式遏之功简介
式遏之功的意思
解释:
遏:阻止。 旧指作官建功立业。
出处:
戴安道既厉操东山,而其兄欲建式遏之功。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栖逸》
式遏之功相关词语
- 1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
- 邑:指小城市。即使是十户人家的小城镇,也有忠信的人。指处处都有贤人出处:春秋·鲁·孔丘《论语·公冶长》:“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语法: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示例:东汉·班固《汉书·武帝纪》:“夫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三人并行,厥有我师。”
- 2 膏腴之壤
- 膏腴:土地肥沃;壤:土地。指土地肥沃富饶的地区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东据城皋之险,割膏腴之壤。”语法:膏腴之壤作宾语;指土地肥沃的地区。
- 3 千里之路不可直以绳
- 千里长的路,不能够要求它像绳子一样直。形容人和事物各有不同,有优点也有缺点,不能用一个标准来衡量。出处:《管子·宙合》:“千里之路,不可直以绳;万家之都,不可平以准。言大人之行,不必以先,帝常义立之谓资。”
- 4 膏腴之地
- 指肥美的土地或肥沃富饶的地区。出处:汉·贾谊《过秦论》:“东割膏腴之地,以为桂林、象郡。”语法:膏腴之地作宾语;指土地肥沃的地区。示例:江南水乡自古就是膏腴之地,如今变得更加繁荣富足。
- 5 言之成理
- 之:代词;指所说的事。讲话讲得合乎道理。也作“言之有理”。出处:先秦 荀况《荀子 非十二子》:“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众。”语法:言之成理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示例:叶圣陶《文心》:“说不定会全不相同,可是也言之成理呢。”
- 6 十步之内,自有芳草
- 芳草:香草,比喻美德。比喻处处都有人才出处:《隋书·炀帝纪》:“方今宇宙平一,文轨攸同,十步之内,必有芳草,四海之中,岂天奇秀!”语法:十步之内,自有芳草作宾语、定语;指处处都有人才。示例:京剧《将相和》第五场:“老将军,岂不知,十步之内,自有芳草。”
- 7 失败者成功之母
- 母:先导,根源。失败往往是成功的先导。指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就能取得胜利出处:毛泽东《实践论》:“所谓‘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语法:失败者成功之母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劝诫人。
- 8 仁义之师
- 师:军队。伸张仁爱正义讨伐邪恶的军队。亦作“仁义之兵”。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一五回:“吾欲兴仁义之师,伐无道之主,汝安敢逆吾意!”明·方汝浩《禅真逸史》第十九回:“君候起仁义之师,吊民伐罪,四海引领而望,孰不归心?”语法:仁义之师作主语、宾语;用于称赞军队。示例:如此说来,虽然谋叛之徒,倒也忠义可嘉。本帅仁义之师,何愁杨枭不灭。清·钱彩《说岳全传》第四十九回
- 9 聋者之歌
- 聋者学人唱歌,却听不到歌声,无以自乐。形容模仿别人的行为,实际上并不了解其中真义。出处:《淮南子 原道》:“夫内不开于中,而强学问者,不入于耳而不着于心,此何以异于聋者之歌也,效人为之而无以自乐也,声出于口则越而散矣。”
- 10 一面之词
- 单方面的言辞;即某一个方面的意见。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今日若听此一面之词,杨仪等必投魏矣。”语法:一面之词偏正式;作宾语;用于否定句。示例:在这件事情上,我们不能只听一面之词,必须全面了解情况,然后再做处理。
- 11 尺之木必有节目
- 一尺长的木头也有节疤。比喻事物各有所短,不可能十全十美。出处:《吕氏春秋·举难》:“尺之木必有节目,寸之玉必有瑕瓋。先王知物之不可全也,故择务而贵取一也。”
- 12 东平之树
- 《汉书·东平思王刘宇传》“﹝ 东平思王 刘宇﹞立三十三年薨” 颜师古 注引 三国魏刘劭王象 《皇览》:“ 东平思王 冢在 无盐 ,人传言王在国思归京师,后葬,其冢上松柏皆西靡也。 ”后因以“东平之树”谓人死后犹不泯眷恋故国之情。 南朝梁刘孝标 《重答刘秣陵沼书》:“或有自其家得而示余者,余悲其音徽未沬,而其人已亡……若使 墨翟 之言无爽, 宣室 之谈有徵,冀 东平 之树,望 咸阳 而西靡。” 北周庾信 《周使持节大将军丘乃敦崇传》:“游魂寃结,非无 广汉 之城;久客思归,唯有 东平 之树。”
- 13 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
- 比喻众愚不如一贤。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赵世家》:“大夫无罪,吾闻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诸大夫朝,徒闻唯唯,不闻周舍之谔谔,是以忧也。”语法: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书面语。
- 14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 比喻平凡的人哪里知道英雄人物的志向。出处:《史记·陈涉世家》:“嗟呼,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语法: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作宾语、分句;用于劝诫人。示例: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回:“燕雀安知鸿鹄之志?汝既拿住我,便当解去请赏,何必多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