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而不宣简介
秘而不宣的意思
解释:
秘:不公开的;引申为隐匿;不能让别人知道;宣:公开。把知道的消息、情况隐秘起来;不告诉别人。
出处:
晋 陈寿《三国志 吕蒙传》:“密为肃陈三策,肃敬受之,秘而不宣。”
语法:
秘而不宣连动式;作谓语、定语;指对事情保密。
示例:
泛音既有如此妙论,如何谱上都无此说?他却秘而不宣,是个甚么意思。(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七十三回)
成语造句
- 1.关于考试的日程学校一直都秘而不宣。
- 2.他们厂里生产出的饮料非常受欢迎,但对于配方,他们却秘而不宣。
- 3.老师说今天要召开班会,但对班会的内容却秘而不宣。
- 4.这个消息让我们暂时秘而不宣吧!
- 5.你们的这种关系,我会秘而不宣的。
- 6.秘而不宣的心理博弈策略,精炼独到的人际交往艺术。
英语翻译
- 英语:
keep sth. dark
- 其他:
<法>garder une chose secrète
秘而不宣相关词语
- 1 换汤不换药
- 比喻名称或形式虽然改变而实际不变出处:马南邨《燕山夜话 文章长短不拘》:“把一大篇改成几小篇,表面看去,文章似乎很短,但在实际上不过是为短而短,内容仍旧换汤不换药。”语法:换汤不换药联合式;作谓语、分句;比喻名称或形式虽然改变而实际不变。示例:去了一个段派,复来了一个段派,仍然是换汤不换药。(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一百十五回)
- 2 侈侈不休
- 说话没完没了;唠叨出处:沙汀《闯关》:“左嘉很快就把问题拉在自己身上去了,侈侈不休的辩解起来,直到好一阵才把话头牵开。”语法:侈侈不休作谓语、定语、状语;指人说话。示例:我这样侈侈不休地谈我对鲁讯小说的一些体会,并不是要求大家把他的作品框框,如法炮制。《人民文学》1977处第12期
- 3 堕甑不顾
- 甑:古代一种瓦制炊器;顾:回头看。甑落地已破,不再看它。比喻既成事实,不再追悔。出处:《后汉书·郭泰传》:“客居太原,荷甑堕地,不顾而去。林宗见而问其意,对曰:‘甑已破矣,视之何益。’”语法:堕甑不顾作谓语、宾语、定语;比喻既成事实。示例:明·程登吉《幼学琼林》第三卷:“汉孟敏尝堕甑不顾,知其无益;宋太祖谓犯法有剑,正欲立威。”
- 4 十家锅灶九不同
- 比喻各有各的想法,各有各的做法,很难求得一致出处:李茂荣《人望幸福树望春》:“你姓张,他姓李,人多心多,十家锅灶九不同。”语法:十家锅灶九不同作宾语、定语、分句;指很难求得一致。
- 5 不丰不杀
- 丰:厚;杀:减少。不奢侈也不啬俭。不增加也不减少。出处:西汉 戴圣《礼记 礼器》:“孔子曰:‘礼不可不省也,礼不同,不丰,不杀。’”语法:不丰不杀联合式;作谓语;形容不多不少正合适。示例:“宫门费”不丰不杀,按股匀分,倒也相安无事。(高阳《胭脂井》)
- 6 力不从愿
- 从:依从、顺从。心里想做,但是力量够不上出处:《晋书·刘琨传》:“徒怀愤踊,力不从愿,惭怖征营,痛心疾首。”语法:力不从愿作谓语、宾语;用于谦辞。
- 7 见之不取,思之千里
- 见到时不拿过来,以后再想要就更难办了。出处:宋·无名氏《张协状元》二八:“见之不取,思之千里。只道张协状元,不知榜眼探花是那里人,买本看。”语法:见之不取,思之千里作宾语、分句;形容不要错失良机。示例:呀,道兄差矣!岂不闻见之不取,思之千里,既遇明主,何必远去?(明 张风翼《红拂记 俊杰知时》)
- 8 百思不得其故
- 百:多次;思:考虑,思考;故:原因。指经过百般思索仍旧不能找到其原因出处: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三》:“鸡不代伏,又何以传种至今也。此真百思不得其故矣。”语法:百思不得其故作谓语、宾语;指不可思议。示例:我百思不得其故,请解释一下吧
- 9 不得其死
- 得:取得,获得。指人不得善终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先进》:“若由也,不得其死然。”语法:不得其死作谓语、定语;表示对别人的诅咒。示例:孙犁《小说杂谈》:“必以主人翁不得其死为收场,以示恶有恶报。”
- 10 死了张屠夫,不吃混毛猪
- 俗语。比喻少了某人或某种条件,照样能办好事情。
- 11 刻不可缓
- 刻:片刻;缓:延缓,耽搁。比喻情势紧迫,一刻也不允许拖延。出处:清·李百川《绿野仙踪》第六十回:“这是刻不可缓的时候,还要拿死人取笑哩。”
- 12 焚薮而田
- 同“焚林而田”。薮,林薮。出处:《吕氏春秋·义赏》:“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语法:焚薮而田作谓语、定语;比喻只图眼前利益。
- 13 目不忍视,耳不忍闻
- 不忍心看,不忍心听。形容情景十分凄惨出处:康有为《大同书》乙部:“若将其坑降之迹演以杂剧,累一月描写之,当无人不恻动其心,哀矜涕泗,目不忍视,耳不忍闻矣。”语法:目不忍视,耳不忍闻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事件或局面等。
- 14 罪在不赦
- 赦:赦免。指罪行极重,不能得到赦免出处:萧纲《答张灒谢示集书》:“论之科刑,罪在不赦。”语法:罪在不赦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示例:蔡东藩《五代史演义》第14回:“石希蒙逢君长恶,罪在不赦,请亟诛以谢众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