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三倒四简介
颠三倒四的意思
解释:
指错乱没有次序。形容思路、言语、做事等条理不清、颠倒混乱;毫无次序。
出处:
明 许仲琳《封神演义》第44回:“连拜了三四日,就把子牙拜的颠三倒四,坐卧不安。”
语法:
颠三倒四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示例:
奶奶年岁大了,做起事来常常是颠三倒四的。
成语造句
- 1.老王每次只要一喝醉酒,说话就会语无伦次、颠三倒四。
- 2.这老人家说话总是颠三倒四,让人弄不明白。
- 3.他颠三倒四、语无伦次地回答,我们都听得不耐烦了。
- 4.奶奶老糊涂了,说话颠三倒四的。
- 5.刘嫂说话总是颠三倒四的重复若干次才肯罢休。
- 6.架子上的书放得颠三倒四的,快整理一下。
英语翻译
- 英语:
lonfused <disorderly; in coherent>
- 日语:
辻褄(つじつま)が合わない
- 俄语:
вверх дном
- 其他:
<德>verworren <konfus (beim sprechen und Handeln)><法>(mettre une chose) sens dessus dessous
颠三倒四相关词语
- 1 三好二怯
- 同“三好两歹”。出处:明·洪楩《清平山堂话本·风月相思》:“娘子与冯官人相见之后,至今三好二怯。”语法:三好二怯作谓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 2 东踅西倒
- 形容行走艰难。出处:明·冯惟敏《新水令·庚午春试笔》套曲:“看俺这曲脊是腰,手颤头摇,言语刁骚,衣履鏖糟,行动处东踅西倒,一步低一步高。”语法:东踅西倒作谓语、状语;用于走路。
- 3 不孝有三
- 出自《孟子·离娄上》,是孟子在评价舜结婚的事情时说的话。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这是第一种不孝;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当官吃俸禄来供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没有尽到后代的责任,这是第三种不孝。
- 4 颠头播脑
- 颠:晃动;播:通“簸”,摇荡。点头晃脑出处:明·郭勋《英烈传》第19回:“马上说同心,止不住颠头播脑。”语法:颠头播脑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人的神态。示例: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42回:“后来看见信里有‘渭阳’两个字,不觉颠头播脑,反而称赞这位文案有才情。”
- 5 埋三怨四
- 事事埋怨出处:周立波《山乡巨变》下卷:“‘我堂客总是埋三怨四,’谢庆元讲到这里,侧耳听听帐子里已经起的均匀微细的鼾息。”语法:埋三怨四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口语。示例:不要老是埋三怨四的,会有你的机会的
- 6 流离颠疐
- 见“流离颠沛”。出处:宋·叶绍翁《四朝闻见录·褒赠伊川》:“又从而排陷之,卒使流离颠疐,无所为而死。”语法:流离颠疐作谓语、定语;用于生活。
- 7 一唱三叹
- 原指宗庙的乐曲;一个人唱;三个人赞叹应和。出处:先秦 荀况《荀子 礼论》:“清庙之歌,一倡而三叹也。”语法:一唱三叹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分句;含褒义。示例:他故作闲适,来掩盖他的失意,借这一唱三叹来发发牢骚。
- 8 三尸乱爆七窍生烟
- 三尸:道家认为人体内有作祟的神,叫“三尸”或“三尸神”;七窍:指两眼、两耳、两鼻孔和嘴。 形容人气愤到极点。出处: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四十八回:“太师闻报,破了两阵,只急得三尸神暴跳,七窍内生烟。”
- 9 三荆同株
- 比喻同胞兄弟。也指兄弟分而复合出处:《豫章行》
- 10 勇贯三军
- 贯:通“冠”,第一;三军:军队的总称。指勇敢或勇猛是全军第一出处: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三回:“吾想黑身有异术,勇贯三军,吾非敌手。”语法:勇贯三军作谓语、宾语;形容人的英勇。
- 11 白璧三献
- 楚人和氏得玉璞,两献楚王,两遭刖足。第三次王使治璞,得白玉,琢以为璧,世称“和氏璧”。比喻不识良材或怀才不遇。出处:见《韩非子 和氏》。语法:白璧三献作宾语、定语;指怀才不遇。示例:明珠暗投反按剑,白璧三献还遭刖。明 何景明《田子行》
- 12 屡次三番
- 屡次:多次;三番:许多次;一次又一次。反复多次。形容次数或回数很多。出处:瞿秋白《乱弹 一种云》:“那云为什么这样屡次三番的摧残光明?”语法:屡次三番联合式;作状语;形容反复多次。示例:他屡次三番的来找我,不知为什么。
- 13 二并四具
- 谓贤主、嘉宾与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同时具备。语本 唐 王勃 《滕王阁诗序》:“四美具,二难并。” 宋 张榘 《贺新凉》词:“倒挽峡流归笔底,衮衮二并四具。”
- 14 三年化碧
- 指忠心不泯。出处:先秦 庄周《庄子 外物》:“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语法:三年化碧主谓式;作谓语;含褒义。示例:黄忏华《亡友周仲穆哀辞》:“三年化碧心难灭,九转成丹目已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