦
- 谓一句话可以亡国。出处:《论语·子路》:“一言而丧邦,有诸?”《旧唐书·孙伏伽传》:“周,隋之季,忠臣结舌,一言丧邦,谅足深诫。”语法:一言丧邦作宾语、定语;指关键人物的言语。示例:圣人说话,磨棱合缝,盛水不漏,如云一言丧邦,以直报怨,自是细密。《朱子语类》卷十九
- 9 不知所言
- 见“不知所云”。出处:《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语法:不知所言作谓语、定语、宾语;常用于书信等。示例:公长民短,临时不知所言,既后觉其不可耳。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政事》
- 10 静言令色
- 静:安静;令:和善。指用花言巧语和媚态来迷惑他人出处:东汉 班固《汉书 翟方进传》:“兄宣静言令色,外巧内嫉。”语法:静言令色作谓语、定语;指人的言行。示例:静言令色,即巧言令色。清·王念孙《读书杂志·汉书十三》
- 11 好言好语
- 好:美;善。指友善和中听的言语。出处:洪深《香稻米》第三幕:“我晓得乡下人是刁恶不过,好言好语不肯听的!”语法:好言好语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示例:我好言好语批评他,挨了一顿骂。魏巍《老烟筒》
- 12 无庸讳言
- 不必忌讳这样说。出处:周恩来《关于亚非会议的报告》:“亚非各国在社会制度方面的差异是无庸讳言的。”语法:无庸讳言偏正式;作谓语、分句;指可以坦率地说。示例:无庸讳言,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还存在着种种歪风邪气。
- 13 粗言秽语
- 指粗鲁肮脏的话语。出处:唐·宋若华、宋若昭《女语论·和柔章》:“莫学愚妇,不问根源,粗言污语,触突尊贤。”
- 14 瞽言刍议
- 瞽:瞎眼;刍议:草野平民的言论。盲人和草野平民的言论出处:《南齐书·刘善明传》:“不识忌讳,谨陈愚管,瞽言刍议,伏待斧钺。”语法:瞽言刍议作宾语、定语;用于自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