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之识简介
一面之识的意思
解释:
谓只见过一面,略有认识。
出处:
《宋史·范纯仁传》:“范纯仁,得一面识足矣。”
语法:
一面之识作宾语;指一面之交。
示例:
余幄奇,我无一面之识。郭沫若《洪波曲》第一章
成语造句
- 1.李自成造反的时候,曾与我有一面之识,我还赠了他一些金银。
- 2.这问题或许涉及到帝国的秘密,或许与周道二人只是一面之识,因此陈将军并没回答周道的问题,而是说道,“我们出发吧!”。
- 3.一面之识未为真,水用杖探知浅深;不畏猛虎三只眼,只怕人有两样心。
- 4.那大哥熟悉这位高士么?莉跟他素味平生,无一面之识,大哥可不可以给我写一封荐书?
- 5.王文兵轻笑间,已经认定了这只有一面之识却愿意为自己干架的兄弟。
- 6.黑暗的角落里幻出一道身影,正是与武子浩有过一面之识的藏木,此刻他一改之前的阴沉,恭敬的弯腰说道“大人!”。
英语翻译
- 英语:
have met for only once
一面之识相关词语
- 1 一举万里
- 见“一举千里”。出处:《晋书·慕容盛载记》:“当如鸿鹄高飞,一举万里,不可坐待罟网。”语法:一举万里作谓语、定语;指人的前程远大。
- 2 目不识丁
- 丁:表示最简单的字。形容连一个字也不认识。出处:《旧唐书 张弘靖传》:“今天下无事,汝辈挽得两石力弓,不如识一丁字。”语法:目不识丁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形容一个字也不认得。示例:我试问如果你母亲要把你嫁给一个目不识丁的俗商,或者一个中年官僚,或者一个纨袴子弟,你难产也不反抗?(巴金《家》二十五)
- 3 锥刀之末
- 末:梢,尖端。比喻微小的利益。也比喻极小的事情。出处:先秦 左丘明《左传 昭公六年》:“锥刀之末,将尽争之。”语法:锥刀之末偏正式;作宾语;含贬义。示例:《晋书·阮种传》:“人失其性,锥刀之末,皆有争心。”
- 4 五百年前是一家
- 上祖本是同一宗族。 指同姓相称,拉攀关系。出处:元·郑廷玉《布袋和尚忍字记》楔子
- 5 万死一生
- 死的可能极大,活的希望极小。比喻冒生命危险。出处:东汉 班固《汉书 司马迁传》:“夫人臣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赴公家之难,斯以奇矣。”语法:万死一生联合式;作谓语;同九死一生。示例:有当时一个遗民,于万死一生之中,逃出性命,做了一本《扬州十日记》,叙述杀戮之惨。(清 陈天华《狮子吼》第二回)
- 6 一掷乾坤
- 指以天下为孤注之一掷。乾坤,天下。出处:语出唐韩愈《过鸿沟》诗:“谁劝君王回马首,真成一掷赌乾坤。”语法:一掷乾坤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示例:宋·李光《伏脁亲征榜又闻韩侯过江北》诗:“百年社稷倾危后,一掷乾坤胜负间。”
- 7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要远望千里就要登更高的一层楼。比喻站得越高,看得越远出处:唐·王之涣《登鹳雀楼》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语法: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书面语。
- 8 缺一不可
- 少一样也不行。出处: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十回:“林冲道:‘只今番克敌制胜,便见得先生妙法。正是鼎分三足,缺一不可,先生不必推却。’”语法:缺一不可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十分必需。示例:每个学生都要德智体全面发展,三者缺一不可。
- 9 甘之若饴
- 甘:以为甘;饴:甜。把它看成像糖那样甜。比喻甘愿承担艰苦的事情和作出牺牲出处:《明史·桑乔等传赞》:“言者踵至,斥逐罪死,甘之若饴,而不能得君心一悟。”语法:甘之若饴作谓语、宾语;指甘愿承受艰难、痛苦。
- 10 才高识远
- 才能超众,见识深远。出处:宋·强至《祠部集·送王宾玉》:“志节慷慨忠义俱,才高识远器有余。”语法:才高识远作谓语、定语;用于夸奖人。
- 11 一人向隅
- 隅:角落。一个人向着屋角落泪,形容在聚会中因一个人的负面情绪影响了整个气氛。出处:《汉书·刑法志》:“古人有言:满堂而饮酒,有一人向隅而悲泣,则一堂皆为之不乐。”
- 12 熊罴之力
- 熊罴:猛兽。指强大的势力出处:东汉·班固《汉书·贾山传》:“秦以熊罴之力,虎狼之心,蚕食诸侯,并吞海内。”语法:熊罴之力作主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 13 进身之阶
- 进身:上升;阶:台阶。使身体能够上升的阶梯。旧指借以提拔升迁的门路。出处:元 胡柢遹《紫山大全集 礼论》:“殊不察自即位以来,所闻之言无大利害,适足以为口舌者进身之阶,虚失待大臣之体,渎上下之分。”语法:进身之阶作宾语;指借以提拔升迁的门路。示例:此行倘有进身之阶,必当举荐吾兄。(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八十七回)
- 14 八字没一撇
- 比喻事情还没有眉目。出处:孙锦标《通俗常言疏证 人事》:“《通俗编》:‘朱子《与刘子澄书》:圣贤已是八字打开了,人不自领会。’按今有‘八字不见两撇’之谚,似又因于此语。凡事无端绪者,谓之八字不曾见两撇。”语法:八字没一撇作宾语、定语;指没有眉目。示例:我们是来保卫延安的,八字没一撇,延安就能放弃?(杜鹏程《保卫延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