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身之阶简介
进身之阶的意思
解释:
进身:上升;阶:台阶。使身体能够上升的阶梯。旧指借以提拔升迁的门路。
出处:
元 胡柢遹《紫山大全集 礼论》:“殊不察自即位以来,所闻之言无大利害,适足以为口舌者进身之阶,虚失待大臣之体,渎上下之分。”
语法:
进身之阶作宾语;指借以提拔升迁的门路。
示例:
此行倘有进身之阶,必当举荐吾兄。(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八十七回)
进身之阶的近反义词
- 近义词
- 垫脚石
成语造句
- 1.知识就是力量也不应该仅仅成为我们心中对外界探索的动力,它更该成为一种真正的精神信仰。那样我们就并不仅仅是把知识就是力量当作进身之阶。
- 2.他居然把出卖朋友作为自己的进身之阶,实在可耻。
- 3.最有效的资本是我们的信誉,它小时不停为我们工作。绊脚石乃是进身之阶。
- 4.绊脚石乃是进身之阶。
- 5.逆境,是天才的进身之阶;信徒的洗礼之水;能人的无价之宝;弱者的无底之渊。
- 6.他看准了至高神才是最后的胜利者,想谋求一个进身之阶罢了。
英语翻译
- 英语:
a stepping stone
进身之阶相关词语
- 1 一面之识
- 谓只见过一面,略有认识。出处:《宋史·范纯仁传》:“范纯仁,得一面识足矣。”语法:一面之识作宾语;指一面之交。示例:余幄奇,我无一面之识。郭沫若《洪波曲》第一章
- 2 苦身焦思
- 焦:焦急。形容人为某事忧心苦思。出处:《史记 越王勾践世家》:“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语法:苦身焦思作谓语;用于人。
- 3 锥刀之末
- 末:梢,尖端。比喻微小的利益。也比喻极小的事情。出处:先秦 左丘明《左传 昭公六年》:“锥刀之末,将尽争之。”语法:锥刀之末偏正式;作宾语;含贬义。示例:《晋书·阮种传》:“人失其性,锥刀之末,皆有争心。”
- 4 甘之若饴
- 甘:以为甘;饴:甜。把它看成像糖那样甜。比喻甘愿承担艰苦的事情和作出牺牲出处:《明史·桑乔等传赞》:“言者踵至,斥逐罪死,甘之若饴,而不能得君心一悟。”语法:甘之若饴作谓语、宾语;指甘愿承受艰难、痛苦。
- 5 进善惩恶
- 见“进善惩奸”。出处:唐·白居易《除武元衡门下侍郎平章事制》:“弼违救失,不以尤悔为虑;进善惩恶,不以亲雠自嫌。”语法:进善惩恶作谓语、宾语;用于治政等。
- 6 熊罴之力
- 熊罴:猛兽。指强大的势力出处:东汉·班固《汉书·贾山传》:“秦以熊罴之力,虎狼之心,蚕食诸侯,并吞海内。”语法:熊罴之力作主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 7 尺寸之地
- 尺寸:形容数量少。面积狭小的封地。出处:《史记·范睢蔡泽列传》:“而齐尺寸之地无得,岂不欲得地哉?形势不能有也。”语法:尺寸之地作主语、宾语;指面积狭小的土地。示例:宋·苏洵《六国论》:“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 8 润笔之绢
- 为人作诗文书画所得的报酬出处:清·魏秀仁《花月痕》第二回:“荷生自旧腊入都,迄今已九阅月,润笔之绢,谀墓之金,到手随尽。”语法:润笔之绢作宾语;用于书面语。示例:我免费给你作画,不需要润笔之绢
- 9 死无葬身之地
- 死了没有地方埋葬。形容死的结局很悲惨。出处:元 纪君祥《赵氏孤儿》楔子:“天那,可怜害俺一家,死无葬身之地也。”语法:死无葬身之地复句式;作宾语、分句;含贬义。示例:明 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第六卷:“与夫同心合计,弄得尼姑死无葬身之地,果是快心。”
- 10 生杀之权
- 生:叫人活;杀:叫人死。操纵着叫人生或死的权力。形容权力很大出处:汉·荀悦《汉纪》第28卷:“况郭解之论,以匹夫之细,窃生杀之权,罪已不容于诛矣。”语法:生杀之权作主语、宾语;形容权力很大。示例:他掌握整个部队的生杀之权
- 11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 自己的床铺边,怎么能让别人呼呼睡大觉?比喻自己的势力范围或利益不容许别人侵占出处:宋·岳珂《徐铉入聘》:“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耶!”语法: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作宾语、分句;指势力范围内不允许别人插足。示例:明·程登吉《幼学琼林》第三卷:“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宋太祖之语;一统之世真是胡越一家,唐太祖之时。”
- 12 进可以攻,退可以守
- 进:前进;退:退却;守:防守,固守。前进可以攻击,后退可以固守。比喻进攻和防守都有主动权出处:明·归有光《菎山县倭寇始末书》:“凡此数事,果能断自乃心,豫有成算,则用足兵强,形势险固,人心坚励,进可以攻,退可以守。”语法:进可以攻,退可以守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 13 杀身成义
- 犹言杀身成仁。出处:《晋书·阎欑传》:“假令如今,吕后必谓昌已反,夷其三族,则谁敢复为杀身成义者哉。”语法:杀身成义作谓语、定语、宾语;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示例:《北史·崔鉴崔模等传论》:“模雄壮之烈,楷忠贞之操,杀身成义,临难如归,非大丈夫亦何能若此矣。”
- 14 过耳之言
- 听来的传言不值得认真对待出处:《西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