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耳相承简介
口耳相承的意思
解释:
谓接受传闻。
出处:
明·方孝孺《答王仲缙书》:“数年来士大夫不察其实,口耳相承,猥有所称引。”
语法:
口耳相承作宾语、定语;用于没有文字的教育。
口耳相承的近反义词
- 近义词
- 口传心授
口耳相承相关词语
- 1 大饱口福
- 吃够了很好的东西,或指在物质或精神上受到了充分的满足感。示例:四川的表妹带来了许多家乡的特产,让我大饱口福。
- 2 肝胆相照
- 形容对人忠诚;用真心相待。肝胆:比喻真诚的心。出处:宋 文天祥《与陈察院文龙书》:“所恃知己肝胆相照,临书不惮倾倒。”语法:肝胆相照主谓式;作谓语;用于真诚相处。示例:弟与公子以肝胆相照,互相知心,故敢以实言相告。(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十八章)
- 3 百般奉承
- 用各种方式来恭维讨好人。出处:元 关汉卿《金线池》:“巴不得接着子弟,就是钱龙入门,百般奉承他,常怕一个留他不住,怎么刚刚三日,便要赶他出门?”语法:百般奉承作谓语、宾语;指讨好他人。示例: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六回:“那妇人枕边风月,比娼妓尤甚,百般奉承。”
- 4 生死相许
- 比喻男女感情的忠贞,坚毅,生死相依,不离不弃,表示依据此前许下的山盟海誓,今后生死相从。出处元-元好问的《摸鱼儿.雁邱词》,又作《摸鱼儿.雁丘辞》:“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 5 仇人相见,分外明白
- 指当敌对的双方相逢时,彼此对对方都格外警觉和敏感。出处:元 李致远《还牢末》第四折:“可不道仇人相见,分外明白。”语法:仇人相见,分外明白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小说等。
- 6 谗口嗷嗷
- 谗:说别人坏话;嗷嗷:七嘴八舌地诽谤。形容众人以谗言诋毁别人出处:东汉·班固《汉书·刘向传》:“无罪无辜,谗口嗷嗷。”语法:谗口嗷嗷作谓语;指毁谤别人。
- 7 眼花耳热
- 两眼昏眩,双耳燥热。形容饮酒微醉时的感觉。出处:唐 李白《侠客行》诗:“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语法:眼花耳热作谓语、状语;用于书面语。示例:眼花耳热言语多,霍然已醒如过烧。宋 陆游《野饮》诗
- 8 面红耳赤
- 脸和耳朵都红了。形容因羞愧、窘迫、激动或发怒而脸色涨红的样子。出处:宋 朱熹《朱子语类》第29卷:“今人有些小利害,便至于头红耳赤;子文却三仕三已,略无喜愠。”语法:面红耳赤联合式;作谓语、状语、补语;形容羞愧的样子。示例:不住的面红耳赤,意往神弛,身上不知怎样才好。(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回)
- 9 口燥唇干
- 口腔和嘴唇都干了。形容话说得很多或费尽口舌。出处:南宋 郭茂倩《乐府诗集 相和歌辞十一 善哉行》:“来日大难,口燥唇干。今日相乐,皆当喜欢。”语法:口燥唇干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口渴、焦灼或说话过多。示例:袁静《伏虎记》第二回:“指导员跟他平心静气地讲道理,讲得口燥唇干。”
- 10 辩口利辞
- 辩口:口才好,善于辩论。指能言善辩,伶牙俐齿出处:汉 班昭《女诫》:“妇言,不必辩口利辞也。”语法:辩口利辞作宾语、定语;形容能言善辩。
- 11 耳闻是虚,眼观为实
- 亲自听到的还不足为信,只有亲眼看到的才是真实可靠的。出处:清·名教中人《好逑传》第九回:“‘耳闻是虚,眼观为实’,叔叔此时,且不要过于取笑侄女,请再去一访,……那时再来取笑侄女,却也未迟。”语法:耳闻是虚,眼观为实作宾语、定语、分句;指要亲眼所见。示例:“耳闻是虚,眼观为实”,叔叔此时,且不要过于取笑侄女,请再去一访,……那时再来取笑侄女,却也不迟。(清 名教中人《好逑传》第九回)
- 12 瘏口哓音
- 犹言舌敝唇焦。形容说话之多,费尽口舌。出处:语出《诗经·豳风·鸱枭》“予口卒瘏”、“予维音哓哓”二语。
- 13 共相标榜
- 标榜:夸耀。彼此之间互相吹嘘、颂扬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党锢传》:“海内希风之流,遂共相标榜。”语法:共相标榜作谓语、宾语;指互相吹嘘。
- 14 倾耳拭目
- 倾耳:侧着耳朵;拭目:擦眼睛。认真听,仔细看。表示急切想看到所期待的事物出处:宋·陆游《上殿札子》:“恭惟陛下龙飞御极之初,天下倾耳拭目之时,所当戒者,惟嗜好而已。”语法:倾耳拭目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关心的事物。